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与教育教学研究解析田锋社
2008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编号 B-01 B-03 B-05 B-08 B-11 B-12 B-13 B-15 B-16 B-18 B-19 B-20 B-21 B-22 B-丹 金秋 甄巍 黄会林 于丹 梁玖 任也韵 金千秋
项贤明 李敏谊 姜英敏 钱志亮 裴娣娜 王本陆 郭华 胡定荣 杨明全
编号 B-26 B-28 B-29 B-38 C-02 C-05 C-08 C-09 C-10 C-11 C-13 C-15 C-16 C-18 C-23 C-24
狄增如 韩战钢 李克强 李汉东 王大辉 郇中丹 王昆扬 刘永平 周美柯 李仲来 保继光 岳昌庆 张余辉 王建华 李勇 崔恒建 张淑梅 保继光 张余辉 李仲来 王昆扬
瞄准国际一流科研,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微分几何和广义相对论”系列课程 梁灿彬 马永革 周彬 创建随机物理课程,提升多学科研究生解决问题能力 建立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天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施 打造“天文学导论”精品课程,培养高水平天文观测人才 锝药物化学及其应用(教材) 高师本科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化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教学资源的开发 包景东 郭文安 黄文宏 李融武 熊俊 廖红波 孙平 何琛娟 王海燕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宏观经济学(中国版)》及《宏观经济学(案例)》(教材) 体育与运动学院 体育与运动学院 《体育教学论》课程内容构建 与教学方法改革 体育专业主干课程《体育运动心理学》系列改革与特色资源建设
附件:
2008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单位 体育与运动学院 体育与运动学院 心理学院 管理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学系 物理学系 物理学系 天文系 天文系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高校高水平女子足球队建设 “步步高”完善教学法在武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系统科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基础课程建设项目 数学专业分析类系列课程建设 数学科学学院教材建设 大学生统计专业素质培养 数学教师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推荐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郎健 王长权 杨国庆 杨学成 申继亮 林崇德 陈英和 邹泓 陈会昌
在田野中发现精彩——福田区历史教学研究的创新与探索
在田野中发现精彩——福田区历史教学研究的创新与探索作者:张红霞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第10期张红霞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合格接班人成为教育界的核心任务。
如何将当下教育的主旨追求付诸实践,既是挑战,也是教育研究积极优化、转型的契机。
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依托中山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立足毗邻港澳的区域优势,积极挖掘珠江三角洲丰富的田野资源,不断探索一条尊重教育规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在田野中发现历史、加深了解、增强粤港澳三地学子家国认同的实践教学路径。
一、中学生为什么要走向田野历史教学走向田野,体现的是历史学的本位。
清代乾嘉考据学兴起后,历史学界部分学者认为历史学是书斋里的学问。
但从中国历史学的源头来看,历史学是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田野的学科,司马迁曾经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就是必须读书与实践并行方能深刻理解历史、著出好史书。
因此,历史教学走向田野,不是一种创新,而是回归历史本位。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的历史学系,尤其以南方的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为代表,再次开辟走向田野的历史学本科教学,逐渐将历史学从书斋里满堂灌式的教学恢复到田野与课堂相结合的模式。
我们在深度参与中大田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高效,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适合中学历史教学积极借鉴学习。
历史教学走向田野,可以减少仅在课堂解读历史所造成的误读。
这是因为,第一,在课堂里读历史,我们只能读到历史文本,很难理解其产生的语境,比如国内南方某著名历史名胜,因“某某洞”而名,但该名胜所在地并无山洞,该景点的管理人员遂在其建筑物的后山上,人工开凿一“山洞”,以使该景点“名符其实”。
但进入该历史名胜所在地后,发现其地形是四周环山的一个小盆地,历史上,这样的地形,广大南方人民都是直接命名为“洞”或“峒”的,南方山区的史料中,关于“洞”的记载,基本上都是这种地形。
教学成果与教育教学研究解析田锋社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
而总结出的这些“能够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
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
育教学方案”就是教学成果。
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
教 学 成 果
来源于
国 家 级
省 级
校 级
横 向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
教改项目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举措,以教改 立项的方式搭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的平台,有利 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增强高等 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激发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热 忱,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
教改研究与教学成果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途径
通过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提升教师(特别 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确立稳定的 教学研究方向、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拓展教师的教学 手段和教学方法,有助于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优秀青 年教师脱颖而出。
二、教学成果的内涵与定义
1. 成果的定义
这个结果是成熟的,不是生的或半生半熟的。
四、教学成果的凝练与总结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
教育是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 维才不至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由此 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 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 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 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终身教育)。例 如,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 进行胎教,希望给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作者:高峰娟程春华王元鑫刘俊瀛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05期【摘要】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个性差异,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教学模式。
而多个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及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氛围,从而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风格个性差异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106-02任何领域都有一套固定的思考和交往方式,它可以由个人通过学习掌握,或者在实践活动中根据个人经验而自然形成,这就是风格。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风格就是教学风格。
而教学风格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和固化就会形成教学模式。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一、教学风格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学过程就犹如艺术创作那样,教师会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什么是教学风格呢?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的具有个人风格并且富有教学成效成果的一种表现。
比如教学观点、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
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标志着教师教学工作个性化进入稳定状态。
常见的教学风格有理智型、情感型、自然型、幽默型、技巧型等等。
1.理智型教学风格具有此风格的教师,讲课条理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论证严密,思维逻辑能力特别强。
通过听课,学生不仅能获得新知识,而且能够得到思维训练。
2.情感型教学风格具有此风格的教师,讲课情绪非常饱满,情绪高潮处往往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情感型教学风格的影响下,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会受到人格、情感的陶冶。
3.自然型教学风格具有此风格的教师,讲课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由于教师亲切自然,不刻意渲染和矫揉造作,特别容易增加学生的亲近感。
课堂往往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下完成师生的交流。
学生通过静静地思考以及默默地首肯,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得知识。
4.幽默型教学风格具有此风格的教师,讲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妙语如珠,令人捧腹;生动形象令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机智诙谐引发学生共鸣与深思。
社会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案例分析与评价
社会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案例分析与评价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社会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案例分析与评价课程名称:社会研究方法任课教师:仰和芝、李耀锋研究生姓名:刘进学号:2013210307专业(领域):社会工作研究生类别:专业型硕士成绩批阅时间评语:教师签名:注:请任课教师用红色笔批阅论文。
社会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案例分析与评价摘要:田野调查法是社会研究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调查方法,也是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操作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种方法。
我们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对田野调查的学习研究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
本方试图通过对《解析街角灰色社会--以湖南长沙某区街角DY帮派为分析对象》这一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学习其研究方法、实际操作流程、取得怎样的效果、得出的结论等,以检验自己对田野调查这一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关键词:社会研究方法;田野调查;分析与评价;一、案例简介《解析街角灰色社会--以湖南长沙某区街角DY帮派为分析对象》一文是湖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黄海先生发表在《青少年研究》2006年第1期上的研究报告,文章主要通过对长沙市某区一街角帮派的田野调查,解构街角帮派的结构权威,解读街角青年的身份忠诚,解析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
二、研究方法案例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田野调查,作者通过2002-2003年两年间对湖南省长沙市某区的两个仅隔一条街道的社区中的“街角社会”进行的对比观察,采用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详实记录所了解的街角生活,结合越轨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与分析论证。
田野调查主要是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围绕研究对象而进行的实地调查活动,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
田野调查涉猎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透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
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程多样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问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中小学发展规划和纲要》(2010-2020)提出要“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也就意味着,高中课改必须从自己的教育对象—-不同潜质的学生入手,着力建构能够适应当代中学生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诉求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重视和研究课程的多样化。
什么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它是指发展学生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也指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包括应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等。
发展学生、解放学生实质就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学生的个性化充分发展,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向本真的回归。
用什么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那就是课程,多样化的课程。
课程是指在学校由于教师的作为,而使学生所遭遇到的一切;包括学校所承负的责任,授予学生的一切经验,是学校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规划方案。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所有(教师、学生)活动、所有(责任、经验)目标达成的依据。
也就是说,课程就是学校为学生做出的一种学习规划,是一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规划,一种基于学生个性化诉求的发展规划,也是一种未来人生规划的预演。
它决定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多样化的课程架构首先源于教育学对“人”的理解,它明确提出: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人作为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本身就孕含着丰富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个体生命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性。
《数学教育学报》 2002.1-2018.2总目次
《数学教育学报》2002.1~2018.2总目次说明:括号中数字表示:(出版年,卷(期):首页页码)专稿《数学教育学报》的筹办、发展与展望·································································庹克平,张奠宙(2006,15(2):1)谈谈如何对待学术争鸣 ··································································································徐利治(2010,19(2):1)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伯纳德·R·霍奇森(2010,19(5):1)中澳美的经济变革与数学课程改革方向·························································M ax Stephens,章勤琼(2010,19(5):4)学术诚信宣言 ·······················································································································(2011,20(1):1)脑科学在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应用······························································黑田恭史,王立东(译)(2011,20(1):2)怀念傅种孙老师——纪念傅老师病逝50周年 ·····································································王世强(2011,20(5):1)谈谈数学与学风 ···········································································································王世强(2012,21(1):1)美国小学数学内容结构之批评·························································································马立平(2012,21(4):1)微积分让数据说话 ·····································································································林群(2013,22(5):1)微积分与概率论的初步设想 ················································································林群,薛晓欢(2014,23(1):1)数学家谈数学教育谈谈“一流博士从何而来”的问题···················································································徐利治(2004,13(1):1)关于数学教学的若干认识 ·······························································································张顺燕(2004,13(1):3)关于数学教育的一些认识——谈谈数学教师素质·································································曹广福(2004,13(1):6)现代数学优教原理探索 ··································································································曹之江(2004,13(2):1)数学中的现代柏拉图主义与有关问题················································································徐利治(2004,13(3):1)数学教育概论数学观研究综述 ···········································································································黄毅英(2002,11(1):1)数学教育之动态与思考 ··································································································郑毓信(2002,11(1):9)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证研究述评·······················································································喻平(2002,11(1):16)“超回归”数学理解模型及其启示·····································································李淑文,张同君(2002,11(1):21)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何小亚(2002,11(1):24)数学认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綦春霞(2002,11(1):28)《数学教育学报》载文分析 ··············································································陈瑶,李善良(2002,11(1):32)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活动及其思考·················································································王林全(2002,11(1):36)数学焦虑的研究概况 ·······················································································王凤葵,罗增儒(2002,11(1):39)数学学习焦虑的预防与消除 ··························································································谢明初(2002,11(1):43)数学与创新教育 ·········································································································李正银(2002,11(1):46)马登理论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徐汝成(2002,11(1):48)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张奠宙,王振辉(2002,11(2):1)数学教育中的行动研究 ··································································································安淑华(2002,11(2):5)论数学活动的过程知识 ······················································································涂荣豹,宁连华(2002,11(2):9)关于数学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黄翔(2002,11(2):14)波利亚数学教育理论的现代启示····················································································杨骞(2002,11(2):18)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黄光荣(2002,11(2):21)哲学与文化视角下概率统计课的育人功能········································································蔺云(2002,11(2):24)关于随机性数学意识的培养 ··············································································陈嫣,涂荣豹(2002,11(2):27)对“问题解决”的反思 ································································································邓鹏(2002,11(2):30)“元认知”与数学教学 ····················································································袁中学,杨之(2002,11(2):33)西南联大数学名师的“治学经验之谈”及启示····································································徐利治(2002,11(3):1)数学概念学习中的错误分析 ····························································································李善良(2002,11(3):6)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层次分析·······················································································李莉(2002,11(3):12)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吴海荣,朱德全(2002,11(3):16)奥林匹克数学研究与数学奥林匹克教育···········································································沈文选(2002,11(3):21)学习概率中认知的发展 ··································································································李俊(2002,11(4):1)数学解题学习中的元认知 ·······························································································涂荣豹(2002,11(4):6)从后现代多元智能角度分析中国数学课程新标准·······························································张国祥(2002,11(4):12)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数学教育改革··············································································童莉(2002,11(4):16)论数学猜想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的思维形式········································································范叙保(2002,11(4):20)教师与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石循忠(2002,11(4):24)中国人眼中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齐民友(2003,12(1):1)努力提高我国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水准····································································郑毓信(2003,12(1):7)数学学习心理的CPFS结构理论 ········································································喻平,单墫(2003,12(1):12)试论数学学习中的理解学习 ··············································································陈琼,翁凯庆(2003,12(1):17)论数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 ·····························································································陈骏(2003,12(1):20)数学学习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吴绍兵(2003,12(1):23)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 ·······················································································吴国建,沈自飞(2003,12(1):26)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夏小刚,汪秉彝(2003,12(1):29)略论数学教育情感领域教学目标····················································································沈亚军(2003,12(1):33)香港教师数学观的研究 ···································································黄毅英,林智中,黄家鸣,等(2003,12(2):2)反思数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与方法········································································顾泠沅,杨玉东(2003,12(2):10)女生数学考试无益归因成因剖析与教育建议·························································韩仁生,王毓珣(2003,12(2):13)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问题····················································································康武(2003,12(2):17)数学概念表征的初步研究 ·················································································罗新兵,罗增儒(2003,12(2):21)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若干思考·······························································聂必凯,汪秉彝,吕传汉(2003,12(2):24)数学技能教与学的若干思考 ··························································································季素月(2003,12(2):27)数学教育评价的回顾与展望 ··························································································龚玲梅(2003,12(2):31)问题链方法与数学思维 ································································································黄光荣(2003,12(2):35)试论数学实验的数学教育功能···········································································张晓磊,郭华光(2003,12(2):38)数学教育研究之合理定位与若干论题················································································郑毓信(2003,12(3):1)教学发展进程中的进化与继承——对两节录像课的比较研究 ·····································李士锜,杨玉东(2003,12(3):5)2。
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
2021年5月第37卷第3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andEvaluationMay.,2021No.3,Vol.37doi:10.3963/j.issn.1672 8742.2021.03.011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李志义,王泽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 摘 要: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是成果导向教育进课堂这“最后一公里”上的“桥头堡”。
成果导向教学设计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其宏观设计是产出导向的,其逻辑起点是内外需求;其微观设计(即课程教学设计)也是产出导向的,其逻辑起点是毕业要求。
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是: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于毕业要求(指标点),必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点是:课程教学内容要能支撑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要与教学方式相适应。
以实例说明如何遵循成果导向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及课程内容设计要点,提出成果导向教育有“两条线”:面向产出教学的主线,面向产出评价的底线。
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目标评价与面向产出的毕业要求评价之间的关系:由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目标评价,确定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由支撑某一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一组课程教学目的达成度的加权平均,确定该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取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最小值,作为该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工程教育认证;课程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8742(2021)03 0091 08作者简介:李志义,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压力容器教学及教育教学评价。
王泽武,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压力容器教学及评价。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Education,OBE)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1]。
中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正在有力地推动着基于OBE的工程教育专业改革,进而推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形似”向“神似”的转变。
花红还须沃土培满园绽放才是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内涵发展之路
作者: 柴继红 王伟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页码: 12-1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1期
主题词: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内涵发展 教学成果奖 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标准 教育领域 自动化专业 国家级
摘要: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于日前揭晓。
这项被誉为我国教育领域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国家级奖项,自1989年以来每四年评选一次,今年首次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今年的评选中“花开两朵”:该院田锋社教授主持的《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崔岩教授主持的《基于行企校联合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建设高职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实践》荣获二等奖。
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获奖名单公示
重庆市教委
9
基于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教育专业技 能抽查研究与质量监控机制创新
湖南省教育厅
10 11 12 13
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体系 的创建与实践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多层交互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养老服务业发展视角的“产教融合、 公建民营”护理专业实体建设的研究 与实践 高职会计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研 发与应用
北京市教委
40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促进专业技能教学 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马成荣;尤学贵;龙晓君;谢传兵;冯志军
江苏省教育厅
41 42 43
开发大型现代煤化工教学工厂,创新 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研究与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农村送教下乡的办 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霍天强;侯炜;李兴海;刘晓光;王少青;孔亚 广;侯平智 王稼伟;景喜瑞;邵泽强;孙立;成洁;王晓忠; 朱军 张志增;孙志河;谢勇旗;王玉苗;孙连勇
徐国庆;谭移民;匡瑛;李小华;鲍贤俊;陆国 民;茅维兰;曾海霞;朱建柳;付雪凌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 研究室;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上海市交 通学校;上海市医药学校
上海市教委
26
朱洪生;俞卫东;简祖平;李振陆;王润贤;周 兴元;王永平;赵明珍;邢军;马万顺;苏小冬;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黄云峰;江德明;金国荣;梅霞 施祝斌;沈苏海;刘芳武;朱永祥;袁健;杨泽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远洋运输 宇;汤国杰;王琪;乔红宇;孙自力;季本山;薛 股份有限公司 仕中;徐传光 梁永生;邓果丽;许志良;何涛;但唐仁;王寅 峰;赖红;张晋华;覃国蓉;叶建锋;徐守祥 陆国民;顾平;王冬丽;高丽;范松华;常光萍; 胡铭;孙彤伟;徐阳;汪婷婷 陈高路;刘建平;辜东莲;巫兴宏;武华;林志 伟;邱志华;蔡北勤;刘付金文;庞柳军;胡学 邓志良;张春平;黄天民;董维佳;陈刚;杨诚; 居耀成;薛苏云;宋卫;李众;陈剑鹤;王小刚 王晓华;崔砚青;王振如;王福海;崔坤;张京 生;郝婧;张晖 戴勇;周桂瑾;陈玉平;程载和;陈伟;张小红; 钱晓忠;蔡建军 叶鉴铭;贾文胜;许淑燕;章瓯雁;郑小飞;梁 宁森;林平 邬宪伟;周健;盛晓东;赵薇;张贝克;张明;许 重华;陈本如;钱明生;刘元 王向红;田启明;章丽芙;李永平;唐高平;吴 百中;田正;陈大路;钱小微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市软酷网 络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市医药学校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广州市教育 局教学研究室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中国)有限 公司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熊 政 张继红/天水师范学院文传学院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中语文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进而重点围绕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探究教学发 做中学 高中 语文教学一、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第一,较高地互动性。
探究式语文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摆脱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束缚,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在民主温馨的氛围下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在与小组同学共同学习过程中,达到优势互补,而教师要做到的有两点,一是要为学生探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极其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思索,二是要随时留意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二,注重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重视了对知识的体验。
这使得语文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备课环节,不仅要深入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还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征了如指掌,对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为探究式教学做好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俯下身来看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教师要及时对他们进行点拨,使学生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一)合理地设置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合理的提问设置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提出具有一定价值、具备启发性的问题,将提问提问有效地牵引,将语文课堂组织起来。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摸清教材中蕴含了哪些知识点,再结合学生综合水平与能力,向他们提出一些生活化、难易适中、趣味性强的问题,以问题来触发学生思维,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教育探索》论文题名
学院 53. UNEC 项目: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的实践 高柯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54. 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刘洋 重庆工商大学 55. 加强师资生培养的基础地位,实现向现代教师教育的转型 -----新升高师本科院校所面
临的挑战与应付 李伟中 李甲秋玉林师范学院 56. 化学全英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陈宏基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 57. 我国传统“悟学”教学思想管窥 吴积雷 浙江省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58.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课程选择 孙存昌 等人 苏州大学 59. 高师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戴春林 陈秀燕 浙江师范大学 60. 关于高校学生漠视生命现象的思考 杨春理》教学内容的探索 王雄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62. 论学习管理的作用 王雄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63. 优化《管理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王雄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64. 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实践的问题及对策 朱永江 华东师范大学
多视角生成微专题,提升习题价值
多视角生成微专题,提升习题价值发布时间:2023-02-01T08:26:07.90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8期作者:杨分田[导读] 本文以教材中一道习题为载体,围绕习题的结构特征,学生的疑难点杨分田惠州市博罗县华侨中学(广东.惠州 516100 )摘要:本文以教材中一道习题为载体,围绕习题的结构特征,学生的疑难点,知识的再生点,分别从模型视角、卡脖子视角、整合拓展视角分析教材习题,生成不同主题的微专题,达到认真解一道题,解决多类题,深化一片题,提升习题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多视角微专题教材习题是经过专家认真研究选取的,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典型性、探索性。
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迫于考试压力拼命补充课外习题,对教材的习题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忽视教材习题的潜在功能。
我们的学生虽然做了大量的题,思维依旧停留在浅层次水平,解题能力也未见提高。
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将微专题思路应用在习题教学上,围绕习题的结构特征、学生的疑难点、知识的再生点生成不同主题的微专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联系所学知识,形成横向、纵向的知识网络,深层次加工习题,达到认真解一道题,解决多类题,深化一片题,实现习题的教学价值最大化。
我们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教材104页18题为例做简要的探讨。
(题根)已知函数. 当时,求证.题根背景分析:熟悉高考题目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此题是一道全国卷高考题,摇身一变成了新教材中导数这章复习题中的一道拓广探索题,主要考查利用导数证明定范围的含参不等式。
一、围绕题目的结构特征从模型视角生成微专题教材的每一道习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围绕其结构特征从模型视角生成微专题,通过教师引导,由学生自主感知其结构特征,在合作交流中探索解题方法,在同类题组训练中提炼模型及归纳其解题方法。
题根分析:教材中的这道题是一道典型的“定范围的含参不等式”模型,此类问题处理是应用放缩思想,将含参的不等式转化为不含参的不等式来证明。
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
2011年1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优秀1项
良好14项
合格33项
暂缓结题1项
免于鉴定6项
2011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1)优秀2项
良好14项
合格17项
暂缓结题5项
不合格1项
免于鉴定2项
2011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2)优秀1项
良好5项
合格14项
暂缓结题2项
免于鉴定2项
2011年4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优秀2项
良好3项
合格18项
暂缓结题2项
2011年5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优秀1项
良好7项
合格14项
暂缓结题2项
免于鉴定1项
2011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
优秀1项
良好9项
合格18项
免于鉴定4项
2011年7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优秀2项
良好18项
合格13项
暂缓结题3项
免于鉴定1项
2011年12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一览表
鉴定组专家名单:田慧生、刘复兴、张男星、孟繁华、王保华、陈英和、苏彦捷、冯刚、檀传宝、方晓东、耿申、马陆亭、吴霓、袁本涛、马健生、高宝立、姜大源、俞启定、时晓玲、邢晖
优秀1项
良好23项
合格18项
免于鉴定2项。
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风向标
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风向标作者:田明泉孙逵来源:《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08年第04期2008年高考是山东省进入新课改后的第二次高考,也是自2005年山东省高考数学自主命题以来的第四个年头,更是从去年开始在我省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以后的第一次高考检验.人们对2008年高考给予了更多的期待,希望通过这次高考能够看到新课改的导向、山东省自主命题的特色和推行素质教育的信心.1 试题的主要特点1.1 注意知识点的模块分布,涵盖高中主干知识和方法2008年山东省高考数学试题坚持考查中学数学骨干知识和方法,注意考点的覆盖面.除个别模块(文科1-2和理科4-5)外,大部分模块的内容都得到了普遍的考查,而且基本上与课标规定的课时比例相符.有利于保持试卷骨架和考查方向的稳定性.1.2 把握试题的层次性,适应文理科不同要求的考生今年文理科试题的结构与去年相比,相同题和姊妹题均有所减少,而不同题平均增加了约10分.可以看出命题组注意到了课标与考纲对文理科考试内容和层次的不同要求.如立体几何解答题,理科在考查线线垂直的同时,再由线面角确定四棱锥形状,然后计算二面角的大小;而文科证明面面垂直后,直接计算四棱锥的体积;再如函数与导数的解答题,虽然都需要分类讨论,但是理科的试题中含参数,要求更高一些;另外文理科的解析几何解答题也有着明显的区别.1.3 关注国家社会的热点问题,培养应用意识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的一件大事.作为新课程高考的一个突出特色,对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考查继续保持了适当的比例和应有的力度.在文科保持与去年一小一大两个应用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理科增加了一个小题.文科(9)是计算100个人成绩的标准差;文科(18)是与奥运志愿者有关的概率题.理科(7)是奥运火炬手编号问题;理科(8)利用茎叶图给出的数据,计算10年期间我省百户家庭人口数的平均数;理科(18)是与奥运知识竞赛有关的概率问题.这些实际问题背景公平,学生熟悉,难度适中,切合实际.在考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宣传奥运、支持奥运,也体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落实.1.4 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凸现新课标内容的变化今年试题进一步反映了新课标要求的变化.如文科的立体几何解答题与理科有了明显的区别,适当地淡化和降低了逻辑证明的要求,增加几何体的体积计算.解析几何解答题在考查内容和要求上也有明显的不同. 文科是以直线和椭圆为载体,用待定系数法和一般的轨迹法求曲线方程;理科是以抛物线为载体,除了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外,理科试题增加了探究性的考查.1.5 考查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体现学科特点(1)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文理(3)给出函数解析式,判断其图象;理(4)利用函数图象的对称性,求解析式中的待定系数;理(11)判断过圆内一定点的最长弦和最短弦;理(12)求与可行域有公共点时函数表达式中的参数的取值范围;文理(17)利用函数图象的几何性质确定参数. 文(11)利用圆与直线相切确定圆心的位置;文(12)根据函数图象确定函数解析式中的参数;文(13)利用圆与双曲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求双曲线标准方程;文(16)典型的线性规划问题.(2)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 文理(2)根据复数满足的两个条件,建立方程,求出复数;文(21)利用两个极值点,建立两个方程,求出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另外求解关于导数的不等式需要利用相应函数的性质.理(21)关于导数的试题也有类似的解题思路;文(22)根据题设中的面积和内切圆半径两个条件,建立两个方程,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3)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的试题多且难是今年数学试题的一大特点.理(18)两个队知识竞赛计分有关的概率问题,需要分类讨论;理(21)第1小题,利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求极值时需对函数解析式中的参数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第2小题,证明不等式需对函数解析式中的正整数的奇偶性进行分类讨论,同时要进行不等式的放缩,后者是多数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4)突出运算技能和能力的要求.今年文理试卷计算量均较大,理科尤为甚之.如理(2)需要列出复数的代数形式,并进行一定的运算才能得到答案;理(5)文(10)三角函数求值,不但需要计算,还需要有一定的连续三角变换的技巧;理(8)要求在不能使用计算器的情况下计算10个数的平均数,这里要注意计算的技巧,如要硬算,则必然耗时太多;理(9)求二项展开式中的常数项,恐怕只能代入公式计算,别无它法;理(11)(12)虽然可以借助几何图形或选择支,但是如果方法不对,则运算量较大.填空和解答题对运算技能和能力的要求更高.2 试题分析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指数函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考查选择题的特殊解法.此题选择支的设计有问题.常规解法.画出约束条件表示的可行域M可知,M为第一象限的一个三角形区域,将三角形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代入指数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出a的取值范围.排除法.由于a≠1,所以不能选(A);又因为选择支(B)、(D)对应的取值范围分别是(C)的子集,因此不能选(B)、(D). 故只能选(C).例5 (文12)已知函数-1)(a>0,a≠1)的图象如图所示,则a、b满足的关系是()A.0B.0C.0D.0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指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复合函数的单调性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根据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可知,a>1,排除(C).如图当x=0时,f(0)∈(-1,0),所以0令-1=1,得-b,即-b)>--1 ,因此03 对中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建议3.1 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从2007年开始,山东省教育厅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省基础教育范围内,开展了轰动全国的素质教育活动.以纠正违规办学为突破口,杜绝加班加点,受到了全省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在实行和推广素质教育、规范教学秩序、开齐开全课程的同时,也给我们中学教学和管理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教学课时减下来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少了.但是,学生学习的科目多了、课外活动时间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如何保证教学成绩和质量的稳步提高,是每一位师生思考和研究的首要问题.3.2 研究新考纲新说明,把握复习方向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的关键是充分地研究新课标,特别是新课标带来的变化,准确地把握好高一和高二年级日常教学和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对于毕业年级的师生,要彻底克服“以本为本”的想法.在吃透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近两年新课标下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参考学习其它新课程试验区的高考试题,把握好2009年我省高考数学复习和教学的脉搏.3.3 抓住数学思想方法,加强能力培养今年我省高考数学试题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考生数学成绩普遍下降.除了有试题设计的原因,从答卷的情况也可以看出,考生的运算能力、分类与整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影响考生成绩的主要因素.要纠正学生对运算能力要求的片面理解.现在经常可以看到,试题运算步骤长一点、运算过程复杂一点,考生往往就会出问题.计算一出错,必然影响到进一步的运算化简和得分.另外,含有参数、或需要对参数进行讨论时,不会分类或分类不正确也是解答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4 几点商榷和建议4.1 试题难度较07年明显加大,特别是文理科解答题难度明显增加据估计2008年我省高考数学文理科平均分比2007年大约下降20~15分,且从2005年我省高考数学自主命题以来,基本上是每年平均分上下起伏10分以上.高考试题难度过大或这样大起大落的波动,容易对考生应试心理和中学教学秩序造成负面影响,让人质疑命题的科学性,不利于当前我省推行的素质教育.试题难度过大的主要原因:一是运算量普遍增大.如选择题(5)(7)(8)(9)(11)(12),填空题(14)(15)(16),解答题各题的运算量均较大,解题链长;二是含参数或变量的问题较多,部分题目设计形式新颖. 如作为位置居中的解答题的理科(19)和文科(20)数列给出的方式有新意,考生理解题意就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另外其第2小题含参数k,计算第k行等比数列的和.再如理科(20)立体几何通常是考生比较容易得分的题目,但是第2小题先要根据动点使得题中线面角取得最大值时,确定四棱锥形状后,进而再求二面角大小.解题过程较长,一般学生难以像往年得到较高的分数,这个题平均比去年约少得4分.三是分类讨论的题目多且要求高,脱离中学学生实际.如理科(21)题含两个参数,在第(1)(2)小题中分别要对其中一个参数进行分类讨论,且第(2)小题涉及到不等式的放缩,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技巧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文理科6个解答题中各有3个属于难题,而且这三个题目的难度系数均低于去年难度系数最低的题.文科22题难度系数更达到近几年少见的0.06,实属超难题.4.2 个别大题基本上照搬近年我省高考题的条件如今年文理科(17)题中的条件“函数y=f(x)的图象的两相邻对称轴间的距离为π2”与2006年我省高考题理(17)文(18)题中的条件“函数y=f(x)图象相邻两条对称轴间的距离为2”如出一辙,而第一个条件与2003年文(21)相似.4.3 个别试题有超纲嫌疑如文科(4)讨论一般的幂函数图象性质,与考纲中“仅限于5种具体的幂函数”的要求不一致,明显偏高.再如文科(21)涉嫌复合函数求导计算,虽然可以进行变形避免复合函数求导,但是从所给出的解答中没有看到相应的变形.文科(12)考查的“复合函数的单调性”,而复合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在课标和考纲中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不宜重点考查.文科(22)“曲线的内切圆”概念,初高中课程标准和考纲中均没有相关的定义.4.4 个别试题的设计值得商榷如在当前我省数学高考不允许考生使用计算器的情况下,理科(8)文科(9)分别设计了计算大量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题目,考查的目的和导向是什么?而且计算标准差的公式没有给出,是否要求学生记忆此公式?文科(7)起不到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作用;另外理科(11)考查过圆内一点的最短弦和最长弦以及计算四边形面积,这些大都是初中的知识点;理科(12)的选择支设计存在缺陷,基本上可以直接猜出答案,失去了原来考查的目的.4.5 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按规定考查选修系列四希望省考试院和上级有关领导部门及早出台《2009年山东省高考数学考试说明》,与其它课改省份一样,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确定选修系列四的选考范围,利于2009年考生和毕业班教师的复习与教学.作者简介田明泉,现任山东师大附中教科室主任;国家级骨干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常务理事;山东省青年数学教师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2008年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培训专家组成员.主编和参编的主要书籍:《实施高中新课程前沿论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教师教学用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1 必修B版,数学3-3 必修B版,数学4-1 选修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生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05.2006.2007;《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商务印书馆,2007.2;《走进高中数学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并近期有多篇文章发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职业领域分析
行动领域分析
典 所需知识、
学 生 就 业 岗 位
确 定 工 作 范 围
确 定 工 作 任 务
确 定 典 型 工 作 任
型
能力素质
工
作 知识、能力(1)
任
务
……
分 知识、能力(n) 析
务
职业素质
学习领域分析
支撑的课程和技能 理实一体化课程1
…… 理实一体化课程n
专项技能训练 ……
学习情境 设计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定义与内涵
是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综合化、系统化的教学。他
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
理 实
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
一
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
体
化
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
教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之课程与课程体系
机制专业开发实践
工作岗位
工作岗位及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车间生产调度员 车间质检员 车间工艺员 机床操作工
典型工作任务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方案及工艺流程设计 工艺装备方案设计与实施 组合夹具选用与组装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及参数选用 各类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零件加工 机械加工设备的工作范围及操作规程制定 机械产品现场工艺实施 车间技术质量事故分析 机械加工设备的维护、保养与调试 ……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定义与内涵
模
方是法指论运作主体基客于观一规定律的预期目标需要,对事物发
式
展过程中的要素进行排列组合,并在动态中解予决以方监案控和
调具整体的表相现对稳定的体形系态。结构
广信中学的教研成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广信中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多年来,广信中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将重点介绍广信中学在教研方面的成果,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提供借鉴。
二、广信中学教研成果概述1. 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广信中学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教学方法的改革广信中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1)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翻转课堂:教师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实践和总结,提高课堂效率。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互助、竞争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广信中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下列举几个评价方式:(1)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
(3)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 教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广信中学积极总结教研成果,将其推广至全国范围内,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以下列举几个成果:(1)编写了多部教育教学专著,如《广信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广信中学翻转课堂实践与研究》等。
(2)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会,分享广信中学的教研成果。
(3)与其他学校开展校际交流,推广广信中学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
三、广信中学教研成果的影响1. 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广信中学的教研成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成 果
三是结合自身特点,推广、应用已有的教学成果,并在实践中
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明显效果的 成果 。
二、教学成果的内涵与定义
培育、推广、应用教学成果,进行各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不是
为了成果而成果,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充分肯定教师的劳动成果,调动教师投 身教育教学改革和搞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培
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
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平台
通过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提升教师(特别 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确立稳定的 教学研究方向、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拓展教师的教学 手段和教学方法,有助于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优秀青 年教师脱颖而出。
二、教学成果的内涵与定义
1. 成果的定义
这个结果是成熟的,不是生的或半生半熟的。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
而总结出的这些“能够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
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
育教学方案”就是教学成果。
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
教 学 成 果
来源于
国 家 级
省 级
校 级
横 向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
缺源则无水 缺果则无根
二、教学成果的内涵与定义
2. 教学成果的定义
《1993年普通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办法》对教学成果作了说明:“教 学成果是指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 等方面经过实践检验的、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直接产生显著效益 的成果” 。
1994年《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 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
成熟
成果
通俗理解
成熟的果实
强调
果实
必须像所有日常生活中的果实一样,具有果实的一切性能(如:橘子、
苹果、瓜果、蔬菜等)。
二、教学成果的内涵与定义
2. 教学成果的定义
关键词一
教学成果
关 键 词 二
教学
(教+学)合称
两者相辅相成 两者相映成辉
教是源
学是果
成果
指科研、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有效 结果、成效、成绩与成就 有效性、科学性、理论性、 实践性、应用性等等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
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教育=教+育。(……….)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 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 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
二、教学成果的内涵与定义
2. 教学成果的定义
一是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和 教学手段,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课程、教材、实验实习
基地建设等方面,坚持教书育人,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成果。 二是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规律,在组织教学工 作,推动教学改革,开展教学评估,加强专业(学科)、教师队伍 和学风建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等方面 的成果。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教师Biblioteka 传道、授业、解惑师说
工匠精神
教书匠
匠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
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概括
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
神。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教育 教学实践越来越带有探索、研究、创新的性质。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智能
科学技术
制造、智能工厂、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绿色制
造、3D打印、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生物
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协同设计、个性定制、 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
教育对象 “新新新人类”、“拇指一族”…………..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
教改项目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举措,以教改 立项的方式搭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的平台,有利 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增强高等 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激发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热 忱,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
教改研究与教学成果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途径
四、教学成果的凝练与总结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
教育是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 维才不至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由此 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 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 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 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终身教育)。例 如,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 进行胎教,希望给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
教学成果与教育教学研究解析
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国家教学名师
田锋社
二级教授/高工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人 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持人 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
国家精品建设专业带头人
全国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6年9月30日
提
纲
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
二、教学成果的内涵与定义 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选题与研究
作为教师,要想在教育实践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不能仅仅依靠本 人所具的专业知识,只凭自已的良好愿望和固定不变的内容及措施 去实践,还必须研究教育对象,研究如何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 研究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手段、教材和考核方案…………,研究适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规 律和与相适应的教法和学法,从中总结出教育教学的某些规律,然 后再去运用这些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