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医院癌症诊疗规范(2018年版)
宫颈癌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宫颈癌诊疗规范(手术科室)](https://img.taocdn.com/s3/m/2bfa7f2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1d.png)
宫颈癌诊疗规范(手术科室)宫颈癌常为鳞状上皮癌,腺癌较少见。
【诊断标准】(一)临床分期FlGO1995年修订。
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期(FIG0,1995)0期原位癌(不列入浸润癌治疗效果统计中)I期癌局限于宫颈(癌扩展到宫体,在分期中不予考虑)Ia期宫颈临床前癌,即肉眼未见病变,显微镜下才能诊断,又称早期浸润、镜下早期浸润癌、原位癌早期浸润等。
间质浸润最深5m11ι,宽度在7m11ι以内Ial期微灶间质浸润癌,即镜下见轻微间质浸润,浸润深度<3mm,宽度<7mmIa2期镜下可测量的微小癌,其浸润间质深度为上皮或间质的基底膜下>3mm,≤5mm,其水平方向播散不超过7m11ιIb期病变范围超出Ia2期,临床可见或不可见病变。
血管间隙浸润,血管内或淋巴管内有瘤栓不改变分期,但应注明,以便将来判断是否影响治疗效果Ibl期临床见病灶直径W4cm者Ib2期临床见癌灶直径>4cm者11期癌灶超越宫颈,浸润阴道未达下1/3,浸润宫旁未达盆壁IIa期癌累及阴道为主,但未达下1/3;无明显宫旁浸润Ilb期癌浸润宫旁为主,未达盆壁且无明显阴道浸润In期癌灶超越宫颈,阴道浸润已达1/3下宫旁浸润已达盆壁,有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者均入HI期,但非癌所致的肾盂积水及肾功能者除外HIa期癌累及阴道为主,已达下1/3,宫旁浸润未达盆壁Inb期癌浸润宫旁为主,已达盆壁IV期癌播散超出真骨盆,或癌浸润膀胱粘膜及直肠粘膜IVa期癌浸润膀胱粘膜或(和)直肠粘膜IVb期癌浸润超出真骨盆,有远处转移(二)临床表现1.症状早期多无症状。
主要症状是阴道出血、白带增多,有接触性出血。
晚期病灶增大,阴道出血量多,白带血性有臭味。
此外有侵犯邻近脏器的相应症状。
2.体征检查宫颈可呈菜花状,癌向内生长,宫颈、子宫、阴道被侵犯处均质硬,也可溃烂成洞。
宫颈可局部浸润、淋巴转移,晚期血行转移出现不同的症状。
妇科检查必须行三合诊检查,癌侵犯至宫旁时,主韧带短缩,无弹性。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ecee1a86bec0975f465e2cf.png)
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
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 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 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
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 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
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
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 以上。
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
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 指南、FIGO 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
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治疗。
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一)病因学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
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 包括16、18、31、33、45、52、58 等。
HPV 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
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有:①不良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 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 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⑥免疫缺陷与抑制:HIV 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⑦其他病毒感染: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
各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临床指南汇总
![各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临床指南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ebe8c3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b.png)
各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临床指南汇总
卫生部2018年颁发的18个诊疗规范: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卵巢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2018年版)
膀胱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肾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黑色素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专家共识:
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
结直肠癌肝转移、肺转移诊治
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诊治上海专家共识(2019年版)前列腺癌基因检测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肺癌脑(脑膜)转移诊断治疗共识
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
6张表了解肝癌肝移植相关问题
2018版癌痛诊疗规范解读
肺癌靶向治疗药物使用原则
消化系统靶向治疗药物使用原则
各类指南:
2018结直肠癌CSCO指南
2018胰腺癌CSCO指南
2018肺癌CSCO指南
阴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第四版)子宫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第四版)
其他更早期指南汇总类:
年底资料汇总∣国内肿瘤指南及专家共识。
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eb9680be1e650e53ea99af.png)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 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 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 %-80 %,其中1/3 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 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 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 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 )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b7113c0b4e767f5bcfce20.png)
阿片药物规范化使用
③剂量换算
可参照换算系数表(下表)。 如需减少或停用阿片类药物,则采用逐渐减量法,即先减量30%,两
天后再减少25%,直到每日剂量相当于30 mg口服吗啡的药量,继续 服用两天后即可停药。
3)辅助用药
能够增强阿片类药物止痛效果,或产生直接镇痛作用。辅助 镇痛药常用于辅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骨痛、内脏痛。辅 助用药的种类选择及剂量调整,需要个体化对待。
一、3类癌痛病因 二、4项评估原则 三、3种治疗方法 四、药物止痛治疗5项原则 五、阿片药物规范化使用
一、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1. 3类癌痛病因
(1) 肿瘤相关性疼痛: 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 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 常见于手术、创伤性 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 肿瘤治疗所致。
三、癌痛治疗
(一)治疗原则
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 病情和身体状况,应用恰当的止痛治疗手段, 及早、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预防和控制 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疼痛和有关治疗带来 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癌痛疼痛的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并
发症等。针对癌症患者给予抗癌治疗,如手术、放 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可能解除癌症疼痛。
(2)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
应当根据癌症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正在 接受的治疗和伴随疾病等情况,合理地选择 止痛药物和辅助镇痛药物,个体化调整用药 剂量、给药频率,积极防治不良反应,以期 获得最佳止痛效果,且减少不良反应。
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布洛芬,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 。 常见的 不良反应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
2018版:宫颈癌诊疗规范(全文版)
![2018版:宫颈癌诊疗规范(全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5c54710029bd64793e2c64.png)
2018版:宫颈癌诊疗规范(全文版)一、概述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
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
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
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
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
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
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指南、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
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治疗。
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一)病因学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
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
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
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有:①不良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⑥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⑦其他病毒感染: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
7: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7: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002ebd14791711cc7917b8.png)
7: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宫颈癌诊疗规范(xx年版)一.概述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
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
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因此,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
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
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
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
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指南.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
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治疗。
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一)病因学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
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
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
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有:①不良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⑥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⑦其他病毒感染: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
宫颈癌诊治规范及进展
![宫颈癌诊治规范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1e0543a5022aaea988f0f33.png)
超声: 与CT相似,不能区分良性和恶性增大的淋巴结。
但花费少、费时少。
MRI: 在诊断肿瘤大小、间质浸润深度、阴道和宫旁
扩散范围和淋巴结状态方面很有价值。
PET: 具有更精确描绘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及确
定复发灶的作用。
27
宫颈癌临床诊断分期
宫颈癌的分期依据是临床检查,要求经两个有经验 的医生检查后确定分期,存在明显争议时可请第三 名医师确定,应采用相对早期分期诊断。
在最终治疗前,应行阴道镜检查,以排除阴道上皮内 瘤变(VAIN)
33
宫颈癌治疗
IA1期:
经腹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淋巴结转移率<1%,可 不做盆腔淋巴结清扫。如果存在阴道穹隆处的阴 道上皮内瘤变,应切除阴道穹隆。
如有生育要求,锥切术后随访观察即可,术后4 个月,10个月巴氏涂片,如前两次正常,则每年 细胞学涂片一次。
宫颈癌侵犯超出子宫,但未累及骨盆壁或阴道下1/3。
无明显宫旁侵犯 明显宫旁侵犯
肿瘤已侵犯盆壁,直肠检查发现宫颈肿瘤与盆壁之间无间隙; 或者,肿瘤已累及阴道下1/3。所有的肾积水或无功能肾均包 括在内,除非这些肾异常有已知的其他原因可解释。
肿瘤累及阴道下1/3,但未侵犯盆壁。 盆壁累及,或肾积水,或无功能肾。
4
宫颈癌现状(1)—发病率
美国: 7.3/10万女性 英国: 11.9/10万女性 日本: 13.2/10万女性 台湾: 28.0/10万女性 上海: 4.3/10万女性
5
宫颈癌现状(2)—死亡率
据人口抽样调查,宫颈癌死亡率由70年代10.28/ 10万降至90年代初3.25/10万,下降了68.4%.
宫颈活检: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092792b14e852459fb5724.png)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2b190a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d.png)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为了提高宫颈癌的诊疗水平,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特制定以下 2018 年诊疗规范。
一、诊断1、症状宫颈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等症状。
阴道流血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阴道排液可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
2、体格检查妇科检查是诊断宫颈癌的重要方法。
医生会观察外阴、阴道、宫颈的形态、色泽,触诊子宫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双侧附件有无肿块等。
3、辅助检查(1)细胞学检查:包括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和液基细胞学检查(TCT),是筛查宫颈癌的常用方法。
(2)HPV 检测: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HPV 检测有助于宫颈癌的筛查和诊断。
(3)阴道镜检查:对于细胞学检查异常或 HPV 高危型阳性者,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以观察宫颈表面的形态、血管情况,并在可疑部位取活检。
(4)宫颈活检:是诊断宫颈癌的金标准,通过在阴道镜下或直接在宫颈上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二、分期宫颈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分期方法是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2018 年修订后的分期如下:1、Ⅰ期ⅠA 期:肉眼未见癌灶,显微镜下浸润癌间质深度不超过 5mm,宽度不超过 7mm。
ⅠB 期:肉眼可见癌灶局限于宫颈,或显微镜下病灶大于ⅠA 期。
2、Ⅱ期ⅡA 期:癌灶超越宫颈,但未达骨盆壁或阴道下 1/3。
ⅡB 期:癌灶已达骨盆壁,或有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
3、Ⅲ期ⅢA 期:癌灶累及阴道下 1/3,但未达骨盆壁。
ⅢB 期:癌灶已达骨盆壁,或有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
4、Ⅳ期ⅣA 期:癌灶侵犯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或超出真骨盆。
ⅣB 期:远处转移。
三、治疗1、手术治疗(1)ⅠA1 期: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者,可行宫颈锥切术;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者,可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01a4122f60ddccda38a087.png)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4cee5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a.png)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颈癌医院癌症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
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
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
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
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
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
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指南、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
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治疗。
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一)病因学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
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
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
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有:①不良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⑥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⑦其他病毒感染: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
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营养状况不良等也可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
(二)临床表现1.症状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常见的症状为接触性阴道出血,异常白带如血性白带、白带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
晚期患者可以出现阴道大出血、腰痛、下肢疼痛、下肢水肿、贫血、发热、少尿或消耗恶液质等临床表现。
2.体征⑴视诊:应在充足照明条件下进行,直接观察外阴和通过阴道窥器观察阴道及宫颈。
除一般观察外应注意癌浸润范围,宫颈肿瘤的位置、范围、形状、体积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也应注意阴道有无累及。
⑵触诊:肿瘤的质地、浸润范围及其与周围的关系等必须通过触诊来确定。
有些黏膜下及颈管内浸润,触诊比视诊更准确。
三合诊检查可了解阴道旁、宫颈旁及子宫旁有无浸润,子宫位置及活动度如何,肿瘤与盆壁关系,子宫骶骨韧带、子宫直肠陷凹、直肠本身及周围情况等。
(三)辅助检查1.宫颈/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及HPV检测是现阶段发现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初筛手段,特别是对临床体征不明显的早期病变的诊断。
取材应在宫颈上皮的移行带处,即新旧鳞-柱上皮交界间的区域。
目前主要采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法(TCT)。
HPV检测可以作为TCT的有效补充,二者联合有利于提高筛查效率。
对于HPV16及18型阳性的患者建议直接转诊阴道镜,进行组织学活检。
2.组织学检查CIN和宫颈癌的诊断均应有活体组织学检查证实。
如病变部位肉眼观察不明显,可用碘试验、涂抹3%或5%醋酸溶液后肉眼观察或在阴道镜下提示活检部位。
宫颈活检应注意在靠近宫颈鳞柱交界的区域(SCJ)和(或)未成熟化生的鳞状上皮区取活检,可减少失误,因为这常常是病变最好发的区域。
溃疡的活检则必须包括毗邻溃疡周边的异常上皮,因为溃疡中心往往是坏死组织。
取活检的数量取决于病变面积的大小和严重程度,所谓多点活检通常需要2~4个活检标本。
一般宫颈活检仅需2~3mm深,约绿豆大小,当怀疑浸润癌时,活检应更深些。
对于多次咬取活检仍不能确诊者,需进一步采取较深部组织时,可用切取法。
同时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宫颈管搔刮术。
当宫颈表面活检阴性、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阳性或临床不能排除宫颈癌时,或发现癌但不能确定有无浸润和浸润深度而临床上需要确诊者,可行宫颈锥形切除送病理检查。
3.阴道镜检查适用于宫颈细胞学异常者,主要观察宫颈阴道病变上皮血管及组织变化。
对肉眼病灶不明显的病例,宫颈细胞学高度病变或宫颈细胞学度度病变伴HPV16、18型感染可通过阴道镜协助发现宫颈鳞-柱交界部位有无异型上皮变化,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定位活检行组织学检查,以提高宫颈活检的准确率。
在不具备阴道镜的基层医疗单位,也可以应用3%或5%醋酸溶液或碘溶液涂抹宫颈后肉眼观察,在有醋白上皮或碘不着色处取活检,送病理检查。
阴道镜活检的同时针对不满意阴道镜或绝经后妇女以及曾经锥切治疗的应予以宫颈管搔刮术,十分重要性。
满意的阴道镜检查和高质量的病理检查对于宫颈癌前病变的准确诊断及正确治疗至关重要,如基层医院不具备相应条件应转诊到有条件的医院。
4.膀胱镜、直肠镜检查临床上怀疑膀胱或直肠受侵的患者,应对其进行相应腔镜检查。
没有条件的单位应转上级医院诊治。
5.影像学检查由于解剖部位表浅,绝大多数宫颈癌经妇科检查及细胞病理学检查即可被确诊。
在宫颈癌诊断中影像学检查的价值主要是对肿瘤转移、侵犯范围和程度的了解(包括评价肿瘤局部侵犯的范围,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等),以指导临床决策并用于疗效评价。
用于宫颈癌的影像检查方法包括。
⑴腹盆腔超声:包括经腹部及经阴道(或直肠)超声两种方法。
主要用于宫颈局部病变的观察,同时可以观察盆腔及腹膜后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无肾盂积水以及腹盆腔其他脏器的转移情况。
设备的优劣及操作者的经验影响诊断的正确率。
经腹及腔内超声均不易确定宫旁侵犯情况,超声造影配合腔内超声对于病变是否侵犯宫旁及周围组织有指导作用,治疗过程中超声可以引导腔内放疗。
常规超声还可用于治疗后定期随访,为一种便捷的检查方法。
⑵盆腔MRI:无辐射,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具有优异的软组织分辨力,是宫颈癌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作用包括:①有助于病变的检出和大小、位置的判断,尤其对活检为HSIL/CIN3患者可用于除外内生性病变;②明确病变侵犯范围,为治疗前分期提供重要依据,可显示病变侵犯宫颈间质的深度,判断病变局限于宫颈、侵犯宫旁或是否侵犯盆壁,能够显示阴道内病变的范围,但有时对病变突入阴道腔内贴邻阴道壁与直接侵犯阴道壁难以鉴别;能够提示膀胱、直肠壁的侵犯,但需结合镜检。
③检出盆腔、腹膜后区及腹股沟区的淋巴结转移。
④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可用于放疗靶区勾画、治疗中疗效监测、治疗末疗效评估及治疗后随诊。
⑶腹盆腔CT:CT软组织分辨力低,平扫病变与正常子宫颈密度相近,尤其对早期宫颈癌观察效果差;增强CT扫描对比度优于平扫,但仍有近1/2的病变呈等密度而难以明确范围。
CT的优势主要在于显示中晚期病变方面,评价宫颈病变与周围结构(如膀胱、直肠等)的关系,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大范围扫描腹盆腔其他器官是否存在转移。
对于有磁共振禁忌证的患者可选择CT检查。
⑷胸部射线摄影及胸部CT检查: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肺转移,胸片应包括正、侧位,必要时进行胸部CT检查。
⑸颈部CT检查:必要时进行颈部CT检查,以排除颈部淋巴结转移。
⑹核医学影像检查:不推荐使用PET-CT评价宫颈癌的局部浸润情况,但对于下列情况,推荐有条件者使用PET-CT:① FIGO 分期为ⅠB1期及以上的初诊患者治疗前分期(包括ⅠB1期有保留生育功能需求的患者);②因其他原因行单纯子宫切除术意外发现宫颈癌拟全身评估者;③拟行放射治疗需影像辅助勾画靶区;④ FIGO 分期为ⅠB2期及以上或其他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治疗结束3~6个月后随访监测;⑤随访过程中可疑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包括出现临床症状或相关肿瘤标志物升高。
核素骨扫描仅用于怀疑有骨转移的患者。
(7)肿瘤标志物检查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可以协助诊断、疗效评价、病情监测和治疗后的随访监测,尤其在随访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SCC是宫颈鳞状细胞癌的重要标志物,血清SCC水平超过1.5ng/ml被视为异常。
因宫颈癌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所以SCC是宫颈癌诊治过程中最常被检测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
宫颈腺癌可以有CEA、CA125或CA19-9的升高。
(四)宫颈癌的诊断标准1.临床诊断:宫颈癌的正确诊断依赖于详细了解病史、临床表现、必要而细致的检查和周密分析。
主要依据以下症状、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①早期可无症状和体征,也可出现阴道接触性出血或分泌物增多、异味等。
②晚期可出现阴道大量出血,可导致贫血;肿瘤合并感染可出现发热症状;也可有肾功能衰竭及恶病质情况。
③肿瘤侵犯膀胱可出现血尿,侵犯直肠可出现血便,肿瘤侵透膀胱、直肠可出现瘘。
④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SCC等异常增高。
⑤影像学检查(超声、MRI、CT)提示宫颈癌,可有宫旁软组织侵犯、肾盂积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等。
2.病理诊断:阴道镜或直视下的宫颈活检病理检查是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有条件的市县级或地区级医院,对于疑难或少见病理类型,应行免疫组化检查鉴别或确定肿瘤,或请上级医院协助确诊。
(五)鉴别诊断1.宫颈良性病变:如宫颈重度糜烂、宫颈结核、宫颈息肉伴微腺性增生、宫颈黏膜下肌瘤、宫颈腺上皮外翻和其他宫颈炎性溃疡等。
2.转移性宫颈癌:较多见的是原发子宫内膜癌转移至宫颈。
宫颈活检及免疫组化等可明确诊断或辅助鉴别。
三、宫颈癌的分类和分期(一)宫颈癌的组织学分类(表1)表1 宫颈肿瘤组织学分类及编码(WHO,2014)(二)宫颈癌的分期目前采用的是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会议修改的宫颈癌临床分期标准。
妇科检查是确定临床分期最重要的手段。
临床分期需要2名副高以上职称妇科医师决定,分期一旦确定,治疗后不能改变。
宫颈癌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 2009)分期如下。
Ⅰ:肿瘤严格局限于宫颈(扩展至宫体将被忽略)。
ⅠA:镜下浸润癌。
间质浸润≤5 mm,且水平扩散≤7 mm 。
ⅠA1:间质浸润≤3 mm,且水平扩散≤7 mm。
ⅠA2:间质浸润>3 mm,但≤5 mm,且水平扩展≤7 mm 。
ⅠB:肉眼可见病灶局限于宫颈,或临床前病灶>ⅠA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