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根本原理和方法,是探索客观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1.物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首先肯定了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基础。
唯物辩证法强调了物质的辩证性,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发展的、具有辩证性的。
2.运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状态中的。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运动的普遍性、无限性和对立统一的一致性。
3.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
4.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发展变化的事物都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的。
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终极目标。
1.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揭示了社会制度更替的客观规律。
2.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矛盾的斗争,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对立。
社会也遵循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规律。
三、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剖析和解决科学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
2.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生产实践,帮助人们正确把握发展变化的规律,指导实践活动。
3.社会斗争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揭示社会斗争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参与和引导社会斗争。
四、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与创新1.积极应对新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
自然辩证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应对新的社会问题,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2.弘扬创新精神自然辩证法需要不断弘扬创新精神,鼓励人们在实践中勇于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学科。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科学和技术,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整体,万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则提出火是世界的本质,这种观点虽然直观、朴素,但也蕴含了对自然界统一性的思考。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则将自然界看作是一部按照力学规律运行的机器。
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使得人们相信,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机械运动来解释。
这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但也具有局限性,它忽略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它强调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为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科学观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
科学观是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功能的总体看法。
科学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真理性和可检验性。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它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和方法。
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说、理论等。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础,假说是对科学问题的初步猜测,理论则是对科学现象的系统解释。
科学方法的运用需要遵循客观性、逻辑性和创新性原则。
科学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要。
它不仅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还能够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质。
同时,科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等。
三、技术观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
自然辩证法 知识点总结
1比较中西方古代科技发展的异同,说明对中国现代科技发展有哪些启示?①研究领域: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性,缺乏对事物规律的探索;同时期的西方科技侧重的是理论研究。
②研究方法: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是采用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西方注重科学实验。
③科技使用: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与生产力没有实现相互促进提高;西方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明显。
④发展程度:16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技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由于西方国家选择了正确的科技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励精图治,迅速发展成世界强国.①切实加强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建设,要重视教育、培养精英, 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重视发展实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②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创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积极构建基础研究同企业技术相结合的,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双向作用机制.对引进的技术进行迅速消化、吸收和创新.③发展高科技和国防技术,同时重视与民用技术结合,加强具有相对优势领域和国家急需的关键技术的发展,重视传统产业技术的升级,重视发展适应国情的、有独创性优势的中、低技术,发挥自身优势,用科技改造民族企业,以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这种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特征和重大意义是什么?(1)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既包括生物和物理两个领域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③意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推动自然界运动、发展.⑥人类和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实践导致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包括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是人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 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⑴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⑵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⑶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⑷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前提.3 为何说自然是进化和退化的统一?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演化中存在的两种趋势和过程。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绪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研究自然界内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总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相互渗透性原理: 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渗透、联系和依赖的。
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各种事物之间通过各种关系相互联系, 影响和制约着彼此的发展。
2.矛盾运动规律: 自然界的事物内部包含着矛盾, 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主导力量, 次要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
矛盾的运动是以斗争为主要形式的, 通过斗争来解决矛盾, 推动事物的发展。
3.质量互变原理:自然界的事物都具有质量,质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
质量互变就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一个新的质量状态。
4.运动的普遍原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
运动是永恒不变的,包括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观点, 指的是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和统一的矛盾。
对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
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贯穿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
2.转化: 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不断转化的。
事物的转化包括量变和质变两个层次, 量变是事物内部性质的变化, 而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性转变。
转化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3.发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
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和转化的结果。
发展是一种渐进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阶段和过程实现的。
发展是自然界的永恒规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4.统一性和多样性:自然界的事物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事物的统一性表现在它们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和原理,而多样性表现在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差异。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它既关注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探讨科学技术的方法论和社会影响。
以下将为您呈现自然辩证法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一、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自然界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从微观的粒子世界到宏观的宇宙天体,一切都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演化。
1、物质的永恒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等。
2、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
比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个物种的变化可能会引发整个生态链的连锁反应。
3、自然界的发展是进化与退化的统一进化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退化则是指事物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级到低级的变化。
自然界的发展往往是进化与退化相互交织的,在某些方面进化的同时,可能在另一些方面出现退化。
二、科学技术的本质与方法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了解其本质和方法对于推动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获取的关于自然界的客观真理。
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等特征。
2、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对自然进行的改造和控制。
技术具有实践性、功利性、综合性等特点。
3、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类比等。
观察是获取感性材料的基础,实验则是对自然现象的人工干预和控制,以更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归纳和演绎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类比则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
4、技术创新的过程通常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个阶段。
技术发明是创造出新的技术成果,技术创新是将技术发明应用于实际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技术扩散则是技术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哲学方法。
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1. 矛盾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在动力。
2. 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的讲解和总结,我们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自然辩证法汇总知识点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开放性: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只是不同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
2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量、信息流不断地运动系统的变化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进化的方向,一是退化的发展。
3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
4参次性: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优势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层次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
4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分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2突现: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3:“内在随机性”:确定性和随机性5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其二,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类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6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其“四大”特征。
7科学的涵义: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其三,科学是生产力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反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8科学的本质属性: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方面看科学具有1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方法。
它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并且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2.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1)整体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发展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发展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3)矛盾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 联系规律联系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 发展规律发展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3. 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质和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突变性。
5.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达到更高阶段的肯定。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式的过程。
三、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应用1. 自然科学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
它指导科学家们从联系、发展、矛盾等角度去研究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2. 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中也有重要应用,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
它帮助人们从联系、发展、矛盾等角度去研究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以下是对自然辩证法具体内容的详细阐述:1. 联系规律(1)普遍联系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导论第一讲科学与技术一、什么是科学1、概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基本特征:(1)解释性和预见性(2)科学的精确性(3)科学的可检验性(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5)科学的系统性(6)科学的主体际性:主体间相互理解、交流、探讨*伪科学:冒充科学* 非科学:不具备科学性质,不是科学3、自然科学分类:(1)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一切基本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2)技术科学: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应用方面(3)工程科学:综合运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等形成一类高级科学二、什么是技术1、概念:技术一般指认为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三个派别:技术工具论、技术知识论、技术文化论“三相”结构:实体型、经验型(默会性,难言)、知识型2、基本特征:(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主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的统一;(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4)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3、技术分类:机械性技术、物理性技术、化学性技术、生物性技术三、什么是工程1、概念:最初是“创造”,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2、基本特征:(1)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2)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对科学技术、社会的整合;(3)通过技术集成形成创新过程;(4)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四、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一)区别1、三者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造科学:是什么、为什么,认识世界、揭示规律技术:做什么,怎么做工程:观念转化为现实2、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追求精确数据和完备的理论,从经验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技术:追求确定的应用目标,利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上升到实践工程:实行目标的确定、方案设计、项目决策的复杂过程3、从成果的性质和评价标准科学:以只是理论体系形态呈现,科学成果具有共享性,以真理为标准技术:以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以效用为标准工程:计划、实施、观测、反馈、修正,以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为标准4、从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科学:源起好奇心、中立技术:任务取向、负荷价值(正向、负向)工程:任务取向、好和坏5、研究规范科学:普遍性、公有、无私、创造,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技术:以获取经济和物质利益为目标,涉及到保密、专利等工程: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二)联系科学与技术、工程“一体化”1、科学技术化2、技术科学化第二讲科学技术发展史一、科学发展史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一)古代科学1、古代科学起源于神话2、古代常识是古代科学的基础(1)低级:用常识解释常识(2)高级:用非常识解释常识3、特征:(1)直观性(2)同质性(3)公有性(4)表象性(5)非系统性(6)易接受性(7)公认性(8)可解释性(9)多种解释性4、两类问题:解释性、探讨性亚里士多德:(1)定义科学知识——概念、命题(2)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三段论(理性)(二)近代科学16、17世纪——19世纪末1、常规发展:16、17世纪——19世纪末2、繁荣发展:19世纪——20世纪初牛顿:(1)力学认识模式(理性)(2)机械力学认识模式(形而上学)(三)现代科学爱因斯坦:研究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推理法、理性非理性总和之后产生——科学哲学家二、技术发展史古代技术——近代技术——现代技术(一)古代技术技艺、经验“火”的使用——制陶技术——冶炼技术(化学科学)文字——信息技术石器——青铜器——铁器“实用性”技术古罗马(二)近代技术欧洲由“停滞”——飞速发展(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两次技术革命:1、蒸汽动力技术(机器系统)工具机一>动力机“车床”技术体系:任何技术上的发明和应用总是和其他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相关联,一类技术和各类技术之间依照社会目的和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by 娜娜)第二章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1、归纳主义:归纳推理过程:单称陈述→全称陈述→(通过归纳法)科学知识困难:逻辑论证上不可能(无法穷尽观察)(归纳主义火鸡)(课堂练习考过)经验论证无效(循环论证)2、证伪主义:基本主张可证伪度、明晰性、精确性特设性假定3、研究纲领:不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研究纲领的硬核和保护带硬核:基本假定,整套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保护带:保护硬核不被证伪的辅助条件和初始条件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如何补充硬核、保护和扩大保护带、发展适当的数学和实验技术等4、范式:一门成熟科学由一种范式支配.即范式为合理工作规定标准,指导常规科学家“解决难题”的活动.有没有这样一个维持常规科学传统的范式存在,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标志•范式的组成部分:•基本定律与理论假定•应用定律到不同类型情况中去的标准方法•必须的仪器和使用技术•形而上学原则:如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人的客观世界•非常一般的方法论假定如:认真努力使你的范式与自然匹配合理工作规定标准(有无范式为区别科学和伪科学的标志)组成部分:基本定律与理论假定;应用定律到不同类型情况中去的标准方法;必须的仪器和使用技术;形而上学原则;非茶馆一般的方法论假定库恩的难题:(1)范式的无法定义与多义性(2)夸大了范式之间的对立5、对科学的三种理解方式:主观主义(如逻辑主义、归纳主义)、约定主义(如范式)、客观主义(如实在论)6、实在论与工具主义多元实在论:实在世界是多元的因而与自然匹配的科学理论不是唯一的(课堂练习)第三章科学发展的历史1、人类文化的结构:技术系统、社会系统、思想意识系统2、科学不同层面:器物层面物质文化技术系统体制层面制度文化社会系统解释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精神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3、古代科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科学诞生条件:惊异、闲暇、自由古希腊自然哲学为科学大厦挖地基欧几里得几何学科学大厦第一根柱基阿基米德力学最具科学特征的古代科学成就托勒密天文学用数学解释自然的第一项重大科学成就盖伦医学希腊科学衰落时期的最好成果4、中世纪科学古代科学的衰落十字军东征和西欧封建城堡制的瓦解阿拉伯人的贡献亚里士多德主义兴起和被改造(1)重新发现古希腊(2)大学创立(3)逻辑论证上帝存在(4)新教出现(5)改革教义(6)实验研究自然界5、现代科学科学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最大事件科学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西欧封建城堡制的瓦解(2)手工工场与技术进步(3)远航探险和地理发现(4)文艺复兴促进科学解放科学革命的主要成就(1)牛顿体系(解释层面)(2)工业革命(器物层面)(3)科学凝聚性结构和人类现代文明的形成(精神层面、体制层面)6、后现代科学科学的社会角色发生巨大变化科学知识增长的指数规律:(1)德堪多(计量研究的先驱)(2)洛特卡定律Fn=c/n2第四章科学的社会学研究1、科学社会学的早期历史(最初源头与萌芽阶段)2、科学建制社会学科学的规范结构(普遍性universalism、共享性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强纲领:因果性、公正性、反身性、对称性科学实践社会学特征:(1)研究科学具体实践(2)客观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同等重要性(3)取消社会/自然、主/客观二分法3、宏观取向的科学社会学4、实证主义科学观对默顿科学建制社会学的影响第五章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1、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三阶段:(1)启蒙期(2)体制形成期(3)现代发展期2、中国科学启蒙三部曲(1)外国传教士(2)洋务运动(3)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性事件:异质文化:利玛窦主要内容:从传统的心态向现代心态的转变3、体制形成期时间:完成心态转变标志性事件:科学体制在中国的确立主要内容:体制模式转变4、现代发展期时间:完成体制转变标志性事件:苏联模式的建立主要内容:动力转变第六章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及社会文化后果1、中国科学启蒙的三段式:言技、言政、言教2、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1)科学含义的偏差(2)启蒙目的的限制(3)启蒙方法的错误3、科学在中国发生形变的典型表现:(1)自然科学批判运动及其科学后果在中国和苏联的对比(2)科学家个人在科学争论中的立场与政治立场的紧密联系4、科学观念在中国发生改变的三部曲:(1)复杂的凝聚性整体结构图示被简单的单一层面图示所代替(2)精神层面或价值用来替代任何层面和整个科学(3)科学的权威性用来替代科学,科学成了“赛菩萨”5、科学形变引起的四个层面的变化科学观念的改变科学体制层面的改变---行政体制科学解释层面的改变科学器物层面第七章、政策中的选择和平衡问题1、基础研究的特点与功能⏹特点:⏹基础性:三层含义⏹ 1.1.2先导性:经济效益的间接性、潜在性,成果的公开性、无偿共享特性⏹ 1.1.3创造性:成果的实现更难把握和预测、工作更富理论抽象性、更依赖科学家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先导性⏹ 1.2.1应用研究直接指向技术应用和生产实践⏹ 1.2.2应用研究同各国国情密切相关⏹ 1.2.3应用研究是影响国家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创造性⏹ 1.3.1技术开发成果是科技生产力的承载者:技术成果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管理方式⏹ 1.3.2技术扩散比发明更重要:生产力作用通过技术扩散才能体现出来⏹ 1.3.3技术发明创造者与成果拥有者分离:技术专利与技术转让2、应用研究的特点和功能(1)直接指向技术应用和生产实践(2)同各国国情密切相关(3)影响国家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3、技术开发的特点与功能(1)技术开发成果是科技生产力的承载者(2)技术扩散比发明更重要(3)技术发明者与成果拥有者相分离1、基础研究的特点和功能A、基础性:三层含义:(一切教育研究的基础、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主线,以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技术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
(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一)增长智慧,提高哲学素养。
(二)求真务实,树立科学精神。
(三)化成天下,涵养人文精神。
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基本特征:1、本质特性: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整体性和直观性。
3、思辨性和臆测性。
4、不彻底性:第一,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并非总是有机结合,经常会出现彼此割离的情况。
第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往往杂糅着唯心主义的因素。
第三,古代哲学家在认识自然界时,虽然住往能够坚持唯物主义,但不能将其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4.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异同同:(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
(2)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异:(1)认识自然的思维方式不同。
(2)表达思想的方式不同。
(3)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同。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中国人推崇“天人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亲和;而古希腊人则信奉“人类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与主宰。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具有绝对的不变性;它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来源于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自然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2.自然界中存在的矛盾类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3.矛盾的普遍性: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事物矛盾性质的差异,例如质量矛盾和运动矛盾;5.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事物发展的辩证逻辑;6.矛盾的结构:包括对立面和统一面,对立面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面是对立面的共性;7.矛盾的斗争和发展: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发展表现为量变和质变;8.事物的辩证运动规律:包括质量互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打破旧事物、实现新事物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1.矛盾的基本类型:包括对立统一矛盾、相对统一矛盾、同一性矛盾和异同性矛盾;2.矛盾的揭示方法:包括分析对立面、发现根本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和把握矛盾特殊性等;3.矛盾的解决方法:包括克服消极因素、增强积极因素、统一对立面和实现事物的平衡等。
三、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基于辩证法,研究自然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2.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抽象是具体的依据,具体是抽象的实现;3.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4.科学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科学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科学的升华和人类情感的表达;5.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个别是一般的延伸,一般是个别的概括;6.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是结果的根源,结果是原因的体现;8.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必然是偶然的必然性,偶然是必然的偶然性。
四、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科学实践;2.自然辩证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指导生产过程的组织和调节,提高生产效率;3.自然辩证法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矛盾,提出环境治理的对策方法;4.自然辩证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一、简答题1、自然辩证法含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它的研究内容有: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汲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根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特征(1基本思想:①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2主要观点: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③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3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5、人工自然观的特征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6、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重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自然辩证法汇总知识点
1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2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 开放性: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 ,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只是不同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
2 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量、信息流不断地运动系统的变化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进化的方向,一是退化的发展。
3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
4 参次性: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优势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层次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
4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 分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2 突现: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 3 :“内在随机性” :确定性和随机性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其二,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类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其“四大”特征。
自然辩证法重点知识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知识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系统及其相关问题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概念包含哪些要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或者说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一要素不是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才可能构成系统。
且要素只能是具有一定属性的实体。
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结构。
而结构是系统中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可以是数量关系(数量结构),也可以是空间关系(空间结构),还可以是时间关系(时间结构),而更重要的是相互制约关系(相互作用结构)。
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系统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功能是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功能是系统整体才有的属性。
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各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显出来。
而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凡是与系统的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系统的事物,均属于系统的环境。
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
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系统的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
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
从实质上说,系统概念的要义并不是一般地强调联系,而是强调那种具有新质突现的联系。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及意义:系统是以各种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新质的整体。
首先,系统由要素构成,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要素的属性影响系统的属性,这是系统的加和性;其次,系统并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由要素之间的相干性耦合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新质的整体,这就是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是系统的重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
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主要特征(实践基础上的“四统两性”):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作用:1.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历程。
2.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观点:1.自然界是简单性与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与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3.系统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4.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5.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主要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简单与复杂、构成与生成、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
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是以现代科技成果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观点:1.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2.它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3.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其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4.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主要特征: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意义: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辩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依据生态和系统科学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观点: 1.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2. 主要特征:它强调了科技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意义: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1.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各有侧重:系统自然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从人类文明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发展。
3.相互关联:系统观为人工观和生态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观为系统观和生态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观为系统观和人工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织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狭义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主要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技术理论、技能技巧、工艺、产品)两个方面。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
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区别:1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2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
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
3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
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
4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
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渐进是科学进化的形式,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内理论的推广、局部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飞跃是科学革命形式,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一事物变成多事物;综合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速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