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这个夏天,我送走了第一届初中毕业生,也是我自己的第一届毕业生。

记得入职之初就听老教师们说,教书头三年与其说是教学生,不如说是在教自己。

确实,当了三年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后,发现自己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都还存在偏差,此时更深感理论学习的必要性。

第一次听到王荣生这个名字是初二的某次公开课后,教研组长劝我们每人都去买一套他的书。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是我第一本完完整整看完的理论书籍,读完之后就被王教授彻底“圈粉”了。

说是醍醐灌顶也不为过,以前自己觉得不对劲但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地方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些许答案。

透过纸页,我仿佛也能感受到王教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种种乱象的愤懑。

他痛批的那些错误教学观念,似乎我都能对号入座。

自己就这样教了三年书,想想都后怕,也许早已误人子弟却还不自知。

比如一个小小的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在教,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

12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没教过——老师每次遇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其结果等于从来没有教!这让我想起初三复习阶段时,做记叙文阅读的句子赏析题时常常会考查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和拟人,可是班上还是有同学分不清比喻和拟人的差别。

解释一遍又一遍后,有些同学不能理解,最后只能无奈地跟他说考试的时候如果拿不准就把两种手法都写上。

如今想来,比喻是讲初中语文第一篇课文——《春》时就讲过的,怎么到初中毕业了学生还是没弄明白,我不就是像王荣生教授所讲的这样吗?每次碰到都会讲,但是却从来没有透透彻彻地跟学生讲清楚过!三年来浪费了这么多一分钟,为什么不在初一时就跟学生讲透呢?这兴许也是像我一样的年轻老师容易犯的通病,总担心自己还有哪个知识点没有讲到,一味求全面却忘了还要求深刻、求透彻。

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只有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才能学得相对透彻,这是一堂好语文课的底线之一。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感悟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感悟

读了《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的部分章节,我不禁击节叫好。

有几点感悟如下:一、形式为内容服务。

“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

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

”是的,形式再怎么重要,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方法形式都是外在的,文本才是最重要的。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许多优质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的“花哨”,掩盖了课文所具有的各自内容特点,好像一个特别好的教学形式就是万能钥匙,只要拥有了好模式,就万事大吉了,就是优质教育了。

王荣生教授说得好,教学方法的选择空间其实是无限的,完全不必拘泥于教法的枝枝节节。

教无定法,针对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联系教师的个性,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都是好教学法。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不是简单重复,特别是语文教学,是个连续性较强的课程。

每篇课文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我们值得学的地方。

解读它最有价值的地方,既省时又省事,还给学生更有效地培养学习习惯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注意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是我们语文教育者值得注意的地方。

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为割裂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一种相互联系的思维,用发展的眼光学习语文。

三、主观服从客观。

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学到什么,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怎样去评价学生,学生究竟在这一课中学会多少。

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经常思考的,我们不能主观地认为课堂好还是坏,评价的权利应该交给学生。

教学内容上也是如此,我们的选择应切合学生的需要,应符合语文课程目标,应把教的和学的内容趋向一致,似是而非,教师和学生脱离,再和实际需要脱离,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不是实事求是,就是空中楼阁,误人子弟了。

好书可以使人获得好的思想,好的思想是一种境界,使人顿悟。

读了本书,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境界为之提升,从这本书里,我真的获益匪浅。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1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1

一路前行,向好课致敬高一语文薛静走上讲台四年,第一年懵懂紧张,先听课后上课,完全模仿其他老师的上课模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讲什么内容,问什么问题,留什么作业。

第二年半生不熟,开始独立备课,讲一些我认为的重点,课堂是一半的模仿一半的个人风格。

第三年驾轻就熟,自以为已经是一位合格的老教师了,课堂开始随意发挥,跟学生开一些小玩笑,讲一些课外的小故事,自以为已经形成了幽默风趣、挥洒自如而又充满时代气息的“薛氏教学风格”。

第四年,陷入了低谷,对课堂的活跃气氛开始质疑,到底有没有我以为的那种好效果,还是活跃了学生,跑偏了教学,拉低了成绩?对薛氏教学法产生了怀疑,每一堂课都上的精彩么?那么,到底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我又开始模仿,原本我的薛氏教学法基本就是满堂灌,龙头很多,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常补充些课外的杂项,我自以为既能活跃气氛,又能扩展学生知识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怀疑这完全是无效甚至还有反效果,惶惶之后,我听到了刘老师的一席话,又复制了王亚琳老师的小技巧,我的课堂现在走入了新一轮的模仿,每节一道题,每节5分钟,每节一个人,这样就要过去20分钟左右,效果如何还未可知,自己感觉,轻松许多。

但是,话音一转,最近读了王荣生教授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一本书,就是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

在阅读了四分之一之后,我深感,这四年的听评课,我绝对是浑水摸鱼,支差应付过来的。

回想我听课的着重点,回想我评课的记录,几乎没有理论的参与,什么教学方法的中介性和中立性,什么教学活动的两项维量,完全没有涉及。

作为一个教龄较短的老师,我自己备课时也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活动的安排,其中最注重的是教什么。

我评课的标准,一看老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学生是否真正的被调动起来,二看师生互动是否碰撞产生火花,有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三看教学内容是否内引外联,四看教学活动的设计有没有让人眼前一亮。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这本书采用语文课例,分“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主要阐述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困难。

我以为王荣生教授虽然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偏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这种见解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教学。

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上好一堂课要研究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老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最后怎么教。

我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内涵,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通病,也是其他许多学科都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很多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认识有偏差。

很多教师以为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所以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的探究,一味强调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很少考虑教学内容这一指标。

而事实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但事实上他对他所执教的语文课内涵自己都没有把握清楚,因而容易给学生造成语文学习的误区。

就像王荣生教授所说:如果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或者只在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那么也是低效的,价值是有限的。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1这两天在家里花了很长时间阅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我知道这是一本对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极具影响力的专著,因此采用了精读的方式,边读边勾画边思考,收获很大。

书中的评课有一篇是针对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正好自己20xx年也在公开课上执教了这篇课文,因此格外感兴趣,想看看王荣生教授是怎样评这节课的。

郑桂华老师的那节课是王荣生教授极为推崇的一节好课。

我先是翻看附在后面的课堂实录,录像导入,好像也是平常的,大部分老师都想到了,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这个也寻常,接着是让学生找找哪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从这个环节开始,郑桂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的形式,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的形式能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学生起初感到有难度,可是经过小组合作学习,经过老师的巡视,慢慢有人说出了一些门道,并且后面说得越来越好,用词专业,对句子和词语明显敏感起来,教师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王荣生教授的评课,首先是觉得这节课的整个学生学习状况,就是语文课堂的生态,是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经历,是在其他语文教师的课上很少能看到的景象。

我理解,这个意思是说,真正的好的语文课堂生态应该是学生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从一开始的不懂到后来的懂了,乃至于还要继续学习下去。

反观我们的好多公开课,的确不具备这样的课堂生态,比如有的太顺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非常顺利的完成了一节课,没什么难度;比如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倒是想早点结束,感到很累,但教师有感觉,因为自己表演的很精彩,学生是不是真的成长了并不重要……接着谈到教学的流程。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的流程,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导向这堂课的终点,表现为课堂的生态,就是学生跟着老师走。

学习《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学习《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学习《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从来都觉得听课评课是凭感觉的事,说好说坏关键看人,什么人上课,什么人评课,什么场合评课,谁来听评课……听了无数人评了无数课,没有留下丝毫的感觉,更谈不上进步。

这几年听得更多的是名师的课,想克隆,想让自己的课堂也能突变,服务儿童不敢说,至少让自己课后能激动起来,却发现一切是徒劳。

名师依旧笑春风,我们的课堂没有改善。

听评课出了问题!学习名师出了问题!如果您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请一起用心阅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

我读了,如同眼前一亮,好像看到了前进的路径,光是这种感觉就是让人欣喜。

最大的收获是对“教材”的明晰定位。

王教授将教材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定篇”“例文”“用件”“样本”。

这是该书中统领全文的重要概念。

之前的许多对教材定位只是泛泛而谈提出一些理念,如:“用教材教”“教教材”“教语文”……教材究竟是什么,几乎没有人用科学的定义进行标注。

模糊认识就是教学模糊的根源,也是教学失效,教学评价无效的关键原因所在。

王荣生教授则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应该根据教材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随之而来的教学手段也要有所区别。

而建构在这样的概念下的评课就更具理性与科学价值了。

属于定篇的,就要在这既定的,确定的篇目中寻找到值得欣赏的地方;当做例文的,就要参照这个例子,从例子中迁移模仿;当做样本的,就要关注样本的典型性,找到典型中的规律;当做用件的,就要用足,用之导读,导写,导思,导议,导行。

不同的教材定位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

因此,在上一节课之前,我们要想清楚的是:教材的定位是什么?我要教的是什么?之后再考虑达为成目标,我能做什么,该怎么去做。

基于这样的认识去备课,你就不会在考虑课堂如何吸引人,怎么把课上的花俏,怎么煽情,如何出“效果”上大费周章。

因为这些都是与教学实效无关的因素,最多是锦上添花而已,可是太多的青年花最多时间琢磨的。

听王荣生教授讲座心得体郭华1

听王荣生教授讲座心得体郭华1

听王荣生教授讲座心得体会长久以来,关于语文的话题就争论不断,作为基层语文教师的我,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今天是四环节,明天是小组讨论,后天又是网络教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虽然我们在各种教学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是觉得缺点什么,好像总是没有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没有深入到语文教学中去,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表面功夫。

听了王荣生教授的对于“散文教学及连带的问题”的讲解,再加上王教授讲过“把握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即: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学内容正确、教学内容的现实化、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还是有所触动的。

他提出的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两个链接:建立学生与“这一篇”文章的链接
关键是学生已有经验与学生在文本中的体验。

并且指出当前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颇为典型的问题,如:学生散乱地讲东西——教师额外地讲东西;学生活动了一番——教师展示了一番;不是引导学生细腻地体悟作者独有的经验——而是把作者的经验抽象化,企图让学生与作者等同的情感认知。

王教授还举例了典型课例,确实让我们感觉有很多地方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容易犯的通病。

我们有时为了梳理内容需要,确实会安排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初先说说自己初读印象,或者说说你在读了文章之后认为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在课文哪里体现,让学生找找都有哪些细节描写,你认为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可能是才疏学浅,对王教授的理论还没有深入研读透,只能这样谈谈自己的浅见了。

国培初语郭华。

换一个角度,另一片天地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换一个角度,另一片天地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换一个角度另一片天地——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走近《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心灵如同洗礼,有了触动,有了思考,下面来谈谈自己粗读过后的一点感受。

王荣生教授认为,主张从教学内容入手,“有利于反映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更妥帖地解释语文教学实践”。

因为“教学方法本身的合理与否”和“教学方法使用的合理与否”主是针对教学内容来讲的,也即是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而非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

主张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意味着“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

这一观点给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课堂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以前我们对语文课堂表面的把握和对课堂教学肤浅的评价首先,王教授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备课标准。

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备课,我们的一线绝大部分老师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书上讲的教学方法、方式对号入座,尤其是准备公开课时,为了剧场效应,难免会生搬硬套,有时还会为自己教学方法的多样感到窃喜。

但往往精彩的预设到了课堂上总不像预想的那样出彩,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别扭。

读了王教授的书,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教学应立足于内容,课堂教学上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合适与否,终而导致能否生成有效课堂的关键。

王教授指的内容,有不仅仅是教材,它比教材更宽泛,是根植于学生语文发展的基本取向。

因此,教师也未必一定站在既定教材的框框里,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确定教材的详略、增删,备课者应先将教材读透钻深,因为教师走的多远,才能带着学生走多远。

教材只是个依托,要给学生什么,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这些问题教者应着眼于学生当前,了然于胸。

有了这些教师对内容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用什么方式去呈现就显得相对自然,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徜徉在温厚、精深的语文乐园里,也自然有不吐不快的激情,更不在乎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也疲惫于教师看是多样的蜻蜓点水。

此时,平实的教学方法也会显得厚实、经典,一如一本观点新鲜、内容丰富、语言精湛的好书,读者是不太计较封面是否华丽、包装是否精致。

教师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教师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教师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我自认为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这一点在断断续续读完《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之后,感受得更强烈一些。

我没有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在公开课悄然降临的时候,我才发觉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是那么的有限,对学生的认知程度那么肤浅,对细节的处理那么随便。

汗颜!更为令人遗憾的是,对王老先生的“一腔理论”,我竟“略知皮毛”,更谈不上“入门”了,只能远远的站在门口,发表我的“拙论”。

“拙论”之一:对照王教授所列的课前准备工作表: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教学目标是合适这些学生的,目标怎样来支持学区课程以及内容标准,怎样与更广泛的课程目标相联系,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包括教师怎样做和学生怎样做),在某一领域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以及怎样克服等。

相比之下,我无地自容,我设计的每堂课都有教学目标,但这些目标在我看来不是过于宽泛,就是内容过散,要么节奏偏慢,纵横交错,一堂课下来,教者索然无味,学生又哪来的学习兴趣可言。

翻开备课本,教学目标中“能认识几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怎样的兴趣,会写几个字。

”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课堂教学目标模棱两可。

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目标并不准确,也不适合学生,更谈不上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观自己的教学步骤,又确乎“教书”这活谁都能干得,无非是看看教参,写写教案,把教案上的内容搬到课堂,“照葫芦画瓢。

”教了十年的书,才知道上好一节课并不容易。

“拙论”之二:对照王教授的“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对一堂好课有了新的认识。

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

比如怎样导入、怎样利用多媒体、组织什么活动、怎样把握教学的节奏乃至怎样突出教学的“对话”、怎样体现“合作”等等。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但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作用有限。

过分地关注教学方法,还会形成一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人的“教学艺术”表演。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析语文课堂教学,是王教授对教学研究的一贯主张,全书从“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审视、反思了语文课堂教学,是从教学内容角度的渐进过程分析。

我曾看到这样一段话:“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教材之中,没有一位作家是为了编教材的需要而创作作品。

所以在选入教材之前,这些作品已存在了其原始价值,当编者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后,因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又拥有了教学价值”。

我感觉这段话说的很有道理,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力和素养得到逐步提高,使其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语文教学。

王教授在书中曾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那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两方面,何者为主导呢?在语文教学研究中,采用哪一种理念和角度去衡量利弊呢?王荣生教授主张从教学内容入手,原因在于有利于反映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同一篇课文,有教朗读方法的,有教词语解释的,有教评点方法的,有教分析故事情节的,有教续编故事的。

对语文教学方法的讨论,如果不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切入而单从教学方法着眼,就无从说明教学方法的不同,也无从判断那些教学方法的合理与否,合适与否。

王荣生教授认为,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

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有十分的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

从教学内容角度出发去观课评教,有助于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关联程度。

而从教学方法分析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包括原理层面(教学方法观)、技术层面(教学策略)、操作层面(学科具体教学法)、技巧层面(教学技巧)。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书体会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书体会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书体会听评课是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听评课的能力也是教研员最重要的基本功,王荣生教授的听评课理念和方法对教研员做好这项工作很有指导意义。

传统的听评课,习惯于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好坏来评价,而王荣生教授则主张听评课,特别是对语文课,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切入。

任何一节语文课,都可以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性,更为关键。

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这堂课的价值都是有限的。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但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

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而不是“怎么教”。

主张从教学内容入手评课有两个理由:第一,有利于反映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语文教学目前仍然是以文选型的课文教学为主,同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实际上是在教着有所区别的内容。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随着教学内容而转移,同一篇课文的不同教法,往往意味着教学内容有所不同,对语文教学方法的讨论,如果不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切入而单从教学方法着眼,就无从说明教学方法的所以不同,也无从判断教学方法的合理与否。

第二,有利于更妥贴地解释语文教学实践。

教学理念要体现为语文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而体现为教学方法,实质是要求体现在教学内容。

如果不把教学方法原理层面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那么我们所倡导的理念,就会失支撑。

如何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王荣生教授提出了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他分出了四个层次的标准,即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较低标准——教学内容正确、较高标准——教学内容现实化、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这四个标准非常贴近语文教学实际,在具体评价一节课时也非常有可操作性。

最后,该书用了大量篇幅,精选了王荣生教授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的实例,分“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这是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的五种样式,可以说为教研人员从教学内容角度听评课提供了五块“模板”,其中又不乏丰富睿智的教学思想,无论对语文教学研究,还是教师从事语文教学都极有裨益。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第一篇: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学习王荣生教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件心得体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以文选型的课文教学为主,同是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实际上是教着不同的内容。

就是同一个老师教同一篇文章,也完全可以从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学习阅读与写作的角度探索,还可以从引发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着手。

所以,准确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便显得异常重要。

一篇选文,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把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挖掘出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其唯一性。

2、注重文本的解读什么是合适的文本解读呢?王教授说要符合两个要求: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

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

第二,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便条:“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现在把这个便条稍微加以变形: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便条变成了诗歌。

现在学生怎么来读呢?很显然,他不可能把它当做便条来读,而要依据其诗行的排列方式,也就是说,依据其已有的阅读能力,把它当做诗歌来读。

王教授说: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所以在备课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依据这种体式的特性。

3、教师要精心地备课,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考虑到学生的难点(当然有时候也需要随机应变,以学定教),及时的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之后,“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句话一直撞击着我的心扉。

乍一看,这话是最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道理了,但仔细一想,实在是值得我们好好咀嚼一番了。

“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怎么教”则是指教学方法的设置。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什么”的问题似乎更不值得一提:“既然是语文教师,教的自然是语文。

”看起来,这是无需求证的事实,但问题又恰在于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习惯着眼于“怎么教”,课上得如何精致精彩,包括笔者在内,考虑最多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如何将多媒体课件精彩地展示等。

笔者曾在不同年龄段的语文教师中问过同样的问题:什么是语文?没想到,答案千姿百态:“语文?呵,教了一辈子语文,还真没想过。

”手指语文书:“这就是语文!”有的回答更直截了当:“什么是语文并不重要,只要能教会学生就行。

”我相信,这样的观点有相当的普遍性。

我们没有理由不担心,一个“不知语文为何物”(至少是知之不多)的教师,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自信地走上讲台并从事好手头的这份语文教学工作?一个“心中无语文”的教师,如何才能凭借语文课堂实现语文的教育价值与文化意义?无疑,什么是语文,这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解释清楚的。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对语文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必然会深刻影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影响语文课程潜在教育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实现。

从这一意义上讲,对于语文本质的了解、解读以及持续的思索则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迫切。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赖正清先生曾说:“语文课的特点是语言性,是专门学习和研究语言的课。

”、“语言是语文课的DNA,教学缺乏语言性,那就绝对不是语文课”,“就语文学习的本质而言,应该以语言为本。

2023年教师读书心得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2023年教师读书心得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教师读书心得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一、教学内容为骨,教学方法为翼当今语文界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高潮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师,也涌现出多种教学模式,但这些优秀教师的示课教学似乎对我们的常态课堂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很多时候教师们将某种看似新奇生动的课堂生搬硬套过来,发觉在自己的课堂上效果差强人意。

渐渐地,这成为一种在学术界广泛存在的疑问:“为什么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推广呢?〃王荣生教授就此提出:“单从教学方法,而论教学艺术,而论教学风格,很可能我们永远也找不到那些要推广的、应该推广的、可以推广的经验。

〃比方在(只有一个地球)这堂课中,很多老师津津乐道于支老师使用的“朗读权竞争〃”发表权竞标〃”实话实说〃等活动,这些方法更多是一种个人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的表达,并非每个人、每堂课都适宜或者能学会的,将关注点过多集中在这上面无异于舍本逐末,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照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原理层面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学生自主性而设置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必须是效劳于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

二、“把我理解教材的方法教给学生〃王荣生教授认为观课评教的角度应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审察,而非“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

王教授以欧阳代娜老师的(岳阳楼记)一课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其“美〃”巧〃”活〃”实〃的四字教学理念,而这四点所说的语文教学艺术皆落脚于教学内容。

在这一局部当中,关于“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不禁再次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对教材的理解〃包含理解的结论和理解的过程,在一般教学中我们有三种选择:一是讲理解的结论,或者说是将我们对教材、教参的理解阐释给学生。

二是依据自己的理解过程,牵着学生按规划的线路阅读指定的点,诱导学生得出许可的结论。

三是学生自由阅读,交给他们适宜的方法,得出他们自己的阅读理解。

这三种选择中,大多数教师会认可第三种,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是第一种,好一点的是第二种。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研习 读后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研习 读后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研习读后感篇一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研习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听了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这感受,那叫一个复杂啊!刚开始听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这能有啥特别的?不就是一篇古文嘛。

”可听着听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王教授的点评,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他对文章的解读,那叫一个深刻!让我突然觉得,以前自己读《岳阳楼记》简直就是在“走马观花”。

也许,我们常常只是背下了那些词句,却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王教授说的一些观点,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他分析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我就觉得特别新奇。

我以前可能就觉得范仲淹就是在单纯写景抒情,可王教授让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不过呢,我也在想,他的一些解读会不会有点过度了?也许是我还没达到那个理解的层次?但不管怎么说,这次的评课让我对这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觉得吧,学习就应该这样,不能总是停留在表面,得往深了去挖。

就像这次听评课,可能我现在还有些迷糊,但说不定哪天,我突然就又明白了更多呢!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研习读后感哎呀呀,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这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啊!说实话,一开始我还不太情愿去听,心里嘀咕着:“不就是一篇课文嘛,能评出啥花样来?”可谁能想到,这一听,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完全沉浸其中了。

王教授的讲解,那可真是妙语连珠!他把《岳阳楼记》剖析得那叫一个透彻,就好像把这篇文章变成了一个透明的水晶球,里里外外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以前读这篇文章,只觉得景色描写很美,什么“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可王教授让我看到了范仲淹背后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读书是不是太肤浅了?说起来,王教授的有些观点我还不太能完全接受呢。

也许是我水平有限,也许是我思考的角度不同。

比如他说的某个关于写作手法的分析,我就觉得有点牵强。

但是,这也让我明白了,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朱海锦)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朱海锦)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下课了上课,改了作业又上课,整天忙忙碌碌,一天又一天地重复近乎相同的工作。

偶尔来翻翻教学杂志,看看教学实录,反思一下教学的得失,权衡一下教学的有效程度。

自认为教学理念尚新,教学业绩蛮好,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在不断进步,对自我满意度有点高。

于是不经常读理论书籍了,最初拿到此书时,将它等同于一般的理论书——深涩的概念,深奥的理论,玩的是文字游戏。

要是没有李老师布置的作业,它绝对是我家的“藏”书之一。

之后两个星期,陆陆续续翻看了几页,隐约感觉此书有“内容”、“与众不同”。

书还没有看完,主要认真挑看了“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一章与郭初阳老师上的《愚公移山》、窦桂梅上的《晏子使楚》,但我已经有醍醐灌顶之感,经王教授一点拨,一评议,我对怎样的课才是好课,怎样教学才是教对了内容,怎样理解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问题均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确实,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学改革中,王教授无疑给了我们一条通向“罗马”的大路。

王荣生教授主张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他的这一观点,对我的语文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有很大影响的,他让我的一些不太成熟、左右摇摆的想法得到了支持,也让我对自己、对教学更有了信心。

十几年的教学经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直努力找寻、学习、实践所谓的更有效更新颖的教学方法。

公开教学中,为使课堂闪现“亮点”,常会选择那些利于某种教学方法使用的教学内容,使课更具可听性。

方法的选择是第一位的,至于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否自然等在听课者眼里基本上看不出来的,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平时的课堂上,每课的教学内容无非是“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词语理解、朗读、理解课文等方法的教学,这一些隐性的教学内容被我们,或忽视、或无序地教学着。

今天有感情地朗读,明天还是有感情地朗读。

从来都不知道可以通过“依据提示语读好对话、依据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根据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感受、童话故事可根据角色改变声音”这些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心得体会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心得体会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心得体会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是《教师阅读地图》中力荐的一本书,我一直很想拜读,但是书买回来后,我粗略一翻,感觉甚是艰深,直到放寒假我才开启这本书的阅读,并且改变了以往的阅读方法,没有读过的文章我就先读课文,再读课例,最后读王教授的点评。读过的文章我先读课例,再读点评,最后回到原文。这样来回往复,渐渐的读出了一些门道。
回想自己执教的路程,似乎一直徘徊在教学设计如何精巧,如何吸引人这一层面,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和学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是觉得缺点什么,好像总是没有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没有深入到语文教学中去,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表面功夫。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节课到底要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教材的连续性也经常被忽视,遇到自己讲公开课,就打破顺序,不管学生,只管到各班试讲。我想做过公开课的老师都会有我这样的经历。然而一节节近乎“完美”的公开课只能让平实的一线教师望而怯步,只能让大家觉得语文教学无从下手。。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研习 读后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研习 读后感

王荣生教授《岳阳楼记》评课研习感悟
哎呀妈呀,这回咱说说王荣生教授那《岳阳楼记》的评课研习,那可真是让人开了眼了!一开始吧,我心思这《岳阳楼记》
不就是范仲淹那老哥写的嘛,咱也背得溜熟,能有啥新花样?结
果王教授一开讲,嘿,我这心里头那是“噌噌”地往外冒新鲜劲儿!
王教授那嘴皮子,跟说相声似的,一开口就把咱带进了岳阳
楼那景儿里头。

他说那“衔远山,吞长江”,咱眼前就好像真有那
么一座楼,立在那,跟山水较着劲儿呢!再讲到“淫雨霏霏,连月
不开”,哎呀,我这心里头也跟着潮乎乎的,好像自己也赶上那连
阴雨了似的。

最逗的是,王教授讲到范仲淹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说:“咱平时啊,吃个烤冷面都能乐呵半天,遇着点事儿又
跟霜打的茄子似的。

但人家范仲淹,那可是大气魄,胸怀里能装
下个洞庭湖!”这话一出,底下同学都乐了,心里头也跟着琢磨,
咱啥时候也能修炼到那份儿上呢?
这一堂课下来,我这脑袋瓜子那是又充实又轻松。

充实的是,对《岳阳楼记》有了新认识;轻松的是,感觉跟王教授这么一聊,好像啥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课后我还跟同学们合计呢,以后写
作文,咱也得学着点,把感情往深了挖,往宽了展,让读者看了,心里头也是“砰砰”直跳,那才叫本事呢!。

小学网络云教研王荣生培训体会与收获

小学网络云教研王荣生培训体会与收获

小学网络云教研王荣生培训体会与收获
近日,在朋友的鼓励下,我决定参加网络云教研王荣生的培训,期待获得更多的收获。

通过采用最前沿的科技和课程,网络云教研王荣生的培训节目是非常有益的。

在培训中,我得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从培养思维能力到实施有效的课堂活动,我可以及时应用它们到我的课堂教学中。

我深刻体会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老师不应该像以往一样,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网络云教研王荣生的培训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和学习最新的互
联网教育技术和资源,如虚拟现实、智能学习、云教育、在线教学等。

通过这些技术,我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多样性和针对性的课程和服务,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在技术革新和发展的当下,面对未来科技教育的挑战,我可以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网络云教研王荣生的培训也让我有机会听取许多专家的报告、多方位的话题研讨和交流,比如儿童思维发育、科学培养以及教师价值观的提升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我从网络云教研王荣生的培训中获益良多,它不仅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新的教育理念,还让我可以熟悉最新的互联网教育技术,以及有关学习发展及教师价值观的话题研讨,这让我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阅历,也让我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教育旅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王荣生教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件心得体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以文选型的课文教学为主,同是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实际上是教着不同的内容。

就是同一个老师教同一篇文章,也完全可以从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学习阅读与写作的角度探索,还可以从引发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着手。

所以,准确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便显得异常重要。

一篇选文,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把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挖掘出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其唯一性。

2、注重文本的解读
什么是合适的文本解读呢?王教授说要符合两个要求: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

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

第二,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便条:“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现在把这个便条稍微加以变形:
亲爱的

放在冰箱里的
两颗葡萄

把它吃了
便条变成了诗歌。

现在学生怎么来读呢?很显然,他不可能把它当做便条来读,而要依据其诗行的排列方式,也就是说,依据其已有的阅读能力,把它当做
诗歌来读。

王教授说: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所以在备课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依据这种体式的特性。

3、教师要精心地备课,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考虑到学生的难点(当然有时候也需要随机应变,以学定教),及时的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如果教师都不能心中有数,怎能起到身教的作用?怎能令学生信服?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适当的教具能使课堂更形象,气氛更活跃,学生更有激情,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生动的教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备课时应做到:
(1)突出针对性,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因人而异。

(2)突出创造性,别出心裁。

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新课标精神,要敢于标新立异试图让学生胃口常开,兴致常浓,感觉常新。

(3)突出启发性,循循善诱。

(4)突出操作性,有章可循。

教学设计不是抽象的说教,它反映的是怎么教,如何学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