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_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方案

合集下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是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工作中往往需要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针刺伤不仅会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和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操作不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频繁使用针头、输液管等尖锐物品,如果在操作时不够细心或者急躁,很容易发生针刺伤的意外。

2.患者不配合有些患者因为情绪波动或者疼痛等原因,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导致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注射或者抽血时难以准确操作,从而增加了针刺伤的风险。

3.医疗设备问题有些不合格的医疗设备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例如输液管质量不过关、针头设计不合理等,都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发生针刺伤。

4.缺乏个人保护意识一些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疏忽大意或者忽视个人保护措施,比如不戴手套、不戴口罩等,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5.劳动强度大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加上工作之余的疲劳,很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在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发生针刺伤。

6.其他原因除了上述的几点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特殊情况,比如极端环境下的工作、急诊情况等,都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

二、预防措施1.加强操作培训医院需要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操作培训,包括针头使用方法、注射技巧等,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意识。

2.提高患者配合意识医院可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促使患者配合护理工作,减少因患者不配合而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3.加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医院需要严格把关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因设备问题导致的针刺伤。

4.提高个人保护意识医院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个人保护意识的培训和引导,提倡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始终戴手套、戴口罩等个人防护设备。

5.合理安排护理工作医院需要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减少因长时间连续工作带来的疲劳和疏忽大意。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是医疗机构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在医疗护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对着诸多工作风险,其中一个重要的风险是针刺伤。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面临的常见职业危害之一,会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

1. 针刺伤的原因(1)针头不当处理:在医疗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忙于工作或者护理技能不够熟练,未能将注射器或针头正确地装载或拆卸,或者在使用后未能正确地处理废弃针头,导致针头暴露在外,容易刺伤护理人员。

(2)医疗器具的质量问题:有时候医疗机构为了节约成本,会选用质量不过关的器具,造成器具接头不紧密,易于产生滴漏或者针头松动,导致护理人员受伤。

2. 针刺伤的预防措施(1)强化教育和培训。

医疗机构应该开展相关的职业安全和卫生教育培训,使护理人员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职业健康保护知识和技巧,学会正确地使用和处理医疗器械。

(2)提高器械管理水平。

加强对医护器械的采购、存储、配发管理,保证器械的质量安全,及时更换陈旧的设备,确保器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建立完善的个人防护制度。

护理人员应该戴好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具,面对患者血液等分泌物时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

(4)正确处理废弃物。

护理人员应该学会正确地处理和销毁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和废弃物,避免不当操作导致的针头暴露。

(5)实行双人操作制度。

遇到繁琐和复杂的操作,应该采用双人操作的方式,一人负责注射操作,另一人负责监督和协助,以避免不必要的针刺伤事故发生。

总之,针刺伤是护理人员面临的严重职业危害,必须高度重视。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器械管理,建立个人防护制度,正确处理废弃物,实行双人操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针刺伤事故的发生,保障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外伤害,其中针刺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针刺伤不仅会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会造成感染风险,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对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能够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 不合理的操作技巧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发生针刺伤,比如在给患者打针、插管或者更换输液管等过程中,由于技巧不熟练或者疏忽大意而导致针头刺伤自己。

2. 缺少个人防护意识部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个人防护意识,比如不戴手套进行操作,或者在操作过程中手套破裂而没有及时更换。

这样容易让自己暴露在感染源之中,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3. 患者因素有些患者可能由于病情原因导致异常行为,比如突然挥手或者抽动,导致护理人员无法预料到患者的动作而发生针刺伤。

4. 环境因素医院环境复杂多变,有时候可能会因为环境不佳而导致护理人员受伤,比如在繁忙的手术室中操作时,由于工作环境拥挤或者其他因素,容易造成操作疏忽而发生针刺伤。

二、针刺伤的预防措施医院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巧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和技能,让护理人员具备熟练的操作技巧,从而减少操作不当导致的针刺伤。

医院应该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比如手套、口罩等,并强制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使用防护用具,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3. 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预警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对患者的可能的异常行为做出及时的预警和处置,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针刺伤发生。

4.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医院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设施和条件,减少环境因素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影响,从源头上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5. 加强对于针刺伤的管理和救治医院应该建立针刺伤情况的登记和管理制度,对发生的针刺伤事件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处理,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心理支持,减少针刺伤事件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难免会发生针刺伤的意外,这是一种很常见也很危险的伤害。

出现针刺伤后,会对护理人员及患者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引起医疗纠纷,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

因此,为了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应该加强针刺伤的防治工作。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护理操作疏忽导致针头滑出护理操作中存在疏忽和马虎行为,错过了正确的抽针、扔针动作,导致针头滑出等情况,进而导致了针刺伤的发生。

2.患者移动或行为突然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患者突然动了一下或者是突然抬起了身体,护士控制不了针头移动的时候,也会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针头本身缺乏保护措施部分医用器械针头的设计不够安全,或者是使用时间过长,使用次数过多,在使用过程中针头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或者是表面受到了大量摩擦,导致针头变得钝硬,再插入的时候无法轻松穿透皮肤,需要强行插入,增加了针刺伤的发生率。

4.多次使用同一针头在医疗工作中,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很多医院会在针头上进行反复使用,这样会增加针头的磨损程度,同时也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二、预防措施1.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器械避免使用多次使用的器械尽可能使用单次使用的器械。

单次使用的器械更具备卫生性和安全性,并且可以避免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引起的钝化、磨损等情况。

2.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负荷护士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负荷。

如果工作超时或工作疲劳,容易出现疏忽和失误,容易导致发生针刺等事故。

3.工作服要求干净卫生护士工作服和管制尽可能的保持干净卫生,避免穿拖鞋或者是裸露脚、手,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源菌和细菌的传播,同时还可以保护护理人员的皮肤,避免感染。

4.护士加强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针刺伤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和操作技能不熟练,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能力,避免错误操作、流程安排不当等现象而导致的针刺伤事故。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医疗行业中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

针刺伤不仅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感染和其他严重后果。

对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医疗设备不合格一些医疗设备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比如针头的包装不严密、容易损坏等,都会增加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2.操作不慎护理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操作不慎而导致针头刺伤,比如注射、采血等操作。

3.病人的突然动作一些病例患者可能在接受护理过程中突然做出一些动作,导致护理人员无法避免地受伤。

4.工作环境不良一些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可能不够安全,比如工作台面过于拥挤、病人和家属的干扰等,都会增加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

5.护理人员疲劳或焦虑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可能出现疲劳和焦虑情绪,从而降低工作的警惕性,增加了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二、【预防措施】1.强化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确保每一种医疗器械的质量达标,尽量减少因为医疗器械本身的问题导致的针刺伤事故。

2.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技能,让其能够更加熟练地操作医疗器械,降低操作不慎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3.加强对病人的观察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及时发现病人可能的不安全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因为病人的动作导致的意外伤害。

5.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医疗机构应当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避免因为护理人员的疲劳和焦虑情绪导致的意外伤害。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医疗行业中一个常见的意外事件,这既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感染和其他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加强对病人的观察,改善工作环境,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护理安全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意外针刺伤。

在医院环境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医护人员遭受意外针刺伤,进而感染传染病。

该文章将从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原因分析(一)医疗器械问题1、使用不当:护理人员在使用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材时,未按照规范正确操作,造成针头脱落或者破损,导致护理人员被针头扎伤。

2、医疗器材陈旧:在医疗机构中,医疗器材更新换代相对缓慢,长时间的使用容易导致器材磨损、老化,增加了使用不当的风险。

(二)护理操作问题1、无意识的不注意安全:由于工作强度大、睡眠不足等原因,护理人员较难保持高度关注,容易出现疏忽等问题,导致针头误伤。

2、过度自信:护理人员经常从事注射等操作,从而形成过度自信的心态,不认为自己会犯错误,导致疏忽而发生针头误伤。

1、文化程度低:很多护理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认知水平不高,缺乏安全意识,容易犯错误。

2、随意捏压废针:护理人员在废针处理方面处理不当,随意将针头捏压绕扔,导致废针满地散落,增加了意外针刺伤的可能性。

二、预防措施1、更新器材:定期更换器材的使用,降低使用不当的风险。

2、审核产品质量:着眼于医疗器械安全生产,审核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二)加强护士培训管理1、加强知识普及: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护理人员,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安全行为。

2、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护士行为规范,筛选出不适合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加强废针处理1、规范操作:强调对于已经使用的针头和注射器的管理操作,加强规范化操作。

2、添加安全措施:在废针处理过程中添加安全措施,避免废针满地散乱。

结语护理人员是医院中关键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安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健康。

本文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一些预防措施,包括改进医疗器材、加强护士培训管理和加强废针处理等方面。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行业文书)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行业文书)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姓名:秦静工作单位:武汉长江航运总医院邮编:430012【摘要】针刺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

针刺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这种刺伤可能造成出血、感染,特别是若遇到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用过的针头,容易造成血液病的传播。

为减少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本文分析了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护理人员缺乏,劳动强度大,护理人员为了完成护理任务,表现的比较匆忙,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因素,对此上述主要原因以探讨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意外针刺伤;防护对策;护理工作;职业防护意识;医疗锐器1、引言护士由于经常与注射器、静脉穿刺针等医疗锐器物接触,因而易发生针刺伤。

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的报道,而这一数字可能仅为实际发生的1/3,其中60%-90%是由护理人员造成的。

另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

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

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3% -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非常重要。

现将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护对策介绍如下:2、针刺伤的原因2.1 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而且被刺过的护士也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护士被刺过后看看患者的乙肝检查结果,发现没有乙肝hbsag阴性,就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殊不知,有的患者可能还有其他的血液传染病,如丙肝,更严重的如hiv。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遭遇针刺伤的意外,这不仅会对护士个人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导致传染疾病的传播。

对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1. 医疗设备不当使用导致针头暴露。

在医疗环境中,医疗器械的使用不当是造成针头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

注射器在使用完毕后没有及时进行安全丢弃,或者注射器的盖子没有被及时取下导致针头暴露。

2. 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

在医疗场所,废弃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废弃物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处理,就会给护理人员带来针刺伤的风险。

有时候废弃的注射器会被直接扔入垃圾桶,或者被患者乱扔在病房中,这样就会增加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风险。

3. 患者行为不当。

有些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情绪不稳或者不配合治疗,可能会在护理过程中不经意地使针头对护士造成伤害。

4. 护士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

有些护士在工作中可能因为匆忙或者工作疏忽,而忽略了自身的防护措施,例如没有正确使用手套或者口罩。

在了解了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之后,我们来看看如何有效预防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保障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1. 加强设备管理。

医疗机构应该对使用的医疗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定期检查医疗器械的状况,及时更换损坏的设备,确保使用的器械的完好无损,减少因设备不当使用导致的针头暴露风险。

2. 加强废弃物处理。

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正确的分类和处理。

对于废弃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废弃物,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严格的处理流程,确保医疗废弃物被正确处理,避免造成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风险。

3. 加强患者教育。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教育,让患者了解不当处理医疗器械可能带来的风险,教育他们正确地处理废弃的医疗器械,以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可能性。

4. 加强护士个人防护意识。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个人防护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正确使用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处理针头暴露的紧急处置方法。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医疗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事件,能有效避免的主要是通过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完善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有关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的分析。

一、护士针刺伤的原因1.操作不规范某些情况下,由于护士操作不规范,不小心会把针头刺入自己的皮肤而引发针刺伤。

其中就包括操作不正确、工具选择不当以及使用不当等因素所引起的。

2.病人的不当行为病人的不当行为也可能会导致护士针刺伤,例如搔抓、挣扎、抽搐等,并误伤护士的安全。

3.工作环境卫生医疗工作环境的卫生差、消毒不严等也容易导致护士针刺伤,从而引发传播疾病的风险。

通过完善的培训计划和操作规范,加强护士对工具的选择和使用、针头保护等操作知识的掌握,提升护士的安全意识,从而避免针刺伤的悲剧发生。

2.防护措施的加强护士应该佩戴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危险。

3.管理制度的完善针对医院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与规范其操作流程,确保所有工具严格消毒,防护设备随身携带且实现定期更换,提高医疗环境的卫生水平。

4.及时表达针对护士针刺伤事件,要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或直接去医院就医,以减少传播疾病的风险。

同时,应该及时向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和表达,以便实施相应的管理和监察措施。

5.心理支持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后,护士应紧急采取应急措施,同时也要及时与家人、朋友等进行情感交流,分享疼痛和担忧,加强心理支持,以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总之,护士针刺伤是医疗工作中一种常见的意外事件,我们可以通过操作规范、防护措施加强、管理制度完善、及时表达、心理支持等多种措施来有效预防和降低针刺伤的发生。

保障护士的工作安全和健康,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在医院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它不仅会造成伤痛,还可能引发感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以下是对护士针刺伤发生原因以及干预方案的分析。

1. 原因分析:护士针刺伤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 操作不规范:例如在注射、采血等操作中,缺乏正确的针刺技巧和规范操作流程。

(2) 设备问题:例如使用损坏的或不合格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容易导致针刺伤。

(3) 护理环境不当:例如缺乏充足的工作空间,器械存放不合理等,容易产生针刺伤。

(4) 个人因素:例如医护人员自身的疏忽、疲劳和应激等情况,也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2. 干预方案:为了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方案:(1) 提供培训和教育:通过为护士提供正确的操作技能和规范的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

(2) 完善设备管理:及时检修、更换损坏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确保使用的器械符合安全规范。

(3) 推行一次性使用:优先选择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如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等,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护理工作区域的整洁和充足的工作空间,以及正确的器械存放方式,减少针刺伤的机会。

(5) 开展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加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风险认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6) 强调个人防护:敦促医护人员在操作中正确使用防护手套和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降低感染和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需要从技能培训、设备管理、工作环境、安全意识教育和个人防护等方面综合干预。

通过积极采取上述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常面临针刺伤的风险,这不仅对他们自身健康构成威胁,也可能导致交叉感染,对患者造成危害。

对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 工作环境护理工作通常需要与各种医疗器械和药品进行接触,例如使用针头、输液管、药品注射器等,这些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护理人员不慎受伤。

2. 操作不慎由于工作中需要频繁使用各类医疗器械,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如果不够细心、缺乏专业技能或者因为疲劳等原因,就会增加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3. 患者因素有些患者可能因为疾病导致肌肉僵直、抵抗力降低,或者病情使得他们无法充分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会突然抽动而导致护理人员被刺伤。

二、预防措施1. 强化培训教育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提高专业技能是最有效的预防针刺伤的措施。

护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包括正确使用医疗器械、预防事故的操作流程和卫生保护等方面的培训。

2. 使用安全针头和其他医疗器械由于传统的注射器或者针头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受伤,护理机构应当优先选择使用安全型针头和其他医疗器械,这样可以减少事故风险。

3.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护理人员需要自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定期检查个人防护装备的有效性,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避免因为个人错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4. 建立健全的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置机制护理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事故报告机制,并及时对针刺伤事件进行处理,提供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保障受伤护理人员及时获得有效的医疗救助和情绪支持。

5. 定期体检护理人员应当定期接受健康体检,确保自身健康状况良好,从而减少因为个人原因导致的针刺伤事故。

6. 加强宣传教育护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范针刺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总结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事件是一种常见但也是可以预防的意外事故。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李花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李花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李花发表时间:2019-07-31T12:20:52.2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7期作者:李花[导读] 护理人员因素自身重视不够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防护意识薄弱,多数护士认为,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133000针刺伤是指由注射器针头,缝合针,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危害之一。

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和生命健康,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

【1】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年约有二百万医务人员遭受经皮损伤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由于工作关系护理人员每日与针具频繁接触,其针刺伤及由针刺伤所致的血液性传染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医务人员,研究发现,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甚至高达90%。

【2】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针刺伤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控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3%—88%的针刺伤是可以预防的。

因此,日常生活中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非常重要。

现将护理人员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介绍一下:1.原因1.1护理人员因素自身重视不够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防护意识薄弱,多数护士认为,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和无法避免的,而且被刺伤过的护士也没有因此出现严重的后果,因此不能对其进行充分且正确的认识和重视。

1.2 操作时不规范有研究表明,遭受职业伤害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范造成的。

未执行操作规范的危险行为包括:回套针帽,徒手传达手术缝合针,处理各种针头及清洗,整理锐利医疗器械动作过大,将各种锐器随意丢弃,未采取保护措施等。

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流程不规范等均会造成针刺伤。

1.3 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力不足使护士工作时过于繁忙和紧张,可增加护士针刺伤的机率。

我国临床一线护士存在严重缺编现象,护士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研究表明,值夜班工作任务重,精神压力大是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因素。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别 是护 理 人 员 严 重 缺 乏 ,而 且 人 员 流 动 性 准确地将用过 的针 头和锐 器丢 弃至 专用
大 ,有 的护 理 人 员 纷 纷 从 事 管 理 或 改 行 , 的 容 器 中 ;时 刻 记 住 自我 保 护 措 施 ;尽 可
加 剧 了 护 理 人 员 的 严 重 不 足 ,而 且 近 年 能 使 用 安 全 注 射 器 、自动 毁 形 注 射 器 、安
加 强 管 理 ,提 供 保 障 :医 院 领 导 要 重 视 护 理 队伍 的建 设 ,要 把 医疗 质 量 与 护 理 队伍结合起 来 ,合 理配备 护理 人 员 ,确 保
参 考 文献 l 毛秀英 ,吴欣娟 ,于荔 梅 ,等.部分 临床护 士
发生针刺 伤情 况 的 调杏 [J].中华 护 理 杂
护 十 没 有 按 照 操 作 规 程 进 行 操 作 。 纵 观 遭 受 职 业 伤 害 的护 理 人 员 ,他 们 多 数 是 没 有 专 心 工 作 ,没有 严 格 按 照 操 作 规 程 一 步 一步的进 行 ,而是 违犯 程 序 ,没有 三 查 七 对 ,造 成 手 忙 脚 乱 ,在 急 忙 中 导 致 刺伤 。针刺伤可能发生在 :①注射器使用 前 :如 抽 完 药 液 后 重 新 盖 帽 时 被 针 尖 刺 伤 。② 注射 器使 用 中 :如 缝合 过程 中、 静脉注射 拔除针头护 帽时、静脉留置穿刺 拔 出导 芯 时 、抽 血 拔 出 针 头 时 、转 移 『『【L样 至试管 过程 中等 。③ 注射 器 使用 后 (丢
赵 春 丽
476900河 南 睢 县 中 医 院
关 键 词 乳 腺 癌 术 后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 —614x.2012

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是非常常见的职业伤害,主要原因包括医疗器械不合格和操作不当。

为了减少这类意外伤害的发生,护理人员应该穿戴防护装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接受培训和教育,并及时报告和处理伤情。

加强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预防意识,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是有效预防意外伤害的关键。

通过这些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关键词】护理工作、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预防措施、医疗器械、操作规程、防护装备、培训、报告处理、管理制度、安全意识、技能提高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护士常常会面临意外针刺伤的风险。

意外针刺伤不仅给护士自身带来健康威胁,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意外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占医护人员职业伤害总数的一半以上。

而且,意外针刺伤的发生并非偶然,往往与医疗器械不合格、操作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加强对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意外针刺伤的原因,才能有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1.2 研究意义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护士和患者的健康都构成了潜在威胁。

针刺伤可能导致感染疾病、传播病原体,甚至对护理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

对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寻找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分析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而通过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加以解决。

研究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还可以为相关医疗机构和管理部门提供依据,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护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从而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深入研究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还可以为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提供有益的参考,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针刺伤是当今医护人员工作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威胁着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给暴露者带来了很大精神压力,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医护工作者。

本文将从针刺伤的定义着手,探析针刺后被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危害,并分析其主要发生原因,找到防护措施,为降低医护人员职业伤害贡献一定力量。

关键词:护理;意外针刺伤;预防措施一、针刺伤的定义针刺伤是由注射针头、手术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它是目前有待解决的危害医护人员的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

据美国CDC对针刺伤研究得出:每30秒就有一位医务工作者被针头扎中,一年约有百万次扎针事故,可导致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IV。

二、针刺后被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危害1、身体危害。

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黏模),约占80%。

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对针刺伤后感染的前瞻性研究进行分析后得出,1次被HIV或HC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的HIV、HCV感染的可能性分别为0.3%~0.5%、4%~10%,而易感人群发生1次HB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机会为6%~30%。

但它们通过意外接种感染的机会相对很低。

乙型肝炎病毒(HBV)则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一次随时发生的针刺伤导致乙型肝炎的几率为1/5000。

[1]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心理危害。

医务人员在受到针刺伤后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和心理压力,有时还会带来工作行为的改变,尤其是在被带HIV的针头刺伤。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很容易发生针刺伤的意外情况,针刺伤不仅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感染各种传染病病原体,对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我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建议。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在进行注射、静脉穿刺等操作时,如果缺乏规范的操作方法,容易发生意外情况。

没有正确地固定患者的手臂,针头的位置选取不当等。

2. 疲劳或精神不集中:护理人员长时间工作后可能会产生疲劳感,或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精神不集中,这时很容易出现操作错误,从而造成针刺伤。

3. 设备故障:有时护理人员使用的注射器、针头等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操作失误,从而发生针刺伤。

针对以上原因,制定下列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1. 建立规范化操作流程: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包括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正确选择针头、固定患者手臂等。

护理人员应该参加相应的培训,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

2. 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认识和危害的认知,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技能。

3. 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使用的设备,确保其正常运作。

一旦发现设备故障,应及时更换或修理。

4. 制定严格的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减少疲劳情况的发生。

5. 提供心理支持:针对有压力和焦虑情绪的护理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保持心理健康。

6. 使用安全设备:提供带有安全装置的注射器和针头,在使用后自动收回,避免针头暴露在外。

7. 加强现场管理:护理现场应该保持整洁,减少杂物,避免操作时产生混乱,减少操作错误。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一个常见的意外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通过建立规范化操作流程、加强培训和教育、定期检查设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心理支持、使用安全设备以及加强现场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及护理人员的危害和预防

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及护理人员的危害和预防

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及护理人员的危害和预防针刺伤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它的发生对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都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针刺伤的发生原因、护理人员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

一、针刺伤的发生原因1. 操作不规范: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如果姿势不正确、动作过快或者缺乏专业技能,容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2. 包扎时疏忽:有时医护人员包扎伤口时会感到疲惫,或者处于高压状态下,导致疏忽大意,使针头意外刺入皮肤。

3. 器械损坏:针头损坏、磨损、松动,或者管路的接头处磨损松动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针头脱离器械而刺伤人体。

4. 患者对针头的反应:有些患者对针头感到惧怕或者痛苦,可能会突然挣扎或者抽搐,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二、护理人员的危害1. 传染病感染:针刺伤可能导致传染病的感染,例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2. 身心创伤:针刺伤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同时也会对心理造成影响,增加护理人员的焦虑感和心理压力。

3. 经济损失:受到针刺伤后,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同时也会因受伤无法正常工作而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三、预防方法1. 加强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和规范操作,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2. 使用器械:使用优质可靠的器械,并检查器械是否完好、是否安装正确、是否磨损、是否有松动等情况。

3.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护理人员在操作时一定要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针头直接刺入皮肤。

4. 加强交流:与患者进行交流,让患者了解整个医疗护理过程,增加患者的信任,降低患者对针头的恐惧和反应。

综上所述,针刺伤给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我们应该加强预防和培训,同时提高个人的防范意识和技能水平,尽量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意外针刺伤是医护人员的常见职业伤害之一,也是患者和医务人员双方都极力避免的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首先,原因分析。

意外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医疗器材使用不当。

这是导致针刺伤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医疗器材使用不当包括无菌操作不规范、使用失灵的设备等。

2. 不安全的操作环境。

医护人员很容易在手术室、急诊室等一些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操作不当,从而导致意外针刺伤。

3. 护士和医生的个人行为不当。

比如,护士和医生可能会在操作过程中赶时间,从而把重心放在速度上,导致注意力分散,意外针刺造成。

然后,预防措施的具体执行。

1. 加强对医疗器材使用操作流程的规范。

护理人员应该学习和掌握良好的医疗器材使用方法,以确保其公共卫生标准的遵循。

2.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必须始终记住健康和安全是在工作中合理地避免意外针刺伤的一个重要前提。

所以,在操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穿戴保护设备,也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行为规范。

3. 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避免护理人员因个人行为因素导致意外针刺伤的情况,医院应该建立健全的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明确工作内容和操作规范,增强护理人员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

4. 进行意识宣传培训。

精心的意识宣传培训对于护理人员之间节省一些安全问题非常重要。

医疗机构可以在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宣传培训,详细介绍日常手卫生操作规范、消毒检查和个人防护设备操作方法等,以便增强其操作规范和标准意识。

总之,避免意外针刺伤需要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从操作方法、个人行为到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都应该进行详细的安全规范宣传和实施。

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将意外针刺伤降到最低,确保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安全。

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手术刀片、穿刺针、缝合针以及注射针等多种医疗器械都可能造成针刺伤害,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针对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分析,是关乎全体护理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常见原因分析通过系统分析,引发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为:医院管理部门对针刺伤重视不够、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护理操作不规范和护理对象不合作。

在医院管理层方面,很多医院只是强调了护理工作人员应该防止患者出现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并要求一人一针一管制,却很少甚至没有提出避免或减少防止针刺伤的具体措施。

同时,很多医院对护理人员教育不够,新上岗护士的培训内容总是一些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专业知识及技能,没有针刺伤防护知识。

在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方面,很多护士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长期的工作中慢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太模糊,自我防护意识也普遍较弱。

比如有些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时从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没有必要,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另外,还有部分护士对针头刺伤后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这一问题存在明显的认识上的不足,甚至有的护士认为几率很小,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并认为感染几率很小,针刺伤一般只是刺疼一下无所谓,不必小题大做,因此在工作中掉以轻心,不注意防护。

在护理人员的日常操作方面,很多护士在拔出针的护帽、加药、套回针的护帽时易发生针刺伤,尤其是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的护帽时危险性更大。

还有诸如针头放置不当、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等不规范操作。

研究表明,意外针刺伤易发生的时间是针头从患者体内拔出到针头被丢弃或被永久套上保护套这段时间,现在大多数医院已使用了专用针头收集盒,可都是把盒放在治疗室,护士给患者拔针后到把针头放入收集盒这段时间意外发生碰撞,这也是针刺伤的常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姓名:秦静工作单位:武汉长江航运总医院邮编:430012【摘要】针刺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

针刺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这种刺伤可能造成出血、感染,特别是若遇到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用过的针头,容易造成血液病的传播。

为减少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本文分析了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护理人员缺乏,劳动强度大,护理人员为了完成护理任务,表现的比较匆忙,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因素,对此上述主要原因以探讨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意外针刺伤;防护对策;护理工作;职业防护意识;医疗锐器1、引言护士由于经常与注射器、静脉穿刺针等医疗锐器物接触,因而易发生针刺伤。

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的报道,而这一数字可能仅为实际发生的1/3,其中60%-90%是由护理人员造成的。

另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

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

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3% -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非常重要。

现将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护对策介绍如下:2、针刺伤的原因2.1 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而且被刺过的护士也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护士被刺过后看看患者的乙肝检查结果,发现没有乙肝hbsag阴性,就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殊不知,有的患者可能还有其他的血液传染病,如丙肝,更严重的如hiv。

这些病毒检查,一般不做,可能就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

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

2.2 不良工作习惯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4]。

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

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2.2.1 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2.2 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2.2.3 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2.2.4 把已经用过的空针头摆放在操作台上面2.2.5 防范意识薄弱2.3 缺乏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要原因。

护理人员缺乏,导致护理劳动强度大。

目前,由于医疗体制的改革,一些配套制度没有完善,还有来自一些主管部门的因素,导致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医院没有按照医护、床位比例进行配备护理人员,或者是申请要护理人员充实到临床一线,但是主管部门没有给予通过,特别是近10余年,医务人员出现严重的断层,特别是护理人员严重缺乏,而且人员流动性大,有的护理人员纷纷从事管理或改行,加剧了护理人员的严重不足,而且近年来,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覆盖率增加,住院的患者直线上升,因此护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患者对护理的质量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护士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的是强大的工作量,不得不紧张的工作,甚至有的护士晕倒在岗位上,增加了差错事故以及刺伤自己的机会。

医院缺乏应对措施。

对于针刺伤,医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护理管理者只注重上级的检查而应付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培训,致使护理人员缺乏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巧。

3、防范措施3.1 加强培训与指导院领导、院感染科和护理部等应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危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另外,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培训。

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

要把医疗质量与护理队伍结合起来,合理配备护理人员,确保护理人员的比例,同时注重对护士的继续医学教育,及时更新知识,做到精益求精。

护理在进行各项操作时,眼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同时要戴好合适的手套,在戴手套前,要检查是否有破陋现象,在操作过程中特别是给患者注射后,要特别小心,防止针头刺伤自己。

3.2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员,以免忙中出错。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改善手卫生的非接触式水龙头设施;为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工作服、帽子、口罩、不易穿透的橡胶手套等。

有条件医院还可提供用于防针刺伤的产品。

如无针头产品、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锐器收集器、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等。

与国外相比,我国刺针伤的防护用品相对较少,而防护用品对减少职业暴露有着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十分重要[5]。

3.3 及时处理利器伤具体应做到注射前将手洗干净,在一个清洁明亮宽敞的环境中进行注射;操作过程注意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原则;永远使用经过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意“一人、一管、一针头”[3];绝对不要用双手将针帽套回被污染的针头;尽快准确地将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丢弃至专用的容器中;时刻记住自我保护措施;尽可能使用安全注射器、自动毁形注射器、安全型套管针等进行各种注射。

规范操作要求,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注射器使用前提倡单手重新盖帽技术,使用重新盖帽装置。

注射器使用中要带手套,整个操作过程中应从容不迫;如患者抵抗或慌张,可寻求帮助;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不要直接传递;将辅助静脉管路与无针系统连接等。

注射器使用后禁止对使用过的针头重新盖帽及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使用后的针头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尖锐物收集箱应放在注射器使用处;禁止运输未盖帽的针头及将针头存放在床边、治疗车顶部或治疗盘内等。

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刻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伤口用75%酒精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对针刺伤口进行HBV、HCV、HIV等到流行病学调查,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或采取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

由院感科进行现场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给予指导和帮助,可疑HIV感染时及时与当地CDC取得联系。

3.4 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医院处理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制订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针刺意外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制定使用锐器时安全操作规程。

3.5 针刺伤后心理预防对策大部分医务人员对血液传播性疾病针刺伤的职业暴露存在惧怕被传染而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医院应定期开展关于针刺伤知识教育讲座及心理培训等活动,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对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结果阴性者免费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提高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正确认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减少针刺伤发生的概率,保护医务人员[6]。

对有明显心理焦虑者的心理干预,对掩蔽性的心理焦虑者应给予心理支持,解释针刺伤的情况,使当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减轻心理反应。

以及管理者对受伤者的支持,争取国家立法来保证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者的健康权,以减轻针刺伤后的负性心理反应。

对于中重度焦虑的医务人员,要循环给予心理干预和焦虑量表评估。

3.5.1 开设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课程建议学校开设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课程,护生在学校系统地学习自我防护知识,熟知安全防护的有关措施,掌握预防针刺伤的安全操作规范和补救措施,使护生充分了解针刺伤的危害,提高实习护士应对此类伤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受伤时的应急措施。

3.5.2 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讲座带教医院应组织专家、感染管理人员、临床带教老师定期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讲座,强化护生对防护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对讲座内容组织考试,将考试成绩记入实习生综合考核档案中。

带教科室除按实习大纲要求完成带教计划外,还要增加安全防护知识的带教内容,如: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及环节、针刺伤的预防及补救措施、针刺伤的危害等,并将防护知识纳入出科考试内容中。

3.5.3 临床带教中贯穿针刺伤防护知识的传授与讲解临床带教老师可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讲解采血、注射、输液等护理技术的操作规程;讲解如何在进行这些操作中做好自我防护,如:避免将污染的针头套回针帽,针头用过后要及时处理、不要乱放,处理针头时要精力集中,将用过的针头丢弃于耐刺的容器中,为不合作的患者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等。

3.5.4 严格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针刺伤多发生在病房和治疗室,在时间上多发生在白班,而且主要是在工作较忙时发生。

因此增加操作示范,提高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至关重要。

老师进行技能演示和护生反复练习,使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联系起来,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防护技能,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

同时应加强护生在校期间的基本功训练,特别是实习前给予集中操作练习,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对降低针刺伤发生率,减少职业性感染,保证护生实习的职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 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会,2003:67-68.[2] 罗洪,余筱.美国医护人员被锐器伤害的有关管理法规[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78-879.[3] 白彩锋,李新辉.医疗废物处理研究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7,(10):30-32.[4] 张喜丽,刘萍花.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原因调查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3.[5]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海,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6] 周宏,郑伟,韩方正,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的前性监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15-17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