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法家思想.ppt

合集下载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
9
初期法家代表:管仲
管仲认为人君应当以政令的监督的禁 令来谋求人民的根本利益,办法则要以 重视政策为中心,辅之以“节用”, “输财”,“济困”等措施。人民必须 享有充裕的衣食,但私人的财产不能积 聚过多,以免贫富差距悬殊而发生的危 机,因此主张工商大利归国所有。
10
战国中期法家的派别
重术派 代表人物:申不害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

4
法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初期法家代表

管仲 子产 李悝 重术派 重法派 重势派 申不害 商鞅 慎到

战国中期法家的派别

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韩非子 将法家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要人物——李斯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
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 也。” 术指的是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 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 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11
战国中期法家的派别
重法派 代表人物:商鞅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乎民心,
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法是政府所定,臣民共守的法令,主张 规定法条,以严刑重赏为手段,促使臣 民彻底实行。

16
未完待续……
17
思考题
在法家理论之中,是如何来处理君 主,权利,爱民以及法之间的关系的?
18
君主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法家理论中的重势派代表人——慎到提出独特的 权力制衡理论。即在一元统治下的权力制衡。 慎到认为,君主为保持其政治地位,必须实行 独裁统治,国家不能存在二元或多元的统治中 心,"两则争,杂则相伤。"慎到说,国家可以 多贤,但不可以多君,国家可以无贤,但不可 以无君,也就是说,君主的一元化独裁统治是 绝对必要的。因此,慎到的制衡,不是指君臣 之间的关系,而是指在君主握有绝对权力条件 下,重臣之间的分工与制约。

经典课件-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第三讲: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

经典课件-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第三讲: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
❖ “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任人者,使有势也……任人 者,使断事也”
❖ “分势不二”
(二)重“势治”的具体主张 ❖ “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
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 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 ❖ “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 也” ❖ “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临千初之峪,材非长也,位高也” ❖ “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 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 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由此观 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者也”。
与时变,与俗化” “古之所谓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设赏有 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 时而变,因俗而动” ❖ 杜挚的:“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 循礼无邪”的观点 ❖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 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乃至文、武, 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 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 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 “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故人君失势,则臣制之矣; 势在下,则君制于臣也,势在上,则臣制于君矣,故君臣之 易位,势在下也”
❖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 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
❖ “凡明主治国也,任其势”
(三)保“势”的方法和途径 ❖ “人主失其势重于臣,而不可复收也” ❖ “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 ❖ “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课件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课件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儒家思想概述 • 法家思想概述 •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比较 •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在当代的应用 •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未来发展
01
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01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由孔 子创立,经过孟子、荀子等人的 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3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比 较
政治观念的比较
儒家强调仁政
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以仁爱和道 德为本,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 以仁爱和礼制来教化人民,实现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法家主张法治
法家认为治理国家应以法律为准 绳,主张君主应制定严格的法律 制度,通过法治手段来维护社会 秩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人性论的比较
法家思想强调规矩、纪律和服从,主张通过严格的规矩和纪 律来培养人的行为习惯。在教育领域,法家思想可以应用于 学校管理和课堂纪律,强调规矩和纪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 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企业领域的应用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忠诚和信誉,主张以人为本、以 和为贵。在企业领域,儒家思想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团 队建设和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忠诚和信誉,促进企 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过程中,需 要注意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同 时,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进行适当的调 整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需求。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在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儒家思 想与法家思想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 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 发生变化。这需要儒家思想和法家思 想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以适应 时代的需求。

法家思想 ppt课件

法家思想  ppt课件

专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是其目标,而尚法明
刑是发展经济和君主专制的法律保障,三个
方面相互支撑,共同构筑的法家思想的有机
组合。
ppt课件
9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 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
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法》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
子·说林上》
经典寓言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老马识
途人、 买讳 履疾 等忌医、三人成虎、智子疑邻、郑ppt课件
7
集大成者
在势、法、术方面,韩非无疑是集大成者。
他明确宣布,“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即 势、法、术三者都是帝王手里的工具,三者缺一 不可。
韩非子提出“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势 者,胜众之资也”,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 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
ppt课件
10
强调法律的作用:
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 制裁。
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民立战功,通过 “严刑峻法”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ppt课件
11
法家的基本思想
法家从事变法活动和构筑思想文化体系的两 个理论支点:
一是历史进步论的观点; 二是性本利的观点
ppt课件
12
历史进步论
不法古 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 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 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 “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 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内容,带有普遍的成人立身标准,中国的先哲们都有所指出。法家思想精 英也不例外。“诚”,真心实意,开诚布公。“信”的基本含义为诚实、不疑、不欺。法家先驱管仲认为讲诚信 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如何讲诚信,他从两个方面做了阐释。首先他重诚信,把诚信纳入德行的范畴。 “先王 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贤大夫不恃宗室,士不恃外权。坦坦之利不以攻,坦坦之备不为用。故存国家、 定社稷,在卒谋之间耳。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既智且仁,是谓成人” (《管子·枢言》)。“其王 信明圣,其臣乃正。何以知其王之信明信圣也?曰:慎使能而善听信。使能之谓明,听信之谓圣,明信圣者,皆 受天赏。使不能为昏,昏而忘也者,皆受天祸”(《管子·四时》)。第二,管仲把诚信的道德观念拓展到刑罚 和军事领域中。他分别在《管子·权修》、《管子·版法解》和《管子·九废》中指出:“赏罚信于其所见,虽 其所不见,岂敢为之乎?”;“刑赏信必,则善劝而奸之”;“今恃不信之人,而求以智;而不守之民,而欲以 固;将不战之卒,而幸以胜;此兵之三暗也。”
法家先驱人物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提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即从物质生活中 寻求道德的根源,肯定了“利”对“义”的决定性意义。不仅如此,法家还认为道德观念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 变化而变化。韩非在《五蠹》篇中论述到:“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 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法 家坚持人们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物质基础有着直接且紧密的,当社会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时,人 们就会行仁义、讲道德。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民众而物寡”、“争于气力”的时期,仁义道德退 而居之。商鞅提出“利出于地”、“名出于战”,韩非也明确提出“务力而不务德”,否则国家将面临贫穷落后 甚至是亡国的危机。法家认为儒家所谓的“爱人之心”实际上是“伤民”,而儒家那套繁杂的仁义礼节不但于民 无益且有害,是暴政的发端。而法家坚持,利乃是人们的行为的唯一动因,这既是社会事实,也是社会应该倡导 的原则。这与法家好利、自为的人性论思想一致,并由其沿袭而来。商鞅提在《商君书·开塞》中指出:“吾所 谓利者,义之本也。”总之,在法家看来,人性好利,人与人之间也是纯粹的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利”则是人 的一切行为和交往的唯一动力。在这种义利观的支配下,法家思想家们也触及到了公和私的话题,法家肯定 “利”,但有“公、私”之分,他们主张去私行公。法家所言的“公”是以君主的利益为大;“私”当然是指受 君主统治的群众。商鞅在《商君书·修权》断言:“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因为“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 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

第五讲 法家思想

第五讲 法家思想

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慎到认为, “法”是 遵循“道”的一种社会规则。这有些颇似 西欧早期的自然法思想。 法同时是人心的需要。慎到说:“法非从 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 已。”“人莫不自为也。”自为就是为自 己的利益。“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 离,非不相爱,利不足相容也。” 慎到认为,“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
君主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谨慎行 事。 “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 靡。” 君主要学会做君主,不要事必躬亲, 不要事事都过问。 “治不逾官,虽知不言。”“明君治 国,三寸之机运而天下定,方寸之谋 正而天下治。”
3.清静无为之术
申不害的这一思想明显受道家的影响。
“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道常正,是以 清明。地道不作,是以常静;地道常静, 是以正方。举事为之,乃有恒常之静者, 符信受令必行也。 ”天地之法则是清静无 为,因此,他要求君主要做到无为而治。 “刚者折,危者覆,动者摇,静者安。名 自正也,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 正之,随事而定之也。 ”“示天下无为。”
法家代表人物
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慎到、 申不害。 法家后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在先秦法家思想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 ,慎到重势,而韩非是集大成者。
慎到以势行法思想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 公元前315年),战国时期 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 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 代表人物。齐宣王时他曾 长期在稷下讲学,有不少学生, 在当时享有盛名。后被齐王命 为大夫,受到尊敬。他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 做出了贡献。慎到著有《慎子》。
3.尚法
1)反对“身治”(人治),提倡“法治”。 他认为人治有两大弊端:一是人治无一定 标准,随心所欲;二是,人治使“国家之 政要在一人之心矣,”“一人之识识天下, 谁子之识能足焉?”因此,“事断于法, 是国之大道也。” 2)法的内涵 慎到认为,世间每一种事务包括天、地都 有局限性。

治国通论-法家治国思想

治国通论-法家治国思想
• 1、经济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 2、政治措施。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 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 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 • 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
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 第三,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开垦土地。 • 第四,实行“平籴法”。 • 第五,改革军制,精选武士。
吴起(?—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 东北)人。
• 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
• 法是公平的。“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 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超越 于阶级,一律平等,而且赏罚都以法断,“爵禄 生于外,诛罚生于罪”,全仗自己表现,故赏不 思主,罚不恶朝,因皆出于己行。
3、“法”的行为体现
• 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和需要分析,以求人与组织的和 谐,并引导恰当地适应人们的需求和对需求的渴望用 以实施组织的目标。 人性 → 动机 → 行为 → 目标
• 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 “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
• 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 • 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
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 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韩非集早期法家之大成,主张三者相结合,作为加 强中央集权的工具,从而系统地发展了法家的法 治思想。
关于势
1、“势”的概念 • 势,就是权力,称权势。“势者,胜众之资也。”“资”
是凭藉。一个君统治众人,他必须有所凭藉。他的凭藉, 就是作为君主的权力,这就是势。只有“君执柄以处势”, 才能“令行禁止”(《八经》)。 • “万乘之君,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 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如果不懂得运用自己的 威势,而为周围的大臣所专擅就等于失去“筋力”,“人 主失力而有国者,千无一人”。

[实用参考]法家思想.ppt

[实用参考]法家思想.ppt

在韩非子看来,人与人之间除了利害关系就 不会有别的关系,既然都是为了自己,就会 设法去算计别人呢。
生平事迹
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 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 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 文字、度量衡制度.
代表人物
韩非子: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
代表作品 《韩非子》 经典名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
韩非子提出了“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学说, 认为人性的基本点就在于一种人人为自己打 算的自为之心,人的一切道德、情感、行为 都决定于对自己是否有利。
如做车子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做棺材的人希 望人死的多,不是做车子的人善而做棺材的 恶,而仅仅是利益的驱动。人不富贵不会买 车,死的人多卖的棺材就多,君臣父子夫妻 等一切关系都以利益为转移。
法家思想
主要内容
法家思想的背景 法家的代表人物 法家的基本思想 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
法家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原本牢固 的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扩张 以及周王室的衰微逐渐动摇, 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受到 质疑,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 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最终 促成了“礼崩乐坏”局面的形 成。面对这样的形势,儒家、 道家、墨家等各派都力图解决 君王的各种问题,可是都过于 理想化,不切合实际。
法家背景介绍
法家顺应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解体及 构建新的社会政治秩序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 以变法革新、以法治国、富国强兵的思想, 务实地回答了诸侯如何才能在相互抗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的现实政治问题,法家人物大多 既是思想家又是务实的政治改革家,也因其务 实而能有机会参与政治实践。就这样,一班 “方术之士”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法家学派应 运而生。

第五讲法家的法律思想

第五讲法家的法律思想

• 申不害的著作《申子》,已失传,现在所
能看到的只是别人引用的零章断句,比较 完整的只有《群书治要》卷三六所引《大 体篇》。
• 申不害思想中可能有杂学诸说。申不害
“本于黄老而主刑名”,擅长于黄老刑名 之术,主张将法家的法治与道家的“君人 南面之术”结合起来,是法家中主张“术 治”一派的代表人物。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措施有:
春秋时期,臣弑君专国之事屡见,战国初期,窃 国夺位之事更不稀罕。一些法家思想家认为,这 应归咎于君主驭臣之无术。宗法制被破坏后,人 有一技之长者,不问其国籍门阀皆可进仕,然而, 君主与臣下已无当年君与大夫间之血缘、温情关 系。没有了这种纽带,君主控制臣下成为一大问 题。若无术以控御群臣,则国危位替。由此, “术治”思想始有被采纳之环境。
2.倡导耕战。
• 法家特别重视实力,认为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
本原则。耕和战就是实力的源泉。
3.强化君主独裁。
法家把先秦诸子的尊君思想推向极端。君主是道和 神的化身。君主要独断,要支配臣民的一切。
4.强调法之治国不二的法门。
主张依据君主之需要,将臣民的一切行为纳入法的 规范之中。法不厌其详。除君主外,所有的人必 须按法律行事。君主立法时要考虑客观规律,并 不时地根据形势的需要修改法律。
6)无为而治
• 慎到主张因循自然,清静而治,他说:“天道,因则
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 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慎子·因循》) 意思是说,任其自然,则万物亨通,化而变之,物就 不得其用了。自然界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他在 《民杂》中说:“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 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 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 包而畜之,无所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 所求者无不足也。大君不择其下,故足。不择其下, 则易为下矣。易为下则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 之谓太上。”

法家文化-PPT课件

法家文化-PPT课件
之虫”,必须铲除。
2019/9/22
Template copyright brainybetty 2019
27
所谓“八奸”
1“同床”,指君主妻妾; 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 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 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 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
•(4)九合诸候、一匡天下
•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 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 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 和后人的礼赞。
•孔子称之以“仁”, •梁启超誉之为“中 •国之最大的政治家” •、“学术思想界一 •巨子”。
淄博管仲纪念馆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5
(7)《管子》的辨证管理观
•(1)兼听独断。《管子·版法》:“明主者,兼听独断, 多其门户。”
•(2)抓住根本。《管子·版法》“明主之治也,明于分 职而督其成事”,也就是说高层管理者治理国家不 是什麽都管,而是要抓住根本的问题,即关键是管 好官吏。
•(3)赏罚并举。《管子·版法》提出:“治国有三器, 曰号令也,斧钺也,禄赏也。”

2019/9/22
Template copyright brainybetty 2019
28
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 的臣下;
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 威风的臣下;
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 的臣下。
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 一样防备他们。
•(10)法、术、势并用。《管子·版法》:“故治国使 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 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这与“治国三 器”等都是术的体现。其实质是管理制度、方法、 手段和环境在人治之下的统一。

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的管理思想

五、法家的管理思想体系
先秦法家治道思想,是以法家的价值论、人性论、历史论、 认识论为基石。
法家治道模式:以道为旨,以国之治强为目标,以法为行 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三者 相结合,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即包括管理的本质观、 目标观、行为观、组织观、控制观,以此构建了管理型法 家治道模式。
(三)法 ——管理行为观
1、“法”的概念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
加乎奸令者。”(《定法》) 法集权于君主手中。“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
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 (《二柄》) 覆盖范围,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庶民百姓,甚至官员的升降
职级,以至编制,职掌都透过决策明确划分。“明主以吏, 宰相必起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 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王之道也。”《显学》
第四讲法家的管理思想主要内容?一法家管理思想的形成背景?二法家早期的代表人物?三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四韩非及其哲学观?五法家的管理思想体系一法家管理思想的形成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
第四讲 法家的管理思想
2、子产
子产(?——前522年)又名公孙侨,字子美,郑国贵族, 晚于管仲而与孔子同时。《史记•郑世家》云:“子产者, 郑成公少子也。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孔子尝过郑,与 子产如兄弟云。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 也!’” 。
“铸刑书”。
主张治国应宽猛并用,然以猛为主。《左传•昭公二十年》 载子产语:“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 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习之,则多死; 故宽难。”后来商鞅据此提出“法者,所以爱民也。” “子产用郑,病将死,谓游吉(即子大叔)曰:‘我死, 子必有郑,必以严莅人。’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 年争相率为盗……游吉喟然叹曰:‘吾早行夫子之教,必 不悔至于此矣。’”

第五章 法家的法律思想

第五章  法家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法家先驱人物管仲的法律思想

法立令行,则民之用者众矣;法不立,令不行,则民之用 者寡矣。故法之所立、令之所行者多,而所废者寡,则民不 诽议;民不诽议,则听从矣。法之所立,令之所行,与其所 废者钧,则国毋常经;国毋常经,则民妄行矣。法之所立、
令之所行者寡,而所废者多,则民不听;民不听,则暴人起 而奸邪作矣。
第一节 法家先驱人物管仲的法律思想
3、法与天道自然的关系
“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
“顺天者有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 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 动土功,射鸟兽。秋毋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 伤伐五谷。故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 秋政不禁则奸邪不胜,冬政不禁则地气不藏。四者俱犯,则 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火暴 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 宜死者生,宜蛰者鸣;苴多螣蟆,山多虫螟;六畜不蕃,民 多夭死;国贫法乱,逆气下生。
第一节 法家先驱人物管仲的法律思想
一、“以法治国”的思想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权威不能由两人共享, 政令不能从两条门路发布。 以法治国则举措无不成功。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于法者君也,守法者臣,
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
第一节 法家先驱人物管仲的法律思想
“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ຫໍສະໝຸດ 去食。自古皆有 死,民无信不立。”
二是社会发展的进化史观。
第二节 商鞅的法律思想
三是“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 之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
朝;
❖ 经典事例
城门赏金的事例,就显示秦国国君和
他的诚信,他在城门立了一木,任谁只 要移却了此木到另一城门,就赏千金, 终于有人尝试,他就真赏了千金,从此, 商鞅的法制观念深入人心,赢得了秦国 人的尊重。
精选整理
5
代表人物
: ❖ 李斯 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为重要的
一环,正是李斯的出现,使得法家思想真 正开始走上统治地位.
❖ 在势、法、术方面,韩非无疑是集大成者。
❖ 他明确宣布,“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即 势、法、术三者都是帝王手里的工具,三者缺一 不可。
❖ 韩非子提出“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势 者,胜众之资也”,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 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 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
法家思想
精选整理
1
主要内容
❖ 法家思想的背景 ❖ 法家的代表人物 ❖ 法家的基本思想 ❖ 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
精选整理
2
法家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原本牢固 的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扩张 以及周王室的衰微逐渐动摇, 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受到 质疑,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 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最终 促成了“礼崩乐坏”局面的形 成。面对这样的形势,儒家、 道家、墨家等各派都力图解决 君王的各种问题,可是都过于 理想化,不切合实际。
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
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
好恶,故民可治也。精选” 整理
16
性本利
❖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贪” 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 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 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韩非子·心度》)。
法》 ❖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 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
子·说林上》
❖ 经典寓言
❖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老马识
途人、 买讳 履疾 等忌医、三人成虎、智子疑邻、郑精选整理
7
集大成者
精选整理
13
历史进步论
❖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 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 、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 《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 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精选整理
14
法家的基本思想
❖ 法家从事变法活动和构筑思想文化体系的两 个理论支点:
专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是其目标,而尚法明
刑是发展经济和君主专制的法律保障,三个
方面相互支撑,共同构筑的法家思想的有机
组合。
精选整理
9
❖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 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 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
❖ 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精选整理
3
法家背景介绍
❖ 法家顺应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解体及
构建新的社会政治秩序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
以变法革新、以法治国、富国强兵的思想,
务实地回答了诸侯如何才能在相互抗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的现实政治问题,法家人物大多
既是思想家又是务实的政治改革家,也因其务
实而能有机会参与政治实践。就这样,一班
“方术之士”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法家学派应
望人死的多,不是做车子的人善而做棺材的
精选整理
12
历史进步论
❖ 不法古 不循今的历史观
❖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 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 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 “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 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 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 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 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精选整理
17
❖ 韩非子提出了“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学说, 认为人性的基本点就在于一种人人为自己打
算的自为之心,人的一切道德、情感、行为 都决定于对自己是否有利。
❖ 如做车子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做棺材的人希
❖ 生平事迹
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 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 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 文字、度量衡制度.
精选整理
6
代表人物
❖ 韩非子: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
❖ 代表作品 《韩非子》 ❖ 经典名言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
❖ 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
“术”;
❖ 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精山选整,理 这是“势 ”
8
法家的基本思想
❖ 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明刑尚法,信赏必罚, 尊主卑臣,毁弃仁恩。
❖ 法家思想有三个基本的主张:
❖ 其一,发展经济;
❖ 其二,尚法明刑;
❖ 其三,君主专制。
❖ 其中发展经济是其基础和出发点,实行君主
运而生。
精选整理
4
代表人物

商鞅:商鞅原名卫鞅,春秋卫国人.

商鞅执行法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
用简单的事例向人们灌输他的思想,并
逐渐健全了秦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军队
管理体制,其保甲制使秦国达到了全民
皆兵境界,即秦国的农民平时作农业,
战时则成为士兵,实际就是现在的义务
兵役制,所以,秦国得到了强大的机会,
精选整理
10
❖ 强调法律的作用:
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 制裁。
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民立战功,通过 “严刑峻法”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精选整理
11
法家的基本思想
❖ 法家从事变法活动和构筑思想文化体系的两 个理论支点:
❖ 一是历史进步论的观点; ❖ 二是性本利的观点
❖ 一是历史进化论的观点; ❖ 二是性本利的观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选整理
15
性本利
❖ 源自韩非子的师傅荀子“人性恶”的观点
❖ 性本利——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 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
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
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