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试题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高中历史试题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涌现了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以便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一、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它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由于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的鸦片,中方禁止鸦片贸易,并没收并销毁了大量英国鸦片。
作为回应,英国派遣舰队进攻中国,并最终迫使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并开放多个港口给予外国人贸易特权。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他们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无法与工业化西方列强相抗衡。
二、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0年至186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以天京为首都的太平天国。
该运动主张平均地权、废除私有制和男女平等等一系列改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被清朝和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但它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三、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是光绪帝下令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
变法的目的是推行近代化改革,包括制定宪法、设立议会、建立现代军队等。
然而,由于清政府内外反对派别的强烈抵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尽管如此,这次变法仍然对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四、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一次推翻清朝的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河。
这次革命的导火索是武昌起义,随后各地响应,逐渐形成全国范围的反清斗争。
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并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为中国的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五、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次革命运动。
中国近代史 高中初中
中国近代史(高中初中)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一、鸦片战争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①背景原因②鸦片对中国的巨大危害2.中国政府的禁烟①林则徐的禁烟措施②虎门销烟3.英国为维护鸦片走私发动侵华战争①简单经过:1840年6月:广东→福建→浙江→天津1841年:香港岛→广州虎门(关天培)→厦门→定海(三总兵)→吴淞(陈化成)→南京三元里②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a.内容条约--五项附件--三项b.危害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开始进去半殖半封社会①社会性质的变化:独立主权国家→半独立,主权受侵害--半殖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并存--半封②社会矛盾的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主要农民与地主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③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原因①外国商品销路不畅②三国提出"修约"要求被拒2.借口与有关国家3.战争的简单经过1856~1858 广州→天津《天津条约》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条约》(大沽口)(火烧圆明园)4.条约内容及其危害5.沙俄乘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6.中国政局的变动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①那拉氏发动"辛酉政变"1861年11月②那拉氏控制下中国政局的特点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放弃中立(英、法)愿协助剿(法、俄)三、太平天国运动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核心:反清、反传统2.洪、冯二人赴广西传教--紫荆山--思想、组织的准备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4.永安建制:天王--洪秀全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西王--肖朝贵东王--杨秀清冀王--石达开5.太平天国的顺利进军,与定都天京(1853年3月)6.《天朝田亩制度》7.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8.太平天国后期的战争①政治上--洪仁玕《资政新篇》李秀成--江、浙、上海:天京保卫战②军事上陈玉成--安徽:安庆保卫战9.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0.历史评价①失败原因农民的局限中外反动势力强大②历史作用③性质四、洋务运动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①二个过程②群体③认识④主张与目的⑤代表性人物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经营方式(官办)与特点(三性),口号(自强),作用〕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科技④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海军(1884年)→北洋舰队(1888年)〕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阶级力量的成长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与特点①处境:受压迫、受束缚②政治特点:a.革命性b.少、小、弱妥协性不彻底软弱性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①早于资产阶级(三个来源)②政治特点:集中→团结苦→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③早期斗争→自发性经济斗争六、中法战争1.法国挑起战争的背景原因2.战争的主要经过(二线三个战役)3.结果--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新约》4.台湾省的设立(1885年)七、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的背景状况:中日出兵朝鲜,就撤军问题产生分歧2.日本突袭清军,挑起战争3.战争的主要经过:国外--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国内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4.结果:《马关条约》①时间、地点、人物②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③危害5.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1.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其危害①开设银行②政治贷款③修筑铁路④投资设厂⑤开采矿山2.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①强占租界地②划分势力范围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九、戊戌变法1.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政治特点①维新派产生的历史条件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②维新派的政治主张③维新派的政治特点根由--接受双重教育(传统+西学)表现--政治上进步,但比较软弱,反对根本革命2.维新派的活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①办学与讲学(万木草堂)②多次上书(公车上书)③创办刊物(《中外纪闻》)④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保国会3.戊戌变法的实行及落实状况①光绪帝下诏变法(1898.6.11)②变法的主要内容③变法法令受到严重的干扰与阻碍a.各省(除湖南省外)拒不执行b.那拉氏打击维新力量,组织发扑准备4.戊戌变法的失败①维新派挽救危机的措施--向袁世凯求助②袁世凯向荣禄告密--那拉氏发动政变囚光绪帝,宣布"亲政"废除变法法令,迫害维新人士③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历史评价a.性质b.历史作用c.失败原因d.历史教训十、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的由来及其政治主张的变化①原名、产生地区、原来的宗旨②1898年→"扶清灭洋"(地点、人物)→序幕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与清政府态度的变化①义和团向京津发展②清政府转变态度及其内在目的3.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①天津②北京5.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北京与清政府转变态度6.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评价)"借师助剿"7.《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完全陷入半殖半封社会深渊十一、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②孙中山组织兴中会(1894年)--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时、地、成员、组织的发展宗旨--推翻清政府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①章炳麟②邹容③陈天华3.革命形势的发展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①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地、机构、刊物、领袖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4.同盟会成立后的努力奋斗①通过论战宣传革命思想②积极组织武装起义萍浏醴(刘道一、会党)黄花岗(黄兴、革命党人)5.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与辛亥革命的爆发①全国性的收回利权运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②高潮--四川保路运动(立宪派、口号、组织)革命党人清镇压起义③武昌起义起义的周密准备(机构、领袖、成立)起义计划泄密而仓促发动--占领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旧官僚掌权6.全国的响应与清政府统治的崩溃7.中华民国的成立①南京的集会②中华民国的成立③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政策标志《临时约法》8.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①袁世凯出任清总理内阁大臣,施展反革命两手军事威胁拥护共和②清帝被迫退位(1912年3月)③孙中山辞职④袁世凯玩弄伎俩,在北京就职⑤袁世凯下令临时政府北迁,组建北洋军阀政权(1912年4月)9.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①性质②历史作用③教训十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辛亥革命果实而进行的斗争1.宋教仁的"政党内阁"及其失败(1912年8月)--"宋案"2.袁世凯的善后借款与孙中山号召反袁3.李烈钧、黄兴等人发动"二次革命"及其失败4.反对袁世凯卖国与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①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②袁世凯一步步加大独裁权力③袁世凯悍然复辟帝制④孙中山在日本开展反袁斗争⑤蔡锷、李烈钧发动护国战争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5.北洋军阀的派系斗争及张勋复辟的被粉碎①北洋军阀的派系②地方军阀③院、府之争与张勋复辟④孙中山领导讨逆斗争6.护法运动①段祺瑞政府的坚持反动独裁②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开展护法运动③冯国璋的南北议和导致护法运动分裂④护法运动失败十三、新文化运动1.背景:北洋政府掀起复古尊孔逆流2.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与之展开斗争(宣传资产阶级文化)3.主要人物及其运动的概况a.创办《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一文,提"科学"与"民主"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序幕①首倡:陈独秀b.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文学革命论》--掀起文学革命c.刊登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的文章--使新文化运动向纵深有了基础②李大钊参与并推动新文化运动--《青春》热情介绍与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③蔡元培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聘任才学之士,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根据地④胡适:提倡新文学内容:言之有物形式:白话文,新式标点符号⑤鲁迅:把进步的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典范结合优秀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思想上:三提倡、三反对文学上: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⑥新文化运动的概况主要阵地:《新青年》、北大历史作用:性质→作用发展状况:四提倡、四反对→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1.五四运动北洋政府反动卖国①社会背景新文化运动唤起民众的觉醒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队伍(200万)俄国十月革命启示新的道路与方向②导火线: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③主要经过:5.4~6.3北京,学生为主力6.5~ 上海,无产阶级为主力④结果:直接目标取得胜利性质⑤历史意义二大力量的不同作用在国际、国内历史上的地位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①历史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刊物、文章、团体)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并已登历史舞台组织与干部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②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意义)3.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4.中共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①起点:香港海员罢工--胜利(经济斗争)②发展:安源路矿大罢工--局部胜利(政治、经济斗争)③顶点: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政治斗争)5.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大革命①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a.中共"三大"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方针宗旨方式:个人身份目的原则:独立性b.国民党"一大"--标志形成同意合作确立三大政策确立新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②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a.革命军队的创建--黄埔军校的创办b.北方冯玉祥的响应革命--北京政变与孙中山北上c.由上海而全国的"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时间最长)d.农民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广东--彭湃、湖南--毛泽东广州、武汉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毛)e.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广东军阀陈炯明二次进攻第一次黄埔学生军广东革命政府通过二次东征巩固根据地第二次国民革命军f.北伐战争及其胜利的进展革命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西--湖南、湖北主战场北伐主要路线与战场中--蒋--江西东--何立钦--上海工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西路军沿线工人罢工中共领导工农群众支援北伐农民--湖南最为迅速市民--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g.国民党右派的崛起及破坏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的逝世与国民政府的成立与迁移武汉(汪精卫掌政)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增强其政治、军事地位(蒋介石掌军)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北洋军阀乘机反扑--杀害李大钊汪精卫指使"马日事变"进而发动"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6.中共应吸取的经验教训①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及其危害放弃革命领导权放弃革命武装的领导权②中外反动力量过于强大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1927~1937年)①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统一的完成a.南京政府的建立(1927.4.20)性质b.三个政权的并立与"宁汉合流"济南c.第二次北伐--推翻北洋政府皇姑屯事件d.张学良进行的"东北易帜"--全国统一②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a.蒋、桂--两湖地盘--桂败b.蒋、冯--山东出海口--冯败c.中原大战--张学良助战拥蒋--蒋胜③中共为探索革命胜利道路而进行的努力a.南昌起义--创建军队--标志b.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总方针c.秋收起义文家市会议--转向农村革命根据地三湾改编--确立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d.广州起义--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国民党统治,成立苏维埃政府④探索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发展(1927.10)b.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中央根据地)c.革命道路的理论初步总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土地革命的开展1930年路线作用e.军事上的反围剿胜利--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技术探索f.创建革命政权的尝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11瑞金)⑤中国政局因中日矛盾上升而变动a."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b."一?二吧"事变→《淞沪停战协定》→日军驻留上海(十九路军抗战未获政府支助)c.中共号召抗日→东北人民义勇军抗日联军⑥王明"左"倾路线占据党的领导层带来的影响a.王明"左"倾路线的表现及其危害政治--城市中心论--革命力量遭严重困难白区100%组织--打击排挤持不同意见者根据地90%进攻中冒险主义军事防御中保守主义退却中逃跑主义b.红军的长征1934.10八万人乌江突破四道封锁线→毛泽东的英明建议→贵州遵义→历史转折点→四渡赤水→金沙江→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雪山草地→吴起镇(与刘志丹会师)1935.10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大会师,会宁1936.10c.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三年,陈毅,项英)⑦中共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a.中日矛盾的继续上升--华北事变《何梅协定》--河北中央领导"一二?九"运动--北京→全面"华北五省自治"b.中共的抗日主张"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c.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与西安事变"七君子事件"大规模进攻红军--东北军、西北军(17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共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6.12.1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8.抗日战争(1937~1945)①抗日战争的爆发a."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抗战b.南京政府的表态--蒋介石庐山谈话--准备抗战c."八?一三"事变--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战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七?七事变后发表通电a.共产党的努力递交国共合作宣言派出代表团赴庐山谈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八路军的改编(1937.8)国共合作宣言发表(9月)标志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9月)新四军的改编(10月)③抗日战争防御阶段的概况(1937.7~1938.10)a.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七?七事变→平津保卫战(佟)→平津失陷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太原失陷淞沪会战宝山县四行仓库(谢)→上海沦陷南京保卫战迁都重庆大屠杀→南京沦陷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失陷武汉会战--武汉失陷广州战役--广州失陷b.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八路军--华北洛川会议--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华中配合正面战场--平型关大捷游击队--华南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东北抗日联军--东北④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概况(1938.10~1944)a.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近卫三原则"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对共产党--以主要兵力进攻政治--殖民统治(法西斯)对占据区思想文化--奴化教育(欺骗)经济--掠夺b.国民党态度的变化亲日派公开投敌--汪伪政权建立1940.3消极抗日,调整军事布局英美五届五中全会--反动方针→由抗日转向反共枣宜会战失利(张)掀起第一、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c.共产党克服困难,坚持抗战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38.5--持久抗战方针,三阶段在抗日战场上成为打击日寇的主力--百团大战坚决反击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军事上--反扫荡(左权)政治上--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克服严重困难经济上--军民"大生产运动"--经济上自给(1941~1942)土地政策变化,减租减息思想上--整风运动d.国民党政府日趋反动腐败政治--坚持独裁,实行法西斯统治经济--四大家族垄断控制国家命脉军事--豫湘桂战役大溃败⑤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及其最终取得胜利a.局部反攻的开始(1944上半年)努力方向b.中共"七大"--迎接抗战胜利(三个报告)政治路线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c.美、苏参与对日作战d.中共号召大反攻宣布e.日本无条件投降签订仪式9.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①美蒋勾结阴谋发动内战a.目的美蒋b.措施美蒋②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作的努力a.参加重庆谈判--核心抗日政权《双十协定》八路军、新四军b.领导全国性的反内战运动--"一二?一"血案(昆明)c.击退国民党的局部内战挑衅→《停战协定》d.促成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平建国纲领③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6 20万→中原④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概况(1946.6~1947.6)运动战--撤地a.国民党前八个月全面进攻-中共消灭有生力量后四个月重点进攻-中共陕甘宁--四战山东--孟良崮b.国民党全面转向反动对外全面出卖主权--中美系列卖国条约对内坚持独裁--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宣传⑤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概况a.敌我力量显著变化→进入全面反攻阶段b.三支大军挺进中原c.其他地区解放军转入反攻全面土地会议d.中央及时开展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路线成果及意义⑥解放战争第三年概况a.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b.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c.为迎接全国解放而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农村→城市党的总任务→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内容胜利后的国内矛盾经济政策外--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强调党的优良传统重要历史意义: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做了准备,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中国近代史教案精制
高中历史人教版中国近代史教案精制第一章:近代中国的背景和基本特征一、背景分析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200年时间。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国逐渐从封闭的封建社会走向开放的半殖民地社会,经历了帝国主义侵略、资本主义影响以及各种革命运动的洗礼。
二、学习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基本特征;2. 掌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3. 分析这一时期的革命运动和思潮。
三、教学重点1. 中国近代史的背景;2.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特点;3. 革命运动和思潮的兴起。
四、教学难点1. 掌握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核心问题;2. 理解革命运动和思潮的复杂性。
五、教学方法1.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2. 组织小组活动;3. 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第二章:近代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一、教学目标1. 掌握近代中国历次帝国主义侵略事件的发生背景;2. 理解各个侵略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和原因;2. 不同侵略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三、教学难点1. 各个帝国主义侵略事件的关联性;2. 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2. 组织小组活动;3. 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第三章: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崛起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2. 分析近代中国思想家的思想和贡献。
二、教学重点1.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 不同思想家的思想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思想启蒙对中国社会的意义;2. 分析不同思想家的思想差异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2. 组织小组活动;3. 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第四章:近代中国的革命运动一、教学目标1. 熟悉近代中国的革命运动;2. 理解不同革命运动的动因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影响;2.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革命运动的复杂性;2. 掌握革命运动的发展脉络。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代史
序中国近代史概述一、含义和分期1.含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2.分期:184019191949年鸦片战争爆发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前期基本线索和社会主要矛盾1.基本线索:①反帝反封斗争,实现民族独立;②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近代化.*专题:①资本主义的侵华史;②下层人民的革命斗争史;③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史;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⑤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史.2社会的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②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何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沦落:“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②进步:“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③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半殖民地”是政治的,“半封建”是经济的。
两者都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内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阶段分期:♎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半殖半封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半封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1919-192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重要事件:1.鸦片战争(1840-1842)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4.新思潮的萌发(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阶段特征殖民者用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对主要矛盾;晚清开明士大夫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萌发;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朝政局也发生大变动.二、重点解读1.鸦片战争(1840-1842)P1-10直接目的: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3)性质:英国侵华战争.(4)中国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③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5)影响:①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A.政治上:领土完整和独立主权开始丧失.B.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附庸.②西方势力的侵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发展.A.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遭到削弱.B.经济上:中国闭关状态被打破,开始面向世界。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对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重大事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第一部分:晚清时期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开始接触现代化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许多事件发生并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1. 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由中国清朝与日本之间爆发。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赔款亿两白银。
这个事件揭示了中国长期以来军事技术与现代化的差距,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也加速了中国的改革进程。
2. 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变革尝试,旨在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然而,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变革未能成功,并导致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变法派人物被迫流亡海外。
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但它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为中国近代史带来了许多重大改变。
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场革命的领导者是孙中山,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即国民革命、民主革命和民生革命的思想。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的变革,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爱国运动,起源于北京的学生抗议活动。
这场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遭到的不公对待,学生们抗议帝国主义的列强侵略和中国政府的无能。
五四运动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激发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和对民主、科学的追求,为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和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及其领导的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中国近代史》
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的失败原 因
了解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揭示改革的困境和阻力,为中国现代 化进程的起步做出重要铺垫。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解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探讨这场伟大的革命如何开启了中国的民主进程。
四五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与影响
揭示四五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与影响,这两次浩荡的爱国运动对中国的现阀混战的时期
了解北洋政府和军阀混战的时期,这段混乱不安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政治局势产生了巨大冲击。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 发展
追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历程,了解共产党如何在中国革命中 扮演重要角色。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 中国近代史》
古语云:“不忘历史,方能开创未来。”本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 重要事件和发展,为您揭开历史的面纱。
中国近代史的定义和时期划分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定义以及重要时期划分,从清朝末年起,近代史的发展对 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探索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这一系列事件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并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高中历史课《中国近代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课《中国近代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掌握分析和评价中国近代史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教学内容1.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2.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如封建制度的衰落、外国侵略、民族觉醒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近代中国社会背景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影响。
4. 总结: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引导他们总结近代中国社会背景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小组报告。
4.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进行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5. 总结:对每个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第三课时: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1. 导入:通过引用一些中国近代史的名言名句,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
2. 讲解:讲解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如国家独立、民主思想传播等。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国近代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并准备小组展示。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启示和思考。
5. 总结: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未来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讨论和报告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近代中国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的图片和视频。
高中历史的归纳近代中国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总结与思考
高中历史的归纳近代中国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总结与思考近代中国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外来侵略、战乱动荡、国家启蒙与革命斗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本文将对近代中国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与人物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一些思考。
1. 鸦片战争(1840-1842)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化时代的开始。
通过这场战争,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等。
这场战争促使中国开始思考自身国力的薄弱,并引发了对西方文化与科技的思考与学习。
2. 义和团运动(1899-1901)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反对外国侵略的爆发性运动。
由于列强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和侵略行为,民众的抵抗情绪上升,义和团迅速崛起并展开了一系列抗议与暴力行动。
然而,最终这场运动以失败告终,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3. 戊戌变法(1898)戊戌变法是清朝晚期一次重要的变革尝试。
在中国内外压力的推动下,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改革,试图挽救国家危局。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与洋务运动的失误,变法失败了。
尽管如此,戊戌变法仍然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一,为后来的维新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辛亥革命(191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
在革命领导人孙中山的带领下,中国各地爆发了武装起义和政治运动。
最终,清朝倒台,中华民国成立,但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真正实现民主共和,随后的政治混乱和外来侵略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严重干扰。
5. 五四运动(1919)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与文化运动。
原本由对巴黎和约的不满引发的学生运动,演变成了一场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的运动。
这场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并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注入了新的思潮与力量。
[整理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
000第二讲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0001.鸦片战争000根本原因: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0000直接原因:保护鸦片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
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0000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0000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1842年1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0 00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000主要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商定。
000影响:000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0002.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000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0002.第二次鸦片战争0000根本原因同上0000直接原因:修约被拒。
0000过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
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亡热河。
00 0美俄两国趁火打劫,俄国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0000影响:000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0000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0000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0000本课要旨:000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0002.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000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0003.甲午中日战争000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000 0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
0000过程: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00 0朝鲜平壤清军陆战失利。
000黄海大战中,中方主力尚存。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现在的一系列事件。
这些事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也是中国与西方列强交锋的开始。
此次战争由于英国贩卖鸦片进入中国市场引起,最终导致中国战败,并签订了《南京条约》。
该条约使中国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以及支付赔款等。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由洪秀全领导。
该运动既是反清斗争,也是社会改革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建立了大规模的农民军队,并在中国南方地区控制了大片领土。
但最终清朝政府与外国援助形成联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三、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维新运动,由戊戌政变引起。
变法致力于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以加强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外国列强的干涉,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四、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该事件使得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后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奠定了基础。
五、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起源于对巴黎和约中中国利益被剥夺的愤怒。
五四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
运动的最终影响是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并激发了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反思。
六、南京大屠杀(1937年)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南京城实施的一次大规模屠杀事件。
在六周的时间里,日军对无辜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和暴行,造成了数十万的中国人死亡。
南京大屠杀成为二战期间日本侵略的惨痛证据之一,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残忍的事件之一。
高中历史课《中国近代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课《中国近代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课《中国近代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背景、阶段特征和主要历史事件。
2. 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概念。
3. 培养分析史料、提出观点、论证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时间线索,梳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2. 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3.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历史的情感。
2.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2. 教学主题中国近代史的演变与发展3. 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与中国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
3.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 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5.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 教学难点1. 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2. 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与本质。
3. 历史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国近代史?为什么学习中国近代史?2. 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材,梳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2. 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3. 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重点历史事件,阐述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与本质。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5. 情感教育1.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爱国情感。
2. 通过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高中中国近代史历史资料整理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个主题:捍卫国家主权与争取民族完全独立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历史任务: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四条基本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华史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1、鸦片战争战败和《南京条约》及附件的签订——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要打开中国市场,夺取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中国:封建制度腐朽和中国落后鸦片战争英国取胜、中国战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2)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政、经、军)鸦片战争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由独立自主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兼具殖民地和封建社会的双重性质——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如此。
政治上一方面有自己政府但另一方面主权已不完整日益破坏;经济上自然经济尽管顽固但不断解体,新的近代经济形式不断发育;文化上新旧思想交汇。
总的发展趋势是被动的屈辱的近代化。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3革命任务、性质的变化——由反封变为反侵反封;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4经济巨变——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政 治1840—1912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1列强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黄海海战中国失去对黄海的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①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①前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且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②后期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3)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4)辛亥革命①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1911年10月10日,发起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章,包含着众多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介绍一些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事件以及与这些事件相关的人物。
1. 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限制以及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引发了这场战争。
中国受到英国的武力打击,签订了《南京条约》。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开启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时期。
与这场战争密切相关的人物是林则徐,他出任钦差大臣,提出“禁烟令”并试图制止鸦片的流入。
他为中国民族自尊与抵抗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太平天国起义(1850年-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起义。
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以“天京”为首都的政权。
起义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触发了一系列的战乱和变革。
洪秀全是这一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他是太平天国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致力于建立一个公平和幸福的社会。
3.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
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这次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是孙中山,他是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倡导者和核心人物。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并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一个民主、独立和富强的中国。
4.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主革命运动。
这次运动最初是为了抗议《凡尔赛和约》中将德属山东割让给日本,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
五四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变革,也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的关键人物之一是胡适,他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胡适致力于推动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之间的融合,提倡科学和民主,并且在整个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历史高二近代史第三节课高中历史近代史优质课中国近代历史的奋斗与探索
历史高二近代史第三节课高中历史近代史优质课中国近代历史的奋斗与探索近代史是高中历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展示了中国在近现代时期所经历的磨难和探索。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中国近代历史的奋斗与探索,探讨中国人民为了追求民族独立、振兴和发展的历程。
一. 清朝的衰落19世纪后半叶,清朝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逐渐走向衰落。
在这一时期,中国不仅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还面临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清朝政府无力应对这些挑战,导致国家的整体衰退。
二. 百年国耻与康梁式改革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节点是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中国在战败后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导致百年国耻的形成。
面对国耻,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了改革的迫切性,他们推崇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然而,清朝政府对于改革的态度往往犹豫不定,常常因为保守的势力而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康梁式改革,它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然而,由于清朝政府对改革的抵制和局限性,康梁式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和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建立了共和制度。
辛亥革命的成功源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他们包括了革命党人、激进军官和普通百姓。
他们的目标是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民主与富强的新中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国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
中国在建立共和国后仍然面临着政治动荡、社会问题等诸多挑战。
然而,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进行了长期的奋斗。
四. 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国在建立共和国后,面临了大量的问题和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人民开始了一系列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努力。
他们学习西方列强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努力改善国家的工业与农业。
此外,中国还通过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来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统编版中考近代史必背知识点
统编版中考近代史必背知识点一、中国近代历史的起始1.鸦片战争:1840年至1842年,由英国导致的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战争,导致中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2.五四运动:1919年,由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领导的反对巴黎和会议的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革命和民主运动的开端。
二、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1.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五卅运动:1925年,由中国工人和学生发起的抗议运动,抗议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剥削。
3.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全国统一的政权。
4.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系列进攻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5.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早爆发的战争之一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1.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2.三大改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重大方面:土地、农业合作化和国家工商业改造。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1958年至1962年期间,中国实行的一项经济和政治活动,旨在推动农村集体化和工农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
5.对外开放: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的一项对外开放政策,加快了国内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合作。
四、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1.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政治的领导力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从一个被列强侵略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影响力逐渐扩大。
3.经济与发展: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和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4.社会变革与进步:中国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充满了各种重要的事件和影响。
这些事件和影响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重要事件进行归纳,并探讨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是英国与中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作为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鸦片战争揭示了中国在军事技术、外交能力以及政治体制方面的薄弱之处。
此次战争的失败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并导致中国失去了主权和领土。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中国思考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重要事件。
它发生在1898年,是中国晚清政府对内推行一系列变革举措的运动。
戊戌变法旨在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包括政治、经济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外国列强的干涉,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戊戌变法仍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3.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转折点。
它发生于1911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具有启蒙思想的特点,为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于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各类革命和改革运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4.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它发生于1919年,是一场由学生和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对于《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
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潮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
它发生于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中国近代史(高中必修)
中国近代史一、总况中国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于1840年6 月的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10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100年。
中过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抗争史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也是落后的中国由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化方向转型的历史。
依据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的前途等不同分为“五四”运动前80年(1840—1919)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后30年(1919—1949)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中国近代史1、时限:1840—1949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主要矛盾:A.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注意:封建主义不只指地主阶级,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只指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产生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B.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4、分期界标:“五四”运动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为前途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A时限:1840—1919B三个阶段: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c6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c60年代――20c):《马关条约》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辛丑条约》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封建的性质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c初-1919):清政府变为“洋人的朝廷”,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性质6、新民主主义革命A时限:1919—1949B四个阶段:a中共创立和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内战争)(1919.5—1927.7):五四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共的成立,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国共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战争)(1927.7—1937.7)国共两党尖锐对立,官僚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日本侵华和中国人们的反抗斗争c抗日战争(1937.7—1945.9)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d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战争)(1945.8—1949.9)推翻国民党的统治,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10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7、特别注意A两条主线:一是外国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历史,一是封建主义统治和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富强探索近代化之路的历史期间地主阶级、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先后成为近代化的主角。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总结一. 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二.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三.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四.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国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五.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六.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4、(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6、(1978年――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1)背景:1.国际局势:表明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2.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
3.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2)内容:A.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目的是减少变法阻力,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借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的。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C.谭嗣同: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他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评。
D.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
利用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他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支配;他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3)特点:把西方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把维新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
(客观原因----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减少阻力,斗争策略。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4)失败原因1、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
2、把变法的希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3、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缺乏军队支持。
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了兵权,轻率地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5、敌视革命,脱离群众。
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己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5)维新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1、历史意义:①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以变法图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爱国性)②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进步性)③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人民觉醒。
(启蒙性)(6)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义和团反帝运动(1898-1900年)1、兴起原因: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根本原因)②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2、失败原因:①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出不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3、意义: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运动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②阻止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实现;③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④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垮台。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起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2、主要战役:廊坊战役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结合书本分析影响4、影响: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中国税收收到列强控制。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1-1912)【阶段特征】概而言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
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政治领域变化极大。
一方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深化;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和多派军阀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
(此时突出体现为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中国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1、在政治领域: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既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虽然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导致失败,但却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正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中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可以视为中国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
2、在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民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一、政治(一)“清末新政”(1901-1905年)1、“清末新政”的背景(1)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使民族危机、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
(2)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2、“新政”的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以维持清廷的专制统治3、主要措施:(1)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2)兵制:编练新军(3)学制:废科举,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4)经济: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4、评价:(1)有一定进步性,但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2)实行过程中大量增加捐税, 更加促使人民不断起来反抗,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1、“预备立宪”的目的:为遏制革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预备立宪"的历程:1905 年派五大臣考察"宪政"、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1907年设政院咨议局、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到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台。
3、“预备立宪”的实质: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4、“预备立宪”的后果:立宪派分化, 汉族官僚离心, 清朝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环境影响的产物,它既带有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所共有的外发型特征,更映现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深厚底蕴;它不仅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更对此后数十年间中国政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⑴原因:①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暂时放松了对民间的设厂限制。
⑵代表企业:张謇——大生纱厂荣氏兄弟——无锡保兴面粉厂(3)发展概况: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三、重大事件三民主义(一)历史背景:1、政治社会状况: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改良方案失败(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注:失败的原因是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2、经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选择了革命道路。
3、主观: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国外,一边攻读资产阶级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二)三民主义的提出:1、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明确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在《民报》的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内容:3、评价:积极: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这就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三)三民主义的实践:①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③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
辛亥革命1、历史背景⑴客观环境: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⑵主观条件: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一定壮大②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三民主义的提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
③组织条件:各地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④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2、革命团体和政党(1)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 ②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③影响: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促进了其他革命团体的建立。
(2)中国同盟会:①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③意义: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辛亥革命过程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
⑵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
政权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
目的: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①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被选举的权利。
(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③约法按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三权分立的原则)意义:①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质);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③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没有人敢公开实行专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④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
⑤促进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历史局限性①对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以及维护责任内阁制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进行确实的保障,以致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②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⑷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⑸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历史意义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度(最大功绩);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生活习俗:革除封建陋习,人们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语言习俗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