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野望》公开课

合集下载

第13课《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把握疑难字句,读懂这首诗的大意。

2.结合课文插图,发挥联想和想象,还原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反复诵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读出层次、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4. 通过分析、理解这首诗的思路和章法,了解五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歌布局谋篇的巧妙。

【教学重点、难点】1.诗人“相顾无相识"的孤寂以及在仕与隐之间纠结的迷茫。

2.诗歌从叙事到写景,再到抒怀的结构和章法,以及五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是诗的时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一个顶峰,群星璀璨,名家辈出,诗歌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达到极高的水平。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唐诗就是这个时代的名片。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初唐开始我们的唐诗之旅,来学习一首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的作品。

二、初步感知诗歌:1.阅读全诗,为不会读的字词注音。

2.交流自己注音的字词:皋、薄、徙、倚、晖、犊、薇3.齐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三、把握诗歌所写的时间、地点和景物1.这首诗的题目中关键词是哪一个词【明确】望。

2.后面的那首《黄鹤楼》其实也是写望,那么《黄鹤楼》能不能叫“野望”【明确】“野"是指野外、山野,野望就是在野外、山野之中眺望。

3.诗人是站在哪里望呢【明确】东皋。

4.请一个同学读注释1(王绩简介)。

王绩这个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也就是不喜欢官场的繁文缛节。

他曾三仕三隐,做过官,后来在他的家乡东皋隐居。

那么,这首诗是写于他做官时期还是隐居时期呢【明确】隐居期间。

5.这首诗写的具体时间是什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明确】傍晚。

薄暮、落晖。

6.哪两联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景物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山、牧人、牛群、猎马(猎人)、禽。

《野望》公开课(共23张PPT)

《野望》公开课(共23张PPT)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1分)、远近结合(1 分)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 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1分)颈联表现 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 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1分)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 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1分)表达了诗 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1分)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陶渊明是“归来者”,欣喜于无拘无束,自由自然。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1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王无功集》五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 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
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 的形式颇有影响。
读准字音、节奏
野望
gāo
xǐ yǐ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读 出 韵 味 意 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读 出 韵 味 意 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韵 味 情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 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
落寞于曲高和寡,高蹈孤立;陶渊明是“归来者”,欣喜于无 拘无束,自由自然。

野望公开课教案

野望公开课教案

野望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野望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野望公开课的背景和主题,培养学生对于野望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 野望公开课的背景介绍和主题解读。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

3. 学生个人陈述和展示。

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野望公开课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对于野望有什么理解?你们认为野望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主体: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4. 分发小组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一个关于野望的主题演讲。

5. 学生小组内讨论的主题可以包括:野望的定义,野望对个人的影响,野望对社会的影响等。

6. 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为15分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展示:7.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主题演讲。

演讲时间为3-5分钟。

8. 学生个人陈述和展示的内容可以包括:自己对于野望的理解和看法,个人的野望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野望目标等。

9.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进行互动交流。

总结:10. 总结野望公开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观点。

11. 引导学生思考:野望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12.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野望目标付诸行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的表现。

2. 学生个人陈述和展示的流利程度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于野望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的野望的短文,并与同学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演讲,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以上是一个针对野望公开课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野望》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教案一、教材依据本教案基于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中的短篇小说《野望》进行设计。

该教材内容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野望》的主旨和主题;2.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掌握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5.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小说。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中的情节,唤起学生对《野望》的印象。

同时,提出以下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他的野心是什么?- 他在实现自己的野心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野望》小说,并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故事中的情节发展是否合理?为什么?3.文学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讲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小说中出现的常见文学修辞手法,并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4.讨论与思考(15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是否认同主人公的野心?- 你是否认为小说中的主题与现实有关?为什么?5.写作练习(30分钟)学生根据所给的写作题目,运用学过的文学修辞手法撰写一篇短篇小说。

题目如下:题目:《我的梦想》要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短篇小说。

四、课堂延伸1.阅读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与《野望》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分享。

2.写作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读和展示,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3.虚拟写作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关于《野望》主题的写作虚拟实践,如写作拓展、创作比赛等。

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

《野望》王绩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王绩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王绩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野望》。

2. 通过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准确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观点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野望》的主题和情节。

2. 学习并运用适当的文学分析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精读材料《野望》的文本。

- 提前研究并准备好相关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

- 准备适当的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 阅读材料《野望》。

- 准备笔记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和了解背景知识1. 教师介绍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问题:- 你对《野望》这个标题有什么感觉和猜测?- 你知道《野望》的作者是谁吗?- 你对《野望》这个作品的背景和主题有什么了解?第二课时:文本分析和主题解读1. 教师简单介绍《野望》的作者王绩,并让学生自主阅读《野望》。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和答疑。

第三课时: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1. 教师介绍并讲解常用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如主题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分析等。

2. 学生阅读《野望》并运用在前一课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学分析。

3.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四课时: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1. 学生独立阅读材料《野望》。

2. 学生单独完成相关阅读理解题。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并讨论不同观点和答案的合理性。

4.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课时:总结和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

2. 学生撰写简短的读后感,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点评和提问,补充相关知识和观点。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13 唐诗五首 《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 唐诗五首  《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 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之八上13课《野望》《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诵读和粤语听读,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律诗的对仗与平仄之妙。

(重点)2、通过揣摩动词“望"徙倚”“相顾"长歌”,读懂王绩无处归宿的彷徨与孤独。

(重点)3、通过辨析“晖"皆”“唯"返”“归"字的用法,体会王绩用字的精到。

(难点)教学重难点1、通过合作诵读和粤语听读,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律诗的对仗与平仄之妙。

(重点)2、通过揣摩动词“望”“徙倚"相顾”“长歌”,读懂王绩无处归宿的彷徨与孤独。

(重点)3、通过辨析“晖”“皆"唯”“返"归”字的用法,体会王绩用字的精到。

(难点)【教学目标确立依据】1、依据选文特征。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

作者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2、依据基本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练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

但受制于生活阅历不足等因素,极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需要技巧指引方能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内心情感与艺术之美。

全诗表面看似描述了一幅静谧安详的山家晚秋图,然而细究其情,我们更能看到一个因仕途不得志,彷徨孤独的诗人内心。

3、依据编者意图。

《野望》是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洗去雕饰浮艳的朴素之美和律诗初备的格律规范。

同时,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感世抒怀,寄情于景。

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情怀之高尚。

4、依据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第13课 唐诗五首 《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 唐诗五首 《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野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每一棵树都染上了枯黄的颜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了落日的余晖。

请跟随我一同走进课文――《野望》。

作家作品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代表作品:《野望》《独酌》《秋夜喜遇王处士》等。

作品风格: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语言朴素自然,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疏放,直追魏晋古风。

关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律诗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同,上下句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东皋:(2)薄暮:(3)徙倚:(4)落晖:(5)犊:(6)禽:(7)顾:(8)采薇:【交流点拨】(1)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2)傍晚。

薄,接近(3)徘徊。

(4)落日的余晖。

(5)小牛。

这里指牛群。

(6)泛指猎获的鸟兽。

(7)看,视。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3《野望》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3《野望》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3《野望》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野望》一、导入新课在文人的眼中,田园牧歌的生活往往被渲染成一幅迷人的中国文学画卷,犹如一首浪漫的诗篇。

然而,每位选择隐居的文人并非都能如陶渊明那样完全心无旁骛、沉浸在清幽的自然之中。

这首诗如同一幅艺术品,以精致的筆墨勾勒出王绩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这个意境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旷野的宁静,仿佛是置身于一幅宏伟画卷之中,远离尘嚣。

王绩通过文字的巧妙组合,勾勒出一种渴望远方、仰望星空的心境,犹如在宇宙的辽阔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今日,让我们一同品味王绩的《野望》,深入探寻他在文字间展示的复杂心境,就像是漫步在一片充满哲思的意境中。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共同感知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首先,我们来进行正音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学生1:(读诗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老师:不错,正音很准确。

接下来,我们逐句翻译,强调字形。

哪位同学分享一下对第一句的翻译。

学生2:东皋薄暮望,是站在东皋望着远处的意思。

徙倚欲何依,是在徘徊不定,不知道要依托在哪里。

老师:很好,翻译得很到位。

现在,我们继续看第二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学生3:树树皆秋色,是说所有的树都变成了秋天的颜色。

山山唯落晖,是山岭上只有落日的余辉。

老师:不错,你理解得很透彻。

接下来,谁来解释“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4:这是说牧人正在驱赶着牛群回家,而猎人则骑马带着猎物回来。

老师:很好,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很清晰。

最后一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理解。

学生5:这是说相互对望着却不认识对方,然后用长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怀念着采薇的美好。

老师:很棒,你捕捉到了诗人的感情表达。

在整体感知诗意的过程中,大家都表现得很出色。

让我们回顾一下,你们在翻译和理解诗句时都注重了什么?学生6:我们注意了字形和字音的准确性。

野望公开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野望公开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野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野望的概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野望的种类和特点,并能运用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野心与追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野望的概念和特征。

2. 分析野望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发展动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野望的概念解决问题。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野望”。

步骤二: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野望的概念和特征,包括人们对于未来目标和追求的渴望,以及对于更好生活的向往。

步骤三:野望的种类和重要性(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望的种类和重要性。

野望可以分为个人野望、团队野望和社会野望等。

并解释野望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或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野望的价值。

步骤四:如何培养野望(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野望。

包括制定目标、积极主动的行动、克服困难和障碍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野望,并帮助他们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步骤五:野望的实践(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针对个人或团队进行野望规划,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野望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野望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并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的野望》,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野望,并简要说明如何实现这些野望。

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课堂讨论和个人经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野望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发展动力。

野望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野望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野望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 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 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 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学习目的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
(重点)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 诗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王 绩 ( 约 589-644) , 字 无 功 , 号 东 皋 子 ,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 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 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 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 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 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 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
精读品味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诗人如何的情感? 【答案】达出诗人如何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 写黄昏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 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 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 依的愁绪涌上心 头,且无法安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 心理上的不安静色彩,体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 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 怀采薇。
注释: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 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 方隐居不仕。
译文: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 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 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归纳总结
惆怅孤寂 野望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叙事抒情
远景 静态 近景 动态 抒情

王绩《野望》公开课课件

王绩《野望》公开课课件
野望
王绩
诗人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 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 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 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 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有避世的思想。
写作背景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 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 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 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诗意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 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 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 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 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 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 作。
朗读
野望
王绩
•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注释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 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 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 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 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 皋子”。 •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 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

13.《野望》(一等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13.《野望》(一等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 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山川名 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 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唐诗,感受他们心中的 喜怒哀乐。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 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 响最为广泛。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 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 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 美学韵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 唐代,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 怀。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疏通诗意,了解诗歌内容,感受律 诗的格律之美。 3.品词析句,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 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律诗知识链接
1.律诗的基本特征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 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 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基本特征如下: (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 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二四六 八句押韵,首句可不押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来说律诗的第二三联(颔联和颈联)的上下 句应是对仗句。
二品:抓关键词句,赏析写法
1.读诗,从标题入手,请你说说 你对标题的理解,并分析其作用。
野 指原野
“野望”即眺
望 向四处望
望原野
作用:标题简洁明了,表明诗歌描写的 是原野的景色,交代了写作对象。“望”
字点题,表明诗的内容由望所得。
2.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作 者从哪些角度描写景色的?说说你的理解。
译文: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圈,猎人带着猎获的鸟 兽归来。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只好吟唱那 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

《野望》优质课件

《野望》优质课件

《野望》优质课件2023-11-11contents •《野望》课程简介•《野望》课程大纲•《野望》课程特色•《野望》课程评价•《野望》课程展望目录《野望》课程简介01CATALOGUE《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隐居山林的所见所感。

课程背景介绍了《野望》的作者王绩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以及该诗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感受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课程内容《野望》的创作背景和主题的介绍。

对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适当的练习和思考题,巩固学习成果。

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其他相关作品,深入探讨诗人的人生观、自然观和艺术追求。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野望》课程大纲02CATALOGUE总结词掌握核心概念详细描述介绍《野望》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相关理论,明确《野望》的核心概念及内涵。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深入学习总结词深入理解《野望》详细描述通过分析《野望》的文本、影像等材料,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深入探讨《野望》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第三部分:实践应用总结词运用《野望》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详细描述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对《野望》的理解和应用。

《野望》课程特色03CATALOGUE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地考察互动式教学个性化指导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03独特的教学方式0201课程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社会生活等,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课程内容。

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野望》课件公开课(19)

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野望》课件公开课(19)

作业
运用联想想象、咬文嚼字的方 法,自主阅读《渡荆门送别》,体 会作者的心境。
一枝一总关情
——《野望》《钱塘湖春行》整合阅读
迁西三中 赵侠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整首诗体现曹操渴望招揽人才的心情, 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 枝可依?”一句借傍晚乌鸦寻找栖息的树 枝来暗示贤士寻找明主。
《野望》中的“欲何依”是指想要寻找 自己心灵的归依之所。

联系生活情景

结合学过知识


结合语境及关键词

带着疑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
王绩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
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 河津)人,唐代诗人。简傲嗜 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 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 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 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 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 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此诗一洗南 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 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 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课文品读
展示分享
பைடு நூலகம்
一、、首联写了交待了什么内容? “徙 倚”“欲何依”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
1、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
人物心情 2、“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与矛
盾,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 3、“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表现作者想在政
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
3.情感:这两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 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 和清冷的色彩。
三、诗的最后两句展表示达分了享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1、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
发感情,收束全诗。
2.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 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 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 那里寻找慰藉。
二、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 析中间两联。
1. 画面:颔联: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 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颈联:放牧的 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 来。
2、两联内容:这两联主要写景,承“望”字而来, 又紧扣“薄暮”。
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
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 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
猎马带禽归。 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相顾无相识,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只
长歌怀采薇。
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 而食的隐士。
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
味 情
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

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
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
比喻隐居不仕。
野望
翻译课文
东皋薄暮望,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
徙倚欲何依。 皋村头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
树树皆秋色,何处。
山山唯落晖。
主旨归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忧郁、彷徨、孤独 和苦闷的心情和仕途不得志的迷茫失意 的情绪。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
作业
1、背默本首 2、扩写此诗
谢谢!
野望 读准字音、节奏
gāo
xǐ yǐ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读 出 韵 味 意 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读 出 韵 味 意 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