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品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品格
[内容提要 ]在中国民族文化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文人 们很早
就把菊花纳入了审美视野,他们移情于物,将自己的 生命理想和审美感受投射到菊花上,并从菊花形质兼美的特 征中关照自身的精神品格,使得菊花逐渐成为了中国文人高
洁情怀的象征。
[作者简介]程思义(196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农
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辜静波( 1965―),女, 江西南昌人, 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副教授。 (江 西南昌
330000 )
菊花是原产于我国的著名草本花卉,它有着悠久的观赏
与栽培历史。《周礼 ?秋官?司寇第五》有: “蝈氏掌去龟,焚 牡?,以灰洒之则死。 ”这是有关于菊最早的文字记载,不过 这里所注重的还只是菊花的实用价值。 《尔雅 ?释草》云:“ 治蔷。”郭璞为之注曰: “今之秋华菊” 。《尔雅 ?释草》中所
说的 ?,在古代又被称为治蔷,郭璞的注则明确地指出 ?就是
现在秋天开放的菊花。有关菊花的记录在先秦典籍中还有许 多,如《吕氏春秋 ?季秋篇》:“鞠有黄华。 ”《礼记 ?月令》亦
[ 关键词 ]菊; 中国文人;精神品格
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花何以如此之早就得到了古代士人的广泛关注呢?这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多姿的形态、艳丽的色彩和淡雅怡人的清香,更在于它所具有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霜的品格。正是由于菊花的这些品格,使得历代文人逐渐从对它实用价值(如品食菊英以强身键体等)的关注,转向对它的审美品格的关照,并且不断把新的精神因素注入其中,使得菊花最终成为了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丰富人文精神,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文学意象。
、高情远致、淡雅脱俗的人格自尊精神
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明?高适《晚
香轩》)菊花绽放于百花凋零、风霜瑟瑟之时,铁骨傲姿,高洁淡雅。古代文人在及物究理、艺物比德的文化传统影响
,常常把菊花作为君子高尚品德的象征。屈原是第一位把
菊引入文学作品并赋予其美学价值的诗人。“朝饮木兰之坠得到了初步地显现,它与兰、??、荃、杜蘅、辛夷、木兰等众多香草一起,共同为我们烘托出一个品德高洁,绝不与黑暗、污浊的政治势力同流合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屈原作品当中,关于菊的意象并不多,还有一处出于《九歌?礼魂》:
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离骚》当中,菊的审美品格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作为春之使者的兰花,第
次在文人的笔下与秋菊联系在一起。它们以其共有的禀赋, 被文人寄予了崇高的精神品质。
屈原之后,为菊注入新的精神生命力的是被称为“古今
隐逸诗人之宗” (南朝梁 ?钟嵘《诗品》)的陶渊明。怀抱着 崇高的社会理想,但政治生活的黑暗,仕途的坎坷,使陶渊 明终于选择了退隐的道路。魏晋之时隐居之风盛行,许多文 人纷纷走上归隐之途,但陶渊明与他们有所不同,当其他文
人把归隐这一清高的生活方式作为生存的一种手段时,陶渊
《归去来兮辞》 )菊花对陶渊明来说有着特殊的精神价值, 在洵阳柴桑的居所,秋日篱下的菊花始终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分享着他归隐的快乐,同时也在寒霜到来之际以其铮铮傲骨 支撑着诗人的精神守望。陶渊明写菊其实不多,一共只有六
处,但由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被广为传
陶渊明赋予菊花高情远致、遗世独立的精神品格,得到了后 世文人的广泛认同, 这样,菊花作为一种超功利的文化意象, 也就与隐士文化结下了千古不解之缘。
二、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积极进取精神
明却在归隐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
a 。“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诵,菊也就成为了陶渊明精神的化身。
细开宣避世,独立 每含情,可道蓬蒿地,东篱万古名。
”(明 ?李梦阳《菊花》 )
避世独立的道家隐逸思想只是菊花精神品格的一个方
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菊花又隐含了儒家文化中执着追求、
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宋? 朱淑真《黄华》)菊花自开至谢,花朵始终抱枝而不落,文人从菊花涉变不伤的审美特质中找到了他们坚守气节的现实依据,而文人的个人气节往往又是与社会现实与政治理想联系在一起,这样,由菊花的审美特质所显现出来的精神品格,就自然而然地延宕在道家与儒家两种对立的文化范畴中。
每当外强入侵、民族危难之时,儒家文化更能显现出它
强势的一面。强烈的政治使命感促使了一批批文人挺身而出,他们把个人的气节与不屈的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百折不饶,用自己孱弱的身躯筑起了一道道血肉长城,用以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土的完整。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史可法等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这类文人的典范,而在他们所留下的或多或少的作品中,我们又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菊花这一文学意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是高洁的,而菊花的高洁则更胜一筹,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险恶,理想和信念将与生命共存,甚至超越生命,成为永恒的存在。南宋诗人陆游因力主抗金曾几度罢职,而爱国情怀却终生不渝,诗人对菊花也是情有独钟,“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陶渊明云三径就
荒松菊犹存盖以菊配松也余读而感之因赋此诗》)在陆游眼中,菊花就是志士仁人的化身,它的高情幽贞、大节刚凛,成为了这位失意英雄民族气节的最好象征。
高扬民族气节,用生命为菊花唱响赞歌的,还有南宋末
年的爱国文人文天祥,他胸怀欲回天地之志,受命于风雨飘
摇之时,奈何南宋小朝廷已经走到了末日,“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故国已逝,君王也已经不存在了,然而诗人宁肯像秋霜下的菊花一样,将生命伴随西风而去,也决不屈从元人,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
三、怀乡思亲:漂泊文人的悠悠情怀
菊花开放于秋日,而秋天是古人登咼的季节,登咼怀远,
故乡在远方,文人眼中所触及的菊花和心中的故园之菊蓦然神会,“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明朝唐寅的这首诗所揭示的就是这
层道理。对故园的依恋,对亲人的思念,是每一个异乡游子
心中挥之不去的梦。中国传统文化中浓郁的乡土情结,使得
怀乡思亲也就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文人把菊花与思乡联系起来,并非发兴无端,是与菊的自然属性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