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2分)近体咏物2.(3分)D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在狱咏蝉骆宾王赏析及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沈静寡欲,精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
《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译诗】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赏析】这首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
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则声名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量。
作者以蝉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篇二: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 1.(2分)近体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阅读答案
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阅读答案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⑤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缕: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蝉腹下的针喙。
②本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③南冠:指囚徒。
④玄鬓:指蝉。
⑤白头吟:乐府曲名。
相传西汉时对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15.下列对这两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蝉》为五言前两句从外形、食性、声音、所处位置描写蝉的特点;后两句由此发出议论,为全诗点睛之笔。
B.《咏蝉》为五言律诗,二、四句对仗工稳,由蝉及人,颜色对比中触发老大之伤;巧用典故,暗含被诬获罪之怨。
C.这两首诗均写秋蝉,都写了蝉声,一为远播流响,一为易沉之响,特点不同;都撷取了露、风等意象入诗,但兴寄各殊。
D.这两首咏物诗均托物言志,即运用象征等手法,寄意于物,以物抒怀。
王磬《朝天子咏喇叭》、骆宾王的《》均采用了此写法。
答案:D解析:骆宾王的《咏鹅》虽为咏物诗,但未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6.这两首诗中蝉的艺术形象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蝉》中的蝉喙如冠缨,饮露栖桐,居高鸣声远扬。
身份高贵,声名远播;是以高洁品格立身的清华之人的写照。
(3分)《咏蝉》中的蝉露重难飞,风多声沉,高洁无人相信。
处境艰难,无人赏识;是含冤莫白、政治失意的诗人的自况。
(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垂緌饮清露,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
垂緌饮清露,篇一: 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
垂緌饮清露,读虞世南的《蝉》,完成问题。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考点: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咏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蝉阅读试题和答案
蝉阅读试题和答案蝉阅读试题和答案问题补充:蝉①今年,蝉鸣得早。
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②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
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③ 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④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⑤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过。
⑥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⑦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小题1】(2分)文章开头写蝉“知知不休”地叫,让人听了很烦,你认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小题2】(2分)第②段画线句中的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题3】(2分)第⑥段“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中的“那”具体指代的内容是:【小题4】(2分)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小题1】欲扬先抑,为后文赞美蝉的生命意义作铺垫。
【小题1】表达了作者对蝉形体小,却能唱响整个夏天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小题1】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小题1】可围绕“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但我们必须让它过得有意义”来谈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主要目的是为了赞美蝉的生命。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考点: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蝉》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蝉》含答案班刊“美文共享”专栏收录了一篇科普小品文,请你参与“勤思组”的讨论。
蝉安迪斯晨风①我小的时候住在农村,深谙捉蝉的技巧。
大体上有两种法子:一是拿面筋粘,二是到地洞里去捉蝉的幼虫。
捉到的蝉不但可以玩,还可以吃。
其实,把蝉作为食材并不新奇。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吃蝉了,而且吃的是蝉的成虫。
②根据我小时候的经验,吃蝉主要是为了吃背上那一块肉。
如果你会烤,吃起来就很鲜嫩。
小时候家里买不起肉,夏天就全靠吃蝉解馋啦。
③长大后,才慢慢了解到蝉是一个大家族,全世界已知的有1300多种,我国有150余种,但仍有不少种类没有记录。
在我居住的河北平原,平常所见到的蝉都是又黑又大的黑蚱蝉,不过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其他种类的蝉。
比如长了两个暗红色复眼,就像得了红眼病的山西姬蝉;又比如非常惹人怜爱的草绿色草蝉;还有蝉家族中的侏儒,叫声比较轻柔的蟪蛄。
④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曾经观察过蟪蛄的生活。
在他的传世名篇《逍遥游》中有一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认为蟪蛄这种蝉从出生到死亡,只生存了几个月时间,不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
这句话暴露了他老人家并不了解蝉的生命变化过程。
虽然成年蝉存活的时间一般不足一年,但其实它们才是昆虫界的老寿星!为什么要这么说呢?⑤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生活数千个日夜,期间它们都躲在自己挖掘的黑暗洞穴中,直到完全长大的那天,钻出地面后才艰难地脱去幼虫期的外壳。
蝉的生存周期3~7年间不等,在绝大多数种类生存时间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昆虫界,蝉已经算是老寿星了。
⑥在古人眼中,蝉还是一种神圣的灵物。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意思是说,蝉的幼虫在脱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之中,蜕变化为蝉后,飞到高高的树上却只饮露水,可谓出淤泥而不染。
⑦三国时期著名的大才子曹植曾经写过一篇《蝉赋》,其中有两句说蝉“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一方面是羡慕蝉能够淡泊名利,独自高歌;另一方面也是慨叹自己在权力斗争中的身不由己。
《蝉》课文精读练习(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蝉》课文精读练习01 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亨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诵它那形容得到不容易的刹那欢愉呢?(1)给下面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喧嚣.(xiāo)②刹.那(chà)(2)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亨”应改为“享”②“诵”应改为“颂”(3)根据语境,用一个成语替换语段中画线的部分。
来之不易(4)这段话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其作用是: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总结蝉的一生,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接着,它表演(表演演绎)一种奇怪的体操。
在空中腾跃(跳跃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伸直伸展),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钩抓)住它的空皮。
3.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举例子)(2)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打比方)(3)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列数字)(4)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作比较)4.名著阅读。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
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1)上面的语段选自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这本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全书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古诗《蝉》阅读答案
古诗《蝉》阅读答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蝉的短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古诗《蝉》阅读答案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②“故园芜已平”化用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义。
(3分)
③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答案.(10分)
①(3分)D(“相警”不是“互相提醒”的'意思)选错不得分。
②(3分)意为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已经成片,表达了作者思家归隐之意,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悲凉心情。
③(4分)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
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翻译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翻译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分)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案: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比照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比照赏析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 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习题材看都是诗。
(2 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 ,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 分)【参考答案】1.(2 分)近体咏物2.(3 分)D3.(3 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在狱咏蝉骆宾王赏析及相关试习题及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ru 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其实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饮緌清露”外表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 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昆虫记·蝉》中考名著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题)
(三)名著阅读阅读《昆虫记》节选,完成13-16题。
(11分)①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
它翼后的空腔里带冇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
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②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
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
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③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
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
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
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④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⑤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
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⑥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
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
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⑦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将它放在门外的梧桐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
⑧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
“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⑨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
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
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⑩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有删改) 13.蝉的歌唱源于它怎样的身体构造?(2分)14.第③段画线句子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略作分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比照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比照赏析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习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2分)近体咏物2.(3分)D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在狱咏蝉骆宾王赏析及相关试习题及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其实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外表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虞世南——《蝉》
三一文库()〔虞世南——《蝉》〕*篇一:《蝉》-虞世南《蝉》yúshìnán【唐】虞世南chuíruíyǐnqīnglù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cānliúxiǎngchūshūtóngjūgāoshēngzìyuǎnfēishìjiaqiūfēng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写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作者清高自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蝉自喻,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诗的主要意思:“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好guànyīng像下垂的冠缨,它品性高洁,栖高处饮清露。
它那悦耳动听的长鸣声,就出自那棵远处的高挺清拔的梧桐树上。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由于栖息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它的叫声自然能传得很远很远,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那样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
(这一独特的感受揭示了一个píngjia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这首诗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了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作者简介:虞世南,字伯施。
(558——638),享年81岁。
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在隋,官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zúshìw?nyì迁太子中舍人。
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
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与欧阳询、xuējì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法家。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分)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案: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分)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案: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骆宾王《咏蝉》虞世南《蝉》比较阅读及答案
骆宾王《咏蝉》虞世南《蝉》比较阅读及
答案
骆宾王《咏蝉》虞世南《蝉》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
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秋天。
③“南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
犯解,作者自指。
8.这两首诗写出了蝉▲的共性特征。
(1分)
9.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手法,请简要分析下列诗句
所运用的比兴手法。
(4分)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2)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
参考答案:整理
8.(1分)高洁
9.(4分)(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
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
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
自能致远。
(1分)这是借蝉喻人,意思是说,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1分)(2)“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说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
(1分)这是用“蝉”来喻“我”,既是描写深秋寒蝉的艰难处境,也
是对自身遭遇的慨叹。
(1分)“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优质】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word版本 (1页)
【优质】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8、这是一首咏物诗,从、、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3分)
9、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2分)
10、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分)
答:
参考答案:
8、形状、习性、声音
9、托物言志
10、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
【参考答案】 1.(2分)近体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