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扬州慢》赏析2 (2)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 '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
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
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扬州慢诗歌鉴赏
扬州慢诗歌鉴赏一、整体感知这首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种深深的惆怅和对往昔繁华消逝的感慨。
从词牌名“扬州慢”就能感觉到一种缓慢、凝重的氛围。
就好像你走在一个曾经热闹非凡,如今却衰败不堪的地方,每一步都带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状的叹惋。
二、上阕赏析“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里开篇就点出扬州是个有名的繁华都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就像在说“这可是个超级有名的好地方啊”。
可是呢,当他停下脚步一看,曾经那“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繁华景象已经没了,只剩下满眼的荠菜和麦子长得青青翠翠的。
这对比可太强烈了,就好比你满心期待去参加一场超级豪华的派对,结果到了地方发现只剩下一片荒草,那心里得多失落啊。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金兵南侵之后,扬州就变得破败了。
这里说“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特别有意思,连废弃的池塘和古老的大树都讨厌谈论战争呢。
这就用了一种拟人的手法,把那种战争带来的伤痛写得特别深刻。
就好像这些没有感情的东西都被战争给折腾怕了,更别说那些经历战争的人了。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是多么巨大。
三、下阕赏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到了黄昏的时候,冷冷的号角声在空荡荡的扬州城吹起,这个画面感超强。
就好像在一个荒废的鬼城里,突然响起了阴森的号角声,那种孤独、凄凉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这里提到了杜牧,杜牧当年在扬州可是风流潇洒,写了很多赞美扬州繁华的诗。
姜夔就想啊,要是杜牧现在再来到扬州,肯定会大吃一惊的。
就算他再有才华,能写出像“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样的好诗,现在也难以再写出那种对扬州的深情了。
因为现在的扬州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繁华的扬州了。
这就像是你以前喜欢的一个超级美的地方,你给它写了很多情书,结果现在这个地方变得破破烂烂的,你再怎么想写也写不出以前那种爱的感觉了。
《扬州慢》赏析
《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景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这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冷落;“杜郎”三句,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二十四桥”四句,描绘眼前景物,是虚写,是词人想象中的景物,侧重表现扬州今日的荒凉冷落。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朴清劲的语言表现深沉浓郁的情感,化实为虚,虚实相生,有空灵之美。
这首词以其低回要眇的格调,凄怆悲凉的意境,质朴无华的风格,成为姜词的代表作,在词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扬州慢》不仅展现了扬州的历史变迁,还寄托了词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扬州慢古诗翻译赏析
扬州慢古诗翻译赏析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①扬州慢:姜夔自度曲,因词咏扬州,故名。
②淮左名都:指扬州。
③竹西佳处:扬州竹西路风景秀丽。
④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句。
⑤胡马窥江:指金人屡次犯扬州,凯觎长江,以图南侵。
⑥杜郎俊赏:谓杜牧对风景有高度的欣赏能力。
⑦豆蔻:指妙龄女郎。
⑧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⑨二十四桥:扬州唐时旧城有二十四座桥。
【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
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
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
高二语文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导语】因为⾼⼆开始努⼒,所以前⾯的知识肯定有⼀定的⽋缺,这就要求⾃⼰要制定⼀定的计划,更要⽐别⼈付出更多的努⼒,相信付出的汗⽔不会⽩⽩流淌的,收获总是⾃⼰的。
⾼⼆频道为你整理了《⾼⼆语⽂扬州慢原⽂及赏析》,助你⾦榜题名!1.原⽂ 淳熙丙申正⽇,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其城则四壁萧条,寒⽔⾃碧,暮⾊渐起,戍⾓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度此曲。
千岩⽼⼈以为有《⿉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尽荠麦青青。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犹厌⾔兵。
渐黄昏、清⾓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今、重到须惊。
纵⾖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2.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
②⽵西:扬州城东⼀亭名,景⾊清幽。
③春风⼗⾥:借指昔⽇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
这⾸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年⼀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 ⑦⼆⼗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四美⼈XX于此。
⑧桥边红药:⼆⼗四桥⼜名红药桥,桥边⽣红芍药。
3.赏析 尽管姜夔⼀⽣以游⼠终⽼,但⽩⽯词并不仅仅是游⼠⽣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的情感世界。
诚然,由于⽣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但他并不是⼀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
姜夔⾝历⾼、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恬武嬉,将恢复⼤计置于度外。
姜夔也曾因此⽽痛⼼疾⾸,深致慨叹。
淳熙⼆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度此曲,抒写⿉离之悲。
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
上⽚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扬州慢》文言文赏析
《扬州慢》文言文赏析扬州慢赵以夫琼花,唯扬州后土殿前一本。
比聚人仙大率相类。
而不同者有三: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琼花叶柔而莹泽,聚八仙叶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琼花蕊与花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蕊低于花,结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
友人折赠数枝,云移根自鄱阳之洪氏。
赋而感之,其调曰《扬州慢》。
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
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
想长日,云阶伫立。
太真肌骨,飞燕风流,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
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
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
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
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琼花,今为我国江南名城扬州的市花。
自古以来,诗人骚客每会于此,观琼花而动情,不禁歌之赞之,往往成为千古名篇。
赵以夫的这首《扬州慢》词,便是其中脍炙人口之什。
上片极力铺写想象中的扬州琼花之芳姿和神韵。
词的起笔是:“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
词人在此化典成句,暗示出只有扬州城才能有“天下无双独此花”(见宋·刘敞《无双亭观琼花赠圣民》),“十里春风”源于杜牧《赠别》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二分明月”乃化用徐凝《忆扬州》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词人在这三句里,实际上还不是仅仅局限于化典指明琼花永远扎根之地,决不可移植到扬州以外的任何地方去,更重要的还通过这里的环境烘托,特别是其中那个“飞”字,把扬州琼花在春夜月下的芳姿和神韵作了传神的描绘。
看吧,琼花她似天上的仙女,离开了琼楼玉宇,在皎洁的月光辉映下,飘然降临了人间。
词人为了更为形象地突出扬州琼花的特性,紧接着又匠心独运地着下九个字:“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
“翦翦”,语出《诗经》,是一个描摹状态词,指整齐的样子;“毬”,指球状圆形体,瞧吧,那洁白的花朵犹如冰花、碎玉,而且还簇拥成为花球开放在花枝上。
这句的绝妙之处在于:我们可以从宋代诗人王令《琼花》的“蚌碎珠骈出,须牵蝶合围”那一开一合的珠出蝶围的动态描写中,意会到扬州琼花“拥碎玉成毬”的繁荣而净洁之美。
姜夔《扬州慢》赏析2
姜夔《扬州慢》赏析2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一生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
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
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
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
有《白石道人歌曲》。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
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
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
《扬州慢》诗歌鉴赏
《扬州慢》诗歌鉴赏【原文】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 '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
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
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扬州慢古诗意思及全文赏析
扬州慢古诗意思及全文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扬州慢古诗意思及全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宋、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句,是姜夔《扬州慢》中的下阕中的句子。
此句通过写桥、写水、写月等景物,表达了作者的压抑心情,写出了扬州城物是人非的情景。
“二十四桥仍在”,但心情、感情,已是“冷月无声”,写尽了扬州城的凄冷,同时也隐含了人们被战争摧残的痛苦。
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原文翻译(序)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
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赏析: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
扬州慢 姜夔诗歌鉴赏
扬州慢姜夔诗歌鉴赏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姜夔的!你知道不,这首诗那可真是绝了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哇塞,这一开篇,就把咱带到了那个曾经繁华无比的扬州城。
就好像你走在一条热闹的大街上,两边都是各种各样的店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这画面感,不强吗?“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哎呀呀,曾经的繁华春风十里,如今却只剩下荠麦青青,这反差,是不是让你心里也跟着一揪?就好比你满心欢喜地回到小时候最爱的游乐场,却发现它已经破败不堪,那种失落感一下子就涌上来了。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写得多深刻啊!连那废池乔木都讨厌说起战争,那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得有多痛苦呀!这不就跟咱经历了一场大灾难后,提起那段日子都觉得难受一样嘛。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黄昏时分,那清冷的号角声在空城回荡,哇,想想都觉得凄凉。
你能想象那种寂静又带着丝丝寒意的感觉吗?“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曾经的杜牧那么会欣赏扬州的美,要是他现在再来,肯定也会被惊到吧!这就像你有个特别会玩的朋友,以前总带你去各种好玩的地方,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些地方都变了样,他肯定也会惊讶不已。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就算有再高超的文笔,也难以写出此刻的深情啊!就好像你心里有千言万语想对一个人说,可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才好。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还在那儿呢,可那水波荡漾,冷月无声,多寂寥啊!这感觉就像你回到了老家,看到那熟悉的老房子还在,可却没了曾经的热闹和温暖。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哎呀,那桥边的红药,每年都开,可它到底是为谁而开呢?这多让人感慨啊!就像你每年都去一个地方,看到那里的花照样开得灿烂,可陪你看花的人却不一样了,你说你心里能不惆怅吗?我觉得姜夔这首真的是把那种繁华过后的凄凉、落寞写得淋漓尽致。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对一个城市的巨大破坏,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无常。
真的是一首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好诗啊!。
《扬州慢》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扬州慢》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扬州慢宋·姜夔原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
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注释: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白石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西元一一七六年)。
至日:冬至。
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白石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姪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姜夔《扬州慢》赏析
【原文】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扬州慢译文及赏析
扬州慢译文及赏析扬州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朗州慢”。
以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变体。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扬州慢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原文: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字词解释: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
⑼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
乔木: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扬州慢》赏析(共2篇)
《扬州慢》赏析(共2篇)扬州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
唐末著名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淮南道的治所设在扬州。
他在这里写的关于扬州的诗篇,给姜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朝在这一带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等城,烧杀掳掠,此后仍然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
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在一场大雪之后,姜夔路过扬州。
他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井颓垣。
姜夔看到山河残破,不禁产生了《诗经·黍离》所反映的情感。
他自比为周代的大夫,在西周颠覆之后,看见宗庙宫室的废墟上长满了庄稼,心里感到悲痛。
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
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
扬州,唐城有两部分:子城(即内城)是官署区,在蜀岗上;罗城(即外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在蜀岗下。
两城毗连。
杜牧《扬州》诗说:“街垂于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座富庶的城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
上阕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淮左,指淮南东路。
竹西,指竹西亭,在蜀岗上禅智寺附近。
词中首先指出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衬托出姜夔在开始的旅程中驻马暂停,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
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
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扬州慢》赏析
《扬州慢》赏析《扬州慢》赏析原文: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
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赏析: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
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
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
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
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
“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扬州慢》赏析2
姜夔,号称白石居士,终生不仕,以游历终老。
所以姜夔的词多是一种个人身世的感悟。
而这首《扬州慢》则是词人一首难得的感怀家国、哀时伤乱的佳作。
一如常故,姜夔在这首词里也用了他常用的小序。
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
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
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全词分为上下两阙。
但两阙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词的上阙,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
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
词人先从自己的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
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
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杜牧曾经在《赠别》里写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一去不复返。
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
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
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
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
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词的下阙,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
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
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
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可是到底还有谁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呢?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
无论是词人所见到
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情景交融是这首词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移情入景,乐景写哀,都是词人经常使用的手法。
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