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鹏,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

合集下载

邵鹏,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

邵鹏,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

邵鹏:《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中国传媒报告》2012年第1期。

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邵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引言2011年7月16日杭州骄阳似火,对于旅行者们而言也许不是一个好的出行时节,但是对于数十名来自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青年学者们来说,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学术交流的氛围比杭州酷暑要更加热烈,学术上的收获比旅行的体验更加丰厚。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邵培仁教授主持,论坛开幕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教授致辞,吴飞教授回顾了论坛举办四年来传播学者们对于传播学研究不懈追求和此前几次论坛中所取得丰硕成果,以及对于本次论坛取得成功的殷切期望。

主持和评议的专家有中国传媒大学周鸿铎教授、四川大学的欧阳宏生教授、上海大学戴元光教授和许正林教授、浙江大学李杰教授和范志忠教授。

如果说2008年浙江大学“亚洲主张:国际传播研究的新视界”博士论坛和2009年浙江大学“中国主张:传播理论本土化的径路”博士论坛是从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尺度关系中寻找本土研究路径,2010年浙江大学“走向未来: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前沿问题研究”博士论坛是从历史与未来的时间经度上圈定本土研究径路,那么2011年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则是在媒介生态学研究原发、原创的基础上1提出来的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新视维。

这几种本土传播学研究的路径,虽然不同于人们通常认知的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整体的历史回溯式路数,但它们也都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和学术领域作了基于本土的既有历史、现实、未来又有社会、文化的“去西方化的”综合研究,其实都是“为了回顾总结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华夏文明的历史内涵,大力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积极关怀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2,“希望以此来终结欧洲中心主义范式的统治”,“争取获得与西方传播学界平等的学术话语权。

自媒体传播对青少年价值观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自媒体传播对青少年价值观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自媒体传播对青少年价值观和认知能力的影响自媒体传播对青少年价值观和认知能力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自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影响力强大的传播方式。

自媒体以其简便、低成本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着大量的青少年。

然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自媒体传播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的普及,青少年对于名利、外貌和物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许多自媒体以虚假的生活方式和奢华的消费为卖点,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念。

他们容易被虚假的美好和所谓成功的表面所迷惑,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扭曲。

其次,自媒体传播也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自媒体往往以简短的文字和图片为主要内容,信息呈现形式简单直接。

这种短时记忆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深度思考能力。

他们习惯了迅速浏览和阅读大量琐碎的信息,缺乏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此外,自媒体过度追求点击量和流量,常常通过制造噱头和低俗内容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这种现象导致了信息的浅尝辄止和质量的下降,不利于青少年的深入思考和学习。

然而,自媒体不仅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和信息资源。

通过自媒体平台,青少年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文化艺术、时事新闻等等。

这些内容有助于拓展青少年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此外,一些有价值的自媒体也致力于信息的真实、有深度的传播,为青少年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为了减少自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有必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管。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

通过培养青少年对自媒体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理性看待信息,不被虚假和低俗内容所迷惑。

其次,自媒体平台也应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减少低俗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规范其发展和运营。

邵鹏,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交互性建构1

邵鹏,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交互性建构1

邵鹏:《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建构和博弈》,《当代传播》2012年第4期。

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建构和博弈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人类曾过度强调个体的脑力记忆,其实两人间的结构性交互记忆、群体间的合作性记忆以及借助科技的渠道性、媒体性记忆似乎注定要为记忆带来革命性变化。

个体记忆、群体记忆和媒介记忆共同构成的交互记忆系统,不仅影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也影响大众媒介传播。

记忆即存在。

没有媒介记忆,再伟大的新闻事件也将烟消云散。

于是,了解、掌握交互记忆系统背景下媒介记忆的独特性以及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交互关系可能所产生的利弊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媒介记忆,个人记忆,人机记忆,交互记忆,交互记忆系统英国电视连续剧《黑镜》(Black Mirror)第3集《你的全部历史》(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向观众展示了一枚植入体内却又在脑外的一种记忆存储芯片,它可以存储人从出生到死前的一切信息,所有的记忆可以被回访、暂停、仔细揣摩……,所有记忆通过这枚芯片变得一览无余,清晰而透明。

也许这仅仅是英国科幻迷你剧对于人类与科技产品之间交互记忆的一种无限畅想。

然而,对于个人记忆拓展和交互记忆的研究却正在日益深化,需要引起足够关注。

一、从个人记忆到媒介记忆人类记忆在实践中的演化过程为:个体的脑力记忆→两人间的结构性记忆→群体间的合作性记忆→人机间的交互性记忆(借助科技的渠道性、媒体性交互记忆),每一次演进都意味着一次记忆革命,并直接影响人类的工作与生活。

个人记忆力通常受限于自己的大脑记忆存储空间,也就是认知心理学所说的“通道容量”(the channel capacity),亦即我们的大脑在接受和存贮信息时具有的空间容量1。

著名心理学家George ler在著名论文《神奇的数字7》(The Magical Number Seven)中曾生动地描述过个人记忆的局限性:或许是因为后天学来的,或许是我们神经系统的结构决定的,我们似乎生来就受到某种局限,使得我们的通道容量只能保持在某个特定的范围之内。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新媒体是指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现代化的数字化媒介。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使用这些数字化媒介来获取信息和娱乐。

这种变化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新媒体对青少年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

青少年在使用新媒体时,经常需要快速阅读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这种习惯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使他们更加倾向于表面性的学习和思考。

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导致青少年更加注重个人形象和社交关系,这也可能影响他们模仿他人或者迎合社交圈子的行为。

其次,新媒体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青少年对于自己的形象和评价更加敏感,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自卑和焦虑等问题。

此外,过度依赖手机和互联网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沉迷和成瘾,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最后,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在使用新媒体时,往往更加注重个性化、自由化和多元化的体验,这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新奇和创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可能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忽视。

总之,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深远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青少年对新媒体的使用,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新媒体,同时也需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影响。

- 1 -。

邵鹏,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

邵鹏,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

邵鹏: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当代传播》2013年第2期。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邵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过程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受众并不真的消费信息,媒体也不真的生产信息,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信息快速消费甚至浪费的默契。

受众接受海量信息的刺激,得到满足,新媒体获得足够的流量与点击,彼此双赢却忽视了传播在信息记忆和文化传承层面所应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新媒体快速消费个体记忆记忆对于整个人类意义非凡。

“没有记忆,人就不能辨认自己,也就不再存在。

”1媒介记忆是人类记忆的最佳载体,它与个人记忆之间是一种天生的交互关系和生态关系。

在媒介记忆中,失去了作为基础元素而存在的个人记忆,媒介记忆不可能形成;同样没有个体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关注、理解和记忆,媒介记忆也不可能发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2。

两者在互动互助、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共进共演,共存共荣。

一、个人的记忆过程正在蜕变为采购过程受众记忆的选择性机制是媒介记忆向个人记忆转化的必经流程,它包括受众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关键性步骤。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和受众信息接受习惯的改变,不仅媒介记忆和个人记忆的生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记忆的内容也变得越发碎片化与浅层化了。

在某种意义上,个人记忆的碎片化和浅层化直接来源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过程的转变,因为原本循序渐进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线性过程,变成了一种快速的、块状的、消费式的“采购”过程。

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当我们移动鼠标滚轮,扫视页面、检索信息、直1Krzysztof Pomian, «De l’histoire, partie de la mémoire, àla mémoire, objet d’histoire »,Revue de Métaphysique et de Morale, janvier-mars 1998, N°.1, p.68.2邵鹏,《媒介记忆论:媒介作为人类文明记忆过程的研究》,《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4期,p744~85.至最终点击阅读媒介信息的时候,这个过程其实更像在超级市场里推着购物车、扫视货架、选择商品、买单结账的采购过程。

邵鹏,挖掘一条顺流而下的河

邵鹏,挖掘一条顺流而下的河

挖掘一条属于你自己的沟通之河——评李茂政教授的《人际沟通新论》邵鹏好的人际关系让你仿佛置身于一条顺流而下的河,波澜不惊、日行千里;坏的人际关系,仿佛是前行路上的石头、拦在面前的山。

面对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关系,人们表现的常常是无所适从。

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自己家人朋友相处,甚至如何对待自己内心的矛盾与不安,面对这样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少有人能够泰然处之,而更多的是让他们本已因忙碌而憔悴不堪的生活难以得到片刻的安宁。

人生存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常常面临种种艰难的抉择。

盲目的顺应这个时代,到头来发现自己在碌碌无为中失去了自我;选择对抗就是选择了一世的孤独,成功了你是一个彻头彻尾被敬而远之的英雄,失败了你是一个为众人所不齿所唾骂的离经叛道者;而大多数人选择一种中庸、适时的跟随,适时的寻找自己的路前行。

人生就是这样在选择中行进、在行进中选择,每一次的触碰、摩擦与撞击都将决定你的人生之路去往何方。

这样的触碰、摩擦、撞击就来源于迥然各异的人际关系,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会推动你,像一页顺流的舟,日行千里而畅快淋漓。

而坏的人际关系常常不只是一块横于路上的石头,有时它是一座山,一座任凭你如何试图翻越、如何试图化解,却始终矗立的山。

无论山抑或是河都源于点点滴滴人际间交流与沟通的积累。

台湾世新大学李茂政教授曾经撰写出版《大众传播新论》(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当代新闻学》(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人类传播行为大系通论》(台北美国教育出版社1991年)、《传播学:再见!宣伟伯》(台北美国教育出版社1992年)等专著,翻译出版《传播问题大辩论》(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影响态度与改变行为》(台湾黎明文化事业1987年)等书籍,是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李茂政教授的新作《人际沟通新论——原理与技巧》是一本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如何挖掘一条适合你自身发展的“人际之河”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南书。

人际传播是属于传播的一种基础形式,是形成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关系的纽带。

论述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教育

论述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教育

论述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教育1 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拓展从传媒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在每一次有效的传播活动中都会逐步改变自身的心理性格和价值取向。

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传播范围和监督功能对大学生的认知感官、认知取向、认知范畴等心理机制的要素正产生着显而易见的改变作用。

1.1 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各种新兴媒体的产生并运用,使人的触觉、听觉、视觉、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延伸,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这有助于大学生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克服或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避免主观臆断的失误,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镜头反映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用自己的尺度评判世界,形成独创与共享的有机结合,从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释放自己的精神潜能,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逐步完善自我。

1.2 新媒体的边界消解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取向大学生借助身边的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媒体搭建交流的平台,赋予了他们自主地把握文字话语权、声音话语权和视频话语权,培养和营造了自我表达、交流和分享的习惯与氛围,而心灵与精神平等自由的表达、沟通和交流,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标系中“精神健全、心理健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发育”的基本条件。

1.3 新媒体的监督机制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范畴新媒体作为人类文明和科技成果的体现,与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一起,会不断地把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文明进步等等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规章制度存在的弊端,日益频繁地暴露在舆论和评论的监督之下,这有助于营造出大学校园公正、公平、透明的和谐氛围和科学风气,激发大学生们的诚信意识、公平感、正义感等良好心态。

2 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人格的消极扭曲相对在新媒体时代积极衍生的心理机制,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则是作为从稚童向成熟个体过渡的心理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的有机结合。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经典著作《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中论述到:“媒介不只是传递信息,还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样子,媒介是人的延伸”。

邵鹏,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传播背后的“黑洞”

邵鹏,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传播背后的“黑洞”

邵鹏:《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新闻记者》2008年第12期。

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人类的文化与历史就在于媒介记忆。

在对网络脚注研究的引申分析中,我们看到,媒介失忆作为对媒介记忆的反动,正在吞噬甚至终结着人类的文化与历史。

媒介传播特别是网络传播就像一位健忘的巨人,它一方面遮蔽了人类多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惊人的速度忘记依然鲜活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导致信息黑洞、传播危机和文化断裂。

造成媒介失忆的原因,不仅有存贮介质多样化、存贮信息抽象化和存贮技术不稳定等传播科技的问题,还有人、媒介、企业、商业和制度层面的各种因素在起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并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解决,以赢得时间和主动权,避免因为我们太晚察觉和行动而无法挽救。

【关键词】媒介失忆,网络脚注,信息黑洞,数字化存储,传播危机,文化断裂Amnesia of Media: Be Alert to the Black Hole of CyberspaceShao PengAbstract: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mankind is based on the media memory. As the opposite of media memory, the "Amnesia of Media" seems to devour our culture and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alysis of internet citations. The medium dissemination,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dissemination looks like a forgetful giant. On the one hand it clouds the colorful inner world of human be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forgets amount of fresh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a brief time, and thus causes the "Black Hole of Cyberspace", the Communication Crisis and the Cultural discontinuity. The causes of the amnesia of media are not only the diversity of storage medium, the abstract of storage format and the instability of storage technique, but also the factors relevant to human being, media itself,business,etc. Therefore, we have to begin to study and resolve this problem soon and try to win time and initiative.Key Word: Amnesia of Media, Internet citation, Black Hole of Cyberspace, Digital Storage, Communication Crisis, Cultural Discontinuity人类的文化与历史就在于媒介记忆。

自媒体传播对年轻一代的思想启迪和自我发展的影响

自媒体传播对年轻一代的思想启迪和自我发展的影响

自媒体传播对年轻一代的思想启迪和自我发展的影响自媒体传播对年轻一代的思想启迪和自我发展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媒体传播逐渐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媒体传播是指普通民众通过互联网平台,以个人身份发布和传播各种内容,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实现自我表达和信息传递。

自媒体传播在年轻一代中越来越受欢迎,并对他们的思想启迪和自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媒体传播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和知识获取渠道。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往往受到各种限制和过滤,而自媒体传播则更加开放和自由。

年轻人可以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自媒体账号,获取到各种各样的内容,包括新闻、科技、艺术、旅行等,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

这些信息不仅能够满足年轻人的好奇心,还可以启发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热情。

同时,自媒体传播也为一些专业领域的学习提供了平台,年轻人可以在自媒体上关注专业人士的分享,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其次,自媒体传播为年轻人提供了自我表达和展示的空间。

许多年轻人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才华或创意,但传统媒体由于资源有限,往往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

而自媒体传播的兴起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挥才华的平台。

通过自媒体账号,他们可以发布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与其他人交流互动,形成一个庞大的粉丝社群。

在这个社群中,年轻人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和深刻。

同时,自媒体的展示平台也为年轻人创造了一些新的职业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广告、赞助和付费订阅等方式,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

再次,自媒体传播对于年轻人的自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媒体传播是一个任何人都能参与的平台,无论是大V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获得关注和认可。

这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自己的特长。

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新媒体对年轻人思维和行为的影响与塑造

新媒体对年轻人思维和行为的影响与塑造

新媒体对年轻人思维和行为的影响与塑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媒体包括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移动应用等,它们以其便捷、快速和互动性的特点,对年轻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塑造。

本文将从思维和行为两个方面探讨新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年轻人思维的影响1.1 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传统媒体主要包括电视、报纸和广播等,而新媒体则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

年轻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渠道获取最新的资讯。

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使得年轻人更加迅速地了解到社会动态和时事新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1.2 思维方式的转变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多样性,使得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

他们习惯于快速浏览信息,善于筛选和整合各种资源。

与此同时,新媒体也培养了年轻人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意,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1.3 知识获取的多样性新媒体为年轻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知识获取途径。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学习各种技能,通过在线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种多样性的知识获取方式,使得年轻人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二、新媒体对年轻人行为的影响2.1 社交行为的改变社交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改变了年轻人的社交行为。

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同时,社交媒体也成为了年轻人展示自己的平台,他们通过发布照片、视频等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才华。

2.2 消费行为的转变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年轻人的消费行为。

他们可以通过移动应用购买商品、订购服务,享受便捷的消费体验。

同时,新媒体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购物信息和推荐,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2.3 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新媒体为年轻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观看电影、剧集等,通过游戏应用体验虚拟世界。

这种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满足了年轻人对娱乐的需求,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邵鹏,媒介融合金字塔模型的构想

邵鹏,媒介融合金字塔模型的构想

媒介融合金字塔模型的构想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从媒介变迁史的角度,尼尔·波兹曼认为:“当一种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介进入一个文化时,结果并不是旧文化和新媒介的简单混合,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

1在新媒介同旧媒介在竞争中,新媒介往往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电视对报纸、广播的挑战,到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我们都能从中看到新媒介对原有传播媒介的冲击和对传播秩序的影响,甚至也看到了它对媒介生态和传播环境的破坏和伤害,当然最终我们看到了新旧媒介之间的妥协与融合。

一、清理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其类型当下,“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已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事实上,在非媒体行业中的融合(Convergence)从来不是一件稀奇事。

美国学者莫顿(Morton)在追溯媒介融合的渊源时就曾指出:“在非媒体行业,融合的趋势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

比如,美国汽车制造商常常销售竞争对手日本制造的轿车,他们只是在日本制造的轿车上标明自己的商标品牌。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美国公司拥有日本企业相当大的股份。

因此,“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媒体行业的时候,我们不必感到诧异。

”2当非媒介行业的产业融合如火如荼之际,媒介融合的实际运作随之出现。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更替,媒介行业内的融合自然会成为一种选择和趋势,尽管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最早的媒介融合的实践者,其实并非完全符合今天我们所说的“媒介融合”概念。

科隆(Colon)曾指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报社就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并且共享一些信息资源。

3共享新闻源和传播渠道以及新闻采集与生产团队,使得电子媒介与印刷媒介的携手合作,其实有着不短的历史。

以新闻集团为例,鲁伯特.默多克在投资新媒体领域时一直相对保守,但是新闻集团在上世纪八十年以来就开始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印刷媒介转移到影视图像上1Neil Postman.Conscientious Objections Stirring Up Trouble About Language Technologyand Education.New York Alfred A.Knopf Inc.1988,p66.2 Morton,J.(2000).The emergence of convergence.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22,88.3 Aly Colon,A.(2000).The multimedia newsroo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39,24-27.来,如福克斯有线电视网、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英国天空电视台(Sky TV)。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与疏导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与疏导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与疏导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新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疏导方法。

一、新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1.1 信息过载新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青少年在使用新媒体时,往往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

这些信息的过载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压力等心理问题。

1.2 社交隔离新媒体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更加依赖虚拟社交,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

他们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社交隔离可能导致青少年感到孤独、无助,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1.3 自我认同困惑新媒体上的虚拟世界往往是美好的、完美的,这容易让青少年对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貌、能力等产生不满,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疏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方法2.1 健康使用新媒体青少年应该学会健康使用新媒体,避免沉迷其中。

他们可以制定合理的上网时间,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

同时,他们也应该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避免受到不健康信息的影响。

2.2 加强现实社交青少年应该加强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与家人、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他们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增加与他人的互动,从而减少社交隔离的问题。

2.3 培养自我认同感青少年应该培养自己的自我认同感,不要过分追求虚拟世界中的完美。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2.4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青少年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他们可以向家长、老师或心理咨询师寻求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恢复心理健康。

结语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健康使用新媒体、加强现实社交、培养自我认同感和寻求专业帮助等方法来疏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新媒体视域下场景融合对个体影响的探析

新媒体视域下场景融合对个体影响的探析

媒介观察110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一、引言随着媒介的发展,场景这一词的定义被赋予了不同时代的内涵,并且这一变化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

不同的媒介对场景边界的消解程度不同,从印刷媒介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互联网一笔勾销了人类交流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使信息从时空中脱离出来,远远超过了电视媒介时代和印刷媒介时代的传播能力。

新的媒介产生新的场景,新的场景中个体产生新的行为。

场景融合进一步打破信息交流的壁垒,对个体的日常生活也有着重大影响。

二、场景交融理论的理论来源埃尔温·戈尔曼曾提出“拟剧理论”,他把社会生活描述成一出多幕的戏剧,在戏剧中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根据所处的环境,个体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个体的行为也在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戈夫曼还认为,个人在某个环境中的行为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后区或者后台行为,前区或者前台行为。

在前台中,个体的行为有所掩饰,并且尽可能地展现比自己实际情况更好,受制于社会的公序良俗和人本身的羞耻感心理,人们被约束,在前台表演某种本真的我之外的假我。

而在后台中,这是一个相对隐蔽的环境,个体卸下面具,回到一种接近本真的自我。

人们的行为在前台和后台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场景中也是不一样的。

扮演角色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信息的控制和限制下级只能接触少数信息的前台场景。

不同的地点创造了不同的现场交往信息系统,而其他传播渠道则创造出许多其他类型的场景,这种场景看成信息系统,与电子媒介的研究有着紧密联系。

新媒介带来新的场景,新场景带来新行为。

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权力机构,被分隔在不同的场景中,这种场景的区分来自印刷媒介时代。

印刷媒介时代,人们基于不同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被区隔在不同的信息系统当中,由此产生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

而到了电子媒介时代,这一场景区隔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消失的边界: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梅罗维茨进一步提出,“电子媒介绕过了地点隔离的特性,因此使不同社会化阶段的人与不同社会化过程的人的差异变得模糊”[1]。

新媒体对个人思维与生活的影响

新媒体对个人思维与生活的影响

新媒体对个人思维与生活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媒体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等,它们以其便捷、快速和互动性的特点,对个人思维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个人思维和生活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一、对个人思维的影响1.1 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新媒体为个人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使得个人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

通过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博客等,个人可以轻松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新闻、科技发展、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拓宽了个人的思维边界,使得个人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

1.2 促进了思想交流和碰撞新媒体为个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使得个人可以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

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个人可以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也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取新的思维启发。

这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助于个人思维的开拓和深化,促进了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提升。

1.3 培养了创新思维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个人的创新思维。

通过参与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等,个人可以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共同创造新的内容和产品。

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个人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能够更加灵活和创造性地思考。

二、对个人生活的影响2.1 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新媒体为个人提供了各种便捷的生活服务,使得个人的生活更加便利和高效。

通过移动应用程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购物、订餐、打车等各种生活服务。

这种便捷的生活服务,节省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个人的生活质量。

2.2 拓宽了社交圈子新媒体为个人拓宽了社交圈子,使得个人可以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通过社交媒体,个人可以与朋友、家人、同事等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同时,个人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结识新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种社交的拓宽,丰富了个人的生活,增加了个人的社交资源。

浅谈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路径

浅谈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路径


新媒体舆论引导的重要- 眭和必要性
随着新 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 , 其舆论 对多点 的模式 , 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舆论的
功能不断得到强化。 此外 , 新媒体的 出现 , 直接打 破 了传统 的媒体 格局和舆 论传播 格局, 其 时效 性 、 关联性 等特点 已经为广 大 民众所 接收并 熟练应用 , 因此 , 对党 的 建 设和宣 传思想 文化工作 提 出了新 的更
《 当代传播》 , 2 0 1 4 ( 2 ) : 4
①廖金 英 , 《 网络 景观 中主体性 的消
解与重建》 Ⅱ ] . 《 编辑之友》 , 2 0 1 4 ( 1 ) : 6 4
②李 良荣、 仇逸, 《 不失真、 不失语 、 不
⑦金 源云、 李 国强 、 杨华, 《 论 新媒体 时代的奴役 与隔绝 问题》 卟《 编辑 之友》 ,
⑧ 邵鹏 , 《 新媒 体对 个体 记 忆的冲 击
中国互联 网年的渐进 与扩张》 Ⅲ. 《 新 闻记 者》 , 2 0 1 4 ( 4 ) : 1 7 ④ 田华 , 《 试 论媒体 围观 中的舆论 引 导》 《 编辑之友 》 , 2 0 1 3 ( 1 2 ) : 7 6
与影响》 卟《 当代传播》 , 2 0 1 3 ( 2 ) : 8 0
也是信息发布者 。 2 0 1 2 年的“ 表哥” 杨达才事件 中 , 由一 张在事故现场 的微笑照片 , 引发了广大网 民的“ 扒表 ” 热潮 , 网民利用新 媒体平台充
眼 光 分 析 小 说 里 的人 物 性 格 , 让 人 耳 目一
论” 的 自我淘 汰之时 , 主 流媒 体应该 承担 白, 也许这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博
弈 的最 大 资 本 。 口

邵鹏,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

邵鹏,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

邵鹏: 《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新闻前哨》2012年第7期(封面推荐论文)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在媒介失忆愈演愈烈的今天,媒介记忆作为媒介研究和记忆研究一个交叉领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注意。

本文认为,记忆概念可以运用于媒介研究之中,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与个人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透过媒介浅层记忆、深层记忆和底层记忆三个分析维度,可以展现媒介记忆的内在机制、传播功能和运作镜像,启迪人们从中找到拯救当下媒介失忆的新路径。

【关键词】媒介记忆,浅层记忆,深层记忆,底层记忆,传播理论引言对于个人记忆的剖析是理解自我的一种探索,是揭示个体独特性和内在秘密的一次探秘之旅。

个人记忆作为个人接受外界讯息并保存讯息的心理现象,作为其他记忆研究的基础,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等研究者已经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范围也不断向外扩展。

法国社会学家Maurice Halbwachs首先提出“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德国古埃及学家Jan Assmann则率先对“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进行研究,接着则先后有学者提出了“公共记忆”(public memory)、“社会记忆”(societal memory)等不同概念。

“媒介记忆”(meida memory)是作为媒介研究与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而提了出来的概念,试图从中探讨在媒介运作中媒介是如何通过扮演一个记忆代理角色来完成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互动过程1。

2011年,以色列奈塔亚学院和海法大学的1Carolyn Kitch.Chapel Hill.Pages of the Past:History and Memory in American Magazines,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5.Motti Neiger、Oren Meyers和Eyal Zandberg 三位学者第一次是将媒介记忆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编撰成书,试图更为系统地研究媒介记忆的场域以及媒介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交互关系2。

媒介记忆文献综述

媒介记忆文献综述

108学术探讨媒介记忆文献综述张莉燕(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记忆是个由来已久的研究话题,近年来,随着大众媒介在记录时代、重塑历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媒介记忆作为记忆研究的分支领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学界主要围绕集体记忆、个人记忆等记忆的分支领域对媒介记忆进行研究和探讨,但就目前来看,学界对媒介记忆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仍需进一步的关注。

本文主要介绍该理论的缘起、理论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评述该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媒介记忆;集体记忆;个人记忆;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108-02一、媒介记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西方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对“记忆”的研究,产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中国学界则在21世纪后才开始对“记忆”的研究。

尽管媒介记忆正在成为记忆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领域,但目前关于媒介记忆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探阶段,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

第一,结合个人记忆、集体记忆等记忆研究的分支领域探讨媒介记忆的概念及其与记忆研究的关系。

在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媒介记忆是个体记忆延伸、表达的平台。

个体记忆与媒介记忆之间形成了一个交互记忆系统,即个体记忆内容向媒介记忆输送,媒介愿意承接,媒介记忆是个体记忆的“外包”[1]。

二是媒介记忆形塑个体记忆。

对不同国家的三代人有关媒介的童年记忆作比较研究后发现,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不仅仅是历史事实,还是由媒体所塑造的全球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三是个体记忆是媒介记忆的基础。

媒介记忆是个人记忆的集合与凝聚,没有作为基础元素的个人记忆,媒介记忆就无法形成;同时,没有个体对媒介内容的关注与选择性记忆,媒介记忆也不可能发挥其对社会影响力[3]。

在媒介记忆与集体记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媒介记忆对集体记忆的建构。

网络与新媒体对历史传播与文化记忆的重构

网络与新媒体对历史传播与文化记忆的重构

网络与新媒体对历史传播与文化记忆的重构在当代社会中,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历史传播与文化记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和新媒体对历史传播与文化记忆的重构,包括对历史叙述的改变、文化记忆的传播方式的变革以及社会认同与文化价值观的转变。

一、网络与新媒体对历史叙述的改变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和理解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和专家讲述的历史版本逐渐被网络上的信息和各种观点所取代。

通过搜索引擎和在线百科全书,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得关于历史事件的多种观点和资料,从而形成独立的判断和理解。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普通人分享历史故事和经历提供了平台。

个人和群体经历的叙述被广泛传播,使得历史事件从“大历史”转向了“小历史”。

这种民众化的历史叙述方式使得历史更加丰富多样,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理解历史事件。

二、网络与新媒体对文化记忆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上,文化记忆主要通过口头传统和书面资料的传承和交流。

然而,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兴起,文化记忆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视频分享平台、音乐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传播和分享文化记忆。

网络和新媒体为文化记忆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和分享文化记忆。

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记忆也变得更加容易获得和接触。

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欣赏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作品,推动了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和交流。

三、社会认同与文化价值观的转变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社会认同和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过去,社会认同和文化价值观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群传承。

然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和广泛地表达自己的社会认同和文化价值观。

在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加入和参与各种兴趣和身份相关的社群,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互动来巩固和表达自己的社会认同。

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和新媒体来发表个人观点和评论,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和辩论。

新媒体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

新媒体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

新媒体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观念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人们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更是受其影响。

新媒体环境促进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快速成长和人格的不断丰富,同時也在不断更新青少年的思维。

标签:新媒体;青少年;自我意识;影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面貌,同时也影响了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一些人的自我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及行为观念,这是科学技术进行社会应用的表现,是社会的进步。

1、新媒体对人们自我意识影响的特点新媒体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产物,是数字化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式。

主要以网络为载体,包括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形式进行应用,是新的传媒形态。

新媒体的到来给社会和人们提供了各种创新空间和渠道。

同时,在新媒体技术下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很多的影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加速了其影响深度。

新媒体对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行为观念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1.1具有自由性和开发性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是主体隐藏不受限制,网络活动自由分散,进行网络发表意见的门槛低,没有身份信息的验证。

所以,新媒体的应用者是不需要进行选择的,也没有规定和限制,可以自由的进行自己意见的表达和发表,同时可以任意对他人进行提出意见,可以进行信息的公开借用和转移,这样的信息具有自由性和开发性。

这种特性让人们愿意在新媒体里面交流和信息交换共享。

1.2信息传播渠道多新媒体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传递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网络论坛、各种贴吧、博客、微信、手机等等,这样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可以及时吸取社会知识和见闻,同时可以开展网络实践活动,进行实践经验的补充和获得,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1.3新媒体具有共生和交互的特性新媒体的传播形式让传授者和接受者没有了明确的界限,接受的民众不只是进行被动的接受,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传授者和接受者可以进行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换,可以进行身份的随时变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鹏: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当代传播》2013年第2期。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邵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过程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受众并不真的消费信息,媒体也不真的生产信息,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信息快速消费甚至浪费的默契。

受众接受海量信息的刺激,得到满足,新媒体获得足够的流量与点击,彼此双赢却忽视了传播在信息记忆和文化传承层面所应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新媒体快速消费个体记忆记忆对于整个人类意义非凡。

“没有记忆,人就不能辨认自己,也就不再存在。

”1媒介记忆是人类记忆的最佳载体,它与个人记忆之间是一种天生的交互关系和生态关系。

在媒介记忆中,失去了作为基础元素而存在的个人记忆,媒介记忆不可能形成;同样没有个体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关注、理解和记忆,媒介记忆也不可能发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2。

两者在互动互助、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共进共演,共存共荣。

一、个人的记忆过程正在蜕变为采购过程受众记忆的选择性机制是媒介记忆向个人记忆转化的必经流程,它包括受众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关键性步骤。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和受众信息接受习惯的改变,不仅媒介记忆和个人记忆的生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记忆的内容也变得越发碎片化与浅层化了。

在某种意义上,个人记忆的碎片化和浅层化直接来源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过程的转变,因为原本循序渐进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线性过程,变成了一种快速的、块状的、消费式的“采购”过程。

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当我们移动鼠标滚轮,扫视页面、检索信息、直1Krzysztof Pomian, «De l’histoire, partie de la mémoire, àla mémoire, objet d’histoire »,Revue de Métaphysique et de Morale, janvier-mars 1998, N°.1, p.68.2邵鹏,《媒介记忆论:媒介作为人类文明记忆过程的研究》,《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4期,p744~85.至最终点击阅读媒介信息的时候,这个过程其实更像在超级市场里推着购物车、扫视货架、选择商品、买单结账的采购过程。

受众在媒介信息传播中的三个关键性流程——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也类似于超级市场购物过程中的到达、停下和完成三个关键性阶段,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商品销售过程的曝光(exposures)、印象(impressions)和销售(sales)三个“关键瞬间”1。

于是,在新媒体时代,不仅媒介生产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的块状的形态,信息传播也由特色鲜明的传统媒体演变成了个性模糊的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超市中的商品展示,个人的信息接受和记忆也正在进入快速的块状的采购和消费时代。

二、媒介信息进入快速消费时代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性机制既包括了对不同类型媒介的主动选择,也包括了对于不同媒介所提供信息的选择与过滤机制。

如果我们可以将不同媒介不同媒体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为一种产品的话,那么在传统媒体时代,这更像是一种信息加工后的打包集中销售:印刷媒体将地方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娱乐体育报道、甚至广告信息、求职信息、征婚启事都打包进入一份报纸或杂志,定期的一次性的销售给受众:广播电视媒介则是将编排好的信息置于固定的时段向特定的受众进行放送和播出:而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信息消费则更像是一家大型超市的自助选购过程。

当我们走进任何一家超市,我们常常迷失于那些近万平米空间摆放的十多万种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之中。

同样,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产品的爆炸性增长与过剩,更让受众迷失于巨量信息的选择性焦虑之中。

1、“购物”式浏览。

眼动跟踪(eye tracking)是一种不会太唐突的观察受众选择信息的方法,通过跟踪受众的眼球活动,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了解他们在关注什么,有着怎样的习惯,以及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背后的意义及原因。

早在2006年资深的网页设计师Jakob Nielsen就开始利用这种眼球跟踪的方式来分析受众是如何在新媒体空间中阅读和观看的。

而他惊讶地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实验对象会像阅读印在纸上的文章那样有系统地、一行一行地阅读网页上的文章。

绝大部分实验对象都是对文本内容迅速地匆匆扫视一下,他们的目光在页面上跳跃所形成的热图与字母F极为相似。

受试者大多只留意网页前两行的内容,随后目光就沿着屏幕左侧下移,越过几行内容,停留在半路上。

最后,他们的目光会继续下1Herb Sorensen, Inside the Mind of the Shopper,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2009,p14.移,主要停留在页面的左下方1。

这与传统“线性阅读”所形成的Z型眼动轨迹不同,F型的眼动轨迹以及沿屏幕左侧的下行路线与消费者浏览超市货架选购商品时的眼动轨迹极为相似。

一份来自于伦敦大学2008年的调查报告,将这种浮光掠影式的草草浏览称之为一种有别于传统阅读的“强力浏览”(power browse)方式2。

那么,这种“购物”式的“强力浏览”是否是一种更为高效的信息获取途径呢?早在1975年McConkie和Rayner就通过实验得出,在眼睛接收报纸信息时,读者的每次眼跳只能辨别出10~20个字母,虽然我们的大脑可以制造出一种全幕文字的幻想,但是只有目光注视处左侧3~4个以及右侧的7~8个字母的信息会被输入大脑进行处理3。

那么网络读者的F型阅读曲线所代表的又是怎样一种阅读形态和处理方式呢?Jakob Nielsen的答案非常简洁,那就是“他们不阅读”。

4受众选择性机制的链条在网格新媒体传播的第一个阶段就被打破了,那就是他们虽然也有选择性注意,但是这种注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不阅读”自然也就不能形成进一步的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更无从谈起。

2、“跳跃”式阅读。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传统印刷媒体上所耗费的阅读时间在大幅减少,而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在网络新媒体上耗费的阅读时间在大幅增加。

随着各种便携式信息设备的诞生,新媒体的阅读方式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然而,研究者发现受众对于新媒体的忍耐限度出奇的短。

这就是所谓的“3秒钟原则”,顾名思义,新媒体的受众3秒钟打不开网页就会选择放弃;3秒钟没有喜欢上网站的设计风格也会选择放弃;而3秒钟没有直观的了解的网站内容同样也是放弃。

换句话说,3秒钟对于网络新媒体而言就是一种“秒杀”,要么被快速消费,要么被快速抛弃。

英国邓迪大学发育心理学家Emese Nagy 说:“我们非常广泛的研究表明,人类在用这些3秒钟的时间框架体验着这个世界。

”其实人类许多基本生理活动都是3秒钟,热情的拥抱、再见的挥手,平均时间均为3秒。

5但问题是新媒体时代的“3秒钟原则”给信息的传播效果带来的1Jakob Nielsen, “F--‐Shaped Pacern for Reading Web Content,” Alertbox, April 17, 2006,/alertbox/reading_pacern.html.2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nform ation Behaviou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 January 11, 2008,/slais/research/ciber/downloads/ggexecubve.pdf.3McConkie,G.W.,&Rayner,K.(1975).The span of the effective stimulus during a fixation in reading.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17: p578-586.4Jakob Nielsen, “F--‐Shaped Pacern for Reading Web Content,” Alertbox, April 17, 2006,/alertbox/reading_pacern.html.5群芳:《爱就抱我3秒钟》,2011年2月15日《科学时报》。

是致命的影响。

以色列Click Tale公司曾在2008年对网民浏览网页的情况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国家的网民浏览网页的平均时间在19~27秒之间,德国和加拿大网民在每个网页上花费的时间大约是20秒,美国和英国网民花费时间约为21秒,印度和澳大利亚约24秒,法国人25秒1。

那么如果按照每秒钟可以阅读4个单词或5个汉字的速度来计算的话,微博的长度其实已经超出了新媒体受众的阅读上限。

新媒体占用了传统媒体的大量阅读时间,但是受众却没有利用这些时间进行真正的阅读,那他们在做什么呢?答案是,他们在忙于从一个网页跳转到另一个网页,从一则信息跳跃到另一则信息。

这就如同零售市场中的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们似乎也一刻不停的在选择,目光从一个商品跳跃到另一个商品,但研究表明顾客在店里实际只花了20%的时间挑选他们真正需要购买的商品,80%的时间从经济上讲是非生产性的——大部分时间被白白浪费了2。

新媒体受众其实面临着这样的窘境:他们最初带着对于不同媒介的期望和选择的焦虑来寻求一种满足,而最终他们自身需求的满足被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所混淆了。

这种类似快速消费式的F型强力浏览和近乎“秒杀”式的跳跃式阅读,无疑成了受众与媒介之间记忆交互作用的一场极为低效的噩梦。

三、幕后的“推手”是新媒体本身自古以来,媒介史一直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和惠顾,媒介的生存竞争是达尔文一望而知的。

人们作出“自然选择”,决定哪些媒介生存3。

好在新媒体诞生之初就不曾否认过自己的经营属性,而媒介企业也一直在社会组织与盈利机构之间相互切换着角色;媒介信息也同时背负着精神产品与消费产品的双重属性;而对媒介经营者们而言,受众更是“读者”与“消费者”两“者”永恒的统一体。

对新媒体盈利能力的评价标准也是异乎寻常的简单,那就是用户规模、用户使用、信息内容、使用服务与技术支持。

最终显而易见的量化指标则是流量、访问量、接触时长、单次浏览时长与频次。

再具体到用户操作层面,那就是越能吸引受众长时间不停点击的媒介就越容易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宠儿”。

在传统媒介时代,1“Puzzling Web Habits across the Globe,” ClickTale blog, July 31, 2008,/2008/07/31/puzzling--‐web--‐habits--‐across--‐the--‐globe--‐part--‐1/.2Herb Sorensen, Inside the Mind of the Shopper,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2009,p48.3Levinson, Paul (1979)"Human Replay: A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Media," PhD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媒介的美誉度、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则因为难于精确测量,而被媒介经营者们所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