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林庚《盛唐气象》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林庚《盛唐气象》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这气象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我们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

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

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正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

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起《国风》来说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反而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

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

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

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

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

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这气象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我们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

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

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正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

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起《国风》来说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反而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德阳赵昀就个人与社会而言,个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在其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时代的特点,并且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个人的思想情绪是不同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

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

在李白身上,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侠客精神可谓交织融合,难分彼此。

他二十五岁出巡远游,隐居安陆,客鲁郡。

期间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而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又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受囹圄,长流夜郎。

途中遇赦东归,往依族叔李阳冰,不久病逝。

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李白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

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多舛,再加上诗人横溢的才华,至今有存诗九百余首,内容及其丰富,而由此而生的万千气象,也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折射吧。

他的诗歌充分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神来气来情来”,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杜甫说他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又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言概之,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盛唐气象继承北朝体系建立的唐王朝,在开疆拓土稳定边疆国内的政治秩序以后,将重心转向如何构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比较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措施。

同时社会风气开放,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意义。

唐朝强大的国力为唐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

使其有更为恢宏的胸襟、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怀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中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情调;再者,经过初唐四杰的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陈子昂的高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的大旗,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和瑰丽的文学。

2022中考通关——《盛唐气象》

2022中考通关——《盛唐气象》

中考通关——《盛唐气象》【内容标准(2022版)】(1)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选择题1.(2022·安徽省·2)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这反映了()A.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C.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2.(2022·福建省·7)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这一结论的佐证史料是()3.(2022·广东省·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

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A.骆宾王 B.杜甫C.白居 D.李白4.(2022·广西桂林·19)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入选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出土戍边将士文书883件,文书中多次出现“开元四年”的表述。

通过该遗址可了解的朝代是()A.唐朝 B.宋朝C.明朝 D.清朝5.(2022·广西河池·4)九年级(1)班黑板报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图片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文化交融C.海外贸易发达 D.社会经济繁荣6.(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7)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被誉为“诗圣”。

这位诗人是()A.李白 B.杜甫C.白居易 D.王昌龄7.(2022·湖南怀化·5)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

下列书法家中都属于唐代名家的一组是()A.钟繇、胡昭 B.颜真卿、柳公权C.王羲之、怀素 D.赵孟頫、欧阳询8.(2022·湖南怀化·24)流寓湖南的文学家及其描写湖南的作品在古代湖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盛唐气象理解

盛唐气象理解

盛唐气象理解盛唐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社会和参预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而在后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例如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揭露政治的腐败;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的问题。

尽管如此,诗人们还是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

可以说盛唐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

此时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弘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语言清丽,音律和谐。

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看这些诗人的歌唱: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高适《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句里都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如殷璠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1954 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 ,“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 ,“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

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

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 。

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

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

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第一篇: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1、A(文章第五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选项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

)2、C(第五段“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关键是“此”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即是“开元、天宝盛世”,实际上选项是夸大了范围。

)3、C(第六段“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选项张冠李戴。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2分)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

每答出一点给l分。

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2分)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

每答出一点给l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6分)【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

李白即使写愁,也是强者之愁,有一股浩然壮气充溢其间。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阅读材料李白的诗歌固然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但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未必就比其他诗人高明许多。

李白乃以气夺人。

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也是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艺术技巧,不过是在气的统帅之下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而已。

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经屡见不鲜。

气的概念首先被引进音乐理论,在《左传》中已有这方面的记载。

曹丕创作《典论·论文》开始以气论文。

此后绘画、音乐、书法等领域也运用了气的概念。

气是指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心理准备。

说李白的诗以气胜,就是着眼于这些方面。

读者会感到,李白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

李白的诗,综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

所谓气奇,是指李白的诗歌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按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使人惊讶、叹服。

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激发了唐人的创造力,而李白的创造力尤其旺盛。

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他最为不齿。

他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

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成为新的意象。

海就是这样。

自《诗经》开始,写海的除了曹操的《观沧海》之外,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并不多,写海而能写出海的气魄的,要推李白。

在“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半壁见海日”这些诗句中,海与风、日相互配合,构成了一幅幅壮观的图画。

李白诗歌的气逸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李白的诗风飘逸不群,他的才情不受拘束,他一再把自己比做大鹏。

2023届山东省新高考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精细解析版

2023届山东省新高考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精细解析版

2023届山东省新高考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

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形成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

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则与《国风》更为接近。

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伦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性格。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盛唐气象》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盛唐气象》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盛唐气象》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但在安史乱前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

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

这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士。

这也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千差万别的曲折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的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感情。

他们或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

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常建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

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于热衷奔竞、趋炎附势者流,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

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则是不可替代的。

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

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

这是从太宗到玄宗这一时期,唐帝国由抵抗外来侵略逐步转为对外进行侵略的现实局势中产生的。

在这类诗篇中诗人们塑造了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

他们希望保卫祖国,建立功勋,却并不无原则地歌颂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同时控诉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

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不能不推李白。

自从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后人又尊为诗仙,这就构成了一种错觉,好像李白之所以伟大,就在他的人和诗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

事实上,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实的,李白何能例外?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以包含的有希冀的痛苦或欢欣来摇荡心灵,酝酿歌吟,李白却既毫不掩盖他那为富贵利禄所吸引的颇为庸俗的一面,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盛唐气象”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盛唐气象”

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盛唐气象”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

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作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月出”指月亮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句句用韵,两句一转,兼用顶真,构成朗朗上口的咏唱情调。

D.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写秋天,写夜饮,写音乐,但两首诗的意境氛围和其中寄寓的情感却有很大的不同。

2.后人评价此诗“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表现出来的“盛唐气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入昌松东界山行①高适鸟道几登顿②,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

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

②登顿:指上下山。

③合沓:重叠聚集。

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

“环”与“还”谐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在剪裁上舍因去果,直截“山行”中的一段,以少总多,富于典型性。

以“山行”为线索;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体现了盛唐气象。

B.首联“几登顿”“无暂闲”,概括地描述了行人马不停蹄,在崇山峻岭中奔走的情景。

写“马蹄”其实是写人,“无暂闲”表现“风尘仆仆”,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豪放飘逸李白诗 (2)(1)

豪放飘逸李白诗 (2)(1)

欣赏品味名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直抒胸臆,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 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 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 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锵铿有力的十 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 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 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 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5、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 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见导学案
当堂检测
题解:
《将(qiāng)请、劝) 进酒》意即“劝酒歌”。
李白的人生经历
奉诏入京 供奉翰林
(742)
初入长安 无功而返
(730)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725)
与友畅饮 做《将进酒》
(752)
奸臣当道 赐金返还
(744)

李白
作品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 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 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 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 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 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高力士脱靴,大胆地将权贵玩于股掌之间
世人对李白的评价: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 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吟咏留千古, 声名动四夷。 ——白居易
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
作人间客。
——皮日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 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

非连续性文本盛唐气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盛唐气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1- 4题。

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

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它体现在思想感情上,也体现在艺术形象上,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

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典型的诗人,他的“斗酒诗百篇”的那些豪迈的乐府篇章正是出现在盛唐时代的创作高潮中。

整个盛唐气象歌唱的是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人民所喜爱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在性格上更为平易开朗。

这样一个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横江词》:“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在风浪的险恶中,却写出了如此壮观的局面,这与《蜀道难》的惊心动魄,乃同为时代雄伟的歌声。

而王昌龄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暮,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深厚、朗爽、典型、形象,也正是最饱满有力的歌声。

至如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然”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

它植根于饱满的生活热情,是伴随时代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成长的。

材料二唐计的题材非常广泛,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

其所以特别引人[甲]zhǔ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乙]jué响。

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相对平静的时期,边塞诗因此主要的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歌唱一种相对和平环境下的豪迈精神。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阅读答案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阅读答案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阅读答案“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阅读答案“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

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

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

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

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

”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

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③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

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

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遇挫即成怨怼。

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

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于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盛唐气象(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盛唐气象(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3课盛唐气象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某校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

下列图片中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土贵要予赋水轮》中写道:“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yì汲取,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材料中的“物”是()A.耧车B.筒车C.水排D.曲辕犁3.“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这句唐诗赞美的是()A.唐三彩B.白瓷C.青瓷D.景德镇瓷器4.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可能看到的情景是()①农民用曲辕犁耕地②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商业繁荣③家中摆着越窑的青瓷④农民使用筒车灌溉田地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

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6.★右图是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它始建于1 300多年前,是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

文成公主入藏时曾途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当地。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派文成公主入藏的是唐玄宗②文成公主入藏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④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唐诗《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这里的“胡”是指()A.西夏B.辽C.金D.吐蕃8.“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赞美唐朝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诗人的一句诗。

这两位诗人是()A.李白、杜甫B.李白、杜牧C.李春、杜甫D.李春、杜牧9.★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

二人诗歌特点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B.所受的教育不同C.仕途不同D.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10.下列内容,关联有错误..的是()A.吴道子——“画圣”B.杜甫——“诗圣”C.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D.阎立本——《送子天王图》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四)【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

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

他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二个特征便是意境开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高山随着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大江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视野是何等的开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

盛唐诗歌的神韵,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

“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

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那样美的湖水,那样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字字流淌出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早在青年时期,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希望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惊天伟业,而后功成身退。

他这种“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正是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

他幻想“平交王侯”“一匡天下”,仰慕鲁仲连、郦食其、范蠡,希望在风云际会中能遇上明德圣主。

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当中,现实生活当然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1、A(文章第五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选项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


2、C(第五段“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关键是“此”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即是“开元、天宝盛世”,实际上选项是夸大了范围。


3、C(第六段“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选项张冠李戴。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2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

每答出一点给l分。

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2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

每答出一点给l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6分)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