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江苏镇江一模)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 ) 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B[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孟子B.墨子

C.韩非D.荀子

D[根据材料中“‘恶’是自然……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荀子的“性本恶”思想,故D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改革和法治,排除A、B、C三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

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意思是“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以民为本;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4.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

A.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

C.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D.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C[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得出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故C项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B、D两项错误。]

5.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

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该思想属于( )

A.儒家B.墨家

C.道家D.法家

B[材料“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体现了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故选B项。A、C、D三项的思想主张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6.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A[由材料可知,知道家推倒一切旧制度的真实目的是建立新制度,所以无论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还是“小国寡民”的社会,都只是手段和措施,其根本目的在于结束春秋战国的战乱局面,重建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B、D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7.中国著名哲学史家詹剑峰曾说:“凡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与他这一认识较为接近的观点是( )

A.万物一齐B.仁者爱人

C.道法自然D.严刑峻法

C[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观点认为,自然界外物发展变化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改变,即材料强调要顺应自然,故选C项;“万物一齐”的意思是世上的万物是一样的,不符合顺应自然的意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法家思想,排除B、D两项。]

8.孔子援引古代权威周文王和周公来支持自己的学说;道家为了能胜过儒家,请出伏羲、神农等;法家却主张“美当今”,反对“法先王”。这主要表明( )

A.儒、道两家倡导兼容并包原则

B.法家因注重改革而受民众欢迎

C.法家更具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

D.儒、道与法家的服务对象不同

C[由材料可知,孔子和道家为提升自己的地位,纷纷从历史中寻求支持,法家则重视当今时代的改革,反对学习先代,体现出法家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兼容并包”,A项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B项不正确;三者均是为统治者服务的,D项不正确。]

9.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B[“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表明各家都主张统一,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0.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

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B.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D.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D[材料“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反映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故西汉的做法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故D项正确;西汉初没有奉行儒学,故A项错误;封诸侯王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设中朝官,也与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无关,故C项错误。故选D。]

11.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论证( )

A.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C.加强君权施道行王教化的合理性

D.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

C[材料中“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是对人性进行的分类,主要是适应汉武帝时期思想统治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教化,不是刑罚,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加强思想统治,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述后天教育的作用,故D项错误。]

12.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

A.神化儒家学说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

C[由材料信息可知,董仲舒以“道德之天”为核心,将“仁”与“天”结合,其主要目的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天,进而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西汉的治国策略相结合,以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独尊儒术”,故A项错误;董仲舒改造儒学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人合一”,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苏北四市一模)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