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 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 第二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 第二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有关的影视作品代表
长 安
“九天咸阊歌阖《开破宫阵殿乐,》万,国共衣赏冠太拜平冕人旒”























辚 辚
自四从海贵皇主风和被亲,后千,年一德半水胡清风似汉家
红 艳

职贡图
新 。
昭陵六骏
❖ “昭陵六骏”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 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 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战争中骑乘作战 的六匹骏马。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 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 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 艰难。
文德治国,三教并存
皇榜(金榜)
唐朝科举考试考场 科举考生看榜图
怎么考? 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等
帖经:考官任择经书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
几个字或几句话,令考生默写出来。各科考试,
均须帖经。
类似今天填空
墨义: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
经书原文回答
类似今天简答
策论:考生按策问临场撰文答题 类似今天论述
他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唐太宗很赞赏他 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秉性,让他 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 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 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 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 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 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 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 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2019年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人物评说练习:专题一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2019年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人物评说练习:专题一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又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从帝王政治的视角出发,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参考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鼓励直言。

(2)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太宗认识到虚怀纳谏的重要性,从谏如流,他在位20多年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中切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贞观律》
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
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
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
唐 律
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


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 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 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 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Biblioteka 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战而后和"—武力征服、设机构、册封、和亲)
对外政策: 开放的对外政策
评价唐太宗?
随父起兵,建立大唐
杰出的军事家 杰出的政治家
平定割据,统一天下
推动灭了突统厥,一开多辟疆民土族国家的发 展,经开济创上了:“发展贞农观业之生治产”,减的轻局徭面役,赋税。 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6)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 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 2、中外文化交流:
⑴设鸿胪寺,交往国家达70多个,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⑵佛教西来与玄奘西游; ⑶鉴真东渡; ⑷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⑸形成唐文化圈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与 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帝国”。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夫以铜为 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 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题

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题

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虏东突厥的首领是()A.皮罗阁B.颉利可汗C.大祚荣D.骨力裴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突厥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在隋初分裂为东西二部后,强大的东突厥不断骚扰唐朝边郡,629年,唐太宗发兵10余万打败他们,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理,因而受到他们的拥戴,被尊为“天可汗”,答案为B。

考点: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尤其要理解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和作用。

2.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的下列做法能体现该认识的是①发动玄武门之变②轻徭薄赋③慎用刑罚④推行均田制第1页/共10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题干中唐太宗认为天子为政有道人们就会让他当皇帝;如果无道人们则不会让他当,实在是令人心生畏惧。

唐太宗为夺取政权策划“玄武门之变”,该事件是皇室里的皇位之争,与材料无关,故①项错误。

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唐太宗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同时唐太宗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认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故②、③、④项正确。

故选D。

3.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其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文德治国,崇儒尊孔C.民族团结,对外开放D.节俭戒奢,爱民恤民【答案】D【解析】材料中关键信息“不敢纵逸”反映了唐太宗体恤人民、注重节俭,故选D。

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清单一唐朝建立过程的功绩东征西讨定基业1.反隋建唐(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夫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①树立义旗: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锋芒直指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取得各地士绅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击败薛举集团,消退了来自背后的威逼。

(2)击溃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地区的刘武周集团。

(3)战胜窦建德部和王世充集团。

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清单二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击破东、西突厥1.李世民登基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迫父亲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

2.击破东、西突厥(1)629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等分路出击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

(2)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进攻吐谷浑;642年,唐击溃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3.开明的民族政策(1)表现:①安置东突厥: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

②和吐蕃和亲: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2)意义:①稳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幅员,使中西交通快速开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地中海沿岸。

②唐太宗妥当处理少数民族关系,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深化认知](1)唐太宗的主要事活动:东征西讨,为建立封建统一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绩;击破东、西突厥,稳固了北部边防,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

(2)李世民对东突厥将领实行封官晋爵的措施,这些措施是用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这种方法比拟妥当,政策比拟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清单三治理国家的成果贞观之治1.消失缘由(1)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其中,又以他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典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唐太宗的文、修建学校、科举制度的发展等,展示唐太宗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题目: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讨论题目,如“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对唐朝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对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4.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

姓名,年级:时间: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影响。

掌握“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分析唐太宗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理解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学生用书P4])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李世民果断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2.夺取皇位(1)不利因素:太子与齐王的联合排挤,使李世民在军事上处于劣势。

(2)玄武门之变①李世民成功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在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外,射杀政敌太子和齐王.②李渊无奈,下诏立其为太子。

[特别提醒]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继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2.唐太宗的措施(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慎用刑法:从民本思想出发,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也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3.表现: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特别提醒] 科举制不重家世门第,扩大了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4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节《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参考教案1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4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节《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参考教案1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水平: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动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唐太宗擅长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正等方面的诸多例如,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透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同时,理解战争仅仅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二)导入新课假如问我们同学,我们中国古代哪一朝代最为强盛,我猜测,绝绝大部分同学会说:唐代。

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国家,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文化开明。

那么唐代这样的盛世伟业的开创者,奠基人,我们不得不提唐太宗李世民。

他是唐代的开创者,他辅佐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灭隋,平等大小起义军队,完成统一;同时他也是整个唐代伟业的奠基者,他在位时期,各项政治制度趋于完善,经济文化繁荣,民族稳定团结。

所以我们说,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三)讲授新课一、唐太宗生平简介1、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2、劝父亲太原起兵,建功立业统一全国。

3、培植势力,发动玄武门之变。

4、平定边疆,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5、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6、擅长用人、纳谏。

7、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二、东征西讨定基业(军事统一全国)1、隋末农民起义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

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专题一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专题一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人民版选修4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与中华文明发展、嬗变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本质特性性;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观和机械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历史分析”,从而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走向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而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难点: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知识不够系统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开创“贞观之治”局面的皇帝是谁?(唐太宗引入)讲授:一、东征西讨定基业(学生自学了解)(1)劝父起兵,推翻隋王朝建立唐王朝(2)平定割据政权:①平定薛举父子②击溃刘武周③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二、杀兄逼父夺位登基(学生自学了解)玄武门之变①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性质: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三、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学生自学后归纳)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B.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上:A.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创造了条件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2、贞观新政的表现1)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虚心纳谏,选贤与能、慎用刑法,颁行《唐律》、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影响: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化重为轻,稳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基础2)经济1.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2.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3.劝课农桑,不夺农时:4.设置义仓,救灾备荒;5.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6.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此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整理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其在展示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从唐太宗治国策略中得到的启示,字数在500字左右。
此项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4.请学生搜集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并进行简要介绍。
此项作业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对唐太宗时期史实的客观评价,尤其是对唐太宗个人品质、政治才能的准确把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在评价唐太宗时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位期间的政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一系列问题,如“唐太宗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他在位期间有哪些重要举措?”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会提供一些讨论题目,如:
1.唐太宗如何通过政治改革提高政府效能?
2.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对促进农业和商业发展有哪些作用?
3.唐太宗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提升唐朝的国际地位?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理解,并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
首先,我会详细讲解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包括政治上的清明、经济上的发展、文化上的繁荣等方面。我会强调唐太宗的改革举措,如推行科举制度、减轻赋税、重视法制建设等,以及这些举措对盛唐伟业的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入探讨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在这些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4专题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4专题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能性条件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从而为其治理唐朝,并为出现贞观之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答案】 C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

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②巩固了北方的边防③促进了汉族与突厥经济文化的联系④限制了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唐太宗时期,通过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A3.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A.提拔尉迟敬德B.提拔房玄龄C.起用杜如晦D.重用魏征【解析】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杀死李世民,后被李世民重用。

【答案】 D4.“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粟十余石。

”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A.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价格下降B.丝织品质量提高,价格上涨C.农产品、丝织品大量投放市场D.唐政府奖励垦荒,轻徭薄赋【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价格的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A项。

【答案】 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

“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

……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 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 人民版选修4

第2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东征西讨定基业 1.反隋建唐(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①树立义旗: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锋芒直指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军,取得各地士绅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军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 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 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集团,消除了来自背后的威胁。

(2)击溃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地区的刘武周集团。

(3)打败窦建德部和王世充集团。

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知识点二 击破东、西突厥 1.“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兵变,逼父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大败东突厥(1)原因:贞观初年,东突厥长驱直入,兵临渭水北岸。

(2)过程⎩⎪⎨⎪⎧①战争:629年,派李靖、李分路出击东突厥;630年,突利可汗投降,后来唐军俘获 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管理: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 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 卫大将军。

(3)意义:巩固了北方的边防,为唐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进军西域(1)举措⎩⎪⎨⎪⎧ ①635年,派李靖等深入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

②642年,先后灭掉焉耆、龟兹,最后灭掉西突厥。

③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从此,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

(2)意义⎩⎪⎨⎪⎧①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 迅速发展起来,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唐太宗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知识点三 贞观之治 1.含义唐太宗在位期间(627~649),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

【重点资料】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2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 人民版选修4

【重点资料】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2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 人民版选修4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影响。

2.掌握“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3.分析唐太宗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理解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举兵反隋隋炀帝的暴政使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617~624年,李世民率军先后击败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军事集团,唐朝统一了全国。

3.夺取帝位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自己当上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玄武门之变(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影响:骨肉相残,增加了政变的血腥;政变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二、击破东、西突厥(民族政策)1.击破东突厥(1)东突厥颉利可汗率10万铁骑兵临长安附近的渭水北岸。

(2)唐太宗采取了多种策略应敌,包括积极备战、和谈及分化敌方的策略。

(3)629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李责力出击东突厥,630年初,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

(4)安置东突厥降部,册封突利可汗、颉利可汗及其他各部酋长,巩固了北方边防。

2.击破西突厥(1)为打通中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商路,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军深入吐谷浑腹地,击败其精锐部队,其主帅自杀,其子投降。

(2)642年,唐军沿天山南麓伸展,不久唐军灭掉西突厥。

3.和亲吐蕃唐太宗和吐蕃建立了密切关系,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唐朝的先进技术、文化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

4.影响(1)唐朝国威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被漠南、漠北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重点精讲] 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1)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人民版选修4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人民版选修4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问题1
问题2
(1)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第(1)问设问为“君道”的内涵, 根据材料,逐项概括唐太宗关于君主的论述,注意分别从法治、任 贤、兼听、畏民的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归纳“君道”产生的 客观因素,注意从材料和唐朝的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中魏征等贤臣 的纳谏是客观因素,而时代背景中隋朝的灭亡、唐朝初建的政治经 济特征也是客观因素。第二小问要求对唐太宗的“君道”进行评价, 注意题干的限定条件“帝王政治”,即站在历代帝王的角度认识问题, 唐太宗的君道有值得借鉴的内容,但也有作为一代帝王没有做好的 方面,可依此展开。
一二三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1.起兵反隋 (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 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 ①树立义旗:617年,辅佐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锋芒直指隋朝的 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李渊和李世民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 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军,取得各地士绅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军队开进长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 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
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
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 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影响。

掌握“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分析唐太宗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理解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反隋建唐(1)树立义旗:617年,在李世民的积极鼓动下,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

(2)推翻隋朝:617年十一月,李渊父子军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隋炀帝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3)建立唐朝: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1)617-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集团,消除了来自背后的威胁;接着击溃刘武周集团。

(2)621年,李世民击溃窦建德集团,迫使王世充自缚投降,李世民取得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3)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特别提醒]李世民通过南征北战,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同时也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为其夺取帝位创造了条件。

二、击破东、西突厥1.李世民即位: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父亲退位,自己登基称帝,年号贞观。

2.击破并安置东突厥(1)629-630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李等出击东突厥,俘获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2)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

3.击破吐谷浑: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军击败吐谷浑,迫使吐谷浑投降。

4.击破西突厥:642年,唐军击溃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5.与吐蕃和亲:唐太宗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6.进军西域的意义: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国威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特别提醒]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不仅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敬重,同时也为“贞观之治”提供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三、贞观之治1.表现: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原因(1)虚心纳谏,重用贤能之士,尤以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典型。

(2)心存百姓,不断反思,谨记“舟”与“水”关系的古训。

(3)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与民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特别提醒]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他执政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他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的创新,造就出兼收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唐太宗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史料一儒家传统思想坚守“夷夏之变”“夷夏之防”,如孔子曾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也说“只见以夏变夷,未见以夷变夏”。

而唐太宗却说:“①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史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武……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②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①画线信息说明唐太宗对儒家传统的民族思想坚持贵华夏而贱夷狄有了突破,唐太宗认为华夏与夷狄平等。

②《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引申为笼络控制。

唐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

宋、元、明、清几个王朝称土司制度。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突破传统民族政策的原因。

(2)依据史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提示(1)吸取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雄才大略,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孕育出兼容并蓄、昂扬开放的盛唐气象;民族融合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民族间、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2)特点: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

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

唐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1)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灵活。

(2)唐朝与各民族、各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其中唐朝居主体地位。

(3)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和双方影响程度深。

(4)各民族的发展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也促进了唐朝边疆的扩大。

(5)和平往来是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的主流。

对唐太宗的全面认识史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①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史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②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用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史料三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③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①画线信息说明李世民认识到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②画线信息说明李世民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奢侈浪费。

③画线信息是对李世民的正面评价。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2)史料二中李世民的变化有何影响?(3)史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史料简述理由。

提示(1)广招人才;善于纳谏;轻徭薄赋;戒奢勤俭;注重民族团结等。

(2)加重百姓负担,破坏社会经济,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3)不全面。

李世民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但未能贯穿始终。

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4)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实质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2)经济上:强调“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3)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4)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5)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6)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贞观之治”的表现(1)革新政治,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

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皇权,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

(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唐太宗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3)完善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及文学的发展。

(4)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

3.实质: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即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某些妥协。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学习思考1.历史上人们经常把隋朝和秦朝的兴亡进行比较。

二者有哪些相同之处?(教材P9)提示(1)隋朝与秦朝的历史功绩有相似之处,但都是短命王朝;秦朝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并形成大一统的王朝,隋朝也是在百年战乱之后一统中国。

(2)秦朝的统一为西汉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而隋朝的统一也为唐朝的繁盛创造了条件。

(3)秦朝兴建了长城和驰道,而隋朝开凿了大运河。

(4)秦朝在严刑峻法和滥用民力中灭亡,隋朝也是在昏庸无道和大兴土木中崩溃,等等。

2.在宫廷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件是否带有普遍性?(教材P10)提示带有普遍性。

反映宫廷斗争的残酷;从另一个角度看,反映了统治者上台需具备一定的实力。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持相反的意见。

3.李世民为什么对东突厥将领采取封官晋爵的措施?(教材P11)提示李世民用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方法比较妥当,政策比较开明,这种措施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4.与此前的帝王相比,唐太宗在对待边疆各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教材P12)提示(1)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常常自奉为华夏,将周边少数民族称为蛮夷,带有明显的轻视之意,对其往往采取战争征伐政策。

(2)唐太宗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和政策,表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也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敬重。

5.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之间有何关系?(教材P13)提示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正是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才使得唐朝政治清明,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政治条件。

二、自我测评(教材P14)评述唐太宗在军事、政治方面的主要活动。

提示(1)军事上:东征西讨,为建立封建统一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击破东、西突厥,巩固了北部边防,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太宗注重纳谏、用贤,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4)文中将唐太宗与历史上的哪些帝王相比较?对于材料中提到的有关唐太宗的一些评价,你是如何看的?为什么?提示与周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汉高祖、汉文帝相比较。

文中赞扬唐太宗以武力统一全国,其才略要高于汉高祖,但功略规模则有所不及。

文中认为唐太宗能推行仁政,曲己从谏,畏义好贤,符合儒家的传统规范。

尽管范祖禹对唐太宗的评价有些脱离隋末唐初的历史条件与阶级关系,但其一些见地符合历史实际。

引文从封建伦理标准出发,仅着眼于唐太宗的个人品质而孤立地进行评价,带有唯心史观的色彩。

贞观之治并非唐太宗一人创造,而是君臣上下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唐太宗的高明之处在于集思广益,并坚持实行。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民心,发展农业生产;吸取隋朝的经验,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制定《唐律》,以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善于用人和纳谏,因而出现了古代社会比较清明的时期——贞观之治,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理论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