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
是指组织和管理应急处理措施的规范化文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并尽可能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的内容:
1.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类型和可能出现的风险,编制详细的应急预案。
预案中应包括组织机构、指挥系统、应急资源、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
2. 突发事件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责,并建立协调机制,确保应急工作的高效运行。
3. 指挥系统建设:建立规范化的指挥系统,明确指挥关系、传递指令的方式和相关标准,确保指挥决策的准确性和迅速性。
4. 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调配:明确各类应急资源的储备标准和管理办法,并建立有效的调配机制,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最大限度地利用。
5. 应急演练和培训:定期组织各级应急演练和培训,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6. 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准确性,以支持应急工作的决策和实施。
7. 应急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科学研究,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提高应急管理和救援水平。
8. 应急工作的评估与改进:定期对应急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以上是一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的常见内容,具体的内容和措施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执行。
2024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2024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____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快速、高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和社会公众等在____年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建立在科学、权威和实际的基础上,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权威部门的规定。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执行和评估等工作,应当坚持统筹兼顾、分类管理、区域配套、参与多元的原则。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以突发事件类型、危害程度、应对能力等为依据,阐明疏导转移、救援救治、应急处置等环节,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第六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审,应当由相关部门和单位组织专家进行,确保预案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七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发布,应当由责任部门按照有关程序公开发布,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让社会大众了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和应对措施。
第八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执行,应当依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预案内容,全面、准确地组织指挥,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
第九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估,应当及时组织,按照相关评估标准,对预案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预案内容。
第二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第十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由责任部门和单位牵头负责,应当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考虑突发事件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分类管理,明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十二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突发事件的背景和特点: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形成过程、危害特点等进行分析和阐述。
二、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明确各责任部门的职责和协调机制,建立起应急组织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全文)人民网北京11月8日电据中国政府网消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办法》明确,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其中,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
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委会、村委会等法人和基层组织制定,侧重明确应急响应责任人、风险隐患监测、信息报告、预警响应、应急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可调用或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情况及如何实施等,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特点。
《办法》规定,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印发后的20个工作日内依照下列规定向有关单位备案。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类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应向社会公布。
对确需保密的应急预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以下为《办法》全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分类和内容第六条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第七条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分类和内容第六条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第七条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
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政府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制度安排,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
专项应急预案是政府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要专项工作而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工作方案,由有关部门牵头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
部门应急预案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本部门(行业、领域)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涉及部门工作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
鼓励相邻、相近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应对区域性、流域性突发事件的联合应急预案。
第八条总体应急预案主要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以及应急保障的总体安排等,明确相关各方的职责和任务。
针对突发事件应对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不同层级的预案内容各有所侧重。
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突发事故的预防和应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突发事故,是指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环境破坏的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第三条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个人。
第四条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三)以人为本、减少损失;(四)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五)依法依规、科学规范。
第二章应急预案的编制第五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第六条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事故风险分析;(二)应急组织体系;(三)应急响应程序;(四)应急处置措施;(五)应急保障措施;(六)应急恢复措施;(七)应急培训和演练。
第七条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下程序:(一)组织编制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预案编制小组;(二)预案编制小组进行事故风险分析,明确应急组织体系、响应程序、处置措施等;(三)预案编制小组征求相关部门、单位和专家意见;(四)预案编制单位对预案进行审核、批准;(五)预案编制单位将预案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应当定期修订,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急组织体系、响应程序、处置措施等。
第三章应急响应第九条突发事故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力量开展救援工作。
第十条应急响应分为以下等级:(一)一级响应: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故;(二)二级响应:较大突发事故;(三)三级响应:一般突发事故。
第十一条应急响应等级的确定,由事发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事故情况提出,报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应急响应期间,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一)迅速组织救援力量;(二)及时发布事故信息;(三)保障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和人员;(四)维护事故现场秩序;(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范本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及时、科学、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单位内任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第三条应急处理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主动作为、科学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以领导负责、部门协调、专业指导、全员参与为基本要求。
第五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对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进行监督指导,并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第六条本单位应急处理工作应当与其他单位的应急处理工作相互联系,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互助,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第二章应急预案第七条应急预案是组织和协调本单位对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和应急处理的工作计划。
第八条应急预案应当定期检查和修订,保证及时符合实际情况。
第九条应急预案应当详细规定各级领导的职责、部门的职责、工作流程、应急资源的调度和使用、协调机制等内容。
第十条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突发事件的应急级别划分及相应处置措施;(二)应急指挥机构的设置、职责及成员名单;(三)应急资源的储备、调度和使用;(四)应急信息报送、接收和发布机制;(五)应急演练的组织和实施;(六)应急工作的评估和总结。
第十一条应急预案的修订应当经过组织机构的审查,并征求意见后报批。
第三章应急资源第十二条应急资源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源。
第十三条各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和储备相关应急资源。
第十四条应急资源应当合理调配、科学利用,避免浪费和重复。
第十五条应急资源的调动和使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经过指挥机构统一安排和指挥。
第十六条应急资源的储备和维护应当定期检查和更新,确保随时可用。
第十七条应急资源的更新和建设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和规划。
第四章应急指挥第十八条应急指挥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核心环节。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精选)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精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一、总则突发事件的发生时刻不可预知,但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应急预案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并确保人员安全、财产损失最小化。
为此,制定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等。
三、应急预案的制定1. 应急预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由专业部门负责编制,包括但不限于地震、台风、火灾等预案。
2. 编制应急预案时,需充分调研、分析风险评估,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进行制定。
3. 应急预案需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并定期进行演练和更新。
四、应急预案的内容1. 突发事件的快速通报和报警方式,包括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2. 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和指挥体系的建立,明确各责任部门、岗位职责和配备资源。
3. 危险区域的划定和人员疏散预案,包括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应急物资的储备。
4. 社会舆情和媒体管理预案,及时发布准确信息,防止谣言传播。
5. 损害赔偿和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处理流程,确保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6. 应急预案的演练和演练成果的总结和整改。
五、应急预案的执行1. 各责任部门需要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制订具体细化的工作方案,并确保人员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内容。
2. 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相关部门应立即行动,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快速组织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
3. 各部门需要与相关单位和社会组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六、应急演练和评估1. 应急演练应定期进行,包括模拟演练和实地演练等形式,并根据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改进。
2. 对应急演练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演练情况、协调配合、救援效果等,评估结果作为应急预案改进的参考依据。
七、应急预案的修订和更新1. 应急预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更新,特别是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应对其漏洞进行修补。
2. 对应急预案的修订和更新需报主管部门批准,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办法
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应急救援预案的管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救援预案(以下简称预案),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制定的组织、指挥、协调、保障等应急救援工作的具体措施和行动计划。
第三条应急救援预案管理遵循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动态完善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全国应急救援预案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救援预案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第五条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依法依规,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三)综合协调,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四)针对性强,充分考虑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五)操作性强,明确应急救援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操作流程;(六)动态完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
第六条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二)应急救援预警和信息报告制度;(三)应急救援级别划分和应急响应程序;(四)应急救援措施和处置方法;(五)应急救援资源保障;(六)应急救援演练和培训;(七)应急救援预案的修订和废止。
第三章应急救援预案的评审和发布第七条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完成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评审合格后,由预案编制单位发布实施。
第八条应急救援预案发布后,应当及时向上级应急管理部门报告,并抄送相关部门。
第四章应急救援预案的备案和监督第九条应急救援预案发布后,应当报上级应急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条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对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必要时可以组织专项检查。
第十一条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和备案等过程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应当予以保密。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是指针对突发事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制定的一套组织管理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用于指导和管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
该管理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应急预案制定和修订:明确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责,并规定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批准和修订程序。
2.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级别: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分类和级别,以便分级响应和处置。
3. 应急组织和指挥体系:明确应急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职责和内部关系,并规定应急指挥体系的组成、职责和运行机制。
4. 应急资源保障:确定应急资源的来源、调配和使用原则,确保应急物资、设备和人员的及时调度和支援。
5. 应急预警和信息通信: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警和信息通信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以便快速响应和处置。
6. 应急演练和培训: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组织和人员的应急能力和素质。
7. 应急处置和评估:规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标准,对处置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以后应急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
8. 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执行。
上述内容是一个基本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具体制定和实施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突发事件进行具体细化和完善。
应急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我国应急事件应对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事件,是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事件。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应急事件应对工作中的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评估和修订。
第四条应急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和评估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综合应对;(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三)快速反应,协同配合;(四)依法行政,科学决策;(五)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第二章应急预案体系第五条应急预案体系由以下部分组成:(一)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二)专项应急预案;(三)部门应急预案;(四)地方应急预案;(五)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急预案。
第六条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应当明确应急事件的分类、应急指挥体系、应急响应程序、应急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七条专项应急预案应当针对特定类型的应急事件,明确应急响应措施、救援力量、物资保障、信息报告等。
第八条部门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部门职责,制定针对本行业或领域的应急事件应对措施。
第九条地方应急预案应当结合地方实际,明确地方应急指挥体系、应急响应措施、救援力量等。
第十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应急响应程序、救援力量、物资保障等。
第三章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第十一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下程序:(一)组织调研,确定编制依据;(二)明确编制目标,制定编制方案;(三)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初稿;(四)专家评审,修改完善;(五)批准发布,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应急预案的实施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明确应急指挥机构,落实责任人;(二)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三)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确保物资供应;(四)加强信息报送,确保信息畅通;(五)强化应急宣传,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一、背景介绍突发事件是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突然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可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制定和实施科学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尤为重要。
二、应急预案管理的重要性2.1 提前预案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确定应对措施,保障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
2.2 科学组织合理规划应急预案的管理流程和指挥链条,做到科学分工和协同配合,可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准确性。
2.3 过程监督实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过程中,及时监督和评估应对效果,及时调整应急预案,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3.1 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1.确定应急预案涵盖范围,明确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和标准。
2.制定应急预案编制流程和管理责任人,并制订应急预案的修订周期和流程。
3.2 组织机构设置1.设置应急预案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执行。
2.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事件的调度指挥和协调应对工作。
3.3 应急资源管理1.确保各类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调配,包括人员、物资、信息等。
2.制定应急资源管理计划,明确资源调配流程和责任人。
3.4 应急演练与培训1.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安排应急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是一项高度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单位甚至社会的整体安全和稳定。
建立科学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有利于组织应对突发事件,降低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情势的变化,我们还需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以上是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简要介绍,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我区各相关部门、驻区双管单位、社会团体等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订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分类和内容第六条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第七条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
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制度安排,由区政府制定。
专项应急预案是区政府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要专项工作而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工作方案,由区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制定。
部门应急预案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本部门(行业、领域)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涉及部门工作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由各有关部门制定。
第八条总体应急预案主要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分类分级、运行机制以及应急保障的总体安排等,明确相关各方的职责和任务,体现原则性、政策性。
针对突发事件应对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不同层级的预案内容各有所侧重。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制定部门:某某单位时间:202X年X月X日封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为规范本单位生产生活及工作次序,确保本单位相关工作有序正常运转,根据单位发展需要,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望本单位职工严格执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本单位的经营安全,规范处置突发事件的流程,明确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各部门的责任,加强本单位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将突发事件给本单位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结合本单位实际,特拟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称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有别于本单位正常经营活动的、可能、将要或已经为本单位带来不利影响与损害,如需紧急处置的偶发事件。
第三条:本单位对于突发事件的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并行的原则,区域内各本单位务必做好日常预防工作。
第二章突发事件分类及级别第四条:突发事件的类型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涝、狂风、冰雹等。
(二)事故灾害:主要包括本单位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等。
(三)公共卫生事故:主要包括经营场所的卫生事故、员工或其他人员饮食安全、传染病等事故。
(四)媒体事件:主要包括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可能、将要、或已经对本单位的不实产生不利影响的采访或者报道。
(五)其他事件:主要包括员工或者其他个人、单位为实现合法或非法目的,采用非法手段扰乱本单位经营等。
第五条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将安全事故进行如下分类:(一)一般事故:是指无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 1 万块以内的事故;(二)较大事故:是指造成轻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大于 1 万元(含 1 万元)但小于5 万元的事故;(三)重大事故:是指造成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大于 5 万元(含 5 万元)但小于10 万元的事故;(四)特大事故:是指造成死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大于 10 万元(含 10 万元)的事故。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4篇)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4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篇一校园突发治安事件应急预案,是应对校外人员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滋扰突发事件,控制事件发展,降低事故损失的有效措施。
学校建立以xx副校长为组长的处置突发治安事件工作小组,构建校园防范网络,明确职责,落实到人。
1、建立严格的门卫制度,确保24小时有人值班。
2、学校聘请的保安应接受专门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增加责任意识。
3、来人来访必须查验登记,执行好登记制度。
4、学校报警、监控设备应时刻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5、学生进校后一般不得中途离校,确有需要,应出具出门证明。
6、学生不得携带管制刀具等违禁物品进校。
7、如发现不良分子袭扰,应立即制止、制服,并拨打“110”报警。
8、如遇恐怖事件,要尽力稳住局势,迅速疏散师生,并立即向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报案。
9、加强平时的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应急疏散、救护演练。
外来暴力侵害事故若外来人员强行闯入校园,学校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向其发出警告,并应尽力将其驱逐。
对不听劝拒者或遇突发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迅速与校领导取得联系并拉响警报铃,同时立即启动如下应急程序:1、学校领导立即报警110请求援助。
2、校长指挥护校队立即赶到出事地点,应首先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制止、制服,使之停()止侵害行为,及时控制事态、保护现场为公安部门勘察取证提供方便。
同时,安全专干xx 组织教师安抚保护好学生,作好疏散撤离准备,并视实际情况将学生紧急疏散撤离至安全区域。
同时,学校应及时向教育局报告情况。
3、总务处负责联系xx职工医院,请求“120”支援。
一名学校领导带领总务后勤人员负责劝散围观群众,分散堵塞进入校门通道的车辆。
一名值日教师佩带标志,负责到路口引路接“110”、“120”车辆。
4、校医老师对受伤师生及时紧急止血、初步救治、护理。
5、一名学校领导带领政教处或教导处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制定、实施和修订应急预案。
第二条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实现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
2. 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
3. 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应急预案应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4.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将预防工作贯穿于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全过程。
第二章应急预案的编制第三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 预案概述:包括预案名称、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编制目的等。
2. 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明确风险等级和应对措施。
3. 组织指挥体系:明确应急指挥机构、职责分工、联络方式等。
4. 应急响应: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包括预警、应急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等。
5. 保障措施:明确应急物资、设备、资金、人员等保障措施。
6. 宣传教育: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四条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1. 组织编制: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组织编制应急预案。
2. 征求意见: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意见。
3. 审核批准: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由应急管理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应急预案的实施第五条应急预案的实施应当遵循以下要求:1. 及时启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2. 信息报告: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情况。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一、概述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以其突出性、意外性、紧急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对社会生活、公共安全、人民群众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是为了及时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各级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各界的正常运转,制定的一系列工作措施和方法。
二、应急机制的建立1. 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应制定明确的领导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确保领导在突发事件中履行其应尽的职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应急预案制定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设定相应的预案,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各部门有序协作,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3. 应急资源储备各级政府应根据地区情况合理配置应急资源,包括物资、设备、人员等。
在应急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动员和调度各类应急资源,保障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4. 信息通报与通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通报与通信系统,实现各级政府与社会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保障应急工作的及时有效性。
5. 人员培训和演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三、应急处置流程1. 预警和发现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并加强预警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工作。
一旦发现突发事件,应立即通过预警系统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出警报。
2. 报告和调集力量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责任单位应立即向上级政府报告,并根据应急预案调动相应的人员和力量进行处置。
同时,应按照预案中的要求,调度和调集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应急工作。
3. 事故现场管理在接到报告后,应急指挥部应立即派遣工作人员到事故现场,并根据事故的性质和规模,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管理和处置。
包括:封锁、警戒、疏散、救援、扑灭火源等。
4. 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应急指挥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布突发事件的最新信息,向公众传达权威的信息,避免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22年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22年
一、总则
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经各方专家研究制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管理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国家、地方和各类组织单位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和演练过程中的管理。
三、预案制定
1.制定依据: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突发事件应
急预案。
2.责任分工:各级政府、有关单位明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责任部门
和具体分工。
3.制定原则:科学合理、灵活机动、依法依规,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为核心。
四、应急预案实施
1.发布和通知:确立有效的通知机制,快速发布和通知各责任部门和
人员。
2.预案执行:依据预案内容,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有序实施各项应急
措施。
3.信息管理:建立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机制,做好信息共享和协调
工作。
五、应急演练
1.定期演练:各单位按照预案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
急处置能力。
2.评估改进: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评估分析,并不断完
善预案内容。
六、预案保密
预案内容涉及国家安全和重要利益,必须严格保密,未经授权不得外泄。
七、附则
本管理办法解释权属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门,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办法。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概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确定的组织、控制、指挥和协调机构的职责、权力和行为,以及预定其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措施的应急手段和应急程序的综合方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旨在确保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1. 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突发事件的类型、可能影响的范围、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应急预案的编制重点和优先级。
2. 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权责边界和协调机制,包括指挥部的设置和人员编排,部门间的协作关系等。
3.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各级组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了解和共享有关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4.预警预测:建立预警预测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并及时向有关单位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5.资源保障:明确各类资源的保障措施,包括人员、设备、物资等的调配和供应,以及紧急情况下的资源共享机制。
6.培训演练: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各级组织和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和专业素质,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管理1. 定期审查:定期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审查和修订,及时更新预案内容,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档案管理:建立健全的预案档案管理制度,确保预案的保存和备份工作,以及可以随时检索和使用。
3.督导检查:建立预案的督导和检查机制,对各级组织的预案编制和实施进行监督,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4.技术支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水平。
5.经费保障:合理配置预算经费,并制定相应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确保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通用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通用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通用版。
本通用版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评估和修订。
第二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依据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级别,制定的组织和指挥应急救援工作的文件,是指导、统一、保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行动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原则,充分考虑各种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明确组织机构、责任分工、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完善,确保其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管理标准相适应。
第二章编制要求第五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明确编制周期,确定编制机构和编制人员,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全面调研分析,撰写应急预案草案并征求意见,最终形成正式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六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全面考虑本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特点,突出针对性和实践性,确保应急响应时能迅速、有效地组织救援力量。
第七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充分听取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确保其合理、科学、民主。
第八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包括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级别、责任分工、应急处置措施、资源调配、信息发布、事后评估等。
第三章实施要求第九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措施,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各方力量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第十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应建立完善的指挥系统和应急响应人员培训机制,确保指挥链条畅通、人员素质过硬。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中,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做好情况汇报、资源调配、协调合作等工作,确保应急响应措施的执行。
第十二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应强调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各相关部门应畅通信息渠道,及时传递、交流和共享事件相关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安健环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xx〕24 号)
国家安监总局《安健环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GB/T 29639-20xx《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企业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
《企业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
《企业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导则(试行)》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相关管理规定
公司《安健环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第三条工作原则
公司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企地衔接”的要求,建立“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开展应急管理常态工作
第四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和各厂站、项目。
第二章突发事件分类
第五条本制度中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一)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洪水及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等。
(二)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程建设、污水厂站运营、企业生产等过程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群体性事件、新闻媒体事件、wang 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公共场所和文化活动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等。
第六条公司应急管理是指公司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第七条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实行公司与各部门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系,各级主要负责人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八条公司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分管安全副职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公司总经理团队其他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各厂站、项目主要负责人。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应急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安全监察部,安全监察部经理任主任,成员安全监察部组成。
第九条遇突发事件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即转为应急救援指挥部,公司总经理或总经理委任副职领导担任总指挥,副总指挥总指挥指定公司其他领导层成员及相关厂站、项目主要负责人担任。
总指挥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召集有关负责人作为指挥成员,安排其负责某一方面工作,统筹指挥应急抢险工作。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应急救援指挥部可前移至现场,整合厂站、项目应急力量,组成相关现场工作组,负责统一指挥抢险救援工作。
第十条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是公司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其职责
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应急管理、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
(二)领导指挥、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及突发事件的综合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研究决定本单位应急管理、应急救援及应对突发事件的重大事项、措施;
(四)审定、批准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五)决定本单位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六)组织协调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危机管理;
(七)负责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协调。
第十一条公司安全监察部是应急管理日常办事机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本级指挥机构的决策和指令;
(二)具体协调和落实本级应急管理及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三)负责本级预案编制、培训和演练工作;
(四)检查督促各部门、各厂站、项目落实相关应急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各部门应结合本单位实际,落实工作职责及应急管理流程等。
第十三条涉及分包的工程项目部、运营项目部等项目管理机构应建立涵盖分包商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机构、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资源等),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应吸收承包商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参加。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第十四条项目管理机构应督促各参建或承包单位成立项目主要责任人为首的应急工作机构,建立应急管理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本单位突发事件的具体处理,并有责任协助其他单位处理突发事件。
第十五条各级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变动后应及时发文调整应急管理机构,并抄送上级单位应急办和业主单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
第四章工作要求
第十六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当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应急培训演练体系、应急队伍建设体系、应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