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的本质-平凡的邪恶

合集下载

何谓平庸之恶

何谓平庸之恶

何谓平庸之恶一、平庸之恶的概念“平庸之恶”英文为Evil of banality,作为哲学术语,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

此概念最早由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关于罪恶的一种哲学思考,与“极端之恶”(radical evil)相对而言,平庸的罪恶往往不易被人察觉,更容易被人忽视。

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

其中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不无及。

1961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对纳粹德国的高官艾希曼(也就是在犹太人大屠杀中的“死刑执行者”)的审判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一直持续到5月31日,艾希曼最终被判处绞刑。

当时,阿伦特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

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却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就是平庸之恶。

如:赵高指鹿为马,群臣点头称是;纳粹建集中营,人们竞相应聘。

二、概念的背景与思考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1906年3月19日—1962年6月1日),纳粹德国的高官,也是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

被称为“死刑执行者”。

1942年艾希曼出席万湖会议,并且被任命负责屠杀犹太人的最终方案,并且晋升中校;将犹太人移送集中营的运输与屠杀作业大部分都是艾希曼负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艾希曼被美国俘虏,但之后逃脱,在经过漫长的逃亡旅行后,艾希曼流亡到阿根廷。

但是1961年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摩萨德却查出艾希曼的下落,将其逮捕。

艾希曼於耶路撒冷受审,被以人道罪名等十五条罪名起诉;这次的审判也引起国际的注目,1962年6月1日艾希曼被处以绞刑。

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在汉娜·阿伦特所撰写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邪恶之强制性报告》中这样描述审判席上的纳粹党徒艾希曼,“不阴险,也不凶横”,完全不像一个恶贯满盈的刽子手,就那么彬彬有礼地坐在审判席上,接受绞刑,他甚至宣称“他的一生都是依据康德的道德律令而活,他所有行动都来自康德对于责任的界定。

对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思考

对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思考

对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思考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和思想家,她的许多著作对于理解现代政治和道德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她的一篇著名文章《平庸之恶》被认为是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阿伦特以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案例为起点,探讨了普通人如何参与恶行的问题,以及这种行为对社会和道德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阿伦特的“平庸之恶”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探讨普通人如何参与恶行,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种现象。

我们需要了解阿伦特对“平庸之恶”的定义。

在她的《论犹太人问题》中,阿伦特指出:“一个人只要表现自己为平庸,方能在这种程度上去‘接纳’罪恶”。

她认为,那些参与大规模杀戮的纳粹战犯,并非都是心怀邪恶、凶残残忍的人,而是普通的、平庸的人。

他们没有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只是遵循着所谓的“民族和家庭利益”,执行着上级命令,从而成为了罪恶的实施者。

这种平庸的恶行,正是阿伦特所谓的“平庸之恶”。

阿伦特的这一理论引起了人们对于道德与个体责任的深刻思考。

艾希曼并非是一个具有恶意和凶狠本性的人,他是一个普通的官僚,只是按照组织和法律规定行事。

在阿伦特看来,这正是“平庸之恶”的本质,它并非源自于邪恶的个人,而是源自于对自由意志和个体责任的放弃。

这种放弃,使得一个普通人也能够成为罪恶的参与者,甚至成为其推动者和执行者。

对于阿伦特的“平庸之恶”,也有一些批评和质疑。

有人认为,艾希曼并非“平庸”而是“邪恶”,他的行为不仅仅是单纯的追随命令,而是出于对犹太人的仇恨和对纳粹意识形态的自愿认同。

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分析并不全面。

一些学者也指出,阿伦特的理论并未能充分考虑到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对于个体决策的影响。

在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下,个人的自由并不仅仅受其自身的意志所驱使,而是受到全面性的控制和规训。

要理解个体的行为,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社会和政治因素。

不过,尽管阿伦特的“平庸之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其对于普通人参与恶行的思考,以及对于道德责任和个体自由的反思,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直面阿伦特的“平庸之恶”

直面阿伦特的“平庸之恶”

直面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平庸之恶”这样的词汇。

这个概念源自法国著名哲学家阿伦特的作品《恶的起源与宗旨》。

在这本书中,阿伦特谈到了一种特殊的恶,即由普通人所扮演的角色所造成的恶,而非由极端恶势力所引发的恶。

面对这种恶,阿伦特提出了一种直面和理解的观点,这种观点对我们认识和理解恶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需要理解“平庸之恶”的含义。

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之恶”是指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恶的轻视和漠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恶行为的默许和被动配合。

这种恶并非源自于极端的邪恶力量,而是源自于日常生活中对于正义和良知的忽视和抛弃。

这种恶被称为“平庸之恶”,是因为它并不显眼,不引人注目,往往隐藏在日常琐事之中,但却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整个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

面对这种“平庸之恶”,阿伦特试图通过对其根源和产生途径的分析,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她指出,这种恶并非是个别行为的问题,而是源自于整个社会中的某种不健康的、病态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下,人们对于正义和良知的认识和坚持逐渐被淡化和削弱,从而导致了这种“平庸之恶”的产生和蔓延。

阿伦特的观点是,要想真正解决这种恶,首先需要对社会氛围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调整,唤起人们对正义和良知的认识和坚守,从而将“平庸之恶”遏制在源头。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阿伦特的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验证。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所发动的大屠杀就是一种“平庸之恶”的典型例证。

当时的德国社会中,并非人人都是冷酷无情的杀人犯,更多的是普通人对于邪恶行为的默许和被动配合。

这些人并非出于自己的恶意去伤害他人,而是因为对于正义和良知的忽视和抛弃,从而成为了邪恶的帮凶。

正是这种“平庸之恶”,使得邪恶的行为能够在整个社会中扩散和蔓延,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的道德沦丧和灭亡。

阿伦特的观点并非仅仅针对历史上的特定事件,而是具有普遍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平庸之恶”在不同程度上的存在。

浅谈“平庸之恶”

浅谈“平庸之恶”

浅谈“平庸之恶”浅谈“平庸之恶”一、我认为的“平庸之恶”1、“平庸之恶”的概念理解。

“平庸之恶”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此概念最早由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关于罪恶的一种哲学思考,与“极端之恶”相对而言。

2、“平庸之恶”的隐密性和普遍性。

平庸的罪恶往往不易被人察觉,更容易被人忽视。

因为平庸之恶往往隐藏在大多数人身上,也是从大都数人的言行中表现和流露出来的。

由于善恶的相对性,对于这种恶的普遍性人们就认为是心中的善,或者至少不是他们认为的恶行。

3、“平庸之恶”的罪恶性。

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

其中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不无及。

汉娜·阿伦特认为“平庸之恶”也是恶,而且更加可怕,这种恶不思考,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造成“法不责众”的观念在大多数人心中根深蒂固,或者说在现行的国家法律、体制,道德准则的规范下,人们往往不加思考的去遵循,把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或者成为不道德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或者虽然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的他者化的冷漠行为提供非关道德问题的辩护,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就像当年纳粹德国的高官阿道夫·艾希曼一样,在为自己恶贯满盈的罪行辩护的时候说““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

二、如何拒绝“平庸之恶”1、重塑道德,心有敬畏。

20世纪后期以来的道德无底线,有人的无知或邪恶,不辨道德“真相”的因素,也有舆论导向的偏颇,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或可能做出的事情。

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心有敬畏,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2、独立判断与思考。

阿伦特对纳粹艾希曼的审判提出“平庸的邪恶”(即因不思想、无判断、盲目服从权威而犯下的罪恶)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讨论和引用,同时也启发个人作为人应该有的品质,以及从灵魂深处思考和反思自己。

罪恶的本质-平凡的邪恶

罪恶的本质-平凡的邪恶

鄂兰说:〝艾希曼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他格外勤奋努力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想晋升,而我们无法认为这种勤奋是犯罪……他并不愚蠢,只是缺乏思考能力──这绝不等同于愚蠢,但却是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罪犯之一。〞
接下来,鄂兰提出了一个关于邪恶、是非认定的颠覆性论断:一个缺乏思考的平凡人,会产生最大的邪恶行为。她提出:〝我们在人类漫长罪恶史中所学到的教训──邪恶的平庸性才是最可怕、最无法言喻、又难以理解的恶。〞
这对太多的中国人是个借鉴,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很多人也仅仅在做着一份工作,城管、警察、法院、医生、护士、检察官,他们都是一份工作,都是社会普通的一员,但他们默认着着罪恶的政权。
〝《纽约客》杂志邀约犹太裔学者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全程采访审判。鄂兰同意艾希曼的陈述:〝他从来没有憎恨过犹太人,也从来没有杀人的意愿,所有的罪行都是来自对上级的服从,而服从应该被誉为一种美德。他不属于统治阶层,只是个受害者,受罚的应该是领导阶层。艾希曼说:‘我不是那个被打造出来的禽兽,我是谬误的牺牲品。’〞
〝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是纳粹德国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执行者之一,他虽然不是纳粹高粹政权倒台后,艾希曼逃到阿根廷。1960年,他被以色列特工绑架,次年4月11日他在耶路撒冷受审,全球瞩目。
艾希曼在法庭上说,〝我无罪。我从来没杀过犹太人,也没杀过非犹太人,我从来没有下令杀人〞。在狱中定期探访他的牧师说,〝他显然不是个狂热的反犹太主义者。他个人从未有任何反犹行为〞。精神科医生一致认为他对妻儿、父母、兄弟姊妹态度〝不只正常,还堪称为典范〞。他说自己是个守法的人,他的一切行为都只是在履行职务,而他在屠杀犹太人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偶然的,任何人都可以取代他的职务。〞
这就是后来被认为是〝改变了世界的思想〞的〝平凡的邪恶〞(the banality of evil)理论。邪恶本身并非如希特勒般狂暴,并不只是一个有邪恶坏心的人作出的行为,而是可以平凡无奇地展现在任何人身上,并且其发挥的凶残恶果绝对不亚于血腥屠夫。平凡的邪恶,是因为我们缺乏思考。思考等于做评断、分别善恶对错。思考就是要先学会从他人角度切入问题。也就是需要有同理心。〞

马克思论文平庸的恶

马克思论文平庸的恶

平庸的恶早在1961年4月11日,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被以色列政府判处绞刑,之于这场宣判,阿伦特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于是,平庸的恶首次被提出!阿伦特将恶分成两种,一种是罪恶的领导者和发起者,这些人是罪恶的根本,他们的内心对于反人类,反人道主义有着莫名的崇拜,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让人民去审判,去惩罚他们。

然而,还有一些人,表现在他们身上的也许是一种愚蠢,也许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忠诚,对于是与非,善与恶他们缺乏起码的判断力,同样的参与了恶行,这样的恶被称为平庸的恶。

在我看来,这些人不过是为自己犯下的罪恶寻找托辞,来博得人民的宽恕,对于他们的行为,人们同样应该给予谴责与惩罚!从赵高指鹿为马时畏惧赵高权势,与赵高同流合污点头称是的群臣,到二战期间纳粹修建奥斯维辛集中营时人们竞相应聘。

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取得更多的利益,这些做法都是及其可耻的!从来没有一滴水会认为是自己造成了洪灾,也许我们都是在义愤填膺地去指责那些极端之恶,但是我们是否有仔细地去想过,我们自己是否就是这些恶行的执行者,知否也在不知不觉之中促成了这些令人发指的恶行。

试想,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以提高奶粉的含氮量如果没有人去生产,如果没有人去销售,又何来危害呢?当我们发现现代社会的道德已经出现滑坡之时,我们用仇视与唾弃的眼光去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适时的去反思以下,我们是否也做过这种平庸的恶,是否也助长过极端的罪恶。

还记得姚明和成龙代言的公益广告吗,没有卖买就没有杀害,我们大谈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关爱野生动物时,还在吃着鱼翅,吃着猴脑,大呼过瘾!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一种印象,官是恶的,是贪婪的,他们做的只是欺压百姓,剥削劳动人民。

拥有这种想法,显然有点儿不全面,当人们被夹杂在人群之中的时候,便会有一种跟着别人作恶无可厚非的感觉,便会无意识之中说服自己这不是在作恶,便会有了一种恬不知耻的坦然,与此同时,中国法不责众的传统更是助长了这种平庸的恶!曾经听过一个概念,即:氓群,它是指大家集体作恶而丝毫不会感到羞愧,这种平庸的恶更加恐怖,人们会在被提醒或者被惩罚之前会无休止的去作恶,这种行为不仅会麻痹我们的心灵更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十宗罪的经典句子

十宗罪的经典句子

十宗罪的经典句子
1、拜金主义是罪恶的根源:“贪欲就是一切的罪恶的根源”。

2、嫉妒是扭曲的爱:“当你嫉妒别人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爱他们,只不过是用错误的方式去爱他们”。

3、热情是危险的准备:“无论什么样的热情,都会使你最少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开心,一个是悲伤”。

4、偏见是歧视:“偏见就是对成见的固执坚持,它会导致荒谬的错误和公平的冤屈”。

5、珍视名誉是虚荣:“过分珍视自己的名誉,这是虚荣心的表现,它会带来比失去更大的损失”。

6、贪图财富是放纵的恶习:“贪图财富,不计代价地追求财富,这是一种恶习,它会让你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

7、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是贪婪:“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总是做出不尊重他人的事,这是一种贪婪,它会毁掉你的人格”。

8、放纵自己的言行是傲慢:“放纵自己的言行和言语,只求一时兴趣而不算后果,这是一种傲慢,它会把你带入危机”。

9、装糊涂是懒惰:“装糊涂,不作足够努力,这是一种懒惰,它会害你放弃梦想”。

10、不尊重上帝意旨是背叛:“不尊重上帝的意旨,不敬畏律法,这是一种背叛,它会让你无法获得上帝给予的安宁。

”。

平庸的邪恶

平庸的邪恶

平庸的邪恶
曲柏杰律师
.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阿伦特提出的关于罪恶的一种哲学思考,与独裁者的“极端之恶”不同,平庸的罪恶往往不易被人察觉,更容易被人忽视。

平庸的邪恶,是因平民不思想、无判断、盲目服从权威而犯下的罪恶。

比如中国社会中有一群这样的人:号称不关心民主权利,不关心外部世界,不关心人类命运的奴民。

他们并没有犯什么伤天害理的罪行,为的只是图自己的小小便宜、或是盲目从众,或是接受当局洗脑,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导致了整个社会群体的混乱、更大的丑恶,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信用损害、道德损害、物质损害,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无法从他们当中找到,因为他们每个人并非大奸大恶。

阿伦特因此也称之为“平庸的邪恶”。

它们拒绝思考,它们行尸走肉,它们假装无辜,它们麻木不仁,它们屈膝下跪,它们与鬼立约,它们用沉默纵容暴行,它们是独裁恶政的最忠实拥趸,最坚定盟友,也是魔鬼在这个世界上培育的僵尸魂灵。

关于罪恶的演讲稿三分钟

关于罪恶的演讲稿三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探讨一个沉重而又敏感的话题——罪恶。

罪恶,如同暗夜中的一盏灯,照亮了人性的阴暗面,也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在这里,我将从罪恶的定义、罪恶的根源以及罪恶的反思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罪恶的定义。

罪恶,是指违反道德、法律、社会规范等,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伤害、痛苦和损失的行为。

罪恶并非孤立存在,它往往与自私、贪婪、欲望、无知等负面情绪紧密相连。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罪恶无处不在,它如同影随形,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和变革。

罪恶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自私是罪恶的根源之一。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天生具有自私的本性。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人的感受,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

其次,贪婪也是罪恶的根源。

人们为了满足无尽的欲望,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财富,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再者,无知也是罪恶的根源之一。

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人们容易陷入罪恶的泥潭。

罪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首先,罪恶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罪恶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还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

其次,罪恶加剧了社会矛盾。

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弱势群体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保障,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最后,罪恶影响了国家的形象。

一些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还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负面、腐败的国家形象。

面对罪恶,我们应如何反思和应对呢?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诚信、善良、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做到心中有爱,无私奉献。

其次,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罪恶行为。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我们要依法治国,让罪恶无处遁形。

再次,我们要提高全民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罪恶的危害,自觉抵制罪恶行为。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抵制罪恶,弘扬正义。

直面阿伦特的“平庸之恶”

直面阿伦特的“平庸之恶”

直面阿伦特的“平庸之恶”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一文探讨了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普通官员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并非严重的罪恶,他们并不具有邪恶的意图,然而他们的行为还是导致了对人类的大规模杀戮。

这种平庸也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们需要正视并避免。

阿伦特解释了平庸与邪恶的区别,邪恶是一种有意识地破坏正义的行为,而平庸则是机械地执行命令,不关心其后果。

这些人常常是普通的官员,属于国家建制之中极其普通的一员,他们只是执行自己的职责,而这些职责恰恰构成了整个纳粹战争机器的整体。

阿伦特提到要抵制平庸,不能对平庸的行为视而不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这样的例子,比如医疗事故,各种职业道德问题等等。

这时候,我们需要拿出勇气,站出来,对那些平庸的行为进行抵制和谴责,让它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平庸的危险性。

平庸也是灾难性的,因为它是机械重复性的,不顾及后果。

在纳粹德国,平庸构成了集体道德沦丧的原因之一,许多普通官员不屑一顾,沉沦了德国的政治道德。

在生活中,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许多行业的职业人员会因为平庸不能独立思考,甘于沉沦,破坏了自己所在行业的道德。

因此,我们要对平庸持警惕态度。

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以获得更高的教育和道德标准。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觉,对那些平庸的行为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让它们无障碍地通过我们的认可。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平庸也可以造成极大的影响。

虽然这种影响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

我们需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奉献的价值,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对社会作出贡献。

因为一旦平庸在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组织中泛滥,那么它会对整个人类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芥川龙之介的名词解释

芥川龙之介的名词解释

芥川龙之介的名词解释芥川龙之介(1892年-1927年)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

这些概念涉及到他对人性、罪恶、意识流等方面的思考。

一、人间草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人间草木”这一概念。

他用这个词来表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与无足轻重,以及他们在社会规范和道德压力下被束缚的状态。

在《罪恶的菲利哀斯》这个短篇小说中,主人公菲利哀斯感到自己是一个“人间草木”,毫无价值可言。

芥川通过这一概念揭示了个体如何在社会中失去独立意识和存在感。

二、罪恶意识芥川的作品中常常探讨罪恶的本质及其对人心灵的影响。

他对罪与罚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哲学与人性的思辨。

在《阴阳师》这篇小说中,主人公小野田受到内心深处罪恶的驱使,最终落入了自己制造的深渊。

芥川通过描写罪恶意识的煎熬与折磨,深刻揭示了人性中那些被掩盖的黑暗面。

三、意识流芥川龙之介在早期作品中就开始运用意识流的叙事技巧,这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度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在《草枕》中,主人公泉野明通过回忆、思索和幻想等手段展现出对爱情和生活的矛盾与困惑。

通过这种叙述形式,芥川同时揭示了内心的复杂性,并引导读者对人性的真实性和可变性进行审视。

四、幻想与现实芥川的作品常常将幻想元素与现实世界相融合。

他通过神秘奇幻的情节和超自然的元素,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现实的局限。

在《鼻》这个小说中,主人公与一只孤立儿的鼻子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一系列离奇的事件。

芥川借助幻想的手法,通过对人物内心或外貌的变化,对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

五、人性与命运芥川的作品中普遍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命运对个体的塑造作用。

他认为人性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欲望、道德、理性和自我意识等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在《羅生門》这篇小说中,芥川通过三位不同角色的叙述,呈现了一起谋杀案的多重解读。

恶的平庸性

恶的平庸性

恶的平庸性二十世纪政治哲学家汉娜·鄂兰(内陆译作阿伦特)以对极权主义社会的研究开始政治哲学著述,而“恶的平庸性”(banality of evil,或平庸之恶)是尤其值得深研的概念。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色列特工在阿根廷将集中营头子艾希曼绑架到以色列进行审讯。

对生活在以色列的集中营幸存者来说,艾希曼固然罪大恶极,但这不是一次合法引渡,而在法律角度上说,艾希曼没有直接参与杀害集中营内的犹太人,他只是将犹太人转送到灭绝营的国家机器零件。

鄂兰在这场审讯中发现,在艾希曼身上有着每个现代人都有的普通特质,这种“恶的平庸性”在艾希曼身上,表现为不加判断地服从上级命令,无法在其从事的工作中思考犹太人的不幸与一己的责任。

去年电影《真理无惧:汉娜·鄂兰》大受欢迎,更多人开始阅读这本关于“恶的平庸性”之著作译本。

也许有人认为艾希曼的例子太极端,而事实上,鄂兰认为艾希曼并非莎剧中的奸险之辈如伊阿古或麦克白,而是一个最普通的人,根据书中第二章的讲述,我们可以窥见艾希曼黯淡的童年(算不上悲惨),艾希曼怎样像一般德国人般失业,后来在亲人介绍下,得以在经济萧条时进入犹太人经营的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做事。

他之所以有机会进入党卫军部门做事,全拜那位不喜欢他的朋友卡滕布伦纳向他邀请。

艾希曼讨厌冲锋队那种暴徒式的反犹太暴行,甚至在纳粹建筑师施佩尔的建议下,熟读犹太复国主义者赫茨尔的《犹太国》,于是觉得自己是犹太问题和撤离犹太人的专家。

他对犹太人温文有礼,尊重犹太复国主义者,也曾与计划偷渡黑市犹太裔劳工的巴勒斯坦犹太代表合作,后来甚至曾经幻想过当时甚嚣尘上的构思,即把欧洲犹太人送到法属非洲殖民地马达加斯加。

当后来元首命令的最终解决方案逐渐浮现时,艾希曼感到失落,因为最初希望与犹太人合作解决犹太问题的理想主义计划顿成泡影。

鄂兰发现艾希曼的供词前后矛盾,虽然艾希曼坚称遵守康德的道德命令原则,但看来他恰好违背了康德的重要道德原则:不可说谎。

关于罪恶的经典语录

关于罪恶的经典语录

关于罪恶的经典语录
1、罪恶不是出自天堂,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2、罪恶的滋生源头是人类的贪婪、自私和无耻。

3、罪恶不仅会毁灭一个人的灵魂,也会摧毁整个社会。

4、罪恶是一种病,只有通过真正的悔改和自我反省才能得到治愈。

5、罪恶的代价是惨重的,不仅会带来道义上的谴责,也可能导致法律上的惩罚。

6、罪恶是人类道德沦丧的表现,只有恢复道德,才能根治罪恶之根。

7、罪恶是一种毒瘤,它会在人类社会中不断蔓延,直到生命之树被连根拔起。

8、罪恶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会毁灭犯罪者,也会影响到无辜的其他人。

9、罪恶的影响是永久的,它会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丑陋的印记,无法磨灭。

10、罪恶是一种魔鬼,只有通过信仰和爱才能战胜它。

- 1 -。

浅谈“平庸之恶”

浅谈“平庸之恶”

浅谈“平庸之恶”一、我认为的“平庸之恶”1、“平庸之恶”的概念理解。

“平庸之恶”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此概念最早由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关于罪恶的一种哲学思考,与“极端之恶”相对而言。

2、“平庸之恶”的隐密性和普遍性。

平庸的罪恶往往不易被人察觉,更容易被人忽视。

因为平庸之恶往往隐藏在大多数人身上,也是从大都数人的言行中表现和流露出来的。

由于善恶的相对性,对于这种恶的普遍性人们就认为是心中的善,或者至少不是他们认为的恶行。

3、“平庸之恶”的罪恶性。

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

其中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不无及。

汉娜·阿伦特认为“平庸之恶”也是恶,而且更加可怕,这种恶不思考,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造成“法不责众”的观念在大多数人心中根深蒂固,或者说在现行的国家法律、体制,道德准则的规范下,人们往往不加思考的去遵循,把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或者成为不道德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或者虽然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的他者化的冷漠行为提供非关道德问题的辩护,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就像当年纳粹德国的高官阿道夫·艾希曼一样,在为自己恶贯满盈的罪行辩护的时候说““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

二、如何拒绝“平庸之恶”1、重塑道德,心有敬畏。

20世纪后期以来的道德无底线,有人的无知或邪恶,不辨道德“真相”的因素,也有舆论导向的偏颇,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或可能做出的事情。

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心有敬畏,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2、独立判断与思考。

阿伦特对纳粹艾希曼的审判提出“平庸的邪恶”(即因不思想、无判断、盲目服从权威而犯下的罪恶)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讨论和引用,同时也启发个人作为人应该有的品质,以及从灵魂深处思考和反思自己。

《七宗罪》罪恶本质的剖析

《七宗罪》罪恶本质的剖析

《七宗罪》罪恶本质的剖析电影《七宗罪》是一部充满黑暗和扭曲的心理悬疑片,通过七宗罪的象征意义,深入剖析了人性中的罪恶本质。

导演大卫·芬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扭曲而令人不安的世界,引发了对人类罪恶本质的深思。

电影中的七宗罪,即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暴食和淫欲,是人类内心最黑暗的一面。

导演通过展示这些罪恶的形象,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

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一种罪恶,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些罪恶。

而主角米尔斯和索马塔则代表了道德和正义的力量,他们试图通过追捕罪犯来还原秩序。

影片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凶手约翰·多的形象。

他以其变态的手法和扭曲的心智,展现了罪恶本质的极端。

约翰·多通过杀戮和残忍的方式,试图通过给予人们惩罚来还清社会的罪恶。

他的行为虽然令人发指,但却引发了对罪恶和正义的思考。

约翰·多的存在,让我们不禁思考,罪恶到底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还是后天环境的塑造?《七宗罪》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紧张的剧情,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压抑而令人窒息的氛围。

影片中的色调暗淡,充满了阴暗和黑暗的元素,这种视觉效果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禁感受到一种无法逃离的压迫感,仿佛被困在了罪恶的世界中。

这种氛围的营造,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性中的罪恶本质。

影片中的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设计,使得观众不禁陷入其中。

导演通过对七宗罪的巧妙运用,将观众引向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结局。

每一个案件都充满了谜团和暗示,而观众则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人性中的罪恶。

影片的结尾更是出人意料,让观众对人性的黑暗面感到震撼和思考。

除了对罪恶本质的剖析,电影《七宗罪》还通过对社会的描绘,暗示了罪恶的滋生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影片中的城市充斥着腐败和堕落,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瓦解,罪恶行为层出不穷。

这种社会背景的描绘,使得观众对罪恶本质的思考更加深入。

七宗罪人性的黑暗面

七宗罪人性的黑暗面

七宗罪人性的黑暗面人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课题,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然而,在人性的深处,存在着一些人们常常称之为“罪恶”的本能,即七大宗罪。

这七宗罪包括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贪食和淫欲。

它们无处不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七宗罪的本质,并探究人性的黑暗面。

一、傲慢傲慢是指对自己过高的评价,以及对他人的轻视和不尊重。

人们常常倾向于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地位高于他人。

这种傲慢的情绪会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蔑视,使得人际关系出现裂痕。

傲慢的人通常表现出优越感和自大的言行举止。

二、嫉妒嫉妒是指对他人的成功或优点感到不满,甚至心生嫉妒和羡慕之情。

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它会使人们失去对自己的自信和自我肯定。

嫉妒的人通常表现出攀比和埋怨的特征,他们无法真心地祝福他人的成就。

三、愤怒愤怒是指由于受到挫折、冲突或不公正对待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绪。

愤怒可以导致人们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后悔的决定。

控制愤怒需要耐心和冷静的思考,否则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四、懒惰懒惰是指对工作和责任的逃避和怠慢。

懒惰的人通常缺乏动力和自律,他们往往选择逃避困难和挑战。

懒惰会导致个人的成长停滞不前,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五、贪婪贪婪是指对物质和权力的过度追求和欲望。

贪婪的人通常不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他们渴望更多,不断追逐更高的目标。

贪婪会让人失去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六、贪食贪食是指对食物的过度追求和欲望。

贪食的人通常无法控制自己的食欲,经常导致健康问题。

贪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人们通过大量进食来寻找心灵的满足。

七、淫欲淫欲是指对性欲的过度追求和沉溺。

淫欲是人性的一部分,但过度的沉溺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包括家庭破裂、道德败坏等。

对于淫欲,人们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控制,以维护秩序和道德观念。

七宗罪是人性的黑暗面,它们无处不在,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我们作为人类,还有着其他的优点和光明的一面。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的平庸之恶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的平庸之恶

《全部我们看不见的光》中的平凡之恶《全部我们看不见的光》是由托尼·莫里森于1987年出版的小说。

小说以美国南方城市洛约拉为背景,叙述了一个黑人女性佛罗拉在殖民地时期的奴隶制度下生活的故事。

这个故事呈现了一种被称为“平凡之恶”的心理和社会现象。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平凡之恶,并分析其对佛罗拉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

起首,什么是“平凡之恶”?平凡之恶指的是那些并非源于邪恶本质,而是由于人们对邪恶行为视而不见或实行袖手旁观的态度而导致的恶行。

在小说中,浩繁人对奴隶制度的存在视而不见,或者选择轻忽其中的不公和残忍。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秩序,对奴隶制度的存在也习以为常。

佛罗拉作为整个故事的主人公,她从小生活在奴隶制度下,经历了数不清的痛苦和屈辱。

然而,正是面对这种平凡之恶,佛罗拉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自由追求的重要性。

她反抗了奴隶制度对她的束缚,与她的叔叔逃亡,寻求自由。

佛罗拉用自己的行动和勇气,战胜了这种平凡之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与自由。

同时,这种平凡之恶也存在于其他人物的心理和行为中。

例如,奴隶主乔伊中校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他在家庭内部和奴隶身上展示出的邪恶行为,对佛罗拉的虐待和压迫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奴隶也对他表示了忠诚和崇拜。

这种心理和行为的平凡之恶导致了整个社会对于奴隶制度不公的默许,进一步强化了平凡之恶的存在。

平凡之恶还表此刻社会其他方面。

整个社会的种族卑视和剥削,基于肤色造成的不公平待遇,都是由于平凡之恶的存在而得以连续。

人们对这种不公平现象不予理会,因而导致了社会的动态平衡无法被突破。

这种平凡之恶催生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使得那些原本有机会改变现状的人也选择适应和放弃反抗。

然而,小说也通过佛罗拉的经历向读者传递出一种反思和警示。

佛罗拉并没有放弃对自由追求的期望,她的坚持和努力最终突破了平凡之恶的束缚。

这个故事告知我们,面对平凡之恶,任何一个个体都有改变和战胜它的能力。

平凡之恶——精选推荐

平凡之恶——精选推荐

平凡之恶这句话是出⾃阿伦特之⼝,说的就是,往往不是那些凶神恶煞之徒的⾏为,⽽是也许在现实⽣活中善良平凡的⼩⾓⾊,造就了历史的罪恶。

⽽平凡之恶滋⽣的⼟壤就是集体的⼒量。

在集体之中,⼈很容易丧失⾃我,成为组织中某种意志⼒的⽪囊,换句话说,就是他会失去其⾃主判断的能⼒。

为什么会想起这个呢?是因为看了点关于⽂⾰的⽂章,有感⽽发吧。

之前看《将军吟》,就满脑⼦的疑问和不解,⼏乎是⼀夜之间,很多⼈就完成了从平民到恶魔的转变,社会在刹那间失去了公平和正义,它所引发的思考丝毫不应少于⼀场真枪实弹的战争。

是信仰的缺失吗?⼈⼈⼼中都有⼀杆秤,秤砣就是你的正义感和社会良知,如果这个秤砣丢了,你就没有办法去⾃我追问某件事情的意义,⽽只能求助于权威,但如果权威颠倒了,这就必然是个颠倒的世界。

最可悲的结局不是所有的⼈都没有了秤砣,⽽是那些抱有的少数⼈在被社会贬斥为异端之后,⽆奈地放弃了这杆秤,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

《霸王别姬》⾥⾯,当师兄喊出“打倒程蝶⾐”的时候,师弟才崩溃的吧,那是源于⼼底的绝望,瞬间,天崩地裂。

如何在废墟之上,让每⼀位公民都可以抱有作为⼀个有良知的⼈该有的评判⼒,应该是社会上最⼤的⼯程,因为我们没有西⽅式宗教的帮助,⼀切,都要从头做起。

是媒体吗?它曾经可以做到,但现在媒体在⼀点点地蚕⾷公众对它的信赖,所以我们只有依赖教育,培养⼀种独⽴的理性思考的能⼒,它⾜以对抗当群体的迷信,甚⾄⽡解。

每次看到⽹站上清⼀⾊的叫骂和愤怒,我都很害怕,也很庆幸。

庆幸的是,⽹络给了⼈们⼀个虚拟的发泄平台,⼀个倾倒⾃⼰满腔怒⽕的垃圾桶,现实的世界相安⽆事;害怕的是,如果给这些怒⽕加⼀个导⽕索,它会燎原吗?蔓延的⽕势,偶尔出现的消防员只有沦为炮灰的命运了。

⼼⽕总归要靠⼼来扑灭吧。

看到北师⼤的曾经的学⽣给那些被他们年少的锋芒伤害过的⽼师道歉了,经过了半个世纪,他们终于找回了⾃⼰的秤砣,⼀句“对不起”,总算没有成为⽼师们终⽣的遗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下来,鄂兰提出了一个关于邪恶、是非认定的颠覆性论断:一个缺乏思考的平凡人,会产生最大的邪恶行为。她提出:〝我们在人类漫长罪恶史中所学到的教训──邪恶的平庸性才是最可怕、最无法言喻、又难以理解的恶。〞 这就是后来被认为是〝改变了世界的思想〞的〝平凡的邪恶〞(the banality of evil)是可以平凡无奇地展现在任何人身上,并且其发挥的凶残恶果绝对不亚于血腥屠夫。平凡的邪恶,是因为我们缺乏思考。思考等于做评断、分别善恶对错。思考就是要先学会从他人角度切入问题。也就是需要有同理心。〞
罪恶的本质-平凡的邪恶
〝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是纳粹德国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执行者之一,他虽然不是纳粹高层决策者,但他将上百万犹太人送上通往死亡的列车,在犹太人灭绝上扮演重要角色。纳粹政权倒台后,艾希曼逃到阿根廷。1960年,他被以色列特工绑架,次年4月11日他在耶路撒冷受审,全球瞩目。 艾希曼在法庭上说,〝我无罪。我从来没杀过犹太人,也没杀过非犹太人,我从来没有下令杀人〞。在狱中定期探访他的牧师说,〝他显然不是个狂热的反犹太主义者。他个人从未有任何反犹行为〞。精神科医生一致认为他对妻儿、父母、兄弟姊妹态度〝不只正常,还堪称为典范〞。他说自己是个守法的人,他的一切行为都只是在履行职务,而他在屠杀犹太人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偶然的,任何人都可以取代他的职务。〞 这对太多的中国人是个借鉴,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很多人也仅仅在做着一份工作,城管、警察、法院、医生、护士、检察官,他们都是一份工作,都是社会普通的一员,但他们默认着着罪恶的政权。 〝《纽约客》杂志邀约犹太裔学者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全程采访审判。鄂兰同意艾希曼的陈述:〝他从来没有憎恨过犹太人,也从来没有杀人的意愿,所有的罪行都是来自对上级的服从,而服从应该被誉为一种美德。他不属于统治阶层,只是个受害者,受罚的应该是领导阶层。艾希曼说:‘我不是那个被打造出来的禽兽,我是谬误的牺牲品。’〞 鄂兰说:〝艾希曼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他格外勤奋努力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想晋升,而我们无法认为这种勤奋是犯罪……他并不愚蠢,只是缺乏思考能力──这绝不等同于愚蠢,但却是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罪犯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