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规范
缺血性脑卒中诊疗常规
内二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
有四种类型的脑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进展性卒中(SIE);完全性卒中(CS)。
TIA无脑梗死存在,而RIND、SIE和CS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存在。
急性期诊断和治疗一、评估和诊断脑卒中的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
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二)脑病变和血管病变检查1.脑病变检查:(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和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
但其在指导急性脑梗死治疗方面的作用尚未肯定。
(3)标准MRI:标准MRI(T1加权、T2加权及质子相)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
可识别亚临床梗死灶,无电离辐射,不需碘造影剂。
但有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及患者本身的禁忌证(如有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或幽闭恐怖症)等局限。
2.血管病变检查: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案。
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双功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C iee ora o Pata N ros i ae A ^21, o 1 a8 h s unl f rccl e u s sS p o2V 1 5 n J i v D e . N
・
・
8 ・ 5
护 理 体 验 ・
临 床 护 理 路 径 在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中 的应 用
刘 霞 薛 芬 甘 晓峰
4 3 0 700 河 南 南 阳 市 第 一人 民 医院 神 经 内一 科 南 阳
【 键 词】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 床 护 理 路 径 关 临
【 图分 类 号】 R 7 . 4 中 4 3 7 【 献标识码】 B 文 【 章 编 号 】 1 7—1 0 2 1 )80 8—2 文 6 3 5 1 ( 0 2 0 ~ 0 5 0
善。 1 3 观 察 与 评 价 ( ) 均 住 院 时 间 ; 2 平 均 住 院 费 用 ; . 1平 ()
3 讨 论
3 1 实施 C N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 . P
C N是有计划 、 பைடு நூலகம் 有
预 见 性 的按 一 定 程 序 和 规 范 , 一 定 时 间 内 进 行 的 护 理 工 在
表 1 2组 患 者 满 意 率 比 较 (2 , )
作 。患 者 人 院 , 要 医 生 下 达 医 嘱 就 可 以启 动 整 个 治 疗 护理 只 过程 , 最短时间内 , 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和治疗 , 此 C N 在 让 因 P 的 实 施 能 使 护 士 为 患 者 提 供 及 时 的 服 务 , 被 动 护 理 服 务 工 变
教 育 更 加 规 范 、 体 。 避 免 护 士 因 为 年 资 、 验 不 足 所 造 成 具 经
2023 脑卒中诊疗规范
2023 脑卒中诊疗规范1. 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2023年脑卒中的诊疗规范,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诊疗质量和效果。
2. 定义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并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3.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脑卒中的诊断应满足以下标准之一:- 急性脑梗死:具有典型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脑影像学检查显示局灶性脑梗死性损害。
- 急性脑出血:具有突发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脑影像学检查显示脑出血性损害。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具有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脑影像学检查正常。
4. 诊疗原则- 早期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类型,并在6小时内实施相应治疗。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病史、合并症和相关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脑卒中治疗方案。
- 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手术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5. 诊疗流程1. 急诊医学处理:包括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静脉通路建立、气道管理、血压控制等紧急处理。
2. 神经影像学检查: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脑CT或脑MRI检查,评估脑血管情况和损害范围。
3. 临床评估: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详细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意识状态评估、脑功能评估等。
4.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
5. 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和相关评估,制定个体化的脑卒中治疗方案。
6. 治疗执行: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治疗措施的执行。
7.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职业康复等。
6. 治疗效果评估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应进行定期评估,包括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相关检查结果、生活质量评估等。
7. 预防与宣教对高危人群进行脑卒中的预防与宣教工作,包括宣传脑卒中的危害、饮食控制、生活惯调整等。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8解读
一、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 二、院前处理 三、卒中单元 四、急诊室处理 五、急性期的诊断与治疗
1.评估和诊断 2.一般处理 3.特异性治疗 4.急性期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5.早期康复 6.医患沟通 7.二级预防
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
推荐强度(分为四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为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 B级: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1的随机对照试验 C级: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 病例对照研究 D级: 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 能缺损;③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④排除 非血管性病因;⑤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一)评估和诊断
⑸ 病因分型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发病机制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 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当前国际广泛使用急性卒中 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发病机制分型,将缺血性脑卒中 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 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等五型 例:脑梗死
现场处理及运送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目录一、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2、脑梗死 (4)3、脑出血 (8)4、蛛网膜下腔出血 (10)5、病毒性脑炎 (12)6、急性脊髓炎 (13)7、吉兰-巴雷综合征 (15)8、癫痫 (16)9、癫痫持续状态 (18)10、帕金森病 (21)二、神经内科疾病操作规范1、腰椎穿刺术 (23)2、心肺复苏术 (25)临床治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神经内科汇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病史采集1.发病年龄、诱因,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复发形式。
2.恢复完全否,是否留有后遗症。
3.既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炎等病史。
二、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大血管搏动情况,有无杂音;(2)心脏有无杂音,节律规则否,大小等;(3)发作时体征。
三、辅助检查1.头部CT、MRI检查;2. 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四项;3. 颈动脉系统及心脏彩超,经颅TCD,必要时行DSA或MRA检查。
四、临床诊断多数病人年龄50~70岁,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突然发病,持续时间为5~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常反复发作,多为刻板性。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根据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而表现不同。
1.颈动脉系统TIA:单眼一过性黑蒙、失明,发作性偏瘫或单瘫,可伴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2.椎基底动脉TIA: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很少耳鸣,也可出现复视,眼震,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及交叉瘫。
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高凝等,有时也可发现心脏的节律异常及杂音等。
缺血性卒中诊疗规范(最新版)
9 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一、临床表现根据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后,神经功能障碍的轻重和症状持续时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ent ischemc attack,TLA)颈内动脉缺血表现为突忽肢体和运动和感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等,很少出现意识障碍;椎动脉缺血表现不眩晕、耳鸣、听力障碍、复视、步态不稳和吞咽困难等。
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般在数分种至数小时,可反复发作,甚至一天数次或数十次。
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
脑内无明显梗死灶。
(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ecesible ischemic neurogical deicit,EIND)与TIA 基本相同,但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有的病人可达数天或数十天,最后逐渐完全恢复。
脑部可有小的梗死灶,大部分为可逆性病变。
(三)完全性卒中(complete stroke,CS)症状较T1A和RIND严重,不断变化,常有意识障碍。
脑部出现明显的梗死灶。
神经功能障碍长期限不能恢复,完全性卒中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二、检查(一)脑血管造影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
(二)头部CT和MRI急性脑缺血性发作24~48小时后,头颅CT显示梗塞病灶,MRI 可显示缺血病灶。
MRA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作为诊断颈内动脉起始段和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筛选手段。
(四)脑血流量测定133氙(133Xe)清除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显示不对称性脑灌注,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治疗]一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经动脉内溶栓1适应证①年龄在80岁以下。
②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且逐渐加重持续1h以上。
③CT检查,无低密度灶,且排除脑出血或其他明显的颅内疾病。
④无出血倾向。
⑤颈内动脉系统发病在6h之内,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病在72 h之内。
2禁忌证①临床症状呈明显改善趋势。
②有出血倾向。
③2个月内有手术或外伤史。
④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
医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诊疗护理常规
医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诊疗护理常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脑动脉狭窄、闭塞或血流动力学异常而导致的短暂性、反复发作性脑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使该动脉所支配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性损伤,表现出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典型的临床表现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反复发作,但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遗留任何后遗症。
但有部分可发展为完全性卒中,因此,应早期诊断治疗。
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可发生短暂的意识障碍。
一、评估(一)一般评估一般评估应包括生命体征、神志、皮肤、个人既往病史情况以及患者营养进食情况。
(二)专科评估专科评估包括感知觉改变、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四肢肌力情况及起病时间、前驱症状。
二、护理要点(一)评估患者的感知觉改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1.床头交接班,检查患者感觉障碍侧的肢体活动及皮肤情况。
2.做好安全管理,特别是防止烫伤、扭伤、压伤、撞伤等健康教育。
3.由于患者有视觉障碍,特别是偏盲,所以病房环境应简洁整齐,物品放置规范,生活用品放在患者视觉范围内(训练时除外)。
4.发作时应做好肢体功能位的放置。
(二)评估患者受累侧上下肢体的肌力,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肌力在0~2级时,给予加强巡视,做好肢体的康复训练。
2.肌力在3~4级时,给予二级护理,扶持活动,主动康复训练。
做好防止摔伤的健康教育。
(三)评估患者营养状况、进食情况1.TIA频繁发作,影响患者进食。
面舌肌肉瘫痪、吞咽困难的患者,护士应加强饮食指导,选择营养丰富、软烂、团状或糊状食物,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防止误吸。
2.康复训练:面舌肌的协调运动、吞咽功能的训练。
(四)评估失语的类型,制定有效沟通措施1.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配合。
2.对于感觉性失语的患者应采用简单语言进行沟通,患者仍不能理解时护理人员应使用统一形体语言表达方法,如鼓励患者要面带微笑说"很好……真棒"的同时竖起拇指,以帮助理解。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TIA/轻型卒中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一)定义在急性脑血管病事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简称“轻型卒中”),由于其“非致残性”和“早期不稳定”等共同特征,经常作为一类“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进行诊疗或开展研究。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基于时间的定义:TIA是由于血管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脑、脊髓或视网膜)障碍,持续时间<24h。
(2)基于组织学的定义:TIA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不伴有急性梗死。
TIA诊断的具体临床与研究操作原则详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
2. 缺血性轻型卒中:轻型卒中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
2010年Stroke 发表了6种轻型卒中定义和临床转归之问关系以探索最佳轻型卒中定义。
该研究连续入组7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以下定义分成6组:A. NIHSS每一项必须是0或1,意识各项必须是0;B. 腔隙样综合征(小血管闭塞);C. 只有运动障碍(包括构音障碍或共济失调);伴有或不伴有感觉障碍;D. 基线NIHSS每项最低分(总分≤9分),没有失语,忽视或任何意识水平障碍;E. 基线NIHSS评分每项最低分,总分≤9分;F. 基线NIHSS≤3分;短期转归良好定义为患者出院回家;中期转归良好定义为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
定义A和定义F的患者短期和中期转归最佳(定义A分别为74%和90%,定义F分别为71%和90%)。
定义C的前循环卒中患者与后循环卒中患者相比出院可能性更大(P=0.021)。
定义E的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相比中期转归较差(P=0.001),而定义A、D和F的患者在任何亚组中均未有不同转归。
目前常用的缺血性轻型卒中定义:一种血管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局灶性轻型神经功能障碍(定义为NIHSS≤3分),持续时间≥24h,或神经功能障碍是由于影像学与临床症状相关的缺血性梗死所致而不是由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脑出血所致。
实用临床诊疗规范——神经系统疾病(四)
ZIAGEX A 在 岗培训园地 AGN P NY N l IU U O
表 1 常用药物 作用 比较
少能完全控制 ,即使能 ,也需长期
维持 服用较 小剂量。 减药期 间或停
药后 , 若癫痫 复发 ,则重新如前给
药。 脑电图的正常化与临床症状 改
善大 多是平 行的 ,临床上 3 年不发 作且脑 电图转为正常者 , 停药后复
用为减少重复性传递和抑制皮 质的
兴奋性 传入 ;丙 戊酸类为 脂肪酸 , 作 用为抑 制 Y一 氨基 丁酸 转氨 酶 ;
氯硝安定为苯二氮革类 ,作用于抑
制性受体 ; 扑痫酮为苯巴比妥先驱 物 ,作用 与其相 同。详 见表 1 。
般 较长 ,持 续 数十 分钟 或 数小
维普资讯
一
过 度换 气试验 , 以观 察是 否能重复
产生 同样症状 。 2 2 4 偏头痛 .. 偏头痛是一组 以
发作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 , 与感 应 觉性发作 , 尤其是要 与儿童颞枕叶
癫痫相鉴别 : 偏头痛 的先兆及发作 的时程远 较癫痫发作长 , 且脑 电图 无局灶异常或癫痫性 活动 。 2 2 5 短 暂性 脑缺血 发作 .. 是 因
突触 易化 ; 卡马西平为三环类化合 物, 作用和苯妥英钠类似 ;苯 巴比 妥为 巴比妥类 , 作用为阻止痫性 电 活动的传导 ; 乙琥胺为琥珀胺 ,作
舌 、尿失禁。②脑电图检 查发现痫 性放 电, 亦是诊断 本组疾病 强有力
的依据 。 2 2 鉴别诊断 . 22 1 癔 症 .. 癔症有时表现 为全 身肌肉的不规则收缩 , 而且反复发 生, 需要和强直 一 阵挛发作鉴别 : 查 询病 史可发现 , 癔症发作皆在有人 在场和受 到情感刺激时 , 发作时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规范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规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实际上,大多数TIA仅持续5~15分钟,因此只导致轻微的脑部损伤,而不留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
但如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时(﹥l小时),尽管在24小时之内可以完全缓解,但影像学上多出现梗死灶,即所谓伴有一过性症状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transient symptoms,CITS)。
【诊断标准】诊断应明确两个问题,即①是否为TIA? ②明确病因。
(一)是否为TIA1.TIA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与体征必须能够定位在特定的血管分布区。
(1)颈内动脉系统①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②讲话困难或理解困难;③意识模糊;④同侧眼一过性视物模糊或失明(一过性黑蒙)。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①主要有发作眩晕、恶心、呕吐;②可伴有耳鸣、复视、构音困难、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双腿或四肢无力(跌倒发作);晕厥、丧失意识;视野缺损及皮质盲;③特殊类型有短暂性遗忘。
2.发作持续时间通常﹤15分钟,不能超过24小时。
3.除非存在陈旧性脑梗死,发作间歇期无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与体征。
(二)明确病因(寻找、评估病因)1.第一步检查(1)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2)血生化(包括血糖、血脂)。
(3)凝血指标(PTT、aPTT、PAG)。
(4) ESR。
(5)头颅CT或MRI。
(6)ECG/24h动态心电图。
(7)颈部超声。
(8)TCD。
2.第二步检查(1)超声心动图。
(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3)脑血管造影。
3.其他检查(1)脑脊液。
(2)血栓前状态的进一步检查。
【治疗原则】(一)抗血小板凝聚治疗1.阿司匹林(aspirine):100~300mg每日1次。
脑梗死诊疗规范(标准版)
脑梗死诊疗规范【概述】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梗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一、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所致的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其发病机制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动脉炎等有关。
【临床表现】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病情多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通常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当大面积梗死或基底动脉闭塞病情严重时,意识可不清,甚至出现脑疝,引起死亡。
4.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出现各相应动脉支配区的神经功能障碍。
(1)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
如果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如果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到大片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一过性单眼黑嚎,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
(2)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当梗死面积大、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可导致死亡。
皮层支闭塞: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
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及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旁中央小叶受累小便不易控制。
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
(4)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黄斑视力可不受累。
深穿支闭塞可导致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锥体外系症状。
(5)椎基底动脉:基底动脉主干闭塞表现突发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高热、昏迷、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医脉通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指导规范
/
/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脑卒中防治系列规指导范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陇德
委 员:按笔划顺序
于生元 马长生 王文志 王永炎 王伊龙 王拥军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毛 颖 冯晓源 母义明 吉训明 华 扬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许予明 孙立忠 孙宁玲 纪立农 杜怡峰 李 玲 李天晓 李秀华 李坤成 李坤成 杨 莘 杨 弋 杨文英 励建安 佟小光 余 波 宋 彬 张 运 张 素 张 通 张 澍 张允岭 张世明 张苏明 张伯礼 张建宁 张鸿祺 张微微 陈 方 陈 忠 陈生弟 武 剑 苑 纯 范一木 罗柏宁 金征宇 周良辅 周定标 单春雷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胡大一 胡盛寿 姜卫剑 贾建平 徐 克 徐如祥 凌 锋 高 颖 高润霖 高培毅 高培毅 郭晓蕙 黄 燕 黄东锋 崔丽英 彭 斌 葛均波 董 强 韩雅玲 程敬亮 焦力群 曾进胜 游 潮 谢 鹏 蒲传强 蔡定芳 缪中荣 樊东升 霍 勇
5. 血糖管理: (1)血糖超过10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应加强血糖监 测,血糖值可控制在7.7mmol/L至10 mmol/L。 (2)血糖低于3.3mmol/L时,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 注射治疗,目标是达到正常血糖。 6. 营养支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tp:///
10 /
2.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3.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4.既往有颅内出血 5.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 6.近期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 7.血压升高: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 8.活动性内出血 9.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或其他情况 10.48 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 超出正常范围上限) 11.已口服抗凝剂者INR>1.7或PT>15秒 12.目前正在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X a因子抑制剂,各种敏感的 实验室检查异常(如A P T T,I N R,血小板计数、E C T;T T或恰 当的Xa 因子活性测定等) 13.血糖<2.7 mmol/L 14.CT提示多脑叶梗死(低密度影>1/3大脑半球范围) 相对禁忌证 下列情况需谨慎考虑和权衡溶栓的风险与获益(即虽然存在一项 或多项相对禁忌证,但并非绝对不能溶栓): 1.轻型卒中或症状快速改善的卒中 2.妊娠 3.痫性发作后出现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 4.近2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或严重外伤 5.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6.近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史 注:r t PA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表3同;I N R:国际标准 化比率;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ECT:蛇静脉酶凝结时 间;TT:凝血酶时间
短暂性缺血发作诊疗规范2023版
短暂性缺血发作诊疗规范2023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经典的定义是1964年第四届普林斯顿会议上确定的,指由于大脑局灶性缺血产生相应区域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在24小时内症状完全缓解。
2009年,美国心脏/卒中协会提出新的TIA定义:T1.A是由于局部脑、脊髓、视网膜缺血导致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无急性梗死证据。
【病因】TIA和脑梗死两者的病因基本一致,都是由于血管、血液成分或血流动力学因素导致。
1.血管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高血压伴发的脑小动脉硬化。
其他还有各种血管炎、血管发育异常、动脉夹层、手术、穿刺等导致的血管壁损伤等。
2.血液成分的异常红细胞、血小板、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等含量的增加,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在血管狭窄处形成血栓。
来自心脏的栓子、气体栓子、脂肪栓子等可造成脑栓塞。
3.血流动力学因素脑血流量的调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血压的变化,当平均动脉压低于70mmHg和高于ISommHg时,由于血管本身存在的病变如管腔狭窄,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局部血流供应发生障碍。
【发病机制】TIA发病机制主要分为血流动力学型和微栓塞型。
1.血流动力学型TIA在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因血压波动而导致远端一过性脑缺血,血压升高脑灌注恢复时症状缓解。
短暂(2~10分钟)、重复、刻板的TIA发作提示为大动脉粥样硬化。
2,微栓塞型T1.A又分为动脉源性和心源性。
其发病基础是动脉或心脏来源的栓子进入脑动脉系统引起血管阻塞,若栓子自溶则形成微栓塞型TIA。
单次发作且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或多次不同形式发作均提示栓塞。
【临床表现】TIA的临床特点是起病突然,持续时间短,可反复发作,能完全缓解。
TIA多数持续2~15分钟,如时间更长提示栓塞。
1.颈内动脉系统T1.A颈内动脉系统TIA的症状包括视觉受损或半球病变。
视觉受损是同侧性的,感觉、运动障碍是对侧的。
多数是单独出现的,仅少数发作是视觉和半球病变同时或相继发生。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 与预后
预防措施
基础预防
抗血小板治疗
控制血压
控制血糖
戒烟限酒
对所有具有脑血管病危 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全面 的风险评估,积极控制 危险因素,并接受专业 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性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降 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 发生率。
对于高血压患者,将血 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 降低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
医生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典型症状,如 单侧肢体无时间。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第二步,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 查,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神经系统状态。
医生需要检查患者的肌肉力量、肌张力、感觉功能、语言能力等,以及心肺功能 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的第三步,医生需要通过血液化 验、尿液化验等方式,了解患者的 血液成分和肝肾功能等。
VS
医生需要检测患者的血脂、血糖、 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以评估患者 的血管风险。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第四 步,医生需要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 式,了解患者脑部结构和血管状态。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 期诊治指导规范》
2023-10-29
contents
目录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述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早期诊断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早期治疗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与预后 • 总结与展望
0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 缺损,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
规范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几分钟到1小时,不超过24小时,但多有反复发作。
TIA被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示脑梗塞的特级警报。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关。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病史,因此,治疗时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并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保护脑功能,经治疗无效者可发展为脑梗塞,需高度重视。
【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亦可出现同向性偏盲等。
主要表现: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或视力丧失,或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持续数分钟可恢复。
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或偏身感觉异常。
优势半球受损出现一过性的失语或失用或失读或失写,或同时面肌、舌肌无力。
偶有同侧偏盲。
其中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
短暂的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偶亦可见。
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及脊髓近端缺血,神经缺损症状。
主要症状有:最常见的症状是一过性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稳。
一过性视物成双或视野缺损等。
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不清或声音嘶哑。
一过性单肢或双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
一过性听力下降、交叉性瘫痪、轻偏瘫和双侧轻度瘫痪等。
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
【检查】
1.血液流变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均增高。
2.脑血管检查,如经颅多普勒检查、颈动脉B超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A检查等。
3.颈椎检查,可选用颈椎X线、颈椎CT扫描或颈椎MRI检查等。
4.头颅CT扫描或MRI检查,观察颅内缺血情况,除外出血性疾病。
5.心电图,主要是排除诊断。
患者是否有房颤、频发早搏、陈旧心肌梗死、左室肥厚等。
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变,如风湿性瓣膜病、老年性瓣膜病。
【诊断】
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
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②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问通常在数分钟至lh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h以内完全消失;
④不属于TIA的症状有:不伴有后循环(推-基底动脉系)障碍其他体征的意识丧失、强直性及/或阵挛性痉挛发作、躯体多处持续进展性症状、闪光暗点。
【鉴别诊断】
1、部分性癫痫:特别是单纯部分发作,常表现为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的肢体抽搐,从躯体的一处开始,并向周围扩展,多有脑电图异常,CT/MRI检查可发现脑内局灶性病变。
2、梅尼埃病: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与椎—基底动脉TIA相似,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往往超过24小时,伴有耳鸣、耳阻塞感、听力减退等症状,除眼球震颤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下。
3、心脏疾病:阿—斯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多源性室性早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可因阵发性全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昏、晕倒和意识丧失,但常无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X线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4、其他:颅内肿瘤、脓肿、慢性硬膜下血肿、脑内寄生虫等亦可出现类TIA发作症状,原发或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亦可因血压或心律的急剧变化出现短暂性全脑供血不足,出现发作性意识障碍,应注意排除。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
1.病因治疗:对于有明确病因者应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如高血压病人应严格控制高血压,使Bp<140/90mmHg,糖尿病病人伴高血压者血压宜控制在更低水平(Bp<
130/85mmHg);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高脂血症(使胆固醇<L,LDL<L)、血液系统疾病、心律失常等也很重要。
对颈动脉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狭窄(>70%)或血栓形成,影响了脑内供血并有反复TIA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血栓内膜切除术、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或血管内介人治疗等。
2.预防性药物治疗:
⑴抗血小板聚集剂:可减少微栓子的发生,减少TIA复发。
阿司匹林75~325mg/d,晚餐后服用;噻氯匹定125~250mg,1~2次/d,或氯吡格雷75mg/d,可单独应用或与双咳达莫联合应用。
这些药物宜长期服用,治疗期间应监测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噻氯匹定副作用如皮炎和腹泻较阿司匹林多,特别是白细胞减少较重,在治疗的前3个月应定期检查白细胞计数。
⑵抗凝药物:对频繁发作的TIA,特别是颈内动脉系统TIA较抗血小板药物效果好;对渐进性、反复发作和一过性黑蒙的TIA可起预防卒中的作用。
可用肝素1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内,10~20滴/min静脉滴注;若情况急可用肝素50mg静脉推注,其余50mg静脉滴注维持;或选用低分子肝素4000IU,2次/d,腹壁皮下注射,较安全。
也可用华法林2~4mg/d,口服。
抗凝疗法的确切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评估。
⑶其他:包括中医中药,如丹参、川芎、红花、水蛙等单方或复方制剂,以及血管扩张药(如脉栓通或烟酸占替诺静脉滴注、罂粟碱口服)、扩容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
3.脑保护治疗:对频繁发作的TIA,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缺血或脑梗死病灶者,可给予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西比灵、奥力保克)脑保护治疗。
【预后】
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的病例,约1/3发展为脑梗死,1/3继续发作,1/3可自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