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崩溃论

合集下载

浅析伯恩施坦对“资本主义崩溃论”认识的合理性

浅析伯恩施坦对“资本主义崩溃论”认识的合理性

浅析伯恩施坦对“资本主义崩溃论”认识的合理性一、对修正主义的重新定义非正统马克思主义是相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而言的,“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

正统马克思主义,始终本着遵循原著的精神和尊重原文的态度,传承着马克思的精神和品质,捍卫着马克思主义的地位。

笔者认为,尽管是正统马克思主义无非也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家之言,而且正统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教条化和僵化的趋势日益严重,它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追求唯一性和排他性,往往更倾向于形成结论性的观点。

而非正统马克思主义则以怀疑的精神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的阐释,它不是反马克思主义,也不是非马克思主义,更不是假马克思主义,而是更具创新和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修正主义”不应当被排出马克思主义之列。

“修正主义”并没有另起炉灶,它还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同于正统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依然遵循马克思主义。

这是我们理解伯恩施坦“资本主义崩溃论”的前提和基础。

二、伯恩施坦对“资本主义崩溃论”的怀疑对于资本主义的命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它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催发了使自己足以走向灭亡的社会条件,同时也培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共同发展,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逐步登上巅峰的同时,无产阶级也不断的走向成熟并且强大起来,这样就要发生资本主义的倾覆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之后,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普遍坚持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论断,甚至是即将崩溃,并且他们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崩溃理论的怀疑者,统统冠以“修正主义”——“非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帽子,伯恩施坦自然身处其中。

1898年伯恩施坦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上发表《声明》,表明,”我反对这样的见解:我们面临着指日可待的资产阶级的崩溃,社会民主党应该根据这种即将到来的巨大社会灾变的指望来确定自己的策略或使自己的策略以它为转移,我不折不扣地坚持我的意见。

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21世纪重大事件启示

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21世纪重大事件启示

二、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灭亡的阶级条件。表现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 而且还受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大 土地所有者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坚 定性。 社会化大生产使无产阶级日益成为有机的整体。
——二十一世纪重大事件启示
选题背景


150年前,马克思 恩格斯在《共产党 宣言》中提出了 “两个必然”。 时至今日,资本主 义并没有灭亡,反 而得到了很大的发 展。
一、2008年金融危机 二、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
三、2010年阿拉伯之春
一、2008年金融危机
以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以美国金融系 统的全盘崩溃为起点,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 全世界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大批企业破产,国际贸易急剧萎缩, 和无数的工人失业。
一、2008年金融危机

资本积累是推动资本主义灭亡的物质条件;
通过资本积累,一方面资本的规模得到了扩大, 对于单个资本而言,可以提高竞争力,获取超额利 润,所以,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积累冲动。另一方 面,资本积累客观上使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加快, 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有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亡奠 定了物质基础。
一、2008年金融危机

快速加大的贫富差距推动了资本主义的灭亡。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随着资本积 累社会将产生两极分化,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 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二、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
占领华尔街是2011年9 月开始主要发生在纽约的 集会活动,其目标是要持 续占领纽约市金融中心区 的华尔街,以反抗大公司 的贪婪不公和社会的不平 等,反对大公司影响美国 政治,以及金钱和公司在 全球经济危机中对法律和 政治的负面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在崩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在崩溃

国外动态社会科学报/2002年/03月/14日/第007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在崩溃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访谈录吴迎春游常山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宣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走向衰退而大受瞩目的左派社会学者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早就预测了全球化自由市场经济已走入绝境,而取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新秩序”,将在2005年才会出现。

经历了新世纪的第一场大战、第一次经济大萧条之后,让人不得不怀疑,到底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出了什么问题?到底周而复始的不景气循环会将人类带往什么新涅槃?日前,这位世界体系理论大师接受了专访。

问:您对2005年的预测非常悲观,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否描述一下您对未来的主要预测?答:我所以预测“世界体系”即将解体,有两个理由,其一就是在未来资本主义体系中,所有人的利润都会愈来愈薄,这是资本主义体系结构天生就有的限制,不是任何人可以做什么就能改善的。

所以一方面我看到资本主义全球经济体系发展的限制;另一方面,我也看到政治的衰退,就是国家的角色愈来愈弱,因为社会中有愈来愈多的人,由于所得差距愈来愈大,对自己的未来也愈来愈不满。

从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得出来,所得与资本间的“鸿沟”愈来愈大。

以往人民相信只要透过政治活动,就可以弥合这个鸿沟,这是让人民“稳定”的重要力量,就是人民要“相信”未来会比今天更好。

但过去二、三十年间,全球的人民逐渐丧失了这种“信心”。

再加上全球企业都发现赚钱愈来愈难,资本家也开始不满,大家都愈来愈没耐心。

经济加上政治压力,自然造成我预测的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危机。

我想,我们会在2025年或者2050年走出这个混乱的过渡期,建立一些“新秩序”,世界能再度恢复“正常”,有一个新的运作体系。

至于未来的结构或秩序会是什么,还很难说……问:您希望在未来的新世界体系或新秩序里,至少应具备哪些条件?答:当然,在未来的新体系中,人们还是会依据一种新的阶层关系而被分成两种:特权与非特权阶级。

对资本主义危机的认识

对资本主义危机的认识

对资本主义危机的认识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给出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论断。

在此之后,马克思分析研究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后指出:“资本主义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由此可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不断尖锐化,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加深,使社会再生产不能顺利进行,从而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

这种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对抗性的矛盾,故而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辩证而全面的分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主义制度,促进了人的解放,把生产力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发动了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生产出了大量物质财富,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而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主义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拉开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序幕。

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生产发展与社会关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和不和谐。

首先,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严重的剥削。

本应有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的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独自占有;由劳动人民生产出来本应由全体人民共同享用的劳动产品也被资本家独自占有。

在利益的趋势下,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只有把更多的人口密集起来,把更多的生产资料集中起来,结果是财富愈发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与拥有生产力的无产阶级之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生产不断扩大与消费者购买力萎缩之间的矛盾开始升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冰岛:岛在经济前景良好的前几年, 金融业效仿其他发达国家的投资银 行,在国际金融市场大量借入低利 短债,投资高获利长期资产,比如 房地产、次贷按揭资产等,导致冰 岛银行借贷过多,资产负债出现严 重不平衡。在今年全球经济危机连 锁反应后,冰岛金融业现在外债已 经超过1383忆美元,而冰岛国内生 产总值仅为 193.7 亿美元这个曾经 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似乎一夜之间成 为了世界最穷的国家。从理论上说 冰岛作为一个国家已经破产了。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欧盟:伴随着经济形势恶化,欧 盟失业率自去年开始上扬,金融 危机爆发后更是加速攀升,而年 轻人失业率上升得尤为迅猛。数 据显示,从去年第一季度到今年 第一季度,欧盟总体失业率上升 了1.5个百分点,而15岁到24岁 的年轻人失业率上升了 3.7个百 分点。除保加利亚外,欧盟其余 26个成员国的年轻人失业率均有 不同程度的上升。
实质:调整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加强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限制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 机
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 制之间的矛盾。 其具体表现是: 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 缩小的矛盾; 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 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与生产的社会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 动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面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 -------罗斯福新政
主要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复兴工业 (3)、调整农业政策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5)、进行社会立法

对伯恩斯坦主义的再认识

对伯恩斯坦主义的再认识

对伯恩斯坦主义的再认识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伯恩斯坦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内部逐渐生根发芽,他认为无产阶级可以通过非暴力革命的方式进入社会主义,例如参与选举,进行议会斗争。

总的来说,伯恩斯坦主义可以概括为:渐进的、改良的、反暴力的以及民主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伯恩斯坦;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1、伯恩斯坦主义的理论根基1.1现实土壤: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十九世纪中后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和平稳定,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生活和政治的发展变革,资本主义内部不断调整和完善,如:规范市场竞争,改善工人生存条件,革新技术,扩大规模,一种法制、文明的社会制度逐渐建立。

到了十九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由自由向垄断过渡,这一时期两党政治正式形成,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推广,公民的政治素养不断提高,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陆续都通过革命或者改革颁布了宪法,设立了议会,资产阶级代议制随之确立,公民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暴力革命的方式逐渐淡化,人们更倾向于一种和平、渐进、缓和的方式参与斗争。

伯恩斯坦在革命实践中,也越来越发现这种和平的方式更有利于开展工人运动,更有利于取得实效性的成果,他开始质疑马克思的暴力革命,认为暴力革命不但不会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且会破坏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1.2思想基因:各种修正主义的前奏其实,伯恩斯坦主义之所以能够产生,不是只有大社会背景提供适合他的生存土壤,还有他个人受到的杜林和拉萨尔的影响以及他看到了社会并没有像马克思预言的全面崩溃,这给他的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杜林,德国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主张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强调唯物主义,但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又倒向唯心主义先验论。

他主张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放弃革命,认为通过变革分配的方式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同时也否认共产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伯恩斯坦对杜林的论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杜林的观点补充或继续了马克思主义。

“适应论”与“崩溃论”之争--伯恩施坦与卢森堡关于资本主义信用

“适应论”与“崩溃论”之争--伯恩施坦与卢森堡关于资本主义信用


争 论 的过 程
伯 恩施 坦对 “ 崩 溃论 ” 的发难 始 于 1 8 9 8年 《 崩溃 论 和殖 民政 策》 一 文 。在这 篇文 章 中 ,他提 出了 “ 和平 长人 社 会 主 义 ” 的现 实 可能 性 。他 指 出 ,当 时德 国党 内 占优 势地 位 的看法 是 ,资本 主 义迟早 将 有一场 巨大 的经 济危 机并 扩展 成全 面 的社 会危 机 ,结 果是 无产 阶级 作 为革 命 阶级 掌握 政权 , “ 按社 会 主义 方 向实 现社 会 的全 面 改造 ” ②。他认 为这 种观 点 是 地 道 的 “ 崩溃论” 和 “ 空想主义” ,因 为 现代 信 用
作者简介 :聂大 富,山东大学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博 士研 究生 ( 济南2 5 0 1 0 0 ) 。感谢王建 民教授 对本 文
初 稿 提 出 的批 评 建 议 。
基金项 目:山东省社科基金 项 目 “ 弘扬优 秀传统文化与 坚持走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 究” ( 项目
号 :1 5 C WH J 1 0 ) ,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 学重点研 究基 地重大项 目 “ 统一战线 的发展 与社会主 义
2 0 1 6年 第 4期 ( 总第 1 3 0期)
当代 世 界 社 会 主 义 问题
I s s u e s o f C o n t e mp o r a r y Wo r l d S o c i a l i s m
De e .2 01 6
A Q u a r t e r l y , N o .4
“ 适 应 论 " 与 “ 崩 溃 论 " 之 争
伯 恩施 坦 与 卢森 堡 关 于 资本 主 义信 用 的 争论研 究
聂 大 富

罗莎·卢森堡资本主义论中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罗莎·卢森堡资本主义论中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2022年第3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S e p t.2022(总第153期)I s s u e s 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 W o r l dS o c i a l i s m A Q u a r t e r l y,N o 3罗莎 卢森堡资本主义论中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舒新㊀王春丽摘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理论家就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㊁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社会主义的逻辑前提㊁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成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提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卢森堡资本主义论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场跨世纪的论战中表达出来的.用辩证的历史研究法去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㊁永持对社会主义革命的信心去实现以 人民性 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是卢森堡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旨.卢森堡的这一思想主旨,对于正确认识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㊁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罗莎 卢森堡;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思想卢森堡是为革命而生的理论家,她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与阻碍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发展的各种思潮作了坚决的斗争.卢森堡通过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㊁考茨基中派主义的斗争以及同列宁在 组织问题 上的争论,阐述了她对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㊁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社会主义的逻辑前提㊁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等问题的思考,卢森堡资本主义论中的社会主义思想也因此得以系统阐发.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卢森堡所提出的问题和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不但有利于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经验教训,而且对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潜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根由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㊁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卢森堡对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这个问题的阐发,是在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作斗争时完成的.卢森堡指出,修正主义者就是口头上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实际上却是企图从根本上摧毁马克思主义的人.在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㊀㊀作者简介:舒新,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春丽,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79).㊀㊀基金项目:2021年度华中师范大学人才引进建设项目 列宁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及其争论研究 .卢森堡从逻辑上勾勒出了伯恩施坦 修正 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图.伯恩施坦从否定资本主义崩溃论开始,在理论上赋予资本主义以永生的能力,进而在实践中推崇社会改良,抛弃阶级斗争,最终因 失去了政治罗盘 而背叛了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这样,伯恩施坦的全部社会主义观点㊁全部的世界观都彻底崩溃了①.(一)伯恩施坦社会主义观点的彻底崩溃伯恩施坦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看法称为 崩溃论 .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崩溃论是以导致经济全面崩溃的总危机的爆发为基础的.那么,只要导致崩溃的总危机不发生,资本主义崩溃论就不能成立.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㊁企业家组织和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得资本主义产生了适应新发展的机能,资本主义走向经济社会全面崩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因此,他认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崩溃论从根本上就是一个 带有宿命论音调 的命题②.卢森堡对伯恩施坦的这一论调进行了驳斥.她指出,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三种后果基础上的.这三种后果是:第一,经济增长的无政府状态致使资本主义的崩溃不可避免;第二,生产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前提;第三,无产阶级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的不断提高.在这 三个后果 中,第一个后果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基于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只有承认第一个后果,后两个后果才具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③.然而,伯恩施坦为了铲除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反对的恰恰是第一个后果.在否定第一个后果的前提下,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完全丧失了,伯恩施坦就顺理成章地将第二㊁第三个后果 修正 为资本主义的 新的机能 .这样一来,伯恩施坦就为自己脱离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来定义社会主义作了理论铺垫.卢森堡进一步指出,伯恩施坦否定资本主义崩溃论,推崇资本主义适应论,将社会主义从客观物质的基础上搬起来放到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去,意图在于从理论上赋予资本主义以永生的合理性,唆使社会民主党在实践中抛弃阶级斗争,推崇社会改良,进而彻底背叛社会主义革命④.所以,马克思主义和伯恩施坦主义之间,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是 非此即彼 的立场抉择.鉴于此,卢森堡告诫德国社会民主党,对无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来说,伯恩施坦的言论极具迷惑性㊁欺骗性.社会民主党当前 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就是从本质上认清伯恩施坦理论中隐藏着的反马克思主义内核⑤.为了对伯恩施坦的资本主义适应论进行批判,卢森堡对伯恩施坦提出的三大 适应工具 进行了逐一批驳.第一,信用制度不是资本主义的 适应工具 ,而是起着社会主义 革命作用的手段 .虽然信用制度有可能 在某一点上把束缚住的力量解放出来 ,但这种调节能力只限于短时期内.信用制度本身的发展不但不能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而在新的形式上促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向更广泛更深刻的经济危机⑥.第二,卡特尔不可能起到协调资本主义生产中各种复杂矛盾的作用.尽管对一个工业部门来说,卡特尔可以通过协调利润42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2年第3期①②③④⑤⑥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殷叙彝编:«伯恩施坦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分配上的竞争起到暂时缓和矛盾的作用,但如果把它扩展到全部的工业部门,它的这种作用就消失了.从生产集中和技术改进等方面来看,卡特尔的发展壮大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更广泛的物质和组织准备,反而加速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①.第三,中小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说明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卢森堡将大小资本之间的竞争比喻成割草,小资本被周期性地割掉,又很快长出来,再被大资本割掉.小资本在不断生长㊁不断被割掉的过程中,生存周期越来越短,生产方式和投资方式的变动越来越快.那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社会代谢的速度越来越快了.这种状况,不但不是资本主义具有自我革新能力的体现,反而表明了资本主义已经开始了向社会主义新制度的过渡②.(二)伯恩施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彻底崩溃首先,卢森堡批判了伯恩施坦对辩证法的背叛.辩证法是无产阶级冲破黑暗㊁走向未来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正是在辩证法的指导下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虽然无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受到资产阶级的羁绊和压迫,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暂时的,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㊁实现社会主义是不可避免的.伯恩施坦资本主义适应论的特色就是用 机械的㊁非辩证的方法 去研究资本主义,抓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一些暂时的㊁个别的现象,采用片面的㊁僵化的方法断定资本主义经济 同时完全崩溃 的可能性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了③.此外,卢森堡指出,资本主义崩溃论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资本主义因自身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而走向崩溃的历史必然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客观必然性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革命信念的理论依据,是必须确信而不容怀疑的.二是指资本主义灭亡的速度㊁时间㊁形式等.这些 非本质的㊁次要的东西,是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④.伯恩施坦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速度㊁时间越来越不确定为借口,进而要从根本上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崩溃的历史趋势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原理,实际上就是将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和资本主义崩溃的具体形式这两个层面的内容混为一谈.卢森堡认为,伯恩施坦主义的研究方法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派的方法论如出一辙.庸俗经济学家就是把个别资本家之间的竞争现象当作资本主义经济整体现象,从而相信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从资本主义本身去寻找治疗资本主义的解药,只想给资本主义的伤口贴膏药而不想对资本主义采取革命的方法⑤.伯恩施坦在 用利剑对准辩证法 的同时,也斩断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自然历史过程.伯恩施坦的方法论正是他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 最细致和最可靠 的体现⑥.其次,卢森堡批判了伯恩施坦对马克思的历史研究法的违背.历史研究法是马克思解开资本主义经济密码的一把 有魔力的钥匙.马克思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看作一个历史现象,它从自然经济的过去走来,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只有运用历史研究法,才能从历史长河中去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和未来社会的实现路径.而伯恩施坦不是用历史的眼光52罗莎 卢森堡资本主义论中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①②③④⑤⑥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页.看待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他用片面的㊁僵化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一切经济生活现象,将整个资本主义的有机体割裂成 一部死机器的拆散的零件 ①.采用这样的研究方法,伯恩施坦就不能从总体上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化的趋势,不能理解资本主义社会进步因素的积累和社会主义最终目标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只能 在一个不可改变的资产阶级社会中看到人类发展的终点 ②.伯恩施坦主义抛弃了历史研究法,最终必定会被历史所抛弃. (三)伯恩施坦理论中隐藏着放弃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用心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问题上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命题:一个是 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 ,另一个是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两个命题互为前提,相互佐证,精辟地表达了他以社会改良代替社会革命的修正主义思想.卢森堡对这两个命题进行了严厉的驳斥.卢森堡指出,伯恩施坦将国家标榜为社会发展总体利益的代表是十分荒谬的.从国家的阶级性来看,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必然会尽可能地利用手中的政权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虽然国家为了社会发展的利益担负了某些共同利益的职能,但是国家在管理社会事务时,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永远是其最高宗旨.只有当社会发展同整个统治阶级的一般利益相符合时,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才是一致的③.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利益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筑起了一堵高墙, 这堵墙靠社会改良和民主的发展是打不通的,相反,它会因此更高更牢固.要打垮这堵墙,只有靠革命的铁锤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④.所以,无论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了多少社会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都不可能通过社会改良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虽然都推动社会进步,但却不能等量齐观.社会革命是为彻底铲除旧制度的经济根源㊁建立新社会制度而进行的政治行动,是推动社会质变的力量.社会改良是在现存的社会制度下为了改善劳动人民的经济状况㊁推进各种民主措施所进行的日常斗争,是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时机还没有成熟时进行阶级斗争的一个手段.只有以社会革命为目标,社会改良的成果才具有意义.如果将不以社会革命为目的的合法改良作为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唯一手段,实际上就是取消了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最终目标,放弃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崇高理想⑤.二㊁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社会主义的逻辑前提卢森堡在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论战中集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社会主义的逻辑前提这个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交汇期.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社会主义运动的范围越出了欧洲走向了世界.第二国际理论家以全球化的视野对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限度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逻辑前提进行了重新思考,构建了不同范式的帝国主义论,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森堡构建了以资本积累为主线的帝国主义论,阐明了她对帝国主义时代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帝国主义时代62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2年第3期①②③④⑤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27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限度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之间的辩证关系,捍卫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一)资本积累的逻辑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1913年,卢森堡撰写了«资本积累论».卢森堡指出,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图式以一个假想的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前提,从理论上阐明了资本积累中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其实,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除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之外,更关键的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家首先要通过交换将剩余价值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而后才能将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资本积累.在卢森堡看来,在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资本积累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用于积累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无法在其中找到 购买者阶层 .这个 购买者阶层 必须独立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之外通过交换与资本主义发生关系.于是,卢森堡将非资本主义经济引入到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考察中,构建了一个包括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内的资本积累图式,刻画了资本主义不断吞噬非资本主义经济㊁日益成为 世界普遍形态 的图景.然而,资本主义不能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生产方式.因为,资本积累是以非资本主义经济环境的存在为前提的,如果资本主义成为全球的生产方式,世界上不再存在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了,资本积累就无法进行,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就会终结.资本积累的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是一个在全球扩张中走向自我崩溃的历史进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生产方式.因为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和谐的经济制度①.卢森堡对资本主义历史限度的论证方式,曾被看作是 经济决定论.实际上,卢森堡远远超出了第二国际 经济决定论 的视野.卢森堡在论证资本主义自我崩溃的同时,也强调了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和革命行动的重要意义.她始终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主体性两个向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卢森堡提出资本积累论的价值在于,她不但从资本主义经济根源出发解读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而且还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性.她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不能消极等待资本主义达到 资本自己所创造的这种自然经济绝境.资本主义的自行消亡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实现.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消亡到来之前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否则,资本主义的崩溃所带来的只能是社会历史向野蛮状态的倒退.这样,世界历史将面临两种结果:要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要么是世界文明遭到彻底毁灭的野蛮状态,非此即彼.而这两种结果的选择, 要由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来决定②.所以,在卢森堡的著作中,她一再声明无产阶级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发表后,遭到了广泛的批判.作为一个革命家,卢森堡并不惧怕批评.但令她痛苦的是,大多数理论家并没有把握她提出问题的根本意图.他们纠结于她的数学图式,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她的资本积累论进行批评.卢森堡多次表明,她研究资本积累,目的是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作斗争.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资本积累论»的写作背景以及围绕这一著作而展开的理论斗争.由于修正主义者从 个别资本家 的立场以及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出发,将资本积累问题看成是商品 货币在生产㊁流通过程中发生交换的一种经济形式,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是合乎自然规律㊁符合人的理性本质的结论.而«资本积累论»就是要将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总体来看待,将资本积累逻辑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72罗莎 卢森堡资本主义论中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①②[德]卢森堡:«资本积累论»,董文琪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466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3页.联系起来.因此,在卢森堡看来,«资本积累论»不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而是一部系统表达她的社会历史观的著作.在«资本积累论»中,卢森堡将资本主义的发展放到世界政治经济总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总过程中去考察,将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张问题转化成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问题,将资本积累的辩证法演变成为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辩证法.这样一来,资本积累运动的终结就是资本主义历史的终结.(二)总体性历史观视阈下的社会主义逻辑前提第一,历史必然性维度: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走向自我崩溃的最后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阶段.卢森堡以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关系的互动演化为依据,把资本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 资本反对自然经济的斗争㊁反对商品经济的斗争以及为了争夺现存的积累条件而在国际舞台展开的竞争 ①.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从资本积累的逻辑理路来看,资本积累的最后结果,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一切国家和一切生产部门的惟一的经济形式.而一旦达到这种境地,资本积累就无法继续进行,资本主义崩溃的历史命运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从国际政治现实来看,军国主义㊁殖民主义成为加速资本主义崩溃的 致命的手段 .为了争夺越来越稀缺的非资本主义经济环境,资本主义列强不断扩军备战,整个世界充满了 暴力㊁欺诈㊁压迫和掠夺 .一旦列强之间发生战争,对世界资本主义和整个世界局势将 具有致命的意义 ②.第二,历史主体性维度: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资本积累的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经济绝境,但是无产阶级却不能消极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资本主义自行消亡后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整体性崩塌,是社会历史向野蛮状态的倒退.所以,在资本主义崩溃到来之前,发动社会主义革命以拯救人类文明,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阶级斗争的规律来看,全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模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随的是世界经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断扩大,国际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国际无产阶级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最后结果到来之前发动反对国际资产阶级的暴动,实现社会主义,才能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和历史命运.三㊁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成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提卢森堡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成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提的论析主要体现在同列宁的争论中,即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原则以及夺取政权后的国家政权建构理论问题.卢森堡对列宁的批评,主要有三篇文章:1904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㊁1911年的«信条: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状况»和1918年的«论俄国革命».在这三篇文章中,凡涉及反对修正主义㊁用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时,卢森堡和列宁的立场观点是高度一致的,但二人在组织原则上始终存在着较大分歧.卢森堡和列宁在组织问题上产生分歧的认识论根源,在于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主体的核心力量的界定不同.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谁是社会主义革命的 先行者 ,抑或说,是政党的自觉性活动还是人民群众的自发性运动构成社会主义革命主体的核心力量?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是卢森堡和列宁在组织原则上产生分歧的根由.卢森堡一直坚信 工人阶82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2年第3期①②[德]卢森堡:«资本积累论»,董文琪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366页.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

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

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严重冲击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虽然封建自然经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依然占主导地位,但却不可避免地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开始土崩瓦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表着当时历史条件下先进的生产力,在自然经济接近解体的前提下以及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的双重诱导和刺激下,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开始了其曲折的发展历程。

1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曲折分期1.1 清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清朝末年,当统治者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时,英国首先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豺狼般的西方列强们带着无尽的欲望和贪婪,在华夏大地上肆无忌惮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而《南京条约》、《望厦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迫使中国的自然经济一步步走向崩溃;通商口岸被迫打开、协定关税险遭破坏、外国商品大量流入,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与爱国之心的驱使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条件下,早期的资产阶级开始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近代企业。

期间主要的企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等。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有了初步的发展,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内在动力和新兴的阶级基础。

首先,技术力量薄弱,严重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技术,深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其次,封建统治阶级之所以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不是真正想改变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他们不过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因此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得不到当时政府的真心支持,反受其压;最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致使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性。

同时他们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也是双面的。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与束缚。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有关论述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有关论述

马克思对虚拟资本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部分论述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第1章第2节《构成价值或综合价值》(1847年上半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09页,生产资本越增加,它就越是迫不得已地为市场(这种市场的需求它并不了解)而生产,生产就越是超过消费,供给就越是力图强制需求,结果危机的发生也就越猛烈而且越频繁。

另一方面,每一次危机又加速了资本的集中,扩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

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3页,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部毁灭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278页象往常—样,繁荣很快就产生了投机。

投机常常是发生在生产过剩已经非常严重的时期。

它是生产过剩的暂时出路,但是,这样它又加速了危机的来临和加强危机的力量。

危机本身首先是爆发在投机领域中,而后来才波及到生产。

因此,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爆发危机的原因不是生产过剩,而是无限制的、只不过是生产过剩之征兆的投机,似乎跟着而来的工业解体不是解体前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过是投机领域内发生破产的简单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国际评述(三)》(1850年11月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92页,所谓合乎比例的生产(这一点李嘉图等人早已提到过),如果只是指资本有按照正确比例来分配自己的趋势,那么,由于资本无限度地追求超额劳动、超额生产率、超额消费等等,它同样有超越这种比例的必然趋势。

(在竞争中,资本的这种内在趋势表现为一种由他人的资本对它施加的强制,这种强制驱使它越过正确的比例而不断地前进,前进!……)资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产的不断确立,又是这种生产的不断扬弃。

资本主义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论证

资本主义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论证

资本主义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论证资本主义是一种基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它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必然性。

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历史的长河,充满了曲折、矛盾和冲突,下面将从生产、交换、利润和社会矛盾等方面,详细论证资本主义从开始到消亡的过程。

首先,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

资本主义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末期,当时农民日渐富足,他们憧憬着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富。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逐渐兴盛,商品所有者开始将盈余资本投入到生产上,形成了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开始。

其次,资本主义通过交换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商品通过市场的交换实现价值的实现和转化。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组织生产,生产出具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其卖给消费者获取利润。

资本家通过不断扩大交换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然而,这种利润追逐的竞争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种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首先是资本和劳动的矛盾。

资本家为了提高利润,往往会压低工人的工资,使工人处于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这导致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

工人阶级的团结和组织使他们有能力争取自己的权益,并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资本主义还存在着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矛盾。

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扩大市场份额,资本家们必须不断创新和降低成本。

这导致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一小部分富有的资本家掌握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财富,而大多数的小资本家则被逐渐淘汰和边缘化。

这种不平等和集中的趋势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此外,资本主义还存在着生产力的矛盾。

资本主义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推动生产的发展。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场的需求会受到限制,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显现。

这导致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暴露无疑。

最后,资本主义的消亡可以追溯到这些矛盾的爆发和积累。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⑷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 存在,所以经济危机的范围必定会超 出一国,波及整个世界。
※题组一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例1】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时说:
“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
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
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这则材料
从侧面反映了美国( )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答案:C
完整版ppt
21
对罗斯福新政中“新”的理解
⒈“新”的理论:出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
论。
⒉“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
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
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
②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
③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④实施《社会保障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Βιβλιοθήκη D完整版ppt17
【例7】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 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 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 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 要说明( )
A.防止盲目竞争 B.保证工人的权利 C.缓和矛盾 D.扩大企业规模 答案:A
完整版ppt
蓝鹰标志
15
【例5】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 代”,1935年,科罗拉多河高约223米的胡佛水坝宣告 竣工,美国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直接目的在于( )
A.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 矛盾

从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从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从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1. 引言1.1 引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经济形势,还可以为解决和预防经济危机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探讨中,资本积累理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资本积累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本积累过程。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速资本积累的过程。

在长期积累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暴露出了各种矛盾和矛盾运动。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进行资本积累理论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外在的矛盾。

只有了解并认识到这些矛盾,才能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避免和减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扩大。

2. 正文2.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不断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过剩和市场饱和、利润率下降和资本过剩、需求不足和投资不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引发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竞争导致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生产过剩和市场饱和现象的出现。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利润率逐渐下降,导致资本过剩和投资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内在矛盾的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着周期性的危机和崩溃的风险。

资本主义的外在矛盾也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国际贸易不平衡、金融风险和政治不稳定等外部因素,都会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造成影响,加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扩散。

要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需要深刻认识和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为建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奠定基础。

2.2 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在经济系统内部不断发生,并且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资本主义的灭亡

资本主义的灭亡

资本主义的灭亡马克思告诉我们,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表现形式,这一根本矛盾是无法消除的。

所以,无论资本主义怎样改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总是不可避免的。

而每一次危机的出现,又促使资本主义本身进行重大调整,一步一步趋向社会主义,以至于共产主义,最终将自己埋葬。

为什么这么说呢?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不顾一切。

“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

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

”所以,推动全球经济不断高速增长的,除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外,更多的源于资本主义本身的逐利性。

那么,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即全球经济的高增长模式可持续吗?让我们结合历史来分析一下。

随着手工业者的分化和商业资本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资本主义不断发展,逐渐使已知范围内的市场趋向饱和。

举例来说,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以意大利城市为代表的地中海贸易急剧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商路所提供的昂贵东方商品令欧洲市场整体饱和,资本在其中无利可图,于是转向海外,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找到了新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解决了资本过剩的问题。

一切看起来很美好,可资本家们很快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万恶的封建制度使得大量的劳动力依附于封建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苦苦挣扎,没有足够的自由劳动力可以供他们驱使,这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怎么办呢?那就要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解放生产力。

革命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在英国是温和的“光荣革命”,进而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扫清了道路;在法国是激烈的“大革命”;在俄国是自上而下的“解放农奴”;在美国是顺应时代的“解放黑奴”;在德国是国家统一的“王朝战争”。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形成的,它揭示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资本主义崩溃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方面。

一、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力是一种商品,而资本家则将与劳动力的价值相等的工资支付给劳动者。

然而,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远远超过了获得工资所需要的时间,剩余部分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形成了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劳动的现象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成为资本主义制度内的根本冲突。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强调了剩余价值对于资本积累和财富的产生与积累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不仅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必然导致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最终将导致革命的爆发。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强调了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理论指导了全球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资本主义崩溃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崩溃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瓦解和崩溃。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协调,私人占有和自由竞争使得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资本主义崩溃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将导致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学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深入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试述列昂惕夫反论的主要内容

试述列昂惕夫反论的主要内容

试述列昂惕夫反论的主要内容
列昂惕夫反论是苏联理论家尼古拉·列昂惕夫提出的一种关于
资本主义崩溃的理论。

根据列昂惕夫的理论,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破产是由于其自身内在的不可持续性而引起的。

列昂惕夫反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列昂惕夫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私人财产制度和市场经济导致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导致生产力发展受到限制。

2. 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列昂惕夫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循环性的经济危机是其内在矛盾的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起伏和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资本积累的不平衡和过度产能导致的。

3. 资本主义的崩溃:列昂惕夫认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经济周期的不可避免性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

列昂惕夫预测资本主义经济将经历一次全球性的大萧条,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总的来说,列昂惕夫反论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周期性危机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而社会主义将取而代之。

这一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的崇高目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崩溃论
在西方经济学家中。

熊彼特也许是唯一的,虽然赞美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但仍然以一种超出个人情感的语调,从经济、政治、文化心理诸方面来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崩溃,强调资本主义是由于它的成就而非失败而走向崩溃。

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的成功在于它导致了国民总产值在收入分配比例基本稳定前提下的长期增长,结果是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消费水平,“现代工人可以得到的某些东西,正是路易十四本人极喜欢得到而无法得到的东西。

”1而造成这种成功的因素之一是资本主义在创造性毁灭过程中形成的大公司大企业这种进行大规模生产的组织形式。

而资本主义的成功却导致了另外一种后果,就是“通过减少企业家和资本家职能的重要性,通过破坏保护阶层和保护制度,通过创造—种敌对的气氛,破坏了资产阶级地位的同—经济过程,也从内部瓦解了资本主义的原动力。

”2
在导致资本主义崩溃的诸因素中,熊彼特认为首要的因素是企业家职能的丧失。

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成功,创新活动越来越成为技术专家们的例行公事,而且所遭受的抵抗也越来越少。

在这种环境中,企业家个人人格和意志力量越来越不重要。

“经济进步日趋于非人身化和自动化,机关和委员会的工作日渐代替个人的活动”。

3企业家的创新职能由于资本主义的成功而丧失了,而随着创新职能的丧失,资本主义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和历史性的存在价值正如中世纪的领主最终在新战争方式中丧失其社会地位和存在价值一样,也会丧失掉,而由有知识的专家队伍来代替。

熊彼特结论说:“既然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它自身的成就趋向于使进步自动化,我们可以由此作出结论:它趋向于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东西一—它会被自己的成就压得粉碎。

完全官僚机关化了的巨型产业单位,不仅会赶走小型中型的厂家,‘剥夺’它的所有权,而且最后也会撵走企业家。

并剥夺整个资产阶级,这个阶级在过程中不仅会坐视它的收入的丧失,并且更重要的是会坐视它的职能的丧失。

”4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的第二个原因是资产者的职能的消失。

资产者的职能就是积累资产,熊彼特认为,这一职能出于两方面的原因而消失。

一是资产者家庭的解体,当体现了资
产者精神特征的成本收益分析进入家庭生活之后,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将发现生儿育女的成本太高了。

于是家庭便出现了解体的征候,而家庭的解体又使资产者失去了积累资产的动力、出现各种反储蓄的行为。

导致资产者职能消失的第二方面原因是资产者对其资产的物质形式的外在地主式的态度。

熊彼特认为,大公司的经理对公司将采取雇佣态度、而大小股东们对公司财产的物质实体将采取外在地主式的态度,这意味着“所有权的保有者丧失了他在经济、物质上、政治上为‘他’的厂,和他对他的厂的控制权而战斗的意志,如果必要,为它战斗到死的意志。

”5同时,大公司的发展消灭了一大批中小业主,结果无论在大公司以内还是以外,都将剩不下一个真心愿意为私有财产的物质实体而挺身奋斗的人。

资产者丧失了积累的动力,丧失了对物质资产的责任感,从而也就丧失了自己的职能。

熊彼特这方面的看法,表明了他与西方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思想联系。

导致资本主义崩溃的第三个因素,是资本主义保护阶层的毁灭。

熊彼特认为,资产阶级实际上没有能力单凭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它更习惯于营业活动,而不习惯于处理政治事务,更缺少封建贵族那种作为统治者的神秘魅力。

因此,他与封建的上层阶级有着一种共生关系,
1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5——86页。

2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04页。

3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6页。

4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8页
5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8页
依靠国王、贵族为自己提供—个保护层。

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将破坏这个保护层。

“在破坏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时资本主义就这样不仅破坏了妨碍它前进的障碍也拆掉了阻止它崩溃的临时支架。

这个以其残酷无情的必然性而予人以深刻印象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消除制度上的枯枝败叶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赶走和资本主义阶层共生的老伙伴们的过程,和他们共生在一起.原是资本主义图式的本质要素。

”6熊彼特的这—看法与他身上自小养成的贵族气息是不无联系的。

熊彼特认为,除了上述导致资本主义崩溃的客观因素外,引起崩溃的主观因素是资本主义所成功所导致的充满敌意的社会气氛。

他认为,只有从长期观点出发,才能看到资本主义的成就;但从短期看,它尽是缺点,尽是对利润的追求和经济的无效率。

他指出,资本主义无法使人们对它产生一种依恋感情,它使工人们大大提高的生活水平,被工人当作是理所应当的,而它所造成的失业威胁却使工人随时怨恨资本主义。

他进一步指出.单凭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的敌意,并不足以形成对资本主义的有效威胁。

但资本主义却不可避免地会蕴育出一个助长这种敌意甚至威胁资本主义生存的社会集团——知识分子。

资本主义使高等教育普及化,结果使知识分子供大于求而造成失业,从而导致知识分子的不满。

而由于知识分子是政府公务人员的来源之—,因此知识分子的这种不满态度将不仅影响到立法,也将影响到行政措施。

他指出,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统治阶级往往有可能控制知识分子,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却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控制知识分子,因为控制知识分子就意味着要限制个人自由,限制个人自由是与资本主义秩序、私人企业生存的基础不相存的。

熊彼特强调,上述因素的作用是逐步发生的,资本主义不会在一个短时期内崩溃,它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出现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对于这个过程来说,—个世纪也只能算是短时期。

熊彼特的崩溃论,如果从1942年发表算起,迄今才半个多世纪。

这个时间对于考察资本主义的制度趋势来说,显然是太短了,因此难以以如此短时期中的史实(不论是有利或不有利于他的)来对他的崩溃论作出最终定论。

然而,虽然与马克思的理论有着根本的区别,他的崩溃论却能使我们开拓思路,有助于我们根据今天的现实,对资本主义的制度趋势作出我们今天的判断。

6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