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学复习资料总结

合集下载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一、第一章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

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

(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

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1)在土壤中加酸和碱时,土壤酸碱反应并不因此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作栽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作栽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作物是人工定向选择、驯化改良并用适当方法种植管理的植物。

3.生育期:作物从播种材料出苗到收获产品成熟所持续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4.生育时期:作物一生可根据外部形态出现的显著变化,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这几个相对分列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就为生育时期。

5.群体:指某种大田作物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

6.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动后,需要一定时期持续低温条件(0~10℃),然后才能够继续发育开花结果,这一段时间的发育称春化阶段。

7.光照阶段:是小麦一生对日照长短反应最敏感的时期。

8.分蘖:小麦茎基部分蘖节上发出的分枝。

9.分蘖节:由麦苗基部不生长的节、节尖、腋芽等紧缩在一起构成的节群。

10.同伸关系:稻麦的叶蘖伸长关系相似,故可用N-3的公式来表达。

N为主茎当时发出的叶数;3为相差三个节位之意。

11.生物产量:作物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2.经济产量: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量。

13.作物的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产品的重量。

14.经济系数:作物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5.玉米棒三叶:植株中上部叶片、果穗位上下各一片叶。

16.水稻最佳抽穗结实期:指一个地区温光条件最有利于提高抽穗至成熟期光合积累量的时间段。

17.向性运动:向日葵是喜光作物,幼苗、叶片和花盘都有强烈的向日性,头部向着太阳转18.原料根:甜菜属二年生作物,第一年完成营养生长,生产块根(称原料根)可供榨糖用;19.母根:第二年为生殖生长,用甜菜母根作采种株,以生产甜菜种子。

20.双低油菜:芥酸含量应小于1%,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应低于30μmol/g。

二、填空1.群体结构内容:群体的组成、群体的大小、群体的长相、群体的长势、群体的空间分布2.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3.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弱冬性品种三种类型。

耕作学复习题及问题详解

耕作学复习题及问题详解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事业单位招考农学复习

事业单位招考农学复习

事业单位招考农学复习一、引言农业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农学作为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在事业单位招考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了顺利通过招考,考生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农学复习。

本文将从农学基础知识、前沿研究动态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为考生提供复习指导。

二、农学基础知识复习1. 农业植物学- 植物生长发育与分化- 植物组织结构与功能- 主要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2. 农业动物学- 畜禽养殖学- 动物遗传与育种- 畜禽疾病防控3. 农业微生物学- 微生物分类与特性- 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 土地利用与管理- 水资源与灌溉- 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三、农学前沿研究动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学领域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考生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前沿研究动态:1. 精准农业技术- 农业遥感与GIS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2. 转基因技术与农业- 转基因作物的创制与应用- 转基因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 生物农药与绿色农业- 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 绿色农业理念与实践四、农学实践应用农学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应用同样重要。

考生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应用:1.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 农作物种植技术与管理- 农业生产机械与自动化设备使用2. 农业生态系统保护- 农田生态建设与保护- 生态农业的推广与实施3. 养殖业与畜禽疾病防控- 养殖管理技术与规范- 养殖业环境保护与动物福利五、总结农学作为事业单位招考的重要学科,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农学基础知识、关注前沿研究动态,并注重实践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系统复习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考生可以提高农学素养,为事业单位招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基础。

六、参考文献(此处省略参考文献,根据需要自行添加)(注:以上内容仅为示例,请考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复习整理,保持文章内容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一、第一章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

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

(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

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1)在土壤中加酸和碱时,土壤酸碱反应并不因此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绪论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学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答:(1)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只是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2)任务:A、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B、搜集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C、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突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4、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能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之中包括有意的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相互关系: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6、品种:是指某种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的遗传性和充分一直的生物学特性与形态学特征,并以此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第一章作物的繁育方式及品种类型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1)作物繁殖的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A、自花授粉是指痛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花朵的雌蕊柱头上,代表的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B、异花授粉是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的,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的呢过,异花授粉的自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宜耕期:⼟壤适宜耕作含⽔量范围的时期(2)⼟壤耕性:⼜叫⼟壤宜耕性,是指影响⼟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壤属性。

(3)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壤耕作次数或在全⽥间隔耕种,减少耕作⾯积的⼀类耕作⽅法。

(4)作物布局: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复种:是指在同⼀⽥地上⼀年内接连种植⼆季或⼆季以上的种植⽅式。

(6)间作:在同⼀⽥地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详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7)净作:在同⼀块⽥地上种植⼀种作物的种植⽅式。

(8)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长后期的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也称套种、串种。

(9)混作:在同⼀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10)轮作:是在同⼀块⽥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不同复种⽅式的种植⽅法。

(11)连作障碍:同⼀作物在同⼀⽥地上连续种植,引起产量、品质下降的现象。

(12)化感作⽤:是植物与周围环境中⽣物之间的相互作⽤,是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产⽣对⾃⾝和其他⽣物直接或间接的作⽤。

(13)⽓候产量或作物⽣产潜⼒:是指栽培条件最佳,即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能充分供应、病⾍草有效控制,种和种植密度适宜,仅仅是⽓候条件为限制因素是作物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14)耕作制度: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5)绝对优势:⽣产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别⼈低。

(16)⽐较优势:若某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产某种物品.则表⽰它在该物品的⽣产上拥有⽐较优势。

(17)机会成本:⼈们在作出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的⼀个。

⼆、思考题1.从我国⼟地、⼈⼝国情,⽤能量⾦字塔的观点看我国农业⽣产结构、⼈民膳⾷结构的基本趋势和发展趋势?答:我国⼟地及⼈⼝国情:中国⼈均只有1.2~1.5亩耕地,只有世界⼈均⼟地⾯积1/3,⽽每年⼈⼝增加1700万,耕地下降700万亩(667㎡).能量⾦字塔分为基础⽣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从下⾄上能级越⾼遵守1/10定律即能量级愈⾼,保持的能量愈少能够维持的⽣物量愈少。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种植方式:指每一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有空间及形状、行间和株间距离及行向等,实质上是群体的均匀性问题。

分化: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相同的异质细胞的类型的过程。

有效分蘖:早期发生的低位多次分蘖,能正常抽穗、结实(具有特定的次生根系)。

叶龄:用来表示作物生育进程的一种形态、指标。

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总绿叶面积上土地面积的比率叶片功能期:叶片定型至二分之一,叶片发黄的时期。

花期:作物全株开第一朵花到结束开花的时期。

根冠比:根系干物重与地上部茎、叶、花、果实干物重或鲜重的比重。

营养生长: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

生殖生长:花、果实等生殖器官的生长。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相互依赖。

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基础。

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常有一个对某种营养元素需要量虽不多,但又很迫切的时期。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很大,施肥增产效率最大的时期。

生物产量:生育期间,生产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即地上植株所有干物质的获得量。

经济产量: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

作物的群体结构:指组成这一群体的各个单株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在空间的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

作物产品品质: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轮作:在同一块地上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连作:也称重茬,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田地里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同一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种植的方式。

复种指数:全年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单作:也叫清种,是在同一块地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也称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

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各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绪论1、农业生产的实质:(1)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第一性的生产资料是土壤);(2)第二性生产:养殖业;(3)第三性生产:加工业。

2、土壤的特点:它具有再生能力,是可以连续利用的一种资源。

3、农作学: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农作制。

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1)土壤耕作和管理;(2)低产田改良与合理利用;(3)作物与水分关系;(4)农作物的灌溉制度;(5)节水农作制,等。

5、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也是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农田灌溉中涉及“植物—气候—土壤”整个系统;(3)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具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生产(农作物)。

第一章土壤形成与分类1、土壤的定义:(1)定义一: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2)定义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溶液)、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类:(1)自然土壤:自然条件下,未经人类开垦耕作的土壤;(2)农业土壤(耕作土壤):经过人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生了变化的土壤。

3、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

水、肥、气、热是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的简称,是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

其中,水、肥、气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

注: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土壤肥力的分类:(1)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2)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人为活动以后而形成的肥力。

注:在耕作土壤中,土壤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表现。

5、土壤生产力: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作栽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作栽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作物是人工定向选择、驯化改良并用适当方法种植管理的植物。

3.生育期:作物从播种材料出苗到收获产品成熟所持续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4.生育时期:作物一生可根据外部形态出现的显著变化,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这几个相对分列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就为生育时期。

5.群体:指某种大田作物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

6.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动后,需要一定时期持续低温条件(0~10℃),然后才能够继续发育开花结果,这一段时间的发育称春化阶段。

7.光照阶段:是小麦一生对日照长短反应最敏感的时期。

8.分蘖:小麦茎基部分蘖节上发出的分枝。

9.分蘖节:由麦苗基部不生长的节、节尖、腋芽等紧缩在一起构成的节群。

10.同伸关系:稻麦的叶蘖伸长关系相似,故可用N-3的公式来表达。

N为主茎当时发出的叶数;3为相差三个节位之意。

11.生物产量:作物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2.经济产量: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量。

13.作物的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产品的重量。

14.经济系数:作物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5.玉米棒三叶:植株中上部叶片、果穗位上下各一片叶。

16.水稻最佳抽穗结实期:指一个地区温光条件最有利于提高抽穗至成熟期光合积累量的时间段。

17.向性运动:向日葵是喜光作物,幼苗、叶片和花盘都有强烈的向日性,头部向着太阳转18.原料根:甜菜属二年生作物,第一年完成营养生长,生产块根(称原料根)可供榨糖用;19.母根:第二年为生殖生长,用甜菜母根作采种株,以生产甜菜种子。

20.双低油菜:芥酸含量应小于1%,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应低于30μmol/g。

二、填空1.群体结构内容:群体的组成、群体的大小、群体的长相、群体的长势、群体的空间分布2.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3.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弱冬性品种三种类型。

农作学复习资料

农作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农作学(Principle of farming system )亦称耕作学(Principle of cropping system and soil management ),是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农作制度(farming system )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一个地区或农业企业为了土地持续高产高效所采取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地养护制度和农作经营制度等综合农业技术体系。

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养地制度等的综合技术体系。

农作制度:作物种植制度(作物布局\种植模式\种植体制)\土地养护制度(养地制度(农田培肥\农田灌溉\土壤耕作)\农田防护制度(防水蚀\防风蚀\防草害\防污染))\农作经营制度第二章: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包括光、热、水、气、矿质营养 生态因子:生活因子: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 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2. 限制因素及其克服: 植物生活要素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若因某一因素的不足,限制植物对其它因素的利用,进而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则该植物产量由处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所决定。

这就是通常所谓“最低因素法则”。

耐性定律:能使作物正常生长的因素最低和最高限之间称为耐性范围,超出耐性范围之外均使作物生长发育衰退。

限制因素:超出耐性范围限制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3. 因子的综合作用:植物的生活要素在环境中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综合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生产潜力(Crop Potential Productivity )是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生产潜力的层次:逃命生产潜力>热量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劳力技术资金生产潜力农业生态理论与三大车间学说:基本车间(植物生产)、加工车间(动物饲养)、转化车间(土壤管理)农业资源特征及表现和利用:农业资源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农业资源的分类: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种植制度:种植体系:作物布局的原则:1. 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2. 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3. 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4. 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农作学复习题

农作学复习题

《农作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2.养地制度3.作物布局4.复种5.复种指数6.轮作7.连作8.套作9.间作 10.茬口特性11.化感作用 12.种养结合 13.土壤耕作 14.农田杂草 15.水蚀16.风蚀 17.作物生态适应性 18.边际效应 19.少耕 20.免耕二、填空题1.农作学研究的对象是。

2.作物布局的类型分为和。

3.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以划分为、、和四级。

4.喜温作物一般又分为如、如和如。

5.依据作物结构及种植熟制将种植模式分为、、和四种类型。

6.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

7.间套作时,高位作物边行由于所处高位的优势,通风条件好,根系竞争能力强,吸收范围大;生育状况和产量优于内行,表现为;同时,矮位作物边行由于受到高位作物的不利影响,表现为。

8.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处期,所不同的是间作作物共处期较,套作作物共生期较。

9.间套作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称为。

10.一般而言,耕层土壤总孔隙度以较为适宜。

11.从作物与土壤养分关系的角度来看,豆科作物属于,禾本科作物属于,棉花、油菜、芝麻、胡麻等属于。

12.作物的茬口特性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3.农田土壤的剖面一般可分为四层,即、、和心土层。

14.根据土壤翻耕时由于采用不同形状的犁壁,垡片翻转的角度不同,可分为、和三种翻耕方法。

15.在心土层与耕作层的界面上往往还出现一层厚5-10cm不等的,它是在犁耕时犁底与心土层摩擦、压实并淀积粘粒而逐渐形成的。

16.水蚀分为、和三种基本类型。

17.粒径小于1mm的土粒,在大风下容易产生风蚀,属风蚀性颗粒,直径在0.5-1.0mm的为颗粒;直径在0.1-0.5mm为颗粒;直径<0.1mm的为颗粒。

18.农田杂草依形态特征分为、和三类。

19.畜牧业生产中饲料的转化率除了与畜禽种类有关,还与和有关。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doc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doc

农业政策学【注意点:人章节,小点,不确切】第一章导论1. 识记:政策、农业政策、农业、市场失灵的含义。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是人类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生长发育机能以获取劳动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2•领会:市场失灵的原因、政府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及缺陷。

市场失灵原因:①市场机制木身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②市场经济无法提供社会运行所需的公共产品③自然垄断的存在④信息不对称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政府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及缺陷:必要性:1 rh于市场失灵的存在2政府干预的基木目标是对宏观经济进行总量控制和政策控制,从而使国家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基本平衡,以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缺陷:首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政治和行政行为,其目标不可能与市场经济的理想目标完全一致,其措施也不可能与市场机制完全相容。

其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具体的人,而每个抱有良好愿望的人都有可能犯错误。

不了解实际情况或缺乏应有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方法都有可能导致政策的失败。

3•掌握:农业的特点、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的特点:农业最根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

其他特点如:土地不可替代;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有较强的影响力;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吋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体积大,价值低,易腐烂,难储运;农业生产单位往往是一家一户等等。

(补充:经济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过程屮济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周而复始,不断更新,包插物质资料,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依靠其新陈代谢机能,借助口然力和外界环境条件,通过生长发育和繁衍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使自身不断更新繁衍的过程。

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

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1.作物的概念广义: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经过人工栽培的植物。

一般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和林木三类。

狭义: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糖料,麻类,烟草和饲料等种植业所栽培的大田作物。

2.作物栽培的特点①强烈的季节性②严格的地域性③对土壤的依赖性④生产的连续性⑤系统的综合性⑥技术的实用性3.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品和品质形成规律以及其与条件环境的关系,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优化决策,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生态,安全,高效,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科学。

4.作物栽培学性质与特征①作物栽培学以作物群体为研究对象②作物栽培学以优质,高产,生态,安全,高效为研究目标③作物栽培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④作物栽培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5.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①“深耕细锄”,“少种多收”,耕作体系的革新②农业用具发明与改进③历代重视农田水利建设④开辟了多种肥源,创造了沤肥,堆肥,熏土等一系列肥料积制方法第二章作物起源传播与分类一,作物起源1.中国起源中心黍,稷,粟,稗,大麦,荞麦,大豆,红小豆,山药,大麻,水稻等2.印度起源中心稻,绿豆,甘蔗,芝麻等3.中亚起源中心小麦,豌豆,蚕豆,亚麻等4.近东起源中心小麦(各种),黑麦,燕麦等5.地中海起源中心小麦,甜菜等6.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小麦,高粱,亚麻,芝麻等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玉米,甘薯,陆地棉等8.南美起源中心马铃薯,花生,烟草,木薯,海岛棉等二,作物的分类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烟草,玉米耐寒作物:麦类,油菜,豌豆,蚕豆2.按作物光周期特性分类长日作物:日照时间长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麦类,油菜,萝卜等短日作物:日照时间短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水稻,大豆等中日照作物:日照时间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荞麦,豌豆等定日照作物:只有在某一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甘蔗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C3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烟草等C4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低,在强光下,光合强度比C3作物高,玉米,高粱,甘蔗等景天科作物:景天,剑麻,菠萝,兰花等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分类: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2.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分类:中耕作物(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密植作物3.按收获季节分类:夏粮作物,秋收作物根据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1)谷类第一类禾谷类(麦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小黑麦第二禾谷类作物(粟类)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薏苡其他谷类作物荞麦,藜麦(2)豆菽类大豆,杂豆(3)薯类马铃薯,木薯,甘薯,魔芋,菊芋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棉花,麻类等(2)油料作物花生,油菜,向日葵(3)糖料作物甜菜,甘蔗,甜叶菊(4)其他作物①嗜好作物:烟草,茶,咖啡,可可等②特用作物:桑,橡胶,香料等③编织原料作物:席草,芦苇等3 .饲料与绿肥作物苜蓿,羊草等4.药用作物枸杞等需要育苗移栽的作物:水稻,甘薯,烟草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特性1.生命周期:作物由播种出苗到新种子成熟这一过程为作物的生命周期,也称为作物的一生。

农业考试知识点总结

农业考试知识点总结

农业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农业学概述农业学是研究农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一个关于农业问题的系统科学。

农业学以农业生产为研究对象,研究农业生产的规律和方法,力求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农业学主要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农业化学、农业经济学、农业工程学等学科内容。

在农业学的基础上,农学、作物学、农业生态学等专业逐渐形成。

第二章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它关注的是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学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等内容。

第三章农作物学农作物学是农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各种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栽培和管理方法。

农作物学既包括单一作物的栽培,也包括不同作物间的轮作和混作,以及不同种植制度下的作物产量和品质问题。

农作物学还研究作物的遗传育种、种子生产、植物生理等相关内容。

第四章农业化学农业化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在土壤、植物和动物体内的作用和应用的学科。

农业化学涉及到土壤化学、植物化学和动物化学三大领域。

其中,土壤化学主要研究土壤的性质、肥力和施肥技术;植物化学主要研究植物的养分吸收和代谢过程;动物化学主要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营养成分。

第五章土壤学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性质、肥力、利用和保护等内容的学科。

土壤学涉及到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和土壤生物学。

土壤学的研究对于掌握土壤的基本特性,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改善和保护土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第六章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气象因素的监测、预测和应用的学科。

农业气象学涉及到气象学的基本知识、气象监测技术、灾害预警和气象保障等内容。

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支持,减轻灾害损失,实现农业气象资源的合理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专业《农作学》课程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类1、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养护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的组成、配置、种植模式、熟制以及种植顺序的总和。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护地制度:防止农田遭受水蚀、风蚀、病虫草感染以及废弃物质污染的综合的技术体系。

5、作物生产潜力: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的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6、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通常包括区域型布局和单位型布局。

7、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8、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

9、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

10、混作: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无规则的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11、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2、套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或预留的空带内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3、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农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4、立体种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15、带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6、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的种植和养殖结构。

包括:稻鱼模式、稻萍鱼模式、作物食用菌模式三种类型。

17、复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顺序接茬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包括直播复种、移栽复种、再生复种、套作复种。

18、休闲: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土地利用方式。

根据休闲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全年休闲和季节休闲。

19、撂荒:指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间弃而不耕,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20、光资源的互补:主要指,复合群体近乎伞状的冠层结构,有利于群体内垂向光趋于均匀化,提高作物对光的转化效率;矮位作物对弱光的适应性和要求,缓解了光强不足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套作播种时间上的错位可从时间上互补不同作物对光的需求。

21、营养异质效应:是指利用作物营养功能的差异,正确组配作物所起到的增产增收作用。

22、边际效应:指间作套种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产量效益。

23、补偿效应: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草害、旱涝风自然灾害的效应。

24、化感作用: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有益或有害作用。

25、种植体制:是指根据作物对地力的影响、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协调关系,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有利于病虫草害控制等原则所制定的能体现作物布局整体要求与种植模式特色的作物种植顺序的组配。

26、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连续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轮换使用不同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

27、换茬:是指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

28、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29、连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

30、农田培肥制:是生产单位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肥料状况和种植制度的要求,统筹安排有助于恢复和提高地力的培肥体系,便于合理分配使用肥料,使有限的肥料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种植制度中多数作物的要求。

31、土壤耕作:是通过农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32、土壤耕作措施:是指以相应的农具对土壤起特定作用的单项耕作作业。

33、土壤耕作法:单一的土壤耕作措施作用有限,根据作物生产需要,通常将若干土壤耕作措施相互配套有序地作用于土壤,组成一种特定的土壤耕作类型,称为土壤耕作法。

34、土壤耕作制:是农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照农田作物在轮作中的地位,综合土壤-作物-气候关系,长期性地调整土壤耕层结构,改善肥力条件,并与其他培肥措施相适应,保证农田作物持续生产、均衡增产、从而使土壤耕作制成为实施正确种植制度的基础。

35、专家系统:简单地讲就是具有与人类专家同等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能程序系统。

(372页)36、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生产条件下由土壤物理、生物、化学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

37、免耕法:是指作物播前不采用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结合课本234页看看其优点)38、少耕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间隔耕种以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方法。

39、3S技术:是指由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集合而成的综合信息技术。

40、精确农业:是指精细、准确的农业。

具有生产手段精细、资源投入精省、运作尺度精确、收获高产优质、经济高效安全五大特点。

41、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是指能定量和动态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过程及其度环境反应的计算机模拟程序。

其生长模拟模型的结构通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气象、土壤、作物特性数据及栽培管理措施输入模块。

第二部分为主要生理生态过程的模拟模块。

第三部分为模拟结果的数据或图形输出与分析模块。

42、栽培集约化:给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比较多的物质和能量,并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来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的一种生产方式。

其核心是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二部分:理论要点整合一、农作制度理论的内容集约高效用地理论、多元持续养地理论、农作经营管理理论。

二、构成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生活要素宇宙因素(光、热);土地因素(水、气、矿质营养)三、作物生产潜力包括的内容光合生产潜力、热量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四、农业生产的三个基本环节植物生产(基本车间)、动物饲养(加工车间)、土壤管理(转化车间)。

五、集约持续农业包括的内容1、集约农作:将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年单产,实行精细耕作、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

2、高产高效:要将经济放在首位,力争高产不低效,实行立体农业经营,实行劳动力、科技密集与适当投入的结合和相互置换,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持久发展:要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六、农业资源的特性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七、土地资源的评价指标1、土地面积;2、土地的位置与立地条件;3、土地利用的适宜性;4、土壤的肥力;5、土地的质量等级。

八、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1、增施有机肥;2、秸秆还田;3、种植绿肥;4、粮豆轮作;5、增施化肥。

九、作物布局的原则1、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2、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3、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

4、生产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

十、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的划分1、最适宜区。

2、适宜区。

3、次适宜区。

4、不适宜区。

划分适宜区一般采取主导因素法。

十一、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1、喜凉作物(一般需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1500-2200摄氏度,有的只需900-1000摄氏度)。

2、喜温作物(需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2000-3000摄氏度),不耐霜。

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温凉型、温暖型、耐热型。

十二、农牧结合制度的意义1、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

2、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

3、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与有机肥料。

十三、种植模式类型(117页)种植模式由作物结构与种植熟制两部分组成。

单作一熟型、单作多熟型、多作一熟型(混作、间作)、多作多熟型(套作)。

十四、复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复种有利于增加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生产力。

2、复种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缓和不同作物争地的矛盾。

3、合理的复种有利于耕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复种具有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就业率的作用。

十五、复种的基本条件1、热量条件。

通常采用年平均气温法、生长期法、积温法来确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及复种的程度。

2、水分条件。

影响水分的主要因素包括:降雨量、降水季节、灌溉条件。

3、地力条件。

在光、热、水允许的条件下,较高的地力是保证复种成功的基础条件。

4、劳蓄力与机械条件。

5、经济效益。

是决定复种能否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十六、复种的基本技术1、作物组合和品种选择技术。

主要包括:充分利用冬闲田和夏闲地增种一季作物、利用短生育期作物代替长生育期作物增加熟制、发展短间隙利用的填闲种植、生长季节富裕地区选用生育期较长的作物、生长季节紧张的地区选用早熟高产品种、选用可避开气候灾害的品种、发展再生稻。

2、田间布置和管理技术。

主要包括育苗移栽技术、套作技术、早发早收技术、作物晚播技术。

十七、间混套作能够稳产保收的原因1、间套复合群体对水分胁迫和病虫草害抗逆性的增强,以及不同作物在资源利用中时空补偿效应提高了生产系统的稳定性,保证了单位耕地的产出率。

2、利用复合群体形成的特有小气候,抑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于蔓延。

3、多样化的农产品对抗御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十八、间混套作增产的实质(151页)间混套作复合群体是人类模拟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人工复合群体。

人类通过适宜的作物种类,组配成具有空间成层性和时间演替型分布的作物田间群体结构,并运用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发挥作物间的互补作用,削弱竞争关系,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显著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

十九、在构建作物群体时,理想的光分布与叶群结构适当大的叶面积,叶倾角上大下小,冠层呈伞状结构,群体内光分布上下均匀,并能使强光经过叶群结构调整变为中等光。

二十、复合群体矿质营养互补产生的主要原因(157页,结合课本看下弱化竞争的途径)1、不同作物根系形态差异是形成互补的重要原因。

2、根系的相互穿插提高了养分利用率。

3、不同作物对养分需求种类和数量不同形成互补。

4、复合群体中不同组分耗肥最大期的错位形成了养分利用的互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