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董一菲老师的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04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赤壁赋》时,我采用了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等多种方法。经过 反思,我认为讲解部分过于主导,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环节可以更加深入。
技术运用
在课堂中,我使用了PPT来辅助教学,但发现有些内容过于繁杂,导致学生注意 力分散。未来应更加精炼内容,并考虑其他教学工具。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 主题、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
识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 等活动,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
《赤壁赋》课堂实录 及反思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堂实施 • 课堂总结 • 课后反思 • 教学建议与展望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在《赤壁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介绍了苏轼的 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即苏轼 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
情感铺垫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以及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影像,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 境,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互动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02
课堂实施
课文讲解
01 讲解背景
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的生平、 文学成就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与实际结合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生: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所以我认为这一组同学的问题没问到点子上。

师:这意见有道理!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的过程,能正确地提出问题,也就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开始。

对第三段的理解,刚才的同学比较准确。

那么,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生: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生: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师: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生: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 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

师: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展示问题四: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生: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全班哄然大笑)师:绝妙的想象。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那么这种感情与豪放风格是否矛盾?生:应该是不矛盾,但我却很难说明白这道理。

(学生讨论状)师: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生:喝酒,及时行乐。

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师: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

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赤壁赋》-董一菲老师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董一菲老师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简案大连市十二中学李颖辉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辩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1、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思路一、走近作者,知人论诗1、苏轼和黄州: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黄州时,简单地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介绍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2)赋的特点及演变二、倾情诵读,涵咏情致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

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

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

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

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1)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并延长;“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节奏、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3)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事物,抒写情志。

师:对!它应是属于韵文的范畴.拿我们拿第一段为例,找一下第一段的韵脚.生:间,天,然,仙.师:很正确!前面几句有韵脚吗?生:没有.师:是的.课下大家可以把四五段的韵脚也找出来,你会发现,它们押韵是很自由的,中间还可以换韵的,很自由.这就是苏轼此篇赋的另一个特点:以文为赋: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师: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本课我们讲的三个问题: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谁还有不理解的?生:没有了.师:那就打开我们的课堂练习,做前面的九个小题.做时看清题干,看有的题是不是有答案,没有的话该怎么去设计答案?看有些题干"问"的严密吗,如果不严密,又该怎么"问"?剩下了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做题,老师巡视.下课铃声起,下课!。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1】一、导入新课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

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点评:学生学习过的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很多,但学生没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所以先通过这一段简短的导语简单的归纳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著名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知识。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

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

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叶先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在文学上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

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一、第二课时)

《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一、第二课时)

《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一、第二课时)《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一、第二课时)胖老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相关文化常识:“赋“的文体、作者简介。

(2)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3)疏通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的句意。

能力目标:(1)理清文脉,体会理趣和情趣。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掌握“赋”的文体特点。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一个人,林语堂对他的评价是“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你们猜他是谁?很难猜吗?那我们再看看当代作家方方对他的评价“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生:苏东坡!师:对,他就是苏东坡,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99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苏东坡的《赤壁赋》。

上课之前,先问问大家,你们对苏东坡的了解有多少呢?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弟合称三苏。

生:他是豪放派。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东坡的了解还是挺多的。

苏轼跟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赤壁赋》董一菲老师地课堂实录

《赤壁赋》董一菲老师地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简案市十二中学颖辉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辩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涵。

教学方法1、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思路一、走近作者,知人论诗1、苏轼和: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

《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时,简单地介绍苏轼躬耕东坡、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介绍三国时的赤壁和的赤壁。

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2)赋的特点及演变二、倾情诵读,涵咏情致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

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

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

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

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1)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并延长;“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节奏、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赤壁赋》课堂实录之一

《赤壁赋》课堂实录之一

《赤壁赋》课堂实录之一【课程分析】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赋,它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能看作一般的诗歌来看待,而且它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

它是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作者在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问答最后文章的主题又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辩论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所以在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表达特色,以及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感情上。

【学情分析】所教两班为学生基础较弱,对于课文的理解首先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的包办,不能代替学生去逐字逐句的翻译。

但是如果不翻译文章大多数学生理解文章就会产生障碍。

所以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翻译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课前预习时进行。

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就会提前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基础较弱班级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自主预习基础知识也是预习的首要任务。

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学习中自己先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课堂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全面的,自主的掌握知识,真正的理解了接受知识。

【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特色,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怀。

3、会“主客矛盾”所体现的处世哲理。

4、学习古人身处困境仍然乐观的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设计理念】老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品德。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忽视手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而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发挥,因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做为一个新时期的教师,那么必须要从传统中走出来,让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去自主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被填充。

老师只作为一个路标,去帮助学生自己正确的前进。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层面上拓展知识面,提高认识,所以设置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谈苏轼的处世哲学,带动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

《赤壁赋》 董一菲老师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 董一菲老师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简案市十二中学颖辉教学目标1、理解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辩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把握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涵。

教学方法1、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思路一、走近作者,知人论诗1、轼和: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

《赤壁赋》正是写于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时,简单地介绍轼躬耕东坡、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介绍三国时的赤壁和的赤壁。

有人说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2)赋的特点及演变二、倾情诵读,涵咏情致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

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

边听朗读,边想象轼笔下的赤壁美景。

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

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1)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并延长;“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节奏、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3、熟读成诵。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概括段意,略。

)师: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生: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

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师:很好。

本文沿用了传统“赋”的主客对话模式,“主”与“客”都是指作者一个人。

那么,作为“客”的苏轼,内心有着怎样的苦闷与悲伤呢?生:功业无成、人生虚妄之悲。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

这样一个功业卓着、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

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生:生命短暂之悲。

长江滚滚,悠悠不尽。

宇宙自然,恒久永存。

而生命却须臾飘忽,与之相比徒有羡慕之情。

心中岂能不悲?生: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

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

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二、细部探究,感悟“圜道”思想所达成的超越路径1.“水月之喻”——基于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师: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潜伏于苏轼心灵深处的苦闷与悲伤多么沉重。

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

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
对话一:
生:苏轼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积极进取,从“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这一句就可以看出来。
师:“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歌词吗?
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是苏轼“饮酒乐甚”之后即兴所作的歌词。
师:“美人”指美丽的人吗?
生: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在这里“美人”比君,表现了他积极入世、对现实不绝望的情怀。
三、创设情境,各抒己见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我引导同学们走近苏轼、走进《赤壁赋》,去体会、感悟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师:苏轼在遭遇人生挫折的时候是怎样处理的?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来分。
(这个问题提出后,首先让每个同学独立思考五六分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其中,参与讨论。)
生:“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苏轼在黄州就曾为救弃儿解相助。
……
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象苏轼一样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作者还有谁?他们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
生:屈原身系楚国却遭嫉被疏,最后自投罗,以身殉国。
生: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狂歌痛饮。
生:苏轼没有因仕途的失意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国时代英雄辈出,苏轼何以独写曹操、周瑜?
生:是因为他渴望自己如曹操、周瑜那样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虽然当时无遇害,远贬异地,但他并未放弃忠君用世的理想。
生:苏轼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一句看,苏轼当时情绪有点消沉颓废。

《赤壁赋》课堂实录 (2)

《赤壁赋》课堂实录 (2)

《赤壁赋》课堂实录◇师:老师给同学们讲个笑话,某电视台有位长得很漂亮的女主持人,有一次她主持知识竞赛,她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后问参赛者:“请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参赛者不假思索地回答:“苏东坡。

”这位漂亮的女主持人顿时愣了,迟疑了一会儿,她一本正经地说:“你只把姓答对了,名答错了,答案应该是苏轼。

”(生笑)◆生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生1:苏东坡就是苏轼。

◇师:是吗?如果你在试卷上这样写,吴老师也同样会判你错。

(生愕然)老师让你们课前预习课文并了解苏轼生平经历,都做了吗?◆生:预习了。

◇师:结合你们所了解的苏轼生平经历,说说吴老师为什么这样判?◆生2:东坡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取得号,这之前他叫苏轼,我想《水调歌头》可能是他被贬黄州之前的作品吧?◇师:恭喜你,答对了!(生笑)《水调歌头》是苏轼出知密州时的作品,那时苏东坡还没诞生呢。

谁知道苏轼因为何事被贬到黄州来的?◆生3:“乌台诗案”。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生3:苏轼的政敌故意整他,就从他的诗集里找了几句“反动”言论,在宋神宗面前打小报告,苏轼就被抓起来了。

宋神宗爱惜苏轼有才,也就没有治他的罪,就把他贬到黄州来了。

◇师:苦难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故天降将大人与斯人也,”◆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师:余秋雨先生说,到了黄州后的苏轼是一个觉悟了的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苏东坡突围》结尾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董一菲《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董一菲《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分类:名师课堂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两种流派,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

苏轼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的发轫之作,整首词如挟天风海雨,横溢斜出,使我想起贝多芬洋溢着英雄气概的交响乐;想起米开朗基罗充满力与美的雕塑。

苏轼在四十七岁时写下这首词,这也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此时作者心情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找同学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声音很好,朗读时如行云流水,为了近一步去体会这首词,我们一起来听录音。

大家跟着录音机朗读,又一次欣赏这首词,要想更好的理解体会词,还必须进一步实行赏析,老师将这首词分成三个层次。

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起句。

起句如爆竹应骤然轰响,面对长江,孔子以前深深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样面对长江,南唐后主李煜也曾感慨万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面对长江失意落寞,被贬的苏轼他又有何感想?同学齐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词人有了怎样的感想,请一位同学稍作阐释。

生: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长江,想到赤壁奇景,想三国赤壁之战,想到很多三国英雄人物,从而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注意具体体会词,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是三国时代吗?生:不是,作者面对长江,看到滚滚长江水,发出感慨,想到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他把所有英雄人物,通过滚滚而流的长江而联想。

师:非常好,面对长江,词人表达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历史,为整首词铺垫雄奇的底色。

光有底色不行,不但要放得开而且要收得拢,第二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放得开又收了回来,他交待了怎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地点?一起说是什么时代?(三国)什么样的地点?(赤壁)有了这样的底色,有了这样的时空,接下来浓墨重笔描写赤壁雄奇景,词中用了十三个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古人讲究炼字,留下了很多炼字佳话,谈谈你喜欢这首词中哪个字?生:我觉得这十三个字中,“卷”字使用得非常好,这个“卷起千堆雪”的“卷”字体现作者的豪迈气概。

《赤壁赋》课堂实录+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课堂实录+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课堂实录4师:虽然是第一次来四中上课,但我对四中却有极深的印象,把这些印象集中汇聚,做成QQ空间里印象标签一样的东西,那一定就是像这样。

(课件展示:四中印象标签——生看且笑。

)所以,希望这节课,同学们能像咱们标签上所说的:永不屈服、不畏困难,敢于展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我们一起创造属于我们的精彩的记忆的标签。

能不能做到?生:能!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印象标签其实是一个人最直观的联想、最鲜活的记忆。

如果我们给赤壁也做一个印象标签,那你首先会给它添上一个什么样的关键词?赤壁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找同学们说一说。

你觉得怎么样?生1:美丽的。

师:非常好,请坐!你觉得是什么样的?生2:豁达,不屈服,勇往直前。

师:豁达,不屈服,勇往直前。

赤壁让你联想到了这些,好,请坐!你觉得呢?生3:很壮观……师:嗯,好,请坐!赤壁在我们心目中各有不同的理解。

然后我们看一看赤壁现在的状态。

大家看图,和我们刚才想象的一样不一样?生:不一样。

师:这是一个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赤壁。

当然这个图并不是我拍的,而是《自然与人文》的一个编辑去拍的。

他偶然去湖北采风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和古代完全不同的赤壁。

于是,他拍下了照片,当天发了这个微博。

有很多热心的网友纷纷给他留言。

大家读一读。

(展示课件,提供主情境:赤壁图片——编辑微博——微博留言,生看且读。

)师:从这个留言或者从这个编辑的微博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面对赤壁前世今生的巨变,这位编辑心情怎样?生:惋惜。

师:嗯,对!惋惜,或者可以说担忧,而这么多留言的回复,实际上都没有直接去给出这个编辑想要的答案。

所以,这个编辑所问的关于苏轼的问题,关于《赤壁赋》的问题,不仅仅是在问古人,也不仅仅是在问那些网友,其实他是在问我们。

所以,《赤壁赋》的问题,就让我们回到《赤壁赋》中去寻找答案。

跟随苏轼一起看一看当时的风月,赏一赏天地的壮观,也从中寻找到我们自己。

【教育资料】《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学习精品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2)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3)疏通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的句意。

能力目标:(1)理清文脉,体会理趣和情趣。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掌握“赋”的文体特点。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一个人,林语堂对他的评价是“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你们猜他是谁?很难猜吗?那我们再看看当代作家方方对他的评价“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生:苏东坡!师:对,他就是苏东坡,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99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苏东坡的《赤壁赋》。

上课之前,先问问大家,你们对苏东坡的了解有多少呢?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弟合称三苏。

生:他是豪放派。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东坡的了解还是挺多的。

苏轼跟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那请问同学们又记不记得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大?生:韩、柳、王、……师:好,请同学们记住了,唐宋八大家是韩柳欧三苏王曾巩。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赤壁赋》课堂实录1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师:每当我们站在长江边,看着浩瀚的江水时,我们会吟咏出苏轼的名句——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每当年我们看着夜阑人静,一轮圆月当空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苏轼的——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每当我们游览庐山时,也会想起苏子哲理性的名句——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确实是说不尽的苏东坡啊!昨晚我和大家重温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作品。

说起苏轼,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

今天我们让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再次走近一代文人苏轼,更进一步地走近东坡的作品,了解东坡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话苏轼师:在讲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重温初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文中的名句。

(教师多媒体投影诗句。

)师:第一句,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生:“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师、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接着是《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生:“门前流水尚能西”师、生:“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最后是我们十分了解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同学们都背得很好,从以上几句诗句中,你能谈谈你所认识的苏轼,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如果你要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他,你会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豪迈。

师:在才学方面呢?生:多才多艺。

师:在性格方面呢?生:乐观。

师:在人生、政治上遇到重大挫折时,他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的呢?生:豁达。

师:很好!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地谈了一下印象中的苏轼,确实我们从苏轼的作品中可以感知他的积极乐观、豪放、豁达,除此老师觉得我们还可以用“坚韧”来形容他。

(教师多媒体投影:乐观、豁达、坚韧)三.千古绝唱说赤壁师:下面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一篇千古美文,更全面地认识、理解黄州时期的苏轼。

(教师多媒体投影:“千古绝唱说赤壁”)师: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呢?请结合“赤壁三文”,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

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九)出示<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1.与学生一起学习.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十),找个别学生译第一段.(十一)布置作业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2,让学生译第一段,交作业.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二)让学生读第二段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美人和袅袅缕妇舞泣(使动用法)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三)让学生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四)找学生读第四段(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然正襟危坐固樽属须臾活用: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侣鱼虾而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句子: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七)让学生译第三段(八)教师点评,指出译中的不足.(八)布置作业1,背诵三四两段2,译这两段3,预习最后两段第三课时播放"赤壁赋"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听众:全校教师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教学过程: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生:大声的背诵.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译一下这两段.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生:1,盈虚:盈,满;虚,缺.2,消长:消减和增长.3,盖:表示假设语气.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译成"无尽的宝藏".5,适:享有.6,肴核:菜肴和果品.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师:**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译成"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定要记住.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译这两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译到四段三行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师:这个同学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不会译了.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 好,你继续译.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 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师:这个同学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译它,其中一处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译?生:在舟中.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生:饮酒乐甚.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生:因为一个客吹箫.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生:还有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生:曹操.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生:说他是一个英雄.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师: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字?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生:还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又提到了"水和月".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生:谈到了"变和不变".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生:说理.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生:取何不取师:对.这也是说理吧?生:是的.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生:孔子.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大屏幕显示: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情感线索: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生:赤壁赋.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赋有什么特点?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事物,抒写情志。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

【教学背景】
新语文课程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之际写的名篇佳作,语言精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又凝聚着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思考。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豪放洒脱的的性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意识,从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能够保持教为积极的心态。

【走入《赤壁赋》】
一、知人论世,有备而学
为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章内容,课前我首先布置同学通过自己翻阅手头参考书、上网等手段了解与《赤壁赋》相关的苏轼写作本文时的经历和背景,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写在投影片上,教师选择其中与本课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在课堂上投影。

例如: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被贬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罪人”,
宋神宗规定他“不得擅去安置处”“不得签署公事”,应“思故而自新”,可以说他当时
几乎丧失了人生自由,但他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并给后人留下了《赤壁赋》等名篇佳作。

二、整体感知,披文入情
《赤壁赋》是高中必修一的课文,同学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给他们一节课的时间,借助注释,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教学辅导书》等,自主、合作解决阅读障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只有整体感知文本,熟悉文本内容,才能披文入情,理解文本的深邃内涵,为下一步的探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教学简案大连市十二中学李颖辉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辩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1、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思路一、走近作者,知人论诗1、苏轼和黄州: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黄州时,简单地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介绍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2)赋的特点及演变二、倾情诵读,涵咏情致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

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

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

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

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1)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并延长;“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节奏、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3、熟读成诵。

运用多种方法,如示范朗读,大声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找出骈句用心细读。

4、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文言现象。

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三、鉴赏诗歌,解读情感1、整体把握情感。

诗人情感变化明显,既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苏轼在泛舟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跳读诗文,找出表达情感的词或句。

提示: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喜)2、赏赤壁景,品泛舟情第一段情景交融,脍炙人口,以鉴赏为主,力求入境入情。

(1)鉴赏赤壁秋景图之美。

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

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画面。

提示:景——“美”。

皓月皎皎,清风徐徐,碧波万顷,水色迷濛,诗情画意,澄澈空灵,(2)品味动词传情之妙。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后诵)提示:情——“乐”。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凌”表现诗人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怡然之乐。

如此美景使诗人心旷神怡,此一乐是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3、闻箫歌之音,辨悲情第二段诗人情感由乐转悲,歌声箫曲有深意,当细细辨之。

探讨话题: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

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提示:“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是渴慕的圣主,是在水一方的美好理想,仿佛是“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故悲从中来。

箫声哀怨思慕,潜龙舞,嫠妇泣,诗人悲凉氤氲。

(言之成理即可)4、听主客问答,悟理趣第三、四段是背诵的难点,抓住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来理清思路,用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1)客悲从何而来?提示: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人生须臾(寄蜉蝣、哀吾生)与自然(羡长江)无穷对照生悲(人生易逝);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超然不得)。

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得出的。

(2)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就的悲哀,苏轼如何从苦闷悲情中走出来?默读第四段,找出作者的观点。

提示:大自然是一部抚慰心灵、启迪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由眼前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道理。

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何羡”“共适”之论,把苏轼的悲情从自然美景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3)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学生畅谈感受,讨论作答。

提示: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进行的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主”“客”实为一体,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在《念奴娇》词里也曾慨叹“人生如梦”。

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诗人解决了自己矛盾痛苦,最终升华到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四、探究延展话题:苏轼与明月意象——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月”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

学生把握这些句子,不仅把握了背诵全赋之骨,而且对苏轼心路历程有了框架感。

欣赏文中的“月”的意象,补充展示课下搜集整理的苏轼描写月亮的诗句,分析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的引导、深化。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月”意象,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

(节选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

《虞美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西江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2、课文中有哪些写明月的句子?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讨论分析,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提示:《赤壁赋》中有现实的“月”,皎洁柔和,有历史的“月”,古意苍凉,有哲理般的“月”,盈亏而永恒。

从补充诗句来看,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

明月呈宁静、轻松之态。

他的密州之月,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

“月”成了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

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

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却是孤寂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苏轼一生对“月”情有独钟,以月造境,以月喻理,其笔下的明月浸透了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寄托着高洁的情操。

悲月,叹月,问月,累遭贬谪的苏轼终于找到一个独特而别致的情感出口。

春去秋来不萦于怀,人生起落不系于心了,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这就是成熟旷达的苏轼。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课后拓展阅读读一书读一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书摘: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思路解说一、牵一“情”动全身《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这篇赋是有很大难度的。

也许因为古今语言的流变,时空的阻隔,遮蔽了探寻的双眼,深玄的人生哲理更让阅历简单的学生敬而远之,逡巡眺望,难以尽情领略无限风光。

文学即人学,诗文就是作家特定时代的心灵产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若缺少对心灵的扣问,岂能是真正的阅读!此赋反映了苏轼从1080年初贬黄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创作此赋期间情感思想起伏变化,课文则是这条线上的一个点。

让学生切实感悟到苏轼“入世不能,出世不忍”的复杂情感,就成了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经过再三斟酌,决定以诗歌情感为抓手,教学重心定位为情感的变化及诱因,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对苏轼的思想进行由点到面的把握、由表入里的挖掘,从文本内部延展到文本之外,整体把握与综合研讨并行。

让“情感变化”这条线索不仅统领全文的内容,而且贯穿教学流程,轻松地化解了教学重点、难点,可谓牵一“情”而动全身。

教学主题的集中,既便于开放中的约束,又利于规范后的提升,保障了课堂效率。

二、熟读深思子自知第二个环节——倾情诵读,涵咏情致,重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气韵,读出情感。

苏子此赋情思浓郁,语言飞动,声韵和美,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既有诗的情韵,又有韵文的优美绵长,极适合浅唱低吟。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反复朗读文本,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略读等多种方式,目的在于以声传情。

学生把握不好的地方,教师及时纠正指导,及时示范。

多样化、立体的诵读也许会占去教学时间的半壁江山,“熟读深思子自知”,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适当的延展,有助于学生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发现苏轼及其诗文的内涵,关键是选准拓展的基点,找准延伸的空间。

很有趣的是“明月”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关照了苏轼的情感变化。

“明月”,是苏轼写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开启抒情闸门的引子,阐述人生哲理的凭借,同时“明月”又具有隐喻性,正是文本的空白处和紧要处,是寻找苏子心灵变迁的捷径,最具拓展延伸潜质。

第三环节“苏轼与明月意象——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与文本不即不离,又若即若离,以期立足于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课前自主独立地搜集苏轼的相关信息,在这个基础上,课上共同参与,广泛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讨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潜力,通过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加深对作者及文章的的理解,增强关注他人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明月诗句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环节五——拓展阅读是发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继续,大师风韵定会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余音袅袅……《赤壁赋》评课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有境界给人精神感发牡丹江第二高级中学董一菲史世峰一、好的语文课要讲究一个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