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眩晕的鉴别诊断

中医眩晕的鉴别诊断

中医眩晕的鉴别诊断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但它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

中医通过观察病情、问诊和切脉等方法,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线索,进行鉴别诊断。

第一步:听诊,辨别病因中医认为,大部分眩晕都与脏腑气血、经络失调有关。

通过听诊,可以判断眩晕的病因是外感还是内伤。

如果是外感引起的,听诊时可听到喉头有痰音、气喘、咳嗽等表现。

如果是内伤引起,听诊时可听到胸闷、心悸、短气、呕吐等症状。

通过听诊,中医可以进一步分析病因,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第二步:观察病情,辨别类型另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观察病情,了解眩晕的类型。

中医中,眩晕可分为五种:头晕、眼花、耳鸣、头痛、癫痫。

头晕:指头部围绕眼睛或乃及整个头部旋转或倾斜的感觉。

中医认为头晕多由内伤引起,如中风、高血压、心脏病等等。

治疗方法多包括卧床休息、清淡饮食等等方法。

眼花:指前面白茫茫一片,又称白翳。

中医认为眼花可以分为虚实两类,虚者多为肝肾阴虚、血不足所致,实者则多为肝火旺盛引起,常常伴有口苦、眼干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可以选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耳鸣:中医认为耳鸣多由肝风内动、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

治疗方法一般包括药物外敷、针灸、中药治疗等。

其中,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症状,多由血脉瘀滞、血液不畅等原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等等。

癫痫:癫痫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眩晕症状,常常伴随着痉挛和抽搐。

治疗方法一般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等。

总之,中医鉴别诊断眩晕需要观察眩晕的类型、听诊病因、判读脏腑经络状态,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慢性的眩晕症状,中医治疗需要进行较为全面的诊断和治疗,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伤寒论》是《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提到一些关于眩晕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如通过调理肝气、补益脾胃等来治疗眩晕。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收录很多医疗方剂,包括一些用于治疗眩晕病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参附汤等。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也有关于眩晕病的记录和治疗方法,如草药方剂桃仁承气汤等。

眩晕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所以在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诊断。

眩晕病的中医认知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锻炼等。

同时,中医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1.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眼花耳鸣、情绪烦躁等。

治疗方法通常是平肝降阳,调和肝气。

可采用草药如龙胆草、黄芩等,同时建议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饮食过热等刺激。

2.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一般是益气健脾,调理脾胃功能。

草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以使用,饮食上应避免过饱过饥,注意消化。

3. 肾精不足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补肾精,强壮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参附汤、金匮肾气丸等,同时养成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肾功能。

4. 血虚瘀阻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或有瘀斑等。

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常用的草药有桃仁、红花、当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有帮助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因人而异,具体的辨证还需要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同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眩晕病的中医多样治疗1.草药调治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眩晕病的治疗包括天麻、钩藤、杜仲、半夏、白术、茯苓、党参和葛根等。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并见,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

病因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发生,属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其次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而致晕。

诊断参照第六版《中医内科学》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

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头部CT、MR1.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分证论治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15g钩藤12g石决明18g川牛膝15g桑寄生15g杜仲15g山桅IOg黄苓9g坤草12g茯神15g夜交藤15g若见阴虚较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较为明显者,可选生地、麦冬、玄参、何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

若肝阳化火,肝火亢盛,表现为眩晕、头痛较甚,耳鸣、耳聋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用龙胆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泻火。

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眩晕剧烈,呕恶,手足麻木或肌肉困动者,有肝阳化风之势,尤其对中年以上者要注意是否有引发中风病的可能,应及时治疗,可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熄风之力。

2•肝火上炎症状: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6g 黄苓9g 山桅子9g 泽泻12g 木通9g车前子9g 当归8g 生地黄20g柴胡IOg 生甘草6g若肝火扰动心神,失眠、烦躁者,加磁石、龙齿、珍珠母、琥珀,清肝热且安神。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内耳问题、
血液循环问题或神经系统紊乱等。

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眩晕的常规
方法,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治疗策略。

中医治疗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理论
进行的,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特
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能量流动和血液循环,
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3.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师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开出适当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身体、补充营
养和改善症状。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也强调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治疗眩
晕的重要性。

这包括养成规律的作息惯、饮食调理、适度的运动和
避免过度疲劳等。

5. 心理疏导:眩晕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以增强
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眩晕中医治疗常规包括辨证施治、针灸疗法、中药
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疏导。

它们结合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注意:以上为一般性建议,每个病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请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1、眩晕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或移动,常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分类1.2.1 外感性眩晕:由感冒、中耳炎、鼻窦炎等引起的眩晕。

1.2.2 内因性眩晕:由内耳疾病、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

1.2.3 情绪性眩晕:由情绪波动引起的眩晕。

1.2.4 高血压性眩晕: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1.2.5 药物性眩晕: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眩晕。

1.2.6 其他类型的眩晕:包括颅脑损伤、中风等引起的眩晕。

2、眩晕的病因与病机2.1 病因2.1.1 外感病邪侵袭:风热、风寒、风湿等邪气入侵体内引起眩晕。

2.1.2 内伤因素:肝肾不足、脑血供不足等内伤因素导致眩晕。

2.1.3 情绪因素:情绪波动导致眩晕。

2.1.4 高血压、颈椎病等其他病因。

2.2 病机2.2.1 风邪阻络:风邪侵袭头部经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眩晕。

2.2.2 脾肾阳虚:脾肾阳气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气血供给,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出现眩晕。

2.2.3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脑部正常功能,出现眩晕。

2.2.4 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使脑部功能紊乱,出现眩晕。

3、眩晕的临床表现3.1 自觉症状3.1.1 旋转感: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

3.1.2 头晕:患者感觉头部沉重、不稳。

3.1.3 恶心、呕吐:伴随眩晕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3.1.4 视物模糊: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影等症状。

3.2 查体所见3.2.1 头晕:查体时观察到患者头晕、眼球震颤等现象。

3.2.2 视力异常:检查时发现患者视力下降,瞳孔反应迟钝等异常。

3.2.3 耳聋、耳鸣:患者可能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4、眩晕的诊断与治疗4.1 诊断4.1.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4.1.2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头晕程度、眼球震颤等。

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

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

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
头晕目眩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学通常将其归类为“眩晕”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头晕目眩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肝阳上亢等。

中医认为,头晕目眩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
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好,消化不良或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目眩。

此外,肝阳上亢也可能导致头晕目眩,这与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藏血的观念有关。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舌诊和脉诊等观察结果。


据诊断结果,中医医生可能采用针灸、中药或中药汤剂等治疗方法。

对于头晕目眩症状,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确保营养均衡;采
用中药进行调理,以增强脾胃功能和补充气血;适度锻炼身体,加强体质等。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中医强调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改善头晕目眩的症状。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对于头晕目眩的治疗方法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建议患者在遇到头晕目眩症状时,最好咨询中医医生进行适当治疗,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个体化调理。

总而言之,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切合实际,并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来改善
症状。

通过中医的综合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患者可以望得到头晕目眩症状的缓解和康复。

眩晕的中医治疗

眩晕的中医治疗

• 患者不适宜吃什么
• 眩晕之人应根据各自症情忌食下列食品。
• 禁忌生冷瓜果、甜食和油腻味重的食物, 以免生痰助湿。
• 蜂蜜
• 性平,味甘,虽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但有 黏腻壅滞之弊。因此,体虚眩晕者食之颇 宜,但痰浊中阻眩晕之人则忌食之。
• 大枣
• 性温、味甘,能补气益血,气血不足眩晕者相宜。 但大枣滋腻助痰。《医学入门》中认为“多食动 风”。对痰浊中阻眩晕者,食之则加重痰湿,故 当忌之。
• 5.鲜芹菜500克捣烂取汁,开水冲服,每日服一剂, 治高血压、头痛眩晕。
• 患者吃什么好 • 在饮食方面,宜多吃清淡利湿之品,如冬瓜、玉
米、小米、荷叶粥、萝卜、豆类及豆制品、黑木 耳、茄子、豌豆苗、西红柿、莴笋、橘子、柚子、 桃、豆油、茶、鲤鱼、海蜇等。其中,特别强调 多食金橘、橘饼和萝卜。金橘能理气、解郁、化 痰。橘饼能化痰、宽中、下气,痰浊中阻眩晕之 人宜食之。另外,橘皮、橘红、橘络皆有化痰利 气的作用,对痰湿偏重之人眩晕者,食之皆宜。 萝卜有化痰热,消积滞的作用。《本草经疏》还 说它“去痰癖,化痰消导”。痰浊中阻眩晕者, 食之则宜。
辨证施治
• 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为佐; 甘草协合诸药为使。诸药相伍,共奏燥湿 化痰,平肝息风之功。若患者出现痰郁化 热的症状,如头目涨痛,口苦心烦,苔黄 腻,脉滑数时,应使用清热化痰的药物, 可选用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枳实、 竹茹、生姜、大枣、甘草)加黄连、黄芩。
辨证施治
• 3.中气不足型 此种类型的眩晕足而发病。正如《灵枢·口问》 中所说的“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 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二、症状、体征和辨证治疗
眩晕的特点是眩晕为突然发作,患者感 到天旋地转,并兼有耳鸣、耳聋,恶心呕 吐,患者有自发性眼球震颤现象,不敢移 动体位,体位变动时,眩晕加重。除此之 外,发作时,患者经常有心慌不安,面色 苍白,汗出肢冷等症状。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原创版】
目录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四、总结
正文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或倾斜的一种症状,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眩晕的成因繁多,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内耳疾病、贫血、脱水等。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样,常见的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1.肝阳上亢型眩晕
患者,男,56 岁。

主诉: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

中医诊断:肝阳上亢。

治疗方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处方: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芍、牛膝等。

2.气血亏虚型眩晕
患者,女,48 岁。

主诉:眩晕,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

中医诊断:气血亏虚。

治疗方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等。

3.肾精不足型眩晕
患者,男,62 岁。

主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

中医诊断:肾精不足。

治疗方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处方: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杜仲等。

四、总结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准确把握,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中医辨证及治疗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

头昏的辨证中医认为头昏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1.虚证:头昏伴有头晕、乏力、神疲等症状,脉象弱缓。

可能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补益气血、健脾益胃。

2.实证:头昏伴有头痛、目眩、发热等症状,脉象有力。

可能是风热、湿热等实质性病理因素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

3.痰湿证:头昏伴有头沉重、目眩、口苦、胃脘不舒等症状,脉象滑数。

可能是痰湿阻滞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利湿化痰、健脾化湿。

4.血瘀证:头昏伴有头重、眩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脉象涩紧。

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头昏症状:1.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头昏症状。

2.艾灸:使用艾叶熏热穴位,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昏症状。

3.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类型,使用具有补益、清热、利湿、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症状。

4.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在寻求中医治疗头昏症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确保医生具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剂量,不随意更改或停止药物治疗。

如果头昏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请注意合理的生活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结论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缓解头昏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取针灸、艾灸、中药内服和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

寻求中医治疗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则 脑 转 耳 鸣 ,胫 酸 眩 冒 ”等 。
症状 :眩晕 ,耳鸣 ,头 目胀痛 ,头胀 ,口苦 口干 ,每 因劳 累、恼怒而诱 发并加重 ,伴面红 目赤,心烦 失眠,急躁 易怒 , 舌 红苔黄 ,脉 弦数 。 治法 :平 肝潜 阳,熄风 泻火 。 方药:天麻钩 藤饮 加减 ,天麻 l O g ,钩 藤 1 5 g ,白芍 1 5 g , 夏枯草 1 0 g ,栀子 l O g ,丹参 3 0 g ,牛膝 1 5 g , 白蒺 藜 1 5 g ,石
决明 3 0 g ,菊 花 1 0 g ,黄 芩 l O g ;方 义 分 析 :肝 阳 上 亢 证 多 见 于
东汉张仲景认 为 “ 眩晕 ”于 “ 痰饮 ”有很 大的关系,并创 设 “ 苓桂术甘汤 ” 、“ 小半夏加茯苓汤 ”等方剂进行治疗 。隋唐 时代 ,《 诸病源 候论・ 风病诸候 ・ 风头眩候》云:“ 风头眩者,由 血气 虚,风邪入脑 ,而引眩故也 ” 。其 后孙 思邈认为 “ 眩晕 ” 于 “ 风” 、“ 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痰 ”有关,但 以风作为主要病因 。 刘河 间认为 “ 火本动也 ,火得 风 自然旋转 ” ,注重熄风 降 火;朱丹溪认 为 “ 无痰不作眩 ” 。可 见隋唐至金元对 眩晕的治
中医 对 “ 眩 晕 ”的 认 识 有 自 己的 认 识 ,它 认 为 “ 眩 ”是 指
使头 目失养而致 “ 眩晕 ” ) ,总之 ,风、火、痰 、湿 、瘀扰乱清 空,髓海空虚、气血 不足清窍 失养等都 是导致 “ 眩晕 ”的因素。 3 辨证论治
3 . 1肝 阳上 亢 证
眼花或 眼前发黑的 自觉症状 ;“ 晕 ”是指头晕或 感觉 自身或外 界景物旋转的 自觉症状 。 因二者常 同时并见 , 故统称为 “ 眩晕 ” 。 1 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对 “ 眩晕 ”的认识 “ 眩晕 ”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有不 同的认识 :如 《 内经 》认 为 “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 。《 灵枢》有 “ 上虚则眩 ” ,“ 上气不 足 ,脑为之不满 ,……头为之苦倾 , 目为 之眩” ;“ 髓海 不足 ,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一、引言眩晕是指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晃动、摇晃或不稳定的一种症状。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解释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本文将详细解释中医眩晕的相关名词,包括其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和治疗方法等。

二、名词解释1. 眩晕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或房屋旋转等。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多归属于“头痛”范畴,常常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肝阳上亢等有关。

2. 内耳性眩晕内耳性眩晕是指由内耳病变引起的眩晕,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

中医认为,内耳性眩晕主要与脑脉络的失衡、脾胃失调、肝阳上亢等因素有关。

3. 外伤性眩晕外伤性眩晕是指头部外伤后出现的眩晕症状。

中医认为,外伤性眩晕多与气血瘀滞、痰湿阻络等因素有关。

4. 老年性眩晕老年性眩晕是指老年人出现的眩晕症状。

中医认为,老年性眩晕主要与肾精亏损、阳气衰退、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

三、病因与病机1.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胃气下陷等。

中医认为,脾胃虚寒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2. 内耳病变内耳病变是导致内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常见的病变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中医认为,内耳病变导致了气血流通的障碍,进而引发眩晕症状。

3. 头部外伤头部外伤是外伤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中医认为,头部外伤会导致气血瘀滞,阻碍脑血供应,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4.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一种内源性因素,常见于肝火旺盛、阳气过盛的病人。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会扰动脑脉络的平衡,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起眩晕症状。

四、临床表现眩晕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同的眩晕类型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眩晕可以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两大类。

1. 真性眩晕真性眩晕是指由内耳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患者常感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摇晃等。

常见的病因包括内耳炎、前庭神经元炎等。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调理脾胃、益气养血、疏肝理气,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中医对眩晕的解释可以从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1. 病因: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1) 外感: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导致阳气失和,经络脉络不畅,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2) 内伤:内伤包括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脾胃虚弱、心脾失司等。

肝阳上亢指阴血不足,阳气上逆,扰动头目,导致头晕眼花;肝肾阴虚指肝肾阴血亏损,肝阳上亢,脑髓失养,引发头晕眩晕;脾胃虚弱指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脾失司指心肺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病机:中医认为眩晕的病机主要涉及气滞、血瘀、痰浊等。

(1) 气滞:气滞指气机不畅,导致气血运行阻滞,以及经络不畅。

常见原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过劳等。

气滞可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2) 血瘀:血瘀指血液凝聚在经络中,不畅通运行。

常见原因有外伤、瘀血内阻等。

血瘀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3) 痰浊: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经络不畅。

痰浊可导致脑部气血不畅,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中药汤剂等。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逍遥散、晕颠丸等。

逍遥散主要具有平肝清热、疏肝理气的功效,可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晕颠丸主要具有开窍醒脑、疏风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症状。

(2) 针灸疗法:常用的穴位有百会、风池、太阳等。

针刺百会可以清热养阴、平衡阴阳,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针刺风池可以疏风清热,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症状。

(3) 中药汤剂:常用的中药汤剂有逍遥散、天麻酒等。

逍遥散具有疏肝清热、平肝理气的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天麻酒有安神定志、疏肝利胆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血瘀引起的眩晕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对眩晕的解释涉及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通过分析外感和内伤引起的眩晕症状,找出病机,然后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或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

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发作时间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冷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

在现代医学中,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动作幻觉,是对自身的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主观感觉障碍。

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

”《灵枢·大惑论》云:“故邪中于顶,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眩晕可由风、痰、湿、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而是由临床常见的一些疾病引起的一组症状。

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病、低血压、美尼尔综合症、内耳迷路炎、颈椎病、动脉硬化、心律失常、贫血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属眩晕范畴。

眩晕的发生主要由情志,饮食,体虚年高,跌仆外伤等方面有关。

摄生不慎,气血亏损阴阳失调,或情志所伤,心气郁结,心火暴盛,或因风阳损害脑系,均可导致眩晕。

眩晕是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特别容易发生在体胖、体差者、中年女性及老年人身上,以忧思恼怒、焦虑烦劳者发病率最高。

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属虚者居多,虚者为髓海不足,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清窍失养等。

如阴虚易肝风内动,血虚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

属实者多由风、火、痰、瘀扰乱清空,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均可导致眩晕。

西医认为发生眩晕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耳源性:美尼尔氏综合症、晕动症等。

(2)脑源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偏头痛,植物神经紊乱等。

(3)全身性:高血压、低血压、贫血、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尿毒症等,高脂血症等(4)颈源性:颈椎病
(5)眼源性:眼屈光不、眼外伤、视力障碍等。

(6)外源性:药物性眩晕、化学物质中毒、脑外伤、脑震荡及后遗症。

(7)精神性: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失眠症等。

本病的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亏虚,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生,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海失充,亦可发为眩晕。

在眩晕的病变过程中,各个证侯之间可相互兼夹转化。

风阳每夹有痰火,肾虚可导致肝旺,久病入络形成瘀血,故临床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侯。

眩晕的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头重脚轻,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至昏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冷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相关检查:
测血压、查心电图、检查眼底、肾功能有助于明确诊断低血压、高血压病及高血压危象。

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有助于诊断颈椎病。

经颅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必要时作头颅CT、MRI等进一步明确有无头部占位、缺血性或出血性
疾患。

检查听功能,有助于诊断美尼尔氏综合症。

检查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验有助于诊断贫血。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填精益髓;试者当平肝潜阳。

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眩晕的类型,可对其进行辨证施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