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
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列宁主义是由俄国革命家列宁提出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唯物论和辩证法。
然而,列宁主义在哲学上又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
本文将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三个方面介绍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
一、唯物论列宁认为,哲学上的基本问题就是对存在和认识的关系的探讨。
而唯物论则是基于“存在决定意识”的原则,即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物质的规律所支配的,人类的认识和思想则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反映。
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列宁主义哲学的基础。
列宁在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更进一步地阐述了唯物论的原则。
他引用了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反驳了黑格尔的唯心论;他参考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物质的概念,强调物质不是仅仅指物体的形态或质量,还包括能量和运动形式。
因此,列宁的唯物论不仅是对黑格尔的批判,也是对形而上学唯物论的批判。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另一个基本的原则,列宁认为唯物论不同于常规的现象学和实证主义的原因在于其对矛盾和运动的辩证法的探讨。
在列宁看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所有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矛盾,包括外在的矛盾和内在的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也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这个观点是经常被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中,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列宁也提出了辩证法发展的两个方面,即贯穿于整个宇宙的永恒的对立和斗争,以及所有事物都有矛盾性。
这两个方面分别是辩证法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列宁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之一。
三、实践实践是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枢纽,是列宁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础。
在列宁看来,人类的认识和思想是源于实践,实践又能指导和改变我们的认识和思想。
换言之,理论和实践是互相联系和相依的。
列宁强调的实践的概念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是人类在物质世界中的活动和探索。
其次,实践包括科学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而这些实践又都具有矛盾的特性。
通过了解这些矛盾,我们才能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这些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理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成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展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局部附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局部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局部原有的功能,局部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局部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开展的观点4、开展的观点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开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开展着的物质世界;开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分为:1、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集中实物组成的)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分子、粒子等组成)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派生、决定。
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宗教:上帝、神创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是政治必修四的基本内容,也是高中政治中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尊重自然的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3.意识的本质: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保持自己的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联系:唯物辩证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区别: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b.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及方法论:原理: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之间关系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其核心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方面的知识。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则之一,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人的意识、思维、感情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强调物质客观性和决定论。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唯物论的基本方法之一,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万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是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要求我们从矛盾中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分析矛盾、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人类认识和认识活动的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认识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三段论。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观点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是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演变、消亡都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世界、探讨人类的根本问题的哲学思想,它形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界中,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代表的两种基本哲学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活动和资料享受都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而唯心主义的则认为意识是主要存在的,物质只是一种对意识的表现。
与这种哲学观念相对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社会实践及其产物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强调解放人的生产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然界,进而推进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解释。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核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基本原理。
一、唯物论的基本概念1. 唯物论的含义唯物论是一种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客观实在,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物质的规律所决定的。
2.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它们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又受到物质的约束和制约。
- 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世界,对于世界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历史的物质性:历史是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渊源1. 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古代的哲学家如丘奇、伏尔泰等提出了唯物论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体现,形而上学思维是对事物本质的错误理解。
2. 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唯心主义片面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唯心主义的思想观点被辩证唯物主义所取代。
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1.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制度的产生和变革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 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连续革命和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社会制度的演进是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过渡。
2. 马克思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史观的工具和方法,它通过对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冲突进行分析和辩证推理,揭示了事物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 马克思的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 指导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为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髓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髓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马克思在思辨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及其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与哲学相关的观点和理论。
其基本观点和精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唯物论是指认为物质是基本的、根本的客观存在,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辩证法是指对立统一的法则和质量互变的观点。
唯物论和辩证法相互补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论是依据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矛盾和斗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无产阶级作为历史发展的先进阶级,可以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四、实践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唯一的客观的认识来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从实践中得出结论。
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必须符合实践的要求。
五、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根本目标。
这不仅包括人的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人的思想、文化、自由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观点之一。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发展、人类认识、阶级斗争、实践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当代中国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加快推进着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髓,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我们可以从历史唯物论中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实践论中认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从唯物辩证法中理解世界的本质,从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基本观点中认识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现实意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中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
相应有四个原理: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该部分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1.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度的含义及其认识意义。
3.质量互变规律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
4.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原理。
它内含以下内容:(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矛盾的转化原理以及二者之间的综合。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8.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事业单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考情,从近一年的事业单位考试来看,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值都比较固定,有一些高频考点,希望通过此次分享能够帮助备考事业单位的小伙伴们去更有针对性的掌握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为目的的一种学说体系。
下面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个基本内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进行概要知识汇编。
1. 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否定了唯心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物质的发展和变化,人的认识必须从物质出发,反映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它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包含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运动发展的规律。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来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法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内在矛盾的观点,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认识论: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类认识真理的规律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的,并且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指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认识的发展是连续的和渐进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
4.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革命性和趋向性,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要知识汇编,它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基本内容,揭示了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的矛盾统一规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继续写相关内容1000字5. 唯物论的发展唯物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哲学基本知识点(唯物论)物质与意识(1). 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上帝造人的荒诞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2). 意识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2). 客观规律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8. 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9. 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0.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11.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 怎么做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消极坐等不所做的思想)哲学基本知识点(认识论)认识(包含了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谬误的含义: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6.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认识的特性:(1)反复性:从主体来看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的对象受限制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基本知识点(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各内部同其他事物联系着3.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联系客观性的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6.联系客观性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8.联系的条件性:每一个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9.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10.部分的含义: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和服务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1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条件可以相互转化1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4.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6.优化系统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1.发展的含义: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2.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不具有方向性发展具有方向性3.运动与发展的联系: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4.发展实质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新事物判断的标准: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6.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反对禁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做新事物的促进派7.新事物前途光明(前进性):是什么: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为什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旧事物没有的优越性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护8.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曲折性):是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旧事物的抵抗新事物的成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需要完善新事物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需要时间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任何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物发展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方法论要求:促进新事物成长,相信新事物前途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11.量变的含义:数量和场所的变化12.量变的表现:渐近的不显著的13.质变的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4.质变的表现: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5.量变与之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变化发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从数量看可增可减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结果,发展或后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通过质变实现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物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6.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做好量的准备,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矛盾1.矛盾的定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特性:斗争性,同一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5.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6.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8.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9.相互转化: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是必然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非消灭对方10.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1.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用矛盾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片面观点12.矛盾的特殊性的定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哲学原理依据不同含义不同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解决矛盾的关键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强调主观符合客观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不同的范围内)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方法18.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怎么办:坚持矛盾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0.主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1.次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2.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3.主次矛盾的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24.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25.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2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6.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7.主次矛盾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比较: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28.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与次流全面的看问题29.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与支流3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方法论)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双方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没有的内容是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2.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考察事物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同时看到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全面的看待事物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强调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中断否定是简单的否定一个事物,消灭一个事物是绝对的肯定与否定5.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他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他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创新是对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怎么办):关注密切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8.生产力: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9.科学的本质:创新10.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1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以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关系1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哲学基本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5.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意识具有不完全统一性社会存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6.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7.贯穿人类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既反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经济基础的定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11.解决途径: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内部改革解决12.人们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3.人们群众的定义(特指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5.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方法论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7.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8.价值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的属性和功能19.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20.评价人的价值:看他的贡献21.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2.价值观的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3.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两种标准: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标准)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只针对中国,最高标准)24.价值判断的定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25.价值选择的定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6.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7.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8.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29.如何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30.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哲学的全部原理及方法论
《生活与哲学》部分的原理与方法论——请务必抓好落实!!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一、唯物论(辩证的唯物论)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两个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性的基础和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规律。
4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与方法论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还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6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认识论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唯物论知识框架_唯物论包括哪些内容
唯物论知识框架_唯物论包括哪些内容唯物论是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唯物论知识框架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唯物论知识框架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
其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①第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②同一性问题,这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联系、发展、承认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内部矛盾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变革的关键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理论意义:①②③④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产生的三个阶段:①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②高等动物的感觉、心理;③人类意识劳动实践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必要性 + 可能性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不是物质本身,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包括空间位置不变和根本性质未变两种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运动和时空不可分割证明了时空的客观性。
时间的一维性,即不可逆性。
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空的相对性表明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哲学的所有原理及方法论知识点
哲学的所有原理及方法论知识点一、唯物论。
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就像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管是山川河流,还是高楼大厦,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可不能天马行空,脱离实际哦。
比如说你要创业,就得先看看市场的实际需求、自己的实际能力这些物质基础。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就像你看到一个红彤彤的苹果,才会有关于这个苹果的各种想法。
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来形成我们的想法;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计划(从实际出发),同时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正确意识)。
二、辩证法。
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就像我们人类,和周围的环境、其他的生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
比如在保护环境的时候,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看到环境和人类的长远联系。
2.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就像科技在不断发展,以前的大哥大现在变成了智能手机。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创新,积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不要守着老一套,要与时俱进呀。
三、认识论。
1.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并且检验和发展认识;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就像做实验,在不断的实验(实践)中得出科学结论(认识),然后用这些结论去指导新的实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体系,秉持着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基本原理。
本文将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
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之一是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精神和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唯物论主张人类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坚信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
马克思主义深入剖析社会历史现象,揭示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的驱动作用,坚定了唯物史观的立场。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辩证法关注事物的全面性和相互联系,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深入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变革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四、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在认识和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验证和纠正认识。
实践观点承认人类能够通过改变现实来改变自己,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五、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追求,通过彻底消除剥削和压迫,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人权等理念相契合,成为世界上广泛影响力的政治理论。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涵盖了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践观点和人的解放。
这些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指南。
哲学的基本观点
哲学基本观点(一)唯物论1、人与自然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意识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对事物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起阻碍作用——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2)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世界(3)要从整体认识和把握世界(4)要从具体认识和把握世界(5)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6)反对主观主义(7)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三者的统一4、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A、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B、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C、既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辩证法1、联系A、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B、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要求我们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观臆造联系C、联系具有条件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要求我们善于利用创造,改变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趋利避害D、联系具有多样性。
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目代码:[701]一、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和控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一)导论1.哲学的概念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3.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形态(二)唯物论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运动、静止及其关系3.时光、空间及其特性4.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性5.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内涵及哲学按照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7.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8.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三)辩证法1.联系、发展的概念2.系统的特性3.唯物辩证法三大逻辑的基本内容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5.质、量、度、关节点的概念7.质变、量变及其关系8.矛盾的概念、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10.矛盾的普遍性和异常性及其关系11.绝对、一定、一定之一定12.唯物辨证的一定观13.必然性与偶尔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四)认识论1.实践的概念、特性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反映论4.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概念、形式及特征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6.认识的过程7.真理的内涵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8.实践检验标准的决定性和不决定性9.价值的内涵10.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五)历史观1.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与构成2.生产方式的概念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能力4.经济基础、上层建造的概念与构成5.社会基本矛盾6.阶级、革命、技术革命、社会形态的概念7.国家的起源与本质8.社会意识(文化结构)的相对自立性9.人民群众发明历史的决定作用10.异化的概念11.马克思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三、试卷结构1.考试时光:180分钟2.试卷分值:150分3.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题8分,共计40分)(2)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3)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四、参考书目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哲学名词解释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辩证法D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辩证法一词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辩证法是一种化解不同意见的辩论方法。
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
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
该理论的基础,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
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
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是唯心主义和心灵主义的一个对立面。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 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赫拉克利特、培根等;辩证唯物论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例 1、(2015·广东卷)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 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 学启示是( )
6/7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例 2、(2015·江苏卷)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 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认识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①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②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例 3、(2015·浙江卷)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 19 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 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 100 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 见(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A.①③
B.①④
例 2、(2015·北京卷)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C.②③
D.②④
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
②将节气智慧融入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③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
(4)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 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6)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2、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真理是具体的、相对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丰富、 发展和完善真理 3、认识具有复发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 1、(2015·上海卷)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 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 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
③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④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2/7
A.①②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消除盲点 1.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013·广东高考,33D)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2012·江苏高考,25B) 3. 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2015·海南高考,21②) 4. 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2014·广东高考,35A) 5.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2012·天津高考,9②) 6. 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015·福建高考,29③)
A. ①③
B.①④
C. ②③
பைடு நூலகம்D.②④
消除盲点
5/7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1.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 )
2.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
3.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
)
4.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
5. 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
6. 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
②方法论要求: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3.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的客观性
①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方法论要求:必 须 遵 循 规 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无 能为力的。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 客观 世界,造福于人类。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①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 ④时代观念的反作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7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A.①②
B.①③
3、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C.②③
D.①④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3、(2015·全国新课标卷I)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 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4/7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 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唯物辩证法角度:①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
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例 2、(2013·福建高考)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有学者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 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2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①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例3、(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 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 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④对社会——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⑤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 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例 1、(2015·ft东高考)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 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消除盲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
)
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
)
3.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3/7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①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②方法论要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 错误的思想意识。
2.运动和规律 (1)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②有何方法论:不要割裂二者的关系,既不能离开物质谈运动,也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 (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 的、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哲学基本理论和唯物论
哲学基本理论与唯物论、认识论
一、哲学的基本理论
1、从不同角度理解哲学的内涵(是什么) ①哲学源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⑤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也就是说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从不同角度理解哲学的作用(为什么) ①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对人生——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③对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
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
5.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可以作为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标 准
6.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
)
7.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
7/7
二、唯物论原理
1.物质和意识 (1) 是什么 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意识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 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②方法论要求:要尊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3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①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 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 节和控制作用。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