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
国学 王弼简介
![国学 王弼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ac63173c281e53a5902ff03.png)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国学 王弼简介
公元226-249
〖三国•魏〗
三国魏玄学家。
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
曾任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仅二十四岁。
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
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
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儒经学。
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
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名人故事】王弼简介
![【名人故事】王弼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fa902833b3567ec112d8ac6.png)
【名人故事】王弼简介王弼个人资料本名:王弼别名:字辅嗣谥号:烈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曹魏所处时代:三国时期出生地:山阳郡出生日期:公元226年逝世时间:公元249年职业:经学家、哲学家成就:为《道德经》与《易经》撰写注解;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代表作:《道德经注》王弼简介王弼[读音:bì](公元226年?公元249年),字辅嗣,三国时期曹魏山阳郡人(今山东济宁、鱼台、金乡一带),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王弼曾任尚书郎。
王弼少年成名,曾为《道德经》与《易经》撰写注解。
王弼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与钟会、何晏等人为友。
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疠疾亡,年仅24岁,遗下一妻一女。
王弼生平简介玉粥,字辅嗣。
山阳郡高平人(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两城。
一说今山东金乡县)。
魏黄初七年(公元226)生。
卒于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
死时年仅24岁,只有短暂人生的王弼,却成了当时的一位重要哲学家。
这与他的家世和自身的勤奋都密不可分的。
王弼王弼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王弼的先辈有:东汉顺帝时做太尉的王龚,因为贤达而名为高士。
其子王畅号在“八俊”之列,汉灵帝时官拜司空,以训释包括《周易》在内的“五典”著称。
畅子王谦,为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长史。
谦子王粲,为建安七子之首,是有名的大文豪。
三粲年少时,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
邕有书万卷,曾载数车书赠与王粲。
王弼的祖父王凯与王粲是族兄,为避战乱,两人一起到荆州投奔刘表。
刘表很赏识王粲的才华,想把女儿嫁给他。
但王粲形貌丑陋,身体虚弱,而王凯却仪表堂堂,风采照人。
所以刘表把女嫁给了王凯。
王凯生子王业。
其后王粲之子因罪被诛,王业就过继给王粲为嗣。
王粲的万卷书,全部归王业所有。
王弼生在这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受到知识的熏陶。
万卷图书是他良好的读书条件,王弼自然得益不少。
他的祖辈研治古文经学,又兼治《老子》。
王弼的诗歌
![王弼的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7ae5ad3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c.png)
王弼的诗歌
1、《出城》明·王弼
今晨不为闲游出,不为闲游兴亦嘉。
带雨青山十余里,傍云茅屋两三家。
断流已作方塘水,旧雨犹残半树花。
欲借芦根安钓石,不知谁管碧溪沙。
2、《书所见》明·王弼
水明烟碧万条丝,短岸斜风晚更吹。
红面小奴牵白马,为谁来系断肠枝。
3、《便面》明·王弼
竹里幽亭是我家,门前白水浸平沙。
钓船顺放中流下,袖手船头看浪花。
4、《胡马图》明·王弼
夜醉葡萄倚壁眠,眼中胡骑忽翩然。
谁知惨淡寒绡里,中有黄榆万里天。
5、《古意(二首)》明·王弼
蜘蛛结网疏,春蚕成密织。
密织不上身,网疏常得食。
6、《古意(二首)》明·王弼
莫作河中水,愿为水上舟。
舟行有返棹,水去无回流。
7、《古词(二首)》明·王弼
君行辙不返,妾泪长在眼。
试将眼中痕,与辙较深浅。
8、《古词(二首)》明·王弼
妾泪如长江,不洒陌上尘。
留取双辙迹,得认君车轮。
9、《次韵答李扌弃之(二首)》明·王弼
榾柮炉头拥薄绵,嫩寒微雨暮春天。
不知诗思能多少,榆叶梨花已满前。
王弼 《老子指略》 梳理与批评
![王弼 《老子指略》 梳理与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ef94713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77.png)
王弼《老子指略》梳理与批评
王弼《老子指略》梳理与批评:《老子指略》既是王弼对《老子》思想进行的概括总结,也是王弼对"道"存在的证明。
王弼在作文时,一边以老子的口吻来论"道",一边以第三方的角度来评《老子》。
王弼在注疏《老子》时显然带有其自身的理解,但本文的旨趣不在于探讨王弼是否"评得好",即他是否对老子思想进行了恰当的阐述,并厘清王弼对老子思想的发展。
本文把王弼和老子并为一人,关注的是《指略》中"论'道'"的部分,即梳理出《老子指略》中的对"道"的论证思路,辨析其中的相关问题并对此提出一些批评。
国学 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
![国学 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https://img.taocdn.com/s3/m/720bea79767f5acfa1c7cd50.png)
国学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一、生平王弼,字辅嗣,三国时代魏山阳高平人(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卒于齐王芳正始十年(公元249),享年二十四岁。
王弼的祖父王凯是王粲的族兄;外祖父刘表,是荆州经学的领袖,长于易学。
蔡邕是东汉著名的藏书家,十分赏识王粲的才学,后来将毕生藏书送给了王粲。
而王凯的儿子王业,过继到王粲家,这些藏书后来便由王业继承;他就是王弼的父亲。
王弼家除了继承这些丰富的藏书外,也承袭了易学的家学传统。
王粲的祖父王畅,是易学名家,也是刘表的老师,所以清人焦循认为:“弼之学盖渊源于刘〔表〕,而实根本于〔王〕畅。
”王弼天才早慧,享年才二十四岁,就注解了《周易》及《老子》这两部思想名著,后来都成为魏晋玄学的经典之作。
这样重要的思想家,陈寿《三国志》却没有他的传记,只在<钟会传>里说:“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余卒。
”短短二十几字,非常粗略。
何劭的<王弼传>则比较详细地纪录了王弼的生平、性情、交游,以及他跟当时名士清谈的言论,纪录了王弼这个天才思想家与裴徽、何晏、刘陶、锺会、荀融等清谈名流交光互影的片段。
二、所属流派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曹魏正始(240-249)年间,何晏、王弼阐发《老子》、《庄子》和《周易》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因《老子》等三部书后来被称为“三玄”,故这个流派遂被称为玄学。
何、王以探究宇宙本源为主要课题,从《老子》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发,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
”(《晋书.王戎传从弟衍附传》)意思是说,“无”是超越物质性的世界本源,它不仅创造万事万物,而且是人生的根本。
贤者能因之成就高尚的道德,不肖者能因之明哲保身。
同时,他们走上综合儒道的道路,宣称名教出于自然(“自然”即“无”),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
王弼是如何死的?王弼的生平简介及学术贡献
![王弼是如何死的?王弼的生平简介及学术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2cc65d19e518964bcf847c7d.png)
王弼是如何死的?王弼的生平简介及学术贡献本文导读: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 王弼曾任尚书郎。
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
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本书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
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与钟会、何晏等人为友。
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疠疾亡,年仅24岁,遗下一妻一女。
人物生平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
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和《博物志·人名考》、《王弼别传》等记载,东汉末年大乱中,弼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刘表重粲之才。
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
凯有风貌。
凯生子业,业生弼。
弼为刘表之曾外孙。
王粲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征孙权,病死途中,而粲之二子又坐罪处死。
粲绝嗣后而以王业为继嗣。
王粲又成了王弼的继祖父。
王粲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学出众,少年成名。
十四岁至长安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礼遇,即将家藏书籍文章万卷送给了王粲。
装载数车的书籍,后来全为王业所有。
这对王弼的成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
其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
王弼文言文翻译
![王弼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43a2b9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5.png)
原文:《周易》者,易也,变易者也。
夫易也,无方无体,变易不穷,其道广大,其用无穷。
故圣人以神道设教,以易理明道,以易象喻物,以易数占吉凶。
是以六爻备,八卦成,乾坤定,而天下治矣。
译文:《周易》也称为易,是变化无常之易。
易,乃无方无体,变化无穷,其道广大无边,其用无穷无尽。
故圣人以神妙之道设立教化,以易理阐明道理,以易象比喻事物,以易数预测吉凶。
因此,六爻完备,八卦形成,乾坤确定,则天下大治。
原文: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夫天地者,万物之终始,变化之父母也。
圣人者,天地之心,万物之灵也。
是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以正天下之性,以定万物之情。
译文:天地设立位置,圣人成就能力。
天地,是万物之终始,变化之父母。
圣人,乃天地之心,万物之灵。
因此,天地设立位置,圣人成就能力,以端正天下之性,以确定万物之情。
原文:《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其用无穷,变化不测。
故能通神明之德,立天下之极。
是以《易》者,圣人之道也,天下之极也。
译文:《周易》这部书,广大完备。
其用途无穷,变化难以预测。
故能通晓神明之德,确立天下之极。
因此,《周易》是圣人之道,天下之极。
原文:是以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是以其静也,观其象而玩其辞;其动也,观其变而玩其占。
是以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译文:因此,君子在平时就观察其卦象而玩味其辞,行动时就观察其变化而玩味其占卜。
因此,君子在静时,观察其卦象而玩味其辞;在动时,观察其变化而玩味其占卜。
君子在平时就观察其卦象而玩味其辞,行动时就观察其变化而玩味其占卜。
原文:是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文:因此,君子整天勤奋不懈,晚上警醒如同面临危险,无灾无害。
君子整天勤奋不懈,晚上警醒如同面临危险,无灾无害。
君子整天勤奋不懈,晚上警醒如同面临危险,无灾无害。
王弼之文,辞藻华丽,寓意深远。
通过对《周易》的注解,揭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阐述了圣人之道。
王弼注易经全文及译文
![王弼注易经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f3e44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08.png)
王弼注易经全文及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王弼注《易经》的部分内容译文: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老天的运行啊,那叫一个刚强劲健。
咱做君子的就得学着它,不停地自己努力,自己奋发图强,可不能偷懒耍滑。
你想想,老天都一直那么有劲头,咱们要是不加油,不就太不像话啦?所以啊,咱们得时刻提醒自己,要像老天那样有精神,不管遇到啥困难,都得咬着牙往前冲,不能轻易就打退堂鼓。
出处:《易经》原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大地的形势啊,那是特别的宽厚和顺。
咱们这些当君子的,就得跟大地学学,把自己的品德修养得高高的,胸怀大大的,能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可别小心眼儿,碰到点不顺心的就发火。
要像大地一样,啥都能承受得住,啥都能容纳得下。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称得上是有大格局、大气度的人,才能在这世上干出一番大事业。
出处:《易经》原文:“潜龙勿用。
”译文:就好比一条龙还在潜伏着,这时候可别着急去发挥作用。
为啥呢?因为时机还不成熟啊!这就跟咱们做事一个样,有时候咱觉得自己本事挺大,恨不得马上就冲出去大干一场。
但是不行啊,得先看看情况,要是条件不允许,硬上只会把事情搞砸。
所以就得像这条潜着的龙一样,耐住性子,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行动。
出处:《易经》原文:“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文:这龙啊,出现在田野上了。
这时候呢,对去拜见大人物是有利的。
啥意思呢?就是说,当咱们有点小成就,崭露头角的时候,去跟那些有能耐、有地位的人交往交流,对咱们是有好处的。
他们能给咱们指点指点,让咱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进步。
出处:《易经》原文:“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文:君子一整天都勤勤恳恳,到了晚上还小心翼翼,好像面临危险一样,这样就不会有灾祸啦。
你看啊,做个君子可不容易,白天得拼命干活,晚上还不能放松警惕。
为啥呢?因为这世界变化快啊,一不小心就可能出岔子。
所以咱们得时刻保持警醒,不能有一点马虎,这样才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出处:《易经》咋样,这译文是不是通俗易懂,就像咱平时唠嗑一样?希望能让您满意!。
得意忘象-王弼名词解释
![得意忘象-王弼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ce09ec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6.png)
得意忘象王弼名词解释
得意忘象王弼名词解释
在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言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
”
在这段话里,王弼对“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首先,其根据是“言生于象”“象生于意”。
周裕锴主张理解这个关系可以从四个角度出发:从功能角度上看,“象”具有象征“意”的内涵的功用,而“言”则具有说明“象”的象征意义的功用;从生成角度看,“意”派生象,“象”派生“言”;从理解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派生的“言”来了解“象”,从派生的“象”来了解“意”;从表达的角度看,“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或者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其次,在“得意”过程中,“言”“象”仅仅具有工具价值。
王弼借《庄子·外物》指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因此,“象”需要“言”才能更好地说明其象征意义,“言”是表达“象”的工具,“象”是得“意”的工具,借助于“象”能更好地尽意。
在肯定“言”“象”作用的同时,反对因“言”“象”的得象、得意作用而执着于“言”与“象”,它们仅仅是工具、手段,并非目的。
再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王弼继而用反证法论述了执着于“言”就不能“明象”,执着于“象”就不能“得意”。
要言之,执着于手段往往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王弼易学思想研究
![王弼易学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fd2dc0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c.png)
04
王弼易学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结词
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描述
王弼易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思想、哲学、政治等领域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易学发展史上,王弼易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后世易学研 究奠定了基础。
《王弼易学思想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王弼易学思想概述 • 王弼易学的哲学思想 • 王弼易学的政治思想 • 王弼易学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 王弼易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 研究展望与结论
01
王弼易学思想概述
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时代背景
三国时期,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式微,王弼在此时继承和发 展了易学,以独特的视角对《周易》进行了诠释和创新。
王弼认为君主应具备清静、恭俭 、谦下等品质,以使百姓安居乐 业。
君臣关系与政治道德
1 2 3
君臣定位
王弼认为君臣各有其位,君主应统领全局,臣 子应尽职尽责。君主不应越位,臣子也不应篡 权。
政治道德
王弼认为政治道德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君主应 具备仁爱、谦逊、公正等品质,以赢得民心。 臣子应忠诚、廉洁、勤奋。
探究王弼易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
界提供有力支持。
在学术界的贡献与影响
丰富和完善了易学理论
王弼易学的出现,打破了汉代以来以象数为主的易学研究格局, 为后世易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易学理论 。
引领了哲学思辨的潮流
王弼的易学思想注重哲学思辨,推动了当时哲学思辨的发展,对 后世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体论
王弼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用”,认为“无”是世界的本 体,而“有”只是现象和作用。他强调了本体与现象的分离 ,并认为本体是超越现象的、绝对的、静止的存在。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明史王弼传》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明史王弼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4674f60bed5b9f3f90f1cd8.png)
《明史王弼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王弼,其先定远人,后徙临淮。
善用双刀,号”双刀王”,初结乡里,依三台山树栅自保。
逾年,帅所部来归。
太祖知其才使备宿卫破张士诚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斩守将铁木儿不花拔其城获甲三千。
擢元帅。
下兰溪、金华、诸暨。
援池州,复太平,下龙兴、吉安。
大战鄱阳,邀击陈友谅于泾江口。
从平武昌,还克庐州。
拔安丰,破襄阳、安陆。
取淮东,克旧馆,降士诚将朱暹,遂取湖州。
迁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
进围平江,弼军盘门。
士诚亲帅锐士突围,出西门搏战,将奔常遇春军。
遇春分兵北濠,截其后,而别遣兵与战。
士诚军殊死斗。
遇春拊弼臂曰:“军中皆称尔健将,能为我取此乎?”弼应曰:“诺。
”驰骑,挥双刀奋击。
敌小却。
遇春帅众乘之,吴兵大败,人马溺死沙盆潭者甚众。
士诚马逸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自是不敢复出。
吴平,赏赉甚厚。
从大军征中原,下山东,略定河南北,遂取元都。
克山西,走扩廓。
自河中渡河,克陕西,进征察罕脑儿,师还。
洪武三年,授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
十一年副西平侯沐英征西番,降朵甘诸酋及洮州十八族,杀获甚众。
论功,封定远侯,食禄二千石。
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至大理,土酋段世扼龙尾关。
弼以兵由洱水趋上关,与沐英兵夹击之,拔其城,擒段世,鹤庆、丽江诸郡以次悉平。
加禄五百石,予世券。
二十年,以副将军从冯胜北伐,降纳哈出。
明年复以副将军从蓝玉出塞。
深入不见敌,玉欲引还。
弼持不可,玉从之。
进至捕鱼儿海,以弼为前锋,直薄敌营。
走元嗣主脱古思帖木儿,尽获其辎重,语在玉传。
二十三年奉诏还乡。
二十五年从冯胜、傅友德练军山西、河南。
明年同召还,先后赐死。
爵除。
(节选自《明史·王弼传,有删改》)译文:王弼,他的祖先是定远人,后来迁徙到临淮,擅长使用双刀,有“双刀王”之称。
最初集结同乡,依靠三台山建栅栏自保。
过了一年,领部下前来归降。
大祖知道他的才能,让他担任宿卫。
在潮州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攻取了池州石壕,攻打婺源州,斩杀守将铁木儿不花,占领敌城,俘获兵卒三千。
王弼的主要哲学思想
![王弼的主要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8674d0afad6195f312ba6a2.png)
从本质上讲王弼的理论仍是儒家的,只不过他对儒家的观念作了道家的解释。 说的更明确一点,也就是他把儒家的“仁义”观念放在道家的“无”的背景下作 了新的阐析,为儒家的学说披了一件道家的外衣,为儒家的思想嵌了一个道家的框子。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五
王弼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四
王弼的主要著作及内容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最主要的三部著作:《老子注》、《周易注》和《论语释疑》。 虽然这三部著作内容互有交叉,但是各自的侧重点还是非常鲜明的。
《老子注》
侧重从形而上的 “无”的角度立论, 重点研究的是“无” 的本体地位问题
《周易注》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二
魏晋玄学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魏晋玄学的兴起取代了经学的地位,玄学是黄老思想
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它摆脱了庸俗的“天人感应论” 的影响,着重于抽象的思辨,从自然本体论上升到认识 本体论高度。 王弼的“以无为本”的哲学理论标志着玄学的开始, 反映了自然本体论向认识本体论的过渡。
王弼的主要哲学思想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一、王弼的简介
目 录
二、魏晋玄学 三、王弼的哲学思想 四、王弼的主要著作 五、王弼对后世的影响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一
王弼的简介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三国曹魏
山阳郡(今山东巨野)人, 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 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 《老子注》 、 《老子指略》 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 《周易 略例》 、《论语释疑》
三国玄学家王弼简介
![三国玄学家王弼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22eb30cde80d4d8d15a4f89.png)
标志着中国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向,而王弼是一个关
键性的人物。
王弼认为,万物都由道而生,而“道”也就是
“无”。“无”是体,“有”是用,体用不二,“无”为
本,“有”为末。“无”是静,“有”是动,静为本,
动为末。王弼认为,作为统治阶级制度和思想的名
教,也是自然的产物和体现。两者互为表里,是统
一的。自然也就是“无”或“道”,它“以无形无为
成济万物”,因此人类社会应当按照这种自然无为的
有肉的哲学,把传统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赋予富
有人性的特质。
王弼的天人新义广泛讨论了本体论、认识论、人
性论、运动观等重大哲学问题,标志着抽象思维水
平的巨大提高,从此玄学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主流思
想。不管是中国本土的道家、道教和儒家,还是从
国外传入的佛学,都深受玄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很
王弼,生于公元226 年,卒于公元249年。字
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三国时玄学家。
据史书说,王弼“天才卓出”,性情平和,精通
音律,善于应酬和游戏。因他才华太高,有点瞧不
起一般的文人,所以受到士人的嫉恨。他10多岁就
喜欢老子,通辩能言。有人问他:“‘无’诚然是万
物的凭借,可是圣人不肯评说,为什么老子要喋喋
不休呢。”王弼回答说:“圣人是体验‘无’的,但
‘无’不能表述,所以圣人不说。老子是主张‘有’
的,所以极力说‘无,的不足。”当时的吏部尚书何
晏很器重王弼。像何晏一样,王弼也是通过注释儒
家、道家经典发挥自己的思想的,其主要著作有
《周易注》、《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12王弼论意、象、言
![12王弼论意、象、言](https://img.taocdn.com/s3/m/7340568a6529647d2728524e.png)
原始人在开始表达心意的时候,用的不是语言,而 原始人在开始表达心意的时候,用的不是语言, 是象。象需要的心理能力,早于语言的发生。即便 是象。象需要的心理能力,早于语言的发生。 在今日,我们也知道这一点:我们很容易在心里复 在今日,我们也知道这一点: 现如何打领带的动作,但用语言难以描述这一系列 现如何打领带的动作, 动作。打领带这本事,似乎也不依赖于语言,但必 动作。打领带这本事,似乎也不依赖于语言, 定依赖在心里形成象这种能力。 定依赖在心里形成象这种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想到那种我们没办法用言辞叫 得上来名字的象。其实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样的象, 得上来名字的象。其实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样的象, 比方说,一段音乐旋律就是这样的象, 比方说,一段音乐旋律就是这样的象,你叫不上 来名字,不可以言辞指称这旋律。 来名字,不可以言辞指称这旋律。这种超越于言 的象,才是精辟的理解。而且, 的象,才是精辟的理解。而且,我们应该更进一 步这样设想: 步这样设想:那个少女的照片也可以是一个超越 言的象,比方说,在一个不到一岁的婴儿的眼里, 言的象,比方说,在一个不到一岁的婴儿的眼里, 一个少女就是一个叫不上来名字的象,因为这个 一个少女就是一个叫不上来名字的象, 婴儿不知道“少女”这个词。 婴儿不知道“少女”这个词。
……有言辞,不意味着得到了象;有象, ……有言辞,不意味着得到了象;有象,不意味 有言辞 着得到了意。象是从意那里产生的, 着得到了意。象是从意那里产生的,所以象才能 存在,因此象所保存的并不是象本身; 存在,因此象所保存的并不是象本身;语言产生 于象,所以才有语言存在,因此语言所保存的并 于象,所以才有语言存在, 不是语言本身。忘记了象,是因为得到了意;忘 不是语言本身。忘记了象,是因为得到了意; 记了言辞,是因为得到了象。 记了言辞,是因为得到了象。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辨析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37d50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c.png)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辨析王弼(226-249)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农学家、诗人、文学家。
他在其写给崇本息末的一封信中,阐述了他的一些思想。
这封信被称为《崇本息末书》。
王弼在这封信中表达了他对崇本息末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这封信也被认为是王弼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
本文将对王弼在这封信中的一些思想进行辨析。
王弼在这封信中提到了“崇本”的概念。
他认为,崇本是指尊重、尊崇祖先的原始态度。
在王弼看来,崇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崇本,则他不会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现实的世界。
王弼建议崇本息末应该尊重祖先,遵从传统,不忘本源。
王弼在这封信中提到了“息末”的概念。
他认为,息末是指“息事宁人”的心态。
在王弼看来,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不为外界的事情所困扰,就能够达到“息事宁人”的境界。
王弼认为,这种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保持冷静,不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王弼在这封信中还提到了“饶天下”的概念。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有一颗宽厚的心,要能够包容天下万物。
在王弼看来,一个人如果只顾自己的私利,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那么他就会失去天下人的支持。
王弼认为,一个人如果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支持,就必须具有一颗宽厚的心,不计较个人得失,要以天下人的利益为重。
王弼在《崇本息末书》中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思想。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世间立足,就必须具有崇本、息末和饶天下的态度。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够在面对世界的挑战时保持冷静,不为外界的事情所困扰,最终取得成功。
王弼的这些思想,不仅对崇本息末提出了建议,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王弼的这些思想,从中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
《王弼弱冠访裴徽》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弼弱冠访裴徽》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ca4ef8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4.png)
《王弼弱冠访裴徽》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弼弱冠访裴徽》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王弼弱冠访裴徽》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弼弱冠访裴徽》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注释:[1]裴徽:字文季,河东闻喜人,三国时魏国官至冀州刺史。
善言玄理。
[2]无:道家术语,和“有”相对。
“无”和“有”是道家的两个哲学命题,“有”为万物之源,而“无”是“有”不可感知的精神本原。
[3]资:凭借。
也指核心元素。
[4]圣人:具有极高智能和道德的人,这里指孔子。
[5]体:本体,这里的意思是“认为……是本体”。
译文:在王辅嗣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去拜访裴徽,裴徽问他说:“无,确实是万物凭借的根本,孔子没有对它发表意见,而老子却反复地论述它,这是为什么呢?”王辅嗣说:“孔子体察到’无’,而’无’又是不可说的,所以说话的时候必会谈到’有’;老子、庄子不能超脱’有’,所以总是解释他们不足的’无’。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
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
”袁彦伯立刻即席拿笔增加了一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桓温对王珣说:“当今不能不因为这件事推重袁氏。
王弼《论语释疑》
![王弼《论语释疑》](https://img.taocdn.com/s3/m/9fa846e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2.png)
通过对《论语释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王弼的学术思想和解释方法,进一步 探讨魏晋玄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儒家经典的原意 和思想内涵,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02
《论语释疑》概述
《论语》原文及注释
原文呈现
王弼在《论语释疑》中,首先呈现了 《论语》的原文,保持其原貌,不加 改动。
精简语言
王弼在释疑中运用了精简 的语言,力求言简意赅, 让读者能够快速把握要点 ,提高阅读效率。
释疑内容分类与归纳
关于孔子及弟子言行
关于修身治国之道
王弼对《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以及弟 子们的提问进行了释疑,帮助读者更 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为人处世之道 。
王弼对《论语》中关于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内容进行了释疑,揭 示了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内涵。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通过具体章节的解读,展示了孔子如何运用 忠恕之道处理人际关系、化解矛盾。
忠恕之道的价值
王弼强调了忠恕之道对于培养良好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04
王弼释疑中重要观点阐述与评 析
关于“性”与“命”问题探讨
性与命的关系
王弼认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命”是天的 安排,二者相互依存。
性的来源
对其他学派和宗教思想影响及交流
与道家思想交流
王弼的《论语释疑》中的某些观点与 道家思想有相似之处,引发了后世儒 家与道家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融合。
对佛教思想影响
王弼的注释方式对佛教思想在中国的 传播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 动了儒佛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在东亚文化圈内传播和接受情况
东亚文化圈内的传播
世原则。
中庸之道在《论语》中的运用
王弼《老子指略》译文
![王弼《老子指略》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cd0ab1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4.png)
王弼《老子指略》译文(根据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原文】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指道)。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主)也。
不温不凉,不宫不商(楼宇烈:不温不凉,不宫不商,意为道不是某一种具体事物,没有任何具体之属性,因此也没有任何局限性。
);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
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楼宇烈注:“呈”通“程”,说文:“品也。
”“无呈”,无可品尝。
以下括弧内均为楼注)。
故能为品物(“品物”即万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译文】自然万物得以产生的根由和社会事功得以成就的根据,必定产生并经由没有象状也没有称号的东西。
而这无形无名的东西,就是所有事物的宗主。
它既不温也不凉,既不是宫音也不是商调。
用耳朵听它是听不到的,用眼睛看它是看不见的,用身体感知它是感知不到的,用舌头品尝它是品尝不出它的味道的。
因此,它作为所谓的东西是混沌不分的,作为所谓的象状是没有任何形象的,作为所谓的声音是微细而听不到的,作为所谓的味道是不能呈现的。
正因如此,它才能作为万事万物的宗主,才能统摄天地,而没有事物不经由它啊!【原文】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
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
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
然则四象(“四象”,孔颖达《周易系辞疏:“四象者, 谓金木水火”)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
四象形而物无所主为,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
【译文】如果某事物是温的就不能称它是凉的,如果某声音是宫音就不能说它是商调。
事物若有它的象状就必定有它的界限,声音若发出来就必定有它的所属。
因此,任何有象状的事物,就不是无形无象的“大象”了;任何已发出了的声音,就不是微细的“大音”了。
然而,具体“四象”如果没有象状,那么“大象”就不能得以畅达;具体的五音如果没有发出声来,那么“大音”就不能得以闻听。
儒学人物:王弼
![儒学人物:王弼](https://img.taocdn.com/s3/m/d759735810661ed9ad51f3e3.png)
儒学人物:王弼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
三国时期儒家学者,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正始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
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上弼好儒道之学,年未弱冠,就注解《周易》和《老子》。
他虽兼重儒、道,同崇孔、老,但更重视的则是儒学和孔子,曾与吏部郎裴徽谈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
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在哲学上,他将老子"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其"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反对何晏"圣人无情"之说,认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乎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
在儒学方面,王弼注《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和郑玄一样,王弼注《易》也以费氏《易》为底本,因此是古文《易》学的支流和东汉古文经学演变的新形态。
西汉费直以"传"解"经",即用"传"的某些内容来解释经义,其经说仍是象数之学,带有神学色彩。
王弼注《易》,虽沿袭费氏以"传"解"经"的方法,但尽扫象数之学,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注释《易经》。
他对"经"上下篇都作了注,计六卷;而对《文言》、《彖传》、《象传》加注,只突出"传"之义理以阐发"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弼[编辑本段]魏晋玄学家王弼王弼(226~249),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
生平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
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和《博物志•人名考》、《王弼别传》等记载,东汉末年大乱中,弼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刘表重粲之才。
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
凯有风貌。
凯生子业,业生弼。
弼为刘表之曾外孙。
王粲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征孙权,病死途中,而粲之二子又坐罪处死。
粲绝嗣后而以王业为继嗣。
王粲又成了王弼的继祖父。
王粲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学出众,少年成名。
十四岁至长安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礼遇,即将家藏书籍文章万卷送给了王粲。
装载数车的书籍,后来全为王业所有。
这对王弼的成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
其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
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正始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
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学术贡献王弼人生短暂,但学术成就卓著。
他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数种。
但其成就,不在于著述数量,而在其质量,在于其创见。
他注《周易》一改汉人支离烦琐的传统方法,不用象数,而用《老子》,以老子思想解《易》,并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正始玄风”。
王弼的易学观体系庞大,内容深奥。
王弼综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庄的思想,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辩的玄学哲学.其对易学玄学化的批判性研究,尽扫先秦、两汉易学研究之腐迂学风,其本体论和认识论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对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王晓毅先生给的评价是:王弼在哲学上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虽然他像流星一样匆匆闪过,只生活了二十三个春秋,却以其不可思议的天才智慧之光,照亮了整个时代,指明了魏晋玄学的理论航向”。
在儒学方面,王弼注《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和郑玄一样,王弼注《易》也以费氏《易》为底本,因此是古文《易》学的支流和东汉古文经学演变的新形态。
西汉费直以"传"解"经",即用"传"的某些内容来解释经义,其经说仍是象数之学,带有神学色彩。
王弼注《易》,虽沿袭费氏以"传"解"经"的方法,但尽扫象数之学,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注释《易经》。
他对"经"上下篇都作了注,计六卷;而对《文言》、《彖传》、《象传》加注,只突出"传"之义理以阐发"经"义。
至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均不下注,后来由东晋韩康伯继续注完。
王弼《易》注的贡献,首先在于抛弃了费氏的经说,把象数之学变成为思辨哲学。
这是《易》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
汉人解《易》重象数,如把八卦视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象,用"马"来代表《乾卦》"健"的意义,用"牛"来代表《坤卦》"顺"的意义,等等。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顷,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对象数之学机械性的解释提出批评。
他强调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就是说,达意要通过象,明象要通过言,寄言出意,探求玄理。
这样,从言与意的思辨理性上解释《易》,比机械比附的方法前进了一大步。
其次,王弼站在玄学家的立场上,把《易》学玄学化。
玄学家的根本思想是"以无为本".王弼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论语释疑》)王弼就是用道家的本体论来释《易》的。
如《彖辞》曰:"大哉乾元,万象资始,乃统天。
"王弼注云:"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
夫形也者,物之累也。
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他认为,"乾"之义是"健",有形之"天"无非是"健"的表象。
万物始于天,归根到底,"统之"于"至健"。
"健"是无形的,是形而上的。
总之,王弼以言简意赅的论证代替前人的繁琐注释,以抽象思维和义理分析摈弃象数之学与谶纬迷信,在经学上开创了一代新风。
清代"四库馆"学者评论道:"《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浸流于谶纬。
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
"(《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提要)哲学思想王弼“贵无”,以无为本。
“无”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一.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思想的基本意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宇宙观意义:“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化生和形成的根本;二是社会政治意义:“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王弼奉《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又综合儒道两家思想,用名辨析理的方法和许多抽象议题论辩,反复论证“无”和“有”的关系,论证自然和名教皆“以无为本”的道理,从而创建了他的玄学理论体系。
王弼以老子“有生于无”、“道”是宇宙根本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论语释疑•述而》邢眝疏引)但又认为,“道”是“无”的名称,还不是宇宙的本根,宇宙的本根是“无”。
认为宇宙的本根是无形的,没法定名,老子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勉强的,不准确的。
注曰:“责其字定所由,则系于‘大’。
‘大’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
故曰:‘强为之名曰大’。
”就是说,“道”和“大”不是宇宙的本根,只是宇宙本根的一个特性———万物遵循的规律。
但是又说:无形的宇宙本根,虽不能为其定名,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称呼它为“道”、“玄”、“深”、“大”、“微”、“远”等。
王弼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无”处于王弼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玄”等则是对“无”从不同角度所取的称谓。
王弼的“无”,并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无”,相反是本质的“全有”。
他对“无”所取的多种称谓,反映了这个“混成无形”的“无”的丰富内涵。
如“本”指事物的本质;“道”指规律,无物而不由;“玄”指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源,“求之乎无妙而不出”(《老子指略》);“一”指主要矛盾,“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周易略例》)。
但这些称谓概念都是抽象的事物的共相,虽无形却是存在的。
“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
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
”(《老子》十四章注)王弼认为“无”是宇宙的本根和本原。
他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即天下万物表现为“有”;“有”的开始是“无”。
“无”为万物之本。
“无”生出了天地万物,又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无”是天地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
王弼的宇宙观既包括宇宙生成论的内容,也包括宇宙本体论的内容。
王弼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无”是生物之本、天地万物之母。
虽然天下万物皆由有形物所生,但有形物又有其原始,其最初是诞生于“无”,以无形物为母体的。
“无”为“有”之本,“有”始生于“无”。
这便是王弼的宇宙生成论。
王弼的宇宙生成论是从老子的“道”脱胎而来的,没有完全脱离“道”的影响。
认为“道”这个“混成”物,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天地万物是由“道”生成的。
他说:“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
何由而生?道也。
何得而畜,德也。
”王弼还认为:“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
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
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
”(《老子》二十五章注)这里好像把“道”和“无”等同了。
其实不然,王弼还是把“无”放在“道”前的。
他说:“大象,天象之母也。
”(《老子》三十五章注)大象就是无象,也就是“无”。
天象是指日月星辰和阴阳四时,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大象”即“无”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母体。
换句话,就是“始”。
王弼说的“始”与“生”的关系,即“无”和“道”的关系。
两者虽密不可分,但是有层次差别的。
先天地存在的“无”,由“道”而产生天地万物。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
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始”也称“古始”、“太始”。
他说:“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
”(《老子指略》)太始指天地万物生成前的一个存在阶段。
他说:“屯者,天地造始之时也。
造物之始,始于冥昧。
”(《周易•屯卦》)宇宙本根的“无”,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作为原始无形的混屯状态存在了。
天地万物形成之后,便进入了有形有名的状态。
而这时,“无”并没有和有名有形的天地万物分开,而是仍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无所不适”,“无所不至也”。
(《老子》三十四章注)“无”不能离开“有”而存在,也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必须通过“有”才能了解“无”。
“无”与“有”是本末、体用的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就自然界说,“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周易•复卦》注)就社会人事而言,“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化。
”(《老子》十章注)总之,“无”作为本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是天地万物之体、之本,而天地万物是“用”是“末”。
故:“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
”(《老子》三十八章注)万物虽然贵重,但却离不开“无”这个根本而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