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1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请回答:
(1)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可直接摘抄原文。)
(2)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二 农业文明。它的起源就是水稻的起源。水稻的起源问题,成为近30年来国内外自然科学史学家、农学家研究关注的热点。以往, 专家、学者对稻作的起源意见分歧较大,随着近年考古发掘的不断发现,认识逐渐趋于统一。即水稻起源:中国早于印度。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七千年前的稻谷遗存,表明中华民族的 祖先早已学会了栽培水稻,对此前有关水稻起源于印度、水稻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至中国云南的说法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国内外学者不得不改变 看法,把目光纷纷投向中国的河姆渡。
6、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思指的就是“中国”)可见世界人把中国认为是产瓷器的地方。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知道是哪个地方的居民( )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7、促使原始人类定居下来生活的重要原因是( )
3、半坡人的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用陶罐盛水 B、饲养家畜 C、穿棉布衣服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距今约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可能吃的主食是( )
A、面食 B、小米粥 C、大米饭 D、玉米
5、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文化有较大B、体质进化程度 C、自然条件 D、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二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导学案编号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课 题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讲述了人类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业生产的过程,分析了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原始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掌握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农业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掌握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业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事例、视频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课件,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

2.图片:准备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图片,如原始农业生活场景、农作物图片等。

3.视频:准备关于原始农业的短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原始社会的狩猎采集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会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业生产?2.呈现(10分钟)呈现课件,详细介绍原始农业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二课原始农业的产生一、学习目标:1、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区、距今年代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2、掌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了解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状况的基本史实。

3、体会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的艰辛,学会善待人生的二、重点难点:重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

三、自学交流: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

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

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4、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5、看课本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图,回答下面问题:(1)上述两幅房屋图片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的住房?(2)你能说出图一、图二的建筑有什么好处?(3)此时的人类已走出洞穴,盖房定居,这有什么重大意义?四、展示点评五、达标检测: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 D.水稻、粟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A.元谋人遗址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环境不同B. 使用的工具不同C. 生活习惯不同D. 思想意识不同二、材料分析题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

最新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

最新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教师提问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1)布置自学任务(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
教师 巡视检 查
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
引 导学生探索、 交流
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 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设问: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时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最新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
课题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本课学生有些时间方位难于记忆,不过总体而言学生对本课的掌握还基本可以,特别对南北两方的住房照片较有兴趣。课后可以试着指导学生制作该房子的模型,设计两地居民会面的习惯和场景等等。
指导学生学 习本课的时候要适当提醒学生注意课本的一些插图,了解插图的信息,掌握插图的出处等,培养学生学会观看插图的能力,懂得欣赏.文物和故迹。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大汶口文化时期 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 概念和结论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使用的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神农氏的传 说,(教人种植谷物) 农业的出现小故事导入( 我有小故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华东师大版(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华东师大版(2)

第二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模式:四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

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教师需讲解: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

(需教师讲解)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七年级历史上册2《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2《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华东师大版

《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的产生》是2016版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内容,讲述了我国南方河姆渡居民和北方半坡农耕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和早期人类居所的变化。

体现了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同时让学生领悟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发展起来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始农耕的出现,了解南北原始农业发展的差异。

2.理解自然环境是影响农耕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知道原始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点,感悟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考古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进而把握南北农耕文化的不同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观半坡和河姆渡的网络博物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历史文物并得出结论,体会祖先长期的观察和摸索的艰苦历程,从而珍惜祖先的劳动成果并加以继承。

◆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导入新课:议一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讲授参观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网络博物馆。

一、河姆渡遗址展厅(展品1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和复原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石锄磨制石器骨耜、石斧等是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

(展品2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种植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展品3号)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长圆形钵河姆渡出土的陶猪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制陶、养猪,产生了原始手工业和原始畜牧业。

(展品4号)骨哨(河姆渡)骨针(河姆渡)河姆渡居民已有了乐器比山顶洞人先进的地方。

(展品5号)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讲义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讲义 华东师大版

种房屋的样式名称是什 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
⑴信息与名称:河姆渡 生活;干栏式房屋.
⑵原因:浙江地区地势
⑶优点:通风防潮,上 以圈养牲畜。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距今年代: 发现地区: 生产工具: 原始农耕: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原始生活:
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 磨制石器,耒耜 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 水稻的国家) 饲养家畜(猪、狗……) 陶器和原始乐器
磨制石器 最早种植粟
饲养猪狗等 动物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B.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最早栽培了水稻 D. 还能够饲养家畜
B)
2.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吃的食物是( A )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 B.主食是稻,副食有鱼 C.主食有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D.主食是水稻,副食有肉和蔬菜



中 界 种 的
展品3号
这说明河姆渡居民 会制陶、养猪,产 始手工业和原始畜
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长圆形钵
河姆渡出土的陶猪
展品4号
骨哨(河姆渡) 骨针(河姆渡)
河姆渡居民已有 了乐器
比山顶洞人先 进的地方
展品5号
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 会挖掘水井,饮水更
便.
展品6号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思考:从左图我们能
共同特征: 农耕,磨制石器,原始家畜饲养业和原
生活。
主要不同: 房屋的结构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不同原因: 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一南方湿润多雨,
原始 距今 居民 时间
课堂小结
生活 地区
原始 原始家畜饲
农耕
养业

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 华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 华师大版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

2、依据中国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开始,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由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原始先民生产方式的转化,推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定居创造了条件。

【学习重点】: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点。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老师的问题:原始聚落形成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四、巩固练习: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A、玉米B、水稻C、小麦D、粟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A、种植粮食B、饲养家禽C、制造陶器D、定居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B、元谋人遗址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D、山顶洞人遗址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A、水稻、小麦B、水稻、玉米C、水稻、粟D、玉米、粟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④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

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②磨制的石刀、石斧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A、元谋人遗址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
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重点介绍一下半坡的人面网纹盆,(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
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

)多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看到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并向学生介绍半坡人建造的房屋式样有方、圆两种,通常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

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

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

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

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

介绍完情况后再结合图片试着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半坡或河姆渡居民复原的房屋。

⑥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指导学生看书,指出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然后提问: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处于什么阶段?在得到正确答案后,继续提问:他们有什么特征?(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引导学生根据半坡、河姆渡居民被成为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因,分析为什么说大汶口居民已经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与妇女在劳动中所处的地位的改变)
②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

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

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

③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引导学生从:生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这一过程去理解。

课后记:学习中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设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结说明,应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