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辅导教案.DOC
分析化学培训课程设计
分析化学培训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溶液、沉淀、气体、滴定、光谱分析等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分析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分析化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溶液理论、沉淀平衡、气体分析、滴定分析、光谱分析等。
具体安排如下:1.溶液理论: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浓度表示方法及溶液的稀释、混合等基本操作。
2.沉淀平衡:讲解沉淀的形成、溶解度积、沉淀转化等原理,以及沉淀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3.气体分析:学习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气体分析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4.滴定分析:掌握滴定原理、滴定方法、指示剂的选择及滴定实验操作技能。
5.光谱分析:了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及应用领域。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适量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确保实验课所需设备齐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化学范文)(2024)
常见仪器分析方法
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
3
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与应用
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准确等,广泛应用于 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
2024/1/28
9
样品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技术
样品前处理的目的与意义
2024/1/28
13
酸碱滴定法在工业领域应用
产品质量控制
在化工、制药、食品等行业中, 酸碱滴定法可用于测定产品的酸
碱度,以控制产品质量。
2024/1/28
废水处理
酸碱滴定法可用于测定废水的酸碱 度,以指导废水处理过程中的酸碱 中和操作。
资源回收利用
在金属冶炼、电镀等行业中,酸碱 滴定法可用于测定废液中的金属离 子浓度,以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结果计算
根据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和浓度,计算待测溶液的酸碱浓 度。
12
酸碱指示剂选择及变色范围
指示剂选择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 溴甲酚绿等,选择指示剂时应考虑其 变色范围与待测溶液的酸碱度相匹配 。
变色范围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是指在酸碱滴定过 程中,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pH值范 围。例如,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210.0,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3.1-4.4。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化学范文)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基础知识回顾与拓展 • 酸碱滴定法及其应用 • 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 • 配位滴定法及其应用 •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简介 • 课程总结与复习指导
2
分析化学概论教学设计教案
分析化学概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分析化学概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理解分析化学概论在化学分析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概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分析化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分析化学概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
2. 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采用讲授的方式介绍分析化学概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化学概论的应用价值。
(3)实验操作:设置相应的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其实验技能。
(4)讨论互动:设置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交流思路,增进互动与合作。
三、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与概述(15分钟)(1)提出问题:什么是分析化学概论?(2)简要介绍分析化学概论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2. 第二步:理论授课(60分钟)(1)介绍分析化学概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讲解分析化学概论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术。
3. 第三步:案例分析(30分钟)(1)选取一到两个分析化学概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
(2)分析案例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讨论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4. 第四步:实验操作(60分钟)(1)设计一到两个与分析化学概论相关的实验。
(2)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5. 第五步:讨论互动(30分钟)(1)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思路。
6.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15分钟)(1)总结分析化学概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学习收获。
(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的表现。
四、教学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实验操作技能等。
2. 学习成绩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分析化学基础教案
分析化学基础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2. 理解分析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3. 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4. 能够对常见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教学重点: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2. 分析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分析化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2. 对常见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分析化学的概念和作用,并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学科。
2.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介绍分析化学的起源和关键里程碑,包括重要科学家的贡献。
3. 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从环境分析、食品安全、医药制造等方面介绍分析化学的实际应用。
三、实验操作演示(30分钟)1. 常见实验器材和操作规范:介绍常用的实验器材和操作要求,并进行示范。
2. 常见实验操作技巧:讲解常见的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技巧,如草酸标定、滴定等,并进行实例演示。
四、定性分析实验(30分钟)1. 常见定性分析方法:介绍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如气体析出法、络合反应等。
2. 定性分析实验操作步骤:结合具体实例,详细讲解定性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五、定量分析实验(30分钟)1. 常见定量分析方法:介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如容量分析、光度法等。
2. 定量分析实验操作步骤:结合具体实例,详细讲解定量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六、总结(5分钟)由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资源准备:1. 分析化学相关教材、课件和实验指导书;2. 实验器材和试剂;3. 实验室设备和安全措施。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表现;2. 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3. 对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2024版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教案
平时成绩评定方式
课堂表现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 论贡献和提问情况进行评价。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作业,并 评估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实验报告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 范性、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以
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
期末考试形式和内容
考试形式
01
闭卷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多种题型。
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 教案
目录
• 课应用 • 仪器分析方法与应用 • 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培养 •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分析化学课程简介
03
分析化学的定义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 要分支。
操作简便,快速,准确 度高,适用于常量、微 量和痕量组分的分析。
缺点
对化学反应的选择性和 滴定终点的判断要求较
高。
应用
广泛应用于酸碱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络合滴 定和沉淀滴定等领域。
分光光度法
原理
优点
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或发射特性进 行定量分析。
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适用于微量和痕量组 分的分析。
仪器分析原理及技术应用
01
光学分析法
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原子 吸收光谱、分子光谱等)和分 光光度法原理、仪器构造及应
用。
02
电化学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电解分析法、库 仑分析法等原理、仪器构造及
应用。
03
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基本原理、分类(液相 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构
造及应用。
04
质谱分析法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授课对象:化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日期] 第[周次]节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3. 学会使用分析仪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4.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内容:一、课堂讲授1. 分析化学概述- 分析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 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 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定量分析的方法分类-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二、实验操作1. 酸碱滴定实验- 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 定量滴定的操作步骤- 数据记录和处理2. 重量分析实验- 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重量分析的实验步骤- 数据记录和处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化学的重要性。
2. 结合实际案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授1. 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结合图表和实例进行说明。
2. 讲解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滴定分析法。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实验任务。
2. 教师演示酸碱滴定实验的步骤,并强调操作要点。
3.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实验数据处理1.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数据记录和计算。
2. 教师讲解数据处理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审核。
五、总结与反馈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3. 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分析化学在某一领域的应用。
---备注:1. 教案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分析化学教学教案
互动讨论:教师引导学生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 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 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习题巩固:布置相关习 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 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 能力。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学生能够了解分析化学在生 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的热爱和兴趣 树立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重量分析法:通过称重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滴定分析法:通过滴加标准溶液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比色分析法:通过比较颜色深浅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环保意识:引导学 生关注实验废弃物 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实验安全与环保的 重要性:强调实验 安全与环保对个人 和社会的影响
实验安全与环保的 实践:介绍如何在 实验中落实安全与 环保措施
理论教学:介绍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和应用。
之处
改进措施:根 据学生表现, 调整教学方法
和内容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的看法
学生对教学进度的适应情况
注意事项:教师需要 合理分组,选择合适 的讨论主题,注意课 堂纪律和时间控制。
定义:通过实验展示化学反应过程和现象,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和概念
目的: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施步骤: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准备 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实验演示、引导 学生观察和思考、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
分析化学教案
分析化学教案【篇一:分析化学教案】《分析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人们获得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二、分析化学的任务1. 定性分析── 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如元素、离子、原子团、化合物等,即“解决物质是什么的问题”。
2. 定量分析── 测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含量,即“解决物质是多少的问题”。
3. 结构分析── 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如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
三、分析化学的分类按分析原理分类: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化学分析── 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又称经典分析法。
包括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滴定分析)。
特点:仪器简单、结果准确、灵敏度低、分析速度慢。
仪器分析── 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包括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光谱分析、波谱分析、质谱分析、热分析、放射化学分析等。
特点:灵敏、快速、准确。
四、分析化学的作用分析化学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国防建设、资源开发及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当代科学领域的所谓“四大理论”(天体、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资源、能源、人囗、粮食、环境)问题的解决都与分析化学这一基础学科的研究密切相关。
1. 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大气、江河、海洋和土壤等环境污染正在破坏着正常的生态平衡,甚至危及人类的发展与生存,为追踪污染源、弄清污染物种类、数量,研究其转化规律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分析化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新材料的研究中,表征和测定痕量杂质在其中的含量、形态及空间分布等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微电子工业的关键;? 在资源及能源科学中,分析化学是获取地质矿物组分、结构和性能信息及揭示地质环境变化过程的的主要手段,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核材料资源的探测、开采与炼制,更是离不开分析检测工作; ? 分析化学在研究生命过程化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中,对于揭示生命起源、生命过程、疾病及遗传奥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分析化学》课程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分析化学》课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的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分类方法和发展以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学内容: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分析化学的任务可归纳为三大方面的主要任务: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3.分析化学的作用不但对化学学科的本身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在各个领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医药卫生与环境保护等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方法的分类三、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分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第一次变革:20世纪初。
溶液平衡四大理论的建立,为分析化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分析化学由一门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第二次变革:20世纪50年代。
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使仪器分析方法得到发展,使原来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发展成为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
第三次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应用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分析化学建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准确性、自动化、智能化的新方法创立了条件。
总之,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是以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和分析速度,发展自动分析和遥测分析为目标。
思考题:做好下一章的预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固体试样、液体试样、气体试样及生物试样的采集方法;掌握试样的制备方法;掌握常用的试样分解方法:溶解法、熔融法,了解试样分解的其它方法;了解并理解分析测定前的预处理。
大学分析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常用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常用分析化学实验方法及其操作。
3.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复杂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2.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
教学内容:一、分析化学概述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发展简史。
2.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3. 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定量分析1. 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定量分析误差的来源和减小方法。
3. 常用定量分析方法: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光谱分析等。
三、定性分析1. 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定性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3. 常用定性分析方法: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滴定等。
四、光谱分析1. 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仪器。
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
五、色谱分析1. 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仪器。
2. 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等。
六、实验室安全与环保1. 实验室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
2. 常用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和废弃物处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发展简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结合实例说明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讲解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 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误差等。
2. 讲解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基本原理。
三、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1. 实验操作:讲解常用分析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数据处理:讲解实验数据的记录、计算和分析方法。
四、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2. 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分析方法、原理和实验操作。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的理解。
分析化学教案
分析化学教案主题:分析化学教案字数:1000字引言: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如何定性、定量地分析物质样品。
本文将介绍一份分析化学的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分析化学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常见分析化学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3.能够运用分析化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概述1.1 介绍分析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2 概述分析化学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1.3 引导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常见分析化学方法及其原理2.1 定性分析2.1.1 离子反应法2.1.2 沉淀反应法2.2 定量分析2.2.1 体积法2.2.2 重量法3.分析化学实验室安全及实验操作技巧3.1 介绍实验室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规范。
3.2 指导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技巧,如称量、制备溶液、装置调试等。
3.3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的分析。
4.实验案例分析4.1 选择一些常见分析化学实验案例,如酸碱滴定、溶液配制等。
4.2 分析案例的原理、操作步骤和结果分析。
4.3 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结合实验演示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验演示来直观地展示分析化学的原理和应用。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自主发现、总结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案例分析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案例来掌握分析化学的应用,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课堂小测验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分析化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案例分析评价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价,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的知识。
分析化学教案华东理工.doc
分析化学教案华东理工篇一:分析化学1-3章教案第一章:绪论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一、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获得物质化学组成、结构信息、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科学;是化学中的信息科学,以降低系统的不确定度为主要目的。
二、分析化学的任务分析化学的任务是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量各组成的含量以及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
即分析化学解决“是什么”、“有多少”、“怎么样”等问题,它们分别隶属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研究的范畴。
三、分析化学的作用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上,以及与化学有关的各科学领域中,分析化学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矿物学、地质学、生理学、医学、农业及其他科学技术,凡涉及化学现象,在其研究过程中必用到分析化学,故有科学技术的“眼睛”之美誉。
分析化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在生活实践中具有实用价值。
如: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资源、能源、粮食、人口、环境)问题;当代科学领域的四大理论(天体、地球、生命、人类起源和演化);环境中的五大全球性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水质污染、森林减少);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等方面,无一不依赖分析化学的配合。
四、分析化学学习目的? 分析化学是人们用以解剖和认识自然的重要手段,分析化学课不仅传授有关的知识,还是一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课程。
? 分析化学工作者的能力应包括: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等七种能力。
1-2分析方法的分类按方法原理分类? 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历史悠久,也称为经典分析法,主要是滴定分析(容量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
? 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光、电、热、磁、声)为基础,借助于特殊的仪器,形成各分支学科(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热分析法、色谱法、质谱法等)化学分析1-3分析化学的进展1.由分析对象来看4.分析化学主要发展趋势(课本P5)际测量过程中,即使采用最可靠的分析方法,使用最精密的仪器,由技术最熟练的分析人员测定也不可能得到绝对准确的结果。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2. 授课对象: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3. 学时安排:32学时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了解化学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 素质目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3. 常用分析方法: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4. 分析误差及数据处理5. 分析化学在各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化学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5.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第二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3. 第三周:滴定分析4. 第四周:重量分析5. 第五周:光谱分析6. 第六周:色谱分析7. 第七周:分析误差及数据处理8. 第八周:分析化学在各领域的应用五、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授:教师系统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化学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5.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撰写实验报告,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撰写报告的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笔试,检验学生对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分析化学教案
分析化学教案教案标题:分析化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分析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和仪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a. 分析化学的定义和分类b.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c. 分析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2. 常用的分析方法和仪器a. 重量法分析b. 体积法分析c. 光谱法分析d. 电化学分析e. 色谱法分析f. 质谱法分析g. 分析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巧3. 分析化学实验设计与实施a. 实验目的和原理的确定b. 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的设计c.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d.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4. 科学研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a. 学生自主设计小型研究项目b. 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c. 学生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d. 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常用的分析方法和仪器的操作过程。
3.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4. 问题解决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小型研究项目,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交流,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评估方法:1.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3. 个人项目评估:评估学生自主设计的小型研究项目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4. 平时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分析化学教材和参考书籍。
2. 分析化学实验室设备和试剂。
3. 计算机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4.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时长:根据教学计划和学校的学时安排,可以将分析化学教案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长可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安排。
分析化学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基本概念与原理 • 滴定分析法 • 重量分析法 • 电化学分析法 • 光谱分析法 • 色谱分析法 • 综合实验设计与操作技巧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分析化学定义及重要性
分析化学定义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高效液相色谱法特点
分离效能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
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
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环境等领域中复杂样品的分离和分析 。
08
综合实验设计与操作技巧
实验设计思路及注意事项
实验设计思路
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设计实验步骤、确定实验条件、预测实 验结果。
VS
注意事项
确保实验安全、避免交叉污染、控制实验 误差、合理安排实验时间、节约实验成本 。
操作技巧与规范操作演示
操作技巧
熟练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样品前处理技巧、正确选择和使用试剂、注意 实验细节。
规范操作演示
穿戴实验服、佩戴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按照实验步骤和规范进行操作,及时记录实 验数据。
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实验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图表化 处理,以便更好地展示实验结果。
通过测量电解过程中电极上通过的电量来确 定待测物质的含量。
库仑分析法的应用
测定有机物中的卤素、硫等元素,以及进行 痕量金属离子的测定等。
电导分析法
电导分析法的原理
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或电导率来确定待测物质的含 量。
电导分析法的分类
直接电导法和电导滴定法。
电导分析法的应用
测定酸碱盐的浓度、水的纯度以及工业废水中有害 物质的含量等。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理解分析化学在科学和工业领域的重要性1.2 分析化学方法分类介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解释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常见分析方法1.3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习实验室安全常识和实验规范掌握玻璃仪器的使用和清洗方法第二章:溶液和沉淀化学2.1 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学习溶液的定义、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理解溶液的稀释、混合和蒸馏操作2.2 沉淀反应掌握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过滤方法学习常见沉淀剂的选择和使用2.3 滴定分析法了解滴定分析的原理和分类掌握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配位滴定的实验操作第三章: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3.1 光谱分析学习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应用3.2 色谱分析掌握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学习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和数据分析方法第四章:电化学分析和电化学传感器4.1 电化学分析法了解电化学分析的原理和分类掌握电位分析、电流滴定和库仑滴定的实验操作4.2 电化学传感器学习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和构造了解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和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五章:样品处理和数据处理5.1 样品处理学习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方法掌握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提取和净化技术5.2 数据处理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误差来源、数据校正和结果表示技巧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6.1 原子吸收光谱法了解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掌握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实验操作6.2 原子荧光光谱法学习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原子荧光光谱法在元素分析中的应用第七章:质谱分析和核磁共振谱分析7.1 质谱分析掌握质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设备学习质谱图的解析和质谱法在化合物鉴定中的应用7.2 核磁共振谱分析了解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和仪器设备掌握核磁共振谱的解析和核磁共振法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第八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8.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原理学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特点和应用领域8.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实验操作掌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样品制备和实验操作学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第九章:电化学发光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9.1 电化学发光分析了解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原理和仪器设备掌握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实验操作和应用领域9.2 化学发光分析学习化学发光分析的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化学发光分析在生物分析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第十章:现代分析化学技术进展10.1 概述了解现代分析化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学习现代分析化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0.2 几种新兴分析技术简介掌握表面等离子共振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微流控技术等新兴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索这些新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潜力和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溶液的稀释和混合操作难点解析1: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理解不同浓度表示方法的含义和转换关系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和稀释公式重点环节2:沉淀反应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过滤方法常见沉淀剂的选择和使用难点解析2:沉淀的形成和溶解理解影响沉淀形成和溶解的因素(如pH值、温度、离子强度等)掌握调节沉淀条件的实验技巧重点环节3: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配位滴定的实验操作滴定曲线的观察和滴定终点判断难点解析3:滴定曲线的观察和滴定终点判断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滴定曲线掌握准确判断滴定终点的技巧和方法重点环节4: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应用光谱仪器的操作和维护难点解析4:光谱分析原理和应用理解不同光谱分析方法的原理和仪器要求掌握光谱数据分析和解谱方法重点环节5:电化学分析和电化学传感器电位分析、电流滴定和库仑滴定的实验操作电化学传感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难点解析5: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理解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传感机制掌握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和性能评估全文总结和概括:。
分析化学华东理工大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2)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2)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2. 定量分析基本方法: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3. 定性分析基本方法:离子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4. 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
2. 讲授新课(1)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2)定量分析基本方法: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3)定性分析基本方法:离子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4)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 实验教学(1)滴定分析实验: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2)重量分析实验:沉淀法、滴定法等;(3)光谱分析实验: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等;(4)离子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实验。
4. 课堂讨论(1)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的应用;(2)探讨分析化学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5.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2)完成课后习题;(3)查阅资料,了解分析化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参与讨论等方面;2. 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报告的规范性等方面;3. 课后作业:学生的完成情况、作业质量等方面;4. 考试成绩: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分析化学教案(整理).docx
滴定分析概论基本要点:1・了解滴定分析方法的分类和滴定方式;2.理解滴定分析法产生的原因;3.掌握滴定分析中的基本计算方法。
•滴定分析法的方法特点和分类一. 滴定分析方法及其特点滴定分析法是化学分析法小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
将一种己知其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标准溶被)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化学反应完全时为止,然后根据所用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以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滴定分析法(或称容量分析法)。
方法特点:1.加入标准溶液物质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恰好是化V计量关系;2.此法适于组分含量在1%以上各种物质的测定;3.该法快速、准确、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4.用途广泛。
二. 方法分类根据标准溶液和待测组分间的反应类型的不同,分为四类1.酸碱滴定法——以质了传递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反应实质:H3O++OH- 2H2O(质了传递)H3O+ + A- H A + H2O2.配位滴定法——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Mg2++Y4- MgY2-(产物为配合物Ag* + 2CN- [Ag(CN)2]- 或配合离了)3.氧化还原滴定法——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Cr2O72- + 6 Fe2++ 14H+ 2Cr3f+ 6 Fe3++7H2OI2 + 2S2O32' 21" + S4O62-4.沉淀滴定法——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Ag++cr AgcU (白色)二. 对滴定反应的要求1.反应要按一定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即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2. ------------------------------- 反应必须定量进行反应接近完全(>99.9%);3.反应速度要快——冇时可通过加热或加入催化剂方法来加快反应速度;4.必须有适当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简便可靠的方法:合适的指示剂。
三. 滴定方式1.直接滴定法:一种标准溶液完全符合滴定反应要求的滴定反应:如HC1标液TNaOH溶液(绘常用、蝕基本的方式)2.反滴定法:二种标准溶液—一种过量加入,一种用于应用于滴定反应速度慢或无合适的指示剂的滴定反应如Al3+测定:EDTA与A1"反应慢,先加入过量的EDTA与A产反应,再用Zn"标准溶液滴定。
大学分析化学公开课教案
一、课程名称:分析化学二、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报告撰写水平。
五、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3. 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4. 分析化学实验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介绍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 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分类。
- 分析化学的基本术语和符号。
3.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 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 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4. 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
- 定性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
第二课时1. 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目的和原理。
- 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 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
2. 课堂互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点评。
3. 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 实验报告的撰写要点和注意事项。
4. 总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规范性。
2.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分析化学》2. 教学课件3. 实验器材4. 实验指导书九、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化学》课程辅导教案.DOC《分析化学》课程辅导教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研究室邵丽华分析化学是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含量.结构及相关信息的科学。
分析化学包括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成分分析是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
分析化学对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等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中,对揭示生命起源.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过程;临床检验中的配合诊断和治疗疾病;预防医学领域内的环境监测;卫生检验领域的职业中毒检验.营养成分分析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分析化学是卫生检验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按照本专业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容量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
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基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严格的实验训练,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及独立进行精密科学实验的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医药卫生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章学时数累计学时数绪论22 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46 分析质量控制和计量认证39 重量分析法413 滴定分析概论114 酸碱滴定法721 配位滴定法627 氧化还原滴定法633 沉淀滴定法336 合计36 课程简介课时安排《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年3 月,第4 版《分析化学》方韵和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年8 月,第1 版《分析化学》孙毓庆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2 年5 月,第3 版1.本教案源自现山东大学卫生检验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使用教材《分析化学》,邹学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1 版. 教案中如有错漏,请以该教材中内容为准。
2. 每章中都备有“基本要点” ,共阅读时参考。
3. 为便于阅读,教案目录中的各个条目均与相应章节链接,点击目录中想要阅读的条目,即可跳转至相应位置以供阅读(想要返回目录页时,建议使用 word 工具栏的“返回”符号)。
参考书目阅读说明分析化学教案目录绪论5 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12 误差及其表示方法12 误差的统计概念15 分析数据的处理17 自测题20 分析质量控制和计量认证21 分析质量控制 .21 计量认证 .26 自测题29 重量分析法30 概述 .30 气化重量法31 萃取重量法31 沉淀重量法32 自测题40 滴定分析概论41 自测题45 酸碱滴定法46 酸碱平衡及有关浓度计算46 酸碱指示剂55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57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64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64自测题66 配位滴定法68 概述 .68 乙二胺四乙酸(EDTA)及其螯合物 .70 配位滴定原理74 金属离子指示剂81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84 配位滴定的标准溶液和滴定方式86 自测题87 氧化还原滴定法88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88 氧化还原平衡88 氧化还原滴定98 高锰酸钾法104 碘量法105 重铬酸钾法107 自测题107 沉淀滴定法109 概述 .109 银量法109 银量法标准溶液的配制和应用示例114 自测题114 绪论一.分析化学的任务1.确定物质的化学组分定性分析(由那些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组成)成分分析2.测定有关成分的含量定量分析3.确定物质中原子间结合方式结构分析(化学结构.晶体结构.空间分布等)分析化学是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本课程将以与卫生检验专业关系密切的“成分分析”为基本内容,主要讨论成分分析的定量分析中的各种基本方法)二.分析方法的分类(根据分析化学任务.分析对象.分析原理.操作方法等分为多种分类)1.定性.定量.结构分析根据分析化学任务元素.离子.化合物.相等2.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根据分析对象官能团.空间结构等3.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根据分析原理(1)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历史悠久,是分析化学的基础,故又称经典分析方法)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反应现象.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计量关系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使用仪器.设备简单,常量组分分析结果准确度高,但对于微量和痕量2 学时基本要点: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分类和发展;2. 了解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10010 半微量分析10-1001-10 微量分析 0.1- 0.01- 超微量分析1% 0.01%-1% 真实值为正,30 次),测定的平均值接近真值此时标准偏差用表示: (8)n xi12)((2)样本标准偏差在实际测定中,测定次数有限,一般n0.999,则该校准曲线可判定为合格, r (3)方法精密度评价:一般用高 . 中 . 低三种浓度的标准溶液,用相同的方法分别进行多次平行测定,并应分散在一段适当长的时间里进行分析,计算相对标准偏差,评价实验方法精密度。
(4)方法准确度评价:可以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或将不同浓度的标准物质加到实际样品中做回收率测定等方法评价分析方法准确度。
① 用标准物质进行评价:对标准参考物质进行分析测定,计算平均值()和标x 准偏差( S),用 t 检验法将分析结果与标准参考物质的含量进行比较,判断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测定样品加标回收率:在测定成批样品时,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加入一定量的待测组分的标准物质,与样品一起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分析,并计算百分回收率:()01mxP 式中, P为加入标准物质的量, x1为样品测定值。
一般要求,被测定物质的回收率应达85%~110%。
② 比较实验:采用具有可比性的不同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分析,根据所得测定值的符合程度来估计测定的准确度。
2. 质量控制图制作质量控制图常用的方法是:在常规样品分析过程中,每分析一批样品插入一个“控制标准样”,或者在分析大批样品时,每隔10~20 个样品插入一个“控制标准样”,其分析方法应与试样完全相同,并至少独立分析20 次以上,然后以实验测定结果为纵坐标,实验顺序为横坐标,在普通方格纸上绘制而成。
常用的质量控制图有精密度控制图和准确度控制图。
(1)精密度控制图(均值控制图):① 以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控制图的中心线,并计算出测量值的标准偏差 S,x ② 以±2S 作为上 . 下警告限(上警告限, UWL;下警告限, LWL)用虚线表x 示;±3S 作为上 . 下控制限(上控制限, UCL;下控制限, LCL)③ 绘制控制图这一控制图通常用来控制精密度,因此称精密度控制图。
(2)准确度控制图 (回收率控制图 ):向不同浓度的样品中加入不同的已知量的标准物 ,积累测得的回收率数据,计算百分平均回收率及其标准偏差 SP,以±2SP 为上 . 下警告限,±3SP 为上 . 下P 控制限,绘制成准确度控制图。
在进行样品分析时,将“控制标准样”插入样品组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分析测定,把测定结果“打点”于控制图中,如果“点”在警告限内,说明测定过程处于控制状态;如果“点”在警告限外,但仍在控制限内,则提示分析结果开始变劣,应进行初步检查;如“点”超出控制限,表示测定过程失控,应找出原因并纠正;如虽然所有“点”均在控制限内,但有七个“点”连续在中心线的同一侧,亦为异常,应查明原因并加以纠正。
(一)实验室间质量控制1.用标准物质作平行测定实验室间质量控制通常由中心实验室指导和负责,向各个实验室分发均匀 . 稳定 . 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各实验室使用统一规定的方法测定后报分析结果,中心实验室可以根据每个实验室测定标准物质的结果与“证书值”的相符程度来判定该实验室分析未知样品结果的可靠性。
2. 双样品法在没有标准物质的情况下,中心实验室可将两个浓度不同但很类似的样品同时分发给各实验室,各实验室分别对样品进行单次测定,将数据上报。
中心实验室对数据进行处理。
如发现实验室间存在着影响分析结果的可比性的系统误差,则应立即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计量认证一 . 概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规定:“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 . 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
”此考核称为“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简称“计量认证”。
计量认证涉及计量 . 标准化 . 质量管理以及法律等各个领域的知计量认证一般都分为第一方 .第二方 .第三方:第一方认证: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自身进行测试能力的自我评价或鉴定;第二方认证:检验机构的用户对提供测试服务的质量确认;第三方认证:由专门的认证机构站在第三方公正立场,对检验机构的测试能力进行考核,就是通常所称的既计量认证。
二. 术语1.计量( measurement)是用法制和技术手段保证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
2. 认证( accredidation)是甄别合格和任命之意。
3. 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1993 年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 GB3935.1-83 标准化基本术语中对标准化下的定义是:“在经济 . 技术 . 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 . 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4. 质量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 QM)是“对确定和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须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
它是为保证和提高工作质量所进行的工作调查 . 计划 . 组织 . 协调 . 控制 . 信息反馈等各项工作的总称。
5. 计量基准计量基准是国家计量基准器具的简称。
用以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量值,经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批准,作为统一全国量值最高依据的计量器具。
6. 计量标准计量标准是计量标准器具的简称,是指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的 . 用于检定其他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
它是把计量基准所复现的单位量值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及将测量结果在允许范围内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重要环节。
7. 量值传递量值传递是将计量基准所复现的单位量值,通过计量检定(或其它传递方式),传递给下一等级的计量标准,并依次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被测对象的量值准确可靠,这一过程称之为量值传递。
8. 量值溯源是测量结果通过具有适当准确度的中间比较环节逐级往上追溯至国家计量基准或国家计量标准的过程。
国家基准计量标准标准物质检定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的测定方法被测样品量值溯源是量值传递的逆过程,它使被测对象的量值能与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标准相联系,从而保证量值准确一致。
三. 计量认证的主要内容(一)主要内容1.计量检定 . 测试设备的配备及其准确度 . 量程等技术指标,必须与检验的项目相适应,其性能必须稳定可靠并经检验或校准合格。
2. 计量检定 . 测试设备的工作环境,包括温度 . 湿度 . 防尘 . 防震 . 防腐蚀 . 抗干扰等条件,均应适应其工作的需要并满足产品质量检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