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2024年《狂人日记》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2.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4.提升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掌握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领悟小说的深刻内涵。

2.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狂人日记》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狂人日记》原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狂人日记》的背景。

2.预习检测教师提问:同学们预习了《狂人日记》,谁能简单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分析小说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让学生关注狂人的心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4.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狂人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5.分析小说艺术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心理描写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6.深入探讨小说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内涵,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狂人日记》的读后感。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狂人日记》的读后感。

2.深入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探讨其创作风格。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狂人日记》的内涵。

2.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

3.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狂人日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的能力。

3.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位于教材第四章“现代文学作品选读”。

具体内容包括:《狂人日记》的背景介绍、文本阅读、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狂人日记》的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掌握《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对鲁迅作品及现代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掌握其艺术特色。

重点: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3. 文本阅读:带领学生共同阅读《狂人日记》,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

4. 例题讲解:讲解文本中的难点、重点,如狂人的形象、日记的格式等。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思想入手,分析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7. 艺术特色分析:从日记体、讽刺手法等方面,分析《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内容:(1)背景介绍(2)文本阅读(3)主题思想(4)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特点。

(2)谈谈你对《狂人日记》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狂人的形象特点:疯狂、敏感、清醒。

(2)主题思想:《狂人日记》通过对狂人的描绘,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呼吁人们觉醒,追求自由、平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呐喊》等,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

详细内容包括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狂人视角的解析,以及对小说中反封建主题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鲁迅独特的写作手法。

2. 分析小说中的反封建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刻洞察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视角的深入理解,小说反封建主题的挖掘。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梳理,鲁迅写作技巧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生平简介,引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初读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3. 情节梳理:教师带领学生详细解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狂人的形象特点。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深入讲解,剖析鲁迅的写作手法。

狂人的视角是如何展现的?小说中有哪些典型的反封建元素?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中的某个细节,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狂人的视角出发,探讨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情节梳理:狂人的变化过程写作手法:第一人称视角,讽刺手法反封建主题: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狂人视角的理解。

请从反封建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或细节。

2. 答案:狂人视角的理解: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感和批判。

反封建情节或细节分析:狂人对“吃人”的恐惧,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2篇)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2篇)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2篇)《狂人日记》教案篇1狂人日记教学要点:1、扫瞄小说,从整体上感知小说中所叙述的内容。

2、细读文本,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并给以总结。

3、思索细读小说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

一、导入: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转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制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连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

”今日,鲁迅先生逝世已有70周年了(1881.9.25-1936.10.19),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倾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视,从而走近鲁迅先生。

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板书)。

二、解题: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月,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孤独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头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连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三、分析课文:1、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从总体上感知小说的内容。

在阅读这篇小说后,你觉得这篇小说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由2-3个同学回答并给以评价)——老师总结:本文叙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回乡时听闻一个伴侣生了病,就顺路去探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伴侣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叙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节《鲁迅》,详细内容为《狂人日记》的文本阅读、分析及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3.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的艺术手法、狂人的心理刻画、鲁迅文学思想的传达。

2. 教学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鲁迅有关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狂人日记》。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对狂人的心理变化有所把握。

3. 讲解与分析:a. 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如鲁迅的文学成就、小说的创作动机等。

b.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点,如日记体的运用、象征手法的运用等。

c. 讲解狂人的心理刻画,引导学生理解狂人的内心世界。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小说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小说分析和解读。

6.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课后作业2. 小说背景3. 艺术特点4. 狂人心理刻画5. 例题讲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狂人心理变化的理解。

b. 分析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举例说明。

2. 答案:a. 狂人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他在面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束缚时的挣扎与痛苦。

b.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月光”、“狗”等,分别象征着希望、忠诚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呐喊》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节,详细内容为《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的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文学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小说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狂人的形象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录片,引出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狂人日记》,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同时注意不认识的字词。

3. 讲解课文:a. 分析小说的背景,阐述鲁迅先生创作《狂人日记》的动机。

b. 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狂人的心理变化。

c. 分析狂人形象的特点,探讨其象征意义。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段描写,讲解其艺术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片段,分析其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作者:鲁迅b. 背景介绍c. 情节结构d. 狂人形象特点e. 艺术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并结合具体情节进行阐述。

作业答案:象征手法在《狂人日记》中运用广泛,如狂人形象象征着觉醒的知识分子,狂人的病情象征着社会的病态。

在小说中,狂人看到人们吃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的批判。

通过象征手法,鲁迅先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强烈讽刺。

《狂人日记》》精品教案(选修精品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精品教案(选修精品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精品教案(选修精品教案设计《狂人日记》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狂人日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背景、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以及小说主题探讨。

具体章节为:《狂人日记》全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解《狂人日记》背景和作者鲁迅文学地位,掌握小说基本情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对现实深刻批判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狂人形象分析、小说艺术手法解读、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画像和简介,引出鲁迅文学地位,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解小说情节和人物。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析狂人形象特点,探讨小说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以狂人形象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形象特点。

6. 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小说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狂人形象、艺术手法、主题思想。

2. 黑板右侧:小说情节、人物分析、鲁迅文学地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人物形象,结合小说情节,探讨其主题思想。

2. 答案要求:要点明确,分析合理,文字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如《Q正传》、《呐喊》等,进一步解鲁迅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价值与挑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涵盖小说背景、作者简介、文本解读和主题探讨。

狂人日记(高二选修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狂人日记(高二选修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狂人日记(高二选修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选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中的《狂人日记》一篇。

该篇章详细内容包括:狂人的身份与背景介绍、狂人的日记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理解狂人的形象特点。

2. 分析《狂人日记》的日记体式,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3. 探讨《狂人日记》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鲁迅的启蒙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狂人的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

难点:狂人日记体式的理解,鲁迅启蒙思想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画像,引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读《狂人日记》,了解狂人的身份和背景。

3. 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狂人的形象特点,讨论其日记中的病态心理表现。

4. 艺术特色讲解:讲解狂人日记的体式特点,如第一人称叙述、日记形式等。

5. 例题讲解:分析《狂人日记》中的一段文字,讲解其中的艺术手法。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探讨鲁迅的启蒙思想,关注社会现象。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分析《狂人日记》中的其他段落,锻炼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狂人的形象特点2. 黑板右侧:鲁迅的启蒙思想3. 中间区域:狂人日记体式、作品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特点。

(2)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鲁迅启蒙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狂人的形象特点:病态心理、敏感多疑、正义感强烈。

(2)鲁迅启蒙思想:关注民族命运,揭示社会弊端,倡导民主、科学、人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充分理解狂人形象和作品主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短篇小说欣赏》优质教案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优质教案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优质教案狂人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该小说位于教材第三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作者简介、小说内容解析及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认识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思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主题思想及狂人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小说的结构、语言特色及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狂人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阐述《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

3. 内容解析:a.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

c. 结合课文,讲解狂人形象的意义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典型情节,讲解如何从细节中把握狂人的心理变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另一个情节。

6. 主题思想探讨: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内容:a. 背景介绍b. 小说结构c. 人物形象d. 语言特色e.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

b. 请分析小说中狂人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 答案:a. 《狂人日记》主题思想: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人性的扭曲,表达作者对改革社会的渴望。

b. 狂人形象特点:言行举止异常,敏感多疑,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意义:狂人形象是作者借助小说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的载体,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分析小说结构、语言特色方面还有待提高。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狂人日记》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开端之作。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及艺术特色。

具体章节内容为小说本身,重点段落包括狂人对周围人群的观察、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以及最终的觉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和象征意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如狂人的疯狂与觉醒的象征;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分析,狂人形象的理解,以及小说艺术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的画像和简介,引出《狂人日记》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狂人形象,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一段象征描写,讨论其含义。

5.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狂人觉醒的过程,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7. 互动提问: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情节:狂人的观察与反思人物:狂人形象分析主题:反封建、求觉醒艺术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狂人觉醒的过程,分析其心理变化。

从小说中选择一个象征,解释其意义。

2. 答案:狂人的觉醒过程:从恐惧、怀疑到的觉悟。

象征解释:如“吃人”象征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狂人日记》,学生对鲁迅的小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部分,可布置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短篇小说,对比分析其主题和艺术手法,进一步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2024年狂人日记(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狂人日记(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狂人日记(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狂人日记》高二选修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背景及象征意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认识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背景设定及象征意义;2. 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特点;2. 教学重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引入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为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打下基础。

详细过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课堂阅读:学生共同阅读《狂人日记》原文,了解故事情节。

详细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和背景设定。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小说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详细过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过程: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狂人日记》教学设计2. 内容:①鲁迅先生简介②《狂人日记》故事情节③人物形象分析④象征手法及文学创作特点⑤反思与拓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结合所学,分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②谈谈你对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特点的认识;③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2. 答案:①象征手法分析:如“月亮”象征光明与黑暗的冲突,“狗”象征封建社会的残酷与无情等;②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特点:如深刻的社会批判、丰富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艺术风格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如封建礼教对个体的压迫、人性的扭曲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为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小说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吃人的现象,表达了对旧礼教、旧传统的强烈控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探讨以及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分析狂人这一人物形象,掌握小说通过狂人视角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3. 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狂人形象的分析,小说主题的探讨。

难点: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对封建社会的深刻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4. 精读课文:分析狂人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b. 教师引导学生从狂人的视角,分析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小说中的其他精彩句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板书内容:a. 背景介绍b. 狂人形象分析c. 小说主题探讨d. 鲁迅文学风格鉴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谈谈你对鲁迅文学风格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狂人形象的分析。

2. 小说主题的探讨。

3. 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精品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精品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

内容详细包括:小说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文本解读、小说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鲁迅《狂人日记》的背景、人物形象、文本内容及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解读文本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日记的文本解读,小说主题的探讨。

教学重点:小说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文本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引入鲁迅及其作品的话题,简要介绍《狂人日记》的背景。

2. 背景分析:讲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及其文学地位。

3. 人物形象分析:a. 分析狂人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描述。

b. 讨论狂人形象的意义,联系小说主题。

4. 文本解读:b. 教师选取关键段落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狂人的内心世界。

5. 例题讲解:a. 分析狂人日记中的一段描写,探讨狂人心理的变化。

b. 讲解答题思路,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文本。

6.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例题,自主分析另一段文本。

7. 主题探讨:a. 引导学生从狂人的疯狂中,思考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b. 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背景分析b. 人物形象:狂人形象特点、意义c. 文本解读:狂人心理变化、关键段落分析d. 主题:封建礼教批判、现实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心理变化,并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b. 从狂人的疯狂中,谈谈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2. 答案:a. 答案要点:狂人的心理变化(恐惧、愤怒、绝望、反抗等),文本理解(狂人的真实感受、对现实的反思等)。

《狂人日记》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教材第三章“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二节。

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探讨以及文学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狂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掌握小说的文学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形象的分析、小说主题的探讨。

教学重点:小说背景、文学手法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狂人日记》。

2. 背景分析:介绍小说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现状。

3. 人物形象分析: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狂人的形象特点。

b. 教师讲解狂人形象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狂人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4. 主题探讨: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的主题。

5. 文学手法鉴赏:a. 分析小说的日记体结构,领会其独特之处。

b.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

6. 例题讲解:a. 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

b. 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7. 随堂练习: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背景分析b. 人物形象:狂人的形象特点c. 主题:反封建、揭示人吃人的社会现象d. 文学手法:日记体、象征、讽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b. 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2. 答案:a. 狂人形象特点:敏感多疑、恐惧不安、反叛绝望。

意义: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揭示了人吃人的社会现象。

b. 小说主题:反封建、揭示人吃人的社会现象。

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警惕封建思想的残余,关注社会进步。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为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明清小说与戏剧》中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整体阅读与理解,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及时代意义,小说主题思想的分析,以及小说艺术特色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2.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难点:狂人日记所反映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狂人日记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狂人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教师对小说的背景及主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探讨其成因及意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小说中狂人的言行举止,进一步理解狂人的心理状态。

5. 课堂讨论:分小组讨论狂人日记所反映的封建礼教问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7.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① 小说背景及主题② 狂人的形象特点③ 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④ 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狂人日记主题思想的理解。

(2)分析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举例说明。

2. 答案:(1)狂人日记主题思想:反映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觉醒,追求自由、平等、民主。

(2)狂人日记艺术特色:讽刺手法、象征手法、心理描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教材第四章“现代文学”。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整体情节把握,狂人的心理描写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探讨,以及鲁迅文学创作特点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心理及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鲁迅文学创作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心理描写的分析,鲁迅文学创作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把握,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心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狂人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狂人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狂人的心理变化,分析狂人心理变化的原因。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狂人心理描写的精彩片段,讲解鲁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狂人的内心世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心理变化,并进行小组讨论。

6.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对《狂人日记》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心理变化的过程,结合具体情节进行论述。

(2)谈谈你对鲁迅文学创作特点的理解,结合《狂人日记》进行举例说明。

2. 答案:(1)狂人心理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恐惧、疑虑、愤怒。

在故事情节中,狂人的心理变化逐渐升级,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社会现实的恐惧和反抗。

(2)鲁迅文学创作特点: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注重人物心理描写,善于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揭示社会问题。

如《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狂人的心理变化,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和扭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互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狂人日记》的内容及鲁迅的创作特点。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狂人日记》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鲁迅全集》中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具体章节为第二章。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背景介绍、生字词解析、段落大意概括、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艺术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认识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精神。

3. 领悟鲁迅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讽刺等艺术手法,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课文情节的梳理,生字词的学习,以及鲁迅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画像,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2.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b) 教师讲解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c)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a)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b) 讨论小说结尾的含义。

4. 随堂练习:a)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b) 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狂人日记》2. 板书内容:a) 人物形象:狂人、阿Q、小尼姑等。

b) 情节安排:日记形式,倒叙结构。

c) 主题思想:反对封建礼教,揭示社会黑暗。

d) 艺术手法:象征、讽刺、夸张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

b) 请分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

c) 请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

2. 答案:a) 《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主人公狂人在病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b)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有:狂人的病态象征了社会的黑暗,阿Q 的形象象征了国民的劣根性等。

c) 小说主题思想是反对封建礼教,揭示社会黑暗,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中的《狂人日记》,具体章节为第2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及作者鲁迅的文学地位;精读课文,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 学会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领悟小说的现实意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小说象征手法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图片,简要介绍鲁迅的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整体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作者:鲁迅背景介绍心理变化象征手法2. 现实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心理变化,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提示:要点包括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象征手法、现实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

2.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3.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5. 作业设计及答案提示。

一、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1. 狂人对“吃人”的恐惧:狂人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吃人”,这是他对封建礼教压迫的恐惧和反抗的象征。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该作品收录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小说欣赏"部分。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狂人的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鲁迅笔下的封建礼教批判以及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

2. 分析狂人的形象特征,了解鲁迅先生对狂人的深刻同情。

3. 掌握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形象的分析,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重点:小说的艺术特色,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引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3. 讲解与分析:a) 分析狂人的形象特征,探讨鲁迅对狂人的同情。

b) 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礼教的危害。

c)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日记体、讽刺手法等。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扮演狂人,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狂人心理的理解。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某个片段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小说中的形象、主题和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其他形象,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狂人形象:痛苦、挣扎、觉醒b) 主题思想: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c) 艺术特色:日记体、讽刺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b) 请谈谈你对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所表达的封建礼教批判的理解。

2. 答案:a) 狂人的心理变化:从恐惧、绝望到觉醒、反抗。

b) 封建礼教批判: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束缚,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批判。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短篇小说欣赏》教材的第四章,第一篇——《狂人日记》。

该篇小说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精神错乱者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吃人的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技巧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中狂人的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分析以及小说技巧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封建社会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阅读:让学生阅读《狂人日记》,了解故事情节,感受狂人的心理变化。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狂人形象,探讨象征手法的运用,解读小说的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板书内容:故事情节:狂人的疯狂、狂人的觉醒、狂人的悲剧人物形象:狂人、阿Q、孔乙己主题思想: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吃人现象艺术特色:象征手法、心理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结合小说,谈谈你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2. 答案:狂人的心理变化:从恐惧、怀疑到觉醒、绝望。

原因: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使狂人逐渐认识到人性的丑恶。

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封建社会是一个充满压迫、剥削和欺诈的社会,人吃人是其本质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人日记》教案
备课:包金秀审核:宁胜能最终审核:黄志雄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 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其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一、导入:
《歌德谈话录》有这样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改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创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继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

”今天,鲁迅先生逝世已有77周年了(1881.9.25-1936.10.19),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聆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望,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

二、解题:
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其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它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三、理清思路
1、阅读小序,作者写的这段小序,对这篇小说来说,在写作上、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作上:1、交代了作者与“狂人”的关系,介绍了“狂人”的病症以及“狂人”的日记,说明了小说的形成及其篇名的由来;2、有了小序,小说开头就可以省掉对“狂人”的有关情况(他是谁,得了什么病症,结果怎样等)的许多交代,可以直入正题,并能使我们对小说的语言“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以及小说既是日记体,而又“不著月日”的特殊表现方式感到真实自然,易于接受。

内容上:1、交代了“狂人”所患病症系“迫害狂”。

2、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供医家研究”,语带双关,从表面上看,是说把它写出来好让医生研究治疗狂人之症,而实质是要让有志之士研究我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病,探求改革社会,救治中华古国,拯救苦难的中国人民的道路。

因而,小序对小说表现中心思想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理清层次,概括各层内容。

一层(题序、一至三):写狂人首先觉察到周围的人吃人,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吃人现象。

二层(四至十):写狂人进而看到亲人吃人,即在家庭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中也存在着这种可怕的现象。

三层(十一至十二):写狂人联想到妹子被吃掉,进一步认识到,原来自己也是那个吃人传统的一部分。

四层(十三):结论。

急迫痛切的呐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四、主题探究
1.“吃人”这个词是本文出现频率最高的。

本文提到了哪些“吃人”事例?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些事例?
明确:《狂人日记》列举了大量历史记载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①历史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人肉可以煎吃”;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股疗亲;易牙蒸子献给齐桓公。

②现实生活:狼子村的大恶人的心肝被挖出来用油煎炒了吃;街上的女人要咬孩子;血馒头治痨病;徐锡林的心肝被炒吃。

作用:这些事例,将抽象的社会见识融于形象的叙述中,揭示出民族集体无意识吃人欲望的存在,展示出封建制度下国民生存的悖论与无奈,以及愚弱的精神状态。

2、小说归根结底是什么“吃人”(小说主旨)?
明确:极大限度地揭示了封建主义“吃人”的罪恶,指出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仁义道德)对人性的扼杀。

◆不仅从肉体上吃人,而且从精神上窒息人、戕害人。

◆弱小者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舆论力量扼杀下层群众,导致个性扭曲。

◆家庭伦理关系中(父子、兄弟、夫妻)也有吃人,一味收拾幼者、弱者。

(被吃:祥林嫂、华小栓、夏瑜、孔乙己等。

“中国的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席”(《灯下漫笔》)
五、人物分析狂人是不是一个真的疯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一方面是真疯,病症:(1)变态的心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笑,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由此可见,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

另一方面,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和觉醒者。

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看出来:(1)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封建社会家族制度和礼教的蔑视和斗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

(2)“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

(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

(4)“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心态的认识。

(5)“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6)“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

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狂人是一个兼有病狂与清醒双重特征的反封建战士的形象。

象征的是近现代社会(晚清至民初)所有的壮志未酬的先觉善斗之士和反封建的先驱。

六、艺术特色:
1、语言新——白话
2、结构新——日记
3、人物新——疯子
4、表现手法新——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结合(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


5、叙述视角新——序言文言文“余”和日记白话文“我”,双重叙述双重视角。

七、小结:在毕淑敏的《红处方》中:“我希望您能在一个清风拂面的早晨开始阅读,因为那个时刻的神经比较坚强;我希望您在傍晚合上书本之后,迅速离开我所描绘的那家医院,返回到亲人们中间;我希望震惊是短暂的,留下长久而宁静的思索……”这课我们主要分析了小说的主题及人物,正如那句话,我希望震惊是短暂的,留下长久而宁静的思索……
八、课后练习(见学案)答案:1、知道别人要怕自己,但“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说明“狂人”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坚持走自己的革命道路,有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

2、运用暗喻、象征的表现手法。

踹了它一脚,即是批判中国的封建历史。

3、“我”是被纲常常礼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不仅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下的中国人。

这句话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

4、狂人,狂人是一个兼有病狂与清醒双重特征的反封建战士的形象。

象征的是近现代社会(晚清至民初)所的壮志未酬的先觉善斗之士和反封建的先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