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政法大学
中西文化比较讲课提纲精讲

• 在社会生活方面,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助 于建立理性的社会秩序,使人们客观、 冷静地处理各种社会问题,从而避免感 情用事,避免非理性的人情因素的干扰, 从而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工作效 率的提高。 • 理性主义的含义,个人主义的来源:一 是基督教宇宙观,二是机械自然观强调 整体可拆分为部分。 • 在西方的文艺艺术中,不合逻辑的情节 是少见的,创作遵循“三一律”,;西逻 辑分析和定量思维,因而不够深入、不 够细致,在判断和推理上存在一定程度 的相对性、歧义性、模糊性。 具体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由于直观知情意相贯通的特点, 而“情”的因素在事例知与意的方面有 特殊作用,所以“合情”常比“合理” 更显得重要,容易导致很多非理性行为。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其二,由于直观体验定量化程度较差,
模型,指的是主宰整个高级中枢神经活 动的功能器官,包括脑在内。古代中医 认为思维是精气化生,而精气附于五脏 和血脉。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在用心与动脑上的区别, 还可能有一些社会形态与地理结构等外 部差别造成的心理上的原因。如称首都 为心脏而非头脑。 对用心与动脑的偏好,如中国强调核心的 作用,而西方强调首脑的作用,中国最 恨的变心,而西方人最怕被洗脑。
• 2、直观体验的过程 • 直觉(intuition),不通过逻辑直接洞察事物本 质的思维过程。大体有几个环节: • 其一,体验的积累和整理。情不仅是理智约束 的对象,又是调整和引导理智的对象。 • 其二,取象比类的突破,是通过适当的比喻, 表达对事物的某种象,尤其是某种抽象的本质 属性的体验和理解,即以象说象,本质上是一 种抽象过程。“治大国如烹小鲜,学如逆水行 舟,不近则退,浑天如鸡子。”其中的关键是 比喻得巧妙、准确、深刻、生动。“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中西文化比较的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文化的定义和背景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1.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文化比较导论网络资源:中西文化比较相关文章和视频1.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阅读笔记和心得体会第二章: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饮食文化的基本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饮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小组讨论,比较自己家庭的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2.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网络资源:中西饮食文化相关文章和视频2.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比较报告和心得体会第三章: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社交礼仪的基本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社交礼仪对人们交流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社交礼仪的基本差异和特点角色扮演,模拟中西社交场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3.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社交礼仪比较网络资源:中西社交礼仪相关文章和视频3.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模拟报告和心得体会第四章:中西教育方式的比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教育方式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教育方式的理解和尊重4.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教育方式的基本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教育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教育方式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小组讨论,比较自己在中西教育方式下的学习体验4.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教育方式比较网络资源:中西教育方式相关文章和视频4.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比较报告和心得体会第五章:中西节日文化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节日的理解和尊重5.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节日文化的基本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节日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节日文化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小组讨论,比较自己家庭和西方家庭庆祝节日的差异5.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节日文化比较网络资源:中西节日文化相关文章和视频5.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比较报告和心得体会第六章:中西艺术文化的比较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文化的欣赏能力6.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艺术文化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艺术文化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小组讨论,比较中西艺术文化在特定艺术形式上的异同6.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艺术文化比较网络资源:中西艺术文化相关文章和视频6.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比较报告和心得体会第七章:中西价值观念的比较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价值观念的理解和尊重7.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价值观念的基本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价值观念对人们行为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价值观念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小组讨论,比较中西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7.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价值观念比较网络资源:中西价值观念相关文章和视频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比较报告和心得体会第八章:中西历史发展的比较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历史发展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理解8.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历史发展的基本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历史发展对文化的影响8.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历史发展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小组讨论,比较中西历史事件对文化的贡献8.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历史发展比较网络资源:中西历史发展相关文章和视频8.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比较报告和心得体会第九章:中西宗教信仰的比较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尊重9.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宗教信仰的基本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宗教信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9.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宗教信仰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小组讨论,比较中西宗教信仰在实践中的应用9.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宗教信仰比较网络资源:中西宗教信仰相关文章和视频9.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比较报告和心得体会第十章:中西科学技术的比较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科学技术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认识10.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科学技术的基本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科学技术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小组讨论,比较中西科学技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10.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科学技术比较网络资源:中西科学技术相关文章和视频10.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比较报告和心得体会第十一章:中西娱乐休闲的比较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娱乐休闲方式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娱乐休闲方式的欣赏和理解11.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娱乐休闲方式的基本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娱乐休闲方式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1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娱乐休闲方式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小组讨论,比较中西娱乐休闲方式在自己生活中的体验11.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娱乐休闲方式比较网络资源:中西娱乐休闲方式相关文章和视频11.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比较报告和心得体会第十二章:中西环境保护观念的比较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环境保护观念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环境保护观念的认识和尊重12.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环境保护观念的基本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环境保护观念对人们行为的影响12.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环境保护观念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小组讨论,比较中西环境保护观念在实践中的应用12.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环境保护观念比较网络资源:中西环境保护观念相关文章和视频12.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比较报告和心得体会第十三章:中西商业伦理的比较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商业伦理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商业伦理的理解和尊重13.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商业伦理的基本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商业伦理对商业活动的影响13.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商业伦理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小组讨论,比较中西商业伦理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13.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商业伦理比较网络资源:中西商业伦理相关文章和视频13.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比较报告和心得体会第十四章:中西法律制度的比较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法律制度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法律制度的认识和尊重14.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法律制度的基本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法律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影响14.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法律制度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小组讨论,比较中西法律制度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14.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法律制度比较网络资源:中西法律制度相关文章和视频14.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比较报告和心得体会第十五章:中西未来发展趋势的比较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未来发展趋势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发展趋势的认识和思考15.2 教学内容介绍中西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差异和特点探讨中西未来发展趋势对全球化的影响15.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中西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小组讨论,比较中西未来发展趋势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应用15.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西未来发展趋势比较网络资源:中西未来发展趋势相关文章和视频15.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的比较报告和心得体会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西文化比较的十五个章节,涵盖了中西饮食文化、社交礼仪、教育方式、节日文化、艺术文化、价值观念、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科学技术、娱乐休闲、环境保护观念、商业伦理、法律制度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政法大学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英文名称: The compa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课程号:422010182—01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秋总学时:32学时(课堂授课学时:26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学分:2先修课程:中西文明通论面向对象:思政专业以及全校学生开课院/部(室/所):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教研室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思政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同时也欢迎全校有兴趣的同学选修。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对中西文化的基本脉络有全面的了解;2、对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有基本的认知和理解;3、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有较为深刻的理解;4、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以中西方“本体论”的比较、中西方人性观的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中西方信仰观的比较为主线,以中西方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元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马克思、孔子、老子、惠能、《道德经》等为依据,来解读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也在于塑造学生的多元文化格局和视野。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一)理论教学:26学时知识单元1:中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比较参考学时:4学时学习内容:对中西方哲学关于本体论的认知,加以梳理、总结和对比分析。
学习目标:本体论是文化的“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某一个文化形态的基本面貌和致思过程,通过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和比较,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业:中西方文化的“本体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什么?知识单元2: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比较参考学时:4学时学习内容:对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总结、透析、梳理和比较。
学习目标:西方文化产生的二元对立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衍生的多元共生的思维方式,不仅在思考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区别,而且对当今人类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42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本门课程是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开设的一门的专业限选基础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小学教师开设,通过本课程学习,既可掌握中外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又可加深从文化学层面上对各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历史。
2.学习目标本课程上编《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基本精神,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论,较为深入地掌握各种主要文化现象的特点,目的是为了提高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便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状况和当前的国情,并使这种能力和认识渗透于各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之中。
下编《西方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授西方文化2000多年来西方人文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演变,以文化艺术和政治哲学、科技伦理为主,目的是通过讲述这些重要文化现象,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史有较好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3.课程设计本课程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并辅以课外阅读和作业练习,重点在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历史感、相应的思辨能力以及对当前文化现象的实际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学习中外文化,培养独立的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思辩能力和综合判断力。
4.教学设计上编:中国文化史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教学内容:1.“文化”界说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3.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确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文化”界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内容: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2.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地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成因素,并对历史地理环境的诸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代码:1012014课程负责人:李红梅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和介绍。
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
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2. 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饮食文化2. 西方的饮食文化3. 中国的传统节日4. 西方的传统节日5. 中国的社交礼仪6. 西方的社交礼仪7. 中国的家庭观念8. 西方的家庭观念9. 中国的教育观念10. 西方的教育观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四、教学方法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文化案例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准备参与小组讨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
2. 讲授中国的饮食文化: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特点,如餐桌礼仪、食材选择等。
3. 讲授西方的饮食文化:介绍西方的饮食文化特点,如分餐制、餐桌礼仪等。
4.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点,如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七、课堂活动1.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案例,如春节和圣诞节,引导学生分析其差异。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分享讨论成果。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
2. 讲授中国的社交礼仪:介绍中国的社交礼仪特点,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3. 讲授西方的社交礼仪:介绍西方的社交礼仪特点,如个人主义、尊重隐私等。
中西文化比较提纲

中西文化比较提纲一、文化与文明两词来自罗马文化一词,源自农业生产,注重人的内在修炼,较为侧重精神品位,文明一词来自城市生活,与都市的开化有关,较为侧重外在的物质品位。
不同类型的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传统、文化特性、文化发展史与文化形态等。
文化比较的特性有:整体性、跨跃性、代表性与典型性、可比性文化比较的方法有:1、历史实证(考据研究)方法,a经验实录性研究;b、史传记载研究;c、考订注释研究。
2、逻辑评价方法是指根据一定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具有相近、相同、相似、相反等比较性特征,通过比较得到事物具有共同或相反的特性,发现事物的规律与特殊性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类比方法、历史规律探求方法。
3、起源比较研究(发生学研究)4、共时历史方法包括:人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二、世界文化类型(一)世界上古文化类型从上古时代文明与文化的出现为起点到公元前10世纪。
上古文化主要有:埃及文化与两河流域文化。
古埃及文化的特征:1、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先驱;2、它是单一民族为主体的封闭式发展的文化类型;3、从比较文化角度来看,埃及文化对世界的独特贡献是巨大的。
主要表现在:a、埃及的古代政治制度法老制度,是早期文明中政治形态的代表。
b、埃及人的宗教是太阳神崇拜的多神教;c、更能代表埃及文化形态特征的是与太阳神相关的人神一体思想。
埃及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关系:a、埃及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历史渊源;b、埃及文化与欧洲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古希腊罗马而得到传承;c、近东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地区曾经受到古埃及文化的辐射。
两河流域文化它是一种上古的多民族混融的多元文化形态1、两河文化中有世界上最古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和阿伽》;2、两河流域中存在过早期的民主制度;(二)世界经典文化类型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1600年。
主要表征是:完整的语言文字系统形成,国家社会制度完善,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学术思想与人文艺术成就裴然。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28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学分:2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先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概论一、教学目标中西文化比较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克服文化障碍,以减缓可能碰到的文化冲击,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1.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有关语言与文化的知识,并掌握其学习方法。
2.有计划地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外,还要注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更新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一、中西方对“文化”的界定并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二、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三、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中西文化比较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一、人类文化的起源--“轴心时代”二、中西文化形成的地理基础三、农业文明与工商业文明四、家国与城邦五、中西文化的源与流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探讨二、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三、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四、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第四章中西哲学比较一、哲学意识和宗教情怀二、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三、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四、中西哲学简介第五章中西宗教比较一、宗教与终极关怀二、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三、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六章中西审美观比较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二、中西审美观的差异第七章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一、中国文化的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二、中国文化前景展望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本课程采用平时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开卷)成绩占70%。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02019课程英文名称: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e compares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选修类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整体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以及彼此的差异,找到中西方文化间沟通、交融和共同发展的途径。
同时通过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能力及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在讲授时围绕本大纲,结合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去讲授,紧扣各部分的主题。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无(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在重点章节安排一次作业,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掌握情况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40%,期末论文成绩占60%。
(七)参考书目《中西文化比较》,周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二、中文摘要本课程是一门选修类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论文]《中西文化差异》课程教学大纲
![[论文]《中西文化差异》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7db25c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f.png)
《中西文化差异》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2
学时:34
适用专业:各系学生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门文化背景支持和知识面延伸的素质教育课程。
课程任务:
课程通过介绍中西方在风俗、社交、思维、习惯、交流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让学生掌握在对外商务、社交和礼仪等交际方面不同国家的人的不同的交流方式和习惯,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背景,以便更好的运用语言和交际手段。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
●掌握中西方在社交场合礼仪、身体语言、礼貌、拒绝、感谢等社交方面存在的基本差异。
●掌握中西方在庆祝节日、公众假期、工作时间、工作与休闲的平衡、休闲方式等方面的
基本差异。
●掌握中西方在对待性别、婚姻、家庭、教育等社会问题上的基本差异。
三、教学条件
1、教学场地:普通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商务实训室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视机、电脑、录音机、DVD、Internet。
3、教学用具:教学软件、自制课件、白板笔、擦板、光盘、磁带、图书、图片、幻灯片。
五、学时分配
六、考核方式
课堂和作业的评估(30%)
课堂评估内容包括学生个人的出勤、作业、课堂参与的情况。
作业的评估包括平时课堂及课后作业的评估。
期末项目展示(20%)
期末考试(50%)
七、教学说明
本课程为任选课,教学周为17周,每周2节课。
八、教材和参考书。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 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2 英文名称:The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3 课程号:00350001
二、学时
总学时 36 学时,其中授课36学时,实验0学时
三、考核方式
1 考核方法:考查
2 考核范围:文化起源因素;文化要素及传统特色;文化价值系统及走向。
3 成绩评定标准:平时40%;期终60%。
四、适用专业:
1 主要面向专业:外语类专业、管理类专业
2 兼顾专业:理工类各专业
五、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文化素养课。
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能初步了解:中西文化起源;基本要素与基本特征;价值系统;传播及其影响等。
六、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本课程是各专业任意选修课程之一。
课程的主要作用与任务是:通过中西文化比较,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面貌,了解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鉴别、批判与继承能力。
七、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1 课程内容
中西文化起源的背景比较;中西文化的基本要素及其传统特征比较;中西文化价值系统比较;文化传播及其影响。
2 教学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唯物、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扬弃糟粕,吸取精华;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理论传授与形象讲解结合;中西文化有机客观地比较中评判是非。
课时安排计划如下:
八、实验内容:无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教材:《中西文化比较纲要》倪卫平
2 主要参考资料:各类有关文化学书藉与资料
十、先修课程
必备的先导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当的交际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和开拓的精神。
一、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有关文化的定义,特性和作用,以及价值观对比。
本课程的难点首先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很难操作。
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很难有机会直接观察跨文化交际现象,更难直接参与。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与主要内容本课程共九个单元。
每单元大概四课时,共34课。
主要学习方法包括:典型实例分析,学Presentation展示,角色扮演,PPT演练,英汉双向练习等。
第一单元为绪论,总体介绍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着重介绍跨文化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称呼、话题选择、拜访礼仪、赞语与赞语应答等。
练习注重训练学生的日常交际的模式化习得。
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着得讲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思维模式。
通过大量的实例,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生动有趣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把文化深层结构引入学生的视野。
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主要概述非语言交际的三大内容:时间观念、空间的使用与身势语,用大量事例充分展示了非常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规则。
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介绍中外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如谈话风格,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如何跨越这些障碍而达到彼此的沟通与理解。
第七单元介绍谈判风格的文化差异,着重分析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谈判风格,介绍了中西方谈判氛围、谈判人员的组成、决定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第八单元介绍跨文化交往中的幽默认知,介绍在跨文化交往中如何理解幽默、欣赏幽默和使用幽默。
第九单元以跨文化人格形成为内容,重点讨论中西方文化观的融合,介绍了中西方世界观在对宇宙、自然、知识、社会、时间及交际等认识方面上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提出随着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培养跨文化人格成为一种必然需要。
章节英文版Unit 1 An IntroductionWarm-up CasesCultureCommunicati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ExercisesUnit 2 Daily Verbal Communication (I)Warm-up CasesForm of AddressGreetingInitiating Conversation and Conversation TopicVisitingPartingExercisesUnit 3 Daily Verbal Communication (11) Warm-up Cases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 Social Functions of Compliment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limentsCommon Response Formulas of English and ChineseComplimentsCultural AssumptionExpressions of Gratitude and Apology in English and ChineseExercisesUnit 4 Verbal CommunicationWarm-up CasesCulturally Loaded WordsCultural Reflections on ProverbsTaboos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ExercisesUnit 5 Nonverbal Communication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ts Underestimated Status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ts Study Area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Time LanguageSpace LanguageBody LanguageParalanguageExercisesUnit 6 Cross-gender CommunicationWarm-up CasesSex and GenderFeminine and Masculine Communication CulturesUnderstanding Cross-gender Communication Six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Cross-gender CommunicationExercisesUnit 7 Cultural Variations in Negotiation StylesWarm-up CasesCultural Variations in Conducting Business Cultural Variations in Selecting Negotiators Cultural Variations in Decision-making ConclusionExercisesUnit 8 Humor Interpretation in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Humor as a Pathway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onverting Enthymeme into Syllogism Locating Analogous Cultural ContextsThe MetastepSummaryExercisesUnit 9 Intercultural Personhood: An Integration of Easternand Western PerspectivesWarm-up Cases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 ViewsA SynthesisComplementaryToward Intercultural Personhood六、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课堂上老师尽量引导学生多自主学习,每次课文都安排学生上台做展示和角色扮演。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2. 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3.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中文的礼貌用语如“您”、“请问”、“谢谢”等西方的礼貌用语如“Hello”、“Please”、“Thank you”等2.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多样性、烹饪技法和餐桌礼仪西方的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分量、简单烹饪和分享食物3. 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中国家庭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孝顺和和谐西方家庭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和尊重个人选择4.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考试成绩和竞争压力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5.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中国社交礼仪注重尊老爱幼、谦虚礼貌和面子文化西方社交礼仪注重直接表达、个人空间和尊重他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看法。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场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
3. 角色扮演表演: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西文化比较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
2. 课件:用于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图片、视频和图表等。
3.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相关案例和资料。
4. 角色扮演道具:用于模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场景。
六、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彖传》主讲教师:***第一章导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西方对“文化”的界定,并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领会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中西文化比较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与文明的区分;大学生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为主五、作业:1、试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2、概要说明文化的主要特征。
六、参考书目:1、冯天瑜、何晓明《中华文化史》导论部分2、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第一章七、教学内容:一、文化释义(一)中国对文化的界定1、文化的原意:“人文化成”,“以文教化”,“文治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文”的本意,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又由纹理之一导出装饰、人为加工、经纬天地,与“质”相对称;进一步推衍为美、善、文德教化,以及文辞、文章,与“野”对称,或与武事对称。
《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化”则有变、改、化生、造化、化育等意。
归纳起来,“化”的含义是,二物相接,其中一方或双方改变性质形态,引申为教行、迁善、告谕使人回心、化而成之等。
两者连用,最早见于《周易·彖传》:刚柔相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中华之“华”,意指具有文化的民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用体现道德政治伦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以化成天下也。
(二)西方对文化的界定Culture源出于拉丁文,有耕作、加工、修养、练习、留心、教育、礼貌等多种含义,包含着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
Cultivate:耕作、栽培、建立、发展Cultivated :耕种的、有教养的Cultured: 有教养的英国文化学者泰勒: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文化、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中西文化对比》课程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对比》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8040162课程名称:中西文化对比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先修课程:大学英语1、2、3册适应专业:大学二年级第四学期非英语专业英语四级成绩为425分以上的本科生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一门文化知识型,应用型的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较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熟悉中国文化,加深对中西方文化体系的认识和比较,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自觉性;·介绍中西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使学生较好地宣传我国文化以增进中西方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达到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对方和得体地表达自己;·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增强其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学生把握与运用中西文化的比较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以及讨论法。
课堂上除了由老师对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也有一定的时间对课堂内容发表个人意见, 展示他们在课后所搜集到的资料。
据本课程的特点,除了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演示外,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活跃课堂气氛,协助课堂内容的清晰阐述。
教学内容1) 中西文化的民族特点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西方文化的特点;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2) 中西方观念文化比较哲学思想及体系基督教和圣经;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与中国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伦理道德;审美情趣;民族个性;思维方式3) 中西风俗习惯比较英语国家的节日风情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婚嫁与葬俗中西社交礼仪中西各民族祥瑞动物崇尚和禁忌4) 中西方物态文化要略建筑艺术风格的比较及鉴赏影视文化中华医学的文化特点中西饮食文化对比5) 汉英语言和文化6) 中西方制度文化比较议会和人民代表大会美国总统选举政党重要国际组织教学方法1) 每大块围绕各主题,通过教师讲座,学生读视听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提高文化品味,为以后的文化交流打下基础。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ComparativeStudiesonChinese&WesternCu1tures课程编码:25AooO67学分:2.0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2其中讲课:32实验或实践:0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推荐教材: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目:1.辜正坤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张忠利、宗文举著《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王前著《中西文化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吴克礼主编《文化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广告学与广播影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运用平行研究的方式分别从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判断等社会规范体系以及文化构成要素等角度对中西文化进行综合考察,介绍当前有关中西比较的主要理论观点与前沿问题等。
学生须掌握中西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明确其基本内涵、本质及形成过程,特别要学会在全球化视野上看待中西文化差异与冲突,增强对文化的理解、辨别、分析与整合等分析与阐释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同与异有比较中肯的理解,能认识到文化的比较应当是整体的比较,是追根朔源的历史性比较,是全球化视野上有预见性的比较。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设想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从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多个侧面来观察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让学生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认识到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别的文化的参照物。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导论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从概念上梳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文化的含义、文化比较研究的现状及前沿视点,要求学生在明确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增强理论分析理念与相关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英文名称: The compa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课程号:422010182—01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秋
总学时:32学时(课堂授课学时:26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中西文明通论
面向对象:思政专业以及全校学生
开课院/部(室/所):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教研室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思政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同时也欢迎全校有兴趣的同学选修。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对中西文化的基本脉络有全面的了解;2、对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有基本的认知和理解;3、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有较为深刻的理解;4、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以中西方“本体论”的比较、中西方人性观的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中西方信仰观的比较为主线,以中西方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元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马克思、孔子、老子、惠能、《道德经》等为依据,来解读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也在于塑造学生的多元文化格局和视野。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理论教学:26学时
知识单元1:中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比较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内容:对中西方哲学关于本体论的认知,加以梳理、总结和对比分析。
学习目标:本体论是文化的“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某一个文化形态的基本面貌和致思过程,通过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和比较,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业:中西方文化的“本体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知识单元2: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比较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内容:对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总结、透析、梳理和比较。
学习目标:西方文化产生的二元对立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衍生的多元共生的思维方式,不仅在思考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区别,而且对当今人类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多元社会里,我们应该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自觉秉持多元共生的文化理念。
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对于我们理解今天重大的社会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知识单元3:中西方文化的人性观比较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内容:中西方文化如何塑造了“人”的概念
学习目标:对中西方关于人性的论述,有全方面的把握。
一个文化形态,如何理解“人”,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创造出什么样的文化形态。
作业:结合文艺复兴和儒家对于人性的理解,谈一下自己对“人到底是什么”的理解。
知识单元:4:中西方文化的信仰观比较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内容:中西方文化解决“信仰”问题的方式。
学习目标:对中西方的信仰模式作出整体性的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的终极拯救问题。
作业:结合基督教和佛教的历史和教理,比较二者对于人类救赎问题的不同看法,并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知识单元5:经典解读
参考学时:10学时
学习内容:以《道德经》为蓝本,在深入解读文本元典的同时,阐释中西方文化对于不同问题的理解。
学习目标:深入理解元典精神和智慧。
作业:《道德经》为什么引起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等人的高度赞扬?其中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文化现象?
(二)实践教学本课程讨论和答疑三次,共7学时
在讨论和答疑中,推进学生对于中西文化的理解。
四、说明
1、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
先修课程:人文通论方面的课程
后续课程:经典解读
2、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西方的本体论比较。
难点:中西方信仰问题的比较。
3、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重要历史人物为节点解读思想史。
2.以文化史上的元典为依据解读文化内涵。
教学手段:
1.多媒体。
2.网络畅通。
4、实践教学环境
自由讨论。
5、课程自主学习和课外实验课时
布置中西方的经典数目,课下阅读。
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课程考核方法:考查
考核要求:写出有深度的论文。
7、作业要求:
每章结束均应布置相应作业。
8、教材选用或自主编写的原则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编写出版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的理论教学教材。
五、教材选用及推荐参考书
(一)选用教材
1. 郭继承著《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国学智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二)推荐参考书
1. 郭继承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2. 韩震、赵敦华等人撰写或者编著的《西方哲学史》。
执笔:郭继承审稿:×××审定:××××学院/教学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修)订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