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方法论问题
王国维以“归谬法”力驳“索隐派”与“自叙说”——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五章札记
![王国维以“归谬法”力驳“索隐派”与“自叙说”——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五章札记](https://img.taocdn.com/s3/m/a295ea1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d.png)
王国维以“归谬法”力驳“索隐派”与“自叙说”——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五章札记王国维以“归谬法”力驳“索隐派”与“自叙说”——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五章札记(与《红楼梦》相遇的N种方法第15辑续4)第五章余论(谭凤嬛绘黛玉葬花)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
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
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
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
譬诸副墨之子、洛诵之孙,亦随吾人之所好名之而已。
善于观物者,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今对人类之全体,而必规规焉求个人以实之,人之知力相越,岂不远哉!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
老魏阅读札记:静安先生的第五章为“余论”,其实“其论”并不多余!第一段就辩析清楚了一个大问题:能不能以考据之眼去欣赏文学作品的主人公。
静安先生立论的大前提是:艺术作品是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寄托思想情感的,其笔下的人物反映的是某一类人、其一族人甚至某一国人的特征。
基于这样一个立论前提,静安先生批评《红楼梦》的考据派去揣测贾宝玉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某一个谁谁谁就很没有价值,也误读了《红楼梦》。
这让人联想到鲁迅先生的《阿O正传》的遭际。
《阿Q正传》发表后,社会反响极大,不少人都在揣测鲁迅笔下的阿Q是现实生活中的谁谁谁。
综观评此书者之说,约有二种:一谓述他人之事,一谓作者自写其生平也。
第一说中大抵以贾宝玉为即纳兰性德。
其说要无所本。
案性德《饮水诗集·别意》六首之三曰: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
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又《饮水词》中《于中好》一阕云: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
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又《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探析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7173eef8c75fbfc77db268.png)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探析●李建明清末至明初,在《红楼梦》研究中,除了评点式或索引式的批注和随笔式的评论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的论文。
数量虽然不多,但在《红楼梦》评论的形式上却是一个突破。
比较典型的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的研究《红楼梦》的专论。
他不像旧红学随笔式的评论家那样随意而言,发表一点零碎的意见,也不像大小索引派那样牵强附会,刻意求索小说中某人影射某人,而是比较认真的去研究“《红楼梦》之精神”和“《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
一、王国维论人生、艺术和《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评论》第一章的题目叫做《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其美术即艺术,在这里他阐述了对于人生及文艺的基本观念,着重说明生活的本质是“欲望”和“痛苦”的海洋,人生乃是不幸。
这一章虽不是直接评论《红楼梦》本身,但所阐述的关于人生,关于文艺的见解却是他评《红楼梦》的出发点和依据。
全文开头就引述了我国古代老庄学说的思想。
老子日:“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庄子日:“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
王国维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引言,目的是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人生充满忧患和劳苦,人生是一个极不易超拔的痛苦的海洋,“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与痛苦与厌倦之间者也。
”他认为生活之本质就是苦痛。
人生既然是不易超拔的痛苦的海洋,那么有什么可以减轻人们的痛苦呢?王国维说:那就是文艺。
在他看来文艺能够“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
他说:“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
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
然则非艺术何足以当之乎?”:王国维同时又认为,并非所有文艺都值得赞美。
他把文艺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吾人离生活之欲”,此乃上乘之作;另一类是“使吾人复归于生活之欲”,此乃劣作,该当弃之于田野。
他认为《红楼梦》就是“使吾人离生活之欲的绝世佳作”。
王国维在对人生,对文艺作了上述的评论之后,转而论述了《红楼梦》之精神。
王国维对《红楼梦》的哲学解读
![王国维对《红楼梦》的哲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b9ea629bcd126fff7050b19.png)
王国维对《红楼梦》的哲学解读张儒威(南开大学哲学学院天津30071)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一生著述宏富,涉猎极广。
早年尝醉心于康德以及叔本华之哲学思想,尤其是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的叔本华唯意志论对王国维影响至深。
在《红楼梦评论》当中,王国维更是将唯意志论应用到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解读上来。
指出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红楼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学性,更是由于书中点明了摆脱欲望是出离痛苦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唯意志论解读《红楼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灿烂夺目的瑰宝,其影响早已经超过了文学的领域和地理疆界的范围,成为了世界文化园林当中的一朵奇葩。
对《红楼梦》这一本书的研究在中国能够成为一门专门的、独立的学问,并且在近代、现代乃至当代以来长盛不衰,又不可不说是学术领域的一种奇观。
但是在王国维的眼中,《红楼梦》不单单是文学名著,更是哲学的著述,并且撰写了《红楼梦评论》一文以叔本华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思想对《红楼梦》的价值以及伦理学上的意义做了一种哲学式的诠释。
以唯意志论为理论基点来分析《红楼梦》固然是王国维的一家之言,但是仍不失为一次大胆的、全新的尝试,《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唯意志论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人生之本质欲而已矣王国维从西方哲学当中不仅仅学到了康德哲学和因果律,更是从叔本华那里接触到了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思想,并且将其应用到其学术研究当中去,其中王国维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和解读就是其唯意志论思想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的一个集中体现。
由王国维的《自序》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之所以走上哲学研究的道路是出于对人生问题的思索,希望能够从哲学当中找到人生问题的答案。
正是由于王国维这种忧郁的气质才使得他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思想一拍即合,王国维从叔本华那里找到了人生苦难的根源,对于人生的问题找到了一个叔本华式的、悲观的答案。
王国维关于人生问题的思索和得到的结论我们在《红楼梦评论》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清晰地表述。
王国维_红楼梦评论_与古典文学理论
![王国维_红楼梦评论_与古典文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4da1d2fe2bd960590c6773d.png)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古典文学理论张 哲 俊中国的学术从古典时期转向近代,是不能和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分开的。
从古典到近代的转折之中,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便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应当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国维第一次以西方的美学理论研究《红楼梦》,以悲剧的美学概念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红楼梦》,使得《红楼梦》研究走向了近代。
然而现今学界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的评价似有不妥之处。
一些学者认为王国维以西方的悲剧理论研究《红楼梦》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因为悲剧理论是西方的文学理论,可能适合于西方的文学,但对于中国的文学作品则不一定合适。
中国文学似应以中国文学理论加以研究。
另外尚有一些学者认为《红楼梦评论》在运用西方文学理论的方面,也显得较为生硬,似有生搬硬套的痕迹。
即尚未把西方的悲剧理论完全融化,并加以运用和研究,因而并不一定是成熟的学术著作。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学术奠基性的著作,对此一著作的评价似应谨慎。
《红楼梦评论》的近代性贡献是多方面的:一,在研究方法上,王国维有意识地批判了考据之学对作品研究的弊病。
他认为:“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
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中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
”①王国维对考证之学的批评,正是出自于理论研究《红楼梦》的角度。
但不能由此认为王国维对考据之学完全是持以批判的态度,他本人在《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之中,进行戏曲史研究的时候,就是通过文献的考证研究方法,尽力去复原戏曲发展的历史事实,具有了很强的客观性。
二,《红楼梦评论》在批判考据方法研究《红楼梦》的同时,又建立了理论研究的近代性方法。
《红楼梦评论》以理论作为研究作品的基础,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悲剧理论成为了研究的基本思维。
因而《红楼梦评论》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由此理论研究也成为了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
中国近代学术的建立是和《红楼梦》研究分不开的。
“著我之色彩”的解脱之道——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谬误及现代意义
![“著我之色彩”的解脱之道——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谬误及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ee3ced1d15abe23482f4d69.png)
对“ ” “ 脱 ” 问题 提 出 了 带有 争 议 性 的 看 法 。但 是 王 国 维在 运 用老 庄 思 想 以及 对 艺 术 解 脱 论 阐 述 时 却 出现 了 欲 和 解 的 谬 误 。本 文 从 “ 求” “ 脱 ” 角度 提 出这 些 谬 误 , 求 以此 对 王 国 维的 哲 学 思想 和 文 艺 思 想作 出更 深刻 的 理 解 , 欲 与 解 的 希 同时 阐述 了这篇 评 论 之谬 误 背后 所表 迭 的现 代 意 义 。
21 0 2年 3月
第 9卷 第 3期
湖 北 经 济学 院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 a o u e U i r t o cnm c( u n i n oi cecs or l f bi nv sy f oo is maie adSca Sine n H e i E H ts l
阐 释 的并 非 王 国 维 “ 绝 一 切 生 活 之 欲 ” 义 上 的“ 拒 意 出世 ”更 ,
不是 深 深 影 响 王 国维 以 及 《 楼 梦 评 论 》 红 的叔 本华 所 认 为 的弃
绝一切生存意志 、 完全否定生命 的“ 人类 根本解 脱” 。庄子云 “ 之生 也 , 忧 俱 生 。寿 者 恬 恬 , 忧 不死 , 苦也 ” , 调 人 与 久 何 [强 羽 的是 “ 忘乎物 , 忘乎 天 , 其名为 忘己” , 圈 即忘物 , 忘欲 , 超越 生 死, 脱离一切烦 恼 , 进入 自由无碍 的境界 , 获得真正 的解 脱 。 “ 以人灭天” “ 、 以故灭命” “ 、去性 而从心” 是使人生不幸 的根本 原因。“ 在这里是人特有的 , 心” 包括欲望、 情感、 意志等 。 人因 为 有 “ ” 才 放 弃 了 自己 的本 性 , 生 了 痛苦 。而认 识 之 所 以 心 , 产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观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观](https://img.taocdn.com/s3/m/934ff51c763231126edb1193.png)
纯考证式红 学研 究。《 ( 红楼梦) 评论》虽存在无法 回避 的先 天理论缺 陷, 却仍是红 学史上极具启 蒙意义的开先河之作 。
[ 关键词 ]王 国维 ; 《 ( 红楼 梦> 评论》 ; 叔 本华 ; 悲剧
[ 中图分类 号】I 2 0 6 . 5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8 — 5 8 2 3 ( 2 0 1 5 ) 0 6 - 0 0 1 9 - 0 3 [ 收稿 日期]2 0 1 5— 0 2— 2 1
剧下 定义 , 认为“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 完整 、 有 一 定 长度 的行 动 的摹 仿 ” _ 2 J , 悲 剧 通 过 经 润 饰 的语 言摹 仿 究超 越 了其他 理 论 家 , 悲 剧 的本 质 是 “ 表 现 两种 对 立 苦痛 , 还 有欲 望无 法满 足 的苦 痛 。直 言生 活 的本 质 就 的普 遍伦 理力 量 的 冲 突及 其 和 解 ” _ 3 J , 悲剧 根 源 于 矛 是“ 欲” , 即苦痛 , 认为人生如钟表般往复于苦痛 和倦 盾 冲突 。黑格 尔 的“ 冲突说 ” 将矛 盾学 说运 用 于 悲剧 , 厌间, 生活、 欲 望 与苦痛 三者 同一 。第 二 章 探讨 《 红楼 具有 强烈 的思辨 色彩 。与 黑格 尔 的辩 证 观 点 相 左 , 同 梦》 之精神 , 提出解脱苦痛之道存于遁人空 门, 一切艺 时代 的思 想 家叔本 华 则从 极其 消 极 的立 场 阐释 悲剧 。 术的 目的在于描写人生苦痛及解脱方法 , 令人暂离桎 叔本 华悲 剧 理论建 立 在主 观 唯心 主义 唯意 志 论 之上 , 梏世 界 , 暂 离生 活 欲望 的彼 此 争 斗 , 获 得 暂 时 的平 和 强调 世界 的本质 是 主体 意 志 , 《 作 为 意 志 和 表 象 的 世 状态 。第 三章 分析 《 红 楼梦 》 的美 学 价值 , 与传 统 乐天
如何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
![如何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https://img.taocdn.com/s3/m/4b80e06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6.png)
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
他著有《人間詞話》、《維摩詰經疏》等多部著作,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其中,他所撰写的《红楼梦评论》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就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
一、对《红楼梦评论》的总体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可谓是一部批评性评论文学作品,其对《红楼梦》一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在这篇评论中,王国维力求以史诗般的宏大视野,对《红楼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精湛艺术。
二、对王国维的评论观点的评价1. 深刻而独到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其观点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他不仅从文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分析,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其博学多才的一面。
2. 融合中西文化在评论中,王国维追溯了《红楼梦》的源流,并将中西文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他对《红楼梦》中的情节、人物、意境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出丰富的学识和洞察力,为《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新的解读角度。
3. 以文学角度审视哲学问题在评论中,王国维以文学角度审视了《红楼梦》中的哲学问题,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他通过文学作品,探讨了关于人生、命运、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红楼梦评论》的意义1. 对《红楼梦》的传世意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文学思考,使得对《红楼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他对《红楼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诠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开拓了《红楼梦》的研究空间,使得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阐释。
2. 对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不仅在文学作品分析上有着重要意义,更在我国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我国的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对我国文学的批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d256116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9.png)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无疑是我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弥足珍贵,他凭借一生深厚的学识和极高的才能,把最独到的洞察力放进了明细、深刻的分析中,让《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水准来纵横文学史上的诸峰。
但是,尽管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带给了我们极大的精神上的收获,其却未
能彻底阐释《红楼梦》,因此也一定程度上缺乏完整性,而这些]缺陷的出现,主
要归结于他的独断专行。
最具典型代表的是他只认可怀素等著名报业家的译本,排斥李渔等大部分抄本,对此,他个人对报业家有不饶之言,最终,使得这份著作沦为一部枝节评论,而并没能深刻剖析《红楼梦》的结构。
此外,属于王国维评论的另一大特点是他过分的看法,他试图把每一处“无疑”地贴上一个新鲜的标签,尤其是力求把审美思维与文学思维穿插运用,获得新的想象,而这样做,注定会受到自身思想限制,见解即便也勉强地被归为“古典思维”,便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拓和创新。
总而言之,尽管王国维把最贴近《红楼梦》道义的大智慧体现出来,他的这部
传世之作也在研究古典文学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某些角度上,其精神的转折或者说停滞,使得其无法最终全面把握《红楼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41c01c1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5.png)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一、《红楼梦评论》的历史意义郭沫若曾说:王国维是新史学的开山,而以西方学术思想来系统解释中国古典的《红楼梦评论》也是开山第一篇。
俞平伯在《索隐与自传说闲评》中说:“及清末民初,王蔡胡三君,俱以师儒身份大谈其《红楼梦》,一向视同小道或可观之小说遂登大雅之堂矣。
”二、《红楼梦评论》的缘起1902年,王国维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治学兴趣逐渐转向哲学。
1904年,读叔本华《意志与表象之世界》〔现通译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曾印行〕两遍,又接着钻研康德。
但其时对终生研究方向觉得游移不定。
自我剖析,认为做哲学家,则苦于感情太多而知力太少,做诗人,则苦于感情太少而理性太多。
自云:“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在这种背景下,王国维撰写了《红楼梦评论》。
这也是我觉得是“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的主要原因。
三、《红楼梦评论》简介1901年罗振玉创办了《教育世界》,宗旨是译介各国的教育制度及理论。
1904年,王国维任译编(实际上的主编),改为译介西籍为主,哲学、伦理学为重点,1904年夏,刊登了《红楼梦评论》。
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这儿的美术大约可以说是现在的文艺),没有具体评论《红楼梦》,提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望多,而难以满足,所以产生痛苦,即使欲望实现,倦厌之情随之产生。
在他看来,“人生者,为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
而减轻这种痛苦的办法就是文艺,可以“使吾人离生活之欲”。
然后又提出优美和壮美的分类。
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认为红楼主旨是“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所以,宝玉入尘世也是“一念之误”,而与和尚晤谈后,“始知此不幸之生活,由自己之所欲”,但解脱之道不在自杀,盖因“自杀之人未必尽能战胜生活之欲者”,只有宝玉、惜春和紫鹃是真正的解脱。
《〈红楼梦〉评论》表达的其实是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表达的其实是王国维](https://img.taocdn.com/s3/m/f6c475429b6648d7c1c7463f.png)
《〈红楼梦〉评论》表达的其实是王国维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帝国的大门之后,中国在一片水深火热中迈进了20世纪的大门。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学西方、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学来的知识成为一个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国维同样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写作于20世纪初的《〈红楼梦〉评论》正是他用西方理论解释文本的一个重要尝试。
20世纪初,《红楼梦》研究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派别:索隐派和考证派。
索隐派的中心论点是,《红楼梦》是一部清初政治小说,宣扬反清主义。
而考证派则认为《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余英时将这两个派别称为红学研究史上的“典范”,其意义之重大和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发表于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并不属于两支中的任何一支,重要性却依然不容忽视。
余英时在两种“典范”之外,又专门对王国维做出了评价:“从文学的观点研究红楼梦的,王国维是最早而又最深刻的一个人。
”王国维在《红楼梦》上的研究方法与两个主流派别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其以哲学和美学观点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批评体系的做法,对于中国近现代美学研究的发展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
选择、接受与疏离——《〈红楼梦〉评论》与叔本华哲学1903年,王国维开始接触叔本华哲学,《意志及表象之世界》“是岁前后读二过”,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最终成为《〈红楼梦〉评论》立论的立足点。
然而细察文本则可发现,王国维对叔本华哲学并非全盘吸收,而是对叔氏哲学做了一些微妙暧昧的改动。
这些改动中或许就包含着中国近现代美学与西方思想交汇之际留下的缝隙。
《〈红楼梦〉评论》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影响之深仅从文章的结构关系上就可见一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联盟界》的整体结构如下: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认识论第二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本体论第三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美学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伦理学附录?康德哲学批判这种四篇一余论的结构为《〈红楼梦〉评论》所继承,具体的章节标题为:一、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二、红楼梦之精神三、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四、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余论《〈红楼梦〉评论》不仅在结构框架上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相同,主体部分相对应的篇章思想上也具有某种对应关系。
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
![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8d8e9385ec3a87c24028c481.png)
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我认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是带着浓厚的宗教情结完成的,对于作品的主题研究中表现出来作者的匠心独用之处。
首先,王国维先生本身对于《红楼梦》文本来说就是一个接受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也就带有了自身对于这个世界的浓厚的自我意识,王国维先生是早先受到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的影响,所以其视角和心理感悟都是带着哲学的思考来进行的,而对于这种悲观的哲学来说,又是作者潜意识的体现,作者由于受到自身经历的困惑和对人生的思考,很正常的就投入到了《红楼梦》的悲观情节中。
王国维先生用尼采的说法,认为“生活之本质”是“欲”,有欲则常有所求,常有所求则常感不足,常感不足则常感苦痛。
王国维先生指出,《红楼梦》一书的主旨在于说明“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
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恶也。
”作者的这种罪恶感和苦痛感是作者对于《红楼梦》主题的基本界定。
其次,作者在自己的进行研究《红楼梦》的主题的基础上,又再次将视角转换成了寻求人类的解脱救赎之路的所在了,认为在“如钟表之摆”之中的人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故也”,我觉得这是作者对于自身状况的真实反映,作者在研究作品的时候对于自身的思考、自身的困惑都明确的表现在自己的字里行间了。
我认为作者这时候或许已经对于自己的研究像中了毒一样,丢又丢不掉,说有说不清。
然而解脱之道作者作者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原文中说“自何时始,来自何处?”,这是一个问题。
“人生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则其维持此生活亦易易耳,曷为而其忧劳之度倍蓰而未有已?”作者认为维持的只是一种状态而已!对于生活的欲望使然。
这就是自然人对社会生活在不满的同时只能采取的方式吗?作者又从《红楼梦》中理解出了“入此忧患劳苦之世界?不可谓非此石之大误也。
”自己与外界物质的关系冲突、男女欲望的冲突等等一切“利害关系”的必然性。
他说《红楼梦》的精神,主要的就是“示人以解脱之道”。
千古情怀 文人悲心——从王国维的生平谈《红楼梦评论》的立论和解脱之道
![千古情怀 文人悲心——从王国维的生平谈《红楼梦评论》的立论和解脱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69021a365727a5e9856a6152.png)
师就认为“ 从一定意义上讲 ,红楼梦》 《 是王 国维的 以一切 欲望 即一 切生 活均产 生痛 苦 。 人生谶语 ,红楼梦评论》 《 则是进入王 国维精神世界 从《 红楼梦评论》 的写作 时期和王 国维此期 的 的一把 金 钥匙 。圆 ” 本文 拟从 最 能 反 映王 国维 人生 观 学术活动看 , 欲与生活、 从“ 与苦痛 , 三者一而 已矣 ”
21 0 2年 2月ຫໍສະໝຸດ 长 治 学 院 学 报
Ju o m ̄ o h n z i ie t fC a gh v  ̄i Un y
Fe ,01 b. 2 2
第2 9卷
第1 期
Vo .9 No 1 1 。 . 2
千 古情怀
文人悲心
峻
,
从王国维的生平谈《 红楼梦评论》 的立论和解脱之道
徐桂芬 , 泓
( 东大 学 新 闻传播 学院 , 东 2 40 ) 山 山 629
摘
要: 王国维 10 年写就的《 94 红楼梦评论》 欲与生活、 从“ 与苦痛 , 三者一而已矣” 红楼梦》 对《 进行立
论解读 , 并不仅仅是叔本华哲学契合 了王 国维的人生遭际和人生体认 的一种启发的悟得 , 而是 中西文化、 哲学交融化合的产物 , 也与王国维把 学问和人生合二为一的学问人生观有关。 的《 他 红楼 梦评论》 和整个 人生经历互为参照, 国维以投湖 自 王 沉完成 了他对《 红楼梦》 的最终注解。 关键词 : 王国维;红楼梦》《 《 ;红楼梦评论》解脱 ; 中图分 类号 : 0 .1 1 74 1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3 2 1 (0 2 0 — 0 0 0 1 7 — 0 4 2 1 )1 0 3 — 4
《红楼梦》的悲剧与王国维的解脱
![《红楼梦》的悲剧与王国维的解脱](https://img.taocdn.com/s3/m/ad5a901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6.png)
《红楼梦》的悲剧与王国维的解脱在此,王国维所说的此即为美术,美学,而彼那么为传统的考证和索隐等方法。
以上赘述,表我之立场。
所以我的下文,虽然谈论的是《红楼梦》中的解脱和悲剧问题,但是我是以我个人欣赏或评论的角度去作的,不是考证,也非索隐。
一,悲剧〔痛苦〕产生的根源以及在《红楼梦》中的思想表达谈到美学方法欣赏《红楼梦》以及解脱悲剧带来的痛苦等问题,我们不得不谈谈王国维。
他的《红楼梦评论》的根本的感情基调或者说哲学是这样的: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者也!那么,王国维一直所说的痛苦到底是什么?要怎么解脱呢?他在他的《红楼梦评论》第二章红楼梦的精神中说:且人生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那么其维持此生活,亦易易耳,曷为其忧劳之度,信而未有已?记曰:人不婚宦,情欲先半,人苟能解此问题,那么人生之知识,思过半矣。
那么,什么是欲呢?为何能成为痛苦的根源?人有生矣,那么思所以奉其生,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露处而欲宫室,此皆所以维持一人之生活者也。
然一人之生,少那么数十年,多那么百年而止耳,而吾人欲生之心,必以是为缺乏。
这是对于根本生存和物质的欲求,而对于思想〔知识〕的欲求,同样也是一个可以造成极大痛苦的根源。
又此苦痛与世界之文化俱增,而不由之而减何那么?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
所以,他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么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而《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描写现实生活的虚构作品。
不像之前的《西游记》那样高度虚幻,也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有宏大的历史场面。
〔关于此,有关红学的著作多有提及,在此不做赘述〕它写的就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才是超越以往任何文学作品的美学著作。
就痛苦而言,美学家潘知常先生认为有这样三个唯度:一是人与自然的唯度,二是人与社会的唯度,三是人与灵魂的唯度。
而三者之间,痛苦最烈,解脱最难的,就是人与灵魂的唯度。
试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试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00481e46f7ec4afe04a1df92.png)
北京城 市学院学报
J U NA F B II G I N V R nY O R L O EJN CTY U I E S
( oa o 9 T tI . 5) N
21 0 0年第 1期 ( 总第 9 5期 )
试论王 国维 《 红楼梦评论 》
通过 《 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先于蔡元培所代表 思路来看 ,尽管王国维说 《 红楼梦评论》 “ 其立
的索 引派 、胡 适 所 代 表 的考 证 派 ,建 立 了 王 氏 论全在 叔 氏之立 脚地 ” ,但 其理 解 吸 收利用 叔 本 独特 的红学 研究方 法 ,即批 评派 。 关 于 《 楼梦评 论》 中所 运用 的西 方哲 学 、 红 美 学观点 ,正如 王 国维在 《 庵 文集 》 自序 中 静 华 哲学 的基 盘 ,可 以说 仍 是 中 国 的 古典 文 学 思
定程度 的断裂 、矛盾 。本论文着重以 《 红楼梦评 论》 中所 阐述 的科学 、知识 、实 践与美 术 的分 类 , “ 优美 ” “ 壮 美 ”与 “ 眩惑 ’的分类 ,《 红楼梦》 是第三种悲剧的评判 ,悲剧 与解脱 的关 系等问题 为中心 ,对其 中出现 的矛盾之
处 进 行 Βιβλιοθήκη 剖 析 。 因此 ,笔者 认 为 把 美 术 与科 学 、知 识 、实
“ 活之 本质 何 ?欲 而 已矣 。 …… 故人 生 者 ,如 践割 裂 开来 ,是 王 国维 文 学 批 评 理 论 体 系 中 的 生 钟 表之 摆 ,实往 复 于苦 痛 与倦 厌 之 问者 也 。 指 ” 出 ,生 活 的 本 质 是 欲 望 ,人 的 快 乐 是 短 暂 的 , 人 生就 是 痛 苦 与 厌 倦 之 间 的 反 复 ,纵 然 其 间有 些许 快 乐 ,这 些 许 快 乐 之 后 ,痛 苦 也 就 越 深 。 最 后得 出结 论 :“ 欲 与生 活 与 苦 痛 ,三者 一 而 故
《〈红楼梦〉评论》表达的其实是王国维9页
![《〈红楼梦〉评论》表达的其实是王国维9页](https://img.taocdn.com/s3/m/20300376102de2bd9605889a.png)
《〈红楼梦〉评论》表达的其实是王国维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帝国的大门之后,中国在一片水深火热中迈进了20世纪的大门。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学西方、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学来的知识成为一个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国维同样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写作于20世纪初的《〈红楼梦〉评论》正是他用西方理论解释文本的一个重要尝试。
20世纪初,《红楼梦》研究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派别:索隐派和考证派。
索隐派的中心论点是,《红楼梦》是一部清初政治小说,宣扬反清主义。
而考证派则认为《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余英时将这两个派别称为红学研究史上的“典范”(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其意义之重大和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发表于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并不属于两支中的任何一支,重要性却依然不容忽视。
余英时在两种“典范”之外,又专门对王国维做出了评价:“从文学的观点研究红楼梦的,王国维是最早而又最深刻的一个人。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王国维在《红楼梦》上的研究方法与两个主流派别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其以哲学和美学观点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批评体系的做法,对于中国近现代美学研究的发展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
选择、接受与疏离――《〈红楼梦〉评论》与叔本华哲学1903年,王国维开始接触叔本华哲学,《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今译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岁前后读二过”(王国维,自序(一),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最终成为《〈红楼梦〉评论》立论的立足点。
然而细察文本则可发现,王国维对叔本华哲学并非全盘吸收,而是对叔氏哲学做了一些微妙暧昧的改动。
这些改动中或许就包含着中国近现代美学与西方思想交汇之际留下的缝隙。
《〈红楼梦〉评论》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影响之深仅从文章的结构关系上就可见一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整体结构如下: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认识论第二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本体论第三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美学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伦理学附录?康德哲学批判这种四篇一余论的结构为《〈红楼梦〉评论》所继承,具体的章节标题为:一、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二、红楼梦之精神三、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四、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余论《〈红楼梦〉评论》不仅在结构框架上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相同,主体部分相对应的篇章思想上也具有某种对应关系。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https://img.taocdn.com/s3/m/1ee829f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8.png)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一、本文概述《红楼梦评论》是清朝末年王国维所作的《红楼梦》评论文章。
文章从美学观点对《红楼梦》的人物、结构、写作艺术及哲学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其所写悲剧不是通常的伦理道德悲剧,而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是一个具有普遍和永久价值的美的毁灭的悲剧。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人生苦痛”及解脱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来剖析《红楼梦》,虽然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新的、进步的文学研究方法。
然而,这篇文章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对悲剧根源的探讨等方面,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分析《红楼梦评论》的得与失,以期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观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里程碑之作,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王国维在评论中主要围绕《红楼梦》的悲剧性质、人生哲学以及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
王国维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他认为,《红楼梦》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这种悲剧性源于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家族制度的腐朽、人性的扭曲以及道德的沦丧。
王国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命运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这种悲剧性的深层原因。
王国维在评论中探讨了《红楼梦》的人生哲学。
他认为,《红楼梦》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而人类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然而,尽管人生充满了悲剧,但人们仍然应该积极面对,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王国维还从美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红楼梦》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方面。
王国维还指出了《红楼梦》在表现悲剧美时的独特之处,即通过对悲剧的深刻描写来展现人生的真实面貌。
从王国维生平看《红楼梦评论》的价值与缺失
![从王国维生平看《红楼梦评论》的价值与缺失](https://img.taocdn.com/s3/m/de35fc2eed630b1c59eeb5e7.png)
!"# 王国维 $ 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 !%#$ 北京 & 商
务印书馆 '())"$
!(# 叶嘉莹 $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 北京 & 北
京大学出版社 '())*$
!+# 俞晓红 $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 笺说 !%#$ 北
京 & 中华书局 '()),$
!,# 陈 鸿 祥 $ 王 国 维 传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 ()),$ !-# 王雪 $ 试论王国维 红楼 梦评论 !.#$ 北京
语 % 杜绝惑乱人心的纯粹审美境界引导 $ 可以说 ! 王 国 维 对 于 * 红 楼 梦 # 的 分 析 是 立 足 于文学自身的纯然性和美学上的审美性的界面来 评论的 ! 这不仅是对此前评论派研究小说的现实 社会 % 抨击封建制度 + 索引派牵强附会的探索作品 的暗指史实 % 反 射 历 史 人 物 和 考 证 派 对 版 本 % 作 者 % 佚稿追寻等的一种纠偏和补充 ! 也是运用西方 哲学理论对研究 * 红楼梦 # 的新的思考方式与新的 文学评论视角的初探 $ 这种纯粹的美学风格来源 于王国维纯粹的理想追求和自由理念 ! 对人生美 的寻觅成为 * 红楼梦评论 # 文本追求超然无功利 性 + 排 除商业 % 政治意识 % 阶 级 历 史 因 素 干 扰 文 学 的深刻阐释和鲜明体现 $ 因此 ! 这种对文学审美本 身的强调以及回到文学中去的创作实践 ! 成为 * 红 楼梦评论 # 价值意义得以彰显的所在 $ 二 忧郁 悲 观 气 质 抒 写 下 的 红 楼 梦 评 论 的 缺失 不可否认 ! 当 * 红楼梦评论 # 的美学价值意义被 凸现出来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一种辩证的矛 盾之中 !即走向由于一种单纯强调其成就而致的单 一化 % 局限化倾向 ! 使 * 红楼梦评论 # 在多维境况下 如社会历史层面 %接受阐释层面等缺少了价值特征 和色彩而变得失声失语 $ 这也不得不承认 *红楼梦 评论 # 的这种缺陷与王国维的双重性格 % 忧郁悲观 气质及所受西方叔本华哲学理论密切相关 $
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874dba9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f.png)
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红楼梦》的研究历史中,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不仅开启了用美学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新篇章,而且对传统的红学研究提出了挑战,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深重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学术流派纷纷涌入。
王国维作为当时的文化精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并积极地吸收和引进西方的美学理论。
他结合了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将《红楼梦》视为一个巨大的悲剧,并强调其美学上的价值。
这一观点在当时是相当新颖和独特的。
传统的红学研究往往注重于对《红楼梦》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历史事件等方面的考证和分析。
而王国维则将重点放在了情感和美学层面,认为《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是它成为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美学价值的认识是深刻的。
他认为,《红楼梦》之所以感人肺腑,不仅在于它所描述的人物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更在于它所传达的美的力量。
这种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是情感和心灵的升华。
此外,王国维还特别强调了《红楼梦》中的解脱精神。
他认为,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现了人生中的痛苦和困境,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解脱这些痛苦和困境的方法。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红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更加深入。
当然,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他过于强调《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而对其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有所忽视。
同时,他的观点也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但无论如何,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对红学研究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红楼梦》,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来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学。
可以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学研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王国维鲁迅《红楼梦》评论观之不同
![王国维鲁迅《红楼梦》评论观之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a8e3e42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8.png)
王国维鲁迅《红楼梦》评论观之不同王国维鲁迅《红楼梦》评论观之不同长久以来,关于《红楼梦》之评论研究,有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有以胡适为代表的作者考证派……在纷繁多样的重围中,王国维与鲁迅的见解独具价值。
王国维与鲁迅都经历过清末民初的国家转型期,也都曾东渡日本留学深造,相似的时代、教育环境却造就了二人不同的文学批评观。
下面,笔者就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清之人情小说”一文及各篇杂论为例,从三方面来具体分析王国维与鲁迅对《红楼梦》评论的不同。
一、人物形象集体还是个人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直接阐明了对贾宝玉真实身份的界定:“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可,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
”这种创新式的观点将红学的研究从传统的索隐、探秘等拘泥的泥潭中拉出,他认为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并非小说实质性问题,“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
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
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
”这种用西方美学的观点来阐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之创举具有进步意义。
鲁迅则认为《红楼梦》中的兴荣衰败之所以耐人寻味,是因为作者亲身经历过世间的人情冷暖,由此推断出这部小说是曹雪芹的人生传记。
“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而世人忽略此言,每欲别求深义,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他坚信贾宝玉的经历就是曹雪芹人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否定了王国维的观点:“而世间信者特少,王国维(《静庵文集》)且诘难此类,以为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也……”笔者认为,王、鲁二人之所以拥有相悖的观点,究其原因是由于思维方式不同。
王国维借鉴西方的美学观点,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是复杂化的,作者所构思出的人物并非只是个人的形象,而是时代、社会的缩影。
把小说主人公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下并全方位分析人类的共性与人生的状态,这种宏观的思维方式无疑是恰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楼
公, 吾恐其可以傅合者, 断不止容若一人而已。④
梦
王 国 维 对 旧 红 学 以《 红 楼 梦 》“ 述 他 人 之 事 ”的 牵 强 附 会 的
说法提出异议, 认为那种以小说与某人诗文中用语相同, 即
学
以小说中人物附会为该诗文的作者的看法并不妥当, 这种批
评简要而中肯。的确, 如果“执此例以求《红楼梦》之主 人
道, 则是《水浒传》之作者, 必为大盗,《三国演义》之作
者, 必为兵家, 此又大不然之说也。⑤
他 指 出 , 所 谓“ 亲 见 亲 闻 ”, 不 一 定 作 者“ 躬 为 剧 中 人 物 ”, “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 小说中的事件未必就是作者本 人的经历。我们也认为, 作品中的主人公可能有作者本人的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的方法论问题
韩洪举
内容提要: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特别重视方法论问 题, 这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它是对 “索隐”、繁琐“考证”等红学研究方法最早提出批评的一篇 重要文献, 并深入探索了《红楼梦》研究的全新的方法论。王 国维站在“世界文学”的新高度, 首次用西方美学理论来研 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而且较早地使用了比较的方法, 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尽管他的方法论也还存在着矛盾和 缺陷, 但《红楼梦评论》却开创了小说“批评派”的先河, 在 红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
红
楼
梦
学
刊
王 国 维
红 楼 梦 评 论
的 方 法 论 问 题
81
其亡妇忌日作《金缕曲》一阕, 其首三句云:“此恨何时
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 葬花天气。”“葬花”二字始出于
此。然则《饮水集》与《红楼梦》之间稍有文字之关系, 世
红
人以宝玉为即纳兰侍卫者, 殆由于此。然诗人与小说家之
用语, 其偶合者固不少。苟执此例以求《红楼梦》之主人
这与叔本华的先验论颇为相符。而《红楼梦》一百一十七回 中, 和尚与宝玉谈论“来处来 , 去处去”等, 就“实示此生活 此痛苦之由于自造, 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 也”。其中谈到“还玉”, 就是指要拒绝一切“生 活 之 欲 ”, “玉”即生活之“欲”也。而拒绝生活之欲的最好办法就是出 世。可见, 王国维对《红楼梦》特别推崇的原因, 就在于它道 出了人生痛苦的解脱之道,“解脱”就是《红楼梦》的根本精 神, 也是人类共同之“精神”。
六
辑
至谓《红楼梦》一书, 为作者自道其生平者。其说本
于 此 书 第 一 回“ 竟 不 如 我 亲 见 亲 闻 的 几 个 女 子 ”一 语 。
信此说, 则唐旦之《天国戏剧》, 可谓无独有偶者矣。然
所谓亲见亲闻者, 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 未必躬为剧
中之人物。如谓书中种种境界, 种种人物, 非局中人不能
综观评此书者之说, 约有两种: 一谓述他人之事, 一 谓作者自写其生平也。第一说中, 大抵以贾宝玉为即纳 兰性德。其说要非无所本。案性德《饮水诗集·别意》六 首之三曰:“独拥余香冷不胜, 残更数尽思腾腾。今宵便 有随风梦, 知在红楼第几层? ”又《饮水词》中《于中好》 一阕云:“别绪如丝睡不成, 那堪孤枕梦边城? 因听紫塞 三更雨, 却忆红楼半夜灯。”又《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 月云:“莫教星替, 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 天上人间 一样愁。”“红楼”之字凡三见, 而云“梦红楼”者一。又
80
体之性质, 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譬诸“副墨之子”,“洛 诵之孙”, 亦随吾人之所好名之而已。善于观物者, 能就 个人之事实, 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 今对人类之全体, 而必规规焉求个人以实之, 人之知力相越, 岂不远哉! ①
他认为, 文艺所描写的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自然人生, 而决 非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实录。按照叔本华的话说, 雕刻、绘 画再现人之美, 但难度最大的是“在同一个个体中, 同时地 完 整 地 再 现 出 个 人 的 特 征 与 族 类 的 特 性 ”。 ②小 说 与 戏 剧 作 品 中 的 人 物 也 是 如 此 。 无 论 名 之 为“ 副 墨 之 子 ”或“ 洛 诵 之 孙”诸如此类, 都需具备这种特性。在文艺作品中,“个人总 是从属于人类; 另一方面, 人类又总在个人中显露自己, 而这 种个人是真正具有特殊的理想的意义的”。③作为人物的“贾 宝玉”如此; 作为事物的“红楼”、“葬花”亦然。文艺创作的 性质和特点主要就在于它“贵具体而不贵抽象”, 不能把小 说创作中某一个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混为一谈。 这说明王国维对文艺的性质和特点有着比较进步的认识和 独到的见解, 基于此, 他明确地指出繁琐“考证”等是错误的 方法论:
刊
公”, 则可以附会为贾宝玉者何止纳兰性德一人! 可是, 从
“稍有文字之关系”即去求索《红楼梦》所“影射”的人物的 二
零
评论家, 不仅王国维以前有, 王国维以后也大的价值是巨大的。
年
接着, 王国维又批评了“作者自写其生平”的说法, 即后
第
来的“自传”说:
关键词:《红楼梦评论》 方法论 世界文学 比较研究 叔本华
》
《
红
楼
梦
学
刊
王 国 维
红 楼 梦 评 论
的 方 法 论 问 题
王国维的 《红楼梦评论》 问世之前, 研究者都是采用 “评点”、“索隐”、繁琐“考证”等方法来研究《红楼梦》, 这 些研究方法长期占据着红学界, 红学研究一直没有突破性的 进展。
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 贾母爱宝钗之婉嫕, 而惩 黛玉之孤僻, 又信金玉之邪说, 而思压宝玉之病; 王夫人 固亲於薛氏; 凤姐以持家之故, 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 於己也; 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 闻黛玉“不是东风压 西 风 , 就 是 西 风 压 东 风 ”( 第 八 十 一 回 ) 之 语 , 惧 祸 之 及, 而自同於凤姐, 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於黛玉, 信誓
和特点的新认识。他指出, 红学家们之所以把主要精力都耗
费在“索此书之主人公为谁”, 是受了当时繁琐考证之学盛
行的影响; 同时,“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 也反映了
人们并不了解文艺本身的特点。他对文艺 ( 王国维谓 “美
术”) 的性质和特点是这样认识的:
夫美术之所写者, 非个人之性质, 而人类全体之性 质也。惟美术之特质, 贵具体而不贵抽象, 于是举人类全
王国维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 对《红楼梦》予以重新定 位和全新评价, 称它是一部“宇宙之大著述”, 并批评了封建 统治者轻视《红楼梦》价值的立场。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写
》
《
红
楼
梦
学
刊
王 国 维 红 楼 梦 评 论 的 方 法 论 问 题
83
红 楼 梦 学 刊
二 零 零 七 年 第 六 辑
84
道:“我辈之读此书者, 宜如何表满足感谢之意哉! 而吾人于 作者之姓名尚未有确实之知识, 岂徒吾侪寡学之羞, 亦足以 见二百余年来吾人之祖先对此宇宙之大著述如何冷遇之也! 谁使此大著述之作者不敢自署其名? 此可知此书之精神大背 于吾国人之性质, 及吾人之沉溺于生活之欲而乏美术之知识 有如此也。然则予之为此论, 亦自知有罪也夫。”⑥这表现了 作者极为强烈的愤慨! 《红楼梦》问世以来, 封建统治者把 《红楼梦》当作一部“淫书”加以污蔑和禁毁。一些封建文人 要么在文字狱面前谨小慎微, 不敢染指; 要么将其视为才子 佳人小说; 或者进行一些无聊的繁琐考证。王国维第一个为 《红楼梦》及其作者所遭受的迫害与冷遇大鸣不平, 大胆地 提出是“谁使此大著述之作者不敢自署其名? ”当然是封建 统治者、文字狱的制造者! 一部本应使国人感到骄傲的世界 名著竟遭到如此待遇, 王国维非常惋惜。于是, 他要重新确立 《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年
说也开始蔚然成风。王国维对这些研究方法非常不满, 认为
第
文学研究一定要重视方法论问题, 否则, 对《红楼梦》的研究
六 辑
就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他的这一见解可以说是《红楼梦》
研究史上第一次对以往红学的方法论提出质疑和批评。
王国维为什么如此重视方法论, 并对以往《红楼梦》的
研究方法提出尖锐的批评呢? 这涉及到他对文艺创作的性质
王国维既然批评旧的方法论, 他自然主张和采用了与旧 红学的方法论截然不同的全新的批评方法。
二、世界文学的新视角
20世纪初期, 红学家尚未接触到西方文艺理论, 基本上 是就《红楼梦》而研究《红楼梦》, 或者联系一下中国的现实 与历史作一些生发而已, 研究的视角非常狭窄。王国维写作 《红楼梦评论》时, 已经阅读了大量的西方哲学美学著作, 其 研究视角 已 大 为 拓 宽 。 他 在《 静 安 文 集·自 序 》中 说 , 他 的 《红楼梦评论》 的 “立论”,“全在叔氏之立脚地”。可见, 《红楼梦评论》乃是以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古典小 说的产物, 是王国维借鉴并运用西方美学理论及其方法论对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予以解析的一次大胆尝试。他的这 篇论文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学狭隘的批评模式, 将《红楼梦》 置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之下, 以崭新的世界文学的眼光审视 它的价值、意义及局限, 为中国传统小说批评开了新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