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经典ppt(精品课件)
![《长亭送别》经典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266c740b1c59eef8c7b426.png)
给下列加色字注音
课 前 检 测
• • • • • • • • • • •
筵( yán )席 玉骢(cōnɡ ) 迍( zhūn)迍 揾( wèn )泪 chuàn) 靥( yè )儿 金钏( 暮霭( ǎi ) 蹙( cù )眉 xún 拾芥( jiè )寻( )思( si ) 谂( shěn )知 玉醅( pēi ) 憔( qiáo )悴( cuì ) luán ) 绣衾( qīn ) 青鸾( xī nɡ 白泠( lí )泠 胸臆( yì )谨赓( ɡēnɡ ) 凄凄惶( huánɡ )惶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 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 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 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 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 “妖孽”, 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 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给下列加色字注音
课 前 检 测
• • • • • • • •
挣( zhēnɡ )扎 挣( zhènɡ )揣 n )凉 荫(yīn )蔽 荫(yì 吁( xū )气 呼吁( yù ) dǎ )扮 一打(dá) 打( 闷( mē )热 沉闷( mèn ) n 揣( chuāi )手 挣揣( chuài )
二、《西厢记》的形成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 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 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 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 称《董西厢》)。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亦名《董西厢》)
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
故事梗概
《 长亭送别》 课件(48张PPT)
![《 长亭送别》 课件(4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4df9a6dce2f0066f4332297.png)
三、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 分为四个场面。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学生 讨论)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 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 】【二煞】 :【一煞】【收尾】 明确: ① 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 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 ③ 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 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 离别后的痛苦。
(7)谂知( shěn) (9)绣衾( qīn ) (11)赓续( ɡēnɡ) (13)胸臆( yì )
(8)玉醅( pēi ) (10)鸾鸟( luán) (12)罗帏( wéi ) (14)笑靥( yè )
(二)辨识通假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
“却”同“恰”,才,刚刚
(三)一词多义
将
(3)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古义: 争取,博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挣扎。
(古4)义鞍:马_秋__风__里__,__最__难__调__护__,__最__要__扶__持_____留__意__。________
今义:搀扶;扶助,护持。
1.红娘将酒来 2.俺今日将莺莺与你 3.彼所将中国人不过五六万 4.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5.出郭相扶将 6.将进酒 7.暂伴月将影
1.动词,拿 2.介词,把
3.动词,率领 4.副词,将要 5.动词,扶持
6.表敬动词,请
长亭送别(共43张PPT)
![长亭送别(共4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9f4c409c5da50e2524d7fbf.png)
王实甫(约1260—— 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 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 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 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 画封建阶级叛逆形象。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 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入百家,创造了五彩斑 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 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 风格。
元曲
•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 •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 白(对白) •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悲剧
• • • •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 • • •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王实甫和《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 魁。 ——贾仲明续 编《录鬼簿》
第六才子书——金圣叹
• 第一才子书:战国庄周所著《庄子》 第二才子书:战国屈原所著《离骚》 第三才子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 第四才子书:唐朝杜甫的《杜工部集》 第五才子书: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原书一百回, 金氏删定为七十回 第六才子书:元朝王实甫所编《西厢记》
在这幅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会 这样? 松了金钏,减了玉 肌 有甚么心情花儿、 靥儿,打扮得娇娇 滴滴的媚。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滚绣球】【叨叨令】【端正好】三者相比,在 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端正好】主要采取因景生情的手法,通过景 物描写,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 恨。 【滚绣球】主要采取融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心 理描写(希望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 快随),抒发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 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之情。 【叨叨令】则更是直白的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 直抒胸臆。
《长亭送别》PPT课件
![《长亭送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a5118a67ec102de3bd89bd.png)
莺莺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赏析[二煞]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
私情。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
的心理活动。 “怕”什么?为什么“怕”?
怕
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巨大压力,在 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 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痛苦。
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 不断重演。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 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不 得 鬻 卖也”。 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 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更有甚者,他们还瞎编 什么《西厢记》作者“嚼舌而死”,死后被打入阿鼻地狱不 得超生,连那些推崇者如李卓吾、全圣叹,也因评点《西 厢》而不得善终云云。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长亭送别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赏析[二煞]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
私情。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
的心理活动。 “怕”什么?为什么“怕”?
怕
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巨大压力,在 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 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痛苦。
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 不断重演。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 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不 得 鬻 卖也”。 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 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更有甚者,他们还瞎编 什么《西厢记》作者“嚼舌而死”,死后被打入阿鼻地狱不 得超生,连那些推崇者如李卓吾、全圣叹,也因评点《西 厢》而不得善终云云。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长亭送别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送别》ppt课件
![《长亭送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906dc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4.png)
14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 难分难舍的心情?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 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15
赏析“松了金钏,减 了玉肌”的修辞手法夸张手法的使用: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表现了崔莺 莺在感情的折磨下身心交瘁的情形
16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 莺莺唱)
4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 演唱的一 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 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 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 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 完整的文学剧本。
[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 的作用是什么?①举案齐眉: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 贴之心;②“望夫石”: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 之深切。
31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 下!(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 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 得下去呢!
32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 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 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 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33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 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 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 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 长吁气。【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 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 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 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 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 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 难分难舍的心情?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 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15
赏析“松了金钏,减 了玉肌”的修辞手法夸张手法的使用: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表现了崔莺 莺在感情的折磨下身心交瘁的情形
16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 莺莺唱)
4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 演唱的一 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 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 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 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 完整的文学剧本。
[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 的作用是什么?①举案齐眉: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 贴之心;②“望夫石”: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 之深切。
31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 下!(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 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 得下去呢!
32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 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 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 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33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 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 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 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 长吁气。【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 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 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 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 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 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长亭送别公开课课件优秀课件
![长亭送别公开课课件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05f3203169a4517723a363.png)
分手之时 [一煞] 古道烟霭图: 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收尾]
残碧 长 ,连 亭 夕天 外 阳。 , 山晚 古 外风 道 山拂 边 。柳 , 笛芳 声草
欢半 天 ,零 之 今落 涯 宵。 , 别一 海 梦壶 之 寒浊 角 。酒 , 尽知 余交
残碧 长 ,连 亭 夕天 外 阳。 , 山晚 古 外风 道 山拂 边 。柳 , 笛芳 声草Fra bibliotek送 别
李 叔 同
西长 厢亭 记送 别
长亭送别
送 别 主要情节: 途 中
崔莺莺的
长 亭 饯 别
临 别 叮 嘱
惜 别 目 送
感情变化:
痛→恨→怕→念
主题:
重爱情,轻功名。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不再停留在 “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不再把“夫贵 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 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 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具 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主题,表达了反对 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封建等 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 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
《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 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
送别途中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惜别目送
斜晖霜林图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 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 泪。
选取了哪些意象?体现了怎样的季 节特征?艺术效果如何?
意象的选择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恨)
(夸张、比喻、对比)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从中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指功名,比喻、夸张、对偶。 ) 莺莺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长亭送别》ppt课件(58页)
![《长亭送别》ppt课件(58页)](https://img.taocdn.com/s3/m/12524ee659eef8c75ebfb329.png)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长亭送别
新杂剧,旧 传奇,《西厢记》 天下夺魁。
——贾仲明 续编《录鬼簿》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 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 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 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 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景中寓情,表现莺莺 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 凄凉之情。
“黄叶纷飞〞蕴含 “心绪纷乱〞之意。
【幺篇】“昨宵今日,清减 了小腰围〞一句运用了什么手 法?与李清照哪一词句所表达 的意思相近?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 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相近。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 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 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 情感?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 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 这充分表达了二人深厚的情 感。
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 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 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是化用乐府诗句, 又用比喻手法,表现她在两人分别时痛 苦而无奈的心情。
莺莺
•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 重情义,轻功名 • 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
学习: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 [滚绣球] [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 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 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 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 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 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埋怨不满 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长亭送别
新杂剧,旧 传奇,《西厢记》 天下夺魁。
——贾仲明 续编《录鬼簿》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 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 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 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 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景中寓情,表现莺莺 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 凄凉之情。
“黄叶纷飞〞蕴含 “心绪纷乱〞之意。
【幺篇】“昨宵今日,清减 了小腰围〞一句运用了什么手 法?与李清照哪一词句所表达 的意思相近?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 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相近。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 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 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 情感?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 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 这充分表达了二人深厚的情 感。
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 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 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是化用乐府诗句, 又用比喻手法,表现她在两人分别时痛 苦而无奈的心情。
莺莺
•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 重情义,轻功名 • 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
学习: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 [滚绣球] [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 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 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 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 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 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埋怨不满 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长亭送别》_课件__ppt
![《长亭送别》_课件__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50fcdeb9f3f90f76c61b5e.png)
2.[收尾]中“一鞭”、“残照”其 含义是什么?
“一鞭”指张生远去的背影。 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收尾】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二)熟语应用
根据解释及语境填写恰当的熟语。 1.在我们这个时代,善于解剖别人的人多,露自个儿拙的 人少;有的甚至为“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移花接木, 弄虚作假,不择手段。
2.端午节期间,各地活动异彩纷呈,浙江的一群汉服爱好 者中有一位女子席地而跪,为大家表演了“ 举案齐眉”
的节目。 3.朋友相聚,美味佳肴,大吃大喝是难免,可是,结束却 只留下一片 杯盘狼藉 ,令人感慨。
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杯盘狼藉: 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藉:践踏,凌辱。 2.举案齐眉: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
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人用来形容
夫妻相敬。案,古时放食器的木制短脚托盘。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语出苏 轼《满庭芳》词的头两句。“蜗 角”和“蝇头”,都是形容极小。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 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 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 《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亦名《董西厢》)
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 材取自唐 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 《会真记》) 。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 五夜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 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 厢记》命名的由来。故事中的张生,有诗 人元稹自己的影子, 。金朝时,说唱家 董解元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董西 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 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 《西厢记》(《王西厢》)的基础。
《长亭送别》经典ppt(精品课件)
![《长亭送别》经典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27959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6.png)
艺术成就
王实甫的戏曲作品以曲词 优美、情节曲折、人物形 象鲜明著称,被誉为“花 间美人”。
《长亭送别》故事梗概
01
故事背景
唐代洛阳书生张君瑞赴长安赶考,途经蒲东时,与驻军将领之女崔莺莺
邂逅并相爱。
02 03
故事情节
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崔莺莺私定终身。然而,崔母得知后却以门第 不由拒绝了这门婚事,并逼迫张生上京赶考。张生无奈离去,崔莺莺十 里长亭送别张生,二人依依惜别。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主要人物形象
人物间的关系
分析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主要人物 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及其在故事中 的作用。
探讨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 分析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人物塑造手法
通过肖像、心理、行动和语言等多种 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
优美文辞欣赏与解读
经典语句欣赏
选取《长亭送别》中的经典语句 进行欣赏,感受其语言之美。
04 主题思想与社会价值
爱情观念在《长亭送别》中体现
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作品通过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展现了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 面临分离和困难,也始终坚守着对彼 此的承诺和感情。
反抗封建礼教的爱情观
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受到了封建礼教 的束缚和压迫,但他们并没有屈服, 而是勇敢地反抗,追求自由和真正的 爱情。
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性命运思考
女性地位的卑微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往往由男性 决定,缺乏自主权和尊严。
女性对命运的反抗
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崔莺莺等女性角色并没有放弃对自由和幸福的 追求,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封建礼教和命运的不公。
社会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
◆《西厢》为化工而非画工。 ——明代文论家李贽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 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 莲洛浦。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文本研读
张生此去,是为了上京取应,获得科举 功名,对此,老夫人和张生是怎么想的?
莺莺又是怎么想的?(划出相关语句)
老夫人:
传统女性的地位
男权社会里女子的尴尬地位与共同困境。
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强烈的爱 勇敢的心 敏锐的灵性
敢于挑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敢于挑战科举功名的主流价值观。
挑战女子被动接受爱情观念,自我的意识。
勇敢地追求爱情,对内心绝望作顽强的抵抗。
一个不与时代同步,活出心灵需要的多情女子。
《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
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 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 金圣叹评点: 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车儿既快快随, 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 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老旦。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元杂剧简介
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唱词:核心部分,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
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宫调变化随剧情变 化而定。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有正旦或正末主唱。
说白:以唱为主,说白为宾,所以称为“宾白”。 科介,简称“科”,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 【幺 篇】【上小楼】
【幺 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 煞】
【四 煞】【三 煞】【二 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 尾】
这些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怎样的情感?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唐·元稹――《莺莺传》“始乱终弃”
王实甫《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又跳出 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 理想。他歌颂了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
的斗争,具有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
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成就。
——忧 ——念
痛 苦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折子戏不过是全剧的几分之一 通常不会上演开始和结局
正是多了一种残缺不全的魅力
才没有那么多含恨不如意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
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
如果人间拭去脂粉的艳丽 还会不会有动情的演绎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
在剧中尽情释放
自己的欢乐悲喜
如果人间失去多彩的面具
“词句警人,满口余香”---林黛玉
解 读 意 象 ︐ 体 会 别 情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 夕阳古道、禾黍秋风
深秋郊外黄昏 古道烟霭图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 以声写静,以景衬情,凄凉的环境衬托出人物无 限惆怅、失落和孤单。写出崔莺莺不忍离去的痴态。
选取了蓝天白云,满地 的黄花,凄营造了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 以一组具有深秋时节特征 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 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
封建卫道士视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 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
“《西厢》、《玉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
不得鬻卖也”。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 了《西厢记》,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
《西厢记》在林黛玉和贾宝玉心中引起的强烈
共鸣,也正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 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张生:
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功名至上的主流价值观
莺莺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爱情至上的女子情怀
除了叮嘱,莺莺还有那些 忧虑?
莺莺的忧:
⑴忧张生羁旅荒村雨露风霜行路苦; ⑵忧张生落第后“金榜无名誓不归”; ⑶忧张生考中后“栖迟异乡”“停妻再娶妻”; ⑷忧离别后,自己“相思只自知”,无人可诉。
崔莺莺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生命意识与危机意识? 相国之女的学识
(理解别人的世界是保障幸福的能力,不满母亲而守 礼,牵挂张生而有节制,知书达理,矜持有节)
女儿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
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 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 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搵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 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整段曲词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叠音形 容词、排比句,造成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的艺术 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
是不是也会有人去留恋 去惋惜
《西厢记》
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该剧取材于唐人元
稹的传奇《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 诸宫调》(《董西厢》)。 王世贞评: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贾仲明评:西厢记天下夺魁。
整体感知
1. 这折戏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哪四个场面?
赴亭送别:【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收尾】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王实甫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饶有新意且自然
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莺莺的感情起伏变化
赴亭送别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别后目送 ——痛
——恨
元杂剧简介
结构:元杂剧基本上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四折之间,大多表现 出起、承、转、合的变化。
楔子是一个段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间,
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
不能放在末尾。
王实甫突破元杂剧每剧 4折的体例,《西厢记》 全剧共分为5折21本。
元杂剧简介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