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青花图文稿
元青花瓷器的微观解析
元青花瓷器的微观解析发了两件青花瓷器,真正的爱好藏友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和自己看法,需要发出微观图,使大家更好的了解元青花瓷器,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身体原因有时住的环境离家里很远,不方便拍照,只能再回放原来发过元青花微观变化图,供大家参考:我再说一说到代元青花瓷器的几大特征:供大家参考!一,看造型,高端大气,用手摸,有手工拉胚的痕迹,很润很光滑,有手刚从水里出来摸一样的感觉。
二,画工大气,一气呵成,但有霸气,从柳叶上看没有回笔。
三,从色泽上看,同样的灯光下,用进口钴料做的元青花,带有深色幽蓝的感觉,美轮美奂!在灯光四五米下远看,可以很清楚的观察到凹陷,一目了然。
四,用手摸化工,有凹凸感觉,就不要锡光,或铁锈斑,突出地方釉色有魔幻的感觉,仔细观察吧!五,大家都知道,元青花瓷器,使用二元配方做的胎体,从底足上可以看出,很粗操,但是用手摸,有润滑的感觉,不棘手,好像摸到小孩的屁股上。
六,用显微镜看,微观上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气泡,及变色气泡过渡变化,观察铁斑和锡斑处有结晶体,造假的根本无能为力。
七,元青花瓷器最大的特点,化工浓厚的地方,釉色有晕散,(当时来说是缺点)官窑瓷器,晕散色要用放大镜看。
八,再用显微镜观看,进口钴料所发出的蓝色,带有色点,现在有藏友叫串珠点,注意:“明代中期以后,直到现在青花瓷器没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是进口钴料在研磨时有细小的颗粒,经过高温烧制挥发出来的特点,(国产料没有这个特点)九,元代的土地范围很大,烧制的窑口众多,产量特大,由于古代的交通不发达,所以一个地方窑口的胎土,不可能都用御用的麻仓土,或者用量少,所以不能一点代面,地方民用器,釉有可能发灰,有裂纹等现象发生(如:云南溪口窑青花瓷)注意,不能用一个器物来代表元代青花瓷,那是无知的看法,你可能失去了捡漏。
十,元代的青花瓷器,分的级别很多,前面我谈过了,不能一概而论,要全面的学习,多到博物馆看,增长自己的知识点。
以上是我收藏的心得和总结,因为我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种类多点,我也用心观察研究过,希望能对藏友有没帮助。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美术论文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徐世云元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本文从元青花瓷的定义、艺术特征、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一、关于“元青花”的定义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这里的“青”和“花”两个字值得注意,青是色彩属性,花是装饰效果。
“花”含义简洁,即以线条为主构成绘画形象的彩绘瓷,而不是全器罩蓝的色釉瓷或仅以蓝色作为色块、斑点装饰的“点彩瓷”、“花斑瓷”。
青是以钴料作为着色剂,钴的色相是蓝色。
蓝色又为何成为青色?古语中,青即靛青,为青色颜料。
蓝即蓼蓝,是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正如古文《荀子·劝学》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常常会因为青、苍、碧、绿、蓝这5个字而被混淆视觉。
青即是蓝色,苍是深蓝,碧是浅蓝。
青天也称碧落或碧空,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
”青草也叫碧草。
但先秦文献《考工记·画绘之事》中称“东方谓之青”。
如今,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代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二、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结束了此前宋、金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这使得包括瓷器在内的外贸商品需求量激增,给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而盛于明,其它各朝历久不衰。
到了元代,青花瓷生产品种繁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元青花不仅注入了时代的印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浅谈元代青花瓷器的绘画风格
表意方式 , 以及夸张、 变形 、 率直 、 随意的表现手法和 多样 变化的表现形式为其特 征。 内容上看 , 从 民间美术纹样是
民众对生存 、 生活 , 祥美满的功力追求 , 吉 反映 了真诚、 坦
关键 词 : 青花
陶瓷绘 画 人物 画 艺 术语 言
一
、
元 青 花 的概 述
青花 瓷器 的定 义为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 画,然后
题纹饰可单独出现, 也可配合辅助纹饰 共同构成 青花
装 饰 。 青 花 边 饰纹 样 的视 觉 特 点 除 了来 源 于 纹 样 本 元
上 透 明釉 ,在 高 温 下 一 次 烧 成 ,呈 现 蓝 色 花 纹 的铀 下
奏与韵律、 重复 与呼应、 比例 与尺度 、 风格与个性 的形
式 因素 。
元代的装饰纹样 不仅 有很强 的写实性 , 而且能够
在 某 些 局 部 的 描 绘 上进 行 大胆 的夸 张 。 这些 融 写 实与
夸张于 一体 , 介于“ 与不似 ” 似 之间的艺术 风格 , 同元
画所 追 求 的 “ 韵 意 趣 ” 神 可谓 异 曲 同工 。 元代 边 饰 中 以
同 时 元 代 青 花 瓷 画作 为 瓷 器 装 饰 的重 要 语 言 , 必 须 考 虑 对 瓷 器 造 型 的 适 应 ,青 花 瓷 画 必须 通 过 巧 妙地
安排 、 整体 的建构 , 才能体现 出造型 、 文饰、 色彩 、 材质 、 工艺、 法等瓷器 的整体 审美效应。从审 美上来看, 技 元 青花瓷画作为时代文化思想载体 ,它体现 出多元融合 的民族特点。 即体现 了蒙古 民族 文化崇 白尚蓝的色彩
浅谈元代文化特色——从元代青花瓷透析元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浅谈元代文化特色——从元代青花瓷透析元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一、元历史、元前文化、元青花简介自从我们的祖先在黄河这条母亲河的滋润下创建商文明以来,悠悠1500多年,一直都由儒家和道家两种文化为主导,其它的原创文化相辅佐,世代相传,基本保持着传统原创文化的纯正性。
虽然期间亦有出使西域、东渡东瀛等的文化交流现象,但这也仅仅只能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的探索性扩张。
直至公元八年,在忽必烈的一令《建国号诏》下,“元”这个由蒙古“马背上的民族”统治的封建政权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它对保持了千年之久中原汉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瓷器,一直作为中华文明的骄傲被人们津津乐道,而元代青花瓷无疑是中国瓷文化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它同时柔和了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也正式这样一个中西结合的产物才能同时符合中西方的审美情趣,至今深受追捧。
二、伊斯兰装饰元素与传统纹饰的演变由古闪米特文化、古希腊文化及波斯文化构成的伊斯兰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造就了伊斯兰艺术浑融的风格。
在艺术形式方面,宗教强调主体的情感和理念,艺术则是审美主体以感性形象显现审美客体的存在。
而这在元青花上最具代表性的莫属于“开光”纹饰。
所谓开光就是借鉴于古建筑的开窗。
指瓷器的主要部位,以曲直长短线型,钩勒出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云头形或花瓣形等的栏框。
在“开光”内描绘花纹,使主题纹饰突出。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云头形、菱花形、葵花形开光很普遍。
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收到波斯银器及清真寺装饰风格的影响,是中、西亚,波斯装饰元素的汇总和演变。
元青花纹饰的另一个特点是构图层次较多,有时一件器物有多达七八层,画面显得比较满。
虽然层次多,但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受西方透视绘画技法影响。
辅助纹饰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带有伊斯兰几何图样的典型特征:线条、构图简单,却又华丽有很强的艺术性。
例如云纹为如意头飘带云,云角很长,似飘带。
重新认识元青花---元青花大盘鉴赏
重新认识元青花---元青花大盘鉴赏元青花究竟只有景德镇窑生产呢?还是个有众多窑口呢?几十年了,还没争论完,倒是培养了一大批以此为业的理论家,没有结果照样有饭吃。
学术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拿它当职业。
苦了收藏家们,一边苦逼似的探求历史,一边还要照顾学术情绪。
但是古玩圈倒例行它的规则:谁是“老大”谁说了算。
元青花的生产至今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真正开始系统认识和研究它,只有60年左右。
过去偶尔发现的元青花被当做明代产品,甚至被认为是清代康熙时期的产品,这种过失曾出现在早期文博机构当中。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元青花研究仍然是沉寂的,仅见冯先铭在香港《艺林丛录》上一篇短文介绍了元青花造型与纹饰。
从70年代开始,元青花才逐渐成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热点。
至今鉴赏、研究元青花已经不是某些专家们的专利了,广大爱好者沉浸其中,有不少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面世。
元青花研究至今,应该重新思考总结以下问题:一、元青花胎土配方问题。
青花的胎土成分一改唐宋以来的单一瓷石,加进了高岭土,提高了氧化铝的含量,使大件器型的耐热度提高,成型度好。
现在有新的研究推翻了二元配方,经过实验,提出元青花是三元配方,增加了釉石的成分。
二元配方也好,三元配方也罢,元青花的胎到底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目视特征?二、青花料进行质的分类。
有研究表明,宋元时代中国北方的磁州窑和南方的吉州窑在釉下彩技术对元青花产生间接或直接产生影响。
上博元青花展,国内外博物馆的元青花,同是至正型,为什么呈色各有千秋?为什么同为大器,国外的藏品绘画精细,发色一流,而国内的藏品却绘图多有晕散,发色欠佳?有专家说,这与烧造时的窑温、器物窑内摆放位置有关,真的是这样吗?有研究成果提出,钴料易晕散,故一般只适合绘植物和装饰图案,岂不知展厅中的多数重器从鬼谷子到蒙恬将军,从王昭君到雉鸡竹石图,清秀典雅,惟妙惟肖。
所以,事实说话,器物说话,不能想当然,不能进行文字推论,我们应实证推理。
三、元青花是否有婴儿期?多年来不少重量级的学者对元青花的出现认为“突然成熟,横空出世”,没有成长期,就像婴儿一蹴就到了成年,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图案的分析解读
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图案的分析解读元青花瓷器的纹饰,不仅再现了元代艺术家的艺术才华,真实地再现了元代社会的艺术取向,更是今人鉴赏元青花瓷器的艺术标尺,读懂读通元青花瓷器的纹饰图案,对于我们理解元青花瓷器的真伪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于树叶元青花瓷器的树叶,既是辅助纹饰,又往往出现在器表的主要部位,它对画面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是缠枝还是扎枝,其叶片一般分成带芽或带剌两种。
14-21带芽的树叶14-22带剌的树叶带芽的树叶,往往肥硕,而带剌的树叶一般比较精干,如图14-21和图14-22所示。
当然它们还有各自的变形状态。
不同树叶的画法,可能和当时师徒的传承有关,有的画师其树叶喜欢画成带芽肥硕状,有的喜欢带剌状,他所传承的徒弟也就秉承这种画风,从而造成了不同元青花瓷器树叶的不同风格。
不过,不同的画法也可能和树叶衬托的相关花种有关,带芽的树叶多数作为牡丹花的陪衬,而带剌的树叶多数作为菊花或莲花的陪衬。
14-23浓笔涂抺元青花瓷器上作为陪衬的树叶,既有浓笔涂抺的写意,也有细描清淡的精致。
前者如图14-23的树叶,只见苏来麻尼料呈色特征—晕散、黑斑和串珠现象,而不见叶脉茎筋。
后者如图14-21所示,叶脉清晰,茎筋毕露。
这显然也是不同画师的不同画法。
读者既不能以后者否定前者,也不能相反处之。
从树叶的不同画法上,可见元青花瓷器纹饰图案的多样性。
关于蕉叶蕉叶的图案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作为一种传统纹饰,它在元青花瓷器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里所指的作为辅助纹饰的蕉叶图案,是已经抽象成长三角形的那种纹饰,而不是指自然状态的植物蕉叶图案。
因为作为辅助纹饰的蕉叶纹和作为主要纹饰的岁寒三友或者池塘芭蕉纹中的蕉叶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
蕉叶纹出现在玉壶春瓶上最多,在我们统计的22件元代玉壶春瓶上,有10件绘有蕉叶纹,占45.45%。
而玉壶春瓶上,绘有全器龙纹(不包括分区龙纹)、凤或孔雀纹以及人物纹的,一般都不会出现蕉叶纹。
其他绘有蕉叶纹的器物有觚、盏托、高足杯和执壶等。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图案纹饰是塑造传统陶瓷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中国的陶瓷艺术、造型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巧妙运用中,元代青花装饰证实了图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原则,客观与主观意识相结合形式美法则的价值,而图案也成就了元代青花装饰的历史辉煌。
一、元代青花瓷概述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陶瓷青花装饰据史料记载主要是在波斯用钴的影响下产生,借鉴中国固有的建筑、刺绣、织锦等图案,以及中东、伊斯兰地区的图案装饰上而产生,为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
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在元代,杂居故事图、麒麟、海马、狮子、游鱼、松竹梅、番莲、葡萄、竹石芭蕉、杂宝等均可入画,并经过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一定的时代烙印和美感。
特别是,杂剧故事图人物形神兼备。
在构图方式上,元青花主要以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
这种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
饱满类型的装饰,无论圆、琢器,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8层之多,以此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
二、元青花纹饰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纵观中国的陶瓷发展,陶瓷装饰一步步发展成重材质,重造型、重装饰绘画的艺术。
经历了元、明、清几代人的奋力拼搏,青花装饰无论是颜料、色相、胎釉的纯度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青花装饰工艺也日趋走向色彩丰富、秀丽雅致、气势磅礴、雅俗共赏的独特的装饰风格。
元青花,身世神秘的“瓷器之王”
G A N B U W E N Z H A I文,又往来于伊朗和土耳其,一番比较辨识,以大维德瓶为标准器,以存于伊朗阿德比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的一批中国瓷器为旁证,撰写了两本著作,初步揭开了元青花神秘的面纱。
波普证实早在14世纪后期,中国就已经能够烧制如此完备、精美的青花瓷器。
此后,北京元大都遗址、河北保定先后出土元青花,这些考古发现,不断佐证波普辽阔,横跨欧亚大陆,号称“大哉乾元”“四海声威”,但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不足百年。
“至正型”瓷器被视为元青花标型器,而至正这一元代年号指代的时间只有短短30多年,所以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少之又少,普遍认为不超过400件,其中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图样。
在瓶体腹部,一侧是汉代丞相萧何着袍束带,眉目微蹙,上身前倾,神情焦急;另一侧则是韩信手牵战马在河边饮水,他右手牵马站在河边,一副满怀心事的样子。
画面中,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谨慎与韩信内心的游移不定,栩栩如生,在瓶体浑圆的表面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情节无法入仕,大量知识分子便散落市井,诞生了一批“书会才人”,他们以创作曲艺底本为生。
民间戏曲也因为书会才人的加入,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盛景。
当时戏剧演出广泛,上自帝王,下至平民,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
在重视文人的宋代,这些书会才人本应成为社会中坚的士大夫阶层,但因历史的变故,意外地为元代戏曲的繁荣贡献出卓越的才华。
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元杂剧大家关汉卿。
另有学者推测,元代对汉族知识分子的镇压,也导致一部分由宋入元的画家被迫成为绘制瓷器的工匠,宋画的绝世成就,直接为瓷器绘画输血,才使得元青花的人物故事图案有如此高超的艺术水准。
无论是故事图案,还是花纹装。
对“元青花”纹饰的文化解读
对“元青花”纹饰的文化解读谁制作了元青花?这是个在主流理论那里根本不值得一问的小儿科问题——因为他们早就有了答案:元代中晚期景德镇的工匠所制作!事情果真如此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专家们在没有对元青花课题中的最为主要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没有进行认真研究之后就笼统地给出他们的景德镇工匠制作说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是错误百出的。
当人们面对世界各地收藏的归属于中国中古时期12--13世纪的青花作品时,人们很容易发现,这些青花瓷作品所包括的文化内容太丰富了,作品粗细都有,风格各异,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大规模烧制的古窑遗址,史料上也没有可资研究的文字记录。
来无影去无踪。
里面有那麽多的未解之谜。
本人先前在对元青花问题进行研究时曾经触击到了这些作品在时期上与辽金有继承的关系,在文化的内容上也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在对高安收藏的断代研究中,也提出了成熟的元青花烧制时期很有可能要比专家确认的年代为早,至正元青花本来面貌要重新认识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元青花的制作时代、匠人、地点等问题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
今天起本人将集中对这些问题展开介绍自己的玩瓷心得。
在元青花的研究中,纹样的文化解读本来是重中之重,可遗憾的是专家们对这部分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
个中的原因我认为是古陶瓷史研究的专家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因为这项研究所需要的知识相当复杂,如绘画史、美术理论、中古史、民族迁移史、经济史。
到目前为止可查到专门研究纹样文化的论文只有三篇,一位文物刊物的编辑、两位江浙博物馆的专业人员。
他们的研究较多地关注点在于纹样的具备演变研究,对一些纹样细节的变化比较在意,但没有人从当时作品所处时代的社会性、历史性等更加宏观一层的视野来研究这些问题,因此研究的结论就很肤浅,对人们全面认识元青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甚至于在有些研究不清晰的情况下所得出的结论还会引起一些误导。
首先,我们就从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画来进行一些初步的解读。
有一点请特别注意:元青花人物故事画题材除了个别研究不明白其中画意义的外,几乎全是所谓的历史题材。
以“元青花”为例浅析中国传统纹样的演化及发展
以“元青花”为例浅析中国传统纹样的演化及发展关键词:传统纹样;元青花;纹饰发展汉字和书法起源于“象形”,逐渐纯粹化为抽象的线条和结构,兼备造型(概括性的模拟)和表现(抒发情感)两种因素和成分。
这和纹饰纹样的发展特点可谓大同小异。
而且线条是纹饰艺术的基本组成要素。
以元青花为例,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釉面犹如玉般优雅得名“青花瓷”。
整体给人感觉古朴恬静。
人文艺术气息浓厚。
元青花瓷继承发展了中国的笔墨文化,创作主体借用纹饰这一基本表现方法要素线条和陶瓷的造型把审美心理物化成艺术品,传达审美经验,让审美主体欣赏共鸣再创造自己心中的审美经验从而产生审美愉悦.1.元青花造型篇;历史的车轮—文化的融合性中国民族的象征图案—龙的形象,它是各种动物集合体。
龙蛇是远古华夏氏族象征图腾、部落相互之间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我们所看到的龙。
历史的车轮就像如此,不断地的螺旋式的上升、融合、前进。
元青花上接两宋下启明代,这一时期历史的车轮重心从宗教性的神秘粗糙想象转变上升到世俗民间化自身的能动实践生活。
粗犷自由好战蒙古游牧民族,战火的洗礼播下创新的种子。
多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再融合煅造出极具特色的元青花造型纹饰。
1.1色与图自元代成吉思汗建朝了以来,宗教政策宽容而开明。
伊斯兰文化崇尚蓝色;蓝白为高贵的象征。
中国的佛、道两家文化中的一些典型的藏教图案,如七珍八宝、仰伏莲、宝相花等佛教元素与中亚地区特色相互碰撞。
元青花采用蓝色单色勾染。
主辅纹的代表性图案与清新蓝白颜色的色与图搭配和谐而均衡。
呈浑厚雅致的装饰艺术风格。
1.2型与技元青花造型多样,大致分为两类①器型硕大,如海碗、大盘、扁壶、将军罐。
②造型较小;玉壶春瓶、高脚杯。
统观整体的造型特色概括为小口、唇圆、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瓶体白釉略泛青。
在工序,制艺上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区别是上釉这一工序是在勾画前还是后。
在勾画技法上作三类划分①一笔点画;用游离的单线作出优美的图案,装饰性极强。
深度剖析元青花从九老图罐开始
深度剖析元青花从九老图罐开始元青花九老图罐作者:薛汉有元青花九老图罐正面元青花是我国陶瓷制造史上的一朵奇葩。
由于存世较少,加之人为炒作,成交纪录屡创新高是正常现象。
目前国际文物拍卖价格基本上是存世量、精美度和存世时间长短来决定的。
具有七八百年漫长历史的青花瓷,完整大器单件过亿元并不算贵。
从长远来看,元青花价格会持续上涨。
笔者认为,传统上一直认为青花是明朝永乐年间创烧,这也导致‘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在不被国人认可的情况下被低价卖到了国外。
现在元青花依然存在恶性循环的现象:国内不被认可——低价出境——再高价买回。
这是一种悲哀。
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元青花瓷器是第一个高峰,明初期的永乐、宣德时期是第二个高峰期,清“前三代”是第三个高峰期。
“这三个时期的瓷器各有千秋,青花瓷的存世量决定了它属于投资回报稳定增长的品种之一,只要入手的是真品。
目前国内交易量最大的是明清两代的青花瓷,因为人们对它们更为熟知。
但并非所有的青花瓷都能炒到天价,其中还有官窑和民窑的之分。
”对于多数收藏者来说,元青花瓷器是可遇不可求的。
九老会的由来白居易一生经历了由儒而释的转变。
以元和十年为界,早期,他秉持“兼济天下”的志向,指陈时政,反对腐朽势力,创作上也颇为活跃;后期,因被贬江州,遭受打击,遂由“兼济之志”而变为“独善其身”。
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八年,他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并于香山寺结“九老会”,终老一生。
白居易(图片来源于网络)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春夏两季,74岁的白居易于家中先后举行了两次著名的聚会。
第一次聚会在春三月,与会的加上白居易共七人。
其时,原怀州司马胡杲89岁、原卫尉卿吉皎88岁、原滋州刺史刘真87岁、原龙武长史郑据85岁、原侍御史内供奉卢真82岁、原永州刺史张浑77岁,白居易也已74岁。
在这次聚会中,白居易作《七老会诗》:“七人五百八十四,拖紫纡朱垂百须。
手里无金莫嗟叹,樽中有酒且欢娱。
吟成六韵神还壮,饮到三杯气尚粗。
能看懂元青花才是高手
能看懂元青花才是高手元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以明快雅丽的绘画图案、丰富多彩的器物种类、气度恢弘的审美神韵和科学复杂的装烧工艺,在元代瓷器中独树一帜,游牧文化、中华传统文明、宗教文化、西亚等地的文化相互融会,演绎出了美轮美奂的艺术佳作,为历代研究者、收藏家和欣赏者所赞誉称绝。
而且,由于其特殊的身世发现、流传渠道,元青花瓷在世界瓷器史上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陶瓷研究中被持续高度关注的课题。
元青花的胎土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在每一件器物之上差别很大,越是高档产品,胎土越是淘练精细,总体越是坚硬匀称有空气,断茬处有凹凸面。
有些胎土还能呈现出我们所说的“糯米胎”,这种胎质洁白细腻,使用在薄装、模印、器物上成型非常好。
元青花在元代晚期大量生产的历史成因(尽管目前馆藏数量有限,但从景德镇窑址区域历年出土大量废品及印尼出水大量海捞残(器)片,还有国内外一些私人收藏),这是个各国研究学者和藏家共同探索的话题,有待更详细的学术论证和发现。
元青花瓷器在我国历史上,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大量销往海外的中东地区。
它的器型以大件为主,如大盘、大罐、梅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长颈瓶、高足碗等。
而盘、碗、杯、小罐等小件器则多行销到东南亚一带。
在当今世界上,元青花收藏最多的是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和伊朗国立考古博物馆。
此外,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亚的日本,以及西亚、非洲、欧洲、北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发现与出土了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胎料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料,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
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
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
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
从高安馆藏元青花谈对元代青花瓷器的认识及鉴定
从高安馆藏元青花谈对元代青花瓷器的认识及鉴定熊振东 2006年1月14日本文就馆藏元青花结合自己对元青花认识和鉴定中的一些体会,作了一些介绍和阐述。
恐学识菲薄,认识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此文意在抛砖引玉以待与古陶瓷界专家学者、社会上的古陶瓷爱好者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以求得更清晰和完整的认识。
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馆现藏元代青花瓷器共19件,其中18件为1980年江西第二电机厂窖藏出土(窖藏出土19件,其中一件青花蕉叶觚于1990年调拨中国历史博物馆即今国家博物馆),1件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从外地征集。
此19件青花瓷器囊括了景德镇元代青花的所有类型即延型、至正型、简笔型[1](图1、2、3、4),为系统研究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能够近距离观摩和接触到这批珍贵器物,结合自己的观点谈谈对元青花的认识及鉴定方面的拙见。
一、概述中国的青花瓷器始见于唐代但数量不多,元青花的出现标志着青花瓷器已迈向成熟,为明代青花瓷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逐渐向高级发展的,青花瓷的发展也遵循着这条客观规律,元青花在制作上并非达到明(永宣)、清(三代)的工艺水平,它也不像明清官窑在器型、纹饰、工艺上那样规范和标准。
元代器物大多数趋于高大古拙、厚重粗犷,但也有轻薄的。
在造型、纹饰、工艺上并不按严格工艺制作,具有共同特征,同时又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将在后文中逐一阐述,在鉴定时不能仅凭一两点与时代、工艺特征上的相符或不同来断定其真假,应从造型,纹饰、工艺上做全面分析再下定论。
二、元青花的分型及特征将元青花按青料与纹饰布局不同大体可分三种类型即延型、至正型、简笔型。
(1)延祐型器型:轻薄小件为多,一般施乳浊釉。
青料:国产料,成份为高锰低铁型,青花发色青蓝偏灰黑,积料处呈褐色斑点。
纹饰:布局疏朗,画笔草率。
销售:国内、东南亚。
以九江延祐六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为标准器。
浅谈景德镇四大名瓷之元青花
浅谈景德镇四大名瓷之元青花摘要:本文以在校本教材中的参选探讨如何发展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现代陶瓷文化,进一步解析陶瓷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当代陶瓷教育、事业、传承劈开一条新颖的思路。
本文以元青花为典例,阐述了元青花的技艺发展与当代青花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元青花二元配方当代绘画艺术景德镇以瓷立镇,成为中华大地千百年来的制瓷名镇。
景德镇为何能成为制瓷名镇?为何制瓷技艺能流传千百年不绝,而不断扩展?要解开这些谜题,或许需要阅读大量书籍,并访遍景德镇大街小巷,才会稍稍知晓。
今天,我将从元青花的历史角度,让大家一窥景德镇的传承历史。
景德镇三个字现在能让世界记住,是因为在元代这里生产出了一批让皇室“惊艳”的陶瓷。
为何惊艳?这就要从唐宋说起了。
唐代富硕喜金银好美食,对瓷器的需求量不高,当时的器皿皆是金银玉铜质地所造,只有部分碗盘杯碟是瓷土烧造。
唐代落寞宋代崛起,宋人喜各类天青釉,器型单调,却也不失素雅之风。
而且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宋代的瓷器烧造不如现在晶莹剔透,质地也不如现在坚硬。
到了元代,由于疆域辽阔,民风迥异,就连制作陶瓷的工艺也悄然发生了转变。
在元代之前,全国所有的陶瓷配方都是单一的瓷石配成,烧造温度约在1000°C左右。
但到了元代,由单一的瓷石配方改成了二元配方,使陶瓷的烧造温度大大提升,也改变了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为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埋下了伏笔!元代青花为什么能一烧即成呢?这源于它的天时地利人和。
元代因征战不断,使得景德镇这个不起眼的小镇成了北方各类工匠的避难地,这是地利。
加之大量北方绘画工匠的到来,带来了娴熟的绘画技艺,这是人和。
最后就是当时的景德镇是个难攻易守的小镇,而且也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这使得景德镇逃过一劫,为元青花的出现构造了“天时”。
青花,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原料的着色剂,在坯体表面进行绘画,施以透明釉,再以1300°C高温烧造,经氧化还原焰,青花显现蓝色色调。
浅析元青花的纹饰特点
浅析元青花的纹饰特点元青花瓷主要装饰方法是釉下青花绘画,是在瓷胎上用钴蓝料描绘纹饰后施透明釉(有影青、青白、乳浊轴等),在1300℃左右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已知有白地青花、青地白花、青地留白刻(印)花、釉上白地青花、孔雀绿釉青花、孔雀蓝釉青花等。
元青花纹饰丰富,取材广泛,色泽鲜艳,深受人们喜爱。
用笔在瓷胎上作画,是受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鉴定176203,56036汉代彩陶的影响、以及受唐代邢窑青花、长沙窑褐彩、四川邛窑黄褐彩、唐代河南巩县唐三彩,宋代河北定窑(剔釉、写意画)、磁州(白地黑花)窑、宋代广东潮州(褐彩、青花瓷)窑,宋代江西吉州窑等的传承和发扬,元青花集显构图严谨、笔法流畅、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
一、元青花彩料来源元青花的彩料,即是钴蓝料,有进口的“苏麻离青”(Soleiani 伊朗音“苏莱麻尼”)低锰高铁钴料,烧成后呈色浓黑深蓝,黑铁斑、锡光斑块明显;有江西、浙江、甘肃等国产高锰低铁钴料,烧成后呈色蓝中带灰,色泽偏暗或稍淡,如以南城为代表的国产钴料延祐型青花瓷,发色蓝中带灰,色泽偏暗稍淡,小笔触描彩,画工较为规整,笔法流畅,遗憾的是胎红斑较多,釉面较薄缺亮、白化度稍差!艺师们经过长期(在延祐型的基础上再经几十年)的实践中总结出进口钴料、国产钴料的优、缺点,大胆将进口钴料和国产钴料进行混合使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烧出釉面靓白肥润呈色鲜艳青翠、(靛青带紫、)色泽明亮、略带黑斑和锡光斑、没有、稍有浑散或炸散的多类型混合钴料青花瓷(有的称为至正型青花瓷);同时,也因进口(伊朗Soleiani)钴料与一种或多种国产钴料混合配比的增、减,使元青花在陶瓷上出现深浅不一的色阶,这给元青花蜜集的纹饰增强了层次感、优美感、生动感和立体感,减少千编一色、平淡无奇、孤燥单调的缺点。
且将国画的写实、写意技法,娴熟地运用到瓷器装饰上,从而使元青花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和全世界人民热衷追捧的艺术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同时,也将中国陶瓷生产推进又一个高峰。
一统江山,君临天下——元青花(一)
一统江山,君临天下——元青花(一)景德镇窑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青花的名字一听就如雷贯耳。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当时的成交价折合人民币是2.3亿,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
那么,元青花为什么价值连城呢?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C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从14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5世纪前期,大约仅仅经过70年,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占据了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其他大部分古老的瓷器窑场都相形见绌,景德镇也由此成为中国的瓷都。
景德镇窑元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青花瓷器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主要是瓷质细洁而色白,釉下彩的蓝色彩绘,幽菁可爱,图案装饰雅俗共赏。
由于彩色在釉下,有不易褪脱的优点,而工艺过程又相对的简化,便于降低成本,大量生产。
景德镇窑元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元青花鱼莲纹罐本世纪40年代,人们还不太认识元青花的面貌。
50年代初,美国学者波普根据现藏英国大维特基金会带有至正十一年题记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伊朗阿德比尔神庙及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所藏青花瓷进行深入研究,出版了两本著作,他以此瓶为标准器,把凡是与此相类的青花瓷器都定为“至正型”,这样就在传世的一批青花瓷中辨认出一大批元青花瓷器来。
事实上,这只题有至正十一年题记的青花瓶,英人霍布逊在1929年已经发表,可惜当时未为人们所重视。
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元青花的地位被认识以后,人们很自然的要追溯它的起源和演进的历史。
元代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如此成熟的青花瓷器呢?学者们认为元青花主要是在波斯用钴蓝的影响下产生的。
成熟元青花瓷的主要要素有三点: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
元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扬州唐城遗址不断发现胎釉洁净、彩色鲜艳、图案清晰的唐青花碎片,这类唐青花在当时就已远销国外。
元青花的最美呈色
元青花的最美呈色
藏者盛爱元青花。
元青花的呈色多种多样,以目前世界各地博物馆的馆藏器物和拍卖器物来看,呈色发灰或者蓝中泛紫居多。
据笔者多年的探寻,认为元青花中有一种至美的发色呈色——湛蓝色,就是传说中的宝石蓝。
宝石蓝是至纯的苏青,当然也隐约可见黑聚点,苏青的基因是杠杠的!宝石蓝达到人们追慕的青料呈色的至蓝境地。
馆藏品中宝石蓝的杰作鬼谷子下山罐和日本馆藏的昭君出塞大罐为代表。
为了让读者更集中感受宝石蓝的风采,特意从手头上精藏的图片整理出为数不多的具有宝石蓝效果的青料呈色照,多是藏家手拍网上流传的,如有异议,告知即删除。
好了,元青花的发烧友们,一饱眼福的时刻到了!。
高安博物馆元青花怎么写作文
高安博物馆元青花怎么写作文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
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
浙江绍兴上虞县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
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
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
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
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两晋:时期,那时已经开始烧制最原始的青瓷,也就是涂抹了青釉的瓷器。
那时以南方的类似雪与北方的如冰似玉为主。
以现河南博物院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原始青瓷尊为代表。
隋唐:瓷器发展到隋,也进入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
唐已经开始有唐三彩这种低温釉瓷产生了。
因经常使用黄、绿、褐三种色彩得名,一般作为陪葬品,分为器皿、人物、动物,是我国古代陶器工艺的精品。
宋元: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
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链接:汝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烧造工艺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极致,有“天下瓷器,汝瓷为魁“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美称。
可见其有多么珍贵了。
汝瓷使用上好的高岭土制成,将珍珠玛瑙磨碎了使用在瓷器表面,使其拥有异常光滑的表面。
釉色分天青、粉青、天蓝。
有一句古话:“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官窑的瓷器釉色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
哥窑又称章窑。
瓷器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祢足珍贵。
定窑也称粉定以烧白瓷而着称碗、盘制品彩覆烧工艺口沿上不施釉俗称“芒口”。
钧窑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
宋瓷在工艺上取得较高成就,形成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方法多种多样。
官私名窑名瓷都风格各异,有的清秀、有的浑厚、有的典雅、有的绚丽、有的淳朴、有的民间色彩浓厚、百花争艳。
元代由于战乱,打击了制瓷业,但制瓷业工艺仍有新创新,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技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元青花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浅谈元青花中国瓷器源远流长,瓷器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器物。
世界早先认识中国也是从“丝绸”和“瓷器”开始的。
中国瓷器以青、白、黑、蓝、彩等诸色而闻名与世,青瓷是中国的母瓷之称,从商周开始延续发展数千年,尤其青瓷和白瓷发展到唐代成为主流名瓷称霸世界。
青花瓷在唐代虽然诞生,并和越窑、邢窑、长沙窑等一道出口东南亚、中东和埃及等国家。
但它没有形成主流,一度被历史埋没。
五代和宋代名窑辈出,尤其宋代六大窑系纷纷登场,工艺的精湛和装饰风格的内敛,使得宋代瓷器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绝唱。
到了元代,战争的洗礼、王朝的更替、蒙古少数民族入驻中原,各民族的大一统,唐宋延续传统文人文化趋于平淡。
但大批宋代(金和南宋)旧文人归隐,并不等于传统文化的消亡。
元代汉儒主体文化在历史夹缝中诞生了新的传统文化。
比如:元代文人绘画超越宋唐,元代诗歌、元代戏剧、元代小说(《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均来源和创作成型于元代末期和明初时期,只不过有些小说成熟出版于明代而已)。
元代延续了磁州窑工艺、延续了钧窑工艺、延续了官(哥)窑工艺,延续了龙泉窑工艺,延续了吉州窑工艺,延续了景德镇青白瓷工艺(完善了白釉瓷、延续了影青瓷、延续了红绿彩瓷、创造了卵白釉瓷、枢府釉瓷、祭蓝釉瓷、釉里红,青花瓷等几十种新品种瓷器等)。
其中,元代景德镇最具中国特色的要数元青花和元釉里红瓷器,从元代至明清和现代,青花瓷无疑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而称霸世界数百年之久,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脱离元代瓷器开创的影子,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文化奇迹。
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又有更大的进步,成功的烧制出。
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着《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开辟了由向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一跃成为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而元青花作为青花瓷器的开端,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胎质幼洁、色白。
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
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元代青花瓷器款式多样,造型别致,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精湛的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以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主的几种风格。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题材多样,其中以元代龙纹极具特色。
总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研究元青花要划清几个界限把握几个特征:元青花瓷器是使用瓷石和高龄土(麻仓土)合成瓷胎后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
高龄土(麻仓土)是元青花的骨骼;瓷石是它的血肉;用苏麻离青氧化钴料描绘的纹饰和透明清亮、晶莹油润的白釉是它的衣裳;经过元代画工画出来的神韵,元青花瓷器就有了灵魂。
我们对元青花的研究,要聚焦到这些主要方面。
(1)元代烧瓷用的是麻仓土,而不是高岭土。
麻仓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有很多气孔。
陶瓷界经过测试发现,南宋之前陶瓷还没有用过高岭土。
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造瓷胎的方法始于元代。
元。
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二上说:“饶洲御土其色白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
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
”这里说的御土就是麻仓土。
研究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人都知道,高岭开采在后,麻仓开采在前。
这一点文献记载有据可查。
明嘉靖至万历初年的文献中出现了一种与高岭土的形态和功能相近的黏土,即“麻仓土”。
明。
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
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
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
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爆得四十斤。
”王宗沐说的麻仓官土就是类似今天的高岭土。
新正都即今东阜地区以东,高岭山东北,麻仓尚保留明代的名称。
从元代开始开采,至明万历初,麻仓老土开始枯竭了。
清乾隆七年(1742年)《浮梁县志》卷十《陶政。
陶土》记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管厂同知张化美见麻坑老土膏已竭,掘挖其难,每斛加银三分。
”到万历中期以后,文献已不再见麻仓土开采的记载,代之而起的是高岭土。
明《陶。
白瓷》记述景德镇瓷胎原料及其配制方法时说:土出婺、祁门两山。
一名高粱山,土梗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花山,出糯米土,其性茨软。
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文献记载中我们发现,景德镇境内各高岭土矿在历史上进行过调整,除麻仓外,古高岭土矿仅高岭山、李黄、大洲三地区。
高岭始开于明万历,大洲始开于清嘉庆,李黄始开于清乾隆后期。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悟出,景德镇烧制青花瓷从元代开始到明万历中期为止,都用的是麻仓土。
明万历中期后用的是高岭山的高岭土。
高岭山的高岭土用到1969年完全枯竭。
元青花的高仿是从1985年开始的,高仿用的高岭土是景德镇周围新发现的高岭土。
麻仓土与高岭土成分含量不同,用麻仓土烧制的瓷器底部火石红自然而明显,有黑痣,烧出来的瓷器有鼓包现象,或对釉面有炸裂成豁口,或出现棕眼。
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几乎没有以上现象。
这些自然现象,高仿瓷器是除采取人为作假外根本做不到。
(2)景德镇元青花青花料用的是苏马离青为主,也有时候苏麻离青与国产料混合使用。
苏麻离青用到明成化就没有了。
明成化之后用的浙江产的浙料,现在高仿元青花用的青花料完全是国产料。
典型元青花有凹凸感,有明显自然的铁锈斑。
高仿元青花为了出现铁锈斑,加重青花料,反复描绘,搞得弄巧成拙。
典型元青花的凹凸感是,麻仓土与苏麻离青在高温条件下出现化学反映并出窑使用几百年过程中出现。
元青花使用苏麻离青后出现的凹凸不平现象和铁锈斑,现在的高仿几乎天天做白日梦,就是望尘莫及,一场空。
(3)元青花两多:多无款,多底部不施釉。
元青花和明洪武青花中有款,底部施釉的数量很少。
瓷器开始大量写款开始于明永乐,但永乐瓷器中也不少是没有款的。
底部多不施釉,元青花器物施釉不到底,正好给后人观察胎土提供了条件。
过去有人说元青花底是糊米状,这是错误的,准确说应该是糯米状,象用天津小站大米熬稠稀粥一样晶莹透亮。
元青花的底部什么样,它瓷胎也应该什么样。
(4)元青花的画工画花卉、人物、动物的技巧在历史上达到了顶峰。
元以后的明无法与跟他媲美。
大写意、随心所欲、一笔画,时代感极强,非常有震撼力。
历史上曾达到极高水平的元代水墨画在瓷器上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高仿元青花能够照葫芦画瓢,但元青花固有的神韵,他是永远画不出来的。
对元青花的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我们应该很好的把握。
(一)高颈大罐、扁壶、高脚碗和杯、八棱六棱器物、yi、敛口大钵、葫芦瓶、觚等是元代少见的特殊器型。
碰着了是缘分,可不能叫失之交臂。
(二)大。
元青花中不乏大罐、大壶、大盘、大瓶。
伊斯兰需要以外,元朝统治民族蒙古族更需要大器物。
蒙古族吃肉、喝酒、喝牛马羊骆驼奶、还有吃水从很远的河流、小溪拉水,这些民族习惯需要大器物。
(三)重。
同样大的器物,元代的就重。
原因是元代瓷器用的是麻仓土。
麻仓土就比高岭土重。
(四)底部一般都有乳突,也叫鸡心。
(五)大器物底部一般都有不规则甩釉现象。
这不是陶工偷懒所致。
而是数量、质量或者商品、贡品的特殊标志。
(六)大器物一般都有接口。
但玉壶春、八棱六棱瓶罐一般没有接口。
元明大瓷器,为什么会有接口呢因为元青花用的是麻仓土,麻仓土重,所以怕上边压下边而走形。
元明大罐、大瓶都是二次制作,把下半部先做出来经凉半干后接着做上边的。
所以,元明大罐、大瓶里边都有上边胎土往下坐的过程中挤出来的一圈封口厚胎土。
这方法避免了走形,很好的保持了器物的完美。
元代玉壶春为什么没有接口呢用通俗话讲,元代玉壶春的腿矮,肚子大,脖子细,所以上边压力轻。
元代八棱六棱器物为什么很少有接口呢做的过程中把一部分胎土刮掉,减轻了负担,所以没有接口。
这里看到我们的先人多么聪明。
本人还没有摸过江西高安、河北博物馆出土元青花大罐、玉壶春和八棱瓶,但我相信它们都应该有这个特征。
(七)胎质不如明清的细致,胎土颗粒大,杂质多。
明永乐朝开始,改进粉碎瓷石、陶洗麻仓土的工艺之后,景德镇瓷器的胎土一朝比一朝细致。
明中期又采用磁器吸杂质的办法,杂质就更少了。
高仿元青花胎土就更不用说了,已经很细了,没有气孔。
(八)火石红。
火石红与麻仓土的关系密不可分。
元青花器物施釉不到底,底部不施釉,胎土中铁的成分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集中往没有施釉的方向挥发,所以元青花的火石红是从里边往外涔漏出来的,决不是后来人为涂抹而成的。
有的元青花底部肉眼不见火石红,或者火石红很不明显。
但肯定有一些黑痣。
不是没有火石红,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还是能看到一些很自然的火石红。
(九)气泡。
元青花是用柴窑烧的。
元青花的气泡,可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有趣的是元青花的气泡,小气泡外有零散的大气泡。
明代瓷器的气泡,一般大中小三种。
现在高仿用气窑、炭窑烧制,与元青花的气泡是有明显差别。
(十)纹饰特征。
过去的研究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引到纹饰和釉色上去了,带着礼帽钻牛角,钻不出来了。
但对纹饰的研究大获成果。
比如,牡丹花的叶子是葫芦形;鸳鸯的翅膀是往上立的;龙纹头小,细颈,躯体壮实,背有锐利的锯齿形鳍脊,龙体修长,以三爪居多,爪修长锐利,斜方鳞;风纹鸡头,鹰嘴,鳞躯,花尾,尾一至五条,作花形排列。
胎土是元青花的骨骼和血肉;苏麻离青色料和透明油润的白釉是它的衣裳;画工画的纹饰神韵是元青花的灵魂。
注意了这三点就抓住了元青花研究的重点。
同时不能忽视元青花的一些主要特征,要学会全面综合分析,这样才会认识元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