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善,幸福和德性进行了阐释。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理解,给现代很多迷失自我的人找到了方向,我们的生活终极目的是幸福。要获得幸福,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德性。

关键词:善幸福德性

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提到“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宇宙万物是向善的。”

“善”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的思考也是从“善”开始的。从《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书的前两章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是:“善”-----“幸福”----“德性”。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存在都是有“目的”的,“目的论”的设定是“德性”提出的基础。

先从“善”说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善”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具体的“善”,这种具体的“善”表现出来就是有具体的“目的”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那么健康就是一种具体的善,理财的目的是发财,那么发财就是一种

具体的善;另一种是最终的善,这种善有总体的性质。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帮助人们获得这种最高“善”的一门科学,政治学考察高尚和公正。他认为青年人不适合学习政治学,因为青年人缺乏生活经验,而政治学理论有来自生活经验,并且说明生活经验。

那么对于人的最高“善”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接着提出了幸福这个概念。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但对于幸福是由什么构成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快乐”“金钱”是幸福,有人认为“荣誉”是幸福。但在这些幸福之外有另外一种善,即“理念善”存在着,它是这些善存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提出过三种生活,一种是享乐的生活,认为幸福就是享受生活;一种是政治生活,认为荣誉就是幸福。但是荣誉是取决于授予荣誉的人,而不是自身,而善确实善良者自身所固有的。而德性似乎比荣誉更好些。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最后一种生活就是静观,思辨的生活。

回到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最高的善―――幸福,他认为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的活动,而且一生都要合乎德性。人们追求的目的各种各样,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也就多种多样,但最终的善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就是一切行为的目的。对于幸福这个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即幸福不是神的馈赠,而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

和培养得到的,这表明努力是幸福获得的方式。既然幸福是终其一生的活动,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人永远不能获得幸福,因为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的机遇,有好的,有坏的机遇。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能听机遇的摆布,机遇是生活的伴随物,真正善良和明智的人,他们对一切给予都能很好地利用。

上面讲了《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于“善”和“幸福”的理解,这些都为亚士的“德性”理论做了铺垫。“善”和“幸福”是德性的外在结构,在了解了“善”和“幸福”之后,既然幸福是灵魂合乎德行的现实的活动,那么对于德性的研究就刻不容缓。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是灵魂的德性不是肉体的德性那么对灵魂的知识就很重要。灵魂分为非理性部分和理性部分,那么德性也按照灵魂的区分来规定,一是理智德性,如智慧和理解,一是伦理德性,如大度与节制。

理智德性大多是由教导而生成的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则是有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主要讲的是伦理德性而不是理智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德性既不出自自然,也不反乎自然,它是在灵魂中生成的,在灵魂中有三者生成,这就是情感,潜能和品质,德性既不是情感也不是潜能而是一种品质,这是从种类上讲德性,它是一种品质。快乐和痛苦是品质的表征。伦理德性就是关涉到快乐和痛苦的德性。那么德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呢?

事物有过度,不及和中间,德性的本性就是恰得中间即一种中道。一种中道的品质。举例子来说明,锻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饮食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健康,适度才是最好。德性与情感和行为相关,在这里过度和不及会犯错误,而中道会受到称赞,并达到成功,受称赞和成功是德性的标志。所以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那么对中间的命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种需要技巧和熟练的事业,这需要知识才能找到。

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对现代人幸福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理解,给现代很多迷失自我的人找到了方向,我们的生活终极目的是幸福。要获得幸福,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德性,要中道,这和我们中国儒学的中庸之道有些相似,凡事不偏不倚,取其中。不论是感情还是事业,不大喜大悲,以一颗平常心态去面对生活,在生活中修炼自己的品性达到至善。

尽管人们对幸福有各式各样的理解,但总括起来可分三类:一是感觉主义的理解,即把幸福等同于快乐,认为幸福就是感官的快乐;二是禁欲主义的理解,即把幸福理解为完全排斥感觉快乐的精神境界;三是理性主义的理解,即把幸福理解为受理性宰制的持久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幸福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模式。?现

代人的幸福观深受享乐主义的影响,在世俗文化中,享乐主义又常常表现为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甚至认为物欲和肉欲的满足就是幸福。然而,这样的生活真的是幸福的吗?实际上,现代人在繁忙中失去了很多的东西,如内心的宁静、逸思的悠远、恬静的闲适、境界的超越。当我们嘲笑原始人的野蛮和古人的愚昧时,殊不知原始人和古人也有比我们幸福的时候,也有比我们高明的地方。中国古代哲人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体味人生的宏旨和情趣,能洞见自然物之“生意”,能感受鱼鸟虫兽之“自得意”。而现代人往往处于紧张的竞争之中,忙于赚钱,忙于完成一个又一个“并不一定有多少意义”的任务,反而无暇反思和体味当下生活本身的旨趣。?????

个人幸福应该建立在理性和社会基础之上。真正的幸福不仅在于享受,更主要的是劳动的创造,劳动创造是幸福的唯一源泉。个人幸福应当和集体幸福结合起来,离开了集体幸福,个人幸福便失去了可靠的保证。只有保证了国家和社会、集体利益的实现,个人的幸福和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如此,得到的幸福才是永久的幸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