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绪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美学的含义
这个绪论叫:什么是美学?美学这个学科,它的名称Aesthetik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不能说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
事实上无论是东方和西方美学思想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个学科的名称和学科本身的历史是两个问题,应该加以区分。
很多学者,比如法国的大哲学家杜夫海纳,还有波兰的一位美学家塔塔尔卡维奇,他们都认为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尽管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这些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是柏拉图他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辩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塔塔尔卡维奇说: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的大师。
他在美学领域中的兴趣、论述和独创的思想,范围非常之广,在柏拉图那里,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列入到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里。
伦理学就是我们讲道德的。
柏拉图他把什么东西是美的和美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分开、区分开来,他又在美的现象后面寻找一个抽象的、不变的美的本质。
所以从柏拉图开始,在西方美学史上就形成了一个讨论美的本质的传统。
关于这个我们以后讲美的本质的时候会讲,我们就不讲了。
“美学”一词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美学思想
....。
....,二是指美学学科(一)美学思想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于美学中有关问题的研究,一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在我国,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奴隶制时代,人们对于一系列与美有关的问题,已经试图从理论上进行把握了。
据《国语》记载,楚灵王筑成了华丽的章华台,非常得意,便对他的臣子伍举说:“台美夫!”伍举回答道,“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
不闻以其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
”伍举对内已的见解柞了具体的说明之后,就给美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1这是我国较早的对美的本质的一种看法。
照伍举看来,美与不美,不能仅仅决定于“目观”,而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联系起来考察。
这里,伍举强调的是美与善的联系,至于美与善的区别,则被他忽略了。
在我国首先注意到美与善有所不同的,当推孔子。
他
对《韶》乐的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
而对《武》乐的评价则为:“尽美矣,末尽善也”2。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美学思想,不仅提出“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3,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的内涵作了规定,而且就共同的美感问题表述了相当精辟的见解。
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音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日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4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美感的共同性,仍然有很大的启发。
此外,墨于关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5的论述,老子、庄子提出的美丑关系的相对性学说,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6的观点,以及“心忧恐,则口衔刍豢(huàn)而不知其昧,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diàn竹席)而体不知其安”7的美感论;……都显示了远在先秦时代,美学研究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的。
早在纪元前六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振,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认为关在于“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8。
这一观念,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则从哲学的高度,对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他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他不仅对当时流行的种种奖学见解摄出了异议,而且辨析了。
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柏拉图强调,回答“什么是美”,就是要找出“美本身’具有的特点,把握美的普遍规律。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美学见解的同时,又有不少突破与创新。
亚里士多德肯定了现实生活中美的客观存在;肯定了艺术美对生活的依存关系;肯定了艺术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而且应该“比原来的人更美”9;……这些卓越的见解,在美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所以,如果仅就历史渊源而论,那么,无论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在古代的西方,美学思想的确是十分丰富的。
我国先秦诸子和古希腊学者关于美的问题的论述,尽管都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这些思想毕竟还比较零碎,没有独立构成一门完整的学科。
(二)美学学科
一直到了十八世纪,由于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推动,美学发展才进入了新的阶段。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专著《Aesthetik》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别时代的意义。
鲍姆加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
2《论语·八佾》。
3《孟子·尽心下》。
4《孟子·告子上》。
5《墨子·墨子佚文》。
6《荀子·劝学》。
7《荀子·正名》。
8《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4页。
意三个方面,应该相应地有三门学科来加以研究。
研究“知”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的学科是伦理学,研究“情”的学科则是“Aesthetik”(希腊文原意为感觉学)——即感性学或美学。
从此,“美学”这一名称才逐渐获得学术界的公认,美学也就成了一门有别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艺术理论等的独立的学科。
以后,经过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努力,美学研究又逐步走向深入,使这门学科获得了更为严密的理论形态。
如果从形成独立的学科算起,美学的历史不过二百多年,因此,它又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
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编写的英汉词典中,即有“Aesthetics”一条,这个词有多种译法,如“审美之理”,“审美学”,“艳丽学”等等。
“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Ernst Faber)《教化议》一书中。
1883年,日本中江笃介(兆民)翻译维伦(法)《美学》(汉字《维氏美学》),中国的王国维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理论,并使用“美学”这个词。
二、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近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他们三个人的共同的特点都是热心的学习和介绍西方的美学,主要是德国美学。
并且尝试把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结合起来。
王1902年译桑木严冀《哲学概论》,蔡1903年译科尔培《哲学要领》,都介绍了美学这一学科。
其中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的境界说,以及他的几本书,像《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
这些著作对中国近现代美学以及中国近现代的整个学术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他的贡献主要是在他担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的期间,大力的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他不仅在北大亲自讲授美学课,而且组织画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音乐传习所。
这个音乐传习所不是一个社团,它是一个招收本科生和师范生的这么一个,等于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个高等音乐学院,当时叫音乐传习所。
冼星海就是这的学生。
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实际的推行美育,蔡元培的理论和实践对北京大学的影响十分的深远。
正是由于这种影响,北京大学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视美学研究和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影响也很大。
蔡元培在提倡美育方面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当代。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了现代。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两位美学家,就是朱光潜和宗白华。
他们的美学思想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
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的一个趋势。
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这个天人合一是借用中国的一个词;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在刚才提到的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所开辟的中西美学融合的道路上,他们两位可以说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朱光潜他对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都有精深的研究,他在30年代出版两部影响最大的著作,一部叫《谈美》,一部叫《文艺心理学》。
主要是介绍西方近代美学思想,特别是克罗齐的“直觉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距离说”。
他的另外两部著作《悲剧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理论,以及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
60年代,他又写了2卷本的西方美学史,书中对某些西方美学家的研究,不仅处于当时国内学术界的最高水平,而且对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有突破。
朱光潜还翻译了一大批西方美学经典著作。
譬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黑格尔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一共三大卷,四册,还有维柯的《新科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等等。
由于朱光潜精通好几国西方语言,又精通中文,他是桐城人,(“桐城派”中国古文的著名流派)。
同时他对西方文化、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有极广博的知识。
所以他这些翻译、这些译著都称得上是翻译史上的经典。
朱光潜在介绍西方美学的同时,又在努力的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的《诗论》这本书,在这本书里头,他用西方的美学来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找出其中的规律。
这就是一种融合中西美学的努力,这种努力集中的表现为对诗歌意象的研究,《诗论》这本书就是以意象为中心,“意”就是“意义”的“意”,“象”就是“形象”的“象”,意象为中心来展开的。
一本《诗论》可以说就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他研究美学,主要采用的是心理学的方法和心理学的角度。
他影响最大的一本美学著作,名字叫《文艺心理学》,也说明了这一点。
心理学的方法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分析审美心理活动十分重要。
宗白华的美学的立足点是中国美学。
他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属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唯理的体系是需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所以是宇宙论、范畴论。
生命的体系是要了解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价值,所以是本体论、价值论。
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出发,他也提出了美在意象的观点。
美在意象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个灵境就是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是情和景的结晶,“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正如恽南田(1623-1690,明末画家,擅长花卉写生,“常州派”。
笔法透逸,设色明净,格调清雅。
还精通楷书。
)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他又说“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
”——宗白华这句话非常重要,说得非常好,就是意象世界照亮了一个充满情趣的真实的世界,在这个意象世界中,人们乃能够了解体验人生的意味和价值。
宗白华先生同样对中西美学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他翻译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上卷,翻译了一个德国人编的《西方现代派画论选》,他写了研究歌德的论文。
在我们中国来讲应该是非常高的,很少人能够超过他。
同时他写的一系列研究中国美学的论文,这些论文后来收集成一本书叫《美学散步》。
这个《美学散步》后来又有一种别的版本,比如有的叫《艺境》,“艺术”的“艺”,“艺境”,还有《美学与艺境》。
宗一直倡导和追求中西美学的融合,“将来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而加之以新创造的。
在中国现代除了朱光潜、宗白华,还有一位在美学领域做了很大贡献的人物应该提到,那就是丰子恺。
丰子恺是大画家,同时又是音乐教育家、文学家,他在美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方面写了大量的普及性的文章和著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
第三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当代。
中国当代的美学的发展最突出的景象是出现了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就是19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一场美学大讨论,美学大讨论那场讨论是从批判朱光潜的美学观点开始的。
因为当时有一个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运动、批判唯心论的运动。
那么在美学领域就是批判朱先生过去的美学思想。
从批判朱的美学思想开始一场讨论,主要是讨论一个问题,美的本质问题就是美的本质问题,就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出现了美学的所谓几大派。
一个是蔡仪,蔡仪他是主张美是客观的,还有就是吕荧和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高尔太当时是一个中学教师,他写了文章认为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还有一个李泽厚他是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李泽厚(1930-)那个时候也是刚出来的。
那场讨论从1956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60年代初,然后就中断了。
那场讨论对于活跃学术空气、普及美学知识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它使很多人,主要是当时一些文科大学生对美学发生了兴趣。
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那场讨论连同对朱光潜先生的批判也有很大的缺陷。
第一、对朱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的片面性。
如否定朱1950年代在介绍西方美学方面以及在探索中西美学的融合方面和在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有积极的贡献。
但是这些积极的方面的积极工作。
而且在批判朱光潜美学观点的同时,对西方近现代美学也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
这就使得中国美学和世界美学的潮流脱节。
对中国美学
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第二、在那场讨论中,不论是哪一派的美学家,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把美学纳入了认识论的框架,他们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他们都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考察审美活动。
整个这场讨论都是在主客二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的范围内展开的。
那么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既没有反映西方美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精神。
这种思维模式在以后很长时间内一直在中国美学界起了一种支配的作用。
这是第一次美学热潮。
从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第二次美学热潮。
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动乱,很多人,特别是很多青年人、大学生都开始反思,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的大国会发生这样一场毁灭文化、毁灭真、善、美的运动?为什么在那场运动中,成千上万的人那样狂热的那样迷信?大家要从古今中外的哲学、伦理学、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等学科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答案。
“文化热”所以当时出现了一种“文化热”,“美学热”只是整个“文化热”的一部分。
西方的学术文化、著作像潮水般的涌进了国内。
譬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译本,第一版就印了两万册,《存在与时间》非常难懂,能读懂的人很少,但一下子就印两万册,这在世界范围内很少见。
这次“美学热”不同于第一次“美学热”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仅仅集中讨论美的本质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开放了,眼界打开了,讨论的问题就比较分散了,研究的队伍也开始分散了。
有一些学者转过去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的传统美学;有一些学者转过去翻译介绍研究西方的现当代美学;有一些学者转过去研究像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等各个美学的分支学科;还有的学者转过去研究各个艺术部门的美学问题,譬如像诗歌美学、小说美学、电影美学、音乐美学,等等。
后来随着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集中到经济建设,像计算机、经济、法律、工商管理等等学科越来越热,整个“文化热”就渐渐的消退了,“美学热”也渐渐的消退了。
但是尽管“美学热”消退了,但在大学生中间,在社会上广大的读者群中,美学依然是一个十分引人关注和引人兴趣的学科。
实际上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的进展正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也就是从19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有相当多的美学研究者认识到为了真正的推进美学理论建设,必须要跳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框框,必须要突破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形成的、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进一步论证的把审美活动归结为生产实践活动这种理论模式。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很多人在美学基本原理的建构方面进行了各种新的探索和阐释,北大哲学系的张世英张先生,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的研究,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他转过来研究西方的现当代哲学,并且把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哲学加以沟通。
在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
先后出版了《天人之际》、《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这样一些著作。
张先生这些著作对于中西美学的沟通和融合、对于美学理论的建设,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50年代到90年代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美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这本书它本来的名字叫《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是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他的一个学位论文,1942年由周扬把他翻译出来,1957年由这个译者把它修订了以后重新出版。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本书,他在书里头提出的“美是生活”这么一个论点。
这个论点40年代和50年代,在中国的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还有一本就是《傅雷家书》,这是著名的翻译家、艺术教育家傅雷和他夫人给他的儿子的傅聪等人的一个家书的一个摘编。
这本书印行量很大,超过百万册。
在文化界和广大青少年中发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这是一本家书,但是傅雷在其中发表了有关美学、美育和艺术的许多深刻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全书充溢着傅雷的人格精神。
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理解艺术、懂得一个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胸襟、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研究的对象在西方美学史上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国美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就是“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第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
第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和艺术,就把上面一加二,一和二加在一起。
第四,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关系。
第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
第六,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这几种看法中,前面五种看法都有一些缺陷。
(一)“美”,就是“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
什么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呢?这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指意象的明晰生动。
他比较重视审美对象的个别性和具体形象性。
认为‘—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愈丰富,愈具体,也就愈明晰,因而也就愈完善、愈美。
虽然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而且以艺术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他说:“艺术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10美学所研究的规律
可以应用到一切艺术,“有如北斗星。
”11
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当中的美的问题。
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竞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美和真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美有无客观规律可寻,有无客观标准?如何说明审美活动中的相对性问题?美的相对性相美的客观标准如何统一理解等等。
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美,它的前提是存在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
但是按照我们现在的看法,并不存在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
美是(用王国维的讲法)呈于吾心而见诸外物的审美意象,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所以把美学研究对象设定为美,在理论上并不妥当。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
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12他所说的美并非一般的现实美,而只是艺术美。
他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13。
根据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这种名称,就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领域之外。
但是,黑格尔美学中还是研究了自然美,是因为自然美是心灵美即艺术美的反映形态。
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艺术美。
把美学研究对象设定为艺术,这里说的艺术是宽的、就是广义的,把文学也包括在里头。
这个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是审美活动,但是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活动。
审美活动领域除了艺术美,还有自然美、社会美,现在很多科学家认为还有科学美和技术美等等。
所以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艺术太窄了。
另一方面艺术包含着许多层面,除了审美的层面,审美的层面我们认为是个艺术的本体的层面,还有知识的层面、物质载体的层面、经济的层面、技术的层面,等等。
而美学只限于研究它的审美的层面,所以如果把美学对象设定为艺术又太宽,又失之过宽,这个以后我们讲艺术美的时候会再讲这个问题。
费德勒(1841-1895)把美学和艺术学区别开来,认为艺术学强调艺术创造的实践活动。
美学研究的对象——审美活动国内美学界很多人都赞同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
这个设定反映了这么一种认识,就是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是人性的一项基本的价值需求。
11同上书,第300页。
1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