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理《东南亚》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者:郑伯华 (初中地理资阳市初中地理514班) 评论数/浏览数: 0 / 19 发表日期:
2012-10-26 14:10:33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第二节中国山水相连的地区-东南亚
一、课型:复习课
二、课时:一课时
三、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及范围,知道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知道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及首都,能说出东南亚自然环境的特点及主要物产的分布、生产、出口情况。
2、过程与方法:运用相关图表掌握主要国家及其首都的位置,能在图上说出主要物产的重要生产或出口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南亚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其咽喉马六甲海峡不仅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对我国的发展亦十分重要。
四、课前准备:
1、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培养学生制作表格归纳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五、复习重难点:
1、复习重点:记住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的位置,掌握东南亚重要物产及与之相关的最大生产或出口国。
2、复习难点:归纳出东南亚自然环境的特点,并能领会马六甲海峡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六、板书设计:
一、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火山、地震频繁。
二、马六甲海峡:
三、国家及首都:
四、气候与农业:
1、气候
(1)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
(2)热带雨林气候:马来群岛
2、农业:
(1)高温多雨:粮食作物-水稻
(2)温热气候:热带作物-椰子、橡胶油棕
五、矿产:锡、石油
六、主要物产与生产、出口国:
七、复习过程:
(一)导入复习:
出示中考要求,概述主要内容导入复习。
(二)内容复习:
一、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1、课件展示东南亚地图,以填空方式讲清东南亚地理位置,展示其纬度位置。
2、问:为什么说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是处于“十字路口”?
3、展示亚洲、大洋洲和印度洋、太平洋,让学生直观感受东南亚的“十字路口”位置。
4、出示东南亚地形图。问:东南亚主要包括哪些部分?
5、复习东南亚中南半岛上的河流及地形特点。
6、复习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二、马六甲海峡:
1、课件展示马六甲海峡地图
2、明确马六甲海峡的确切位置。以提问方式让学生掌握海峡两边的半岛和岛屿。
3、学生思考马六甲海峡对于日本及我国的重要意义。
三、国家及首都:
1、出示东南亚政区图。
2、学生阅读政区图上主要国家。
3、学生相互就东南亚国家的首都进行提问。
4、学生回答主要国家的首都,教师同时展示各国首都。
5、学生有意识记忆主要国家及其首都的位置。
6、提问:东南亚的国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哪几个?
四、气候与农业:
1、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的知识,指出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2、提问: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各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3、提问:东南亚与气候相适应的粮食作物和热带作物分别有哪些?
五、矿产:
1、提问:东南亚最主要的矿产是什么、
2、学生在东南亚矿产资源分布图上找一找锡、石油的分布地区。
六、主要物产与生产、出口国:
1、出示东南亚物产分布图。
2、学生认真阅读分布图,自己找一找主要物产的分布。
3、出示主要物产与生产、出口情况表。
4、学生对照分布图完成情况表,同时教师展示出答案。
(三)复习小结:
(四)课堂练习:
1、出示课堂练习题。
2、师生共同完成课堂练习题。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东南亚国家及首都情况表”
2、完成“东南亚物产及主要生产或出口国情况表”
2、板书的设计简洁,逻辑性强,对知识结构的疏理完整,也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复习过程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互动性。
4、能实现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设计中设计有多个图表,要求学生运用资料和地理地图,独立或合作去完成这些表格,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设计充分围绕着复习的重点、难点进行,突出了复习的中心所在,所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达到了一定高度。
6、本设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使设计的实施生动形象,也可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当然,该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外,比如:
1、设计的三维目标表述有欠规范。
2、坐过程中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环节显得不够。
3、对学习学法的指导不够。
4、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设计不够全面。
5、未能体现本部分知识与其他部分内容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