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结构示意图)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结构示意图)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①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②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3)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④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5)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6)评价: 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④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格 篇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表 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 概念: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绝对服从中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怎样?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积极?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

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2 篇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要求、演变表)

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小专题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两大矛盾1.中央与地方 2.君权与相权 二、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1、皇帝制; 2、中央行政制度; 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下设诸卿,分掌政务隋唐隋文帝时开始创设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长官都是宰相。六部为尚书省的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就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明朝明太祖飞出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清朝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清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还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名称特点作用(或影响)分封制最大特点: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时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障,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长期争霸混战的原因郡县制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将同姓子侄分到各地做王,不受地方节制,直属中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存在割据分裂的严重隐患,导致了西汉前期的"七国之乱" 行省制度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是对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地的有效统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以后的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司制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加强了君权,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土司制度元朝时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长官可以世袭,在辖区内有行政自主权,但必须忠于朝廷,职位的继承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僧官制度对西藏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法王实际上时最高僧官使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达赖和班禅由中央政府册封。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班禅的地位得到提升,客观上对达赖的权力形成了制约,便于中央对西藏的统治

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两大矛盾(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2.皇权与相权 二、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三、基本内容 1、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4、统一车辆行制; 5、统一度量衡; 6、统一文字; 7、统一货币; 8、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9、修筑万里长城。 四、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专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017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二、专题复习历史线索 1、纵横联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基本矛盾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历程 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县制,法家思想。 ②正式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郡县制。 ③加强:西汉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隋唐完善:合并州县,增加宰相人数,科举制 ⑤宋元加强:行省制度 ⑥明清强化:明在中央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设 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八股取士。清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 ⑦废除:辛亥革命 3)评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 2、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 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制度、郡县制度)、科举制等;

3、世界历史上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近代) 三、真题回放: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最主要是指() A.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B.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C.创立皇帝制度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材料揭示了秦始皇() A.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B.统一度量衡的作用 C.建中央集权的影响 D.修长城的历史意义 3、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 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极端、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统一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 儒家思想问题 4、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用桐叶对弟弟说:“我把它封给你吧!”一旁的周公马上 上前表示祝贺。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周公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把唐封给 了弟弟叔虞。这则故事讲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5、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汉武帝的微信朋友圈,下列人物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项羽B.张骞C.蔡伦D.华佗 6、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A.禁止世家大族子弟入朝做官 B.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关系 C.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D.忽视实际性学问,降低了官员文化素质 7、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外交出现新形势:开始遭受外国侵略,由此出现了大规模的反侵略 斗争.下列哪项史实体现了上述特点() A.靖难之役B.雅克萨之战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D.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8、雍正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一个机构,这个机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 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机构成员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 一机构是() A.布政司 B.按察司 C.都司D军机处 9、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西域都护 B.伊犁将军 C.军机处D驻藏大臣 二、材料题 1.王朝更替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6娄底真题) 材料一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 封制……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秦朝在地方上以什么制度取代了分封制?它在中央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唐王朝的都城长安,修建历时72年,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 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拥有百万人口,不仅是国内交通的枢纽,还是各民族交 往的中心,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人云集到这里;西域诸国的商贾通过丝绸之路前来此城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题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题 1.下列关于赢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化皇权B.效法古代明君C.君主集权D.有体现专制主义的倾向2.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3.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 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 合后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的“”应是() A.皇帝B.太尉C.丞相D.御史大夫 4.有学者认为“到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但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这个“新制度”() A.封国制B.井田制C.郡县制D.世袭制 5.右图是秦朝政府的基本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本质特征是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皇权至高无上 C.全面推行郡县制D.中央与地方相互分权 6.“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 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 的官员。”这段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皇帝制度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7.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8.(2006上海单科)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9.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汉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他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汉时期实行了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皇帝制 10.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1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下列有关任嚣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但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12.“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 2、难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今天这节课,我们讨论主题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大家先阅读材料:“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师生归纳:这段材料主要记录“皇帝”称呼的来历,彰显秦王嬴政的历史功绩和神话皇权。 (一)制度核心——皇帝制度 问题:皇帝制度有哪些特征? 师生归纳: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过渡:秦始皇为加强对国家的有效治理,在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 (二)制度重要内容----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 1、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三)地方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 问题: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分封制郡县制 划分标准以血缘为划分依据 以地域为划分基础 与中央关系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郡县直属中央管辖,官员由中央 任命,不能世袭 影响容易出现诸侯割据,地方分离 独立 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经济来源世卿世禄制 俸禄制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

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过 程 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1.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当今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同时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秦国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秦朝正式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①皇帝制的实行。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足以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规定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表明皇帝地位的神圣和权力的至高无上。 ②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③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构成了一套严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的形成过程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君位采

用世袭方式产生 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 三个发展阶段: (1)西周时期萌芽;(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 具体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其特点是皇帝掌握各种大权。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特征: ①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 ③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 ④晚清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⑤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5、评价: 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基本线索:战国——提出(韩非子);秦朝——确立 两汉——巩固隋唐——完善 宋元——发展明清——强化 民国——结束(1912-2-12) 3.发展过程: 政治上: (1)战国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秦朝(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皇帝至高无上; b.中央: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c.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3)西汉汉武帝的大一统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 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这样巧妙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5)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 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6)a.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加强了皇权。 b.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 明成祖时,又设立东厂,明宪宗时又设立西厂。厂卫特务机构成为专制皇权 的可靠支柱。 (7)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推翻。 经济上: (1)秦朝:车同轨、书同文,修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统治,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军事上: (1)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长城,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汉武帝相继起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大败匈奴。 思想文化上: (1)战国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 (2)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统治,但也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董仲舒):从此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科举制度: 诞生: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高考秦朝历史知识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高考秦朝历史知识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国家 1.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 皇帝制:在西周、春秋和战国前期,只有天子称“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至战国中期以后,周天子的权威已极度衰落,各诸侯也相继称王。秦王政消灭六国,统一中国,诸侯争战的局面结束,天下安定。秦王政自认为功劳高于古代所有的帝王,不应再仅仅称王,就让大臣们讨论此事。大臣们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称“泰皇”。秦王政决定取古代“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合而为一,称为“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皇帝自称为“朕”,同“余”、“我”。秦王政还废除旧“谥法”,规定称他为“始皇帝”,他的子孙和后人继皇位者,依次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这就是“秦始皇”一名的由来。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如郡守、县令等,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手中,凡调动士卒五十人以上,必须持有皇帝的虎符为凭,才准调动。否则,就是违法。 三公九卿制: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谱系、名籍;治粟内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专题提示 我国古代社会最典型的政治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主体线索梳理 1.主要内容 分封制的目的、实质及其崩溃。西周为统治以征服的辽阔地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典型的上层建筑形式。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但诸侯国实力的增强,最终导致分裂割据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表明其结束。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两层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演变 ①战国时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正式建立 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

专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专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演变历程 朝代特点中央地方 秦开创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 汉巩固中朝尚书台外朝郡国州郡县 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州县道州县 宋加强二府三司参事文臣路州县 元加强一省二院行省制 明高度强化废相分六立阁废省设三司 清高度强化康设南书房雍设军机处 2、历史作用和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 (1)积极作用: 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 3.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作用: l.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3.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代议制:人民选举代表组成议会,议员通过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对比英国1689 美国1787 法国1875 德国1871 代议制的特点_政体议会制君主立宪 制 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政体的主要特征(1)议会拥有立 法、组织和监督 政府的权力。(2) 政府(责任内阁) 掌握行政大权, 由议会产生,对 议会负责,受议 会监督(3)君主 是象征性的国家 元首,其职责多 数是礼仪性的 (1)总统既是国家 元首又是政府首 脑。总统总揽行政 权力,统率陆海空 三军(2)行政机关 和立法机关互相独 立。作为立法机关 的议会,其议员不 能兼任行政职务; 而行政机关的政府 官员也不能兼任议 员(3) 由当选的总 统组织政府。各政 党能否上台执政的 关键,不在于是否 获得议会中的多数 席位,而在于在总 统选举中能否获胜 (1)议会拥有立 法、组织和监督政 府的权力。(2)总 统是国家元首,享 有一定的权利(3) 政府(内阁)掌握 行政大权,由议会 产生,对议会负 责,受议会监督 (1)议会名义上拥 有立法权,没有组织 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2)政府(内阁) 掌握行政大权,但它 由皇帝根据个人意 志组成,对皇帝负 责,不受议会监督 (3)君主是国家元 首,享有绝对实权 政府产生办法及政党上台关键由议会产生,关 键在议会选举中 获得多数席位 当选总统组织政 府,关键在总统选 举中获胜 由议会产生,关键 在议会选举中获 得多数席 皇帝任命 国家元首、议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内阁)由 议会选举中的多 数党产生,对议 会负责。 政府由当选总统组 织,政府对总统负 责,总统行使权力 时,对议会不负政 策上的责任,议会 只有在总统违反宪 法时,才能对总统 提出弹劾。议会不 能因政策问题,投 不信任票,使总统 和政府辞职,而总 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政府 由议会产生对议 会负责,当议会通 过对政府不信任 案时,政府就得辞 职或请国家元首 解散议会,重新选 举政府官员 由皇帝任命,首相和 内阁对皇帝负责 国家元首、地位和职权国王,虚位,没 有实权 总统,有实权,既 是国家元首,又是 总统,权利受到极 大限制 皇帝,掌握最高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篇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很独断,具有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形成原因: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和两种基本矛盾:①封建自然经济要求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②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发展历程: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⑥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高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⑦明清达到顶峰。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篇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核心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形成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成功经验:商鞅变法局部加强中央集权国力增强。 三、基本内容: (1)皇帝制;(2)中央行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四、特点: (1)突出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主要表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2)宣扬“君权神授”;(3)思想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附属品(4)其内部存在着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其趋势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五、基本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一、含义 封建专制主义是针对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体现为君主一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指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君主独裁、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二.突出特点 1.君权至高无上(核心) 2.地方一切受制于中央 ◆提醒:(1)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2)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 当前中国和美国都是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建立的原因 1、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 小农经济(农业文明) 小农经济分散——要求中央集权制管理 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要求中央集权制保护,以保证国家赋税来源 2、政治前提:地主阶级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需要中央集权维护其利益。 3、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尤其是韩非子的理论 4、历史背景:周王室衰微导致春秋战国大混乱的历史教训 5、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促成其形成。 四.制度的构成 1、皇帝制 2、中央官制(中央机构)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选官制度 五、制度在秦、汉、唐、宋、明清的发展特征——演变进程 (一)皇权与相权的演变进程 1、秦朝 (1)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 ②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③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③秦朝中央官制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三公九卿制度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互相配合,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里 2、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A、频繁更换丞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