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推荐小儿推拿穴位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穴位1、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次数:24-50次;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2、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直眉梢,称推坎宫;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次数:24-50次临床:先用力按穴数秒钟,然后快速放手,继而推之,可立觉头清目爽,能增强疗效;如用于发汗,常与开天门、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合用;用于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掐揉小天心合用;3、太阳——善止头痛而明目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又名左为太阳,右为太阴;操作:用拇指指端在穴位上旋转揉运,称运太阳,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推太阳;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次数:24-50次临床:此法能补能泻;外感头痛属实者,当用泻法;内伤头痛属虚者,当用补法;推太阳属于平补平泻,多用于一般头痛、无汗,常与开天门、推坎宫等合用;4、山根位置:印堂之下,两眼之中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作用:退热定惊,开关通窍,醒目安神;主治:惊风、抽搐,目赤痛;次数:3-5次;临床:治惊风、昏迷、抽搐,常与掐人中、掐十王等合用;如见山根穴有青筋暴露,是有惊风或内寒的现象;称望山根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当百会前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指腹轻轻揉之,称揉囟门;先用两拇指指腹自前发际向上轮换推至囟门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再自囟门向两边分推,称推囟门;作用:镇静,醒神,通窍;主治:惊风,头痛,抽搐,鼻塞,丑血;次数:50-100次临床:治惊风,常与掐精宁、威灵等合用;治鼻丑、鼻塞,多与黄蜂入洞等合用;小儿18个月内囟门未合,手法宜轻柔,不可用力按压;6、耳后高骨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险中;操作:以中指按于穴位上揉运之,称运耳后高骨;作用:解表发汗,镇惊除烦;主治:伤风感冒,惊风抽搐,烦躁不安;次数:24-50次临床:运耳后高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用称之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头眩、目赤痛;若用于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五指节等合用;躯干部穴位1、乳旁位置:乳头旁2分;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揉之,称揉乳旁;作用:理气,化痰、止咳;主治:胸闷,呕吐,咳嗽,痰鸣;次数:100-300次;临床:此穴常与揉乳根同时操作,能加强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操作时以中指和食指,同时按于两穴上揉之;本穴配推揉中,揉肺俞、中府、云门对由于痰涎塞而致的肺不胀有效;2、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保健推拿穴;位置:腹部;操作: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抚摩,称摩腹;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消化不良;次数: 500-1000次;临床:摩腹常与揉脐、捏脊、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小儿疳积、厌食;与揉中脘或推中脘合用,对食积、呕吐有较好的疗效;3、腹阴阳——善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所引起之恶心、呕吐、腹胀等症;位置:自中脘穴斜向两胁下软肉处,呈一直线;操作:用两手食、中、环和小指指腹,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称分腹阴阳,或称分推腹阴阳;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主治:乳食停滞,呕吐,腹胀,消化不良;次数:100-300次;临床:常与运八卦、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对脾虚泄泻者慎用;主调理脾胃;4、脐位置:肚脐正中;操作:以掌心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称揉脐,顺时针方向揉为泻,逆时针方向揉为补,顺逆揉之为平补平泻;以拇指、食指捏挤肚脐周围,至轻度充血为止,称捏挤肚脐;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主治:泄泻,呕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便结,肠鸣;次数:揉脐100-500次;捏挤肚脐数次;临床:补能温阳补虚,泻能消积泻下,平补平泻能和之;多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寒湿凝聚、乳食停滞等症;“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5、丹田——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位置:小腹部;操作:用拇指指腹,或四指,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以拇指或掌心自脐向下直推,推丹田;以拇指指腹或掌按丹田部,呼气时轻压慢按,吸气时略随腹壁而起,称按丹田;作用:培肾固本,温阳散寒,分别清浊;主治:小腹胀痛,疝气,遗尿,小便短赤,小便闭;次数:揉、推各为100-300次;摩3-5分钟;按1-3分钟;临床:治遗尿常配补肾经、揉二马;治尿闭、便赤,多配推箕门等;6、肚角——止腹痛各种腹痛均可的要穴;位置:脐旁、腹部两侧的肚筋;操作:用拇、食、中三指,自深处拿住肚筋弹之,称拿肚角;作用:止腹痛,除腹胀;主治:腹痛,腹胀,泻痢;次数: 1-3次不可多拿;临床:尤其对寒湿腹痛和食积腹痛,效果更佳,若配揉一窝风,能加强止痛的效果;7、天柱骨——主治恶心呕吐;位置:项后,枕骨下,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指或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治:呕吐,恶心,项强,咽痛;次数: 200-800次临床:独穴推拿次数须多达1000次左右;或用玉环、酒盅边蘸姜汁或凉水,自上而下刮,其效亦佳;若用于风寒感冒、颈项强痛,多与掐揉风池配用;8、七节骨位置:从尾骨端至第4腰椎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指指腹,自尾骨端直上推至第4腰椎,称推上七节骨;用食、中指指腹,自第4腰椎直下推至尾骨端,称推下七节骨;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主治:泄泻,便秘,痢疾,腹胀满;次数:50-500次;临床:向上推之为补,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本法与揉百会合用,上下配穴,一升一补,治气虚下陷之脱肛、遗尿,最为适宜;向下推之为泻,能泻热通便,治肠热便秘,痢疾等症;9、龟尾位置:尾椎骨端;操作:用食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龟尾;作用:止泻,通便;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痢疾,遗尿;次数:100-300次;临床:穴性平和,能止泻,亦能通便,常与揉脐、推上七节骨等配用,治腹泻、痢疾效果较佳;与摩腹、推下七节骨等配用,治便秘;10、脊——小儿保健;位置:从大椎直下到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先在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摩至腰骶部3遍,使肌肉放松,气血流畅;再用捏脊法自龟尾向上捏至大椎,称捏脊;用食、中指指腹从大椎向下直推至龟尾,称推脊;作用:顺经捏脊和阴阳,补气血,培元气,健脾胃,增强体质,逆经退脊清热退烧;主治:疳积,伤食,腹泻,便秘,腹痛,恶心,呕土,遗尿,脱肛、夜啼、发热,惊风;次数:捏3-5遍,推100-300次;临床: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疾病,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揉涌泉等合用;上肢部穴位1、脾经位置:脾经亦称脾土;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操作: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脾经;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统称推脾经;作用: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清湿热,清补脾经消食滞,化痰涎;主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伤食,呕吐,腹泻,便秘,痢疾,咳嗽,黄疸;次数: 100-500次;临床:补脾经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常与推三关、捏脊、运八卦、推大肠等法合用;清脾经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下痢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揉小天心、推箕门、推小肠等法合用;清补脾经饮食停滞、脾胃不和所引起的胃脘痞满、吞酸恶食、腹泻、呕吐等症,常与运八卦、揉板门、分腹阴阳等法合用;若湿热留恋,久而不退,或外感发热兼湿者,可单用清补脾经,推20-30分钟,至微汗出,效果较好;小而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实,邪甚者方可用清法;2、肝经位置:肝经亦称肝木;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和补肝经统称推肝经;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气生血;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晕头痛;次数:100-500次;临床:清肝经常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补肾经、退六腑等合用,可以治疗惊风,抽搐,五心烦热等症;肝经穴亦清不宜补,故临床多用清肝经,若肝虚应补时,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以防因补而动肝火;3、心经位置:心经亦称心火;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心经;反之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和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作用:清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惕不安,心血不足,高热神昏;次数:100-500次;临床:心经穴宜清不宜补,故补心经不宜久用,需补时,可补后加清,以防动心火;4、肺经位置:肺经亦称肺金;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清肺经和补肺经统称为推肺经;作用:补益肺气,清肝泄热,止咳化痰;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脱肛;次数:100-500次;临床:5、肾经位置:肾经亦称肾水;小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掌根推至小指尖为补,称补肾经;反之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作用:滋肾壮阳,温补下元,清热利尿;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咳嗽喘息,小便赤涩不利;次数:100-500次;临床:临床上本穴一般不用清法,常以清小肠代之;推脾经、推肝经、推心经、推肺经、推肾经,统称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6、大肠位置: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虎口成一直线;操作:用右手拇指桡侧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来回推为清补,称清补大肠;推大肠;作用:固涩止泻,清利大肠湿热;主治:泄泻,痢疾,脱肛,腹痛,便秘,肛门红肿;次数:100-500次;临床:7、小肠位置: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操作:自小指尖到指根直推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作用:清热利尿,分别清浊;主治:小便赤涩,水泻,尿闭,口舌糜烂;次数:100-500次;临床:8、十王位置:在两手十指指尖;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十王;作用:清热,醒神,开窍;主治:高热,神昏,惊风,抽搐;次数:3-5次;临床:掐十王主要用于急救,多与掐人中、掐老龙、掐中冲等法合用;但操作时不能太靠近指甲根部掐,以免指甲与肉分离,造成感染;9、四横纹——善和气血、消食积,治体虚消化不良;位置:手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四横纹;以拇指侧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作用:消肿散结,调和气血,退热除烦;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气血不和,喘咳,口唇破裂;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临床:本穴在临床上常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并配以捏脊法,用于治疗营养不良、疳积、泄泻等症,效果较好;10、小横纹——善清脾胃之热,调中消胀,治气结、痰结而致腹胀;位置:掌面食、中、环、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小横纹;以拇指桡侧推小横纹,称推小横纹;作用:清热除烦,消肿散结;主治:发热烦躁,口疮唇裂,腹胀;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临床:推小横纹配合揉肺俞,治疗肺部干罗音,有一定疗效;11、掌小横纹——善清心肺之郁热,治疗口舌生疮、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之,称按揉掌小横纹;作用:开胸散结,清热化痰;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对婴儿流口水严重者,有良效;对肺部湿罗音,有一定效果;此外肝区疼痛者,揉之亦有效果;12、肾顶位置:小指末端处;操作:以中指或食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作用:骨表止汗,收敛元气;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次数:100-500次;临床:13、肾纹位置:小指掌面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肾纹;作用:祛风明目,清热散结;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热毒内陷,瘀热不散;次数:100-500次;临床:14、天门入虎口位置:拇指尺侧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由指尖推至虎口称推天门入虎口;作用:顺气,止痢;主治:泻痢,腹痛;次数:100-300次;临床:常用于腹痛、泻痢,多与推大肠、推脾经、拿肚角等合用;15、内劳宫——清热除烦之要穴;位置:掌心中,屈指时当中指与环指中间处;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作用:清热除烦,息风凉血;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次数:100-300次;临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揉小天心等法合用;16、小天心——清心安神之要穴;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陷处;操作:用拇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以食指或中指指尖,或中指屈曲,以第2指间关节突起处捣之,称捣小天心;用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小天心;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夜啼,目赤痛;次数:掐揉5-30次;捣30-50次;揉100-300次;临床:17、八卦位置:又称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依次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操作:自乾向坎经震运至兑为一遍,称顺运八卦,单在云至离时要轻轻而过;自兑向坤经坎运至乾为一遍,称逆运八卦,再运到离时,也要轻轻而过;每四卦一运,如自乾向坎经艮至震,或自巽向离经坤至兑等等分运,称分运八卦;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气平喘;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呕吐,泄泻,腹胀,食欲不振;次数:100-500次;临床:18、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之平面;操作: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揉之,称运板门,或称揉板门;以拇指桡侧自拇指根向腕横纹推之,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则称为横纹推向板门;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止呕吐;主治:食欲不振,乳食积滞,呕吐,泄泻,腹胀,嗳气;次数:100-500次;临床:19、胃经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拇指掌指关节到掌根;操作:自掌根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反之为补;为补胃经;清胃经与补胃经,统称推胃经;作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积,清中焦湿热;主治:呕恶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丑血等;次数:100-500次;临床:20、运土入水位置:手掌面、拇指桡侧尖端经手掌边缘、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至尖端;操作:以拇指桡侧,自拇指尖经掌根推运至小指尖端,称运土入水;作用: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主治:小便赤涩,腹胀,吐泻,痢疾,便秘;次数:100-500次;临床:21、运水入土位置:手掌面,小指尖端稍偏尺侧,经手指边缘,拇指桡侧至尖端;操作:自小指尖经掌根、拇指桡侧推运至指尖,称运水入土;作用:健脾胃,止泻痢;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泻痢;次数:100-500次;临床: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均能治泻痢,但运水入土主要是健脾补虚,而运土入水则主要是清湿热、利尿;前者用于久病虚症,而后者则用于新病实证;22、阴阳位置:手掌根,小天心穴二侧,近拇指侧为阳池,小指侧为阴池;操作:用两手拇指指腹从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以两手拇指指腹从阴池、阳池向小天心合推,称合阴阳;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除食积,行痰散结;主治:寒热往来,腹泻,呕吐,食积,泄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痰涎盛;次数:100-300次;临床:23、总筋位置:手腕掌侧横纹中点;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总筋;以拇指尖与食指对合拿之,称拿总筋;作用:清热,通调气机;主治:惊风,潮热,牙痛,夜啼,口舌生疮;次数:揉100-300次,拿3-5次;临床:24、端正——对鼻丑有奇效用细绳自中指第2节指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位置:中指指甲根旁两侧1分许,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操作: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端正;用拇指端揉之,称揉端正;作用:止泻痢,降逆,止呕吐,止血;主治:泄泻,痢疾,呕吐,鼻丑,惊风;次数:掐端正3-5次,揉端正50-100次;临床:25、老龙——用于急救;位置:中指背,居指甲根中点1分许;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老龙;作用:醒神开窍;主治:高热抽搐,昏迷不醒;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临床:小儿急惊风,若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音者,可治;不知痛而无声音者,难治;26、五指节位置:手背,拇指指间关节与其他手指第1指间关节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继而揉之,称掐揉五指节;用拇指端揉之,称揉五指节;作用:祛风痰,通关窍,安神镇惊;主治:惊风,抽搐,惊惕不安,咳嗽风痰;次数:掐揉3-5次;揉50-100次;临床:27、二扇门——发汗效穴;位置:手背中指本节掌指关节两旁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食指偏峰揉之,称揉二扇门;用拇指与食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二扇门;作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主治:感冒,身热无汗,惊风抽搐;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临床:操作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如欲发汗,必先推肺经、揉内劳宫,再重揉太阳,然后掐揉本穴,至患儿头部及前后身微汗出即可;本穴性温,散而不守,易伤阳耗气,故对体虚者,需用本穴时,必先固表,如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等,然后再用本穴;28、外劳宫——性温,是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之要穴;位置:手背中央,第3、4掌骨间,与内劳宫穴相对;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用指尖掐揉之,称掐揉外劳宫;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脱肛,遗尿,疝气;次数:揉100-500次;掐揉3-5次;临床:29、威灵——用于惊风、昏迷,为急救之常用;位置:外劳宫穴旁,第2、3掌骨歧缝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威灵;作用:开窍,醒神,镇惊;主治:惊风,昏迷不醒,头痛;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临床:遇患儿急惊暴死者掐本穴后,有声者易治,无声者难治;30、精宁位置:外劳宫旁,第4、5掌骨歧缝间;操作: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精宁;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精宁;作用:行气,破结,散结;主治:疳积,痰喘,干呕,眼内胬肉;次数:掐3-5次;揉100-500次;临床:善消坚破结,化痰,克削气分,故虚者慎用;多用于急救,多与掐威灵合用,可加强治疗效果;31、二人上马——补肾滋阴之要穴;位置:手背,第4、5掌指关节后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二人上马,亦称揉二马;作用:滋肾补阴,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主治:小便赤涩,喘咳,腹痛,体虚,淋症,脱肛,遗尿,消化不良,牙痛;次数:100-500次;临床:32、外八卦位置:手背,外劳宫穴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操作:顺运外八卦与逆运外八卦,均同内八卦操作;;作用:宽胸理气,通滞散结;主治:胸闷,富掌,便秘;次数:100-300次;临床:33、一窝风——善止腹痛,一切腹痛均可用之;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之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作用:发散风寒,温中行气,通经络,利关节;主治:伤风感冒,腹痛,关节屈伸不利;次数:100-300次;临床:尤对因受风寒、食积等所致的腹痛,其效更佳;34、膊阳池位置: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操作:用拇指指端揉之,称揉膊阳池;用拇指甲掐之,称掐膊阳池;作用:通大便,利小便,止头痛;主治: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感冒头痛;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临床:对打便秘结,揉之有显效,但大便滑泻或虚脱者禁用;35、三关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操作:食、中二指并拢,用指腹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或用拇指桡侧推之,称推三关,亦称推上三关;作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主治:腹痛,腹泻,畏寒,四肢无力,病后虚弱,风寒感冒,发热无汗,疹出不透;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温;治一切虚汗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运八卦等法合用;用于疹毒内陷,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推脾经、清胃经、运八卦、掐二扇门等法合用;本穴用于实证,手法操作轻而有力;36、天河水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总筋穴至洪池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称清天河水,亦称推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自内劳宫穴推至肘横纹,称大椎天河水;以凉水滴于腕横纹处,用食、中二指指腹,慢慢推至肘横纹,再以四指拍之,并用口吹气于天河水穴透之,称引水上天河;作用: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化燥痰;主治: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咳嗽,痰喘;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微凉;常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手法合用;清天河水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心经热,用于阴虚发热、五心发热、烦躁不安、惊风、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弄舌等症;可单用之,亦可配清心经、清肝经等法用之;本穴操作不同,清热的作用亦不同;大推天河水的清热作用大于清天河水,而引水上天河的清热作用又大于大推天河水;另外,打马过天河的清热作用最强,且能活经络,通关节;37、六腑位置:前臂尺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或用拇指罗纹面的桡侧,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亦称退下六腑,或推六腑;作用:清热、凉血,解毒;主治:高热,烦躁,口渴饮冷,惊风,鹅口疮,咽喉肿痛,痄腮,热痢,大便干燥;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寒大凉,功专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苔黄、口渴、咽干而痛、痄腮、热痢等一切实热证均可用之;与补脾经同用,则止汗效果较好,但对脾虚腹泻者慎用;下肢部穴位1、箕门位置:大腿内侧,自膝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膝内侧上缘直上,推至大腿根部,称推箕门;作用:利尿;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次数:100-500次;临床:性平和;治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用于尿闭尿潴留,多与按揉丹田合用;用于水泻,多与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等法合用;2、百虫。

刘开运名医小儿推拿疗法

刘开运名医小儿推拿疗法

刘开运名医小儿推拿疗法2017-09-06经方文化流传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一)推法(二)揉法(三)按法(四)摩法(五)掐法(六)捏法 (捏脊 ) (七)运法(八)捣法特定穴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除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不单有点状的,还有线状、面状的。

小儿常用穴位以两手居多,故曰“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手下肢部头面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 余个,此中要点穴部 22 个: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三关、六腑;下肢部——足三里,涌泉;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龟尾,肩井。

刘氏小儿推拿操作程序:第一步:头面部(开天门、坎宫、太阳)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第三步: 下肢部第四步 : 胸腹部第五步 : 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开天门有翻开推拿治疗疾病大门、疏导经络之意;拿按肩井有封闭推拿治疗疾病大门之意;一开一关表现了刘氏小儿推拿操作的完好性。

头面部常用穴位:一、天门(头部手法一)【定位】两眉之间至前发际成向来线。

【操作】从两眉间向上,两手交替直推至前额发际,称开天门。

20 ~ 30 次。

【功效】发汗解表,镇惊安神,开窍醒神。

【应用】头部惯例手法之一,刘氏小儿推拿治疗时首推穴。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浮躁等病症。

二、坎宫(头部手法二)【定位】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置于小儿两眉间,沿眉棱骨上缘同时向两边分推至眉梢处,称推坎宫,又称头部分阴阳。

20 ~ 30 次。

【功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推坎宫亦为头部惯例手法之一。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三、太阳(头部手法三)【定位】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中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操作】1、推太阳(头部手法三)从小儿眉梢处向后下方经太阳穴直推至耳门穴,称推太阳 ,20 ~ 30 次。

本人亲自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 (附每个穴位图)

本人亲自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 (附每个穴位图)
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 • 【功效】行气止痛。 •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常
用于寒痛、伤食痛。本法具有较强刺激,一般 拿或按3~5次即可,操作次数不可太多。为防 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操作 完成后,再操作此穴。
八、中脘
•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 【操作】有揉、摩、推中脘之分。按100~300次,
二、大椎
• 【位置】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第七颈椎棘突与 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 与督脉之交会穴。
• 【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椎、刮大椎之分。 按30~50次,揉大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 紫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缘蘸水或油, 在大椎穴上下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
六、迎香
•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30
次,称揉迎香 • 【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
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 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 经、拿风池等合用。
七、高骨
• 【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按3-5次,揉
八、七节骨
• 【位置】命门(第四腰椎)至尾 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中两指 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腹泻 的时候就向上推,便秘的时候就 向下推),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 •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
揉龟尾相配合。
九、肩井
• 【位置】大椎穴(第七颈棘突高点)与肩峰连线 之中点。
第三节 背腰部穴位
一、龟尾
• 【位置】尾椎骨端。 • 【操作】拇或中指按揉。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 【功效】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 • 【应用】龟尾穴相当于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1、攒竹(天门)【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值得收藏!2、坎宫(眉弓)【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

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 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

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

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 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本文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常用上肢部的穴位:各穴位的位置、穴位位置图、操作、主治功效等,点击文中穴位链接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讲解。

只有掌握好了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小儿按摩知识,才能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给孩子推拿,给孩子治病。

家长可以平时经常给孩子做推拿的,要注意下面的方法,及时推拿,增强宝宝的体质,让宝宝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山东小儿推拿李波老师为大家揭秘小儿推拿师最常用的10个穴位手法

山东小儿推拿李波老师为大家揭秘小儿推拿师最常用的10个穴位手法

山东小儿推拿李波老师为大家揭秘小儿推拿师最常用的10个穴位手法因各流派不同,小儿推拿所用的穴位在60个左右。

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大致有这10个,我们小儿推拿师们最常用的,最安全的,疗效最显著的,学会这10个手法几乎就可以解决小儿的常见疾病问题了。

如果你正在学小儿推拿这10个穴位手法务必记清会用。

1、摩腹【标准定位】:整个腹部【上榜说明】:“肚子软如棉,疾病自不缠”,“摩腹”手法堪称宇宙第一手法!不论孩子什么情况,都可以摩腹,不论大人小孩都可以揉腹,不论疾病还是保健,而且没有严格的手法要求,时间可长可短。

如果你打算学小儿推拿,第一个穴位就要会“摩腹”。

【使用频率】:★★★★★★★【操作时间】:10分钟2、平肝经(清肝经)【标准定位】:食指正面从指根到指尖【上榜说明】:因小儿”肝常有余”的特点,和五行生克的关系,可以影响或被影响的有脾,肾,肺。

都是小儿最易虚弱的脏腑呀。

所以无论何时给孩子做推拿几乎都要做“平肝经”手法。

【使用频率】:★★★★★★★【操作时间】:2分钟3、清补脾【标准定位】:拇指桡侧,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

【上榜说明】:“脾主运化“,小儿脾常不足,决定了脾的工作强度之高,容易出问题。

做“清补脾”手法可以自动调整脾的功能和状态。

每次都做“清补脾”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使用频率】:★★★★★【推荐时间】:3分钟左右4、小天心【标准定位】:大小鱼际交接处,按揉。

【上榜说明】:“小天心穴“为百经之宗,它的两侧为阴阳经穴,常揉可以通经活络,调整阴阳。

不可多得的一个好穴。

不论病期还是保健都可以多做多揉。

【使用频率】:★★★★★【推荐时间】:2分钟左右5、内八卦穴【标准定位】:手掌面,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圆。

【上榜说明】:“内八卦穴“上分布着乾宫、坎宫、艮宫、震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八宫,八个方位,八个种天机。

我们“运八卦”可以调动人体全身气血,泄余补亏。

山东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所有穴位用图说话(一),总共42个穴位(和其他流派略有差异)

山东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所有穴位用图说话(一),总共42个穴位(和其他流派略有差异)

山东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所有穴位用图说话(一),总共42个穴位(和其他流派略有差异)三字经小儿推拿易学简单,吴老师倾心推荐,天下喜欢,不一定非要相见,总计42个穴位送上。

因为三字经流派和其他流派略有差异,如果有和您学习的不一致的地方,请勿喷。

1、脾穴为三字经中少有的补法中的重穴,非常常用。

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清。

一般用补法,遇热证、实证时可用清补。

脾胃有病,必用脾穴;肺系有病,可以培土生金。

可用于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脱肛、喘嗽、口舌生疮、湿疹等。

2、肝穴食指上节指腹,常用清法又叫平肝,小儿肝多有余爱哭爱闹,肝穴非极虚不补(肝虚用补肾代替),一切炎症用平肝。

临床平肝也极常用。

3、心穴(中指指腹,三字经讲究简单易推,一般都是推整个指面),三字经流派心穴临床一般不用(担心会动心火),用的时候也是清补法,就是来回推,叫清补心法,不单纯用补法,也不单纯用清法(用清天河水代替)。

宝宝哭闹神不安的时候可用心穴。

4、肺穴无名指指腹常用清法,肺非极虚不补。

平肝、清肺、清天河水是肺系、痘疹疾病的基础方。

如果需要补肺,用补脾代替。

呼吸系统疾病用清肺。

5、肾穴小指指腹,肾穴用于虚火,补肾滋阴补肾水,虚火则退,肾穴不用清法。

虚症用补肾。

以上五穴在小儿推拿中称五脏。

6、小肠穴小指外侧,从指跟到之间为清小肠,清小肠利小便,有的人认为清小肠可分清别浊,可以用于腹泻。

需要补的时候只用清补法。

7、大肠穴食指虎口侧面,来回推为清补法,泄泻痢疾,一穴可愈。

用清法可治便秘。

8、胃穴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只用清法,可以清胃热、降胃气,治疗呕吐、积食、口腔问题等。

胃穴不用补法,胃以喜为补,高兴胃口就好。

9、胆穴食指下节掌面,一般不专用,平肝时就一起推过(肝胆相表里)。

10、三焦穴不专用,清肺时一并推之。

11、膀胱穴小指下节侧面,不专用,和小肠穴一起推,利尿。

以上为六腑穴位。

12、板门穴大鱼际中心,板门为脾胃之门,通三焦,虚热实热都能清,主治上吐下泻、胃脘痛、消化不良,揉三万病去如矢(像箭一样)。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一.小儿推拿穴位介绍
1、百会:为太阳经穴位,位于头顶部,形成一个正三角形,三面离
太阳经线各8寸,两角点为“头池”“正溪”,直角点为“百会”穴位,
有疏肝理气,安神祛邪之功。

2、天柱:为少阳经穴位,位于颈部,横向距两耳后1寸,纵向距头
顶4寸,腹部正中线,为清肝明目之穴位。

3、太阳:为太阳经穴位,位于前臂背部,距手尺骨上方1寸,肱桡
肌外侧缘,有养心清火之功。

4、肩髃:其位置位于肩部外侧,声门处,离腋窝正中线2寸,舒筋
软骨,通络气血之功。

5、内关:其位置位于腋部正中,腋下1寸,相当于手尺骨末端,有
养心安神之功。

6、外关:其位置位于腋部正中,腋下2寸,距耳屏2寸,有健脾养
胃之功。

7、攒竹:为少阳经穴位,位于背部,横向距肩臂1寸,纵向距中脘
4寸,有强筋塑形之功。

8、五枢:其位置位于腰部正中,距骶骨上缘2寸,有活血调经之功。

二.小儿推拿功能详解
1、清热解毒:童子推拿可以调节能量的流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
新陈代谢,从而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2、童子推拿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的循环流动。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小横纹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横纹之下,掌横纹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术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称揉小横纹。

100~5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证,口舌生疮。

说明: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肾顶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

1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肾纹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

100~500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运水入土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

100~300次。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运土入水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

100~300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湿热内蕴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

总筋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筋或掐揉总筋。

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天河水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总筋)至肘横纹中点(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1.清天河水: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前臂及手腕,使其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或食、中指并拢,用指面向心方向推之,即自总筋穴推至曲泽穴,称清天河水(所有穴向心推为补,唯独天河水向心推为清)。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
向推称补肺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肺经。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等。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常 与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
流涕等。
百会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 【操作方法】 1.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 按揉百会。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
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起始部中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 分别放在两穴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 等。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 扇门则发汗作用更强。
【主治】呕吐,胃脘疼痛,嗳气,食积。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 分推腹阴阳; ②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 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 摩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
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一、小儿头穴
(一)内眦穴(内关):位于头顶正中,前额之中,乳头前上2.5厘
米处。

主治:主治头痛,面痛,胸痛,耳痛,胸胁胀满,头眩,眼痛,目赤
肿痛,鼻塞流涕,口眼歪斜,抽搐口舌张痛,癫狂口吐白沫等病证。

操作手法:拇指按压,以持压手法从耳中心抵至内眦穴,节度和推泻
按摩的手法,每次2-3分钟。

(二)外眦穴(外关):位于头顶正中,前额之前,乳突后下1.5厘
米处。

主治: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眩晕,耳聋听力减退,颅痛,颅神经痛,眼痛,口眼歪斜,抽搐口舌张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肠
绞痛等病证。

操作手法:以持压手法从耳中心抵至外眦穴,节度和推泻按摩的手法,每次2-3分钟。

(三)额内口穴:位于头顶正中,前额之前,乳突后下3厘米处。

主治:主治头痛,面肌痉挛,耳聋,鼻塞,口眼歪斜,抽搐口舌张痛,神经性偏瘫,癫狂口吐白沫,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
等病证。

操作手法:额头前部紧张按压,以触摸、挤压等方式操作。

小儿推拿主要穴位

小儿推拿主要穴位
[作用] 推、刮天柱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症。
桥弓 [位置] 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
[操作] 术者在两侧胸锁乳突肌处揉、 抹、拿。 揉30次,抹50次,拿3-5次。
[作用] 揉抹拿桥弓:活血化瘀,消肿。 用于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称掐眉心。或用拇指端揉,揉20-30次,
称揉眉心。
[作用] 掐眉心:醒脑安神,治疗惊风;揉眉
心:
祛风通窍,治疗感冒、头痛。
六、山根 [位置] 两目内眦中间,鼻 梁上低凹处。 [操作] 术者用拇指甲掐, 掐3-5次,称掐山根。
[作用] 掐山根:开关窍, 醒目定神。治疗惊风、
昏迷、抽搐等症
七、准头
[位置] 鼻尖端。
[操作] 术者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揉30-50次,称 揉高骨。或用两拇指推运,运30-50次,
称运高骨。 [作用] 揉高骨: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亦能
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等症。
三、攒竹 [位置]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
[操作] 术者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只 推,
推30-50次,称推攒竹,亦称开天 门。
[作用] 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 安神。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
四、坎宫 [位置] 自眉心起至眉梢成 一横线。
[操作] 术者用两拇指自眉 心向两眉梢作分推, 推30-50,称推坎宫。 [作用] 疏风解表、醒脑明 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五、眉心 [位置] 两眉心内侧连线中心。
[操作] 术者用拇指甲在眉心处掐, 掐3-5次 ,
[操作] 术者用拇指甲掐 ,掐3-5次,称掐准头。
[作用] 掐准头:祛风镇 惊。治疗惊风、昏厥。
八、太阳 [位置] 眉后凹陷处。

小儿推拿穴位图解:肾顶、列缺、三关、五指节、十宣

小儿推拿穴位图解:肾顶、列缺、三关、五指节、十宣

小儿推拿穴位图解:肾顶、列缺、三关、五指节、十宣肾顶【位置】位于小指顶端。

【作用】揉肾顶(所有汗症)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用以治疗自汗。

盗汗。

大汗淋漓及解颅( 2 岁以后囟门未闭者)。

列缺【位置】位于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下方,手腕两侧凹陷处。

【作用】拿列缺能祛风镇惊,发汗解表,宣肺降逆,用以治疗感冒无汗,急慢惊风等症。

三关【位置】位于前臂桡侧,由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作用】三关为温、热穴。

推三关能温阳散寒,发汗解表,补气行气,主治一切虚寒病症。

用以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而引起的四肢不温,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疹出不透及感冒风寒等症,对非虚寒症慎用。

五指节【位置】位于手掌背面五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掐、揉、捻揉五指节能安神镇惊,通官窍,祛风痰。

用以治疗惊风、不安、咳嗽风痰,胸闷痰喘等症。

十宣【位置】位于两手十指尖端,指尖内赤白肉际处。

【作用】掐十宣能清热,醒神,开窍,解痉除烦,安神。

主要用于高热惊厥,烦躁抽搐,神志恍惚,两目上视,昏厥急救等。

儿科专家吉亚宁老师提醒:用穴如用药!家长在没有辩证孩子体质,没有练习推拿手法情况下自行盲目给孩子取穴推拿十分不可取!吉亚宁吉亚宁,师从儿科泰斗张奇文教授,全国著名小儿推拿专家,中医儿科专家,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分会副会长,华促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会长,扶阳小儿推拿创始人,“玖壹康宁儿童健康管理系统”发明人。

吉亚宁老师结合20多年来的临床实践,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独创了扶阳派小儿推拿(又称辣妈小儿推拿),其施治理论缘于乾隆御医黄元御的“重视脾土、培植中气,扶阳抑阴”。

辣妈小儿推拿非常简单易学易操作,妈妈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

小儿推拿技法—田常英

小儿推拿技法—田常英

田常英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分享:1、脾土(脾经)位置:拇指末节挠侧缘或螺纹面。

(解剖部位:为拇指基节指骨及末节指骨挠側缘;神经分布:正中神经的指掌侧总神经挠神经浅支)操作:推法。

将小儿拇指屈曲,向心推为补;拇指伸直,来回推为平补平泻,又称清补法;直指掌面从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泻脾。

时间:2-10分钟。

功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补虚扶弱,补血生肌,健脾胃、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等;清补可清利湿热,消食化积、除痹痛,清之省人事;泻脾经可泻脾热,泻火,除烦止咳喘。

主治:体虚、面黄肌瘦、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伤乳食、便秘、黄疸、湿痰咳喘及斑、疹、瘀隐而不透者,以及肌软无力。

临床应用:⑴补法:能补脾和气血,多用于脾胃虚弱而引起的气血不足、面黄肌蔓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以补脾土为主。

可配三关、逆运内八卦、四横纹、廊、捏脊等。

(2)清脾:昏迷不醒用之,能清利湿热、化痰涎。

凡湿热熏蒸、皮肤发黄、身热不畅等以清脾土为主,多与小天心、逆运内八卦、清天河、清肺、利小肠配用。

(3)清补脾经:和胃消食,进饮食,用于伤乳食,脾胃不和而引起胃胱积滞,暧气吞酸、呕吐、腹泻、腹胀等症,以清补脾为主,与清板门、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分腹阴阳、点中腕、点天枢等配用。

脾土临床以补为主,其次清补,泻法很少用,体强,实、壮热者可用之,且不可多用。

补脾用在助疹痘透发时,手法宜快速有力,取补中有泻之意。

⑷培土生金:可补益肺气,以补脾经为主,配小天心、小横纹、逆运内八卦。

临床配穴:1)补脾配三关、小天心,可助气和血,通经活络,促进疹痘的透发,调治面色变黄红。

2)补脾、三关、拿列缺可引热下行,改变下肢皮温及肌肉萎缩。

3)补脾、三关、补肾可增强下肢肌肉发育及骨力。

4)补脾、揉乙窝风可健脾、温中和胃,进饮食,除湿痰、湿泻;除痹痛、腹痛。

5)补脾、大肠可治疗一切泄泻(止泻)。

6)补脾、补肾、逆运内八卦可助肾阳,治疗肾虚泻效果显著。

如加外劳宫可改变大便色绿、黏,五谷不化等。

小儿推拿的穴位及功能主治

小儿推拿的穴位及功能主治

小儿推拿的穴位及功能主治穴位介绍1.维持安静穴:–位置:在小腹中央,肚脐下1.5寸。

–功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缓解胃肠胀气和腹痛。

2.四白穴:–位置:在手背侧面,太阳小指端开缘,与指甲缘相齐。

–功能: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和肺部疾病。

3.内外关穴:–位置:在小腿内侧骨缘,胫骨下1寸。

–功能:舒缓厌食、疝气、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4.迎香穴:–位置:在鼻翼两侧,凹陷处。

–功能:缓解鼻塞、呼吸困难和过敏性鼻炎。

5.涌泉穴:–位置:在足底前窝中央,拇趾和第二趾之间。

–功能:促进睡眠,舒缓多梦、失眠和嗜睡。

功能主治1.缓解肠胃问题:–推拿维持安静穴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减轻宝宝胃肠胀气和腹痛的症状。

–按摩内外关穴有助于舒缓厌食、疝气、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2.增强免疫力:–通过四白穴的按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宝宝的抵抗力,预防感冒和肺部疾病。

3.缓解呼吸问题:–迎香穴的按摩能够缓解宝宝鼻塞、呼吸困难和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问题。

4.促进睡眠:–按摩涌泉穴可以促进宝宝的睡眠,舒缓多梦、失眠和嗜睡等问题。

使用注意事项•小儿推拿应在宝宝在饭后1小时之后进行,请务必遵循此时间规定,以避免影响消化功能。

•推拿过程中应保持宝宝身心放松,不要造成宝宝的疼痛或不适。

•推拿力度应适中,不可过大或过小,以免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伤害。

•如果宝宝出现皮肤红肿、瘙痒、呼吸困难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推拿并咨询医生。

以上是关于小儿推拿的穴位及功能主治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为宝宝进行推拿时,请注意按摩的方法和力度,以保证宝宝的安全和舒适。

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推太阳”,“头部手法三”,属常例手法。与开天
门,推坎宫合用,为推拿时的首推穴。用左手或右手的
中指端按压于太阳穴,向耳或眼方向揉按之名“揉运太
阳”。
【功能】推太阳:疏风解表 清热明目止头疼。运太阳:
向眼方向运转为补(双则),向耳方向揉中加按为泻。
男:揉按左太阳发汗,右太阳止汗。女:揉按右太阳发
汗,左太阳止汗。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 部30个。
刘氏小儿推拿重视五经配伍推治,强调开门 关门,并推出推胸法、推腹法、推背法等。
第一节 头面部
第一节 头面部
1、天门☆
天门
【位置】从印堂到神庭穴之间。 【操作】运用大拇指侧面从印堂穴向额上神庭 穴两手交互直推二十次左右。此法为“开天门” 和“头部手法一”,属常例手法。 【功能】疏风解表 开窍醒脑 镇惊安神 【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肚脐
5、肚脐 ☆ 【位置】肚脐正中。
【操作】以大指面或中指面揉转百余次。
【功能】温阳散寒 补益气血 健脾和胃 消食导滞 【主治】腹痛 腹胀 吐泻 食积 便秘 肠鸣
第三节 肩背腰骶部
第三节 肩背腰骶部
1、大椎 ☆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 【操作】用大指甲掐或指端按后加揉。 【功能】退热解表 【主治】高热 项强 咳嗽等
耳后高骨
风池
5、风池☆
【位置】风府穴两侧入发际凹陷中。 【操作】用两中指按风池穴3~5下, 按后加揉10~20下。 【功能】 祛风解表 【主治】感冒 头疼 项强
6、百会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叉点。 【操作】用大指端揉按之,也可用灸法。 【功能】镇惊安神 升阳举陷 【主治】惊风 眩晕 昏厥 脱肛 遗尿等
字,以上诸法总称为推背法。
【功能】清肺平喘 止咳化痰
【主治】发热 咳嗽 气喘 痰鸣
龟尾
5、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数十下。 【功能】止泻 通便 【主治】泄泻 便秘
6、七节☆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用中指螺纹面作推法,由上往下推 为推下七节,由下往上推为上七节。 【功能】推上七节具有温阳止泻之功,推下 七节具有泻热通便之功 【主治】肠热便秘 泄泻 脱肛
七节
6、推脊☆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指沿脊柱由上往下推
数十次,此法为推脊。
【功能】清热
【主治】发热
推脊
8、捏脊☆
【位置】脊柱骨两旁,由肾俞到肺俞之间。
【操作】用两大指和食中指对捏脊柱旁开一二指的
皮肤,由肾俞处从上往下翻捏至肺俞,左右各3~5次,
乳旁
2、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两分处。 【操作】以大指或中指两边揉 边按数下。 【功能】宽胸理气 止咳化痰 降逆止呕 【主治】胸闷 咳嗽 呕吐
3、乳根☆
【位置】乳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肋间处。 【操作】以大指或中指面边揉边按数十下。 【功能】宽胸理气 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 胸闷
乳根
4、中脘☆
中脘
【位置】脐上四寸。 【操作】用中指面作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名 为安中调中法;逆时钟方向揉转数十下,名为补中法; 先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接着由上往下直推旋转 揉的半数,为消导法;经上三法总称为“推腹法”。 【功能】宽中理气 健脾和胃 消导积滞 【主治】胃痛 胀满 积滞 呕吐 泄泻 食欲不振
坎宫
2、坎宫☆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用大拇指正面从印堂穴处沿眉骨向眉 梢分推十数次。此法名为“推坎官”“头部手法 二”,属常例手法。 【功能】疏风解表 醒脑明目 止头疼 【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3、太阳☆
太阳
【位置】眉梢外侧一横指之凹陷处。
【操作】由眉梢向耳后处用两大指斜推二十次左右名
【主治】实热 吐泻 惊风 昏迷
承浆
第二节 胸腹部
第二节 胸腹部
1、膻中☆
【位置】 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操作】 以大指或中指面按而揉之数十下,揉后再 用两手中指横开左右分推数十下。继用食、中、无名 指由上往下直推数十下,最后用中、食指分开按压胸 部各肋间三至五遍。此法名为“推胸法” 。 【功能】 宽胸理气 止咳化痰 【主治】 胸闷 咳嗽 气喘 痰鸣等
大椎
肩井
2、肩井☆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操作】以拇指与食指二指对称用力提拿, 称拿肩井。作为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用 指端按之,称按肩井。 【功能】宣通气血 发汗解表 【主治】感冒 头项强 肩背痛 惊风治 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3、创新 ☆
【位置】在第一至二胸椎旁开一横指 半处,有咳嗽者,此处多明显压痛。
【主治】外感发热 头疼 汗证 外感内伤诸病症。
开天门、推坎宫、推揉运太阳比较:
共同——属常例手法、疏风解表。 开天门——侧重开窍醒脑 、 镇惊安神。 推坎宫——侧重醒脑明目、 止头疼。 推、运太阳——侧重清热明目、止头疼、发汗、止汗。
4、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乳突下凹陷处。 【操作】用中指作揉按法。揉5下按一下, 共30~50次。 【功能】 止咳化痰 安神除烦 【主治】 咳嗽 吐痰 惊风
【操作】用大指或中指按揉之,以皮 肤发红为度。
【功能】降逆 止咳 平喘 【主治】咳嗽 气喘
创新
4、肺俞☆
肺俞
【位置】在第三胸椎旁开一横指半处。
【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20~30 次,
称揉肺俞自肩胛骨内从上向下呈“介”字,
形推50~100次,称推肺俞;然后用盐粉和
姜汁擦之,以皮肤发红为度,称盐擦“介”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
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 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其穴位表面形态不仅具有点状;还有 线(带)状,以及面状。
第二:其多数分布于双手,其次为头面,胸背 及下肢较少。
第三:有关特定穴的内容比较朴素,尚没有象 十四经那样成为一个理论系统。
小儿推拿穴部与手法、功效往往结合为 一体,形成相对固定形式。
百会
印堂
7、印堂
【位置】两眉连线中点。 【操作】用大指甲按后加揉运。 【功能】醒神开窍 疏风解表 【主治】神志昏迷 头疼
人中
8、人中
【位置】在鼻下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 【操作】用大指甲陷之,掐后加揉或 掐之醒神即止(不要掐破皮肤)。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昏迷 牙关紧闭 抽搐不止
9、承浆
【位置】下唇下中央的凹陷中。 【操作】用大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按 【功能】醒神开窍 止吐止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