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鹏,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鹏: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当代传播》2013年第2期。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
邵鹏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过程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受众并不真的消费信息,媒体也不真的生产信息,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信息快速消费甚至浪费的默契。受众接受海量信息的刺激,得到满足,新媒体获得足够的流量与点击,彼此双赢却忽视了传播在信息记忆和文化传承层面所应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新媒体快速消费个体记忆
记忆对于整个人类意义非凡。“没有记忆,人就不能辨认自己,也就不再存在。”1媒介记忆是人类记忆的最佳载体,它与个人记忆之间是一种天生的交互关系和生态关系。在媒介记忆中,失去了作为基础元素而存在的个人记忆,媒介记忆不可能形成;同样没有个体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关注、理解和记忆,媒介记忆也不可能发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2。两者在互动互助、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共进共演,共存共荣。
一、个人的记忆过程正在蜕变为采购过程
受众记忆的选择性机制是媒介记忆向个人记忆转化的必经流程,它包括受众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关键性步骤。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和受众信息接受习惯的改变,不仅媒介记忆和个人记忆的生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记忆的内容也变得越发碎片化与浅层化了。
在某种意义上,个人记忆的碎片化和浅层化直接来源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过程的转变,因为原本循序渐进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线性过程,变成了一种快速的、块状的、消费式的“采购”过程。
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当我们移动鼠标滚轮,扫视页面、检索信息、直
1Krzysztof Pomian, «De l’histoire, partie de la mémoire, àla mémoire, objet d’histoire »,Revue de Métaphysique et de Morale, janvier-mars 1998, N°.1, p.68.
2邵鹏,《媒介记忆论:媒介作为人类文明记忆过程的研究》,《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4期,p744~85.
至最终点击阅读媒介信息的时候,这个过程其实更像在超级市场里推着购物车、扫视货架、选择商品、买单结账的采购过程。受众在媒介信息传播中的三个关键性流程——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也类似于超级市场购物过程中的到达、停下和完成三个关键性阶段,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商品销售过程的曝光(exposures)、印象(impressions)和销售(sales)三个“关键瞬间”1。于是,在新媒体时代,不仅媒介生产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的块状的形态,信息传播也由特色鲜明的传统媒体演变成了个性模糊的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超市中的商品展示,个人的信息接受和记忆也正在进入快速的块状的采购和消费时代。
二、媒介信息进入快速消费时代
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性机制既包括了对不同类型媒介的主动选择,也包括了对于不同媒介所提供信息的选择与过滤机制。如果我们可以将不同媒介不同媒体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为一种产品的话,那么在传统媒体时代,这更像是一种信息加工后的打包集中销售:印刷媒体将地方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娱乐体育报道、甚至广告信息、求职信息、征婚启事都打包进入一份报纸或杂志,定期的一次性的销售给受众:广播电视媒介则是将编排好的信息置于固定的时段向特定的受众进行放送和播出:而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信息消费则更像是一家大型超市的自助选购过程。当我们走进任何一家超市,我们常常迷失于那些近万平米空间摆放的十多万种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之中。同样,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产品的爆炸性增长与过剩,更让受众迷失于巨量信息的选择性焦虑之中。
1、“购物”式浏览。眼动跟踪(eye tracking)是一种不会太唐突的观察受众选择信息的方法,通过跟踪受众的眼球活动,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了解他们在关注什么,有着怎样的习惯,以及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背后的意义及原因。早在2006年资深的网页设计师Jakob Nielsen就开始利用这种眼球跟踪的方式来分析受众是如何在新媒体空间中阅读和观看的。而他惊讶地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实验对象会像阅读印在纸上的文章那样有系统地、一行一行地阅读网页上的文章。绝大部分实验对象都是对文本内容迅速地匆匆扫视一下,他们的目光在页面上跳跃所形成的热图与字母F极为相似。受试者大多只留意网页前两行的内容,随后目光就沿着屏幕左侧下移,越过几行内容,停留在半路上。最后,他们的目光会继续下
1Herb Sorensen, Inside the Mind of the Shopper,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2009,p14.
移,主要停留在页面的左下方1。这与传统“线性阅读”所形成的Z型眼动轨迹不同,F型的眼动轨迹以及沿屏幕左侧的下行路线与消费者浏览超市货架选购商品时的眼动轨迹极为相似。一份来自于伦敦大学2008年的调查报告,将这种浮光掠影式的草草浏览称之为一种有别于传统阅读的“强力浏览”(power browse)方式2。
那么,这种“购物”式的“强力浏览”是否是一种更为高效的信息获取途径呢?早在1975年McConkie和Rayner就通过实验得出,在眼睛接收报纸信息时,读者的每次眼跳只能辨别出10~20个字母,虽然我们的大脑可以制造出一种全幕文字的幻想,但是只有目光注视处左侧3~4个以及右侧的7~8个字母的信息会被输入大脑进行处理3。那么网络读者的F型阅读曲线所代表的又是怎样一种阅读形态和处理方式呢?Jakob Nielsen的答案非常简洁,那就是“他们不阅读”。4受众选择性机制的链条在网格新媒体传播的第一个阶段就被打破了,那就是他们虽然也有选择性注意,但是这种注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不阅读”自然也就不能形成进一步的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更无从谈起。
2、“跳跃”式阅读。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传统印刷媒体上所耗费的阅读时间在大幅减少,而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在网络新媒体上耗费的阅读时间在大幅增加。随着各种便携式信息设备的诞生,新媒体的阅读方式变得更加简单高效。然而,研究者发现受众对于新媒体的忍耐限度出奇的短。这就是所谓的“3秒钟原则”,顾名思义,新媒体的受众3秒钟打不开网页就会选择放弃;3秒钟没有喜欢上网站的设计风格也会选择放弃;而3秒钟没有直观的了解的网站内容同样也是放弃。换句话说,3秒钟对于网络新媒体而言就是一种“秒杀”,要么被快速消费,要么被快速抛弃。英国邓迪大学发育心理学家Emese Nagy 说:“我们非常广泛的研究表明,人类在用这些3秒钟的时间框架体验着这个世界。”其实人类许多基本生理活动都是3秒钟,热情的拥抱、再见的挥手,平均时间均为3秒。5但问题是新媒体时代的“3秒钟原则”给信息的传播效果带来的
1Jakob Nielsen, “F--‐Shaped Pacern for Reading Web Content,” Alertbox, April 17, 2006,
/alertbox/reading_pacern.html.
2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nform ation Behaviou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 January 11, 2008,
/slais/research/ciber/downloads/ggexecubve.pdf.
3McConkie,G.W.,&Rayner,K.(1975).The span of the effective stimulus during a fixation in reading.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17: p578-586.
4Jakob Nielsen, “F--‐Shaped Pacern for Reading Web Content,” Alertbox, April 17, 2006,
/alertbox/reading_pacern.html.
5群芳:《爱就抱我3秒钟》,2011年2月15日《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