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11T16:10:25.4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作者:李龙凤
[导读] 因此临床中应联合应用病理诊断,同时对胃肠黏膜的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最终让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李龙凤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人民医院;四川宁南615400)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对胃镜诊断的符合率进行分析观察。结果:在全部9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6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4%(67/90);病理诊断HP阳性患者59例(65.6%),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患者40例(44.4%),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的符合率为67.8%(40/59)。同时,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在全部90例患者中,23例患者合并异型增
生,17例患者合并肠上皮化生。结论: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时,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不高,临床中应联合应用病理诊断,同时对胃肠黏膜的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最终让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状态,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伴上皮内瘤变或(和)肠上皮化生,临床中要想让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就需要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而要想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尽早发现,就需要加强胃癌癌前病变的胃镜监测随访[1]。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尽早临床诊断时,胃镜检查诊断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2]。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具体情况现做如下总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确诊。全部90例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8.3±2.5)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6±2.2)年。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反酸、嗳气等。排除肝肾功能衰竭患者、消化溃疡、肿瘤、胃癌、胃淋巴瘤患者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方法
①胃镜检查:选择Olympus-GIF260胃镜,告知患者检查前应禁食6-8小时,并详细告知患者胃镜检查的意义和相关注意事项等,让患者能保持平稳的心态。给予盐酸利多卡因10ml口服,有效去除胃内泡沫,并对消化道进行润滑,之后在患者消化道置入胃镜,胃镜置入后,对患者胃部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对是否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判断;针对可见病灶,应采集胃黏膜进行病理检查诊断。
②病理检查:采集胃黏膜后,应用10%的甲醛溶液对其进行有效固定,然后给予石蜡包埋处理,并切片,通过HE染色法来染色处理石蜡切片。染色处理后,根据患者的胃镜表现、取材部位、病史等进行诊断,让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得以有效提升。病理检查诊断后,应通过Giemsa染色法来检查HP。
1.3诊断标准
胃镜检查诊断的判断标准:当胃镜检查为白光模式时,胃肠黏膜色泽存在一定改变,桔红色黏膜表现为黄色、灰白色或者灰绿色;胃黏膜部位存在局部性病灶、微小病灶或者弥漫性病灶。胃镜检查发现胃肠黏膜下端存在暗红色树枝状血管,黏膜外壁显著变薄,黏膜皱襞变平。胃黏膜表面粗糙,黏膜分界模糊,黏膜表面存在结节状改变或者存在颗粒状物。患者胃镜表现和上述标准中的任何一条相符,即可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检查诊断的判断标准:胃黏膜幽门腺、贲门腺、胃底腺具有一定程度的萎缩或者消失现象,肠上皮或者假幽门腺存在化生现象,固有膜中存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淋巴滤泡,黏膜肌层显著增厚。如果炎症细胞侵犯胃肠粘膜的范围不足三分之一,仅仅为浅层部分,即为轻度炎症;如果炎症细胞侵犯胃肠粘膜的范围为三分之二,炎症细胞集中分布在胃肠黏膜中,即为中度炎症;如果炎症细胞对胃肠黏膜造成完全侵犯,炎症细胞的状态为密集分布,即为重度炎症。病理检查结果如果现实存在大量腺体,腺体减少量不足三分之一,即为轻度萎缩;腺体状态表现为不规则分布,减少量为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即为中度萎缩;腺体残留量少,减少数量超过三分之二,即为重度萎缩。
2 结果
在全部9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6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4%(67/90);病理诊断HP阳性患者59例(65.6%),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患者40例(44.4%),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的符合率为67.8%(40/59)。同时,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在全部90例患者中,23例患者合并异型增生,17例患者合并肠上皮化生。
3 讨论
胃壁屏障被破坏、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而HP感染则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因素[3]。当幽门螺杆菌穿过胃肠道黏液层后,能到达胃肠黏膜的表面,当幽门螺杆菌在胃肠黏膜时,在粘附素的影响下,幽门螺杆菌会紧紧贴附在胃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另外幽门螺杆菌会在胃窦粘膜临近上皮和小凹处快速繁殖,有效祛除的难度非常大,同时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进而对上皮细胞和胃肠道酸性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导致黏膜炎性反应,所以当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容易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4]。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会产生细菌毒素,进而导致炎性反应加剧。胆汁反流也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胆汁中存在的胆汁酸、胆盐、卵磷脂等会对胃黏膜屏障造成一定的影响,让氢离子含量增加,而且还会对胃黏膜当中的磷脂和胆固醇造成破坏,严重影响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代谢,严重破坏胃黏膜,最终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5]。
临床中在对癌变进行预防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时,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是最常用的方式,而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病理检查诊断是金标准。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全部9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6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4%(67/90);病理诊断HP阳性患者59例(65.6%),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患者40例(44.4%),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的符合率为67.8%(40/59)。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胃镜检查诊断的符合率不高,临床中在诊断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时,应联合病理检查来确诊。病理检查诊断中,应合理控制活检取材的数量,同时活检取材的面积也应该满足病理检查诊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