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货币需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货币需求

结构框架

——货币存量的构成

M1的定义;

M2的定义;

M3的定义;

L的定义;

——货币需求动机的讨论

交易性动机;

预防性动机;

投机性动机;

——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

平方根公式推导;

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的讨论;

小结

——影响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讨论

——影响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因素讨论

——关于实际货币需求的总结

——经验证据

——货币存量的构成

(1)M1的定义

M1包括那些直接能够直接、立即并且无限制地进行支付的要求权。这些要求权的流动性是充分的。M1最贴切地符合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传统定义。通常主要包括现金和活期存款。

(2)M2的定义

在M1的基础上,还包括那些接近于充当交换媒介的非立即流动的要求权。例如,定期存款。其提取需要事先通知存款机构。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变现限制条件,这些要求权也属于一个较宽的货币类型。

(3)M3的定义

在M2基础上,还包括不常见的流动性更差一些的要求权。例如,大额可转让存单和回购协议。这些项目主要为公司和富有的个人持有。

(4)L的定义

L包括一些流动性资产,它们本身并非货币,但却是货币非常接近的替代

品。例如,债券、商业票据等。

参考教材338页专栏15-1中比较详细地给出各种层次的货币构成和相关定义1。从中发现,当资产的利息收入增加时,其流动性会逐步降低。例如,通货(现金)的利息收益为零,定期存款账户的利息收益高于活期存款(支票账户),以此类推。这就是经济中的权衡取舍——为获得更多的流动性,资产持有者必须放弃受益。

直到1987年,M1一直是受到最严密监控的货币存量。这既是由于它最接近于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理论定义,又是出于它的需求函数相当稳定。后来,当M1的需求函数变得难以预测2后,联储开始对M2予以更多关注。但是,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始,M2的行为也开始变得难以预测监控,而M3的境遇也并不好多少。货币总量的不可预测性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变得更加艰难和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我们理解近年来联储更多地重视采用监控利率这个中间目标,而不是直接监控货币供给量的原因。

——货币需求动机(货币职能)的讨论

在货币的职能中,交换媒介是第一位的。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使得交易不必存在“需要的双方巧合”,高效率地促进商品交易。其他三种职能(价值储藏、价值尺度和延期支付)与交换媒介的立足点不同。因而,其各自的货币需求动机以及行为特性也相应有所差异。凯恩斯将货币需求的动机分为三类:

(1)交易动机,使用货币进行日常支付引起的货币需求;

(2)预防性动机,为应付未预见到的意外事故引起的持有货币的欲望;

(3)投机性动机,由于个人可能持有的其他资产的价值不确切性而引起的货币持有欲望;

前两种动机(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主要是针对货币的本源职能——媒介商品交易的流通手段而言,基本属M1范畴;而投机性动机主要是针对货币的储藏价值的职能,属M2或M3范畴。三种动机共同影响一个人持有的货币总量。

针对每种动机而设计的货币需求理论,都是根据持有更多货币所得收益与随之带

1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一组资产一直构成某一层次的货币定义。随着金融创新的加剧,现有的货币定义也可能会随之有所变动。

2Yoshihisa Baba, David Hendry and Ross Stars发表在《经济研究述评》杂志1992年1月的“1960-1988年美国对M1的需求”一文中提供了详细的关于M1不稳定的调查研究。

来的成本之间的权衡取舍关系建立起来的。强调一点,对货币的需求是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换言之,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它背后的购买力,即使用它可以购买到的商品数量。

——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指使用货币进行日常支付的货币需求。

(1)平方根公式推导(鲍莫尔—托宾模型)

假定:这个人名义收入为Y N ,以储蓄帐户形式持有。存款可以按每月i 利率获

得利息。现金形式则没有利息。现金和储蓄帐户之间进行转换的成本为t c 美元。Y N 在该月以均匀的间隔花掉,n 代表每月在和货币之间转换的次数。每次提款

规模相同。

这里实际上考虑的是个人持有货币所放弃的利息量和支持有少量货币所发生的成本与不便之间的取舍问题。最小化货币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因持有货币而不是储蓄存款而放弃的利息成本。

M 为这个月持有实际货币余额3的平均数。n

M Y N 2= 公式的由来在本章附录352页有相关说明。

(作图辅助说明)

i

i i i n C n i n Y t t Y Y n Y

M t Y n n

Y t Y t Min N c c

N N N

c

N

N c N c n 22*22202)

22(*==

=*==*-=∂∂*+

****

3 注意:这里的M 已经是实际货币需求量的涵义,相当于M/p 。后续的所有M 都是这样定义的。

进一步讨论:

对于书上附录部分平均货币持有量公式的由来和图解,学生可能存有疑点。可以给出一种比较好理解的求利息损失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求出的结果与附录中的方法的结果是大致相同的。求证结果如下(采用归纳法):

当1=n 时,从储蓄存款转换为现金的利息损失为

i Y N *

当2=n 时,从储蓄存款转换为现金的利息损失为

i i i Y Y Y N N N **4/3)*2/1(**2/1*2/1=+*

当3=n 时,从储蓄存款转换为现金的利息损失为

i i i i Y Y Y Y N N N N **9/6)*3/1(**3/1)*3/2(**3/1*3/1=++*

当4=n 时,从储蓄存款转换为现金的利息损失为

i i i i i Y Y Y Y Y N N N N N **16/10)*4/1(**4/1)*4/2(**4/1)*4/3(**4/1*4/1=+++*

由此归纳总结:转换次数为n ,则从储蓄存款转换为现金的利息损失为

i n

i n Y Y Y n N N N *)2*2/1(**)...21(2+=+++∑ 与附录中给出的平均货币持有余额公式n

M Y N 2=相比较,只是相差一个固定项Y N *2/1,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这将有助我们对附录中平均货币持有余额公式

的理解和认同。

(2)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的相关讨论

实际货币需求对收入弹性的推导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