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政法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英文名称: The compa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课程号:422010182—01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秋
总学时:32学时(课堂授课学时:26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中西文明通论
面向对象:思政专业以及全校学生
开课院/部(室/所):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教研室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思政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同时也欢迎全校有兴趣的同学选修。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对中西文化的基本脉络有全面的了解;2、对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有基本的认知和理解;3、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有较为深刻的理解;4、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以中西方“本体论”的比较、中西方人性观的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中西方信仰观的比较为主线,以中西方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元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马克思、孔子、老子、惠能、《道德经》等为依据,来解读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也在于塑造学生的多元文化格局和视野。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理论教学:26学时
知识单元1:中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比较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内容:对中西方哲学关于本体论的认知,加以梳理、总结和对比分析。
学习目标:本体论是文化的“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某一个文化形态的基本面貌和致思过程,通过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和比较,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业:中西方文化的“本体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知识单元2: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比较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内容:对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总结、透析、梳理和比较。
学习目标:西方文化产生的二元对立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衍生的多元共生的思维方式,不仅在思考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区别,而且对当今人类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多元社会里,我们应该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自觉秉持多元共生的文化理念。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对于我们理解今天重大的社会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知识单元3:中西方文化的人性观比较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内容:中西方文化如何塑造了“人”的概念
学习目标:对中西方关于人性的论述,有全方面的把握。一个文化形态,如何理解“人”,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创造出什么样的文化形态。
作业:结合文艺复兴和儒家对于人性的理解,谈一下自己对“人到底是什么”的理解。知识单元:4:中西方文化的信仰观比较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内容:中西方文化解决“信仰”问题的方式。
学习目标:对中西方的信仰模式作出整体性的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的终极拯救问题。
作业:结合基督教和佛教的历史和教理,比较二者对于人类救赎问题的不同看法,并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知识单元5:经典解读
参考学时:10学时
学习内容:以《道德经》为蓝本,在深入解读文本元典的同时,阐释中西方文化对于不同问题的理解。
学习目标:深入理解元典精神和智慧。
作业:《道德经》为什么引起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等人的高度赞扬?其中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文化现象?
(二)实践教学本课程讨论和答疑三次,共7学时
在讨论和答疑中,推进学生对于中西文化的理解。
四、说明
1、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
先修课程:人文通论方面的课程
后续课程:经典解读
2、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西方的本体论比较。
难点:中西方信仰问题的比较。
3、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重要历史人物为节点解读思想史。
2.以文化史上的元典为依据解读文化内涵。
教学手段:
1.多媒体。
2.网络畅通。
4、实践教学环境
自由讨论。
5、课程自主学习和课外实验课时
布置中西方的经典数目,课下阅读。
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课程考核方法:考查
考核要求:写出有深度的论文。
7、作业要求:
每章结束均应布置相应作业。
8、教材选用或自主编写的原则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编写出版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的理论教学教材。
五、教材选用及推荐参考书
(一)选用教材
1. 郭继承著《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国学智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二)推荐参考书
1. 郭继承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2. 韩震、赵敦华等人撰写或者编著的《西方哲学史》。
执笔:郭继承审稿:×××审定:××××学院/教学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修)订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