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bcb38cce2f0066f4332217.png)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______ ,______ (《诗经•关雎》)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 。
______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______ ,______ ”两句,表现了荆轲决然赴秦、义无反顾的精神风貌。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个题。
忆秦娥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的委山上,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中夹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遵义会议,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没道,不要说。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一、二两句以烈烈西风、长空雁叫营造战前气氛,场面阔大,气氛紧张、肃杀。
B.两个“霜晨月”叠用,既点明时间,说明行动在黎明前,同时使气氛变得舒缓。
C.“马蹄声”“喇叭声”以动衬静,虽没直接描写红军战士形象,却有如在目前之感。
D.整首词以写景作结,描写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含有不尽之意,引人浮想联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譬.(pì)如木讷.(nà)避讳.(huì)不悱.(fěi)不发B.描摹.(mó)寄宿.(sù)攒.(cuán)射叱咤.(zhà)风云C.凌侮.(mū)浸.(qīn)渍横亘.(gèn)涕泗.(sì)交流D.翌.(yì)年舔舐.(shī)弄.(nòng)堂殒身不恤.(xuè)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2018-2019学年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3d305ea240c844769eaeef5.png)
2018-2019学年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自贡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自贡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f05103813c1ec5da51e27037.png)
自贡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2018·浙江模拟) 下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 湍急/喘息禅让/嬗变诽谤/斐然B . 抹杀/抹墙框架/诓骗着想/卓越C . 荫庇/饮马干系/干流边塞/茅塞顿开D . 肄业/酒肆箴言/缄默慑服/蹑足沙砾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融洽陷井张灯结彩前仆后继B . 自诩陨落旁证博引水泄不通C . 烦躁涣散津津有味咎由自取D . 横幅弹劾怨天由人神采奕奕3. (2分) (2019高三上·牡丹江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我看着天空飞来飞去的鸽子,不禁感慨:偌大一座北京城,竟找不到一枝之栖。
B . 当登上黄山天都峰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恐惧之感。
C . 雾霾天气与工业污染、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休戚相关,但现实中,淘汰落后产能、改变能源结构等措施的落实步履维艰。
D . 电视剧《红高粱》讲述了一段关于爱与恨、征服与被征服的充满生命力的传奇故事,情节波澜壮阔,获得了观众一致好评。
4. (2分)(2018·郑州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感动中国”人物蕴藏着正能量,不仅让个人信念得以彰显,更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得以完美地再现。
B . 《见字如面》节目中,那些家书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重返人们身边,我们仿佛真的通过那些文字、话语与我们相隔遥远的人见面了。
C . 诺贝尔奖在历史上也出现过颁给了错误的研究成果,遗漏了伟大的发现,得到奖励的科研成果危害人类,因而难称完美。
D . 大量阅读绘本故事,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领他们跨进更宽广的生活領域,唤起他们对个体生命和广袤宇宙的追问。
5. (2分) (2017高二下·龙江月考) 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 夭其嗣:夭折了他所继承的事业,比喻事业后继无人B .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庄宗是谥号,谥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aea173a5e9856a561260e3.png)
C.“马蹄声”“喇叭声”以动衬静,虽没直接描写红军战士形象,却有如在目前之感。
D.整首词以写景作结,描写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含有不尽之意,引人浮想联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8.0 分)
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句式,写一段话。不超过 100 字。 《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孔子大卫•科波菲尔 四、名著导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0 分) 6. 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令人动情的瞬间,或喜或悲,或振奋或失落……因为某一 个人,某一件事,甚至一个画面、一句话……请以“那一瞬”为题写一篇文章,讲 讲令你动情的瞬间故事 要求:①内容自选,立意自定;②注意运用本学期学习的写作方法:③不得套做, 不得抄袭: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 800 字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6.0 分)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 B.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才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 C.大量的新词新语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 D.大量的新词新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涌现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生生不息反映推陈出新 B.源源不断反应推陈出新 C.源源不断反映吐故纳新 D.生生不息反应吐故纳新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同时使另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 B.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和流行,同时又逐渐冷落了另有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词语。 C.在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的同时,又逐渐冷落了另有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词语 D.在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和流行的同时,另有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 5. 请从下列作品或人物中任选一个,以“我喜欢作品(或某一人物),因为……”的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c4b11b856a561253d36fd0.png)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由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时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
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
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
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
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
《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
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01(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01(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19ccbdad02de80d5d84045.png)
参考答案1. C2. A3. B4. A5.①“我”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将小说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借助第一人称“我”之口叙述,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③通过抒写“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6.①明指乡村里成熟后无人采摘,烂了落了的果子;②暗喻乡村里像果子一样不被重视、缺乏关爱的留守孩子;③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在市场经济和打工潮的冲击下农村日益衰落的社会现实的忧虑。
7. B8. C9.①家长应理智对待,并量力而行;②学校应坚决执行为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规定,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③教育主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应明确职责,加强行业的监管与治理。
④政府部门对高校生源选拔制度进行联动改革,改变“唯分数论”的选拔模式。
⑤社会应避免“文凭歧视”,特别是用人单位也要不拘一格用人才。
10. B11. A12. D13.(1)不久敌寇又进犯劫掠兴宁口,秦纮率兵连续击退敌人,并追回被掳掠的东西,朝廷下玺书慰劳他们。
(2)秦纮亲自祭奠阵亡将士,掩埋他们的遗骸,上奏要求详细记录死于战争的指挥朱鼎等五人的业绩,抚恤战死的将士家属。
14. D15.①借景抒情。
诗借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抒发主人公失望、愁苦的情感。
②比喻(或象征或拟人)。
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
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又是借物写人,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16.(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3)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17. A18. C19. B20.①“启示”改为“启事”。
②“各位同学们”重复,去掉“各位”或“们”。
③应写明拾物地点。
④物品的特征不应具体写出,改为“内有人民币若干”。
⑤去掉“本人十分感谢”。
21.对无名路命名首先需规划部门查阅历史资料,现场实施踏勘,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命名预案,再征求各方意见,并召开专家论证会,最终形成命名意义,报请上级政府审定。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1c40172af90242a895e548.png)
2018—2019学年上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黄亚果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
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
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
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
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
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
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
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
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
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ee944d43dd88d0d232d46a53.png)
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4分)1. (16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阅读《包身工》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④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⑤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⑥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
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a734a584254b35effd3418.png)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乱象丛生,奇形怪状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个别城市甚至成了外国设计师“奇思妙想”的试验场。
归纳起来,我国城市建筑乱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贪大。
一些地方热衷于搞大工程、建大广场,“领着群众干,做给领导看;风风光光上马,冷冷清清收场”。
二是媚洋。
在一些城市,山寨白宫、山寨凡尔赛宫、山寨威尼斯小镇频频亮相,在西方国家只存在于书刊或展览会上的畸形建筑,比如1996年国际建筑协会大会上展览的扭曲形的摩天大楼,在我国竟然堂而皇之地盖了起来。
三是求怪。
一些地方的大型公共建筑,在相当程度上已沦为外国建筑师“另类”设计的武验场。
这些稀奇古怪的建筑违背科学的力学原则,浪费大量建材和资金,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与大众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与民族文化格格不入。
建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是矗立在大地上的史书,是鲜明的文化符号。
与这些基本定位相对照,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建筑存在共同的“病态”。
经过深入把脉问诊,吴良镛认为一些中国建筑设计师失之于方向不明,贝聿铭表示一些当代中国建筑缺少自己的文化味道。
从深层次看,城市建筑乱象暴露的是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的混乱,反映的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内涵的匮乏。
即同文化越来越远,与淳华越来越近;冋传统越来越远,与西化越来越近。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
梁思成先生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
”如果说用钢筋水泥筑成的建筑是城市的肌体,那么,附着在建筑之上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与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精气神。
肌体和精神交融汇合,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才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所需要、城市居民所认可的建筑。
文化是城市建筑的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风格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建筑,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而且可以赋予市民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文化为建筑增光辉,建筑为文化扬新声。
四川省自贡市近年-近年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
![四川省自贡市近年-近年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fb9c39e168884868662d68d.png)
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测评考试·语文(人教版)·答案①
![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测评考试·语文(人教版)·答案①](https://img.taocdn.com/s3/m/7c503dc58762caaedc33d419.png)
秘密★启用前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测评考试试题语文(人教版Ⅰ)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3分)C(“成为时尚模本”的主语应为“衣着和精神气质传递着美丽、摩登、魅力的信息”,而不是“女郎”)2.%(3分)B(文章主体段落不厌其详地阐述的是“旗袍演变史”,而不是“换装,是为了男女平等”)3.%(3分)C(A“换上了男性象征的上衣下裤”者是“思想激越的西方女性”。
B“两度改良”错,应是“三次改良”。
D“企图消弭净尽女性根性”的主语应是“初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中国女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4.%(3分)C(“又渲染秋的混乱不堪,无法卒读”分析错误,应是“又强调出秋的无限活力”)5.%(6分)①“秋的文章愈乱愈好”意为秋天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季节,不同庄稼成熟时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物产丰富,自然愈丰富愈好。
②“秋的文章总在删节着,斧削着,大剪大裁”意为秋天是变化的季节,已成熟的作物被收割,未成熟的正生长,田畴变化日新。
③“也在不断地追求着精美”意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作物成熟后饱满诱人,尽显丰收之美。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6分)①多用叠音词。
如白云悠悠、缥缥缈缈、高高的天空、茫茫大地、乱哄哄、红旗飘飘、丝丝、豁豁牙牙、热气袅袅等,表情达意形象可感,音韵和谐悦耳。
②多用拟人修辞。
第⑨段写牵牛花,写庄稼,第輥輳訛段写大白菜等,都赋予无生命的东西以人的情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③多用比喻修辞。
第輥輱訛段“豆类花生就是标点符号”,第輥輳訛段“土里的洋芋如一窝汉字拱破地皮”等处,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④多用短句独立成段。
不仅句短情浓,而且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使文章节奏徐疾有致,灵活多变。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3分)C(“它”指代不明,承前指代“法国”,但应指代“国际展览局”;“迄今”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一中说“截至2013年4月”)8.%(3分)B(转折复句分句倒置。
自贡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自贡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454321cc6bd97f192379e927.png)
自贡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1. (2分) (2019高一下·宁波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棚(pén)屋里猛然变得灯火通明,刺眼的聚光灯下,女工们的躯体显得那样苍白而无力。
冰冷的水笼头仿佛一张张巨人的血(xuè)盆大口要吞没这骚动的人群。
B . 他蜷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cù)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经络,但是他没有叹一口气,只是把头向后转转,向右转转,又向左转转,并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méng)叮过的公牛。
C . “肥皂”的名称出于皂角树,从前把它的荚(jiá)果捣烂磋成丸子,用来洗脸洗澡洗衣服,现在用的肥皂是用油脂(zhǐ)和碱制成的,跟皂角树无关。
D . 可能仅仅因为在各种陶片、铜制箭头和战车护板当中,我遇到了一个人——苍白的脸上长着一双迷蒙的眼睛,紧闭的嘴和高高的颧(quán)骨——清晰(xī)然而不能交流。
2. (2分) (2017高三上·天水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当地的人,凭着数年的观察,以机敏的目光精于取舍,终于独具匠心地把万春园变作一处供人休闲的福地。
B . 在他国的土地上,珠圆玉润的青花瓷,仿佛是带着神秘使命的使者,带着虚幻的让人迷乱的气息,向人们传递着古老东方难以言传的文明。
C . 同学们都很欣赏有“书卷气”的文章,觉得它厚重、大气,描摹事物洗练传神,抒发情感蕴藉深沉,发表议论穿云裂石,显示出大家的风范。
D . 在打击网络谣言方面,各国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是,谣言就像病毒一样无孔不入,造谣者的手段和方式更是无出其右。
3. (2分)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8ca94e3169a4517623a33c.png)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纤(qiān)细扁舟(piān)踯躅(zhú)长歌当(dàng)哭剽(biāo)悍强壮B、披靡 (mǐ) 愆(qiān)期愀(qiǎo)然叱咤(chà)风云山川相缪(liáo)C、溘(kè)然颓圮(qí)巷(xiàng)道流觞(shāng)曲水目眦(zī)尽裂D、夙(sù) 夜酾(shī)酒垣(yuán )墙弄巧成拙(zhuō)忸怩(niǔ ní )不安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A.题纲寂廖殴打如醉如痴另辟蹊径暗然泣下B.轮廓翌年虔敬变幻莫测天伦叙乐义愤填膺C.尸骸奥秘憧憬分庭抗理历经苍桑风雨如晦D.漫溯呕歌朦胧金碧辉煌莫明其妙迥然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题大做....,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D.在《随想录》中,巴金对自己明哲保身....的行为进行了忏悔,人们认为,巴金的伟大就在于真诚,因此称他是“知识分子的良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市今年将扩大新区的建设力度,把它建为一个集行政、办公、旅游、度假、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B.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
C.今年大蒜价格是去年同期的40多倍,业内人士认为,大蒜价格高涨的原因是“大蒜减产、甲流暴发、游资炒作”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需要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
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
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摘编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中国对读书有许多研究,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很广,影响深远。
B. 在古代,知识的总量并不是很大,因此古人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
C. 朱熹提倡读书要“涵泳”,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以成人”并要“经世致用”。
D. 古人不少读书法具有鲜明的儒学特色,这与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紧密相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为背景来论述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并论及了二者关系。
B.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阐明读书要“求所以入”,要善于读书,不能读死书。
C. 文章分别论述了陈善与王国维对于读书的相似的见解,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D.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注重理性分析,突出了“学以成人”与“经世致用”的辩证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同时代对读书方法的选择会有不同,如今的网络时代需要有相应的读书方法。
B. 传统中国特别提倡为“为己”成人和自我治理而读书,这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
C. 古人反对把读书作为猎取功名的路径,因此像范进那样的人在古代其实是少数。
D.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人读书大都希望能“经世致用”。
【答案】1. B 2. B 3. 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未眠[日]川端康成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
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
花在夜间是不眠的。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
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
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
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
这是他临终的话。
米开朗琪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是需要反复陶治的。
比如惟一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
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
不仅限于花。
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
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
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
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
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
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
不仅限于花。
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
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
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
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赏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
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幕的名茶碗。
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
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来。
那是一幅小画。
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
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坂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
在日幕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
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
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
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
岚山总是美的。
自然总是美的。
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所以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有删节)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开篇和结尾都写到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但叙述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富于变化。
B. 作者认为凌晨四点盛放的海棠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后文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话说法不同,但意思差不多。
C. “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画中的花更美,更能给人美的启迪。
D. 文章叙事跌宕起伏,写发现花未眠是这样,用生活中看见小狗形象“我吓了一跳”来表现宗达的写实精神也是这样。
5. 发现花未眠这一众所周知的现象,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悟和思考?请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艺术美和自然美是相通的,能够彼此融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杜甫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
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思惠。
这时两京收复不久,物价腾贵,米一斗七千钱,长安市上的水酒每斗要三百青铜钱,大路上不是乞丐,便是饿殍。
在这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杜甫也只有在离开了皇帝的“天颜”时才能认识清楚,他后来写了一首《洗兵马》,把当前的政治情况说得很沉痛。
想到那些无功受禄的官僚,他说: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但是人民呢: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春旱不能下种)。
洪上健儿(围攻邺城的士兵)归莫懒,城南(长安城南)思妇愁多梦。
这首诗可能是759年春天在洛阳写成的,王安石选杜诗时,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我们现在看来,这首诗反映了杜甫两方面的积极精神,他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于胜利有绝对的信念;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揭露了这个朝廷的种种缺陷。
除去《洗兵马》外,从这时起到年底他到了成都为止,他这一年内的作品十分之九都是五言诗,这些五言诗是《彭衙行》与《北征》的继续发展,是杜甫诗的艺术里一个伟大的成就,这成就集中在一座高峰上:是他从洛阳回到华州时在路上写的《三吏》和《三别》。
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它们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杜甫自己对于这一段的创作生活也是肯定的,他晚年在夔州说过,“忆在潼关诗兴多”。
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
这六首诗与长安时代的《兵车行》不同了,他写《兵车行》时只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的危机。
杜甫离开洛阳,路过新安,听到一片乱嚷嚷的点兵的声音,可是新安的县份小,成丁没有了,只好征用十八岁的“中男”,他亲眼看见一群孩子被赶入军中,是这样凄惨: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