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说课稿(终审稿)

合集下载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七言律诗。

本单元所选诗歌均为唐代诗歌,旨在让学生领略唐诗的魅力。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复杂深沉的情感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意象、知人论世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赏析,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知人论世法: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共同解决问题。

(3)诵读品味法: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登高》。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登高》说课稿8篇

《登高》说课稿8篇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说课稿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

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技能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境导入法。

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

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程中的文学作品为唐代杜甫的《登高》。

该作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在课程中,将通过解读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探究作品所蕴含的哲理思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熟悉唐代文学中的“山水田园诗”;•掌握五言绝句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理解《登高》这首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探究作品所蕴藏的哲理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热爱;•启发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登高》这首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唐代文学的古文语言和句式结构可能较为陌生,需要耐心引导和解释;•一些哲理思想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

四、教学策略1.导入策略通过放映相关图片和短片,让学生感受到登高的美景,从而引发他们对作品的浓厚兴趣。

2.讲解策略采用逐字解读、词句分析等方式,让学生逐渐了解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情感内涵,同时通过阅读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提高他们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3.拓展策略通过学生课外阅读、现代诗歌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增强对文学艺术的感受。

4.创新策略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学习《登高》的创作技巧和表达语言,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文学创作兴趣。

五、教学评价1. 测评内容•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对于唐代文学特点和发展的理解能力;•对于《登高》这首诗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对于诗歌创作的运用能力。

2. 测评方法通过学生课后阅读报告、课堂答辩、诗歌创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同时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的理解和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一、课程背景《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诗歌,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课程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课外阅读文章,在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文学鉴赏方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诗歌的主题、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该诗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2.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技巧,如语音语调,韵律节奏,情感表达等。

3.探讨该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理解“居安思危”、“求卓竞优”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文学鉴赏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生平经历了唐代衰落的历史背景,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和人民命运的诗歌,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

2. 诵读诗歌本节课的诗歌是《登高》,请大家先听一段诗歌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诗歌的解读3.1 诗歌情感表达《登高》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何?请同学们仔细品味,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3.2 诗歌的主题《登高》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何?请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理由。

3.3 诗歌的文学价值《登高》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文学价值?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3.4 诗歌的意义《登高》这首诗歌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何样的意义?请同学们探讨一下。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解、互动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获得思考和创造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课前引导思考、课堂板书、分组讨论、个人思考以及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不断地交流和探究中,全面理解和掌握《登高》这首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登高》说课稿5篇

《登高》说课稿5篇

《登高》说课稿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高》说课稿5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登高》说课稿5篇(登高统编版说课),以供参阅。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精选5篇(一)登高是唐代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政治动荡时期,诗人借登山之喻,娓娓道出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痛苦与忧虑,同时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的结构和意境。

整首诗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四节分别描写了作者在登高途中所见所感,第三节是诗人的自述和自我反省。

整体结构排列严密,白描一股登山的过程,既具有逻辑性又有层次感。

在第一节中,诗人用亲近的词语描绘了登山的过程,达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通过描写眼前美景的方式,诗人在给读者展示这个诗中的登高活动,这是与社会的现状和理想有关的。

第二节则描绘了山中景色的迷人之处,景物的描写与诗人能够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相对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

在第三节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省,也让读者对诗人的心路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一节是诗人对当下和未来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痛苦和对理想追求的坚定。

诗中的意境主要通过描写山水的方式进行构建,以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通过描绘登高过程中的风景和感受,使读者产生了被大自然环抱的感觉。

这种感受与诗人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理想的追求相比较,使诗中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入。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用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

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登山的场景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追求,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另外,在诗中也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篇通顺流畅。

诗人在诗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山上群芳,山下人烟的对比,突显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另外,在诗的结尾,也形成了呼应,前面景物的描写和治国理念的陈述相互呼应,给人以思考与警醒。

最后,我们来评价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成就。

《登高》以登山活动为载体,展示了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通过山水描写和反思自我等手法,既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忧虑和痛苦,又展现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登高》的说课稿

《登高》的说课稿

《登高》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七言律诗。

本单元所选的是唐诗中的名篇,旨在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诗歌语言精练,意境深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对于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和深层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在感受诗歌意境和情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会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情景交融等。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内涵。

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登高》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共3篇

《登高》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共3篇

《登高》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共3篇《登高》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1《登高》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在人教版高二必修二中担任选修课的角色。

这首诗虽然短小精悍,但却隐含着深刻的哲理,是一首极富思考性的诗歌。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登高》的解读,来为大家详细介绍这首诗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简要内容。

《登高》的写作背景是杜甫在游历西南地区时写的。

这首诗可以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描述作者登高的景象,后半部分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首先,杜甫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里,杜甫用诗人的笔触描绘了天际的高原上猿猴的啸声和鸟儿的飞行画面,形象生动。

在这句话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那就是“高”。

在诗歌中,高山被赋予了很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人们想要追求的、向上的精神高度,也象征着成功和雄心壮志。

接着,杜甫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话不仅写出了大江奔流的壮阔,还通过“千古风流人物”这个意象表达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杜甫钟情于自然和历史这两个宏大的主题。

紧接着,杜甫进入了他情感的抒发:“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里,杜甫以故垒为依托,在心中憧憬着一个更加宏伟、更加美好的未来。

他希望通过向高处努力,来实现他内心的所得所愿。

并且,在这句诗中,杜甫使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表达方式,那就是“青天外”。

这里“外”字表达了杜甫心中隐藏着若干无法道尽的情感和渴望。

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其他的趣味。

比如说,一些特定的名词出现的频率,以及诗歌中的句子结构和节奏。

在《登高》中,“青天”和“白鹭”等词语频繁地出现,被反复引用;此外,句子的几个部分以“半落”和“二水中分”为划分标志,非常规矩。

总之,这些细节如同彩色画笔一般,为全篇诗歌增添了更加精致的层次。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通过《登高》这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读者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登高(杜甫)说课稿

登高(杜甫)说课稿

登高(杜甫)说课稿登高(杜甫)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学会欣赏并理解他的名篇《登高》。

同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领略杜甫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喜欢上这首诗,并能用合适的语言描述景物和表达情感;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从杜甫这首诗中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深邃和艺术的美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电子教具、课件;2. 教学材料:《登高》诗歌文本。

四、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先从身边的实际生活中引入话题,让学生联想到登高的经历,并与大自然的美景相联系。

展示:通过投影仪或电子板向学生展示《登高》的全文,并请学生阅读。

解读: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并与学生讨论“登高”的主题和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2.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登高》中的关键句子,包括对词汇、诗句的解释和诗句背后的意象和感情。

3. 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分析:结合具体的诗句,解析杜甫在《登高》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理解:1. 听读诗歌:老师朗读全诗,并让学生跟读。

2. 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3. 探究诗歌意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由发挥,探索诗歌的多重意义和个人的理解。

拓展:1. 唐诗赏析: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诗歌创作背景,介绍其他几首杜甫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2. 作文创作: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一篇类似《登高》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自主选择唐诗赏析作业或以《登高》为素材进行作文创作。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理解到《登高》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物的诗歌,更展现了杜甫思考人生、有所感悟的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通过课堂的讨论和分析,提高了对诗歌的鉴赏和欣赏能力,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登高》的说课稿

《登高》的说课稿

《登高》的说课稿《<登高>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七言律诗。

本单元选取的是唐诗中的经典作品,旨在让学生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所作,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全诗语言精练,对仗工整,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律诗的格律特点和深层意蕴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对于诗人所表达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掌握律诗的格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3)学会通过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通过诗歌改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理想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语言精练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2)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

《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

《登高》的说课稿《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的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

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绘的登高所见之景。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11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解读诗人情感的表达。

难点
理解诗人复杂情感的深层内涵。

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112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法:对诗歌的词句、意象进行深入分析。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12 教学过程
导入
介绍杜甫的生平及诗歌成就。

提问学生对登高这一主题的初步理解。

初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范读,强调重点词句的读音和停顿。

诗歌解读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风”“天”“猿”等,描绘出的画面。

探讨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情感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结合诗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其情感的根源。

艺术手法分析
探讨诗歌的对仗、用典等手法。

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课堂总结
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

强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写一篇关于本诗的读后感。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三、说教法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

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

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登高》说课稿汇编3篇

《登高》说课稿汇编3篇

《登高》说课稿汇编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高》说课稿汇编3篇导语设计导语: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及说课稿(三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及说课稿(三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及说课稿(三篇) 有关杜甫登高教案(推举)一《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其次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终一首诗。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喜爱祖国语言文字,喜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肯定的审美力量,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学问、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学问与力量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尝诗歌意境,培育初步鉴赏诗歌的力量;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复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蔽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展说明。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所以我将实行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育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量,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

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学问积淀和人生经受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展简要的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

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必修三5-3《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三5-3《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囊,盖始于此。

”据粱朝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遣神捉鬼。

有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将有灾祸降临,须早作准备。

”桓景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场灾祸?”长房告诉他:“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个红色布袋,装上茱萸,挂在胳膊上,再带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饮,即可避免这场灾祸。

”从这段记载来看,汝南人桓景听从了师父的劝告,在九月九日率家人登高避灾,结果幸免于难。

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

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它与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登高成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标志。

今天我们就来学杜甫的登高诗,看看他是否也饮菊花酒,祈求长寿?二、请同学们诵读,再请两位同学来诵读,点评同学们诵读时对感情的把握播放诵读录音,请同学们评价读得如何?没有什么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绍(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

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精通《左传》,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亲爱的同事们,我今天将为大家呈现一堂精彩的《登高》说课。

希望通过这堂课,我们能够共同探讨诗歌的魅力,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登高》是一首描写诗人杜甫登高远望的诗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述法:通过讲述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基本特征。

2.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韵律。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多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我将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登高》这首诗的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登高远望时,会看到哪些景象?会产生哪些情感?这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新课教学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诗歌的内容。

我将引导学生逐句朗读诗歌,并解释诗句的含义。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我们将探讨诗人的情感变化以及诗歌的主题。

例如,在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句诗描绘了凄凉的自然环境。

通过分析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悲苦心情。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讨诗中其他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3. 小组合作与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将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我们将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们探讨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所传达的思想。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分享与展示在小组讨论之后,我们将邀请一些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

这将给学生们一个展示自己思考成果的机会,同时也能激发其他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5. 课堂小结在本节课的最后阶段,我们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登高杜甫的教案(终审稿)

登高杜甫的教案(终审稿)

登高杜甫的教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杜甫《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

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

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

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

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着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二、品读诗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

(学生齐读《登高》)三、赏析诗歌1、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

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登高说课稿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登高》说课稿河北省保定市满城中学皮占辉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中国被称为诗词国度,千百年来源远流长。

今天我提交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登高》,说课的类型是课后说课。

第一说教材:1.单元要求:《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内容,单元内容为中国文学中的“珠穆拉玛峰”唐代诗歌,它上承必修2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下接必修4中国文学的“明珠”宋词,是中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一环。

单元要求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单元内容及目标: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内容涵盖了唐代各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根据新课标“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要求。

我以盛唐气象—谪仙李白大唐惊乱---诗圣杜甫中唐格调—诗魔白居易晚唐风韵—李商隐为抓手,引领学生深刻品味大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人的代表作品,引领学生“立体化了解诗人”,达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目标。

3.作品地位及作用:《登高》是《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古人称之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悲秋绝唱’”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透此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说学情1.从心理的角度来说:高一的学生在思维和想象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他们迫切需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诗歌。

2.从知识积累方面来说: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已经初步懂得在诵读合作探究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从鉴赏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还仅限于读背,只能把握浅显的内容,感受表面的感情,难以透过文字深入挖掘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对优秀诗人的认知比较平面,难以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第三:根据学情及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感知:悲秋绝唱“绝”何处二探究:千秋诗圣“圣”何处第四:为了高效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1.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积累。

2.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

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了:1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讲析法和点拨法。

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⒊合作探究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

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语文课应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

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第五:说设计情境导入:我用87版经典影视名着《红楼梦》中的插曲视频《代别离》“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进行了导入。

让学生体会了传统文学中“悲秋”的意味和情感,激起学生们探究《登高》的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

在紧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读诗,引导学生读诗的过程中我会注意诵读的层次,一是学生自由读,扫清字词的障碍,此为音读。

二是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感知诗歌整体情感,此为情读。

三是学生配乐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此为境读。

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为“悲”。

此时我才插入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杜甫为什么会在此时写出如此哀伤的诗歌。

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

到了这个环节,学生已经完成了情感蓄势,我要借此提出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古人把登高评为“悲秋的绝唱”,那么它绝在何处?依据:1.新课标教学大纲“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目标分层推进”的要求。

2《教育心理学》小步子大目标——连锁塑造我引领学生们抽丝剥茧,解开“绝唱”之谜。

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既然本诗的情感基调是悲,那么诗人在悲什么?这个问题属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难度系数不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采用了“同桌合作探究法。

”经过学生的讨论探究,学生们回答了:悲秋异地为客晚年多病生活艰难离家万里忧心社稷接着我利用课后练习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人罗大经《》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的问题继续引领学生探究诗歌内容情感。

此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1.在学生赏析这一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内容上还有哪些疑问,即“课堂质疑答疑”。

学生一:渚清沙白鸟飞回:学生根据有关资料解释为在清冷的沙洲上,白色的沙滩上鸟儿飞舞盘旋。

质疑点是:老师,杜甫登高面对的是长江,长江是淡水,沙滩怎么是白色的呢?据我所知,只有大海的沙滩由于含有盐分的原因经过日晒才是白色的。

为了展示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兴趣,引领学生去推断另一种解释。

在此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会给学生一把钥匙即:《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白”即“空无所有”。

根据这把钥匙,学生就会得出诗句的另一种阐释:沙洲上一片凄清,沙滩上空空荡荡,一只鸟儿在飞舞盘旋。

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文本去对比两种阐释,得出自己认为最贴切的诗意。

学生二:无边落木萧萧下:通过本联中的“落木”,我们能够理解既指树木之秋,落叶纷纷,也指诗人的韶光已逝。

质疑点是:既然“无边落木”,就能表达出季节之秋,韶光已逝,为什么还要用“萧萧”我们能够看出作为老师要引领学生理解的更为深刻透彻,此时我采用了教师点拨法,,它更指诗人的将来正如这纷纷飘落的木叶,渺茫无助,随着强劲的秋风不知吹向何处!即悲季节之秋,悲韶光易逝,悲前路迷茫。

最后,立足于整首诗,全面总结诗人悲伤的内容。

诗人的“悲”情来自:悲之一:悲秋。

悲之二:客中悲秋。

悲之三:常客悲秋。

悲之四:万里常客悲秋。

悲之五:独自登台。

悲之六:多病独登台。

悲之七:晚年多病登台。

悲之八:生活艰难。

悲之九:国运衰微。

最后请同学们进行小结: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教师提升:遍读古今悲秋律诗,皆曰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唯有登高,三悲一体,层层推进,意境雄浑,深沉蕴藉,将悲秋之情扩至悲慨壮大之境。

唯此而已。

记得孔子的知己南子曾经说过,我们都知道夫子的孤寂与哀伤,但我们谁也无法理解夫子在孤寂与哀伤中所达到的境界,同样,我们知道杜甫是悲秋的,但我们谁也无法真正理解杜甫在悲秋中所达到的境界,此为情绝也。

在此基础之上,老师进一步提出,杜诗“沉郁”除了内容深广之外,还具有“意境雄浑、感情抑扬跌宕”的特点,因此我引领学生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请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意境。

在此我采用的是“绘图想象法”、“诵读想象法”、“表演想象法”,让学生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感知诗歌的意境。

分析:风急天高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万里悲秋这些意象营造了雄浑阔大,苍劲悲凉的氛围。

猿啸哀渚清沙白落木萧萧常作客多病独登台双鬓繁这些意象则蕴含了诗人的凄婉哀伤,深邃沉郁。

教师小结:遍读古今悲秋律诗,融雄浑阔大,凄伤哀婉于一脉,集苍劲悲凉,深邃沉郁于一体,蕴藉低回,厚积薄发,此为境绝也。

杜诗“顿挫”指:手法蕴藉、变化曲折、反复低回、用韵精巧。

在此我采用“激疑引入法”,汇涵百家,革新众体,集古今诗人之大成的杜甫被誉为“诗圣”,其《登高》被赞之为“杜集七言律师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说其“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究竟“奇”在何处?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联进行赏析。

教师提示:1.学生边读边思边写。

2用疑问法读诗、思考。

品读探究(1)首联奇在何处?学生:从用词、构句、设色、寄情四个方面质疑探讨。

每句多景相属,名词连缀,声色方位搭配奇妙。

背景愈是空阔,愈是显示寂寥之深。

(2)颔联奇在何处?学生:从承接、气象、动静、含蕴四点入手探究。

句句妙承,气象壮阔。

有声在耳,动势显然。

句子深蕴生命感悟。

(3)颈联奇在何处?学生:从意象叠加、情感抒发角度设问求索。

以一象为主,从时间、空间、文化、情境等多个角度叠加意象,显悲情的无时无边无界,悲凉之情的无以复加。

(4)尾联奇在何处?学生:抓住议论和绘形的字眼切入。

尾联奇在议中抒情,绘形达意,以叙议切入,旨在抒发感慨。

师生小结:写所见所感,抒志士之悲情。

写景,景中含情;叙议,叙议寄情。

奇在构图,奇在寄怀,奇在言志。

遍读古今律诗,未有一首用了如此多的写作技法,可以说是“句句皆法,字字皆法”。

遍读古今律诗,唯有此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此为技绝也。

三绝合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独步千古的悲秋绝唱!完成了悲秋绝唱这个教学目标,我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难道诗人仅仅一首《登高》就获得了“千秋诗圣”的桂冠吗?此时学生的求知激情再次被点燃,学生的回答有二,一是对,对此我采用反问“答疑法”引领学生,假如果真如此那么,“凄寒苦绝人独钓”江雪的作者柳宗元为什么不被誉为“柳圣”“弥留绝唱贯古今”示儿的作者陆放翁,为什么不被称为“陆圣”学生的另一种回答不是,对此我将这样引领学生,杜甫被称为“诗中圣哲”,如果这首代表作品中没有体现圣者之心,那还是杜甫的代表作品吗?此时学生无法按捺自己的激情,急于想知道答案,我立刻引领学生进入本课的难点“千秋诗圣圣何处”记得一位专家说过“文本是学生解决所有问题的出发点”。

我在幻灯上展示有关文本内容。

在学生说出自己对红色词句的理解之后,我进行分析点拨。

1.鸟飞回:天高地迥,一片空寂,秋风劲吹之中一只鸟再来回飞旋给你什么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