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区河道的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描写开凿大运河苏州段

描写开凿大运河苏州段

描写开凿大运河苏州段
大运河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运河之一,而苏州段则是它最为著名的一段。

开凿大运河苏州段的历程繁复曲折,但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遗迹。

在公元七世纪初唐朝时期,大运河的部分段落已经开始形成。

到了公元七世纪中期,唐朝开始大规模修筑并拓宽运河,以应对粮食不足和军事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苏州段逐渐成形,苏州也因此成为大运河的重要港口之一。

当时的开凿工程可谓是一项浩大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许多居民投入到修建运河的队伍中,负责挖泥沙、运石料、打水井等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苏州段开凿后,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商港。

许多商人和货船都经过这里,将各种商品运往南方和北方。

苏州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地点,许多诗人和文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千古绝唱。

如今,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已经遥远。

但是,它所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仍然引人注目。

著名的平江路就是沿着大运河建造而来,成为了苏州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此外,还有许多古老的码头、运河船只、水闸以及修建河岸的石板路等文化遗产,留给了我们许多历史的启示和感悟。

关于苏州大运河的介绍

关于苏州大运河的介绍

关于苏州大运河的介绍苏州大运河,是一条连接苏州与无锡的重要水道,也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承载着苏州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仍然发挥着航运、水利、旅游等多重功能。

一、历史渊源苏州大运河的开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国为了交通便利和军事需要,开始修建这条水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条水道逐渐成为连接苏州和无锡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对于两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历史上,苏州大运河也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改造。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隋唐时期的开凿,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大运河雏形。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航运业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二、文化价值苏州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水道,更是一段历史文化的长卷。

沿岸的古镇、古桥、古塔、古建筑等,都见证了苏州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

大运河的水波荡漾,承载着苏州评弹、丝竹乐等传统艺术的优美旋律,传承着吴文化的重要精神财富。

三、旅游景观苏州大运河沿岸的风景秀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河两岸的古镇、古村、古园林等,都是游人争相探访的景点。

如苏州的甪直古镇、无锡的南长街等,都是游客钟爱的旅游胜地。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现代功能虽然时代变迁,但苏州大运河的功能并未因此消失。

它仍然承担着航运、水利、旅游等多重功能。

在航运方面,大运河仍然是沟通长江和太湖流域的重要通道,为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大运河的水利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沿岸农田的灌溉和防洪抗旱做出了贡献。

在旅游方面,苏州大运河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沿岸的风景名胜区、博物馆、古建筑等都是游客探访历史的绝佳场所。

此外,大运河还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五、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苏州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项措施。

首先是在法律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大运河的环境和文化遗产。

苏州河恶臭现象和基本整治

苏州河恶臭现象和基本整治

清 康熙十一年(1672年) 韩佐周在宋家桥(海瑞建闸 处)重建三洞石闸(今福建路 桥处),俗称“老闸”。 闸 上有桥,可通行人。逾三年, 石闸裂陷,再建。此桥在鸦片 战争前为苏州河上仅有的一座 桥梁。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在关桥闸废毁处设渡口,为 头坝义渡。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九月二十六日,上海开埠。
苏州河的过去和现在
索引
• • • • • 1、苏州河的简介 2、苏州河的历史 3、苏州河恶臭现象和基本整治 4、苏州河整治的现状(简单口述) 5、苏州河发生的变化对于上海的影响
黄浦江主要支流,又名吴淞江,是上海境内仅次 于黄浦江的第2大河。因发源于苏州附近的松陵 地区,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 故称之为“吴淞江”。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 穿过江南运河,流经吴江、苏州、吴县、昆山、 嘉定、青浦等县市,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 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平均河宽约40~50米, 流量平均仅10立方米/秒,旱季则接近于零。低 水位时水深2米左右,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主要 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
同治元年(1862年) 开设兆丰洋行的霍锦士· 霍格兄弟 在今中山公园北部建乡间别墅, 名兆丰花园。1914年工部局扩建 为极司非尔公园,7月1日对外开 放。民国33年(1944年)改名中 山公园。 同治四年(1865年) 英租界工部局招工,挑土填平外 摆渡到今北京路一带的泥滩,使 之成为平地。同治七年(1868年8 月8日)建成公共花园(俗称外摆 渡公园)──上海最早的公园。 1946年改称黄浦公园。

宋 宝元元年(1038年) 两浙转运副使叶清臣,疏盘龙 江、沪渎港。
明 永乐元年(1403年) 户部尚书夏元吉治水苏松,浚吴 淞江南北岸安亭等浦港,导吴淞 江水由浏河白茅入海(挚淞入 大观三年(1109年) 浏)。又采纳叶宗人意见,浚范 两浙监使请开淘吴淞江,复置 家浜引浦(大黄浦)入海(黄浦 十二闸,于四年(1110年)动工。 夺淞),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黄浦 这是吴淞江下游置闸的最早记录。 江水系。 元 至元三十年(1293年) 任仁发著《浙西水利议答录》, 阐述吴淞江淤塞原因,低洼地区 作用以及浙西治水方法等。 嘉靖元年(1522年) 巡抚李充嗣主持疏浚吴淞江,西 起夏驾浦,东至嘉定龙王庙旧江 口止。在头坝(今乍浦路桥处) 建闸,称关桥闸。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其《送人游吴》诗中对苏州的经典描绘。

小桥流水人家,也就是苏州的一张名片,让千百年来人们对苏州的认知和向往。

苏州的小桥流水还是大运河的一个内城水系,自隋唐以来一直和大运河相融相生的,也可以说大运河造就了苏州城。

从宋代“平江图”上看到,苏州内城水系,自古以来一直有着比较好的规划,特别是在清嘉庆年间,对苏州内城河道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治,并把规划图立碑传于后世。

上次我们在苏州城隍庙里看到了那块《三横四直图碑》,就是记录了那个水系的规划图和文字说明。

在苏州《平江区志》里,找到了这个碑的原文,根据上面的记载,我也按图索骥的沿着那些河道走了一遍,但几百年来,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掉了不少河道,在八九十年代的城市改造中,一些河道也做了调整,以致现在已经不能看到那《图碑》上的全部河道了,但好在基本上还是保留着,也算没有枉费此行。

那《三横四直图碑》(以下简称《图碑》)讲述比较繁复,这里就简要和直观的向朋友们做个汇报了:走访中,我选每个河道的片段一些图片来做个标记,简要的说明一下,并把《图碑》中的记述原文用红字摘录着,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第一横河自阊门的水关桥开始一直到娄门流入护城河。

(《图碑》记载:查第一横河,西自阊门水关桥起,经至德桥,东行至过军桥,入第二直河者,此南条之分支也。

)阊门的水关桥。

泰伯庙前的“德桥”,以前称之为“庙桥”,最近重修后改名为“至德桥”,第一直河之水流经桥下。

第一横河的南条分支,大致上就是阊门下塘的水巷。

第一横河的北条分支经尚义桥、四中、经桃花坞、东、西北街河道而出娄门。

(《图碑》记述:自里水关桥至尚义桥,为北条分支。

由此折东过日晖桥,穿过第二直河;会过军桥南条之水,东行经香花桥至跨塘桥,穿过第三直河;复东由临顿桥直至华阳桥,其南行者别为第四直河。

苏州河的前世今生

苏州河的前世今生

苏州河的前世今生母亲河之争人们普遍认为上海城市是近代从外滩口黄浦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许多人的眼里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学术界也有很多学者赞同这一观点。

但是我们查阅了许多资料典籍、经过数次的实地考察并参观了博物馆以后,越来越相信苏州河才是上海真正的母亲河。

源远流长苏州河苏州河发源于太湖,曾经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的主要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

《后汉书·左慈传》中有“所少吴淞江鲈鱼”,因此人们以此为据,认为苏州河原名吴淞江。

在明代以前,苏州河比黄浦江宽阔浩荡,横贯上海与江南各繁华区域,是上海地区最重要的航道。

19世纪英国人入侵中国,在上海建立租界,才把吴淞江称作苏州河。

所以直到今天,苏州的上游还是称作吴淞江,而下游黄浦江汇入长江的交汇处还叫吴淞口。

苏州河畔青龙镇──上海城市的起点上海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青浦的崧泽文化、青龙古镇。

青龙镇位于现在上海青浦的白鹤,唐天宝年间逐渐兴盛。

苏州河流经青龙镇的一段支流被称为青龙江。

青龙镇北临青龙江,东濒大海,“依海枕江,襟湖带浦”,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航运发达,成为江南地区内外贸易的最早港口。

青龙镇的兴盛有赖于盛唐时期开放的国策,依托于苏州河优越的航运条件。

这里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佛教空前发展。

现今,我们还能在古青龙镇一睹东南第一寺青龙寺兴旺的香火,并从保存完好的古青龙塔想像当年的佛教盛况。

但苏州河有其致命的缺点,即河道曲而多湾,明散文家归有光有句:“古江蟠曲如龙形”。

因而河沙逐年淤积,到了元代,苏州河就变成仅以一箭就可以射越而过的小河。

原来是支流的黄浦江,宽度并没有太大改变,所以才形成今天支流宽过主流的局面。

明代以来,苏州河就逐渐衰落了。

于是海口东移,青龙镇也随之没落。

由此可见,从历史渊源来看,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更具有说服力。

苏州河──无可替代的航运枢纽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清政府开海禁,从而促进了对外贸易,也使上海内河航运有极大的发展。

历史时期苏州城市水道研究

历史时期苏州城市水道研究

历史时期苏州城市水道研究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苏州城市水道是苏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苏州城市水道的起源、发展、功能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苏州城市水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料记载,苏州作为水陆交通要道,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修建水道。

到了隋唐时期,苏州成为江南重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因此修建的水道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水道在苏州的发展始终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在宋代,苏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水道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当时的苏州水道体系已经相对完善,主要由大运河和苏堤、白洋湖、周庄、镇湖等连接的支流组成。

这些水道连接起了苏州与其他城市之间的物流,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苏州城市水道在宋代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它起到了监测、防洪的作用。

苏州地势低洼,常年面临水患威胁,水道系统的修建可以有效地排水和调节水位。

另一方面,水道也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和运输条件。

当时的水道广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人们可以通过船只进行旅行和物资运输,为城市的发展和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

苏州城市水道的发展对当时的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道的建设促进了苏州商业的繁荣。

水道的存在使得苏州成为物资流通的枢纽,吸引了大量商贾和手工业者前来定居和经商,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其次,苏州城市水道的景观成为了苏州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园林以水为主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苏州城市水道的影响,例如拙政园、留园等。

这些园林通过巧妙地布置水道系统,展现了苏州独特的园林风貌。

然而,随着工业和交通方式的发展,苏州城市水道的地位逐渐下降。

随着陆路交通和铁路的兴起,水道的运输和交通功能逐渐被取代。

加之城市的扩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苏州城市水道的原功能逐渐弱化。

然而,苏州城市水道作为历史的遗产,依然对苏州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如今,苏州城市水道成为了游客欣赏古城风光和体验苏州文化的热门景点之一综上所述,苏州城市水道作为苏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老照片:走进80、90年代的苏州,每一张都是满满的回忆

老照片:走进80、90年代的苏州,每一张都是满满的回忆

老照片:走进80、90年代的苏州,每一张都是满满的回忆苏州古城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阳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

一组老照片,带你走进90年代的苏州,小桥流水江南小镇的优美景色。

图为在船上打捞螺蛳的渔民。

苏州的河道甚多,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图为河道打捞淤泥的工人,苏州河道每年都会定期进行清理。

图为1988年的吴县望亭镇街上修鞋的师傅,2001年苏州撤销吴县,分设吴中区、相城区,所以现在就没有吴县了。

那个时候鞋子坏了都不舍的扔掉,都是拿到街上修修在继续穿。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修鞋师傅也越来越少了。

图为1994年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文化内涵。

图中的男子穿着喇叭裤是不是很有年代感。

图为1995年的八宝街,八宝街是苏州城区东部的一条街巷,位于定慧寺巷南侧。

街长150米,宽2~7米。

其中100米为水泥道板路面,其余为弹石路面,走在这条街上更能显出苏州的文化。

图为1991年的斜塘老街,漫步斜塘老街,仿佛时光倒流,有如置身数百年前的姑苏城中。

沿街建筑以一、二层为主,绝大多数为坡顶式样,整体面貌和谐统一,基本保持着江南水乡民居原貌。

现在的斜塘老街已经重建。

苏州有句话:不到斜塘老街,不解古今穿越。

图为1998年的苏州街道,苏州古街道不仅美过乌镇,而且还免费,随便走在一条古街道上都能感受到它的古色古香,在加上小桥流水的相伴,真的是美景中的美景。

图为1996年的苏州街头,人们在休闲的打牌,这种牌只有江浙一带才会打,和猜大小差不多。

再配上吴侬软语别有一番味道。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脍炙人口的俗语不知已经影响了多少人。

苏州古城区水系演变规律及水动力改善研究

苏州古城区水系演变规律及水动力改善研究

苏州古城区水系演变规律及水动力改善研究石莎;范子武;乌景秀【摘要】苏州古城区水系是历代人工开凿,并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以苏州古城区水系的产生、发展、破坏和恢复为主线,探讨了其水系演变规律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 苏州古城区水系有别于天然河道,具有一定规整性;② 其水系消亡破坏过程与天然河道相同;③ 具备平原城市河网特点,存在一定水环境问题.进一步通过采用时空对比的研究方式,分析了苏州古城区水源的演变和特点,得出以下结果:① 苏州古城区水系通江达湖,连通性好;② 水系水流路径由20世纪80年代的西进东出转变为北进南出;③ 长江大通站的水位、水质和水量特征显示,长江能为苏州古城区水系提供具有优质水势、水质和水量的高保障率水源.以上论证显示,苏州古城区水系具备潜在的水质提升基础.%The river network of Suzhou AncientCity,which was excavated,planned and developed by manual labor in past dynasties,is a well protect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In this paper,the evolution law and structure feature of the river network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generation,development,damage and recovery.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channel structure is different from natural rivers for its regularity but the damage features are the same;the river network of Suzhou Ancient City ha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river network in plain city.Further the water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Suzhou Ancient City is analyzed by comparing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The geographic position of Suzhou Ancient City has advantageous connectivity to the Taihu Lake and the Yangtze River.The flow paths of the river system have changed from western flow-in andeastward flow-out to northern flow-in and southward flow-out.The water level,quality and quantity at Datong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the Yangtze River shows that the Yangtze River can provide excellent water source for Suzhou Ancient City.The river network of Suzhou Ancient City possesses the potential capacity of water environment improvement.【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7(048)009【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水系演变;水系特征;水源特性;苏州古城区水系【作者】石莎;范子武;乌景秀【作者单位】江西省水工程安全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中心,江西南昌 330099;南昌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9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2高速城镇化对城市水系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水系衰减,城市水系连通受阻等,并且由此引发城市洪涝和水环境等问题[1]。

谈开展对苏州古城河道景观保护的原因

谈开展对苏州古城河道景观保护的原因
挥 了多种作用 。 二、 河道及河道景观现状
( 1 ) 某些建筑不需要拆除 , 但 是 由于商业等 原 因拆 除 , 这种现 象会极大地 伤害苏州古城 区的历史风格 , 减少 对古城 区其 他部分 修 葺时的对 照资料 , 对1 3后的调查研究增加进~步 的难度 。 ( 2 ) 对于一些需要 拆除 重建 的建筑 来说 , 在古 城 区域 内构筑 现代建筑 , 一般会模 仿古建的形式建造 , 但是要使其在 布局 、 穿插、 比例 、 风俗 、 质地 等方 面与历史 古城相 呼应 , 就需要设 计人 员对 现 代的更新设计 与古代水文化有较强 的研 究 , 拿捏不到位 , 则会使此 建筑在审美 上或者使 用上 不易被人们接 纳。


建筑风格是 中国传统建筑 的代表 。 宋代平江 ( 今 苏州城 ) 城市地图 中显示 , 在 整个城市 交通 网络 中, 道路与河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 基本上与河道对应 。水陆交 通十 分便利 , 由城河 、 街道 、 桥梁组成 的一个水 陆交通 系统对 于城市 生 活、 城乡货运 、 贸易往来 、 排水 防灾 、 调节气候 、 美化 环境 等方面 发
三、 河 道 景 观 保 护 的 意 义
由于苏州河众 多 , 人们历代生活在河流两旁 , 所 以对苏州古城 区创新保护 的要求有别 于对其他建筑 物的要求 , 更加 要注意对河 道周边景观的维护不能影 响水 的质 量 , 并保证水 的循环流 动。 ( 1 ) 作为旅游业较 为发 达 的城市 , 更 新设 计 中如果 有设 计 纰 漏, 游客不能很快地找到投放垃圾 的场所 , 旅 游垃圾就会造成环境 的污染 , 同时影 响苏州 的文化形象 。 ( 2 ) 修理行为 同时会影 响河 流 的水质 , 为木构 固色的工 业 漆 类, 流入河水 中会造成河流水 的污染 。 ( 3 ) 一些地 区会 采用地 势上 的坡 度 , 利用 坡度 使水 流将 漂 浮 在水面的生活垃圾引入垃 圾过滤 的版块 , 以保证 水质 。但 是容 易 引起河道的堵塞 以及河水的不流动。

古城苏州:“七里山塘河”古桥传奇知多少

古城苏州:“七里山塘河”古桥传奇知多少

古城苏州:“七里山塘河”古桥传奇知多少古城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港交错,街衢纵横,苏州山塘街,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

山塘街独具苏州街巷特征。

它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

山塘河上原有大小桥梁40座,现存19座。

山塘古桥的形成,是与山塘地域的治理开拓紧密相联的,早在唐宝历元年(825),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在虎丘(山塘)与阊门之间开凿河渠,并治河筑堤为武丘路,后称白公堤,即闻名遐迩的七里山塘。

“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

道路的形成,河床的疏浚,桥梁的架设,促使货畅其流,商业鼎盛,民居稠密。

在漫长岁月中,令人神往的古桥,发挥了独特的功能。

虽然几经历史沧桑,不少古桥已消失,但由于前人对桥梁的不断重建、修建、改建,使不少古桥一直保存至今。

当然有的已改为平板桥、钢筋混凝土梁桥(如渡僧桥、山塘桥等)。

横卧在古老的山塘河上桥梁尚有: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山桥、西山庙桥,共七座。

纵向建在古朴的山塘河上桥梁还有八座:白姆桥、毛家桥、桐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万点桥。

而新民桥既横跨山塘街,又横跨山塘河。

正好是“横七竖八”。

古迹仅存的三孔拱石桥普济桥位于苏州阊门外山塘街,跨山塘河。

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桥侧有康熙四十九年所建普济堂,因以名桥(今社会福利院),“济”字有助困扶危和渡诃的双重含义,以普济为桥和善堂取名,寓意更深。

而普济桥为苏州市区仅存之三孔拱石桥,横跨山塘河,高大巍峨,气势不凡。

1982年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历经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和民国时期重修。

此三孔石拱桥,花岗石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

全长38.69米,中孔净跨9.16米,矢(直度)高4.37米,桥面中宽4.05,堍宽4.8米。

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

运河古道与苏州的关系

运河古道与苏州的关系

运河古道与苏州的关系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第11期王春华苏州历史悠久。

运河古道穿城而过,让苏州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运河作为苏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载体,对苏州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建筑阖闾大城;隋开皇九年(589年)始定名为苏州。

历代统治者以苏州为起点,向西、北、东、西北、南等方向开凿运河,逐步构成了与外界联系的四通八达的水道。

苏州发展历史1.前运河时期(公元前514年—南北朝)在运河河道开挖之前,苏州城市格局为封闭单一的网状形式,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实行市坊制,奠定了古代苏州城市的发展格局。

2.大运河时期:因运河而兴(隋朝—清末)隋朝大运河修建,苏州的经济依靠运河兴起。

苏州因修建水利工程而形成的大量堤岸成为当时的交通要道,城市整体形成水陆双棋盘格局。

开放的环境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口的激增使城内市坊制开始解体。

该时期,苏州的居住形式表现为街坊式,产业发展仍然依靠农耕经济,但手工业、商业开始萌芽。

运河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军事的防备和农业的灌溉。

明清时期,运河的运输功能和兴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苏州开始突破城墙,沿城外运河的走向扩展。

随着运河河道贯通所带来的水运条件的提升,苏州逐渐摆脱传统农耕经济的限制,沿运河线状聚集起大量的商贸手工业,实现了农耕经济向农商经济的转型。

苏州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府,田赋、商业税收、手工业税收名列前茅,连接运河和城内的阊门、胥门、山塘街成为苏州最热闹兴盛的片区。

城外,发达的水运为粮食等货物的运输提供了载体,也为吴文化、昆曲等文化传播提供了平台。

大运河时期,苏州因运河而兴,成为全国性大城市。

3.后运河时期:转型期(清末—2005年)后运河时期是苏州古运河的衰落期,也是苏州的转型期。

运河年久失修,长期的泥沙淤积使运河航道堵塞。

随着上海的开埠以及铁路的日益兴旺,漕运彻底解体,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淡化。

大运河的日益没落使得苏州经济地位衰落,苏州由全国性大城市衰退为区域性中等城市。

苏州护城河景点介绍

苏州护城河景点介绍

苏州护城河景点介绍
苏州护城河是一道历史悠久的人工河,也是苏州古城的一部分。

它是由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子胥规划建造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城内安全,防止敌人和动物的入侵。

护城河环绕整座城市,引水注入形成人工河,作为城墙的屏障,具有防御作用。

在游览护城河时,游客可以乘坐游船欣赏沿岸美景。

护城河的两岸留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一侧是城池栈道和栅栏,入夜后璀璨的景观灯映照下,仿佛置身于天上宫阙之中;而另一侧则是老城区粉墙黛瓦风格的古民居,即使在夜幕下仍能依稀看见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古韵遗风。

游船全天都有,但特别推荐夜游护城河。

在夜晚,沿岸的灯光绚烂多彩,倒映在荡漾的水波里,摇曳的柳枝上,与苏州古城建筑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令人陶醉。

这可以让你充分领略到千年古城苏州的柔美和精致。

总的来说,苏州护城河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景点,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给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游览体验。

苏州水系网络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研究

苏州水系网络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研究

苏州水系网络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研究摘要:从古至今,水系作为苏州城的血脉,对苏州城市格局的稳固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苏州的水系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变迁,研究其对保护和建设我国的水网城市,继承和发扬城市中的水文化、水环境、水系交通和水城风貌,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本文回顾苏州水系网络的历史发展格局,分析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关治水策略,以期为水乡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提供相关经验。

关键词:苏州城;水系网络;双棋盘格局;水系治理1 苏州水系网络的历史回顾苏州河道水系的建设是与城市的兴建同时进行的,春秋战国伍子胥建苏州城,“筑斯城、凿斯池”,凭借地理优势,充分利用“水”这一自然因素,将城外的水引进城内,开凿城内河道和围绕城垣的护城河,建设了大规模的河道水系,奠定了苏州水城的总体格局和基础[1]。

良好的水利环境,使历朝历代的百姓深受其益。

遍布全城的水利体系使交通运输、农业灌溉以及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十分便利。

从吴文化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发现,“水”这一意象在苏州的历朝历代中占据独特的地位。

三国时期,孙权建吴都于苏州。

唐代时苏州河网交织,桥梁栉比,舟揖如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

元朝马可·波罗从意大利远道而来,称赞苏州水乡泽国,绿浪清波,与自己的故乡水城威尼斯相媲美,苏州“东方威尼斯”之名由此而来……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以苏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题,描绘城内桥梁众多、舟楫往来、人员繁盛的景象,侧面展现出苏州城的水系网络在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苏州水系网络的历史回顾,我们从中获得了许多信息。

1、苏州水系网络的历史由来已久,苏州的建立与水是密不可分。

历史经验证明,河湖水系与城市的兴衰有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1]。

苏州就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

2500多年来,苏州仍保持着着“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水陆双棋盘式城市格局,其水网虽有过更改变迁,但始终与苏州城本身紧密相联,相辅相成,河道水网的功能并未随时代的变换消失。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参与申遗的城市,苏州也终于圆梦。

苏州的运河遗产包括四条运河故道和七个点段,形成了以古城为核心的完整遗产体系。

其中,四条运河故道为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七个点段为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盘门、宝带桥、吴江运河古纤道。

很想把这“七个点段”、“四条运河故道”逐一用图文的形式具体化一些。

前些日子写了篇《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盘门》,算是投石问路。

“遗产”这东西,许多是今人已遗忘或被淡远了,要找回来,不太容易。

虽然自己也是生在古城、又在古城生活了好多年的人了,但这几十年的所见所闻,与遗产比起来,无疑是凤毛麟角。

努力吧,自己说,尝试一下。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个老范围,新名词。

说老范围,是因为苏州古城2500年来,街道的总体格局未变,以平江路一带的旧貌、特别“双棋盘”的格局保存得又相对好一些;说新名词,是以前只提平江路或平江河,2009年平江路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街后,为保护与发掘,范围又扩大了许多。

现在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南到干将路,北到白塔东路,东到环城河,西到临顿路,位于古城的东北部。

纵横其间的街巷有二十余条,尚存的桥梁中绝大部份还沿用的是历史上的老名字。

街区内,名人故居不少。

如清末著名外交家洪钧的故居,说起他就会联想到《孽海花》与赛金花;民国期间的影片制作人唐纳的故居,说起他,便能勾引起人们对三十年代蓝苹(江青的化名)轶事的好奇与探究……拍平江路今貌的朋友很多很多。

自己也拍过不少。

满以为箱底片子甚丰,只要补拍少许便可。

不料,越拍越觉得那些岁月的“钩沉”实在是沉得深,且也很分散,回首一望,竟发现过去的片子能对上号的不多。

既然上了“钩”,便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竟接连去补拍了四回。

这一集,片子不大好看,有卡片机拍的,也有手机拍的,还有阴雨天拍的。

好在不是只看风景,历史有时也在风雨中……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简介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现存古桥13座。

苏州河的故事

苏州河的故事

苏州河的故事【原创实用版】目录1.苏州河的概述2.苏州河的历史变迁3.苏州河的文化内涵4.苏州河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正文苏州河,位于我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条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河流。

它源自苏州西部的太湖,穿城而过,最终汇入上海的黄浦江。

苏州河不仅是苏州市的母亲河,还是江南水乡的代表之一,其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和现状发展都备受关注。

苏州河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纪,当时的苏州河被称为“吴江”,是春秋时期吴国的重要水道。

自秦汉时期以来,苏州河一直是苏州地区的交通要道和经济命脉。

沿途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因河而兴,逐渐形成了江南水乡的繁荣景象。

明清时期,苏州河的水上贸易达到了巅峰,成为了联系江南地区与外界的重要通道。

苏州河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不仅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还见证了苏州地区历史、经济、文化的演变。

从古至今,苏州河沿岸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如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等,都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

此外,苏州河还孕育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明代画家沈周等,他们都为苏州河的文化内涵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苏州河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和水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保护和恢复苏州河的生态环境,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加强河道整治、建立生态保护带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苏州河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水质逐年提升,沿岸风光也变得更加美丽。

展望未来,苏州河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

苏州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旨在将苏州河打造成为一条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廊道和文化景观带。

细数苏州的那些河你都知道多少?

细数苏州的那些河你都知道多少?

细数苏州的那些河你都知道多少?小学课本中说“苏州是东方的威尼斯。

”古时称“依水而筑,因水而秀,缘水而兴,有“泽国”之称。

苏州离不开那些河流,有了那条条潺潺的河流,才会有那些青瓦人家、小桥流水、以及撑船捕鱼的老者。

今日,我们看看苏州城里有多少条河流吧~苏州古城内现有河道总长34.72公里,其中包括“三直三横”骨干河道和阊门支流、平江水系、南园水系、其他内部河道等支河道。

一、主干河流三直河:第一直河,即学士河。

南自外城河起,经盘门水关桥、盘门水城门、庙桥、梅家桥、涵慧桥、百花桥、水厂桥、清波桥、来远桥、吉庆桥、歌薰桥、乘骝桥、渡子桥、升平桥、西成桥、黄鹂坊桥、敦化桥、平安桥至皋桥中市河,跨桥18座。

(学士河自梅家桥以南至水城门的河段现实际已处于新建的两住宅小区内,庙桥和梅家桥之间的思贤桥因已由房产开发公司改建为两住宅小区间的廊桥而未计入)第二直河,即临顿河、齐门河。

南自干将河起,经顾家桥、大郎桥、青龙桥、落瓜桥、碧凤坊桥、醋坊桥、徐贵子桥、悬桥、菉葭桥、忠善桥、西花桥、白塔子桥、四院东门桥(通市直医院东区的东门)、善耕桥、任蒋桥、跨塘桥、福星桥、堵带桥、平齐桥至齐门外城河,上跨桥19座。

第三直河,(原第四直河),即平江河。

南自葑门十全河起,经望门桥、忠信桥、望星桥、寿星桥、吴王桥、官太尉桥、兴市桥、苑桥、思婆桥、寿安桥、雪糕桥、积庆桥(胜利桥)、青石桥(苏军桥)、众安桥(大新桥)、通利桥、胡相思桥(宋代称胡厢使桥)、保吉利桥、庆林桥、潘家桥、石家角桥(长风桥)至东、西北街河,上跨桥20座。

三横河:第一横河即桃花坞河、东西北街河。

西自阊门内城河起,经板桥、宝城桥、桃花桥、新善桥、桃坞桥、日晖桥、松亭桥、香花桥、张公桥、天后宫桥、木谷桥、未名桥(通工行平江支行大门)、临顿桥、园林桥、周通桥、拙政园桥、华阳桥、开源桥、普新桥、张香桥、北仓桥、娄门未名桥(原金粉厂桥)、娄门水关桥,至外城河,上跨桥23座。

第二横河即干将河。

张家巷:重现小桥流水历史风貌

张家巷:重现小桥流水历史风貌

张家巷:重现小桥流水历史风貌提起苏州古城区的中张家巷,不少人觉得非常惋惜。

因为历史上的中张家巷也是小桥流水、枕河人家风貌,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部分中张家巷河道被填埋,成了一条不通活水的黑臭河道。

昨天上午,记者从苏州市水利局了解到,为配合平江历史街区改造,水利部门将承建中张家巷河上的5座桥梁,以提升平江历史街区风貌意境。

目前,相关规划已经获政府部门审批。

“中张家巷河道恢复工程是平江历史街区的配套工程。

”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张家巷河道恢复工程于2010年8月就已经立项,主要是为完善苏州古城河道水系,传承和保护苏州古城水文化,提升平江历史街区风貌。

该工程西起平江路西侧的平江河、东到仓街东侧的护城河,全长约600米,工程主要内容为河道及驳岸工程(包括开挖河道)600米、桥梁5座、防洪泵闸1座,道路修复、管线入地、景观绿化等。

而且,中张家巷河道恢复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古城内恢复的第一条河道。

它的恢复,将连通起平江河与护城河,对延续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临”双棋盘格局、传承保护古城水文化、丰富水上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目前中张家巷河上已有一座虹桥,位于仓街与中张家巷河交叉口。

由市水利部门承建恢复的5座桥梁分别为南张家桥、东板桥、 1号桥梁、2号桥梁、 3号桥梁。

其中,南张家桥历史上就存在,位于平江路与中张家巷交叉口;恢复南张家桥对提升平江历史街区文化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而东板桥、1号桥梁、2号桥梁位于南张家桥的东侧;3号桥梁则位于仓街虹桥与护城河之间。

这些桥梁的恢复新建,除了文化和旅游意义外,更主要是为方便附近居民出行。

“恢复和新建的5座桥梁的材质均为老石材,与目前平江历史街区的主色调一致。

”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恢复建设的南张家桥与目前的官太尉桥相仿,属于板桥结构;待建的东板桥与思婆桥相仿,但会加上栏杆,而且比思婆桥更加美观;目前命名的1号桥梁、2号桥梁均为拱桥结构,类似来远桥,但结构和外观也会有一些变动,会更加漂亮;3号桥梁跟目前的斟酌桥相仿,也是板桥结构。

苏州的运河文化有何独特之处

苏州的运河文化有何独特之处

苏州的运河文化有何独特之处苏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因运河而兴,运河文化深深融入了它的血脉之中。

苏州的运河文化有着诸多独特之处,展现出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苏州的运河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吴国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开凿了一些河道,这些河道成为后来苏州运河的基础。

在漫长的岁月里,苏州的运河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运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也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纽带。

苏州的运河文化在水利工程方面独具特色。

苏州地区水网密布,为了有效地调节水位、控制水流,古人修建了众多精巧的水利设施。

例如,各种水闸、堤坝和桥梁,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智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宝带桥。

宝带桥横跨在运河之上,桥身修长,桥孔众多,造型优美。

它不仅方便了交通,还成为了苏州运河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苏州的运河沿岸分布着众多的古镇和古村落,这些地方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

比如同里古镇,镇内河道纵横,家家临水,户户通舟。

古建筑错落有致,有明清时期的宅院、祠堂和庙宇。

这些建筑风格独特,木雕、砖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展现了苏州传统建筑的魅力。

又如周庄,以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闻名于世。

这里的河道狭窄而蜿蜒,两旁是古朴的民居和店铺,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宁静与悠闲,领略到苏州运河文化所孕育出的独特生活方式。

苏州的运河文化还体现在其丰富的民俗风情上。

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各地人员的往来和交流,也使得各种民俗文化在这里融合和发展。

例如,苏州的评弹和昆曲,它们与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艺人们常常乘船沿运河演出,将这些艺术形式传播到各地。

评弹以其悠扬的唱腔和生动的故事讲述,深受人们喜爱;昆曲则以其优美的舞姿和典雅的词曲,展现了苏州文化的精致与高雅。

此外,苏州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也与运河息息相关。

端午节时的龙舟竞渡,人们在运河上奋勇争先,场面热闹非凡;中秋节时的石湖串月,人们在运河边赏月观景,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苏州河的过去和现在索引1苏州河的简介2苏州河的历史3苏州河

苏州河的过去和现在索引1苏州河的简介2苏州河的历史3苏州河

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了56年坎坷而 艰辛的道以路下,就迎是来受了我一们年调一查度的的人国的心得体会: 庆节,在记这得个那喜时庆几的年日前子的里一,个人国人庆节,我与爸爸妈妈一起去他们的 都在庆祝同祖事国家的。生在日他。们每住个的中楼华旁儿,正是苏州河。我走在苏州河边, 女都在祖一国阵的恶阳臭光扑沐鼻浴而下来茁,长我成再长望,了望四周,肮脏的垃圾到处都是 每个人也偶有尔着走各来自的的几心个得行。人随手把烟头和可乐罐头往河里仍。我小
江水由浏河白茅入海(挚淞入
大观三年(1109年)
浏)。又采纳叶宗人意见,浚范
两浙监使请开淘吴淞江,复置 家浜引浦(大黄浦)入海(黄浦
十二闸,于四年(1110年)动工。 夺淞),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黄浦
这是吴淞江下游置闸的最早记录。 江水系。
元 至元三十年(1293年) 任仁发著《浙西水利议答录》,
阐述吴淞江淤塞原因,低洼地区 作用以及浙西治水方法等。
清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九月二十六日,上海开埠。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11月27日上海道台麟桂与英国驻沪领事阿扎国签订扩 大英租界协定,西界扩至护界河处(今西藏中路),北 界扩至苏州河岸。首次将吴淞江写作苏州河。
咸丰十年(1860年) 建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为上海第一家西式饭店。 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位于外白渡桥北堍。
苏州河的过去和现在
索引
• 1、苏州河的简介 • 2、苏州河的历史 • 3、苏州河恶臭现象和基本整治 • 4、苏州河整治的现状(简单口述) • 5、苏州河发生的变化对于上海的影响
黄浦江主要支流,又名吴淞江,是上海境内仅次 于黄浦江的第2大河。因发源于苏州附近的松陵 地区,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 故称之为“吴淞江”。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 穿过江南运河,流经吴江、苏州、吴县、昆山、 嘉定、青浦等县市,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 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平均河宽约40~50米, 流量平均仅10立方米/秒,旱季则接近于零。低 水位时水深2米左右,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主要 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

苏州水的故事

苏州水的故事

苏州水的故事有:
巴解治水:相传在公元前2283年,尧帝委派大禹治水期间,有一位叫巴解的官吏在阳澄湖一带负责治水,他遵循大禹的主张,疏通河道,开渠排水,依靠民众,辛劳十余载,把洪水引入了东洋大海。

于是露出了大片耕地,农民种上了庄稼。

随着水域的缩小,陆地的扩大,原来生活在水中的大批“八脚大虫”纷纷爬上陆地捕食,糟蹋庄稼,为祸田间。

巴解看到人们刚刚经历了水灾,又有虫灾袭来,忧心忡忡。

为了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他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捕食大虫,以济灾民”的办法。

小桥流水人家:当你踏入苏州古城,只见处处水道交织,窄窄的河道两旁是低矮的黑瓦白墙,沿河家家户户有码头,一座座精巧园林隐藏其中……苏州内城水系自古以来一直有着比较好的规划。

这些运河,构成了苏州与外界联系的四通八达的水道。

因此,苏州古城与大运河紧密相联,护城河便是最古老的运河河段之一,而苏州的小桥流水则是大运河的一个内城水系,这个内城水系与大运河相融相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古城区河道的历史变迁
苏州市北枕长江,西临太湖,东连吴淞江,南达杭嘉湖。

运河绕城而行,水运发达,物产丰富。

自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斯城,凿斯水”,营建阖闾大城开始,苏州城市河道就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盘门外城河
经过一代代人千百年锲而不舍的努力,至唐宋时,苏州古城内河道体系就已相当完备。

这从唐代诗人咏唱苏州的诗篇中能得到有力的佐证。

白居易有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反映了唐朝时期苏州河道“河如缎带,桥似繁星”的盛况。

据宋《平江图》测算,当时城内河道长达82公里,除内城河一环外,有主干河道横河14条,直河6条,尤以城北河道最为密集,整个城区河街并行,几乎是一街一河,即前门是街,后门是河,呈著名的“双棋盘格局”。

明吴中水利全书载“城内河流三横四直之下,如经如纬者数以百计。

皆自西趋东,自南趋北,历唐、宋、元不湮”。

纵横交错、如网似织的城市河道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充满灵气,小桥流水的风貌更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

这是我市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独特风貌,是一个具有高度城市建筑科学和文化艺术相互交融并有着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遗产。

苏州古城构筑了功能上科学合理、使用上方便适用、形态风貌上秀丽柔雅、空间环境上亲切宜人的水城格局,实现了适用、方便与美观的统一和“人、城市、水(自然)之间和谐融合”。

苏州市河道管理处在2003年2月份启动了古城区“一河一档”调查工作,测量统计得出古城市河道约长35公里(不包括护城河),“三横三纵”主河道约长18公里,平江、南园、阊门支流约长17公里。

历史上各个时期河道数据见下表。

历史各个时期河道情况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