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方法:对两年来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症状分析后分别进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
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本组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6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6.9%,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2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5例,占89.6%,异型增生12例,占42.8% ,肠上皮化生9例,占32.1%。
结论:内镜检查中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等症状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说,内镜的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前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如不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癌症。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早期的诊断,就能够对癌症的病变起一定的防护作用。
而早期诊断主要包括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本文对7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这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诊断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取得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参与实验,成为研究对象。
均排除消化性溃疡疾病、消化道肿瘤疾病及实施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42例,女36例。
患者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3 .58士 1 .27)岁,胃部疼痛、消化不良、过于饱胀等症状,进食后反应尤其明显。
同时还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病程持续时间为3天至20个月。
胃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肿瘤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则不纳入研究范围。
1.2诊断方法采用电子内窥镜对患者胃部进行直视检查主要表现如下: 黏膜以及钻膜壁粗糙,呈现结节状或者颗粒状,胃钻膜表面凹凸不平,血管透明黏膜白红相间,血管清晰可见,胃黏膜变薄。
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DOI:10.16662/ki.1674-0742.2016.24.039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李蕾1,2,姜娜1,韦雪磊11.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内蒙古赤峰,024000;2.赤峰学院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
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活检患者病变处并实施病理检查,比较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计算出内镜下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结果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8例患者中,经过病理检查诊断为该病的65例,诊断符合率是66.33%,这些确诊病例中有44例为肠上皮化生,21例上皮内瘤变;那些在胃内镜检查中表现出黏膜皱裂趋于平坦或者消失、胃黏膜以红白相间呈现、以白相为主及血管透见等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91.6%,胃镜检查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81.26%,2种病理症状的疾病确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镜检查仅仅看到黏膜皱裂变平或消失,红白黏膜相间,并以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的疾病诊断符合率为43.5%,与上述2种病理表现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关系密切,患者胃内镜检查病理表现特征主要是胃黏膜变薄、白相及胃黏膜粗糙,应结合使用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结果[中图分类号]R57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6)08(c)-0039-04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Endoscopy and Pathol⁃ogy ResultsLI Lei 1,2,JIANG Na 2,WEI Xue-lei 11.Department of Pathology,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feng College,Chifeng,Inner Mongolia,024000China;2.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School of medicine,Chifeng University,Chifeng,Inner Mongolia,024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naly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of endoscopic examination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chifeng college hospital in March 2013to March 2015of 98case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ients admit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biopsy in patients implementation of pathologic examination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doscopic examination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calculate the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to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inspection diagnosis method.Results Eendoscopic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98cases of patients,after pathologic diag⁃nosis of 65cases of the disease,the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is 66.33%,these confirmed cases in 44cases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21cases of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Those in gastric endoscopy showed mucosal chap tend to be flat or disap⁃pear,gastric mucosa comes in red and white give priority to in order to play,and the see of vascular pathological symptoms diagnosed with the disease coincidence rate was 91.6%,gastroscopy mucosa show particles or tuberous pathological symp⁃toms diagnosed with the disease coincidence rate was 81.26%,the two kinds of pathological symptoms of disease diagnosiscoincidence rat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作者简介]李蕾(1979.3-),女,内蒙古赤峰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本专科教学、病理学临床诊断工作。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及胃镜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
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疑似患者共62例,均实施胃镜检查,观察其检查结果,并与后期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以判断胃镜检查方案的精准性。
结果:胃镜检查结果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2例,病理诊断结果证实4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案间的符合率是64.52%。
胃镜检查的6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并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18例(29.03%),未出现单纯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病理诊断的40例患者中,并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12例(19.35%),22例(35.48%)患者属于单纯性慢性浅表性胃炎。
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诊断工作中,胃镜检查方案、病理诊断方案之间的一致性有限,为进一步提升患者诊断工作精准性,建议临床上联合开展胃镜检查方案及病理诊断方案,以便于后期诊疗工作的顺利展开。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方案、病理诊断方案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均可取得显著效果,但两种方案的精准性有一定差异,且二者间还存在着内在相关性。
鉴于此,为了深入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及胃镜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总结提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断工作精准性的方法,本次研究笔者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疑似患者共62例进行分析,均予以胃镜检查,观察其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间的差异,再总结适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提升其诊断工作效率的方案,期待能进一步提升诊断工作效率,并为患者后期诊疗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性意见。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取随机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疑似患者共62例。
年龄20.6~70.0岁,平均(39.54±5.66)岁;男37例,女25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特点是胃黏膜炎症,胃腺体萎缩和腺体功能减退。
胃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并进行组织取样进行
病理诊断。
本研究旨在比较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评估胃镜检查在慢性萎
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准确性。
本研究选取了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并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胃镜检查结
果显示80例胃黏膜有炎症反应,20例无炎症反应;50例胃腺体萎缩,50例腺体功能正常。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90例胃黏膜有炎症反应,10例无炎症反应;60例胃腺体萎缩,40例腺体功能正常。
对比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发现其中70例胃黏膜炎症反应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0例不一致;40例腺体萎缩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0例不一致。
统计分析显示胃黏膜炎
症反应的诊断准确率为70%,腺体萎缩的诊断准确率为80%。
进一步分析不一致的病例,发现其中病理诊断结果为炎症反应,而胃镜检查结果为无
炎症反应的10例中,8例在炎症位置或范围较小,难以被胃镜直接观察到。
病理诊断结果为腺体萎缩,胃镜检查结果为腺体功能正常的10例中,8例腺体功能减退程度较轻,难以被胃镜观察到。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仅为初步探索性研究,因此其结论还需要进一
步的大样本研究进行验证。
在临床实践中,还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诊断结果,以确保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诊断和治疗。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胃疾病,其病理变化包括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炎症等。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
一、胃镜诊断胃镜检查是一种无创、直观、准确的临床诊断手段,能够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表现主要包括黏膜色泽改变、粘液脱落、纹理稀少等。
具体表现如下:1、黏膜颜色改变:部分病人胃镜检查时,黏膜呈淡红色或灰白色。
2、粘液脱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液量减少,胃壁表面粘液减少或脱落。
3、纹理稀少:胃黏膜纹理稀少,使胃黏膜表面更加平坦。
4、隆起:表现胃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隆起,大小不一,多为浅隆起。
二、病理诊断病理检查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之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的组织结构变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学改变主要包括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炎症等。
具体表现如下:1、胃黏膜萎缩:表现为胃黏膜厚度减薄,腺体明显变短、紊乱,微小不规则破裂等。
2、异型增生:胃黏膜腺体上皮增生,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重者可发展成上皮内瘤变。
3、炎症:多为慢性炎症,可见白细胞浸润和间质中淋巴细胞浸润。
三、对比分析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是两种不同的诊断手段,它们所观察和评估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
胃镜诊断重要的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但其缺点是容易受到术者经验、胃部气体充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无法准确判断病变的程度。
而病理诊断则是通过对胃黏膜组织进行形态学和生化学的检查,能够准确筛查肿瘤等病变,但其缺点是取标本痛苦,而且不能进行实时监测。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需要结合使用。
胃镜检查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病变的大致情况,然后通过病理诊断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同时,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还可以互相补充,使诊断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需要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相结合,通过多个角度进行诊断,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付英,周皓岚,朱秀娟(巴中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四川巴中636000)
【摘要】摘要: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经过胃镜确诊的4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并对所有患者行病理检查,对比两者诊断结果。
400例经过胃镜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经过病理诊断后确诊302例,胃镜诊断符合率为75.5%(302/400)。
可见黏膜皱襞趋于变平状态,甚至完全消失;黏膜呈现红白相间,主要白相较多;血管透见内镜表现,其病理诊断符合率为42.43%(42/98)。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单独胃镜诊断仍然具有一定误诊率,临床需联合病理诊断来提高诊断准确。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6(027)017
【总页数】2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诊断;对照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病变为胃粘膜固有腺体出现萎缩。
慢性萎缩性胃炎目前属于胃癌癌前状态,对于此类疾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增加胃癌患者的存活率。
研究表明,胃镜监测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极为有效,对于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诊断率至关重要[1]。
为探究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情况,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4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别给予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并进行比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经过胃镜确诊的4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其中男248例,女152例;年龄31~79。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是其准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旨在比较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价值,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发现,胃镜检查在发现病变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病理诊断结果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组织学信息。
结合两者结果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进一步深入探讨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关系,完善诊疗策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对比研究、胃炎、病因、诊断、研究方法、临床意义、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萎缩、腺体数量减少和腔隙的扩大。
该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常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使用、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上腹不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贫血、体重下降等并发症。
胃镜检查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局部病变区域和病变类型,同时可以进行活组织检查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而病理检查则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黏膜炎症的程度、肠上皮化生的情况以及异型增生等病变特征。
本研究旨在探讨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及比较,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通过对比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鉴别诊断的能力,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依据。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方法:选取在我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CAG的患者120例,进行病理诊断,计算出两种检查方法的符合率,观察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结果:CAG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69.17%;胃镜下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共存时对CAG、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的病理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其他表现(P <0.05)。
结论:CAG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因胃镜下三种表现共存时对CAG病理诊断价值较高,可将两种检查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诊断;相关性;符合率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doscopic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Methods:in our hospital diagnosed by endoscopy,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AG,in all subjects for pathological diagnosis,the calculated gastroscopy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and to observe the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correlation. Results :CAG under gastroscopy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accord with rate is 69.17%;endoscopic becomes thin,white facies and rough mucosa coexistence of CAG,dysplasia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of pathological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manifestations (P 0.05,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
方法:研究对象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例数12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120例进行分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2月1日到2018年5月1日,分为观察组一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照组一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别实施胃镜诊断和病理学诊断,将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检出率95.00%与对照组患者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误诊率3.33%和漏诊率1.67%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胃镜检查取得显著效果,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降低患者误诊率和漏诊率,值得研究。
【关键词】:病理学诊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患者年龄不断增加,而该疾病呈上升趋势,其发生和胆汁反流、感染、遗传、饮食、年龄等多种因素相关,若未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易导致患者发生严重后果[1]。
而对该类患者实施一项有效的诊断方式,能早期明确患者诊断,利于后期治疗。
因此,我院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进行研究,见本文研究详细描述。
1资料和方法1.1基线资料研究对象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例数12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120例进行分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2月1日到2018年5月1日,分为观察组一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照组一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观察组60例:年龄在20岁直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均为(40.21±1.15)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性别:30例为女性、30例为男性,据病理学检查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伴有胃溃疡等疾病。
对照组60例:年龄在21岁直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均为(41.15±1.26)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性别:31例为女性、29例为男性,据病理学检查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伴有胃溃疡以及肝功能衰竭等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析
a d t e s mp O fg s i c s ee e a n d b e p to o it n 9 g srt a cn ma b o s p cme s b u g r . s l A n n h a lS o a t c mu o a w r x mi e y t ah l gs ,a d 2 a t i c r io ip y s e i n y s r ey Re u t r h is s mo g 8 a e f G y g sr s o y, 4 c s swee smi r t h a h lgc r s l a d t e c i cd n er t f i g o i wi n o c p n ah l 6 c s so CA b a t c p 2 a e r i l h te p t oo i e u t n h o n i e c a eo a n s t e d s o y a d p t o— o a wi d s h
o yW 8 1 .A o g2 a e bo s f at ccrio a 4 cs s a e h n eo r h at t i m a e t u oa C n l s n g a 2 . % s m n 9 css i yo s i a n m . ae h v s c a g f t p i g s is nc u jc n m cs . o c i p g r c a ao c ri i r u o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方法:选择我院2019.5-2020.8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64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
结果:胃镜诊断的结果显示:非萎缩性胃炎26例(40.63%),萎缩性胃炎患者22例34.38%,肠上皮化生患者17例(26.56%),上皮内瘤变14例(21.88%),优于病理诊断结果:非萎缩性胃炎38例(59.38%),萎缩性胃炎患者12例17.75%,肠上皮化生患者28例(43.75%),上皮内瘤变8例(12.50%),P<0.05。
结论:通过分析比较,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比胃镜诊断高,但是,在整体胃部检查方面,胃镜诊断优于病理诊断,依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若是应用联合诊断的方法更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确诊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诊断;结果前言: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胃黏膜上皮以及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其数目相应的减少,黏膜基层加厚,或者伴有肠腺化生以及幽门腺化生,或者有不典型的增生为其特点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
临床表现主要是胀满、上腹部隐痛、食欲不振、暖气、贫血以及消瘦等,没有一定的特异性。
属于一种很多致病因素的疾病和癌前病变。
其相应的并发症有贫血、胃出血、癌前病变以及胃溃疡[2]。
治疗的方法有一般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弱酸治疗、增加黏膜营养、抑制胆汁反流和促进胃动力的改善、五肽胃泌素[3]。
对于其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两种检查各有其优势,本文主要针对两种检查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1资料与方法1.1.选择我院2019.5-2020.8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64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
患者资料是:男34例,女30例;年龄在34-70,平均(52.0±15.5)岁;体质量在42-70,平均(56.0±15.5)千克。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腺体萎缩和黏液分泌减少,严重影响胃的正常功能。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方法之一,而病理诊断则是确认诊断的关键。
本文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价值。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特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颜色改变和形态结构异常。
一般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呈现淡红色或苍白色,与正常粉红色的胃黏膜相比,呈现明显的异常。
在形态结构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往往可以观察到胃黏膜表面光滑度降低,出现不规则的粘膜皱褶或糜烂溃疡,胃黏膜薄度明显减少等病变特征。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胃黏膜活检标本的病理学分析。
病理学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特点是胃黏膜的腺体萎缩和纤维化增生。
腺体萎缩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导致黏液分泌减少,进而影响胃粘膜的保护功能。
而纤维化增生则是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的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形成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病变。
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方面,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胃黏膜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常常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
胃黏膜的淡红色或苍白色往往是腺体萎缩和纤维化增生的表现,而胃黏膜的光滑度降低和溃疡则反映了黏膜炎症和损伤的程度。
通过胃镜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可能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情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结果更加客观和确切。
通过病理学分析,可以准确地评估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萎缩程度和纤维化病变的程度,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应以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是相辅相成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消化不良,上腹痛,胃肠道
出血等症状为主。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其诊断的关键。
本研究旨在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我们收集了2010年至2020年期间在某三甲医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和
病理诊断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
共有500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性280名,女性220名,年龄范围为35-75岁。
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表面可见不规则糜烂,部分患者出现小溃疡,皱襞消失,黏膜
变薄等表现。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胃黏膜结构异常,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萎缩,腺体数量减少,腺体形态不规则,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胃黏膜的病变情况,但对于微小病变
的检出率较低;而病理诊断可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范围,并提供病理类型的判断,具有高
度的准确性。
在本研究中,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为70%,而病理诊断的准
确率达到95%。
这表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还发现,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在胃镜检查中显示有糜
烂和湿泛时,病理诊断结果往往能明确为慢性炎症;而胃镜检查中未见黏膜糜烂和湿泛时,病理诊断结果也往往为轻度非活动性萎缩。
这表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在一定程度
上相互印证,可以相互支持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结果。
方法:针对就诊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活检病变处做病理检查,对比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5.7%(23/35),确诊病例中合并上皮内瘤变7例,合并肠上皮化生16例。
胃镜检查下甲(黏膜以及黏膜壁不光滑)与丙(胃黏膜变薄,以白相、胃黏膜粗糙为主)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乙(白相黏膜为主,黏膜变薄),P<0.05。
结论:内镜检查结合临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意义重大可显著提高疾病的。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病理检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较高,且随着胃部炎症发展,炎症细胞蔓延至胃黏膜腺体,继而出现黏膜变薄,形成异型增生及肠上化生,甚至会发生癌变[1]。
因此早期准确诊断,便于临床对应采取治疗措施。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病理诊断以及内镜检查,对比诊断符合率,为之后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就诊收治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年龄为(57.2±6.0)岁,排除存在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获得知情权,自愿参与。
1.2研究方法1.2.1检查前准备检查前患者需禁食6-8h,详细对受检者解释检查目的以及检查过程,并由受检者签署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内镜检查前受检者需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清除胃内泡沫且具有润滑作用,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减轻患者疼痛。
1.2.2病理检查取活检患者病变处2-5块标本,浸没于10%甲醛溶液中,实施固定,常规做石蜡切片以及HE染色,由医院检查科室专业医师借助显微镜,观察活检样本的病灶分布、样本结构以及细胞学形态,内镜要为病理医师提供所见、取材部位以及受检者病史等资料,病理医师阅片后做病理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炎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是胃病中的一个常见病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功能障碍、自身免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引起。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诊断手段。
本文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结果分析1.黏膜颜色:通常情况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呈现出苍白、水肿、发绀等情况。
苍白常见于粘膜水肿的表现,水肿是由于黏膜下组织浸润炎症细胞和水肿所致,而发绀则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
这些变化提示了患者存在慢性炎症和黏膜损伤的情况。
2.粘膜纹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还可观察到黏膜纹理变化。
正常的胃镜检查中,胃壁呈现清晰的血管纹理,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常常可见黏膜纹理模糊、变细、变少的现象。
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出现纹理消失的情况。
这是由于慢性炎症导致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萎缩变性,黏膜结构发生改变所致。
3.溃疡和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中,常见到溃疡和糜烂的情况。
这是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局部损伤和糜烂。
1.炎症细胞浸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结果中,常见到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
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同时还可见到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炎症细胞的浸润是慢性炎症的表现,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
2.黏膜结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结果中,常见到黏膜结构改变的情况。
主要表现为黏膜上皮细胞萎缩、肥大细胞增多、腺体变形和萎缩。
这些改变导致了黏膜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减退。
3.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一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中,可见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其感染不仅加重了胃黏膜的炎症反应,还可导致严重的黏膜损伤。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29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慢性胃部疾病之一,疾病诱发因素包括饮食、遗传因素、胆汁反流、年龄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分为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2种。
非化生性主要是胃固有腺被纤维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体减少;化生性萎缩是胃固有腺被肠上皮化生腺体或被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
慢性萎缩性病变属于癌前病变,所以,及早诊断、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早期预防、治疗胃癌中具有显著作用[1]。
临床上,主要以胃镜下临床表现为依据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单纯性萎缩临床表现包括白相、皲裂消失、黏膜、皲裂扁平等。
萎缩伴增生大部分临床表现以结节状或者黏膜颗粒状为主。
基于此,本次试验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临床表现及病理诊断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1-11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37~73岁,平均(53.64±2.38)岁。
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具备完整临床资料;②意识清楚,具备正常沟通、理解能力;③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异常及心理障碍;②存在肾脏、肝脏及心脏器官功能不全;③缺乏完整临床资料;④因个人因素拒绝或中途选择退出;⑤合并胃十二指肠肿瘤、消化性溃疡及胃癌。
方法:⑴胃镜检查方法:调定图像,对系统颜色进行收集,由专业医生开展内镜检查,并选取4块黏膜异常区活检块,并实施病理学检查。
胃镜下表现:①红白相间,白色占比较大,血管透见,即A;②存在花斑,即B;③存在溃疡、隆起,即C;④伴有扁平隆起,即D;⑤存在颗粒样、粗糙不平变化,即E。
⑵病理学检查:通过10%中性甲醛对胃黏膜活检块进行固定,后用石蜡制片,通过HE 和Giemasa 进行染色,交由专业人员实施诊断。
观察指标:分析胃镜下及病理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
方法:取80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时间2021年5月至2021年10月,均接受胃镜和胃黏膜病理活检诊断,分析诊断结果。
结果:经病理诊断,本组患者中有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肠上皮化生26例,非典型增生12例,上皮内瘤变5例。
经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9例,准确率52.17%(36/69);胃镜表现为A患者14例,病理5例,符合率35.71%;A+B患者25例,病理6例,符合率24.00%,差异不高(P>0.05);A+B+C患者30例,病理25例,符合率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差异,临床可通过结合诊断来提高诊断有效性与准确性。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病理诊断胆汁返流、遗传、饮食、年龄等都相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发展,一般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固有腺体发生萎缩,且伴有肠上皮化生状况,不及时治疗会发展至癌症,威胁患者生命[1]。
因此,临床需要加强诊治,才可预防胃癌。
胃镜与病理都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方式,为了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本研究以2021年5月至2021年10月胃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把2021年5月至2021年10月本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共计8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范畴26~60岁,平均年龄是(46.34±2.19)岁。
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参与该项研究。
1.2诊断方法本组患者都需接受胃镜检查和胃黏膜病理检查:(1)胃镜检查:提前告知患者检查前8h内禁食禁饮,讲解胃镜检查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和相关检查细节,避免患者过度紧张与恐惧,检查前患者需口服盐酸达克宁胶浆(生产厂家: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H20041523)10ml。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分析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9期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疾病。
当患者发病之后,其背部固有腺体发生萎缩,在此同时也会存在基础性胃炎的情况,疾病早期部分患者并不会产生严重不适感。
但值得说明的是,随着疾病的迁延以及发展,患者就此表现出胃痛、胃胀等不良感觉。
倘若情况严重,会造成异化增生甚至癌变。
由此能够看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做好该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意义重大[1-2]。
当前临床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检验以及诊断的方式均较多,诸多研究指出,在所有诊断手段中胃镜效果最佳。
为了全面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分析情况,选取2017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34例为研究样本,对上述命题进行全面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7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疑似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34例,女94例,男140例;平均年龄(48.65±3.18)岁。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同时合并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该情况一般发生在进食之后。
排除标准:①消化性溃疡;②十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分析王冬梅张成华王世恒宫雪娟130000吉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吉林长春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1.09.067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结果。
方法:2017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疑似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34例,实施胃镜检查后,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胃镜诊断的价值。
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共234例;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8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51例;其中合并肠上皮化生99例,合并异性增生24例;胃镜诊断和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78.21%。
病理结果和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对胃镜诊断的符合率进行分析观察。
结果:在全部9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6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4%(67/90);病理诊断HP阳性患者59例(65.6%),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患者40例(44.4%),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的符合率为67.8%(40/59)。
同时,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在全部90例患者中,23例患者合并异型增生,17例患者合并肠上皮化生。
结论: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时,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不高,临床中应联合应用病理诊断,同时对胃肠黏膜的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最终让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诊断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状态,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伴上皮内瘤变或(和)肠上皮化生,临床中要想让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就需要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而要想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尽早发现,就需要加强胃癌癌前病变的胃镜监测随访[1]。
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尽早临床诊断时,胃镜检查诊断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2]。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具体情况现做如下总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确诊。
全部90例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8.3±2.5)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6±2.2)年。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反酸、嗳气等。
排除肝肾功能衰竭患者、消化溃疡、肿瘤、胃癌、胃淋巴瘤患者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探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探析摘要】目的:分析及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镜表现诊断和病理诊断结果。
方法:本组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间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其病变位置进行病理活检检查,观察与对比胃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结果。
结果:本组经胃镜诊断明确为CAG的50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显示,共有CAG患者10例,CAG合并轻度肠上皮化生患者5例,CAG合并中度肠上皮化生患者3例,CAG肠上皮化生患者2例,CAG 合并轻度不典型增生患者4例,CAG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3例,CAG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1例。
剩余22例患者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可见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56.0%),其中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显著低于病理检查(P<0.05)。
结论: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诊断一致性相对较差,临床应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CAG临床诊断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例;诊断【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133-02CAG是消化内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随着近年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CAG的发病例数亦在逐渐增多,对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1]。
因此,对CAG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分析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在CAG诊断中的相关性,本研究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间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其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次研究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间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等表现,于餐后更为明显,且常伴有持续的反酸、嗳气、呕吐、恶心、食欲欠佳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11T16:10:25.4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作者:李龙凤
[导读] 因此临床中应联合应用病理诊断,同时对胃肠黏膜的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最终让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
李龙凤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人民医院;四川宁南615400)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对胃镜诊断的符合率进行分析观察。
结果:在全部9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6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4%(67/90);病理诊断HP阳性患者59例(65.6%),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患者40例(44.4%),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的符合率为67.8%(40/59)。
同时,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在全部90例患者中,23例患者合并异型增
生,17例患者合并肠上皮化生。
结论: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时,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不高,临床中应联合应用病理诊断,同时对胃肠黏膜的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最终让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状态,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伴上皮内瘤变或(和)肠上皮化生,临床中要想让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就需要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而要想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尽早发现,就需要加强胃癌癌前病变的胃镜监测随访[1]。
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尽早临床诊断时,胃镜检查诊断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2]。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具体情况现做如下总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确诊。
全部90例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8.3±2.5)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6±2.2)年。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反酸、嗳气等。
排除肝肾功能衰竭患者、消化溃疡、肿瘤、胃癌、胃淋巴瘤患者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方法
①胃镜检查:选择Olympus-GIF260胃镜,告知患者检查前应禁食6-8小时,并详细告知患者胃镜检查的意义和相关注意事项等,让患者能保持平稳的心态。
给予盐酸利多卡因10ml口服,有效去除胃内泡沫,并对消化道进行润滑,之后在患者消化道置入胃镜,胃镜置入后,对患者胃部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对是否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判断;针对可见病灶,应采集胃黏膜进行病理检查诊断。
②病理检查:采集胃黏膜后,应用10%的甲醛溶液对其进行有效固定,然后给予石蜡包埋处理,并切片,通过HE染色法来染色处理石蜡切片。
染色处理后,根据患者的胃镜表现、取材部位、病史等进行诊断,让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得以有效提升。
病理检查诊断后,应通过Giemsa染色法来检查HP。
1.3诊断标准
胃镜检查诊断的判断标准:当胃镜检查为白光模式时,胃肠黏膜色泽存在一定改变,桔红色黏膜表现为黄色、灰白色或者灰绿色;胃黏膜部位存在局部性病灶、微小病灶或者弥漫性病灶。
胃镜检查发现胃肠黏膜下端存在暗红色树枝状血管,黏膜外壁显著变薄,黏膜皱襞变平。
胃黏膜表面粗糙,黏膜分界模糊,黏膜表面存在结节状改变或者存在颗粒状物。
患者胃镜表现和上述标准中的任何一条相符,即可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检查诊断的判断标准:胃黏膜幽门腺、贲门腺、胃底腺具有一定程度的萎缩或者消失现象,肠上皮或者假幽门腺存在化生现象,固有膜中存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淋巴滤泡,黏膜肌层显著增厚。
如果炎症细胞侵犯胃肠粘膜的范围不足三分之一,仅仅为浅层部分,即为轻度炎症;如果炎症细胞侵犯胃肠粘膜的范围为三分之二,炎症细胞集中分布在胃肠黏膜中,即为中度炎症;如果炎症细胞对胃肠黏膜造成完全侵犯,炎症细胞的状态为密集分布,即为重度炎症。
病理检查结果如果现实存在大量腺体,腺体减少量不足三分之一,即为轻度萎缩;腺体状态表现为不规则分布,减少量为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即为中度萎缩;腺体残留量少,减少数量超过三分之二,即为重度萎缩。
2 结果
在全部9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6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4%(67/90);病理诊断HP阳性患者59例(65.6%),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患者40例(44.4%),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的符合率为67.8%(40/59)。
同时,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在全部90例患者中,23例患者合并异型增生,17例患者合并肠上皮化生。
3 讨论
胃壁屏障被破坏、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而HP感染则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因素[3]。
当幽门螺杆菌穿过胃肠道黏液层后,能到达胃肠黏膜的表面,当幽门螺杆菌在胃肠黏膜时,在粘附素的影响下,幽门螺杆菌会紧紧贴附在胃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另外幽门螺杆菌会在胃窦粘膜临近上皮和小凹处快速繁殖,有效祛除的难度非常大,同时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进而对上皮细胞和胃肠道酸性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导致黏膜炎性反应,所以当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容易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4]。
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会产生细菌毒素,进而导致炎性反应加剧。
胆汁反流也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胆汁中存在的胆汁酸、胆盐、卵磷脂等会对胃黏膜屏障造成一定的影响,让氢离子含量增加,而且还会对胃黏膜当中的磷脂和胆固醇造成破坏,严重影响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代谢,严重破坏胃黏膜,最终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5]。
临床中在对癌变进行预防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时,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是最常用的方式,而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病理检查诊断是金标准。
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全部9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6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4%(67/90);病理诊断HP阳性患者59例(65.6%),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患者40例(44.4%),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的符合率为67.8%(40/59)。
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胃镜检查诊断的符合率不高,临床中在诊断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时,应联合病理检查来确诊。
病理检查诊断中,应合理控制活检取材的数量,同时活检取材的面积也应该满足病理检查诊断的要求。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主要为临床表现多样、发病原因复杂,另外病灶也复杂多变,所以在采用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时,不能得到和病理检查诊断一样的结构;另外还存在取材范围、深度不满足要求等情况,从而就会进一步降低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性。
因此临床中应联合应用病理诊断,同时对胃肠黏膜的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最终让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斌,黄玉凯,周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9):1388-1390.
[2]贾万奇,吴成甫,尹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62-64.
[3]李华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10):52+54.
[4]刘丽娜,狄建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分析[J].甘肃医药,2013,32(10):773-774.
[5]乌力吉白乙.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析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1,7(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