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工程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

绪论1、微生物的含义: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分类地位:五界系统:1969年魏克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

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2)细菌域(Bacteria):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藻类、动物、水生植物(原生动物、真菌、藻类)3、按细胞结构的有无分为分为: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类病毒是比病毒小的超小微生物)和细胞结构微生物。

按细胞核器、有丝分裂的有无分为:原核和真核4、分类单位:域界门纲目科属种(柱)5、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分布广,种类繁多(3)吸收多,转化快(4)生长旺,繁殖快(5)适应性强(6)易变异6、解释Escherichia coil 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性噬菌体λ。

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 coil K12(λ),Escherichia 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 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 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解释Escherichia coil 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性噬菌体λ。

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 coil K12(λ),Escherichia 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 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 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环境生物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转化方式,影响因素及举例?答:迁移是位置变换,转化是性质的改变。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生物迁移的动力:生物的生理代谢。

转化方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影响因素:a内部因素 b外部因素举例:①大气中的碳氧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等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O3、PAN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二次污染物)。

②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类型,氧气充足(湖面),分解产物为H2O、CO2、NO3-、SO2(2-)等;而(水底)缺氧分解为NH3、H2S和CH4,造成水质恶化。

2.污染物的吸收。

结合吸收,消化部分,主要动物的吸收,吸收消化部位,几种方式,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污染物性质,环境条件。

动物吸收方式:①呼吸系统吸收:呼吸道→肺→血液②消化系统吸收:(影响因素:pH,溶解性消化作用强度)主要部位:胃和小肠③皮肤吸收:通过角质、皮质、汗腺。

影响因素:皮质完整与否,不同部位的皮肤;接触面积、时间、温度;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

3..污染物的转化。

相Ⅰ,相Ⅱ反应(举例)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下代谢变化的过程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相Ⅰ反应:改变外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成活性基因,或进一步使其暴露,产生一级代谢产物。

①氧化反应⑴微粒体的氧化(在微粒体内氧化):脂肪族烃基氧化;芳香族烃基氧化;胺氨,环氧化;硫氧化;磷氧化。

⑵非微粒体氧化:二胺的氧化;醇醛的氧化。

②还原反应⑴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⑵非微粒体还原:醇醛酮的还原;氮氧化物的还原。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1、微生物的含义: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务必在电子显微镜或者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分类地位:五界系统:1969年魏克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

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2)细菌域(Bacteria):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藻类、动物、水生植物(原生动物、真菌、藻类)3、按细胞结构的有无分为分为: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类病毒是比病毒小的超小微生物)与细胞结构微生物。

按细胞核器、有丝分裂的有无分为:原核与真核4、分类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血清学反应、噬菌体反应、DNA中的G+C(%)、DNA杂交、DNA-rRNA杂交、16SrRNA碱基顺序分析与比较(按客观存在的属性及它们的亲缘关系,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5、分类单位:域界门纲目科属种(柱)6、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区别:5、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分布广,种类繁多(3)汲取多,转化快(4)生长旺,繁殖快(5)习惯性强(6)易变异第一章:原核生物1、细菌(PH=7.2,C:N=25:1)形态、大小(最小的纳米细菌,最大的硫磺细菌)、繁殖与菌落:形态:杆菌(最常见,长短不一致长短杆菌、某部位是否膨大棒状梭状杆菌、芽孢有无)、球菌(单球菌双球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螺旋菌、丝状菌。

大小:球菌:通常直径在0.5~2.0μm;杆菌:长×宽(0.5~1.0)μm×(1~5)μm;螺旋菌:宽×弯曲长度(0.25~1.7)μm×(2~60)μm。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点1.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数量: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广泛,可以存在于各种环境中。

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土壤颗粒附近的微环境中,水体中的微生物主要存在于水柱和沉积物中,大气中的微生物则可以通过气溶胶等方式存在。

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取决于环境条件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定量和监测。

2.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活性:微生物的活性是指其在环境中进行代谢活动的程度。

微生物的活性对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降解过程等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以消耗氧气,影响水体和土壤中的氧含量;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有机物质,维持水体和大气中的碳循环。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活性可以通过测量其酶活性、代谢产物等指标进行评价。

3.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微生物在环境中具有许多功能,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

有益的功能包括分解有机物质、固氮、改良土壤、污水处理等。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和植物的生长;水体中的微生物可以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

有害的功能包括引起疾病、产生毒素等。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可以通过分离和培养微生物、测量其代谢产物、酶活性等方式进行研究。

4.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的分布、数量、活性和功能等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

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湿度、pH值、氧气含量、光照强度等。

微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存活和繁殖。

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对微生物的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环境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5.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消除重金属等污染物。

例如,通过菌株的筛选和培养,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油污染物、农药等有机污染物;通过利用微生物的吸附和还原作用,可以减少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

微生物的应用还包括生物吸附、土壤改良、生物堆肥等。

总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关于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数量、活性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工程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1. 流动镶嵌模型是指原核生物细胞膜结构2. 活性污泥培养成熟时出现的指示生物为固着型纤毛虫、楯纤虫、轮虫。

3. 病毒的大小以nm为单位量度。

4. 鉴别培养基是一种培养基,用于辨别两种不同的细菌。

5.对好氧活性污泥存在状态描述正确的是在推流式的曝气池内,在每一区段中的任何一点,其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基本相同。

6.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差别在于真核生物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7.制备培养基的最常用的凝固剂为琼脂。

8. 放线菌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功能的菌丝是基内菌丝。

9.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脂类10. 新生的菌胶团特征为颜色浅、结构紧密、活性强、吸附和氧化能力强。

11. 空气中的氮要进入生态系统食物链必须先由固氮微生物固定12. 干热法常用于玻璃器皿灭菌。

13. 污水处理过程中对病毒的去除效果说法不正确的是生物处理对病毒的去除率约为50%。

14. 微生物在干旱环境中存活是因为形成芽孢。

15. 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巴氏消毒16. 有关细菌细胞质膜的描述错误的是细胞质膜中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种类和数量是相当稳定的。

17. 在细菌的储藏型颗粒中,碘液可将肝糖染成红褐色。

18. 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和化学催化剂共有的特征是两者都具有高度的催化专一性19. 微生物从糖酵解途径中可获得2个ATP分子。

20. 当进行糖酵解化学反应时,从一个单个葡萄糖分子产生两个丙酮酸分子。

21. 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以数量多少排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

22. 大多数普通细菌中发现的三种基本形态为球状、螺旋状和杆状。

23. 鉴别培养基是一种培养基,辨别两种不同的细菌24. 半固体培养基的主要用途是检查细菌的运动性,检查细菌的好氧性25. 当一个NADH分子经代谢并让其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后,可产生3个ATP分子。

26. 污水好氧生物处理的BOD5:N:P为100:5:1。

27. 对于两相厌氧消化法的厌氧活性污泥,说法不正确的是第一相的微生物组成为大量的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那些微生物?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结构体系;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

包括古菌、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那些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色体,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有明显的界限。

包括除蓝细菌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伞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为了识别和研究微生物,将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生理生化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及它们的亲缘关系。

4、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5、写出大肠埃希式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拉丁名称?6、微生物有哪些特点?1、个体极小2、分布广,种类繁多。

3、繁殖快4、易变异7、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8、噬菌体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中各有怎样的培养特征?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经培养后敏感细菌均匀分布在培养基中而使培养基浑浊。

然后接种噬菌体,敏感细菌被噬菌体感染后发生噬菌体裂解,原来浑浊的细菌悬液变成透明的裂解溶液。

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许多个菌落,当接种稀释适度的噬菌体悬液后引起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就一个个地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噬菌斑9、病毒在水体和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主要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在海水和淡水中,温度是影响病毒存活的主要因素在土壤中病毒受土壤类型、渗滤液的流速、土壤空隙的饱和度、PH、渗滤液中的阳离子价数和数量、可溶性有机物和病毒种类10、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的肽聚糖,独含磷壁酸,不含脂多糖。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很好的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很好的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很好的复习资料)绪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称为拟核或似核,也没有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3.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

4.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细胞结构及其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呼吸、物质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等的基础知识;讲述栖息在水体、土壤、空气、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以及废气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及其生态;饮用水卫生细菌学;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的原理。

二、XXX:1.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包孕:无细胞布局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2.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极小;○2分布广,种类繁多;○3繁殖快;○4易变异。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没有细胞布局,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卵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发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3.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举行复制并且引发细菌细胞的裂解。

这个过程称为溶原性。

4.亚病毒:是一类结构和组成比真病毒小,简单,仅有核酸或蛋白质组成,可以侵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

5.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

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6.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

环境工程微生物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2、微生物的命名方法: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文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

这个种的名称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如枯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 Cohn 1872、变种Var(Variety))3、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多以μm表示,病毒以nm表示);✧种类多、分类广(利用该特点,可以使处理系统中的污染物得以迅速降解);✧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大;✧繁殖快,数量多(我们可以将适合于处理各种污染物的微生物加以快速繁殖、增殖,使之达到所需的数量或浓度);✧变异性强。

第二章环境中常见的微生物类群1、环境微生物三大类群: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结构的病毒(看表2-1)2、原核微生物特点:由单细胞组成,仅有原始核和裸露的DNA,无核膜和核仁,没有与细胞器。

3、细菌四种基本形态:✧球状:直径0.5~2μm;✧杆状:长1~5μm、宽0.5~1μm;✧螺旋状:长5-50μm 、宽0.5~5μm;✧丝状。

影响细菌大小因素:菌龄、环境渗透压、代谢产物的积累、pH等。

4、细菌的基本结构、结构组成、功能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细胞壁:在体表最外层,坚韧而带有弹性的薄膜,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功能:①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②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裂解;③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④为鞭毛提供支点,使鞭毛运动。

革兰染色:革兰氏阳性菌(G+)-紫色,革兰氏阴性菌(G-)-红色(见图2-3)。

✧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形成磷脂双分子层。

功能:①控制细胞内外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和交换;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③合成细胞壁和荚膜的场所;④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鞭毛的着生和生长点。

✧细胞质(原生质)及其内含物:细胞质:由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无机盐和水组成。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环境生物学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18、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础是基因工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2、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2、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3、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4、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和解毒机制5、环境污染对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6、生物监测和生物修复技术7、环境生物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1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它涵盖了从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探究。

其范围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涉及到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各种环境,如城市环境、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等。

111 环境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毒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众多学科有着密切的交叉和融合。

通过借鉴和整合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环境生物学能够更全面、深入地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21 研究内容环境生物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分布、转化和排泄规律;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和抗性机制;环境污染对生物遗传变异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在污染胁迫下的变化等。

122 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模拟实验、模型构建、生物监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多种手段。

野外调查可以获取真实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第一手资料;实验室模拟实验能够控制变量,深入探究特定因素的影响;模型构建有助于预测和评估环境变化对生物系统的影响;生物监测技术利用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反映环境污染状况;分子生物学技术则从基因水平揭示生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

13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131 迁移过程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水、土壤等介质在生态系统中迁移。

例如,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干湿沉降进入水体和土壤,土壤中的污染物可以随水流迁移到河流和湖泊。

132 转化机制污染物在环境中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

物理转化如挥发、扩散;化学转化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生物转化则是通过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改变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新)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

(新)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

绪论1、环境生物技术(enviromental biotechnology)也称环境生物工程(enviromental bioengineering)狭义的定义: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特定应用,包括废弃物处理、污染控制以及非生物技术的结合运用。

名词、填空2、主要研究对象和目的环境生物技术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性即抗性机理、利用生物技术对环境污染现象进行分析、检测和检测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技术对污染环境的控制和处理;进行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采用生物技术合成和生产环境友好物质。

主要目的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填空)有学者从技术难度和理论深度的角度,提出可分为三个部分或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第二层次——指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第三层次——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应该指出的是, 环境生物技术中的三个层次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3、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填空、选择)废物生物处理技术、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污染事故的现场补救、污染场地的现场修复技术以及可降解材料的生物合成技术。

环境生物监测技术第一节生物监测概述生物监测:(名词解释)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生物监测重点——个体和生态系统级的生物反应生物监测至少应具备什么条件?⏹对比性,有已建立的标准可供对照;⏹重复性,按一定的标准、采用相应的方法、在一定观测点上每隔一定时间采样分析生物监测内容包括:(选择题、填空)⏹生态环境变化⏹生物个体急性、亚急性、慢性的毒性测定⏹生物的生理生化分析⏹有毒物质、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循环运转的分析⏹个体生态状况以及群落生态结构变化分析等二、生物监测的依据(名词、选择题、填空)▪生态系统理论是生物监测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具有维持一定地区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能力▪1、生命与环境协同进化理论▪2、生物相对适应法则▪3、生物富集现象▪4、可比性与可重复性生物相对适应法则:(选择题、填空)稳定性、选择性、环境相关性生物富集现象:(名词解释)1、人类的干扰如某些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等进入环境后;2、会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和被放大被生物吸收和富集;3、当这些物质超过生物所能承受的浓度后,将对生物乃至整个群落造成影响或损伤,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一、绪论1、环境问题分类:(1)环境污染: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发生了不良变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存;(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2)生态破坏:环境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如,酸雨(pH<5.6降水)、赤潮(N、P丰富,浮游生物繁殖引起海水缺溶解氧)、水华(N、P丰富,淡水中藻类繁殖引起溶解氧缺乏)、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使得能量易进难出)等。

2、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净化。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二、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害性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生物难降解性物质、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的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主要的迁移方式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3、污染物的形态:指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4、污染物的分布:不仅指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5、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结果有两种可能,要么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要么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

6、生物合成作用: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所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成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的过程。

7、分解作用/矿化作用: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环境生物工程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工程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要点环境生物技术的概念?环境生物技术是一门由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直接或间接利用完整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以及同时生产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

分为哪三个层次,分别是什么?r v r ■■ r i I ■■ v ■ ■ r-v v ■ 尸. * ■ r p 部其一捷指以基因工桎为主异的近代舫治芳染生物工程.包括构篷舱降解寿害件化合物的馬效購因工程#u创适抗污染型转甚因植物等口这一层次轴识密集.为快速”有效地阴治污耀开辟r新途径,将絶解挽日益出现的大凰环境难題琥为町旎乜其二捷以蹶物的主物处堆为卞栗内容,包括在新的理论和技术支律下开膛出的一乘列废物强化处理工艺"这堆自前广泛使用的治理祐染的生物工程,仍在不断强化和改进,已为控制理时的坏境喷呈起到广极氏匝要的作用口其三王艮包括氧化塘、人工龍地和农业生恵工程等,英特点是以校少的资金投人・用大眼度地岌挥自总界的生物环境系觥的自挣化从自爭第功能。

应该指出的是.环境牛物工程中的弓个部分是互和联系、相辅相琳的。

基因工程菌,活性污泥法.氧化塘?废水生物处理?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废水中呈溶解态或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处理方法。

好氧生物处理原理?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有游离氧(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

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以溶解状与胶体状的为主),作为营养源进行好氧代谢。

BOD COD旨什么?为什么BODCOD是可化降解的指标?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简称COD。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生态学家用生态系统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过程。

2.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其中一地区或区域内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家通过研究物种多样性来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3.生态位:生态位是指其中一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生活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减少竞争,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环境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例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都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负面影响。

5.生态学模型:生态学模型是一种描述和预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生态学家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生态系统对不同干扰的响应,并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6.生物指示剂:生物指示剂是利用有机体对环境因子敏感性的差异,来评估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变化的指标。

例如,一些藻类对水质变化非常敏感,可以作为水质变化的指示剂。

生物指示剂在环境监测和评估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7.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侵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并对其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

生物入侵是全球生态系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它对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过程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8.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食物、水源、气候调节、自然景观等。

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了解生态系统服务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

9.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为后代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简介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机制。

本文档为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旨在帮助读者回顾和巩固环境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生物圈、地球空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指自然发展而成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海洋等。

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经过改造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如农田、城市等。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灭绝、过度捕捞、森林砍伐、生境破坏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3. 气候变化与生物适应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生物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主要通过基因变异、个体可塑性和迁移等方式来实现。

气候变化对生物适应的具体影响包括生物周期、繁殖行为、食物链等方面的改变。

生物适应气候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需要基因的演化,也需要环境变化的稳定。

4. 污染与生态风险污染是指有害物质的释放和积累对环境产生的破坏。

污染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是长期而潜在的,造成生态风险。

常见的污染类型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不同类型的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包括生长受限、生育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等。

生态风险评估是对污染源进行科学评价,为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5.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

环境生物学复习汇总

环境生物学复习汇总

一.绪论1.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4.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而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

按污染物性质: 生物、化学、物理污染按污染物形态: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辐射污染2.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

分类—按环境变化的性质:生物、化学、物理效应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温室效应、地面沉降、热、噪声)八大公害—P223. 污染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污染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自然来源(活动的火山或矿床)、人为来源(来自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广、危害大,如工业三废)污染物: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产生途径:生产性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进人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4.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亦称优先控制污染物。

初中生物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

初中生物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

初中生物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生物工程是一门将生物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通过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改造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生物功能以及生物体的结构,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而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减少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为您梳理一些初中生物学中与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点。

一、生物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1. 生物工程是指将生物学原理和工程技术相结合,利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改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生物功能和结构的学科。

2. 生物工程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医学、农业、环境保护、食品工业等,为人类解决疾病治疗、农作物改良、资源利用等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二、生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 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等自然生物体的能力,修复受到污染的环境。

例如,利用土壤中的细菌降解有机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2. 生物治理技术:通过引入适当的生物体,控制和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例如,引入食肉植物捕食害虫,减少农作物的害虫数量。

3. 生物能源技术:通过利用生物体的能量转化过程,获得可再生的能源。

例如,利用植物中的光合作用过程产生的生物质,制作生物质燃料。

4. 生物材料技术:通过利用生物体的特殊性能,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

例如,利用蚕丝制作强韧的纺织品,用海藻提取胶体制作胶体材料。

三、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1. 生物工程的发展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生物工程技术能够解决环境问题,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资源消耗,推动可持续发展。

2. 环境保护需要借助生物工程的手段来实现。

生物工程技术能够帮助减少化学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高环境质量。

3. 生物工程的应用需要遵循环境保护的原则,确保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在开展生物工程项目时,应注重评估和管理,避免可能的风险和问题。

四、初中生物学中与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点1. 遗传工程:介绍基因工程技术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技术的概念?
环境生物技术是一门由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直接或间接利用完整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以及同时生产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

分为哪三个层次,分别是什么?
基因工程菌,活性污泥法.氧化塘?
废水生物处理?
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废水中呈溶解态或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处理方法。

好氧生物处理原理?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有游离氧(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

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以溶解状与胶体状的为主),作为营养源进行好氧代谢。

BOD、COD指什么?为什么BOD5/COD是可化降解的指标?
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简称COD。

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氧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

它和生化需氧量(BOD)一样,是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

COD的单位为ppm或毫克/升,其值越小,说明水质污染程度越轻。

好氧生物处理对水质的要求?
活性污泥指什么?
活性污泥(activesludge)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
包括什么微生物?
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真菌类、微小后生动物。

反应过程是什么?
凝絮、吸附作用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代谢
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淀与浓缩
增值规律是怎样?(增值曲线包括···,特点)
F/M值是什么?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MLSS、MLVSS、SV、SVI的定义。

MLSS 混合液悬浮固体
MLVSS 活性污泥增长量
SV 污泥沉降比
SVI 污泥指数
活性污泥运行的影响因素?
溶解氧
水温
营养物质
有毒和有抑制物质
有机负荷率
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主要组成成分?
曝气的作用、类型?
活性污泥系统的主要运行方式·八种
各自的特点?比较?
活性污泥法中常见的问题······?污泥膨胀的种类···?解决方法?
什么是生物膜?生物膜的原理?分为哪几层?
由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的膜状生物群落,构成的食物链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与活性污泥的区别?基本流程?
生物滤池的组成成分?滤料的种类?
滤床,布水装置,排水系统
影响生物滤池的因素?
1 滤床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
2 滤床的高度
3 负荷
4 回流
5 供氧
什么叫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厌氧和好氧相比的优缺点?
1 能量需求大大降低
2 污泥产率极低
3 对温度、ph更为敏感
4 处理后废水有机物浓度高于好氧处理
5 厌氧微生物可对好氧微生物所不能降解的一些有机物进行降解
6 处理过程的反应较复杂
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
1 温度
2 PH
3 氧化还原电位
4 营养
5 食料微生物比
6 有毒物质
厌氧生物处理三种发酵状态?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为什么要谨慎地选择有机物浓度?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传统厌氧消化池、高速厌氧消化池、两级消化池各自的特点?
厌氧接触法存在的问题?
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UASB)反应流程,有什么独特之处?
厌氧生物滤池的反应流程?
厌氧流化床的反应流程?
生物脱氮的原理,三个反应过程(具体),分别需要什么菌?
硝化反应的条件?为什么硝化反应要求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不能过高?要求有较长的污泥龄?
反硝化反应包括哪几种作用?反硝化反应的条件?
生物脱氮工艺?
生物除磷的原理?影响除磷过程的因素?
为什么生物除磷要求比较高的有机负荷?有较短的污泥龄?
除磷工艺?
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单细胞蛋白(SCP)的概念?细菌、丝状真菌、藻类、酵母菌生产单细胞蛋白的特点?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原料有哪几种?
植物纤维酸水解的过程?序列阶段酸水解的过程?纤维素酶水解的机制?纤维素生产酒精包括哪两个阶段?
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降解功能有哪七种?
卤代芳烃的氧化模式有哪两种?
不同烃类化合物的降解率模式?直链烷烃的降解途径?
支链烷烃的降解途径?环烷烃的降解途径?真菌、细菌降解石油烃类化合物的不同点?
生物修复的概念?
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或无害化过程。

原位生物修复的概念?
异位生物修复的概念?
原位修复与异位修复的区别?
生物修复的基本内容?
植物修复:就是利用植物去治理水体、土壤和底泥等介质中的污染的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六种类型:植物萃取、植物稳定、根际修复、植物转化、根际过滤、植物挥发等技术。

微生物修复:即利用微生物将环境中的污染物降解或转化为其他无害物质的过程。

动物修复:指通过土壤动物群的直接(吸收、转化和分解)或间接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而修复土壤污染的过程。

土壤污染物的主要种类?
1.大量污染物,如过量施用磷肥和氮肥;
2.无机污染物,如铅、铜、镉、锌、镍、铬、钴、汞和氟等;
3.非农药类污染物,如工业产品及废物,城市污物和突发的化学事件;
4.农药残留及其污染物,这类化合物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杀螨剂等。

土壤污染生物补救的技术要点?
碳源和营养源
氧气
湿度
气温
海洋石油泄露的处理方法?
原位生物处理的方法?
表面活性剂由什么组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是什么?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功能?脂肪酸的合成途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类型?
PHAs,PHB,PHBV?PHAs作为可降解塑料是因其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可相容性。

合成PHAs的主要基质?
糖质碳源
甲醇
气体氢气二氧化碳氧气
烷烃及其衍生物
流加发酵和分批发酵的区别?
PHB的生产包括哪两个阶段?或问PHB生产时为什么要控制碳氮比?
生物农药的优缺点?
1.生物农药的优点
①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

②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③可以诱发害虫流行病。

④可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

⑤生产设备通用性较好。

⑥产品改良的技术潜力大。

⑦开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2.生物农药的缺点
①防治效果一般较为缓慢。

②有效活性成分比较复杂。

③控制有害生物的范围较窄。

④杀虫防病的作用机理特异。

⑤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干扰。

⑥产品有效期短、质量稳定性较差。

微生物农药的种类?
1.细菌类微生物农药
2.真菌类微生物农药
3.病毒类微生物农药
细菌杀虫剂有哪几类?
苏云金杆菌的杀虫机理?包括哪几种杀虫毒素?病毒杀虫剂包括哪几种?NPV和GV的作用机制?真菌杀虫剂包括哪几种?白僵菌杀虫的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