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应用研究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应用研究
隔震层 设计 合理 的情 况下 , 建筑 物不 但提高 了其 可靠 度 , 而且整 个建 筑 的造价 可 降 低 l ~5 ; ④采用 隔 震技术 后 , 于 建筑 物 的平面设 计 就 比较灵 活 了 , 以满 足不 同的建 筑造 型 ; 可 以保 持 地震 后 室 内仪器 对 可 ⑤ 和设备 的正 常使 用功 能 . J
第 2 卷 第 1期 6 21 0 1年 3月
文 章 编 号 : 6 2 — 7 ( 0 1) 10 0 — 4 1 7 2 4 7 2 1 0 —0 10








J u n l fAn u o y e h i i e st o r a h iP l t c n c Un v r iy o
长, 增加 上部结 构 的破坏 , 利于 结构减 震 ; 隔震 建筑 的结 构不宜 过高 , 不 ② : 会使得 结 构在 隔震前 周期较 过高 短 , 隔震后周 期 较长 , 而 隔震 效果 就会非 常 明显 , 般要 求 建筑 物 的结构 高 度不 超 过 4 ③ 由于过 大 的 一 0n ; 高 宽 比易造成 上部 结构 转动 , 引起 隔震 支座 受 拉 , 因此 要 求对 于钢 筋 混凝 土结 构 和 钢 结构 高 宽 比不 大于
2 5 ④ 为保 证 隔震 建筑 在地震 作用 能够有 来 回移动 空 间 , .; 隔震 建筑 与其 他 建 筑物 之 问至 少要 有 2 m 的 0c 距离 ; 隔震装 置应 设置 在基 础和 上部结 构之 间 , ⑤ 以确保将 地震 作用 最大 限度 的隔离 在结 构 的外 部 .
2 基 础 隔 震 结 构 设 计
摘要 : 用大型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 S 20 利 AP 0 0对 采 用 基 础 隔 震 框 架 结 构 在 不 同地 震 波 作 用 下 进 行 了动 力 时 程 分 析 。 析 了基 础 隔 震 结 构 在 地 震 作 用 下 的位 移 、 力 , 与 未 隔 震 相 同 结 构 建 筑 的 位 移 、 力 进 行 了对 比 . 分 剪 并 剪 以评 断 隔震 结 构 的 减 震 效 果 , 到 一 些 有 意 义 的结 论 . 果 表 明 , 震 结 构 在 罕 遇 地 震 作 用 下 仍 处 于 弹 性 工 作 得 结 隔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随着地震活动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原理、减震技术方法、结构设计要点、地震动力学分析、安全性评估、工程实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隔震技术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隔震装置主要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支座等。

这些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阻尼性能,能够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保护建筑免受地震破坏。

二、减震技术方法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安装减震装置,以减少地震时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阻尼器、减震支撑和隔震沟等。

阻尼器可以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振动,减震支撑则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降低地震响应。

而隔震沟则通过在建筑周围设置一定深度的沟槽,利用沟槽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少结构的振动。

三、结构设计要点在进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合理选择隔震与减震装置的类型和参数,确保装置能够有效地发挥隔震和减震作用;其次,要优化结构的动力特性,使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和较大的阻尼比,从而减少地震响应;最后,要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确保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

四、地震动力学分析地震动力学分析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结构的地震响应以及隔震减震装置的动力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震动力学分析包括时程分析、反应谱分析和能量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结构在地震时的动力响应,从而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五、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变形情况和破坏机理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能水平。

基础隔震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基础隔震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滑移量过大和震后不能 自动复位的缺点解决办法通常是并联适当的复位 向 钢弹簧、 U 形 钢片 、 柔 性 钢棒 、 抗震 体 系是 从 加 强结 构整 体 的 刚度 和强 度 人手 , 而隔震 是 试 图 隔离 地震 心 机 或阻 尼 向心元 件 。常 见 的 限位元 如 橡胶 垫 、 花瓣 状 螺旋 弹簧 和 组合 圆 环等 。 对 建筑 物 的影 响 , 减 少 地震 中 能量 向上 部 建筑 的 传播 。 与传 统 抗震 相 比 , 隔 震 多铰 支座 直杆 、 3 组 合 隔震 体 系。 具 有一 下 特 点 : ( 1 ) 提 高 了地 震 时 结 构 的安 全 性 ; ( 2 ) 设 计 自由度 增 大 ; ( 3 ) 防 前 两种 隔震 体 系虽 然应 用最 为广 泛 , 但是 都有 各 自自身 的缺 点 。 滑动 隔震 止 次生 灾 害 ; ( 4 ) 防 止非 结 构 构 件 的破 损 ; ( 5 ) 抑 制 了振 动 时 的不 适 感 ; ( 6 ) 可 体系的自复位能力较差, 在旱遇地震下可能会产生过大的位移, 叠层橡胶支座 以保 持器 械 、 器具 的功 能 。 支座 的直 径一 般较 小 , 在 大地 震下结 构 有产 生倾 覆 的危 近 代 隔震技 术 的研究 与 应用 始 于上世 纪6 0 ~ 7 0 年代 , 日本 、 美国, 新西 兰 以 则 是 自身 的造 价较 高 , 及 中 国台湾 在此 方 面起步 较早 , 隔震 技术 被广 泛应 用 于医 院 、 学校、 广播 、 写 字 险。组合隔震体系就是根据前两种隔震体系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整合。
建筑结 构
基础 隔震 的研 3 5 0
摘要 : 基 于基 础 隔震 技术 的建 筑 不但 可 以很 好 地 避 免地 震 中 的人 员伤 亡 , 而且 可 以减少 结 构 自身 和 建筑 内部设 备 的 损伤 , 将地 震 中 的经 济损 失 降到最 低 , 是 一种有 效 的 隔震 技术 。 关键 词 : 基础 隔震 ; 研 究现 状 ; 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建筑物、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建筑物地震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凸显。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强、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寻求有效的地震减灾途径,对于提高建筑物地震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还可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旨在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3. 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

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4.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分类和优劣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为建筑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寻找改进和创新的途径,推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地震灾害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严重地破坏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

因此,抗震设计是每个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人们对地震破坏规律认识的逐渐提高,多种抗震措施也在实际工程中运用,其中隔震减震技术是当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建筑结构设计是否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在新形势下,为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抗震性能成为了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

本篇文章主要对隔震减震控制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探究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提高设计人员对隔震减震控制技术的认识。

关键词: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建筑结构设计;应用;探究一、隔震减震控制技术概述隔震减震控制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结构抗震技术,主要包括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隔震层、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阻尼器和其他的控制装置,以减小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位移和内力。

隔震减震技术是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固有特性而达到隔震、减震目的,并不会改变建筑结构本身的刚度和强度。

隔震减震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2)可以大幅度减少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破坏,特别是对高层建筑物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3)可以减轻由于房屋遭受强烈地震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4)隔震减震技术是一种有效、可行和安全的减少建筑物地震破坏损失、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方法。

从我国目前对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在建筑结构中应用的研究现状看,隔震减震控制技术还在不断总结提高阶段,对一些隔震减震的方法还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比如隔震层设计的位置、阻尼器受力是否合理、隔震支座制作工艺是否完善、隔震结构分析软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

虽然目前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但随着对隔震层研究深入和技术发展,以及抗震设计规范修订工作的进行,隔震减震技术在我国建筑结构中将会有更为广泛和重要的应用[1]。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 1 期
震 灾 防御 技术
T c n l g o rh u k s se r v n i n e h oo yfr Ea tq a eDia t r e e t P o
V 1 1 No 1 o. , . Ma 2 0 L震
研 究和 应用
1 隔震结构基本原理和特性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原理简单,减震效果显著,与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相 比具有很多优越
性,已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收。 传 统 的房屋 上部 结构和 地基连 为 体 ,地 震时地面 运动 的能量 经过地 基传 输 到上部房 屋 结构,结构通过振动和变形耗散能量。而隔震技术则是在房屋的地基与上部结构之问增加一
苏经宇等,19 :苏经宇等 ,19 ) 99 9 6 ,这种隔震体系主要采用橡胶隔震支座作为隔震装置, 单 独或与阻尼器共同作用,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 。 橡胶隔震支座主要有普通橡胶支座 、铅芯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支座 ( ai 等, Ne E m 19 ) 普通橡胶支座阻尼较小, 99 。 在水平地震力较大时变形大 , 故一般与阻尼器 ( 如铅阻尼器、 油阻尼器、 钢棒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滑板支座等 ) 铅芯橡胶支座或高阻尼橡胶支座配合 、
响系数o c 将明显降低 ,从而上部结构 的地震反
应 将减 少 。
图 1 地震影响系数 曲线
F g 1 T ec r eo i ci fu n emo u u i. h u v f e s l e c d l s s mi n
隔震体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 )水平具有可变的刚度 。在风荷载和较小地震作用时,隔震系统具有足够的水平刚度 1 使 卜部结构 相对 于地面 保 持不动 ;在 中强地震 发生 时 ,隔 震层发 生较 大变形 ,耗 散 了地 震 的 绝大部分能量,而上部结构相对于地面只有少许整体平动,处于基本弹性状态 。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的背景和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背景和原理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变形则是地震灾害的关键点。

传统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减震器的结构工程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底部设置弹簧、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使地震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小。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日本地震频发,大量建筑物被毁坏,造成了重大损失。

随后,日本开始研究并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后,国际上也开始了对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地震频发区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区域,隔震建筑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标准,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日本在1995年通过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物抗震施工规程》,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了具体规定。

中国也在地震规范中对隔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科学界,对隔震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隔震结构的设计优化、隔震装置的材料和性能研究、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等。

基础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探讨

基础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探讨
筑 ,0 1 2 :5 2 . 2 0 ( ) 2 -7
2 木材供 需分析 及预测 [ ]北京 : Z. 中国木 业研讨会 , 0. 2 1 0 产 业 化 水准 。产 业 化 的 实 现 , 要 政 府 的 引 导 , 有 赖 于 行 业 协 [ ] 朱 光前 . 需 更 [] 范 宏 , 3 陈成意. 木结构房屋的发展状况及 问题[ ] 青 岛建 J. 会 的指 导 和 协 调 。

3 ・ 6
第3 7卷 第 9期 2 0 1 1年 3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URE
Vo . 7 No 9 13 . M a . 201 r 1
文 章 编 号 :0 9 6 2 (0 )9 0 3 —2 10 — 8 5 2 1 0 —0 60 1
基础 隔 震 技术 在建 筑 结构 中 的应 用 探讨
刘 昱 彤
摘 要: 简要 说 明 了基 础 隔 震技 术 的基 本 概 念 及原 理 , 对基 础 隔震 技 术 在 建 筑 结 构 中应 用 时 面临 的 若 干 关 键 问题 进 行 并
了探 讨 , 时 , 中国 、 国 和 日本 抗 震 规 范 中基础 隔震 的 设 计 思 想 等进 行 了 比较 分 析 , 同 对 美 以指 导 实践 。
作为木结构建筑鼻祖之一 的中国, 在这一领域停滞 2 0余年后 , 开
An l ss o h e e o m e t o o e n a y i n t e d v l p n fm d r wo d s r t e h u e i i a’ o pe t o t uc ur o s n Ch n S pr s c s



范 中隔震设计方法及设计 思想等 的差异 , 为我 国基础 隔震 的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影响的技术。

它通过将建筑与地基之间增加一层或多层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地震中,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减少震中产生的破坏和位移,保护人们和财产的安全。

本文将着重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分析。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出现的隔震技术是利用钢球或橡胶球来降低地震引起的地基振动。

然而,这种技术并不可靠,无法提供足够的隔离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更高效的隔震系统。

在隔震技术的研究方面,工程师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材料的选择和性能研究、隔震系统的设计和构造、隔震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和模拟等。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来评估隔震系统的性能。

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震害调查研究,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模式和机理。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目前,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办公楼、住宅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各种类型的工程。

隔震技术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新建建筑和老建筑的加固。

对于新建建筑,隔震技术可以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就被融入进去。

隔震材料和隔震系统会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和建筑物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对于老建筑,工程师们通过在建筑底部添加隔震装置来加固建筑物。

这样一来,建筑物在地震中产生的动力响应就能得到控制,从而减小结构损伤和位移。

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地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通过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此外,隔震技术还能够减少地震后的修复和重建工作,降低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

总之,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技术,它通过增加建筑与地基之间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包括材料、设计和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基础隔震技术是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安装足够的安全隔离系统。由于隔震层的“隔震”和“吸收”作用,上部结构在地震中近似移动,结构响应力仅为1/4-1/8(强震观测结果可达1/2-1/16)。不进行隔离,从而实现“隔离”。一般来说,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只经历了5.5级地震,不仅减轻了地震对上部结构的破坏,而且有效地保护了建筑装饰和室内设备。在许多隔震系统中,橡胶支座是世界上研究和应用的主流。它们广泛应用于美国、日本和其他地震多发国家。
(1)竖向承载力、水平恢复力、阻尼(吸能)三位一体;
(2)支座滞回特点(载荷-变形曲线)饱满、耗能显著;
(3)橡胶配方改进、等效阻尼比可达12%以上;
(4)维修管理成本低(无需其他阻尼装置);
(5)大震后残余变形极小,无需更换;
(6)高阻尼支座表面覆盖有橡胶保护层,保护内部橡胶不受臭氧、紫外线影响,具有更好的耐老化性,50年等效阻尼比降低不到2%;
1.国内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在建筑工程结构隔震技术上发展比较迟,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中,由于建筑隔震效果不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建筑工程结构的隔震技术。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目前我国的抗震隔震技术以及耗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在很多实际的高层建筑项目中都有推广和运营,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以后,采用隔震技术修建的芦山县人民医院外观完整且受损较小引起人们关注,已然成为“楼坚强”的代言人,它的秘密在于地基部分的“弹簧缓冲”。
2.同传统抗震设计相比采用隔震技术的一些特点
通过设计隔震系统,全面降低地震荷载,并改善降低后的地震荷载在上部结构各支座间的分布,以保护建筑结构,必要时还保护上部结构。由于增大了上部结构各支座的总柔度和阻尼,使地震荷载减小,又由于使支座刚度与下部结构强度相关,荷载分布也得以改善。

基础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基础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结构工程师以及工程技 术人员 , 严格按 照建筑 的功能要求 、 建
筑 目的、 工程现场 的实际情况 、 外力作用条件 、 施工条件 以及施 工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 , 促使 所设计 出 的建 筑方案满 足经济 、 合理 、 美观的要 求。
3 高层 建 筑 结构 设 计 中存 在 的 特殊 性
度 减少 的柔 性 底 层 结 构 体 系 方 向发 展 。最 后 发 展 至 现 阶段 世
界范围内所广泛运用的延性结 构抗震 体系 , 通过发展 , 传统 抗 震技术沿用至今 , 从 而形成 具有较 为完善 的抗 震 防灾 技术 , 并 在许 多情况下发挥着有效的作用 。
1 . 2 建 筑 工 程抗 震技 术的 现 状
1 ) 高层建筑结构设 计 的决定 因素是水平荷 载。主要表 现 为: 首先 , 在竖构件 中, 楼房 自重及楼 面使用荷载形 成的轴力及 弯矩的数值 与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 比。在竖构件 中, 结构受 到水平荷载形成 的倾覆力矩 和轴力 与建 筑高度 的两次 方成正 比。其次 , 在大体上对 于具有一定 高度 的建 筑物 , 其竖 向荷载 通常属于定值 , 而水平荷 载 中的分 荷载 以及 地震作 用 , 会 由于 结构动力特性 的不 同, 其素质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 2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中的关键是结 构侧移 。随着 楼房高 度 的进一步提升 , 水平荷载作用下会有较大的结构侧移变形现 象发生 , 促使在水平荷载 的作用 下 , 应 在某一 限度 内将 结构位
移进行制约。
步将人们受到 自然灾害 的影响降至最低 。
1 建 筑 工 程 抗震 技 术 的 发 展 及 现状 1 . 1 建 筑 工程 抗 震 技 术 的 发展
从2 O世纪初开始 , 工程抗震防灾技术在 日本 被提出 , 主要 从静力理论逐渐向柔性结构体系发展 , 促使结构体系 的刚度得 到有效 的减少 。随后又逐渐 向上部结构强度增大 、 结构底层 刚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应用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应用

略谈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摘要】:基础隔震技术的成熟及广泛推广应用,为人类减轻地震灾害提供了一条更加合理有效安全的新途径。

本文通过对基础隔震结构建筑与传统抗震建筑的对比分析,论述了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及应用。

【关键词】: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应用中图分类号:tu3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地震灾害不断发生,造成巨大的人身伤亡及经济损失。

下图是对全球地震灾害次数、级别的统计。

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自2008年以来,地震灾害发生的频率远远超过往年。

由于地震的突发性,难以预测性,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正加紧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研究。

在世界众多的抗震技术研究中,日本无疑是走在最前面。

日本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地震多发国,同时还要经受住强台风的考验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经过日本政府修订的《建筑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要求商业建筑(办公楼),居民楼都必须能抗8级以上地震。

如何使建筑物结构更安全更稳定是摆在日本建筑行业前需要解决的严峻的问题。

1隔震技术的研究1.1基础隔震结构日本住友建设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隔震”(又称“免震”)建筑进行研究,并把技术应用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隔震”,就是不使地震产生的能量直接作用在建筑物上,实现的基础是在于地基与建筑物之间增加的一种特殊装置,用以吸收地震能,最大程度减少建筑物的晃动,使之受到的损害减小到最少。

1.2一般抗震建筑与隔震结构建筑比较对于一般抗震建筑在地震中受到破坏,是因为建筑物直接固定在地基上,当地震来临时,地震能转变成为振动能,直接传给建筑物的支柱和墙壁。

当振动能超过支柱和墙壁承受的强度和刚度极限时,会造成较大破坏。

(a)一般结构(b)隔震结构图2一般结构与隔震结构的区别(a)抗震结构(b)隔震结构图图3抗震结构和隔震结构建筑遭受地震损害程度对比如图3(b)所示,相比于一般抗震建筑,隔震结构的建筑中地基与建筑物之间的特殊装置则可以最大程度的吸收的地震能所产生的振动能,使建筑物能够经受较大地震,而且几乎不受损害。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结构隔震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

本文将探讨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结构隔震技术简介结构隔震技术是利用弹性材料在地震发生时能有效抵消地震冲击力,降低对建筑物的影响和损害的一种方法。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安装隔震垫层或其他形式的衬垫,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物与地基分离,从而将地震能量转化为水平位移和弹性变形,起到减少地震引起的破坏作用。

二、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优势1. 增加抗震能力:结构隔震可以大幅度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面运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对于经常发生地震灾害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2. 提高安全性:装配式建筑利用结构隔震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受损的风险,从而保证居民的人身安全。

3. 减少噪音和振动:结构隔震技术还可以减少外界噪音和振动的传输,提供更加舒适和稳定的室内环境。

三、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与实践1.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由于其轻质化和拆装方便等特点,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建筑形式。

而结构隔震技术在这类建筑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将隔震垫层与钢结构相连接,确保整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提高抗震能力。

2.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快速、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形式。

在这类建筑中,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并减少地震对装配式混凝土模块的影响。

3.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以其环保、节能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结构隔震技术在这类建筑中的应用主要解决了木结构易受地震影响而产生破坏的问题,通过增加隔震垫层或衬垫,有效降低了地震对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物造成损伤的可能性。

四、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展望尽管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隔震装置置于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利用隔震装置的特性对地震力进行减震和隔震作用,以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

隔震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震减灾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一、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日本是最早开展隔震技术研究的国家,1955年在东京市中心的办公楼首先进行了隔震设备的安装,在1959年日本大和火药厂进行了隔震装置的试验。

日本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加快了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隔震技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包括钢板隔震技术、橡胶隔震技术、摩擦隔震技术和液体隔震技术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隔震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建筑物使用了隔震技术。

这些建筑包括了办公楼、医院、桥梁、核电站、博物馆等各类建筑。

日本是应用隔震技术最多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使用了隔震技术。

美国、中国、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等地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

在中国,隔震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和完善。

目前,隔震建筑主要分布在地震频发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

一些重要的楼宇、桥梁等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人民剧院等。

一些新型建筑也开始尝试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震技术手段。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了建筑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不需要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方便。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隔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 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引入隔震装置,将地震或振动波动的能量分散和吸收,降低地震造成的结构破坏和震害后果。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簧、减振器等组成,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减少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2. 方法(1)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的基础上设置隔震装置,用以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的传递。

常见的基础隔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和液压隔震支座等。

(2)结构隔震结构隔震是指在建筑的结构中设置隔震装置,用以减少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

常见的结构隔震装置包括摩擦隔震装置和轴向力隔震装置等。

(3)附加质量减振附加质量减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上附加质量来达到减振的效果。

常见的附加质量减振装置包括质量块、液压质量阻尼器等。

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应用案例1. 地震高发区建筑隔震在地震高发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重要工程。

例如,日本东京塔是一座采用基础隔震技术的高层建筑,具备较强的地震抗震性能。

2. 振动环境恶劣区建筑减振在振动环境恶劣区,建筑结构减振技术能够减少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例如,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采用了摩擦隔震器技术,使桥梁在风震和地震条件下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三、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多层次、多角度的应用未来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将更加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方向的地震和振动。

2. 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发展将推动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创新,如纳米材料、聚合物材料等,能够提高隔震装置的性能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总结: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隔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减轻结构受到地震、风载或其它外力作用时的振动响应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结构与地基之间插入隔离层,降低结构对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少结构振动。

本文将介绍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加入隔震装置,将结构与地震波之间的耦合降低到最低,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隔震装置通常采用弹簧和减震器等材料制成,可以吸收和消散地震波的能量。

当地震波传导到结构上时,隔震装置能够与地震波一起振动,消耗掉地震波的能量,减少了结构的振动。

隔震技术在工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博物馆等。

这些建筑通常需要承受大量人员聚集和活动带来的动力荷载,隔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振动,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隔震技术也被应用于桥梁工程中。

大型桥梁往往承受着车流和风载等动力荷载,隔震技术能够有效减小桥梁的振动,提高桥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隔震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核电站、石化厂和地铁等特殊工程,减少地震或外力对这些建筑的影响。

一篇相关的论文是《隔震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研究》,该论文阐述了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首先,该论文介绍了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

然后,论文对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隔震层的选择、隔震装置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等。

此外,论文还介绍了隔震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如地震波的输入、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隔震层的性能等。

最后,论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几种典型的隔震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估和比较。

综上所述,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插入隔离层,降低结构对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少结构振动。

隔震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桥梁工程和特殊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隔震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研究》是一篇研究隔震技术的论文,详细介绍了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及几种典型隔震结构的性能评估和比较。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结构中运用各种装置,以缓冲地震引起的建筑振动并保障建筑物安全的技术。

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地震防灾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进行分析。

一、技术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隔震层将地震引起的水平振动分离,使上部结构不与地面有直接的连接,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震动幅度,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层的隔震原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如弹簧减震、脆性材料减震、液体隔震、牢固几何隔震等。

弹簧减震的原理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作用消耗地震能量,减小上部结构的振动。

脆性材料减震是通过将易于破碎的材料放置在隔震层中,地震时,脆性材料会破裂和摩擦,起到减震效果。

液体隔震的原理是将液体封入屏障内,在地震时,液压作用减缓隔震层的振动,达到减震目的。

牢固几何隔震则是利用沉床、弹簧、支撑等固定装置,控制上部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消耗地震能量,达到减震效果。

二、研究进展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一定的历史和成果。

1971年,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马加敦机场标准化了弹簧隔震系统。

1985年,日本首次成功应用液体减震技术于东大阪体育馆和名古屋生活文化中心。

此后,随着研究深入,国外已经有了一系列应用成果,如加州罗斯肯莱斯特大学的地震工程中心、日本东京塔、台湾台北101大楼等。

国内的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但也有一些重大的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推出了油井钻机隔震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008年,我国首个隔震结构大楼——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建筑工程物流中心”建成,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隔震效果。

三、应用实例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国内,应用隔震技术的典型实例有:位于四川南充的中石化建筑设施综合体、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上海银行大厦、广州V8国际商业中心、成都新世纪环球中心等。

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研究

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研究

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研究摘要: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大多数居民都居住在砖混结构住房之中,此类结构抗震能力不强,如果发生地震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用房屋基础隔震技术。

基础隔震技术是目前工程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减震控制技术,由于其造价低、易于实施、减震控制效果好,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本文就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原理;优势;应用地震的发生有着不确定性的特征,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人们往往很难预测出地震的地点、时间和等级,在传统的建筑物中主要借助于建筑物自身的刚度来抵抗地震的破坏,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

如果地震力较小,建筑可以通过自身的结构来保证稳定性,不会造成人员财产损失,但是如果地震力作用较大,那么建筑结构就很容易出现塑性变形问题造成人员伤亡。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完整性,需要对建筑进行适度的改造,提升其抗震能力。

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基础隔震技术隔震性能好,经济适用,已经在多个国家中得到了推广和使用。

1 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原理分析在以前的建筑当中,之所以遇到地震就容易造成房屋被拦腰折断,是因为房屋没有与其他坚固的东西相连接,还因为现在的房屋高度较高,出现了大量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

而房屋隔震技术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房屋隔震技术能够将房屋整体跟地面都实现软性的连接,在遇到地震的时候因为有地面的全方位牵扯,使得房屋没有那么容易就被拉扯断,这就是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2 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优势分析2.1 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在房屋建设方面,一般情况都是使用的钢筋水泥作为原材料,这种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抗震的作用。

但是这种抗震作用只是针对震级比较小的地震。

一旦震级比较大这样的建筑材料也是没办法抵抗的,而且这种材料本身的质量比较重,一旦发生地震导致建筑物倒塌,周围的人群来不及分散的话就会对人的性命造成很大的影响。

这种材料建成的建筑物不仅建设成本高、破坏力大还不容易修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基础隔震技术因为自身具有较好的控制减震效果、容易实施以及较低造价等基本优势,目前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建筑结构中的减震控制工作中。

本文就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特点、种类、应用时需要重视的地方以及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促进基础隔震技术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应用
1.前言
建筑结构中应用基础隔震技术时较为被动控制以及有效的技术,由于该技术经济适用性以及减震效果,受到建筑行业的极度重视,广泛的应用在建筑结构中[1]。

本文就基础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应用时要点进行细致的分析,确保给基础隔震技术的有效发展以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2.建筑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的特点
2.1 隔震特性
基础隔震系统中的隔震设备的水平刚度属于可变类型的,一旦遇到微小的地震或者强风时,则会造成上部构造有着较小的水平位移,对使用要求没有任何影响。

如遇到地震属于中等强度时,则有着较小的水平刚度,建筑结构出现水平滑动的状态,造成抗震结构的刚性系统被隔震结构柔性系统代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自振周期,对建筑上部结构的自振场地以及地面起到远离的效果,能够从根本上隔开地面震动,对建筑上部结构感受的地震反应能够显著
降低。

一般建筑结构在应用基础隔震技术后,其反映至能够减少到1/4~l/12的非隔震结构。

2.2 保护特性
建筑结构中应用基础隔震技术对建筑上部结构能够起到保护的
作用,由于基础隔震结构有着较小的层间变性,应用基础各种技术不但不会破坏建筑整体结构,同时还能够保持建筑结构内的设施以及装修处于完好的状态[2]。

所以,基础隔震技术普遍的应用在精密仪器室、商场、宿舍楼以及其他工程的建设中。

2.3 良好的竖向承载力
基础隔震技术中的隔震装置自身的竖向承载力较大,因此建筑结构物在正常使用的情况时,所有的承载力在建筑上部结构支撑时有着一定的安全性,另外,隔震体系竖向承载力的安全系数应该超过6,给使用建筑结构的使用要求以及安全性提供一定的保障。

3.基础隔震技术的主要类型
3.1 复合基础隔震类型
基础隔震复合类型主要是串联复合隔震以及并联复合隔震等两
种不同体系,主要是通过叠层橡胶支座以及滑板摩擦隔震支座以串联或者并联的形式构成。

基础隔震系统中的叠层橡胶支座能够给隔震系统提供一定的复位向心力,如滑板出现摩擦的情况时,对地震则能够起到隔离的作用。

这样类型的隔震体系将隔震支座的基本优势全面利用,有着相对明确简单的隔震机理,有着较好的隔震效果。

同时,基础复合类型的系统适应变形有着较强的能力。

3.2 基础隔震摩擦滑移类型
基础隔震技术中摩擦滑移类型主要是通过联合基础与上部结构,对建筑结构底部的剪力进行控制,确保结构地震降低的作用得到满足[3]。

一旦出现级数较小的地震时,建筑上部结构出现滑动的情况则会受到摩擦力的阻止。

一旦有着较强的地震强度时,摩擦力则会大于地震对滑移层的作用,建筑结构的滑动面出现滑移的情况,利用阻止地震以及消耗滑移能够达到隔震的目的。

3.3 基础隔震叠层橡胶类型
基础隔震技术中叠层橡胶类型主要是通过该类型有着较小刚度等基本特征,其在延长时有着一定的周期,当建筑结构感受到震波时能够有效避开,确保结构地震作用得到有效降低。

该类型在刚刚开始隔震时没有较大的刚度,有着较为良好的隔震效果、稳定的性能以及简单的构造,我国隔震体系中是应用的较为广泛的一种,该类型的隔震基础有着较高的造价,其具体有高阻尼、铅芯以及普通等3种不同类型的叠层橡胶支座。

4.建筑结构中应用基础隔震技术的相关要点
4.1 隔震设备的耐久性能
通过分析目前隔震技术应用在建筑结构中相关标准发现,大多数建筑结构在设计时均有50年的使用年限。

而对隔震设备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得知,隔震支座在建筑结构中应用有高于50年的使用寿命。

例如,某国家的桥梁采用隔震设备中的橡胶支座进行引用,在超过50年的使用后只是出现5mm的老化深度。

由于现今的应用
在建筑结构中的隔震支座,多数都通过阻燃剂、抗老化剂以及外围保护层等方式,确保建筑结构的使用周期能够超过或者达到相关设计要求。

倘若在建筑结构设计年限中要更换以及改装隔震层设备,在操作以及施工上有着较小的难度。

4.2分析隔震结构的动力模型
通常情况下,隔震结构的动力模型具体是有多质点隔震体系以及单质点隔震体系等两种不同类型。

隔震体系中单质点的主要是把建筑结构的上部结构进行简化,变成刚体类型,对建筑上部结构出现的层间位移情况不给予考虑。

隔震层中单质点隔震系统的恢复力模型属于双线性类型的,通常情况是,均是通过隔震层的实际刚度代替建筑结构隔震体系的具体岗地,上部结构的质量作为整体隔震体系质量的评判标准,对于隔震层的整体质量不给于考虑。

隔震体系多质点类型主要是在建筑结构体系中把隔震层计入。

通过层间剪切模型作为上部结构,通常情况下,基础隔震层在多质点隔震系统中属于相对基本的单位,在建筑楼层中上部结构作为基本的质点。

4.3 隔震设备的力学性能分析
现今,国内外基础隔震技术均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隔震装置在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中属于相对重要的,隔震装置应用的较为广泛的是橡胶层与夹层钢板紧密粘结类型的。

通常情况下,基础隔震系统中的橡胶支座可以分成阻尼器以及隔振器两种不同类型的,主要是通过第二形状系数以及第一形状系数决定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

5.建筑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
(1)研究隔震结构的方式。

目前,建筑结构在进行抗震设计工作时的不确定性较大,例如不确定计算模型、结构本身以及外部环境等带来的影响[4]。

所以,隔震结构在应用时应该根据可靠度、随机振动等理论进行分析,从根本上对影响结构可靠度与动力反应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

(2)分析基础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应用的可行性经济性。

为了能够在建筑结构中广泛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确保能够将隔震系统成本降低的基础上,还应该准备采用定量评估的方式对隔震技术应用时的经济性进行全面评估,对隔震结构的经济因素、安全以及功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同时,在进行隔震结构的可行性研究时,应该对隔震结构的维修费用、维修方法以及失效损失进行全面考虑。

(3)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在建筑结构中属于相对重要的,需要以相关的设计规范作为有效的依据。

现今,在新西兰、美国等国家均对隔震设计相关规范进行制定,隔震设计的相关规范属于建筑结构施工中强制执行的内容,能够对隔震设计的实践水平以及理论知识进行全面反映,确保技术以及经济性的统一性得到有效表达。

(4)开发较为先进的隔震体系以及隔震原件。

隔震系统中隔震支座能够起到相对重要的作用,隔震技术是否能够有效的推广以及应用隔震支座的经济性、耐久性以及安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研究隔震系统的力学性质、组成材料以及隔振器等相关内容,
对确保隔震系统长时间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全面对隔振系统中隔振器长时间的能力进行全面研究,则应该重新试验以及检测隔振器样品。

6.结束语
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有着较为良好的发展前景,基础隔震技术不仅能够确保结构自身的安全性,同时还能够促进工程造价得到降低。

目前,国内外在建筑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上有着较为健全的技术,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在建筑结构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促进建筑结构抗震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建新.浅谈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
致富向导,2010,17(27):643-644.
[2]陈旻.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j].山西建筑,2009,17(07):82-83.
[3]沈建明,马玉龙.基础隔震技术研究探讨[j].价值工程,2011,14(02):276-277.
[4]施溪溪.高层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j].西部探矿工程,2011,4(01):365-3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