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原论文

合集下载

马克思论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及其发展-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论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及其发展-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论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及其发展-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马克思论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马克思的人与自然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立足于实践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辩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辩证自然观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辩证自然观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等一切旧自然观的超越。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关系,主要表现为:1.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具有深刻的依赖性。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对自然具有深刻的依赖性。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是在自然环境中展开的。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正是这种先在性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其次,自然为人类提供生产的原材料。

人靠自然生活,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没有自然界人类的实践活动无法展开,人就失去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延续。

再次,自然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的构建。

马克思认为: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人的意识的产生是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应,是伴随着人与自然实践活动的加深而发展起来的,没有自然界,人的意识就失去了反应的对象,那么人就不可能成为精神的社会意义存在体,那么人也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这不仅表现在对物质世界的依赖上,而且还表现在对精神世界的依赖上。

人靠自然生活,从自然界中攫取延续生命的生活资料,但是如果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界,就会造成自然界频频发生自然灾害对人类进行惩罚和报复,这要求我们在与自然交往的时候,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按自然界的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原论文

马原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论人与自然关系及当代大学生使命
姓名:马子闲
班级:城景一班
学号:131302109
指导老师:丁海虎
目录内容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结
参考书目
论人与自然关系及当代大学生使命
内容摘要: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母体,人类希望不断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大量财富,造福人类,这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面对不休止的掠夺,自然也开始影响着人类,自然通过自己的手段让人类一次次接受惩罚。

面对种种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承担起应尽的使命,以身作则,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价值;感恩。

(最新文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最新文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人与自然的关系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让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亲眼见证了曾经梦想的实现。

我得到了梦中最长的假期,实现了在家里上课的梦想,见证了高考延期的历史一刻。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今年流行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它从何来?现在众说纷纭,但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一些人捕食野生动物,让原先寄生于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人类。

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疫情是人的“自作孽”,即人没有敬畏自然而且破坏自然规律所造成的。

因此,针对这场疫情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人属于自然界,而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发生的,是相互联系的。

当人类捕食野生动物时,野生动物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人类。

所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界。

事物的本质联系是规律,所以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

恩格斯曾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人类破坏自然规律而爆发的。

可见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从此次捕食野生动物所迎起的后果看来,人类应当明确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与动物的相区别的因素。

那么在今年的情况下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应是怎么样的?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结合马克思的论述可以认为人类在在生产中不违背其他物种和在生态系中的生存规律,结合疫情的源头可以认为人类不应该使野生动物形成市场化销售,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规律。

矛盾是无所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矛盾。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原作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原作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原作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着眼于全人类发展与世界未来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中国一向是负责任的大国,承担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错综复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蔓延的背景下,中国能够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和解决方案是具有建设性和重要意义的。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与灾难都可能影响周边国家,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度外。

因此,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各国要一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发展是实现世界稳定的基石,各国之间要通过文明交流,实现互利合作,而不是企图依靠强权政治实现本国繁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主要在于:一、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三、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四、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五、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一深刻内涵是建立在以建设好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各国之间持续对话协商、相互尊重、同舟共济,为实现一个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且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外交的道路。

中国一直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不遗余力地推动共同发展,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提供新的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着中国的大国风范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远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不断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是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美好目标。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摘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在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基础上,创建一个真正地绿色生活空间,坚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审视和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撒播环保理念,维护生态权益,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是我们走向永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含义(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有机体观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看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但人类社会财富的取得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统一体,人类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更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在之物,我们人类只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的,人类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人、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从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脱离自然环境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行的,以破坏自然、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就是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大好局面,使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一种健康有序,和谐共处的循环发展模式。

坚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所以我们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和善待自然。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严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这一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同时“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的身体”。

这表明,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的。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的扩张和逐利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马哲论文----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状况[五篇范例]

马哲论文----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状况[五篇范例]

马哲论文----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状况[五篇范例]第一篇:马哲论文----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状况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状况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当下,农业生产与土地过度开垦、工业生产与环境污染、资源开采过度、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迫在眉睫。

人类对自然界的伤害,自然界总会报复的。

要想摆脱困境,人类的表现就必须该有所改变了。

关键字:家园人与自然矛盾环境破坏可持续发展正文:很少看记录片,偶尔看上几次,都给我一种沉重的感觉。

这次在马哲课上看了《家园》这部纪录片,感觉十分震撼。

影片仅有短短一个半小时,确实导演历经15年筹备、穿越了54个国家,拍摄了120个景点,动用88000多名员工拍摄而成。

影片开头是以一位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讲述了地球四十亿年的历史及人类二十万年的历史,也深刻地指出了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四十亿年营造出的平衡。

影片无声的拷问着你我:我们应该做什么?同时也揭露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矛盾和冲突始终存在, 只不过矛盾的尖锐程度不同。

古代社会主要是恶劣的原始环境, 不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必须艰苦奋斗才能改善其生存环境。

现代社会主要是不适当的资源开发, 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人与自然的基本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普遍矛盾。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 就出现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萌芽, 发展到今天, 已成为困扰人类的世界性问题。

矛盾产生的直接动因是: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人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干预、改造自然生态系统, 以获得更多的物质和能量, 这就可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要求发生矛盾。

“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它让我们迫切感受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一矛盾的趋势也是不断尖锐化的。

大约在100 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了现在的人类,这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经济系统, 人只不过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 是处于食物链营养级顶端的消费者,虽然原始人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环境也存在着矛盾, 但这种矛盾从根本上说, 属于生态系统内部的矛盾, 表现为一种自然生态过程。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2014.11.17 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矛盾的对立统一四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

通过经典作家的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必然王国;社会变革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的论争很激烈。

仅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国外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在发掘马克思主义中的环保思想。

但也有些海外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

如“现代新儒家”杜维明认为:“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的人化’,就是说按照人的意愿塑造自然,…这种观念也为人类带来了灾害,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

”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将马克思视为与达尔文、弗洛伊德一样将自身作为与自然作斗争的对立物,并认为:“但马克思反对社会不公的激情,其基础是这样一种信念,人类必须通过辛勤的劳作取得对自然的胜利。

”本人认为,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很多环境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

而且,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才能正确认清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的根源,认清各种环保思想的得失,认清环境保护运动的趋势。

同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外在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修正”。

而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环保观的文章也很少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环保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角度探讨,本文侧重从这个角度研究。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

和谐社会论文人与自然关系论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和谐社会论文人与自然关系论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和谐社会论文人与自然关系论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摘要:“人与自然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基础性平台。

本文通过挖掘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主线的观点。

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各个时期理论文本中蕴涵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挖掘其中内含的作为马克思生态思想逻辑主线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我国建构“和谐社会”具有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哲学命题,也是当今各生态主义流派——包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核心议题。

美国生态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曾言:“人们的生活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自哲学诞生之日起,这一事实就引起人们无尽的思考。

”某种意义上,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

人类文明及其形态的演变首先植根于人类活动方式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中,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与自然关系中相互地位的转化。

因而,人类文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尽可以用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固定模式来表达,譬如说:与工业文明时代相对应的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而“生态中心主义”则成为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主流思维模式。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社会面临“两大变革”或称“两大和解”的历史任务:“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所言“人同自然的和解”即是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人类本身的和解”则是指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前一种关系是后一种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而后者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又对前者产生巨大反作用。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 ——天人合一与自然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 ——天人合一与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应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一开始便是讨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类的精神价值来源。

《中庸》首句讲“天命之谓性”,人性的根源在于天。

《周易》讲“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这里所说的“德”并非现代汉语中所理解的“道德”,而是广义的“德性”,或曰精神价值。

至于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强调的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也恰恰是建立在不违天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的。

荀子在其《天论》篇中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的天强调为“自然”之意。

荀子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掌握天时,利用万物,强调只有尽人、物的自然之性,方能参与天地之化育。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道家在论述“天人关系”时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统一,以究天地人之际为本。

在中国文化史上,无论道家、道教还是仙道、方道都把“道”看成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佛教自由东汉传播以来,本身就是在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与宗教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发展壮大的。

佛家强调“空”和“无”,即强调世间万物的变化和无常,它侧重于主观,肯定的是“真我”的存在,而“真我”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它不在人体内,也不在体外。

这种“真我”的境界,就是人通过自身的修炼,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境界。

因此,佛家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这本身就借鉴了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佛”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境遇的人。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将这一思想与今天的环境问题置于一起加以审视时,它又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在时间上,它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数千年历史发展,还是对于当今和未来中国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空间上,它无论是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开发、利用自然是必然的,但是开发、利用自然必须以尊重自然客观规律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环境保护 马哲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环境保护 马哲论文

环境保护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空中到地下,从地面到水面,各种环保新技术的应用,将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打造成为一届绿色的世博会。

而汇集了各国环保理念的实际行动则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满了整个世博园,人们通过对生活态度、理念的思考和畅想,描绘出一幅未来舒适住宅与怡人家居的美妙画卷。

在画卷里,21世纪的住宅、居家、生活新思潮——节能、环保、绿色、和谐,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台湾88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十分重视自然生产力,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实质上看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

由于马克思始终把生产劳动看作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手段,因此,这就意味着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不能离开生产环节而孤立地谈论如何处理废弃物的问题,而应该从生产活动的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或者将其转换为有用的资源。

那么,怎样去实现这种过程呢?马克思强调要“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里,所谓“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就是指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为这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两个出路。

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很早就预见并分析了工业革命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对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合理控制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很有信心。

2,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思想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环保大会上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马原结课论文

马原结课论文

题目: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理论创新。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环境保护,目前已经深入到环境与经济融合、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生态文明进步等更深层次的领域。

本文从哲学的视野分析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与国外的相比较,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系统的认识。

引言:自从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矿产被开发出来用于各个领域的生产活动之中,越来越多的荒地被开垦,农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城市化。

在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大量动植物灭亡,生物链越来越脆弱,人类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糟糕。

人类到底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无疑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在当代中国提倡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来指导社会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共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出发,首先概述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形成及意义,以及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及构建进行了分析。

(修订版)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修订版)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人与自然的关系2020年是个不通俗的一年,让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亲眼见证了曾经梦想的实现。

我得到了梦中最长的假期,实现了在家里上课的梦想,见证了高考延期的历史一刻。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今年流行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它从何来?现在众说纷纭,但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一些人捕食野生动物,让原先寄生于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人类。

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疫情是人的“自作孽”,即人没有敬畏自然而且破坏自然规律所造成的。

因此,针对这场疫情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人属于自然界,而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发生的,是相互联系的。

当人类捕食野生动物时,野生动物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人类。

所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界。

事物的本质联系是规律,所以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

恩格斯曾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人类破坏自然规律而爆发的。

可见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从此次捕食野生动物所迎起的后果看来,人类应当明确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与动物的相区别的因素。

那么在今年的情况下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应是怎么样的?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结合马克思的论述可以认为人类在在生产中不违背其他物种和在生态系中的生存规律,结合疫情的源头可以认为人类不应该使野生动物形成市场化销售,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规律。

矛盾是无所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矛盾。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马原论文(建设生态文明)

马原论文(建设生态文明)

马原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第一篇:马原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用历史唯物主义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摘要: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我国学者从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生态文明进行理论探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反思当前的环境问题,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出发,并与生产方式相联系,才有可能真正看到环境问题的本质所在。

”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和思考生态文明观,对当代生态问题及其出路进行进一步的哲学讨论,此举对于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保持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八大1982 年联合国高级专家委员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战略。

生态文明是我国学术界站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高度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拓展或诠释。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中国环境报》上发表的《真正的文明时代才刚刚起步—谦吉教授呼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随后其理论研究才逐渐兴起。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其概念界定学界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分歧。

郭洁敏提出,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黄爱宝认为,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众多的生态文明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理论视野不断深化的过程。

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但总体说来都强调自然具有其内在的价值与权利,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应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生态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理论领域,它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造成了环境和生态上的问题。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第一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

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

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马哲论文之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马哲论文之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成绩:论文题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教师:李娜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140160135姓名:刘晓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和往常的周末不同,由于社会实践任务的迫使,无奈周末和同学乘车去了大连自然博物馆。

俗话说:生活中不仅有眼前的匆忙,还有诗和远方。

偶尔去远方看看还是不错的。

怀着一路的兴奋我们来到了大连自然博物馆。

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黑石礁海滨,大连自然博物馆是一座集地质,古生物,动植物标本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自然博物馆,是国内唯一拥有27万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该馆基本陈列分为海洋生物,地质矿产,生命的起源与人类的出现,动植物5大部分,开设地球,恐龙,海洋生物,东北森林动物,湿地,物种多样化,辽西古生物化石等12个展厅。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展览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设计的;东北是中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分布着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等。

在这片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无数美丽可爱的野生动物;湿地孕育了缤纷的动植物,微生物世界:水面上细小的浮萍,水中的水草,水底的微生物,岸边生长的芦苇与成行的树木......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家园,地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奉献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

海洋孕育了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绚丽多姿的还有生物......来大连自然博物馆参观,不仅能增长自然科学知识,还能领略大自然的独特风光,同时也带给我很多感想。

地球是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的摇篮,也是我们的家园。

她很大,但不是无边无际;她很美,但不是青春永驻;她很富饶,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几十年前,地球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精灵,这里有美妙的大气层,有冷暖适宜的气候,有清新湿润的空气,鸟兽鱼虫上演着自由的生活,花草树木散发着醉人的芳香,那浓浓的绿荫给人以抚慰和舒畅……可以说,这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篇章了。

然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将越来越多的污染抛给了哺育他们的成长的母亲——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篇1)46亿年前,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诞生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她是那样地美丽。

那就是我们的母亲——地球。

46亿年后的今日,她虽风华正茂,但却不会意气风发,因为她最小的孩子——人类,很不争气。

就在人类刚刚诞生时,美丽的母亲还是那样地高兴,因为他有着别的孩子所没有的智慧。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不久以后的今日,她会被这些曾视为骄傲的孩子折磨成这个样貌。

她那美丽的长发——流水,已被人类的废弃物涂得污秽不堪,那是因为人类的聪明才智所致,他们想事半功倍,于是人类把那难处理的废物抛给了母亲,而自我去享受;她那美丽的衣衫——森林,已被人类撕得所剩无几,那是因为人类为了自我暂时的享受和实惠,却不顾母亲已蒙羞;她那细嫩的皮肤——土地,已被人类的白色物品和各种药水染得粗糙无比,寸草不生,仅有那无边沙漠慢慢爬上来;她身边那迷人的气息——空气,已被人类发明的汽车弄得连眼都睁不开,虽然她在早期已经告诉过人类那把遮阳伞的重要性,但她那任性的孩子还是肆无忌惮地享用那些带氧氯烃的玩意,毫不顾惜自我和兄弟们的性命。

更可怕的是,他还为自我的利益残杀其他生命,看着四处散乱的雏鸥残骸、不能孵化的鸥蛋和遗弃的鸥巢,看着卡特加特海峡的安霍尔特岛四处漂荡着的海豹尸体……可怜的母亲已泣不成声,但她却束手无策。

可怕的人类,应当醒悟了,不要再执迷不悟了,不要再让母亲继续悲痛难过了,因为她是你最亲的亲人。

可怕的人类,该醒悟了,不要再伤害兄弟了,如果有一天你真正地失去了所有的兄弟,那你也会因为寂寞而死去。

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用我们的力量去美化我们的母亲吧!如果你真正投入到其中,你会觉得我们这个家是那么地温馨,那么地美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篇2)拾起一片落叶,细数它的纹理,去感受它的精致;望着一块木头,摩挲它的的年轮,去感受历史的悠久;仰望一片天空,望着点镶其间的红宝石,去感受它的一望无际;我们在风中奔跑着,去感受微风的清爽,大自然带给的自由,洒脱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论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用科学的生态哲学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揭示了生态世界发展最一般的规律,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论文篇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时代价值解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用科学的生态哲学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揭示了生态世界发展最一般的规律,是科学生态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对于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的生态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着强烈的生态主义维度。

1.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视野中,自然界虽然区别于人类社会,“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即人并不外在于自然,而与自然内在统一。

首先,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产品是人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精神生活内容的重要来源。

自然界不单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活动的对象。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最后,马克思确认了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内在统一性。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原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原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摘要;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

通过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人类主动改造自身实践活动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的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字;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环境污染,对立统一规律,唯物主义自然观,正文;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融合当时时代的哲学思想,从而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辩证唯物论中提出的世界的物质性统一原理对当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人类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建设和自然保护的对立统一,指明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将社会的发展进步与自然保护统一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从自然中不断获取各种生存资料维持人类群体生存的过程。

然而,由于人类早期自然科学技术水平并不太高,虽然拥有高度发达的各种文明,但人类本身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平衡影响并不大。

自18世纪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瓦特蒸汽机的推广使用促进了煤炭的大量开采使用,大机器生产占据主导,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取得进一步的巨大飞跃。

煤炭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促进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大量燃烧煤炭也给当时的英国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

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辉煌却也沉浸在一片灰蒙之中,燃煤带来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已经对当时的环境中造成了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摘要;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

通过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人类主动改造自身实践活动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的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字;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环境污染,对立统一规律,唯物主义自然观,
正文;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融合当时时代的哲学思想,从而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辩证唯物论中提出的世界的物质性统一原理对当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人类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建设和自然保护的对立统一,指明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将社会的发展进步与自然保护统一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破坏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从自然中不断获取各种生存资料维持人类群体生存的过程。

然而,由于人类早期自然科学技术水平并不太高,虽然拥有高度发达的各种文明,但人类本身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平衡影响并不大。

自18世纪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瓦特蒸汽机的推广使用促进了煤炭的大量开采使用,大机器生产占据主导,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取得进一步的巨大飞跃。

煤炭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促进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大量燃烧煤炭也给当时的英国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

大英帝
国的首都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辉煌却也沉浸在一片灰蒙之中,燃煤带来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已经对当时的环境中造成了破坏。

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新能源石油的开采利用,但在石油利用的同时煤炭仍然是最经济最主要的工业燃料。

同时,发电机的问世使人类获得新的动能——电能,人类进入电汽时代。

此时,人类生产对环境的破坏愈发严重。

1873,1880,1892和1952年伦敦发生了四次毒雾事件,其中以1952年最为严重。

1952年12月4日至九日,伦敦上空受冷高压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产生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伦敦的上空中,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

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5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

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除此之外,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3-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1955-1972日本骨痛病事件等等都是人类无节制的向自然排放废弃污染物造成的自然报复。

二从马克思主义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对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3]这个原理也表现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无时无刻不对环境产生着影响。

人与自然的统一即马克思所说的“合乎人的本性的复归”马克思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使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的,消极的理解强调了人主观的能动性在人与自然中的巨大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同时也对物质具有能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