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 3杜甫诗五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杜甫诗五首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内容赏析】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首联提挈全篇,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写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诗人伫立楼头,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月夜
[识作者]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
县。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
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等官。自号少陵野
老,盛唐大诗人,人称“诗圣”。唐肃宗时,官授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
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生动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有《杜工部集》。
[探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扩张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闺中的妻子。(2)这种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
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抒自己的情感的作品,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答案】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相思之情又进了一层。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湿”和“寒”表现的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吗?结合背景分析。
【答案】诗中所写的个人亲人离散的痛苦也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所写亲情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也是文学的典型性。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鉴赏】上一联写怀念妻子,这一联写思念儿女,抒发无言的思念之苦。诗人在远方怜爱着小儿幼女们,想着他们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理解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儿女幼小,不懂世事,诗人自是无限怜爱。同时,也进一步显出妻子之“独”。她携儿带女,独处荒村,自是苦不堪言。“遥怜”一词,道出诗人无限的忧思和怜爱,同时也反衬出妻子的遥念和伤悲。
哀江头
[探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1.诗的首句中杜甫为什么“吞声哭”?“曲”重复运用有什么作用?
【答案】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像梦一样过去了。在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前往叛军管辖下的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重复用一个“曲”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肠百结、迂曲难伸的感觉。
2.诗中“为谁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诗人在曲江看到“锁千门”,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
3.诗中的“忆”字领起了后文哪几句?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忆”字领起后文“忆昔……一笑正坠双飞翼”这八句诗。这一部分写了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
4.“一笑正坠双飞翼”中的“一笑”有何言外之意?这句诗与后文哪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