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留学选校的四大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拿大留学选校的四大标准
申请加拿大留学的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可能会根据学校排名、地理位置等来选择,专家提示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选择,下面总结出加拿大留学选校的四大标准,学生们可以参考一下。
标准一、按照城市选择学校
这实际上是选择在加拿大的哪个城市就读的问题。主要考虑五个因素:费用、人脉关系、就业及未来发展、学习环境,气候。
许多中国学生会选择去多伦多和温哥华两大繁华城市去留学,这主要是因为:
1.许多中国学生的朋友和亲属在这两个城市工作或学习,离他们近一些,以便各方面有所照顾,这也是人之常情;
2.大城市的人文、社交资源丰富;
3.实习、就业机会多;
4.名校比较集中。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处,但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也较之其他城市高很多。加拿大的教育资源分布均匀,各省都有很好的大学。除多伦多、温哥华两大地区
外,中国学生也可选择中部地区的曼尼托巴省、萨省、东部地区的新斯科舍省等,这些地区大学的教学质量也非常高,生活成本低,而且远离喧闹的大城市,学习环
境非常好。就读的城市确定后,就要在选定的城市中选择合适自己的大学了。
标准二、按自身条件选学校
自身条件好的选名校,自身条件一般的选适合自己的学校。
自身条件好,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好、语言成绩好、家庭经济条件好。如果高中(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优秀,在某一领域(学科)特别有兴趣,且又有所成就,而且托福或雅思成绩也很高,无疑,应该选择加拿大的名校就读。
名校,社会名气大,国际知名度高,其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均为一流。在名校学习,参加各种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多,实习机会多。名校学子,回国找
北上广的名企实习也更有优势。名校集中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其毕业生多为商界和政界的精英。就读名校,无疑会提升自身走向社会的竞争力。
许多学生认为,不要有名校情结,不要只看大学排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应该准确的说,只是不要盲目追求名校。中国家长将孩子送到加拿大留学,
想让孩子读个好点学校和专业,以便毕业后有好的发展和前途,这是无可非议的。出国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精英教育。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国内,用人单
位在选择人才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看你是否名牌大学毕业。名校情结没有错,问题的关键,你是否具备读名校的条件。
所谓是否具备读名校的条件可以从两方面来讲,一是本身已具备条件,即高中阶段或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自主学习能力强。二是可以培养和创造条件,这主要是指要提前准备。
而对于自身条件一般的学生而言,就不要一味的追求名校了。加拿大大学有医博类、综合类、基础类的分类和排名,但加拿大的大学都是公立的,各省教
育部门都在扶持和加大对大学的资金投入,使得加拿大的各大学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名校名气大,但排名较后的大学,特别是一些基础类和综合类的大学,其教学
水准也是很高的,选择非名校就读,同样可以获得真才实学。而且,一些名气不太大的学校多采用小班教学,可以更多地体会到教授的关怀,学习压力会小一些。更
有利于顺利的完成学业。总之,按自身条件选择学校是一个辩证的关系,量力而行,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标准三、按专业选学校
加拿大各大学的教育水准都是很高的,但每个大学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强势专业。
按专业选学校,特别是对那些要去加拿大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来说,专业的排名要优先于学校的综合排名。要全面的了解加拿大各大学的专业设
置,要了解自己攻读的专业在哪些大学比较突出,本校的本专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如何。名校的综合实力很强,但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很强。有些小规模的、名气不
大的大学有些专业也是很强的。专业+学校是合理的选择,这对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标准四、按移民政策选择学校
这实际上是按加拿大移民政策来选择就读的省份和城市。
中国学生赴加拿大留学,除为了学业深造,拿个含金量高的文凭外,相当多的学生有移民的想法,这都是很正常的。
加拿大有多个移民种类,各省也都有自己的移民政策,对留学来讲,主要是经验类移民。中国学生如果想在加拿大完成学业后进一步取得移民身份,除所获得的学历
和所学专业外,也取决于毕业后可获得工作签证的年限,以及申请移民的条件,这就要比较各省的移民政策。魁北克省、曼尼托巴省、萨斯卡彻温省等都有很好的针
对国际学生的移民政策,选择在这些省份的大学就读,毕业后可获得1-3年的工作签证,便于移民。
截止目前,留学360更新海外名校录取86789枚,中哈佛大学43人、耶鲁大学56人、斯坦福大学43人、麻省理工学院25人、牛津大学38人、剑桥大学35人、多伦多大学290人、麦吉尔大学353人、悉尼大学1874人、墨尔本大学1286人、澳洲国立大学1100人、香港大学120人、新加坡国立大学150人、南洋理工大学227人、新西兰奥克兰大学12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