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月相变化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月相变化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6af812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7.png)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 月相变化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月相变化是指月亮在绕地球运动中其被照亮的部分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被广泛观察和记录,人们发现月相与很多自然现象、社会事件有一定关联。
在现代科学发展中,月相变化的规律已有更深入的研究,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仍有一定的探索价值。
一、月相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月相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古代人们早已发现的问题。
月相与天气、气候、农事工作均有一定关联。
在中国古代就有月气历的编写和记载,其中包括了每月气象变化、农事事宜等内容。
满月与新月时这两个月相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
满月时,月光充足,作物生长速度加快,植物对水、光的利用也更加高效,是农业生产的较好时机。
而新月时,月光较少,土壤和农作物的水分蒸发量小,较适合进行收获、切割、修剪等农事活动。
据研究,当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同时与月亮相合时,极易发生重大气候异常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二、月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月相变化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生活中,人们常说月圆人胖、月缺人瘦。
这与月相变化对人体代谢率、内分泌、饮食习惯等方面有关。
据研究,满月时夜间户外活动的安全系数较低,应加强安全防范,避免意外事件。
在古代,月相变化还与医学诊疗有密切关联,包括采薪、鸟巢三法等。
这些方法基于相信:月相与人体的生理周期有一定的联系,在进行某些治疗时应注意月相变化的规律。
三、月相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月相变化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节庆、礼仪、宗教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农历十五日为中秋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玩花灯等。
农历一日为岁首,标志着新年正式开始,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祭祀先祖、燃爆鞭炮等。
在一些西方传统文化中,月相变化也与神话和传说有关。
例如,据希腊神话,海浪女神塞壬在月圆之夜最为可怕;在美国的万圣节时,人们会传说在月圆之夜会发生各种神秘的事件。
月相变化是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它对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2d4b6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5.png)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第1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2章生命活动与细胞第3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节:生物的营养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 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类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营养与呼吸。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入物质和细胞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物质的构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举例说明。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合实例讲解。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阐述各结构的功能。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讲解生物的营养摄取和呼吸过程,结合生活实例。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4.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营养摄取、呼吸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答案:物理变化: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化学变化:如铁生锈。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和细胞结构的学习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与技术教案 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与技术教案 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5de1f27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2.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与技术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蚊子的世界课时1:课题导入与目标课题:了解蚊子的生活性和对人类的影响。
目标:- 了解蚊子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了解蚊子的生活环境和繁殖方式。
- 了解蚊子对人类的影响。
- 培养对蚊子的正确态度。
课时2:抓蚊子课题: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蚊子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目标:- 研究使用抓蚊子的工具和方法。
- 观察和记录蚊子的特点和性。
- 分析蚊子的食性和生活环境。
课时3:我们要防蚊虫叮咬课题:研究如何预防蚊虫叮咬。
目标:- 了解蚊虫叮咬的危害。
- 研究预防蚊虫叮咬的方法。
- 掌握制作自制蚊香和蚊帐的技巧。
第二单元:动物的“骨头”课时1:鸟儿的“骨头”课题:探究鸟类骨骼结构的特点。
目标:- 了解鸟类骨骼结构的特点。
- 研究区分鸟类和其他动物的特征。
- 了解鸟类飞行的基本原理。
课时2:鱼儿也有“骨头”课题:了解鱼类的骨骼结构和适应方式。
目标:- 了解鱼类的骨骼结构和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 分析鱼类的运动方式和捕食技巧。
- 研究评价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课时3:黑猩猩也有“骨头”课题:了解黑猩猩的骨骼结构和运动方式。
目标:- 研究黑猩猩的骨骼结构和与人类的异同。
- 分析黑猩猩的运动方式和适应森林环境的特点。
- 探讨黑猩猩与人类的进化关系。
第三单元:紫外线与我们的健康课时1:紫外线的危害课题:了解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
目标:- 了解紫外线的来源和分类。
- 研究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
- 掌握简单的防护措施。
课时2:阳光对植物的作用课题:探究阳光对植物的作用。
目标:- 研究阳光对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了解阳光对植物形态和色素产生的影响。
- 分析阳光对植物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课时3:保护眼睛课题:研究保护眼睛免受紫外线伤害。
目标:- 了解紫外线对眼睛的危害。
- 研究正确使用太阳镜的方法。
- 培养良好的户外活动惯。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与技术教案》全册的教学内容概要。
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活动设计请参考教材内容。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63e4f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0.png)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气候与气象》,具体内容包括:3.1节“气候与生活环境”、3.2节“气象观测基本知识”和3.3节“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理解气象观测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天气现象和气象灾害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象观测基本知识、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教学重点: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气象观测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象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地球仪、气象图表。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气候与生活环境介绍气候的定义,讲解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气象观测基本知识介绍气象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讲解温度、湿度、气压等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
3)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介绍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如气旋、反气旋等。
分析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如台风、洪涝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讲解解题思路,分析关键步骤。
4. 随堂练习(15分钟)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气候与生活环境气候定义气候与生活环境关系2. 气象观测基本知识气象要素观测方法3.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天气系统气象灾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你所生活的地区的气候特点。
列举三种气象观测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气候特点。
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观测方法,分别用于测量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象观测方法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新版人教新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3新教材精编版)
![新版人教新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3新教材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a547e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7.png)
新版人教新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3新教材精编版)目标本教案旨在引导七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科学》这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根据人教新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涵盖以下主题: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2.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3. 热、光、声的传播与测量4. 电的基本知识5. 机械的基本知识6. 饮食的营养与健康7. 身体的结构与运动教学活动本教案包含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探究:通过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科学实践能力。
2. 问题解决: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图表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科学实验数据,培养数据分析和科学推理能力。
4. 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培养科学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为了准确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观察记录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4. 考试测验:通过知识考察和应用题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参考资料本教案的编写参考了以下教材和资源:1. 人教新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材2. 2023材精编版辅导资料以上是《新版人教新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3新教材精编版)》的简要说明,希望能够对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如需更详细的教案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和辅导资料。
祝教学成功!。
部编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3be19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4.png)
部编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学会运用合作、交流、分享的方式,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走进科学1. 科学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
实验步骤:- 观察水的颜色、透明度、味道等基本性质。
- 进行水的沸腾、凝固等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2. 科学探究:探究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探究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探究步骤:- 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
- 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气压下水的沸点。
-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探索规律1. 科学实验:观察磁铁的性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磁铁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吸引和排斥规律。
实验步骤:- 观察磁铁的两极,了解磁性的基本概念。
- 进行磁铁吸引和排斥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2. 科学探究:探究磁铁的极性与吸引、排斥关系探究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磁铁的极性与吸引、排斥关系。
探究步骤:- 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
- 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第三课时:应用拓展1. 科学实践:制作简易指南针实践目的:通过制作指南针,使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步骤:- 学习指南针的原理,了解其作用。
- 准备制作指南针的材料和工具。
- 按照制作指南针的步骤进行制作。
2. 科学探究:探究指南针的指向规律探究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指南针的指向规律。
探究步骤:- 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
- 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指南针的指向规律。
初中七下科学力学教案
![初中七下科学力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187db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14.png)
初中七下科学力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学习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基本力的概念和特点。
3. 掌握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力的平衡定律)。
4.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2. 力的三要素3. 基本力(重力、摩擦力、弹力)4. 牛顿三定律5. 力学应用实例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弹簧、抛掷物体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2. 提问:力是什么?力有哪些作用?二、力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讲解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10分钟)1. 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概念。
2. 利用示意图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四、基本力(15分钟)1. 讲解重力的概念和特点: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摩擦力是两个接触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3. 讲解弹力的概念和特点: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恢复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五、牛顿三定律(15分钟)1. 讲解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2. 讲解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讲解力的平衡定律: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些力的合力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六、力学应用实例(10分钟)1. 通过实例,如推车、抛球等,让学生运用牛顿三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运用力学知识进行分析。
七、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基本力和牛顿三定律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个力学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
七年级下册科学《物态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科学《物态变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6b1838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4.png)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从物态变化的概念、类型、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3.教师强调物态变化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露水的形成等,使学生认识到物态变化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互相交流,共同探讨物态变化的规律。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科学探究充满热情,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特别是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常见物态变化类型的识别及实际应用,如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和理解物态变化。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表达、倾听、协作的能力。
6.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查找关于物态变化的趣味科普文章或视频,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下册新版全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新版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38c14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b.png)
七年级下册新版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宇宙1.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的构造特点。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地球上的时间划分。
1.2 地球的气候系统学习气候系统的组成,了解地球上的气候类型。
探索气候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3 地球上的资源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掌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系统。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2.2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学习生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三章:人体与健康3.1 人体结构与功能学习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了解其功能和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的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3.2 健康生活方式学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了解健康饮食、运动和心理调节。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3.3 常见疾病与预防学习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方法,了解健康保健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保健的认识。
第四章:科学实验与探究4.1 实验基本操作学习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安全意识。
4.2 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了解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3 实验设计与评价学习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掌握实验结果的评价和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第五章:信息技术与应用5.1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
5.2 常用软件的应用学习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了解软件的应用领域。
培养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5.3 网络与通信技术学习网络的基本概念和通信技术,了解网络的使用和网络安全。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ddd57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e.png)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内容包括:第1章:生命之源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第2节:水的循环第2章:生物圈第3节:生态系统第4节:生态平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水的基本性质、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图片,引发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3. 实践情景:分组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填写实验报告。
4. 例题讲解:讲解第1章第2节水的循环,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的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图示完成水循环的练习题。
6. 新课导入:讲解第2章第3节生态系统,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7. 实践情景: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生态系统,观察生态系统的特点。
8. 例题讲解:讲解第2章第4节生态平衡,通过案例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过程图示。
2. 板书右侧: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概念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出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特点。
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并简要描述每个环节。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说明生态平衡在该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水循环过程图: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生态系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初中科学七年级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水1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教案1)
![初中科学七年级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水1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467f8a0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2.png)
1.影响气候变化
1)水文循环的强弱和路径,决定了地区气候特征; 2)水循环对能量的转换和再分配,能调节气候; 3)天气现象本身就是水文循环的产物。
2.水文循环形成各种地貌形态
1)地表水体本身就是水循环的要素; 2)水循环中水流的冲刷、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各种
地貌形态; 3)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4.水文循环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水资源和能 源
1)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可再生的水资 源;
2)提供了巨大的能源。
六、 地质循环
• 1 概念: • 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 2 特点: • 途径长、速度慢、涉及浅部与深部圈层。 • 3 循环方式: • ① 上地幔软流圈对流运动时的水分循环 。 • ② 在成岩、变质和风化作用过程中水分子的分
• 小循环:陆地或海洋的局部水分交换的过程 陆地小循环
外流区小循环 内流区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
四、水文循环的机理
• 水文循环服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 • 水文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能和地球引力; • 水文循环的内在因素是水的特殊的物理性质,在
常温常压下可以进行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 全球水文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为开放系统; • 水文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其他物质的运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
本章内容: • 地球上的水 • 自然界的水循环 •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
• 一、分 类
• 二、 水循环
• 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
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 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4)影响应力的平衡。
3.水文循环是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aab562a8956bec0975e371.png)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物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过程与方法:1.学生亲自动手,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教具两支同频率的音叉和共鸣箱、铁架台、白色泡沫塑料球、鼓、闹钟、抽气机、钟罩学生用:橡皮筋(两人一根)、土电话(学生课前自制)。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学生手放在喉咙处,发声。
问学生的手有何感觉?学生回答。
现在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不要求学生回答。
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声音是怎样发生的(1)敲响音叉,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泡沫塑料球弹开,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再敲响音叉,并用手捏住叉股,观察泡沫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不振动时,没有声音。
(2)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然后两人交换。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教师板书)。
(4)验证演示并激发兴趣:用彩色纸做成高约10厘米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尤如少女翩翩起舞。
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
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2.声音靠物质传播(1)演示:,右边音叉被敲响,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将泡沫塑料球弹起。
启发学生说出左边音叉的发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引导学生说出“空气能传播声音”(教师板书)。
简单说明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产生声波,传动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
感受温度变化《科学》七年级下1.1感觉世界(教案
![感受温度变化《科学》七年级下1.1感觉世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c0464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6d.png)
科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温度变化,温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舒适度和健康。
在《科学》七年级下的1.1感觉世界(1)教案中,我们将深入探究感受温度变化的奥秘。
我们需要了解温度这个概念。
温度是指物体内部的热能大小,通常用度数来表示。
常用的温计有摄氏度、华氏度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室内外的气温和热水的温度等。
当我们触摸一个物体时,它的温度会影响到我们的感受,我们可以用手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程度。
我们需要了解人体感觉温度的原理。
人体感觉温度是通过皮肤来实现的。
皮肤内有许多末梢神经,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外界的温度变化。
当外界温度高于我们的体温时,我们会感到热,当外界温度低于我们的体温时,我们会感到冷。
不同的人对于温度的感受是不同的。
有一些人天生就对冷热的感受比较敏感,他们对于外界的变化会反应得更快。
在同样的温度下,一些人会感到很冷,但有些人则感到很温暖。
这与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同的调整。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人体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导致体内温度升高。
此时,我们需要通过汗腺把多余的热能排出体外,保持体内温度的平衡。
如果体内温度过高,会导致中暑等健康问题。
除了体育锻炼以外,我们日常生活中还会遇到其他的温度变化。
春夏秋冬,我们经历着四季交替,每个季节对应着不同的气温变化。
在寒冷的冬季,我们需要穿上厚厚的外套,戴上帽子、手套等,保持身体的温暖。
夏季则需要注意防晒、遮阳等,防止因高温导致的中暑、晕厥等。
通过学习《科学》七年级下1.1感觉世界(1)教案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温度变化的奥秘,了解人体感受温度的原理,掌握在不同的温度下如何进行合理地调整。
希望大家可以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享受每一个季节的美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2.1 感觉世界(第2课时)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2.1 感觉世界(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29e351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8.png)
感觉世界(第二课时)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人体嗅觉和味觉的形成过程,知道舌上对酸甜苦咸的不同感受区。
2.过程方法目标:学会用实验和归纳方法探究嗅觉、味觉等特点。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嗅觉和味觉的形成及舌的味觉感受区三、教学难点:各种感觉的特点及体验四、教案(一)课堂引入:(二)图片欣赏Ppt02师:过生日时,当你闻到香气扑鼻的时候,你知道是如何闻到蛋糕的香味的呢?(三)鼻和嗅觉观察鼻的结构,并分析嗅觉形成的过程?ppt04生:气味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大脑师:观看P4图1-4,归纳出嗅觉的特点ppt06生:(1)时间长了,大脑的嗅觉中枢,容易疲劳. (2)嗅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3)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差异很大. (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师:当我们吃蛋糕时,你感觉到什么味道?生:甜味那么我们是如何体验到这种味道,又是通过哪些器官来完成的呢?(四)舌和味觉看图:并完成下列填空: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______,它里面有许多______细胞、_____神经,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五)探究舌 ppt08问题: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相同吗? 实验探究 味觉测试表部位 酸味 甜味 苦味 咸味统计 小组结论舌尖 味的 敏感部位是 .舌侧舌根注:每组测一种味,敏感的请打√ 思考1.为什么人在伤风感冒鼻腔堵塞时,对气味很不敏感? 因鼻腔内的嗅细胞被覆盖,使带气味的物质很难刺激嗅细胞。
2.人在感冒时,吃食物为何感觉没味道?人在感冒时,味觉虽不受影响,但嗅觉的灵敏度却下降了,而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
小结:人有哪些感觉,它们的感受器在哪,完成下表: ppt10感觉感受器 感觉器官 产生部位课堂练习1.你用什么方法来辨别以下这些物质?物质方法粗沙和细沙茶和咖啡糖和盐金属块和木块红色花和黄色花Ppt12 (第2—4题)2.味觉感受器是,感受器的作用是:感受、产生。
2024年浙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科学教案15节
![2024年浙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科学教案15节](https://img.taocdn.com/s3/m/0f9ebbb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0.png)
2024年浙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科学教案15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15节。
详细内容包括: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分类,重点探讨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分类。
2. 学会计算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角形、矩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矩形板、正方形板、直尺、圆规。
2. 学具:三角板、矩形板、正方形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和作用。
2. 基本概念:讲解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用教具拼出三角形、矩形、正方形,观察其特点,并计算面积和周长。
4. 例题讲解:讲解三角形、矩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例题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进行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分类。
2. 三角形、矩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生活中找一个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物体,测量其边长,并计算面积和周长。
2. 答案:(1)等边三角形:面积3.46cm²,周长6cm;等腰三角形:面积6cm²,周长10cm。
(2)长方形:面积15cm²,周长16cm;正方形:面积16cm²,周长16cm。
(3)学生自行测量并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但对三角形、矩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还需加强。
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1-1 新生命的诞生(3)
![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1-1 新生命的诞生(3)](https://img.taocdn.com/s3/m/3be1cc9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5.png)
1.1 新生命的诞生初中科学(浙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一、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纪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二、设计说明由于传统的文化束缚,国人对孩子在身体结构和生殖上的教育一直是个盲点,很多老师自己也不愿意在课堂上多谈多讲这方面的内容,甚至有的老师上到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自己看书。
但是孩子在初中阶段,正是好奇心很重的时期,再加上现在网络的开放和不健全,一些学生接触到网络上的黄色不健康内容,如果老师和家长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入误区,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家庭问题。
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介绍给学生。
新生命是人类生命的延续,是组成社会的源头,那么新生命是怎样形成的,通过本节课内容,使学生们能了解、掌握新生命诞生的奥秘,另外通过研讨使学生热爱新生活,珍惜生命、尊重自己的父母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格,具有强烈的爱心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本节内容应该以介绍为主,通过课本图片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差别,知道人的生长发育起源于受精卵,通过胚胎发育和胎儿的生长分娩,意识到母爱的伟大,生命的珍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人体的受精过程。
了解人体的生殖系统2.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胚胎发育和分娩的基本过程,认识到母亲的伟大,生命的珍贵,学会感恩。
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格。
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人体生殖系统结构模型学生准备:调查内容:(1)向你母亲了解一下怀孕多少天(月)你才出生。
(2)当你出生后,父母亲为你忙点什么?(3) 母亲怀孕时有哪些特殊生理变化。
(4) 了解国家规定的法令结婚年龄。
五、教学过程(一) 旧课回顾1、 师:上一节学到的动物的生命周期中,我们知道动物一生要经历哪些阶段? 生:出生 生长发育 生殖 死亡2、 师:影响动物的生命周期的因素有哪些? 生:食物 气候 敌害(二) 新课教学创设情景:大家问过爸爸妈妈自己是怎么来的到这个世界上的吗? 1、 生殖细胞观察课本上人的生殖细胞,通过PPT 资料介绍,总结人体生殖细胞的特点 师:板书表格生:通过书本介绍完善表格形状 大小 数量 来源精子蝌蚪形长0.1mm 每次几亿个 成熟男性卵细胞 圆球形 直径0.05mm 人体最大细胞每月一个 成熟女性师:精子象蝌蚪,猜测精子尾部有什么作用? 答:精子依靠尾部的游动来运动,有利于受精 2、 生殖系统展示人体生殖系统结构模型,结合课本,总结男女生殖系统的各个器官以及功能。
(完整版)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教案
![(完整版)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8a19bfe45c3b3566ec8bde.png)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养育的基本过程。
3.了解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教学重点:人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人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的物质交换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备注1.设问:世界上每天都有许多婴儿降临世上,包括你也是从一个婴儿发育成长而来的。
有许多同学想知道自己是怎样诞生的。
有哪位同学能大概说说自己是怎样诞生的吗?并板书: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2.学生简述:3.讲述板书:我们知道新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受精卵又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而产生的。
并板书:一、精子和卵4。
读图回答:(1)精子的结构如何?有什么特点?(2)卵的结构如何?有什么特点?(3)填表精子卵结构大小形状5。
小节板书:精子和卵的细胞结构基本相同,但大小悬殊,形状不同.精子依靠长尾能灵活游动,有利于受精作用的进行。
1)精子很小,长约60微米,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精子的形状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一天可以产生上亿个精子。
2)卵细胞呈球形,直径在0.1毫米以上,几乎用眼睛可以直接看出,这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卵细胞的细胞质里含有丰富的卵黄。
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卵细胞。
6.设问:你知道精子是从哪里来的吗?7。
简答:人的卵和精子是由人的生殖系统产生的。
其中精子由男性生殖系统产生。
卵子由女性生殖系统产生.8。
读图回答:男性生殖系统与女性生殖系统有什么不同?9.讲解板书睾丸:男性主要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
共一对,阴囊中;能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附睾:位于睾丸背面,能够贮存和输送精子内生殖器输精管:输送精子精囊:分泌和贮存粘液1。
男性生殖系统前列腺:分泌粘液阴囊:保护阴囊和附睾外生殖器阴茎:有尿道,能排精补充:睾丸在阴囊里,是两个卵圆形的灰白色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文教育学科老师个性化教案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学科科学年级教材版本华师大学案主题授课时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活动教学过程第三章阳光1、运动会上进行跑步比赛,为使计时准确,计时员应在____________A、听到发令枪响时即开始计时B、看到运动员起跑时即开始计时C、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即开始计时D、看到发令枪的烟散开始即开始计时1、受到下列电磁波辐射时人体最能感到热的是____________A、红外线B、紫外线C、可见光D、X射线3.一位在北京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30米远处。
另一位在上海的观众,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
北京与上海相距1460千米,哪位观众先听到演奏声?(电视靠无线电波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4.下列电器中利用了红外线的是____________A、微波炉B、消毒柜C、电视机D、电冰箱5.在海边游泳时,对人的皮肤伤害最大的是____________A、红外线B、紫外线C、可见光D、X射线6.下列关于空中出现彩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A、彩虹一定是弧形B、彩虹的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C、彩虹的外侧是紫色,内侧是红色D、彩虹会在雨后的天空中出现7、我国古代有句成语:“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图(课本P78)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甲、乙锥形瓶,甲瓶的外壁用烟熏黑。
在两个瓶中注入质量和初始温度和质量都相同的水,用带有温度计插孔的瓶盖盖紧、,再在两个瓶中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舞蹈家的玻璃泡要浸没在水中。
然后用发光的电灯对这两个锥形瓶照射:(1)在这个实验中,还必须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
(2)照射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此,你将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秒内光在真空中通过的距离是____________米。
10、红外线取暖气,主要是利用红外线的____________来工作的。
11、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是应用激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工作的。
12、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A、增大B、减小C、保持不变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13、在阳光的照射下,沙漠中的物体最烫手的是____________A、植物B、浅色的子C、动物D、黑色石头14、下列属于光源的物体是____________A、月亮B、放映电影时的银幕C、流星D、放电视时的荧光屏15、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是____________A、月食B、小孔成像C、水中出现的倒影D、人在光照射下有影子16、下列事例中用到光的志向传播规律的是____________A、用两只眼睛确定物体的位置B、住房装修设计时测量房屋的长宽高C、射击时瞄准D、岸上确定水中鱼的位置1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A、一个光源只能发出一条光线B、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C、光线是用来表示光传播途径的直线D、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18、光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A、玻璃B、水C、真空D、空气19、买早点时透过炉子上方看前面的物体在晃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可以解释。
20、下列各种光不属于复色光的是____________A、阳光B、红光C、蜡烛火焰发出的光D、白炽灯光21、下列现象不属于色散现象的是____________A、雨后彩虹B、阳光经三棱镜后变成7种色光C、阳光经钻石后变成几种色光D、霓虹灯发出的五颜六色。
22、可用于医院的病房和手术室进行消毒的是____________A、红外线B、红光C、紫光D、紫外线23、银行的自动门,是利用哪种射线的遥感技术____________A、红外线B、紫外线C、X射线D可见光线24、下列所举的事例,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解释的是____________A、影子B、小孔成像C、日食D、彩虹25、下列光经三棱镜后能发生色散想象的是____________A、红光B、黄光C、蓝光D、白光26、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就会在屏上形成影,关于改变影子大小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A、增加光源到物体的距离,影变大B、物与孔距离不变,增加屏到小孔的距离,影变大C、增加物体本身的大小,影变小D、物与孔距离不变,增加屏到小孔的距离,影变小27、“非典”时期,有一种测温仪,只要在额头前照一下可知一个人的体温是否正常,它是____________(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测温仪。
28、直接测定光速的著名实验是由____________完成的。
29、太阳光通过一个菱形的小孔在地面上看到的形状是………………………….( )A、菱形B、圆形C、椭圆形D、无法确定30、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一计时员在听到发令枪响以后开始计时,测得某运动员的成绩为13s,你认为该计时员的计时方法正确吗?____________(填“正确”或者“不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你认为该运动员的实际成绩应为____________s。
31.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树叶为绿色,是因为____________A.叶片吸收绿色光 B.叶片反射绿色光C.阳光在叶片上发生了折射 D.叶片与阳光发生绿色反应32、下列现象不能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来解释的是____________A.小孔成像 B.阳光下出现树的影子C.海市蜃楼 D.眼前的一片树叶挡住视线33、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
(1)如图所示,观众看不见邰丽华(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这是因为光是沿____________的缘故。
(2)舞台上云雾潦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____________(填“升华”或“汽化”)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_而产生的效果。
25、下图中的事例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是____________2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7、下列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____________S 1S 2S 3L 1L 2V 3V 2V 1A 1A 2A 2A 1R 1A 1I =0.4A11、知识与技能:①熟练运用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规律解基本计算题。
②着重解决动态电路的典型计算题。
③复习巩固电路等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复习活动,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对基本题和典型题的全面掌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案 教学设计:【导言】欧姆定律是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它是学习下一章“电功率”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欧姆定律的重要应用体现在关于串、并联电路的计算上,所以学会用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规律计算是学习研究电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知识再现】利用多媒体展示“串、并联电路的特征”“串、并联电路的规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填写表格,完成电路复习例题。
【归类提高】 【达标检测】一、电路复习 例1:如图(1)当 时,灯L 1与L 2串联; (2)当 时,灯L 1与L 2并联; (3)当 时,灯L 1与L 2短路;(4)当开关 换成L 3,且其它开关闭合时,三个灯并联。
例2:如图,开关S 闭合,电压表V 1、V 2、V 3示数分别是U 1、 U 2、U 3,电流表A 1、A 2示数分别是I 1、I 2,则下列关系正确 的是( )A .U 2=U 1+U 3I 1=I 2 B .U 3=U 1+U 2 I 1=I 2 B .C .U 1=U 2=U 3 I 1>I 2 D .U 3=U 1+U 2 I 1>I 2二、基本计算:已知“三个量”例3:小灯泡电阻为20Ω,在正常工作时它两端的电压是12V ,现有的电源电压是16V ,要将这盏灯接在这个电源上,需怎样接入一个阻值多大的电阻?将电路设计出来并画出电路图。
例4:如图所示,已知2R 40,0.4I A =Ω=和R 1两端的电压U 1=10V ,利用这些量你还能求出哪些物理量的数值?例5:如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 1=30Ω,电流表A 1示数为0.4A ,A 2示数为0.9A ,求电源电压和R 2阻值各为多大?此解错在哪里? 解:0.43012U IR A V ==⨯Ω=,2221213.30.9U V R I A===Ω小结:(1)解题要求:a. 根据题意画电路图,并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符号、角标和数值)和未知量(符号和角标)。
b. 规范的计算题书写过程由三部分组成:①公式;②代数值(数字和单位);③写结果带单位。
C.必要的文字说明不能省略。
(2)解题思路:a. 两个电阻串联或并联的电路中,只有已知“三个”量,才能求其余的物理量;b. 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规律,结合欧姆定律建立等式。
三、典型计算:动态电路例6: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R2=R3=20Ω,当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示数为0.3A。
求:(1)电源电压;(2)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是多少?例7:如图所示,U=6V保持不变,R=10Ω,变阻器最大阻值是20Ω,当变阻器滑片P从a端至b端的过程中,电压表与电流表的变化范围是多少?小结:(1)解题要求:一般动态电路的计算题需要必要的文字说明;(2)解题思路:a. 通过开关通断或滑片所置的位置不同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b. 画出不同状态下的电路图,在电路图上标出对应状态下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注意这些物理量的区别和联系(一般电源电压和电阻不变);c.虽然动态电路至少是两个电路图,但围绕电路图的计算大多还是已知“三个量”的基本计算,所以要善于寻找这三个已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