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林:不传之秘在用量

合集下载

【名医王幸福:浅谈“中医不传之秘是药量”】

【名医王幸福:浅谈“中医不传之秘是药量”】

【名医王幸福:浅谈“中医不传之秘是药量”】浅谈“不传之秘是药量”前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上。

”准确掌握药量的增损,对于提高临床疗效确有重要意义。

我在临床上曾治1例严重腹泻的老年妇女患者。

当时出诊时,患者刚被医院,断为预后不良,请家属及早安排后事。

我接诊后,已知有几位中医看过,不外人参、茯苓、山药、甘草、罂粟壳之类,用量也就是9~15g,名之曰:“虚病不可重药,轻可去实”。

服后均无效果,照样腹泻。

余思之良久,轻方不效当反之。

经细查,患者神情未散,胃气未断,脉虽弱但有根,现症状是喝什么拉什么,人无法坐立,大肉削尽,一派伤阴脱水之象。

当务之急是想法止泻敛阴。

看来附子理中汤和参苓白术散之类已很难奏效,非重剂大量之药恐难挽回生命。

于是处方重用仙鹤草200g,怀山药150g,生牡蛎150g,高丽参50g,山茱萸60g,浓煎频服,1剂即效,3剂收功。

该方仙鹤草、高丽参补气回阳;怀山药、生牡蛎、山茱萸敛阴滋液,超大剂量使用,所以在危急中方能挽回颓势,救人于死亡之时。

这里的药并不名贵,而且是寻常之药,其关键就在于药量,病重药重,当则显能。

以上例子说明了药物剂量的增损,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然,药物用量的增损,要有理论和实践根据,要有别人用药经验的借鉴,不能盲目乱投。

近年来,关于增大剂量、提高疗效的报道屡见不鲜。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5期《医林掇英》介绍的病例对我们不无启发。

患者患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停8~10次,经心电图确诊。

以往用炙甘草汤无效,原因是:①剂量小;②没有做水、酒同煎。

后决定增量处方:生地黄250g,麦冬45g,桂枝45g,党参30g,火麻仁60g,炙甘草60g,生姜45g,大枣30g,阿胶30g,用水1600ml、酒1400ml,煎至600ml左右,分3次服。

服药后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只是想睡,略感头昏。

第3日自觉期前收缩消失。

第6日复查心电图,正常。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11期刊登浙江省兰溪县中医院叶敏瑞来信。

张炳厚: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一)

张炳厚: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一)

张炳厚: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一)(药量直接药效)药剂学直接关系到方剂的疗效。

药物剂量不足,效果不佳,会贻误患者。

剂量过大,轻的可以产生副作用,重的可以出现危险,所以,药物剂量决不容忽视,根据原则确定药量到底用多少。

《神农本草经》中有云:“若用毒药治病,先起如黍、栗,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倍之,取去为度”。

就是说,毒药当以小剂量起用,病、证缓解就马上停药,如果无效,就加倍用之,再无效,可以十倍用之,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停止,都应当有度。

毒药都应是达到目的,中病即止。

除此之外,药物的用量还应根据病的轻重缓解、病人的体质强弱,病情轻的用量要少,病重的用量要大,病急的用量要大,久病的或者体衰弱的就应适当的用量少,孕妇用药应当减量。

(中药大剂量的三个层次)中药的剂量大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方剂中的个别药物用量大,第二个是实际服用的量大。

我还得加第三个概念,就是方中普遍都比较重的,这是药剂量含义的三个方面。

一般来说,用量大的一般是治主病、主证的君药;使药用量也比较大。

这不是草药煎服一杯半还是一杯的问题,而是实际服药的量。

后面我讲病例的时候再讲什么时候不是君药,也用量较大。

比如桂枝汤,辛温解表的,而桂枝加芍药汤,它们的方子是一样的,倍加芍药之后,不但能辛温解表,还能止腹痛。

所以一个药的加量,一个可能就是把整个主症给变了,一个可能就兼治了别的症状。

由此可见,正确掌握药物剂量的重要性。

方剂的实际服用量也直接影响到方剂的使用效果。

我有时候在治一个病的兼证的时候,发现它跟这个病的病因有关,但它又不是主证,可是症状又很明显。

我是搞肾病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肾病学术带头人。

我治肾病都用类方,治肾八法,我都用地龟汤来变化,但是遇到患者肿得厉害的时候,虽然君药熟地我会用到30~40g,茯苓用到80~150g,用量大。

对于重病来说,比如利尿药,不必加四个或者五个的,那样的作用倒缓,辨证之后认准了一个药或者两个药,用量特别大,取得的效果就会非常好。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用量多少关乎成败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用量多少关乎成败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用量多少关乎成败有一种流传很久, 也流传很广的中医行话, 叫做: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就是中药用量多少。

现在传世的中医经典书籍多如牛毛, 就算是经典的医书《伤寒论》、《医宗金鉴》等书,大家看到的药方剂量基本是固定的, 用药有一定的范围, 其实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用药的剂量更是千变万化, 阴阳互变, 综错复杂的, 甚至, 已经成为了中医世家的传之秘。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同一种药物, 有时用量不同, 功能主治就不一样, 临床效果就会差别很大, 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所以深入挖掘药物的剂量和效用之间的关系, 是充分发挥中药功效, 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的环节。

盖其一, 从单味药言, 量变超出一定限度, 必然会引起质变, 故剂量不同, 功效有别。

如附子小量可温补脾肾, 中量能祛寒止痛, 大量则回阳救逆;红花小量可生血, 中量能活血, 大量则破血;大黄小量可健胃, 中量清湿热, 大量则泻下;黄芪小量无利尿效应, 中量能显著利尿, 大量则反使尿量减少;川芎小量能升高血压、大量反使血压下降等等。

处方遣药, 切莫一概认为量大则功胜, 而盲目追求大剂应用, 要因病、因人、因药制宜, 力求做到既对症, 又适中, 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其二, 从组方配伍言, 一方中药有主次, 各药间又相互影响, 彼此制约, 故临证施治除, 依法准确选择方药外, 还要恰当处理好药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须知, 适应不同病证的不同方剂, 其主药间或主次药间各具一定的相对有效的剂量比例, 倘此比例失调, 势必导致全方功效重心的改变。

如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等量, 才能调和营卫, 解肌发表;若倍用桂枝, 则变为温阳降逆的桂枝加桂汤;若倍用白芍, 就成了解表和里的桂枝加芍药汤。

再如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用量应是三比二;枳术丸中的白术与枳实的用量应是二比一;白虎汤中的石膏用量宜三倍于知母;当归补血汤中的黄芪用量宜五倍于当归;麦门汤中的半夏用量应为麦冬的六分之一左右;一贯煎中的川楝子用量应为生地的五分之一左右。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老中医的用药剂量经验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老中医的用药剂量经验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老中医的用药剂量经验导读: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恰当把握用药剂量,常常对于方剂作用的发挥具有关键意义。

教授对药量变化的运用十分灵活,如薄荷用6g以疏肝行气,用15g以清热解毒,清半夏用15g以燥湿化痰,用30g以治顽固性失眠等,其用药经验值得学习。

教授对药物剂型使用和药量变化的运用十分灵活。

根据“汤者,荡也;丸者,缓也”,陆教授治疗疾病经常前期用汤剂,后期继以丸剂巩固疗效。

教授熟读《伤寒论》,对其中经方的药量使用非常熟悉,十分重视药物剂量的选择配伍,如《伤寒论》中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均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但使用药量不同,起到的作用也有区别。

教授根据其配伍比例,桂枝、芍药1:1使用,功效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芍药5 : 3使用,功效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治疗奔豚气;桂枝、芍药1 : 2使用,则具有温中缓急作用。

教授经过长期探索,对药量使用有其独特经验,如:使用代赭石30g治疗肝阳上亢,取其质重平肝潜阳之效,用量较大;而用于胃气上逆之呃逆时,仅用6-10g,取和胃降逆之功,用量较小。

薄荷用6g以疏肝行气,而清热解毒时用15g。

教授善用柴胡,用柴胡升举阳气及疏肝解郁时,治气陷证和肝气郁结证时用10g;用柴胡和解表里,取其退热之功时用至20g。

又如半夏一药,因其有毒性,教授常用清半夏,且用量相对较大,用于燥湿化痰时用15g,用治顽固性失眠则用至30g。

教授常说,药物用量不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要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病证轻重等进行加减,灵活变化,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现把教授常用中药剂量的变化列举如下。

半夏常用量:15g。

特殊用量:30g,治失眠。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为历代医家所熟知且习用,然其镇静安神治疗失眠之效却多为人所忽视。

教授常重用半夏治疗失眠。

凡阴阳不交、脾胃失和、痰结湿滞、气郁血瘀等所致失眠,无论虚实寒热均据证以重剂半夏治之。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作者:王辉武一、“经方”原剂量,增损寓意深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据临床所见,这话确有一定道理。

医之一世,能提出创新理论者很少,但要医者谈谈用药体会,常常是滔滔不绝,特别是对中药的剂量,何时、何种情况,宜多少量才能奏效,医生们肯定是如数家珍。

作为百代宗师的张仲景,在用药剂量方面,不可能草率从事,其法度严谨,分量考究都为医界公认。

据统计,《伤寒论》用药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甘草(70方次)。

作为主药,在方中剂量最大的用4两(5方次);作为调和药,剂量最小的仅用36铢(1/4两)。

其用量大小之比为16:1。

此外,茯苓共用了15方次,其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中的茯苓用量为半斤,麻黄升麻汤中的茯苓仅用6铢,用量大小之比为32:1。

《金匮要略》泽泻汤中泽泻用5两,而白术仅用2两;瓜蒌薤白白酒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二方都用薤白、白酒,但用量迥异;茵陈蒿汤方中茵陈用6两(约当今90g),而栀子用14枚(约今17g)。

此外,还有因某味药物的剂量变动而改变全方主治的情况。

同样是桂枝汤的药物组成,但桂枝加桂汤的桂枝用5两,主治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桂枝汤倍芍药主治腹满时痛。

白虎加人参汤用石膏2斤,而麻黄升麻汤也用石膏,却仅用6铢,剂量大小之比为128:1。

由此可见,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逐步完善了“经方”的组成,对每一味药的剂量,可谓深思熟虑,绝非信手之举。

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曾说过:“仲景书中最大的优点是列条文不谈病理,出方剂而不定药理,让人自己去体会,其精义往往在于无字之中。

”因此,笔者认为,“经方”的剂量是其精义之一,今天我们学用“经方”,只记药名不够,还必须记住每味药的剂量。

二、古今度量衡,换算务求真“经方”的药量换算,历代都有研究,有根据临床常用量来估计的,有根据某种药物单位体积的比重来推算的,也有根据“药秤”来折算的,还有根据古代货币和剂量进行间接核算的,这些都不够准确。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活血化瘀用黄芪,用量灵活,效果出人意料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活血化瘀用黄芪,用量灵活,效果出人意料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活血化瘀用黄芪,用量灵活,效果出人意料人们常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当然,中医不传之秘不仅仅在于剂量,其实方药的配伍也一样神奇,加减变化可谓是千变万化,大有“一药一世界,一方一菩提”的感觉。

但是,中药的用量的确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很多方药的量效关系往往会让人们匪夷所思,为什么稍微调整了一下剂量就药效大不一样,甚至相反呢?这就是中医的神奇所在。

在古代中医里,有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敢于提出古代名医在医学方面的一些错误的认识,从而亲身实践,将不正确的予以改正,于是写下了一本三万字的薄薄的著作——《医林改错》。

虽然这本书也一样备受争议,甚至有人还说,医林改错,越改越错。

但实则不然,本书修改古代医家的错误知识是否百分百正确,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所关心的是这本薄薄的书里记载的三十来个方子,可谓是方方经典,其中的“血府逐瘀汤”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也是中医十大名方里最后一个上榜者。

王清任在中医学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创造性的发明了活血化瘀的治法,这为后世医家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开辟了新思路。

同时,王清任也是一个将“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进行到底的医学家。

比如说,在古代并不常用,但药效却超级棒的黄芪,王清任可以说,将这味中药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我们先来看看王清任用小量黄芪,这个方子见于“止泻调中汤”,这里的黄芪用量是八钱,也就是现代的24克,相比较来说,这个剂量虽然在王清任眼里是最小剂量,但也超出了现代药典的剂量。

那么,黄芪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呢?主要还是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补气,另一个是升提。

剂量再大一点的是“保元化滞汤”,这个方子里,黄芪的用量只有一两,也就是现代的30克,那么这里的黄芪有什么作用呢?这里的黄芪重在“保元”,一则治疗湿热或久泻伤气,二则可以使气旺有助于血行。

除此之外,助阳止痒汤、足卫和荣汤,黄芪用量也是一两,作用大致相似,但是在助阳止痒汤,黄芪还有托毒外出的作用。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二)2009-02-25 22:20从李时珍一直错到中国药典2007-11-26 15:17 来源: 南风窗作者:陈长青在用药剂量与药方配伍方面长期鲜有作为的药典,与实践脱节、自身前后矛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尽管现在的《中华本草》收载中药8980味,但一个中医师在临床处方中常用到的药物,一般不会超过两三百味;而所治疗的范围,却几乎囊括内、外、妇、儿、皮肤等各科疾病。

为什么?其秘密一个就是中药的剂量不同,第+就是组方的配伍变化。

所谓古中医的复兴,题中应有之义就包括厘清金元以来,中医在用药上积累的问题,重新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中国药典》虽几经修订,其中的部分内容却因为与实践脱离,而被中医界视为掣肘,330多位全国中医名家最常用的12种药材的剂量,均高出药典规定数倍。

《本草纲目》的一语之失说到中医药,很多人自然会想到李时珍。

《本草纲目》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有许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正是由于《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使其观点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时珍在书中说:“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中医院校的中药、方剂教科书也认为: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取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

从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计量统一采取“公制”,即1公斤=2市斤=1000克。

为了处方和配药计算方便,又规定按照以下的近似值换算:1市两(16进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经过以上的演变,我们现在便把古代处方中的一两,统统当作一钱,也就是3克。

然而问题恰恰就出在李时珍这句被后世至今奉为圭臬的话。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被称为中医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的典范。

书中所载的113个处方,都是具有奇效的经典配方,被后世称为“经方”,其用药量绝大多数都是按两计算的。

可惜的是,由于《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200~210年),此后战乱频繁,该书流失民间800余年,其间各个朝代度量衡制迭经变化,使得这一极为宝贵的药物剂量经验未能流传下来。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绝非5克、15克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绝非5克、15克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绝非5克、15克小编今天讨论的内容,对某些读者来说,可能具有相当的危险性,所以在正文之前,一定要重申一下,本文仅代表知识的分享,不代表处方建议,如果根据本文内容自行大剂量服药,后果自负!既然这么危险,但是这个话题,又非常值得说一说的,兴许就能点破许多迷局。

大部分有中医基础的读者,会发现绝大部分中医开的方子,每个药材的配伍剂量,少则3-5克,多也就则10几20克,大部分这样的方子中规中矩,即使出了医疗事故,也谈不上违规,但是疗效,就真的看运气了。

有的药,遇到某些人、某些病,要大剂量用,才能显效。

比如扶阳派,针对阳虚重病号,方子里的附子,就上百克的用,极端的200克以上的也见过,要知道很多中医谈附子色变,能给你开上3克附子,心里都要抖上三抖,生怕出事;像有的偏头疼,很多中医会开个川芎茶调散的方子,里面主药是川芎,对某些病人,如果用个10克5克的,可能真是隔靴搔痒,没啥感觉,同样的配伍,有的中医经验丰富、胆子大,上来就30克起用,当场就出效果;还有个名中医,治糖尿病喜欢用黄连,这黄连多苦,吃过的人都知道,3克黄连入药,就足以毁掉一碗汤的口感,不是常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么”,可就这么个超难吃的药,有时候一剂就30克起步,遇到合适的病人,经常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说到糖尿病,之前咱们也说到过一个真实案例:民国的大文豪胡适,起先是坚决的反中医,结果自己得了糖尿病,西医没法治,就转投中医(身体倒是很实诚),治病的方子里,黄芪一用就一两百克的吃,这才稳住了病情,后来上课的时候,胡适就一直抱着个杯子泡黄芪水喝;此外,还有大剂量夏枯草治肝炎的、超大剂量麻黄治鼻炎的、大剂量人参救脱的、大剂量益母草利尿的、大剂量泽泻治眩晕的、大剂量五味子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大剂量杜仲治肾虚腰痛的,还有大剂量石膏、大黄,救各类危急重病的,这种病案,往往看见真实的用量时,一般人都会吓一跳。

以上总总,带来给我们至少两个有用的信息:一个呢,就是也许辩证配伍没错,一直没效果的话,有可能是某些关键的药物剂量不足导致,这是很多人说的,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知道这个病用这个药,但是这批药材,到底用多少量才能起效,就成了核心机密了;很多人会吃这种暗亏,甚至多少年都没找到症结所在,却以为中医不行。

中医不传之秘(剂量)之二

中医不传之秘(剂量)之二

中医不传之秘(剂量)之二
原创秦越人扁鹊2023-04-24 22:52 发表于河南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中药剂量的文章,看到大家非常喜欢,我在这里提醒大家,千万不用盲目使用,一定要在中医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今天再介绍几个药物,以下几个中药为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总结出各个药物不同剂量的不同用法,还是仅供中医人士临床参考。

药物虽然好,可还是要经过临床辨证论治哦!
附子:1枚-轻量-用于阳虚,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g)。

制附子120-300g,水煎4~5小时有甘温之性、可以补脾肾之阳,温补下焦元阳之气,而无辛热温燥之弊。

代赭石:9~12g可以镇胃降气、止呕治嗳气,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胃脘满实等。

24~30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以及肝阳上亢证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黄芩:《中华药典》中规定黄芩的剂量每日为3~9g,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证、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现代公制为57.68g,显然已经大大超过黄芩权威规定的上限,剂量一般为30~45g。

赤芍:治疗胆红素代谢障碍,一般用30~60g,也有用90g以上,有凉血活血,通腑利胆,利尿降门脉压。

白芍:5~30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30~45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状。

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

用量若在30g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岳美中医话集)。

大剂量治疗腹痛也很好。

芍药、甘草,大剂量可治疗呃逆。

本文仅供中医专业人士参考学习,非专业人士不用盲目试用!。

中药用量是不传之秘

中药用量是不传之秘
中药用量是不传之秘
张炳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正确使用药物药量的依据 ❖从几张经方中君药的药量使用论述
我的经验 ❖临床相关用药剂量的典型有效病案
一、正确使用药物药量的依据
1、因气候、地理、性别、体质制宜 2、熟悉历代度量衡及药量度量衡的演变 3、根据药物的质量(产地、野生栽培、代
用品) 4、根据药物的毒性 附子
从几张经方中君药的用量使用 论述我的经验
炙甘草汤及炙甘草用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甘草
[功效]炙用补脾润肺,生用清热解毒,均能调和药性 [主治]
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均宜炙用; 外伤肿痛,和缓药的峻烈,多宜生用。
从几张经方中君药的用量使用论 述我的经验
炙甘草汤及炙甘草用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 功效: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 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治心悸,脉结代; ❖ 人参、大枣:补气益胃,以资脉之本源; ❖ 桂枝、生姜:行阳气调营卫; ❖ 地黄、麦冬、阿胶,麻仁:滋阴补血以药心阴; ❖ 诸药合用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之结代
从几张经方中君药的用量使用 论述我的经验
桂枝汤及桂枝的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桂枝
[功用]解肌表风,温通经络,壮阳化饮,建立中气,行水活血。 [主治] ➢ 太阳引经药,与芍药配合,可治太阳中风:恶风、发热、有
汗、头痛等症。 ➢ 达四肢,可治中风的肢节酸痛。 ➢ 壮心阳,可治心下水饮。 ➢ 配芍药加饴糖,可用于中虚胃痛。 ➢ 配茯苓,治膀胱蓄水;桂枝配桃仁,治胞室蓄血。
从几张经方中君药的用量使用 论述我的经验
1、桂枝汤/桂枝的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2、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麻黄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3、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4、白虎汤/生石膏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5、炙甘草汤/炙甘草用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6、黄芪建中汤/黄芪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7、四逆汤/附子用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8、酸枣仁汤/炒枣仁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9、金匮肾气丸/地黄圃/地黄的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黄芪)闲暇偶读,看到有的医书中谈到中医治病的奥秘所在,有人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

不传之秘果真在药量吗?我以为这个说法值得商议。

咱们知道,中医医治疾病的关键之一在于辨证施治,要按照人体疾病的不同的表现,人体疾病发作的不同时间,人体的不同体质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疗效。

在医治时,除用药适合之外,还需要按照疾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药量。

药量的多少也对医治的效果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任何中药的量和种类的应用都得在疾病这个大体前提下才能进行应用。

如在伤寒论中,有些药物的量的多少乃至可以决定一个方剂的名称,这就是说若是方中的某一种药的量增多或减少的话,这个方剂的治疗作用就会有所不同了。

如在《伤寒论》中,以治疗表虚症为主的“桂枝汤”,如果将其中的芍药量加倍,再加一味饴糖以后,就变成补虚止痛的“小建中汤”了。

主治也由“桂枝汤”的“头痛,发汗,汗出,恶风”变成了“小建中汤”的“虚劳里急,悸,衄,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

可见量的转变,可以决定药方的主治情况。

在这里的药量的转变应用,是根据疾病的不同的症状来辨证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证候才能用什么样的药量,药量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需要随疾病的不同表现转变。

药量是按照人体疾病的寒热虚实情况来进行应用的。

若是一个大寒的人,就得将热性药物的用量加大,一个大虚的人就得用足够量的药来补虚,一个大热的人也得用寒凉的药得当才能祛除实热,一个虚实寒热错杂的人还得按照阴阳的大体原则来应用药物。

*,药量的应用也取决于每一个医生的胆略。

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机械模式来治病,也不能单*书本上说的药的量来衡量一个病人该用的量,因为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

应该凭病人的体质及疾病情况,需要多少量就用多少。

如果该用多时用得少,那么将会无济于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延误病情;该用轻量时反而滥用药物以示自己“医术独特”,这样乃至会适得其反。

因为药物是有副作用,而使病人的身体经受到不该有负作用或毒性。

剂量是中医的不传之秘

剂量是中医的不传之秘

剂量是中医的不传之秘剂量是中医的不传之秘中药的用量问题是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问题。

我们现在的药典、教科书都对中药的剂量进行行了标准化认定,譬如黄连,用量6 -10g,黄芪10-30g等,当然这个用量相对来说是安全的,剂量较小,即使用得不对路,患者顶多吃了药有点不舒服,也不会产生大的副作用,但换句话说,即使你辨证准确,思路也对,疗效也不会起效很快。

这就是中药小剂量运用的两面性,安全但疗效差。

中药大剂量运用,肯定会疗效迅速、彻底,但反过来讲,如果用错了,副作用也会很明显,很严重。

所以大剂量使用某种药物,必须建立在认证准确无误的基础上,这样才会势大力宏、效如浮鼓。

如果你自己都对病情认识的模棱两可,那就先用小剂量投两服药试试路吧。

这正是那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今天读报得知糖尿病治疗大家仝小林先生《糖络杂病论》出版,国医大师周仲瑛老先生、李济仁老先生、石学敏院士都为该书写序(也许是书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还刊登了仝小林先生《经方治疗糖尿病的艰苦探索》一文。

我感觉小林先生真是用心良苦,继承传统中医,结合临床实际,成功地运用经方降糖,并且获得了成功。

小林先生抓住了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中满内热,大剂量的使用黄连进行降糖,黄连用量一般为30-120g,疗效卓著,降糖迅速,许多人称其为“仝黄连”。

虽说这是仝先生的经验,但也不要轻易使用,我想临床中的糖尿病患者肯定不会全都是内热中满,脾虚患者、肝郁患者、肾虚患者也都存在,程以春教授不就主张健脾益气治疗糖尿病、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这些成果都可以来学习、来借鉴,但运用还是要灵活!我感觉仝小林先生最有意义的研究还是在中药的剂量上,证实了经方的实际用量是现代教科书的4-5倍,并把经方的量效关系列为973重大研究项目,作为中医的上层人才,为中医界做了一件大好事,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果随着课题的结题,能把中华药典的中药用量进行修订,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近两年,中医治未病被广泛宣传,也广为人知,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样宣传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认为中医只能保健治未病而不能治已病。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产生的作用不同,甚至还可以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

但是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例如: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若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起透邪外出的作用;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的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起升举清阳的作用。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起益气通便的作用。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可以起到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有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的效果。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痹子宫。

补充:【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能,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例如,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而且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导读“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古代江南医门世家秘传伤寒论,传方不传量,可见药量差别与疗效干系匪浅,本文探究药量药性的本质,阐述阴阳转变规律方是中医不外传之谜,苦心孤诣,实乃中医佳作。

自古以来中医(世医)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常听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其实药量只是一部分,我说其实中医不传的是药物的阴阳转变规律,为推广我中华国术,提高临床疗效特将天机述于有缘之人。

阴阳转换大法1.基本概念(1)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2)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哦)。

(3)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变量展开的。

(4)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就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阴的二倍,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等等。

(5)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范围内)2. 举例应用如一人体温为36.8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18.4度就是趋于阴性的水,阴则相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凉药,为什么是淡味的呢?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对比而言的。

但如果你喝的是73.6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热药。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阳属性就变了,其实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内经中讲的“要”也就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500变,有8万4千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3. 阴阳法则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因辨而用。

不传之秘在用量

不传之秘在用量

不传之秘在用量朱炳林中药剂量的问题,一直缺乏一致的标准,清代医案仍可见「用药轻巧」,各药不过一二钱,甚至别出心裁,一般药材用根,名医偏偏用花,为求轻巧之至,无所不用其极,若问「根」「花」有何不同,却说不上来。

而目前在台湾「经方派」用药不过三钱,组方少则三味;「恽派」动则过两,组方多则三四十味,都有一定的疗效,此当中有何微言精义,外人单看处方不可而知。

可待后世智者研究矣!我读叶天士、徐灵胎诸名家医案,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但也有一事不得其解:诸家之医案为何都不曾留下药物用量?连秦伯未先生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时,为求一律,也将用药分量概行删除。

难道用量无关紧要,没有留传之价值?难道用量乃不传之秘,诸家着书立说尚有保守?莫非如《吴医汇讲》所说“不以分量明示后人者,盖欲令人活泼泼地临証权衡,毋胶柱而鼓瑟也”。

不管怎么说,辨証论治,环环相扣,一环都不可疏忽。

即使辨証准确、论治周全、选方独到、用药精纯,而用量不达,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也断无佳效。

清朝陈颂幕先生治一肿胀病人,予金匮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八分,附子一钱,甘草一钱二分,无效。

邀吴鞠通先生治之。

吴认为陈氏辨証不误,此病确属阳虚水停,选方用药也精纯不杂,取麻黄发表,附子扶阳,甘草和中。

之所以无效,是用量不够。

吴氏改麻黄为二两,熟附子一两六钱,炙甘草一两二钱,才取得较好疗效。

(《吴鞠通医案》)重庆陈源生之母患巅顶剧痛,手足逆冷,胸口冷痛,时欲作呕,陈予吴茱萸汤治之,不料药后病增而吐剧,为此求教于其叔祖父陈济普。

陈济普先生认为辨証无误,方亦对路,药后无效,在于吴茱萸的用量过重,减其半,并加黄连五分以制之,便一剂而安(《名老中医之路》)。

从这一古一今两则医案看,用量过与不及,都不足以祛病。

古今名医,在精通药性、药物归经、四气五味的同时,没有不在用量上细加摸索的。

1984年冬,全国不少专家学者聚会沧州,探讨张锡纯学术思想,对于张氏敢于实践验証,毫不保留地将药效体验的独得之秘公诸于世之精神,无不交口称赞。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编者按(本文曾发表过一次,今天配合《李翰卿:小方治大病,用药如用兵》一文再次发表。

)一、病重者施以微药(一)1964年冬,尝治一患者,男,78岁。

食后胃脘灼热疼痛,嗳气数年。

医诊食管裂孔疝。

遍用中、西药物治疗,其效不著,邀李翰卿先生诊治。

先生云:饮食积滞所致。

治宜消食导滞。

乃处山楂化滞丸,1次半丸,1日3次。

服药3天,诸症均减。

患者云:如此小小丸药,每次仅仅服用半丸,哪能取速效?不如每次改为3丸,每日3次服之,余听后颇感有理,乃嘱其改为每次3丸,1日3次服之。

连服3日后,不但胃脘灼痛未减,且感到日渐气短乏力。

于是再次求教于李翰卿先生。

云:“你不知《伤寒论》116条之文乎?该文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诸家释文多云:‘微数之脉,即脉数而无力,多主阴虚火旺,治宜养阴清热,故谓慎不可灸。

若误用艾灸,不仅不能疗疾,而反伤阴助热,则为烦逆。

’追虚逐实,是说火为邪,一方面追正气之虚,而另一方面又逐邪气之实。

即阴本虚,反用灸法则更伤其阴;热本实,反用灸法则助阳增热,这种追虚逐实的结果,则导致血液散乱于脉中,而受到严重损伤。

可见灸火虽微,内攻却是有力,它可导致阴血难复,肌肤筋骨失却濡养,形成肌肤枯燥,焦骨伤筋等严重后果。

通过举一反三之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疾病,只要是正气大衰而又邪实的严重疾病,都是攻补两难的疾病,稍予扶正则易使邪气更炽,稍予克伐则易使正气难支。

故处方用药之时,只可扶正而不得助邪,只可祛邪不得伤正,只可补阴而不得伤阳,只可补阳而不得伤阴。

因此不管是祛邪,还是扶正,不管是补阳,还是益阴,只可小剂予之。

今之患者,所以用半丸有效,3丸不效者,因患者已年近八旬,可谓正衰邪实,故稍增祛邪则正气受伤,正如《伤寒论》所云之‘火邪虽微,内攻有力’耳。

编者按适其至所此病正虚邪微,补正则助邪,祛邪则伤正,故可以小量达其病所耳,过者剧,伤其正而不达病所也。

中药不传之秘——配伍和用量很重要!

中药不传之秘——配伍和用量很重要!

中药不传之秘——配伍和用量很重要!01药方中药物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

例如麻黄本为发汗药,但如配用适当量的生石膏,则可减少它的发汗作用,而发挥其宣肺平喘,开肺利水等作用。

荆芥为解表药,如配防风、苏叶则为辛温解表药,如配薄荷、菊花则为辛凉解表药。

防风可以治头疼,如配白芷,则偏于治前头疼,配羌活,则偏于治后头痛,配川芎、蔓荆子则偏于治两侧头痛。

再如黄连配肉桂可治心肾不交的失眠,半夏配秫米可治胃中不和的失眠。

02药方的组织,也常因一二味药的加减而增强治疗作用。

例如,四君子汤(参、术、苓、草)为健脾补气的方剂,但脾的运化功能差者,容易产生胸闷胃满的副作用。

宋代名医钱乙,在这个药方中,加入了一味陈皮,以理气和中,纠正了它的副作用,名“五味异功散”,而成为临床上常用的著名方剂。

有人用动物实验,对茵陈蒿汤做了研究。

发现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分开,单味投药时完全没有利胆作用。

把茵陈和栀子合用时,则有利胆作用,但是只有胆汁水样部分的排泄增加。

只有把茵陈、栀子、大黄(茵陈蒿汤)三药合起来使用时,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并且是量与质的排泄同时增多。

也有人把四逆汤,经动物实验,发现附子可以使蛙心收缩力增强,干姜、炙草无明显作用。

附子加炙草,比单用附子更能增强心收缩力;附子加干姜,只有短暂的心收缩力增强;三药合用,先产生心收缩力短暂降低,后即逐渐增大,比单用附子效果更好。

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矢数道明先生,在把茵陈蒿汤作动物实验后说:“这也说明中医的复合方剂是多么合理,和验证了组织配合成的处方,能发挥新的综合力”。

可见药物的配伍变化非常重要。

03药物的用量对疗效也有很大关系。

例如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就有和营卫解肌的作用。

桂枝加芍药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加重一倍,就成为治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里气不和,因而腹满时疼的方子。

小建中汤中,白芍比桂枝的用量多一倍,又配用饴糖,就为温建中焦、止腹中疼的方剂了。

不传之秘!中医用药高手的绝招!

不传之秘!中医用药高手的绝招!

不传之秘!中医用药高手的绝招!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

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中医学的经验,拜师学艺是最为有用的,我们之所以总借鉴别人的经验并不是要效仿谁,各家的学说,各家的经验,有的用药峻重,有的处方平正,有的擅用寒凉,有的则擅用温热。

了解得别人的经验越多,越是保证疗效!1、水蛭王为兰认为:1、水蛭为治瘀血而不伤正气之药!2、口服水蛭面比煎服疗效显著!3、水蛭面配清热解毒凉血散瘀药治疗风湿性结节性红斑不易复发!余常以水蛭1:3三七共为细末,入胶囊,每日三次,每次六丸,治疗脑血栓疗效显著!2、硫黄王琦用桂枝加附汤合玉屏风同送服硫黄2g(分两次服用)治疗畏寒久不愈者而获奇效,曰硫黄之功矣!其制法:把硫黄放在豆腐中于水中煮至豆腐变绿即可!余用硫黄半夏各等份为末,生姜汁调为丸,每日三次,每次3g,治疗寒喘甚效!3、盗汗关思友:盗汗诸方用之不效时,投之仙鹤草30g,大枣20枚煎服而愈。

4、半夏江尔逊:半夏取效关键在量,燥湿化痰6~10g,降逆止呕15~20g,镇静安神30~6Og,顽痰宿疾(癌性痛疼)应大胆重用生半夏(久煎去毒性)。

5、全虫朱仁康:缠腰火丹痛非常,全蝎止痛建奇功!余遇一刘姓老者,患蛇胆疮(带状疱疹)愈近三年,患处虽平依然时而痛疼,余用朱老方全蝎早中晚为末,陈醋送服,周余病若失!6、奔豚余无言:奔豚一证气上冲,肉桂易桂枝效更佳!其言一妇得奔豚气上冲,用桂枝汤加桂枝效罔,改用桂枝汤加肉桂一剂知,二剂已,三剂而愈!7、乳没陈耀堂:制乳没各等份为细末,装胶囊每次5个(约1.5g),日2~3次口服,可治疗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胃脘痛疼,续又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亦获佳效!8、威灵仙朱良春:威灵仙疗痛风黄疸骨刺功在通利!愚每遇中风后遗症,腰颈椎病等久不获效时,入之20g,效即显,足显其通利经络血脉之功速矣!9、菖蒲朱良春谓'石菖蒲功擅治痰'。

张炳厚: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二)

张炳厚: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二)

张炳厚: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二)在讲方剂讲桂枝汤之前,我还要重复讲一下我的学术思想:师成方,泥其法,不拘其量,不拘其药,不泥其量。

我学他的法,但是绝不能死搬硬套,药是可以变的,药物的量不拘泥,这就是我一直遵循的学术思想。

咱们看病要用方,现在我看像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从我们有大学开始,66年入学的,就咱们学校第一批,从他们现在看病来看,好多人都不怎么用成方,都是凑药。

一个人的经验,一个人的水平是有限的,你得借鉴那么多历代名家,文献那么多,谁都有好多方剂,有效的方剂流传到现在还在用,比如六味地黄丸。

《医林改错》那个小册子上的那一系列的逐瘀汤,直到现在还在用,效果非常满意,让大家信,这就叫道臻千古更光辉,不管传到什么时候,只要它有效就永远也传不丢,所以方剂必须得用。

有经验的人可以自拟方,或者用经验方,自拟方、经验方都是通过多少年临床观察有效的方子,它也有处方的规则,君、臣、佐、使都有,所以必须得用方。

我经常说中药有数方无数,方子有很多,但中药可以查到它的数,方子的数有多少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统计过。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人间生怪病,中医有奇方”。

背的方子多了,不管你遇到什么病,总会有一个方子的治疗效果好。

那几味药,你看起来很平常,但是组合在一起就会有特别的疗效,这就是中医的特点。

所以说必须要用方,用方就必须要背。

我毕业的时候差不多能背2000张方子,有一次我在给全国优秀人才讲课时我说我能背1000多张方子,有人就说方剂上一共才500多张方子,那其他的方子是哪儿来的。

讲课的方子都是这一类的典型,是教学用的,一个方子有好多类方,一个二陈汤可以变岀好多方子。

你们看过医学大词典的话,就知道一个四物汤可以变化岀120多个方子来。

每本书上都有好多方子,所以大家才要注意方。

西医看病用药,中医看病要用方。

西医治病就是用药,而中医治疗是以方子为治疗单位,病人来找我看病,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我就等他说完了再解释,一下他就满意了,我看病,不是你说一个症状我就给你加一个药,你把你的症状都说出来,我根据中医的辨证给你找出病因,从病因上来治,没有病人不满意我这个答复的,所以他也就不这么问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剂量的问题,一直缺乏一致的标准,清代医案仍可见「用药轻巧」,各药不过一二钱,甚至别出心裁,一般药材用根,名医偏偏用花,为求轻巧之至,无所不用其极,若问「根」「花」有何不同,却说不上来。

而目前在台湾「经方派」用药不过三钱,组方少则三味;「恽派」动则过两,组方多则三四十味,都有一定的疗效,此当中有何微言精义,外人单看处方不可而知。

可待后世智者研究矣!我读叶天士、徐灵胎诸名家医案,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但也有一事不得其解:诸家之医案为何都不曾留下药物用量?连秦伯未先生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时,为求一律,也将用药分量概行删除。

难道用量无关紧要,没有留传之价值?难道用量乃不传之秘,诸家著书立说尚有保守?莫非如《吴医汇讲》所说“不以分量明示后人者,盖欲令人活泼泼地临证权衡,毋胶柱而鼓瑟也”。

不管怎么说,辨证论治,环环相扣,一环都不可疏忽。

即使辨证准确、论治周全、选方独到、用药精纯,而用量不达,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也断无佳效。

清朝陈颂幕先生治一肿胀病人,予金匮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八分,附子一钱,甘草一钱二分,无效。

邀吴鞠通先生治之。

吴认为陈氏辨证不误,此病确属阳虚水停,选方用药也精纯不杂,取麻黄发表,附子扶阳,甘草和中。

之所以无效,是用量不够。

吴氏改麻黄为二两,熟附子一两六钱,炙甘草一两二钱,才取得较好疗效。

(《吴鞠通医案》)重庆陈源生之母患巅顶剧痛,手足逆冷,胸口冷痛,时欲作呕,陈予吴茱萸汤治之,不料药后病增而吐剧,为此求教于其叔祖父陈济普。

陈济普先生认为辨证无误,方亦对路,药后无效,在于吴茱萸的用量过重,减其半,并加黄连五分以制之,便一剂而安(《名老中医之路》)。

从这一古一今两则医案看,用量过与不及,都不足以祛病。

古今名医,在精通药性、药物归经、四气五味的同时,没有不在用量上细加摸索的。

1984年冬,全国不少专家学者聚会沧州,探讨张锡纯学术思想,对于张氏敢于实践验证,毫不保留地将药效体验的独得之秘公诸于世之精神,无不交口称赞。

例如,甘遂专于行水,攻决为用,乃泄水之圣药,但其气寒而有毒,要发挥它的作用,必须掌握好用量。

那么,甘遂的用量多少才合适呢?张氏决定试试,曾一次嚼服3 克,未曾瞑眩,只是连续泻下十多次,最后所食水谷尽出,但无其他异常现象,始悟甘遂的通利降痰之力,数倍于芒硝、大黄,一般用量可由 1.5 克增至3 克,并无危险。

又如石膏,张氏谓“治外感有实热者,直同金丹”,其用量,轻证必用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三、四量。

再如用麻黄发表,张氏在沧州时,至多不过四钱,后南游至汉皋,才用二钱;迨北至奉天,有用至六钱始能出汗者,“此宜分其地点之寒热,视其身体之强弱;尤宜论其人或在风尘劳苦,或在屋内营生,随地随人斟酌定其所用之多寡,临证自无差谬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毋怪乎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申明:“凡治暴寒病,胸中茫无真见,虽用辛热,或以渐投,或行临制,时不待人,倏然而逝,医之罪也”是有深意的。

岳美中先生说过:“不理解组方的原意,不掌握药物的配伍和用量上的精巧之处,就是原则不明。

失去了原则性,则谈不上灵活性。

”(《岳美中医话》)方剂用量上有精巧处,这真是见道之言。

试想,如弃用量不管,那么,同是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物组成的方子,何以区别共为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抑或厚朴大黄汤?一旦掌握了各自的用量,其攻下、除满或开胸泄饮之主治就不会张冠李戴,桂枝汤中的桂枝、白芍是等量的,如白芍用量重于桂枝,就变为桂枝加芍药汤;而桂枝重于芍药,就是桂枝加桂汤了,方不同,主治不同。

小青龙汤中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应等量使用,桂枝、芍药于疾病初起时可等量,病久渐虚,应芍药倍于桂枝,取小建中汤意。

完带汤是治白带的要方,其药物用量甚巧,白朮、山药各一两,白芍五钱,人参、车前子、苍朮各三钱,甘草一钱,而陈皮、荆芥、柴胡只用五、六分。

这种重达一两,轻不及钱,用量悬殊,正是傅青主寓补于散,寄消于升,动静配合,相反相成的组方经验,用此方如不按此方用量,则难收利湿止带之效。

类似完带汤这种用量奇特的例子,《石室秘录》中也有一方,药为白芍三两,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槟榔、甘草、车前子各三钱。

裘沛然先生治一赤白痢患者,在一系列治痢正规方失效情况下取用此方,没想到仅两剂便使日夜登厕近百次已臻危殆之患者得以病除。

(《壶天散墨》)张仲景芍药甘草汤是等量的,刘渡舟先生的经验是芍药甘草用量2:1 方有好疗效。

据报道,加味生化汤可治子宫肥大,但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益母草、荆芥七味药中,如不知重用炮姜与炙甘草,便无明显疗效,中药用量真是一门颇深的学问,恐以毕生精力都不能穷尽其奥秘,著名中药学家叶橘泉先生早年提出的关于药量问题“希望有专人研究讨论之”,(《名老中医之路》)足见其用心良苦。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1.艾叶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2.槟榔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3.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4.浙贝母浙贝母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

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5.半夏止呕、除湿10~15g 开胃15~30g 安神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6.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7.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8.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惯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

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来自一位绍兴的老中医9.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10.柴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

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

柴胡,柴胡10克升举阳气,柴胡20-30克可清热,柴胡两钱以内升阳、四五钱入少阳透邪,六钱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以上用者。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阳5克6克左右。

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

详见章次公医案。

柴胡:轻剂---2~5g用于升举阳气;中剂---10克左右疏肝解郁;重剂---20克以上透表泄热11.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12.苍术--麻黄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剂量是:10g:10g,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18g:6g;苍术四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12g:3g。

药物之间的比例,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13.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

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

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

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

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

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14. 代赭石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

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本品苦寒,入肝、心经。

其药理作用为:镇胃降气,平肝熄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并有轻微收敛作用。

15. 大黄1~5 g有致泻作用。

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

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一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

大黄粉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

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

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16. 茯苓研究结果发现,在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17. 附子1枚-轻量-阳虚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