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文化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文化史

中国的教育文化史

从1945 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到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几年间,基本为中国的内战时期。当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不受到战争的严重影响,有关的统计数字也残缺不全。因此,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从略。

(1)文化事业

新闻

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建国后最初7年,有步骤地进行了新闻事业的恢复、改造工作,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出版署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讨论在全国转入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情况下,改进新闻工作的问题。会后,各级报纸开始以首要篇幅报道生产劳动;积极建立通讯员网络和读报组,进一步加强报纸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注意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根据会议的决定,新华通讯社结束了战争年代各分支机构的分散状态,完成了组织上和工作上的集中统一,逐步建成为国家通讯社。通过建立城乡广播收音网和农村广播站,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级地方广播电台的广播扩大了收听范围,人民广播开始进入工厂、农村和部队。据统计,1957 年全国有报纸364 种,广播电台

61 座,县广播站近1700 个。

1957~1966 年间,中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58~1960 年,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报纸广播电台的数量有了较大增长,同时开办了电视事业。1958 年全国有报纸491 种,广播电台91 座,电视台2座。1961 年起,由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新闻事业随之压缩规模。1961 年全国报纸减少为 260 种,广播电视事业的规模也有所缩减。60 年代中期,1965 年报纸增加到413 种,广播电台87 座,电视台12 座。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报刊被迫停办,报刊发行量大幅度下降。据1968 年统计,全国省级以上报刊仅42 种,其中全国性报刊只有4 种。1971 年以后,报纸数量略有回升,但增长有限。与此同时,新华社和广播电视事业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效率低、效益差,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1979 年起,报纸的种类和期刊总发行量成倍增长,收音机和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急剧增加。中国的新闻事业已由以报纸为主体逐渐转到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电影、新闻摄影等多种新闻工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新格局。一个 136 多层次、多品种、多功能的遍及全国的新闻宣传网已经形成。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工具。据1987 年统计,除台湾省外,全国共有登记公开发行的报纸1482 家,期总发行量为18600 万份;广播电台386 座,发射台和转播台1016 座,收音机、收录机社会拥有量3.3 亿架,县级广播站2576 个,广播喇叭8316 万只;电视台366 座,发射台转播台17570 座,电视机社会拥有量1.16 亿台。新华通讯社已成为国际性通讯社之一,在国内外有分社

120 多个,派驻国内外的记者1100 多人。以海外华侨、台港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的中国新闻社也有了很大发展。

出版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出版业的兴盛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40 年来,中国的出版事业尽管经历曲折,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形成了

从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到教育、科研以及对外贸易等较为完善的出版体系。1978 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又为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正在逐步形成。

1949~1956 年,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型出版事业的初创阶段。1950~1956 年,出书品种和印数持续增长,共出版各类图书12.9 万种,1956 年当年出书28733 种,是1949 年的3.6 倍;7 年总计印数达63.2 亿册(张),1956 年的总印数为17.8 亿册(张),是1949 年的17 倍。

这一时期,翻译出版了43 个国家的各类图书15700 多种。书刊印刷业也有较大发展。1949 年全国书刊铅印印刷约13 万令,1956

年增长到283 万令;胶印印刷1949 年仅7 万

令1956137 年达到207 万令。

图书发行网点建设加快,图书发行量大幅度上升。1950 年全国销售图书

2 亿册,1956 年增加到14.8 亿册;销售金额从0.5 亿元增加到3亿元。

1957~1965 年,中国出版事业取得初步发展,同时也经历了曲折的阶段。到1965 年有国营出版社87 家。这一时期共出版各类图书23.1 万种。总印数148.29 亿册(张)。书刊印刷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铅印印刷从283 万令增加到472 万令,胶印印刷从207 万令增加到444 万令。1956 年以后,各地新华书店依靠供销社建立农村图书销售点,使图书发行网点遍及城乡。1965 年全国共有图书发行网点5万多处,年销售图书18.6 亿册(张)。

1966~1976 年,中国出版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10 年。1966 年“文化大

革命”开始以后,许多出版机构被撤销,出版工作者被遣散,大批图书被当作“封、资、修毒草”付之一炬,图书出版业十分萧条。

1977~1987 年,中国出版事业空前繁荣和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其表现是:

①出版能力显著增强。到 1987 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471 家,其中1977 年以后新建和恢复的有396 家。在全国范围内,一个专业较为齐全,布局大体合理的出版社体系基本形成。地方出版力量的增强尤为引人注目。

与之相适应的印刷生产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到 1987 年,承担书刊印刷任

务的企业有210 家,其中千人以上的企业有45 家。印刷生产能力:铅印排字

80 亿字左右,铅印印刷约3000 万令,胶印印刷1200 万令,装订2100 万令。

10 年内综合印刷生产138 能力增长50%左右。

②图书品种、印数稳步增长。到1983 年基本解决了因“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书荒,从 1986 年开始,整个图书出版从注重品种数量转入着重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建立体系的新阶段。1987 年全国共出版各类图书6万多种,是1978 年的3.5 倍;总印数达63.09 亿册(张),比1978 年增长64%。

③同国外的合作出版有了良好的开端。1979~1987 年,中国已同14 个国家和地区的170 多家出版机构签订了360 多项合作出版协议,计划合作出版700 多种书刊画册,其中已有大型《中国》《长征》画册等100 多种出版。同时,中国还向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图书,从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图书,图书进出口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④图书发行体制开始进行改革。1982 年开始对图书发行体制进行改革,目标是:在全国形成一个以国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络。改革5年,共发展集体、个体书店1万多处,个体书摊1.7 万多个。同时在新华书店推行经销、寄销、试行承包、租赁、提倡书店和出版社联营,提倡出版社自办发行。有的出版社出版的书有一半不必经过新华书店发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