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前外侧入路

合集下载

肘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肘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肘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武进华;张建河;宋玉荣
【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
【年(卷),期】2003(009)006
【摘要】目的:总结采用肘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经验.方法:对23 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辅以石膏外固定.术后2周去石膏,在三角巾悬吊保护下功能练习,4周去除克氏针,加强功能练习.结果:随访13~38个月,平均26个月,肘关节伸屈功能在3个月全部恢复正常活动范围,无肘内、外翻畸形和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发生.结论:肘前外侧入路损伤小,显露骨折直接清楚,对骨折复位和固定方便容易,手术效果好,是治疗儿童新鲜的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较好方法.
【总页数】2页(P526-527)
【作者】武进华;张建河;宋玉荣
【作者单位】峰峰矿务局总医院,河北,邯郸,056200;峰峰矿务局总医院,河北,邯郸,056200;峰峰矿务局总医院,河北,邯郸,05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41
【相关文献】
1.肘前外侧入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J], 崔丙军;崔文峰;孙宝群;杨峰;孙玉明
2.肘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35例 [J], 宁金波;姚明木;黄峥嵘;魏光大
3.肘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Gartlaul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35例 [J], 许永秋;王文权;李东海;卢庆弘;王崇科
4.肘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4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J], 汪劲生;叶一;史磊
5.肘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J], 范志州;朱玉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髋关节手术入路——前外侧入路(S-P入路)

髋关节手术入路——前外侧入路(S-P入路)

髋关节手术入路——前外侧入路(S-P入路)髋关节前外侧入路又称Smith-Petersen入路,简称S-P入路。

地位:是髋关节外科常采用的手术入路。

名称由来:最先由Bardenheuer等描述,后经Smith-Petersen 改良而得名。

路径:利用缝匠肌(股神经支配)和阔筋膜张肌(臀上神经支配)之间的神经界面,分离髋关节的浅层肌肉结构,安全的显露关节和髂骨。

适应范围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切开复位术、髋关节成形术、融合术滑膜切除术、结核病灶清除术、股骨头缺血坏死手术、股骨颈部肿瘤切除植骨术等。

体位:患者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使身体与手术台呈30°角。

皮肤切口:起自髂嵴中部,沿髂嵴外唇向前至髂前上棘,然后转向髌骨外缘方向,下远端延伸10-12cm。

浅层分离:将下肢外旋使缝匠肌明显紧张,触诊辨明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之间的肌间隙。

注:最容易分辨此肌间隙的部位在距髂前上棘下方5-7cm处(因为两肌在髂前上棘之下均被阔筋膜覆盖,在高位较难辨认)注意:勿损伤股外侧皮神经。

(此神经在髂前上棘远侧约2.5cm 处穿出阔筋膜,进入皮下)。

深层分离:牵开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后,即显露深层的股直肌和臀中肌。

游离股直肌上部,自髂前下棘股直肌附着处下1cm切断股直肌直头,同时自髋臼上缘切断反折头,并向远端翻转。

将臀中肌向外侧牵开,显露髋关节囊。

将下肢内收并充分外旋使关节囊紧张,钝性剥离附着于关节囊的肌纤维、根据手术需要,纵行或T形切开关节囊,进达髋关节腔的前部,此时股骨头、股骨颈、髋臼前上缘均得以显露。

危险提示:1、神经(1)股外侧皮神经:大约在髂前上棘下方2.5cm处,经缝匠肌穿出。

在浅层分离,切开阔筋膜时,要注意避免损伤。

后果:可形成痛性神经瘤,并在股外侧出现一感觉减退区。

(2)股神经:位于髋关节前方股三角中,距股直肌较远,但若误入到缝匠肌或股直肌内侧间隙中,则有可伤及。

肘前、外侧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桡骨头骨折的比较

肘前、外侧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桡骨头骨折的比较

肘前、外侧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桡骨头骨折的比较钮心刚;孔庆义;严力生【期刊名称】《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年(卷),期】2009(6)2【摘要】目的探讨显露桡骨头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 方法采用肘前侧手术入路显露桡骨头并结合微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12例,其中2例Mason Ⅲ型骨折的骨折块于前臂完全旋后时位于桡骨头的前侧.采用传统的肘外侧手术入路10例,显露桡骨头骨折并用微型空心螺钉埋头固定. 结果前侧手术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20.7分,外侧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11.6分.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前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2%,外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0%,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肘前侧入路可有效显露并固定桡骨头骨折,降低桡神经深支损伤的可能性,尤其适用于治疗前臂完全旋后时桡骨头前侧骨折这一特殊类型骨折.两种入路可视具体情况加以选用.【总页数】3页(P26-28)【作者】钮心刚;孔庆义;严力生【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骨科,上海,200081;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骨科,上海,200081;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骨科,上海,2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7【相关文献】1.肘前侧与肘外侧手术入路对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J], 黄韶荣;袁青山;罗福如;朱国权2.金属铰链外固定联合肘外侧手术入路内固定治疗38例肘关节三联征的应用价值分析 [J], 袁志峰3.前外侧与后侧手术入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J], 欧阳玉斌;何洪武;郭亮亮;欧阳建云;万富贵;房辉强4.腓骨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与传统前外侧手术入路比较 [J], 叶斌;梁观宝;黄新宇;廖丽瑜5.两种后外侧手术入路治疗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J], 朱光勇;史作兵;吴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科基础肘关节的关节镜入路汇总

骨科基础肘关节的关节镜入路汇总

骨科基础肘关节的关节镜入路汇总所有的关节中,肘关节镜血管神经医源性损伤的风险最大。

因此,对肘关节入路解剖的全面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肘关节镜入路在体表定位时允许的误差范围很小。

很多尸体研究对肘关节镜各个入路至神经的距离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在建立入路前,应用水压使肘关节膨胀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向关节内注入20~30 ml的关节镜液体(图1A)。

关节囊扩张后推挤神经血管结构进一步远离入路部位,使进入关节腔变得更简单。

穿刺点位于外上课、鹰嘴尖和桡骨头形成的三角中心。

这个注射点被称为“软点”或髁下隐窝。

建立入路时还要减少对皮下浅层感觉神经的损伤。

小刀片切开皮肤后应用止血钳沿切口钝性分离关节囊外组织。

置入钝性关节镜套管针及套管并指向鹰嘴尖。

盐水从套管中流出证实套管已置入关节腔内。

作者采用“with in-out ”技术先建立前外侧入路,然后再建立前内侧入路。

也有些人倾向于先建立前内侧入路。

steinmann(2003)在关于肘关节镜的一篇综述内对各个入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图1B、C)由于后内侧入路对尺神经损伤风险较高,临床上均不采用。

前外侧入路位置:外上课远端3 cm,前侧1 cm处。

套管针指向肘关节中心进入,途径桡侧腕短伸肌和旋后肌。

精确测量将取决于术者的习惯并需要适当改进。

易损伤结构:桡神经(距入路平均1.4 mm)和前臂后侧皮神经(距入路平均7.6 mm)。

功能:所有器械均通过此入路进行操作,对桡神经损伤的风险最小。

观察显露滑车前方、冠突窝、冠状突、上尺桡关节和肱桡关节。

近端前外侧入路位置:外上髁近端2 cm、前侧1 cm处。

易损伤结构:“桡神经(9.9 mm)和前臂后侧皮神经(6.1 mm)。

功能:因其距离桡神经较远,相比前外侧入路,有些外科医生更倾向于该入路。

但是该入路观察显露冠突窝或滑车中部可能比较困难。

外侧正中入路位置:位于外上课、鹰嘴和桡骨头形成的三角形中心(软点)易损伤结构:前臂外侧皮神经(在肘关节屈曲90°,中度旋前位时距入路6~16 mm)。

肘部外侧入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肘部外侧入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13 . O
s in J . n u g ( r , 0 0 2 ( ) 4 3 4 6 i o [ ] JHa d S r B ) 2 0 , 5 5 : 5 - 5 . t
[3 余 宗保 , 5 梁炳 生. 管 综 合 征 手 术 治 疗 进 展 [] 实用 肘 J.
骨科 杂 志 , 0 8 1 ( ) 3 5 3 7 20 ,4 6 :4—4 .
12 3. 3 —1 9
s n rme prpcie o h h rps [] JHad y do :eset sfrtetea i J . n v t
T h r, 00 19( e 2 6, 2): 7 1 8. 1 0— 7
E] e
D l n A R ve ftet n eut fr un r el L. eiw o ramet rs l o la o s n re e tame ta h lo [ ] J Ha d S r ev nrp n t te eb w J . n ug
应严格无菌操作, 若为开放性骨折, 需彻底清创, 反复冲洗创
面, 去除污物、 碎骨屑, 避免游离体。b 骨折断端刺破骨膜以 ) 及周围软组织受损出血, 需彻底清除积血及仔细止血, 引流 通畅, 减少血肿肌化、 瘢痕形成, 避免肘关节活动受限、 骨化 性肌炎。 ) c郭跃明等E3 1通过实验研究证实肘内翻是肱骨髁 2 上骨折后由于肱骨远折端尺偏、 尺嵌及内旋所引起, 肘部丧 失了内侧柱支撑而单纯由外侧柱支撑所造成, 预防关键应尽 量达到和维持解剖复位。对于肱骨髁内侧塌陷、 碎裂或压缩 致肘关节内倾、 内旋, 可适当将外侧骨质截除或咬除, 指压骨
肘部 ̄{ 人路治 疗儿童 1型肱骨髁上骨折 bl l U 1
林 洪光 , 爱 刚 , 文 忠 , 昆 , 瑞 金 , 奕 增 , 令 坚 刘 郑 陈 尤 肖 黄

改良肘关节前外侧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改良肘关节前外侧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4 5 0 ・
J o u r n a 1 o f P r a c t i c a l Or t h o p a e d i c s Vo 1 . 2 3, No . 5, Ma y . 2 0 1 7
利于腕关节的恢复。同时发现, 术后 6 个月时手术组患者的
[ 6 ] [ 7 ]
1 71 - 1 7 1.
参考文献 :
[ 1 3 Yi L, L i s , Wa n g M・ A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g r a d i n g s y s 一
[ 1 2 ] 于 占勇 李 力 更 , 刘 会仁. 桡 骨 远 端 骨 折 的 诊 治 进 展

[ 2 ]
t e n r f o r B a r t o n f r a c t u r e s [ J ] ・ I n t Or t h o p , 2 0 1 6 , 4 0 ( 8 ) : 1 7 2 5 — 1 7 3 4 ・ Hu a n g P B, Wa n g QC . C l i n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a b s o r b a b l e s c r e w s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B a r t o n f r a c t u r e [ J ] . C l i n i 一
a s e V i d e n c e — b a s e d a n d o u t c o me s me d i c i n e r J ]J B o n e

J o i n t S u r g ( Am) 2 0 0 9, 9 1 ( 1 2 ) : 2 9 8 4 — 2 9 9 1 .

【骨科小技巧】肱骨远端的前外侧入路的操作要点

【骨科小技巧】肱骨远端的前外侧入路的操作要点

【骨科小技巧】肱骨远端的前外侧入路的操作要点
肱骨远端前外侧入路
1、皮肤切口:自肘上10cm开始,沿肱二头肌外侧缘向下,到肘屈侧皮肤横纹止。

2、神经界面:此入路没有神经界面,由于肱桡肌和肱肌外侧部分肌纤维均由桡神经在近切口处发出的神经分支支配,所以向近侧延伸切口,可能造成肱肌外侧部分肌纤维失神经支配,但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此处切开深筋膜时,要注意损伤自肱二头肌深面穿出的前臂外侧皮神经。

3、分离:沿皮肤切口线切开深筋膜,牵开肱二头肌,显露肱肌和肱桡肌。

自肱肌和肱桡肌之间分离,在肘关节平面,于两肌间解剖出桡神经,将其向外牵开,沿肱肌外侧缘纵向切开,直达骨膜。

4、注意事项:在切开肱肌前,必须先解剖出位于肱肌和肱桡肌之间的桡神经并予以保护,前臂外侧皮神经在切口远侧自肱二头肌深面穿出,行于肱肌和肱桡肌表面,位置浅表,切开深筋膜时,要注意辨认和保护此神经。

内容来源于玖玖骨科。

【骨科小技巧】肘关节手术外侧入路详解!

【骨科小技巧】肘关节手术外侧入路详解!

【骨科小技巧】肘关节手术外侧入路详解!操作方式外侧入路是肘关节手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

根据肌间隙和从近侧尺骨剥离肌肉方式的不同,外侧入路可分为很多种,但无论何种入路,最重要的是保护桡神经深支及骨间后神经。

理论上,前臂旋前可使桡神经远离切口(图1)。

Strachan等[12]研究发现前臂旋前可使桡神经从内向外偏移1cm。

图1经Kocher入路切开关节囊时,将前臂旋前可使骨间后神经内移,远离切口Kaplan入路经指总伸肌与桡侧腕长短伸肌间隙,常用于骨间后神经探查术,由于桡神经离术野过近,目前已很少使用。

目前常用的入路为Kocher入路(经肘肌与尺侧腕伸肌间隙进入)及在其基础上的改良入路。

确定Kocher间隙的标志是位于肘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深筯膜下的1条薄束脂肪带。

外侧入路适应证为肱骨远端外侧柱、肱骨小头、桡骨头骨折复位内固定及骨间后神经探查修复术等。

切口体表投影由肱骨外上髁后方开始,斜向远端延伸至尺骨鹰嘴以远3cm。

手术步骤:①沿皮肤切口投影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筋膜层,沿尺侧腕伸肌与肘肌之间切开,向两侧拉开尺侧腕伸肌和肘肌,暴露关节囊、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和旋后肌;②将前臂旋前,使骨间后神经远离切口,且在外侧副韧带尺侧束前方切开关节囊;③如果需要进一步暴露,可切开环状韧带,但向下切开的距离不应超过桡骨头关节面2指,避免损伤骨间后神经。

技术要点:①在深筋膜层下有1条薄束脂肪带,为肘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的解剖标志;②骨间后神经距桡骨头关节面平均5.9cm,前臂旋前可使骨间后神经前移,距离切口较远;③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尺侧束位于肘肌前方,为预防后外侧旋转不稳定,需在外侧副韧带尺侧束前方切开环状韧带。

内容来源于骨科在线orthonline。

肘外侧与前侧正中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肘外侧与前侧正中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124
局解手术学杂志 JREGANATOPERSURG 2017,26(2) http://www.jjssxzz.cn
doi:10.11659/jjssx.03E016037
肘外侧与前侧正中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黄勇仪,陈伟明,陈桂全,黄 彬 (云浮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广东 云浮 527300)
[关键词]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肘外侧;肘前侧;联合入路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707
Lateralelbow approachcombinedwithanteriormedianapproachintreatmentofterribletriadofelbow HUANGYongyi,CHENWeiming,CHENGuiquan,HUANGBin (DepartmentofTraumaticOrthopedics,Peoples’Hospitalof
200908040-00004.
30mm balloondilatorforpatientswithBuddChiarisyndromeandchro
[7]MenonKV,ShahV,KamathPS.TheBuddChiarisyndrome[J].NEngl
nicinferiorvenacavathrombosis:aprospectivepilotstudy[J].Clin
issn.1008-794X.2011.01.021.
Yunfu,YunfuGuangdong527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analyzetheclinicalefficacyoflateralelbowapproachcombinedwithanteriormedianapproachinthetreat mentofterribletriadofelbow.Methods Retrospectivelyanalyzed20patientsofterribletriadelbowwhowereadmittedintoourhospitalfrom

肘前、外侧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桡骨头骨折的比较

肘前、外侧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桡骨头骨折的比较

【bt c O jc v T sus f cv prt e prah o t af ao fai edf c rsMe os A sat r ] bet e o i s e et e e i poc rn r l xt no daha at e. t d i dc i o av a f ie i n i r l r u h
Co mpaio fa trora pr c i a rla pr a h o tr a a o f a a e dfa tr s rs no n ei p oa hw t lt a p o c frie n l h e n i i f f n o r dil a cu e h r
生 物 骨 科 材 料 与 临 床 研 究
0 R H A D C B OME A C M A E IL AN LNI A T D T OP E I I CH NIS T RA S D C I C LS U Yபைடு நூலகம்
20 0 9年
0 4月 第 6卷 第 2期
文章编号 : g 2 0 —20 0 s k0 8 1 -2 1 w
1 a e frdil a a t r s r e ae po r u n e ira pr c ritr a x to frd a a rcu e 2c s so a a df cu e e op rtdu nt o gha t ro p oa hf e n l ai no a il he r we h o n i f he dfa tr s
w i nic n ltds r ws a d fa tr so a e fM a o I y r nt ea t ro ato a a e dwihf r — t mi — a nuae c e , n c e f2c s so h r u s nIItpewe ei h n e rp r frdil a t o e i h am nt tl u n to 1 ae f a a e d fa tr swe eo rtdu nt ou hltr l p r a hf ritr a x to r i oa pia in. 0c s so r dil a cu e r peae po s h r hr g aea p o c en lf ain a o n i o a a a a t r swih m iic n ult d s rw s Re ut Th vea e e p u e t e f rrdilh a a t rs frdilhe d f cu e t n —a n ae c e . r s ls e a r g x os r i a a e d f cu e m o r t o ha trora pr c s2 . iu e , n s 1 . iu e h o hltr l p r a h Ac o dngt o eg・ o — hrug n ei p oa hwa 07m n t s a dwa 6m n t str ug e a p o c . c r i oBr b r M r 1 a a e Seb w vau onc i in, h x eln ndgo d rt fa tro pp o c s9 % n s9 % r y’ lo e lai rtro t ee c le ta o ae o ne ira r a h wa 2 ,a d wa 0 ofltr l p t e e a - a a p o c .Thee wa o saitc lsg fc n e b t e n t o a p o c e . n lso ra h r sn tt ia ini a c ew e s i w p r a h s Co cu in An e o p oa h i n fe tv tr ra pr c sa e cie i

肘关节手术入路

肘关节手术入路

肘关节手术入路2016-06-07 00:29骨关节空间推荐100次肘关节本文原载于《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5年第3期肘关节是连接上臂和前臂,控制手在空间中位置的重要解剖结构。

随着对肘关节解剖学和临床相关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成人肘关节外科治疗得到迅速发展。

作为手术者,只有熟悉肘关节组成、结构特点、肌肉配布、血管神经的走向及变异等,才能在手术前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介绍与肘关节手术入路相关的解剖关键点以及典型的手术入路,以助临床医生对肘关节手术有更深入理解。

1肘关节的解剖1.1骨性结构肱骨远端形态极不规则,其解剖形态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肱骨远端的三柱理论将肱骨远端分为内、外侧柱和滑车(图1)[1]。

内侧柱与肱骨干约有45°的成角,其远端形成内上髁。

内上髁为前臂屈肌群和内侧副韧带前束、后束的附着点。

外侧柱与肱骨干约成20°角,延伸到远端包含肱骨小头。

外侧柱后方扁平,易于放置内固定钢板,同时由于外上髁体表容易触及,常作为设计手术切口的标志。

外侧柱远端外上髁是外侧副韧带复合体、旋后肌和伸肌群的附着点。

滑车作为三柱结构中拱的连接部分,其中央沟与尺骨近端的半月形滑车切迹相吻合。

在肱骨远端骨折的手术中,重建三柱的三角形稳定性和恢复滑车的宽度极为重要。

肱骨远端前内侧有冠突窝,外侧有桡骨窝,后面有鹰嘴窝。

在冠突窝和鹰嘴窝之间,90%的人群只隔着薄层骨[2]。

桡骨近端接近一个椭圆柱体。

在前臂旋前过程中,桡骨头外移使桡骨远离尺骨,为桡骨粗隆让出空间,更好地完成前臂旋转活动[3]。

桡骨头上表面有与肱骨小头相适合的圆形凹陷。

桡骨头内侧表面存在一切迹,以适应肱骨小头内侧的髁-滑车沟。

桡骨粗隆在前臂完全旋前时位于后方,因此允许经后方入路修复肱二头肌键止点[4]。

尺骨近端是尺骨最坚强部分,由上方的鹰嘴和下方的冠突共同构成滑车切迹,是肘关节最重要的骨性稳定结构。

肱三头肌止点位于鹰嘴背面。

肘关节内侧入路联合外侧入路治疗肘关节损伤三联征的临床效果

肘关节内侧入路联合外侧入路治疗肘关节损伤三联征的临床效果

1.1 临床 资料 选择 2013年 5月至 2017年 1月在我 院诊治的肘关节损伤三联征患者 11例 ,男 6例 ,女 5例 , 年龄 2O~45岁 ,平均 32.5岁 ;左侧 7例 ,右侧 4例 ;致伤 原 因 :高处 坠落伤 8例 ,交 通伤 3例 。冠 状突 骨折按 照 Regan.Morrey分型 :I型 (冠突骨折块 <10%冠 突高度 ) 3例 ,Ⅱ型 (<50%冠突高度)7例 ,Ⅲ型(>50%冠突高度 ) 1例 ;所有 骨折块偏 桡侧 。桡骨 头骨折按 照 Hotehkiss分 型 J:I型 (轻微移位 <2 mm)2例 ,Ⅱ型(移位 明显 I >2 mm 而适合复位 内固定者 )9例 ,所有 骨折块 偏前侧 及 尺侧。 合并桡骨茎骨折 10例 ,合并肱骨外髁撕 脱骨折 8例。受 伤至手术时间为 4~10 d,平均 4.6 d。 1.2 方 法 接诊后在臂丛麻 醉下急诊行 肱尺关 节后脱 位手法复位 ,予 屈肘 90。前 臂旋前 或 中立位 长臂石 膏托 临 时固定 ,给予 消肿 等对症 处理 ,并 积极 预 防筋膜 间室 综合征 ;行肘关节 cT扫描 及 三维重 建 以判 断骨 折类型
骨冠 状 突 Regan-Morrey Ⅱ、111型骨 折 ,使前 臂 屈 曲 30。 位 ,助手使用直径 3.0 mm克氏针按压 复位骨折块 ,然后 选用两枚 直径 1.5 mm 的克 氏针 ,自前 向后 打入直 到穿 出尺骨后侧皮肤 ,再从后侧将 克 氏针继续 拔 出直 到尖端 高 出冠 突大约 2 mm,C型臂 x线 机 透视下 骨折 块 复位 满 意后 。再在尺 骨冠 突骨 折块 基底 钻 2个 隧 道 ,钢 丝跨 越克 氏针及相 连软组 织经过骨隧道穿 出,将克 氏针在尺 骨背侧折 弯剪 断 ,钢丝扭 紧打结后剪 断均埋 于皮下 。完 成手术 之后 ,采 用不 可吸 收缝 线对 前关 节囊 进行 修补 , 最后进行皮肤缝合 。 1.2.2 肘关节 后外 侧入 路处 理桡 骨头 骨折 :前臂 旋前 位增加桡神经 与术 区的距 离保护桡神 经深支 ,取肘 关节 后外侧 Kocher入路 ,从肘 肌与尺 侧腕 伸肌 间隙进 入 ,将 尺侧腕伸肌 向前侧牵 开 ,显 露桡骨头 ,在桡骨头 、颈骨表 面小 心放 置拉 钩 ,避免 插 入肌 肉损 伤神 经 ,通 过点 式 复

肘关节常用4种手术入路及其适应症骨科基础

肘关节常用4种手术入路及其适应症骨科基础

肘关节常用4种手术入路及其适应症骨科基础
肘关节的后侧位置较浅,除尺神经外,甚少重要组织,能显示所有肘关节组成骨的最大视野,除特殊情况外,均采用后侧入路显露肘关节。

适应症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一般肘关节切除术、肘关节滑膜切除术及肘关节成形术等
体表标尺尺骨鹰嘴尖部,肱骨内外上髁
体位患者俯卧,前臂下垂,或仰卧,使肘部置于胸前,使前臂旋前
肘关节的后外侧入路
适应症桡骨头切除、桡骨头脱位与桡骨头颈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
定。

体表标志桡骨粗隆、肱骨外上髁
体位患者仰卧,上肢置于胸前
肘关节的前侧入路
肘前有肱动、静脉、正中神经等通过,故前侧显露途径较少采用。

适应症肱骨髁上骨折引起血管压迫、神经血管(如正中神经、桡神经与肱动脉)撕裂修复术、肱二头肌键重固定术、创伤后前关节囊挛缩松解术等。

体表标志肱桡肌、肱二头肌腱
体位患者仰卧,上肢置于解剖位
肘关节的内侧入路
内侧入路虽在显露肘关节的内侧与肱骨远端1/4的前面较佳,但必须造成该关节脱位才能较好的显露其外侧部分。

所以此入路不是常用的手术探查入路。

适应症冠状突骨折、肱骨内侧髁与内上髁骨折、松解前方关节囊等
体表标志肱骨内上髁、旋前圆肌、屈肌群起点
体位患者仰卧,手臂置于肘板上,外展外旋肩关节
肘关节的外侧入路
适应症肱骨小头、肱骨髁及桡骨头等病变探查体表标志肱骨外上髁、肱三头肌与肱桡肌
体位患者仰卧,上肢外展置于上臂托板上。

肘关节外侧入路解剖

肘关节外侧入路解剖
• Kocher入路沿尺骨外侧副韧带前方及旋后肌脊前方1cm 切开关节囊及环状韧带,显露桡骨头及颈。
整理ppt
Kocher远端延伸入路解 剖
• 辨认尺侧腕伸 肌后缘、肘肌 前缘、旋后肌。
• 由尺骨向后翻 起旋后肌,触 及旋后肌结节。
• 这样扩大切口, 有利于显露桡 骨头及颈的范 围。
整理ppt
Kocher入路与伸肌总腱劈开入路入路显露范围 比较
• 将桡侧腕长伸肌拉向前
方,显露前方的关节囊
整理ppt
1是头静脉2是前壁外侧皮神经 3是外侧髁4是肱桡肌5是桡侧腕长伸肌 6是肱三头肌内侧头7是肘肌8是指伸肌 9是尺侧腕伸肌
•向两侧行全层厚度深筋膜皮瓣并翻开。 •辨认并进入肘肌及尺侧腕伸肌间隙。 •为显露桡骨头将尺侧腕伸肌和少部分旋后肌从 关节囊上剥离并牵向前方,肘肌牵向后方。
整理ppt
Kocher入路解剖
• 此时应辨认肘外侧副韧带、尺骨副韧带、关节囊及旋 后肌脊。
• 尺侧腕伸肌筋膜与关节囊韧带复合体是联成一体的, 所以分辨他们很困难,所以切开关节囊时往往损伤外 侧尺骨副韧带。
伸肌总腱劈开入路(黑箭头)和 Kocher 入路(白箭头)。桥状组织(b) 由指总伸肌下半部分和尺侧腕伸肌组成。
整理ppt肘关节外侧近源自入路解剖• 该入路是相对于Kocher入路而言, 适用于肱骨外侧髁骨折,肘关节 僵硬前后关节囊松解。
• 体位:仰卧位,患肢置于手外科 手术桌上,屈肘适当,前壁旋前 位利于避开桡神经深支。
Kocher入路解剖
• 适用于桡骨头骨折、外侧副韧带损伤及肘关节僵硬的外侧松解。 • 体位:仰卧位,患肢置于手外科手术桌上,屈肘适当,前壁旋前位利于避开桡神经深支。 • 体表标志:肱骨外侧髁、桡骨头、尺骨鹰嘴。 • 切口:沿上臂外侧中线从外上髁向近端1cm,向远端沿肘肌方向达尺骨皮下缘。

肘关节镜前外侧入路安全性初探

肘关节镜前外侧入路安全性初探

肘关节镜前外侧入路安全性初探谢波;周伶俐;杨洪彬【摘要】目的探讨3种肘关节镜前外侧入路定位点与桡神经(深支)的解剖关系.方法选用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肘关节标本10个,对3个不同的肘关节镜前外侧入路点(入路A:肱骨外上髁远端3 cm,前方1 cm;入路B: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前方2 cm;入路C:肱骨外上髁远端1 cm,前方1 cm)定位、解剖,测量伸直位和屈曲900位与桡神经(深支)的最近距离.结果前外侧入路A、B、C伸直位与桡神经(深支)的最近距离分别为(2.30±0.95)、(3.00±1.56)、(3.60±1.65)mm,有统计学差异(F=11.097,P=0.001),前外侧入路C距离桡神经(深支)最远,前外侧入路A与C与桡神经(深支)的最近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 =0.006),入路A与B、B与C无统计学差异(PA-B =0.134,PB-C=0.072).前外侧入路A、B、C屈曲90°位与桡神经(深支)的最近距离分别为(4.40±2.01)、(6.10±1.79)、(7.90±1.85)m m,有统计学差异(F=54.775,P=0.000),前外侧入路C距离桡神经(深支)最远,3种入路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A-B=0.000,PA-C=0.000,PB-c=0.002).体位由伸直位变屈曲90°位时,前外侧入路A点与桡神经距离明显增加(t=-5.161,P=0.001),B点与桡神经距离明显增加(t=-8.188,P=0.000),C点桡神经距离明显增加(t=-10.167,P=0.000).结论肘关节镜前外侧入路点在肱骨外上髁远端1 cm,前方1 cm最安全.%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ato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ortals and radial nerve of three different operations of antrolateral approach elbow arthroscopy.Methods The dissections were pedormed in 10 formalin soaked adult cadaver elbows.The distances from the three different antrolateral portals to the radial nerve in extension and flexion 90° position were measured.The portal A was located at 3 cm distal and 1 cm anteriorto the lateral epicondyle;the portal B was located at 2 cm distal and 2 cm anterior to the lateral epicondyle;the portal C,1 cm distal and 1 cm anterior to the lateral epicondyle.Results The nearest distances from the anterolateral portal A,B,and C to the radial nerve in extension position were (2.30 ± 0.95) mm,(3.00 ± 1.56) mm,and (3.60 ± 1.65) m m,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 =11.097,P =0.001).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distances from the anterolateral portal to the radial nerve between portal A and C was found (P =0.006).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een between A and B or B and C (PA-B =0.134,PB-c =0.072).The distances from the anterolateral portal A,B,and C to the radial nerve in flexion 90° position were (4.40 ± 2.01) mm,(6.10 ± 1.79) mm,and (7.90 ± 1.85)mm,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 =54.775,P =0.000).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approaches (PA-B=0.000,PA-c =0.000,PB-c =0.002).The distances increased when the position changed from extension to flexion 90° for portal A (t =-5.161,P=0.001),portal B (t=-8.188,P=0.000),and portal C (t =-10.167,P=0.000).Conclusion The anterolateral portal 1 cm distal and 1 cm anterior to the lateral epicondyle is the safest apporach.【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17)006【总页数】3页(P550-552)【关键词】肘关节镜;入路【作者】谢波;周伶俐;杨洪彬【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肘关节的解剖结构复杂,关节腔小,关节镜手术操作难度高,手术并发症多,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4%[1]。

速记骨科手术肘关节进路歌诀

速记骨科手术肘关节进路歌诀

速记骨科手术肘关节进路歌诀
骨科手术进路有一些口诀帮助初学者记忆,现整理肘关节部分,仅供参考!
肘后侧入路
肘后切口“S”形,起自肘上五公分;
鹰嘴内侧向外转,再沿尺骨向下行;
首先游离尺神经,切断鹰嘴暴露清。

肘内侧入路
以内上髁为中心,切口需要十公分;沟中找到尺神经,再向远近两端分。

近端肱肌三头间,远端指深屈表面;剥离紧贴骨膜下,手中当中保安全。

肘后外侧入路1
起自肱骨外上髁,沿着皮纹向下走;
直接越过桡骨头,五六公分已足够。

牵开尺侧腕伸肘,暴露关节囊外周;避免损伤桡神经,前臂旋前莫旋后。

肘后外侧入路2
肱骨外上髁后缘,切口斜向尺骨干;长约五至六公分,这条进路最安全。

肘前侧入路
屈肘纹上五厘米,肱二头肌内缘起;肘窝内侧向外转,横切口到肱桡肌。

肱桡内侧向下走,四五公分已足够;肘前切口“S”形,神经血管比较多。

找到肱肌肱桡肌,先把桡神经游离;切开二头肌腱膜,肱动静脉紧相依。

正中神经在内侧,肌皮神经在浅区;熟悉解剖操作细,手术安全且顺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外侧入路显露肘关节的外侧1/2,尤其是肱骨小头和桡骨近端1/3的前面。

适应症包括:
1.肱骨小头骨折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
2.桡骨近端肿瘤的切除
3.肱骨小头无菌坏死的治疗
4.肘关节感染的引流
5.治疗骨间后神经近端1/2和桡神经进入Frohse弓近端部分的神经压迫病变,也可治疗桡骨头骨折合并桡神经麻痹。

6.肱二头肌从桡骨粗隆上撕脱的治疗
7.全肘关节置换
患者体位:仰卧,上肢放置于上臂托板上,上止血带。

体表标志:肱桡肌肱二头肌腱
切口:在肘关节前行一弧形的切口。

自肘屈侧横纹上5cm、肱二头肌的外侧缘开始,沿肱二头肌的外侧缘行向远端,但在肘关节水平横行弯曲切口,避免和屈横纹形成90°夹角。

然后向下延续切口,向内侧弯曲且沿肱桡肌的内侧缘延长。

向下延长的范围取决于桡骨必须显露的程度。

神经间平面:近端,平面位于肱肌(肌皮神经支配)和肱桡肌(桡神经支配)之间
远端,平面位于肱桡肌(桡神经支配)和旋前圆肌(正中神经支配)之间
浅层显露:辨认前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支),在它与肱肌交汇处,前臂外侧皮神经于肱二头肌肌腱以远5cm、臂的外侧穿出深筋膜,将它和内侧皮瓣一起翻开。

它较桡神经浅支更表浅,位于肱桡肌筋膜室的外表面;桡神经浅支在这个水平仍然在筋膜室内。

沿肱桡肌的内侧缘切开深筋膜,在近端肘关节水平,于肱肌和肱桡肌之间辨认桡神经,它位于两肌肉之间,直到分开肌肉后才能看到。

肌间的平面是斜的,肱桡肌覆盖于肱肌上。

用手指分开这两块肌肉来延伸平面,将肱桡肌牵向外侧,肱肌和覆盖其上的肱二头肌牵向内侧。

随桡神经向远端,沿肌间隙直到桡神经分为3个终末支:骨间后神经进入旋后肌,感觉支于肱桡肌后向前臂下行,支配桡侧腕短伸肌的运动支发出后立即进入该肌内。

在桡神经分叉处下,于外侧肱桡肌和内侧旋前圆肌之间拓展平面。

结扎桡动脉的返支和只在肘下进入肱肌的肌肉支,以便充分地翻开肌肉,这样也可使沿前臂近端1/3下行至旋前圆肌上的桡动脉向内侧牵开。

深层显露:在桡神经(外侧)和肱肌(内侧)之间,关节囊的前方作一纵行切口以显露肱骨小头和肘关节外侧室。

将前臂充分旋后来显露桡骨近端;注意旋后肌的起点移向前方,切开旋后肌的起点达骨面,紧靠肱二头肌附着点的外侧。

行骨膜下剥离,完全显露桡骨的近端。

危险:
神经在完全分离肱桡肌和肱肌间隙前,必须认清位于间隙内的桡神经。

注意桡神经位于肱桡肌的前内侧,在该肌的筋膜室内。

如果要在肱骨远端或肘关节水平找到桡神经,该肌肉间隙是最佳的地方。

因为骨间后神经在旋后肌内缠绕桡骨颈,若以骨间后神经容易受损伤。

为防止该神经损伤,应确保旋后肌在前臂旋后的情况下将其从桡骨附着点剥离下来。

不要切开肌肉来显露骨。

必须辨清前臂外侧皮神经,并保护其在肱肌和肱二头肌间隙内的连续性,将其和内侧皮瓣一起牵开。

血管:必须结扎桡动脉返支,以便肱桡肌能完全活动。

结扎也可减少术后出血和避免因术后出血压迫导致术后缺血挛缩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